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公孙丑上》中的理气观
周敦颐从周敦颐开始,到明朝结束,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软硬的儒家思想。明末的士人群体,虽然都在寻求民族和文化出路,但理学依然是他们共同的文化语境。而号为三大家的顾炎武、黄宗羲和王夫之,除了顾炎武被尊为“清学之祖”,与理学较远;黄宗羲和王夫之都对理学有非常深的造诣。黄宗羲和王夫之为代表的明清之际儒学,依然是理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黄宗羲和王夫之学脉不同、致思不同,学问侧重也不同;黄宗羲治史,王夫之治经。所以,对明清之际这两位理学大师做一个比较,将是很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将从两人对《孟子·公孙丑上》之《知言养气》章的解释出发,讨论两人理气观之异同,试图能对明末思想图景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解读。《孟子·公孙丑上》的第三章即《知言养气》章,是公孙丑与孟子的问答,含一千四百余字,是蕴含孟子学说的重要文献,所以备受重视,历代学者作了丰富的解释。该文大致可以分为五部分:一、论不动心,涉及守气、守约、自反而缩等;二、论告子格言,涉及言、气、心、志、壹等;三、论养浩然之气,涉及气、养、集义、道、有事、勿忘勿助等。四、论知言,涉及邪遁之辞、心等;五、论夫子之圣,涉及辞命、仁智、赞孔子等。除第五部分是因言辞而引申外,前四个部分构成一个顺畅的整体,步步推进,展开了心、气、义、言等方面的讨论。从不同学者的解读中可以看到各家之立场与取向。一流行之中自有主观黄宗羲在《孟子师说》卷二《浩然》章开头第一段,就明确表达了他理气观之整体观点: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生人生物。人禀是气以生,心即气之灵处,所谓“知气在上”也。心体流行,其流行而有条理者,即性也。犹四时之气,和则为春,和盛而温则为夏,温衰而凉则为秋,凉盛而寒则为冬,寒衰则复为春。万古如是,若有界限于间,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见,见之于气;性不可见,见之于心;心即气也。心失其养,则狂澜横溢,流行而失其序矣。养气即是养心,然言养心犹觉难把捉,言养气则动作威仪,旦昼呼吸,实可持循也。……。“天地间只有一气充周”是黄宗羲对宇宙图景的基本理解,但对此决不能简单地字面处理。黄宗羲从“一气充周,生人生物”开始,进一步讨论了心、性、理以及工夫论。心即气之灵处,即“知气在上”;心体流行之条理,即性。这可以比之于四时之气,春夏秋冬万古如是,其流行而不失其序,就是理。这样,心与性、气与理是平行的结构:整体上都是气与理,对人来说,就是心与性。而从工夫论上说,理、性不可见,气、心可见,所以要养气,养气即养心。这里有一个问题,因为一般的理解,心是气之灵,人之气不能等同于心,而孟子原文区分了志与气,且气“配义与道”,都有一定程度的二元区分。黄宗羲并不反对这样的细致区分,但从宏观上认为心与气是同一的。黄宗羲说“人身虽一气之流行,流行之中,必有主宰。主宰不在流行之外,即流行之有条理者。”因为人之问题容易理解,所以心学强调要从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中可以看到,气不能被理解为物质性的东西,也不能被理解为形而下的东西,不然无法解释何以有主宰。在这种一统的气中,理、心依然可以有优先性,因为是主宰,由此甚至可以说有一种先验性(超越性)。而因为黄宗羲接受的是心学传统,他还有一个重要命题是“盈天地皆心也”,刘述先先生在《黄宗羲心学的定位》中将此观点看得比“盈天地皆气也”更重要,并用意义世界来解释之,并提出内在一元论思想与内在一元论的倾向的不同。张学智先生在《明代哲学史》中也持此种观点。杜维明先生讲传统的气,自身就含有精神性力量的,确实如此,而且提供了发展之可能与无法规约的解释。我认为,心确实有主体性、主动性的意涵。这是很重要的一种观察,由此我们可以较正确地评估黄宗羲“一气充周”的观点。首先,心虽然与气是平行的,但因心是气之灵,而理、性则是流行中有主宰,且用意义世界来解释,那么心与理、性又非常接近。其次,心体流行,遍于天地,不能滞于一隅,但主宰则不动。黄宗羲论不动心:“黝在胜人,舍在自胜,只在不动心处着力。使此心滞于一隅,而堵塞其流行之体,不知其主宰原来不动,又何容费动手脚也。只是行所无事,便是不动心”。这样的主宰是什么东西?是个重要问题,回答它需要进一步考察黄宗羲对主宰的解释。黄宗羲在讨论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段格言时,判断告子持“心之所有者惟知觉”,但“孟子以为义理即心而是,以心之主宰而言曰‘志’,有主宰则不患不流行”。这样,心更像是气与理的中间形态,尽管黄宗羲是强调气理一元的。所以黄宗羲虽然强调气,但心依然是更切近、更优先的东西,所以黄宗羲晚年修订明儒学案时,强调“盈天地皆心”,学者也多视其学问为心学。因为志是心之主宰,而心体流行之主宰为性,志与性应是类似的东西。黄宗羲描述“志”曰:“志即气之精明者是也,原是合一,岂可分如何是志,如何是气。”这样,志与心的表述又很接近。由此可见,虽然黄宗羲接受了理学对于概念的分解式界定,但更主要的还是心学的一体圆融的,这是非常关键的解释逻辑。黄宗羲解释“道义”也是“流行之中自有主宰”,认为无此则气馁矣。因此,反对朱子把“无是”的“是”解释为气;但这样相比于朱子之平衡理气两面,显得更突显主宰力量,而缺乏中和之形态。但反过来,因为“应事接物,无非心体流行”,从而“集事”就是“集义”;至于“义袭”,则是模仿而求合;两者有内外之分,但反对朱子的理气二分说。黄宗羲还认同陆九渊的“读书讲求义理,正是告子外义工夫”,而以朱子“谓其静坐澄心,却是外义”未必然,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内外,这与朱子追求客观之理很不同。对于“必有事”,黄宗羲认为就是存养,是伊川说的有一物、明道说的识仁一致。至于为何不直说“敬”而说“有事”,是因为敬只是原则,需要“有事而始完得一敬”。对于知言养气,黄宗羲认为“知”是气之灵,而“养气之后,气化为知”,所以知言养气是一项工夫。这样,“知”就不是动词,但“知言”没法直接解释,大概是灵之展开。黄宗羲又批评了朱子的几种观点:第一,朱子认为先知言,是非邪正无碍后再养气;黄宗羲认为中无把柄,无法知言,故泛穷物理,不若反身修德。第二,朱子认为浩然之气,非清明可以言说;黄宗羲认为气自精粗一源同出,养后为“清明”,去渣滓为“浩然”。第三,朱子认为配义与道是气会来助道义;黄宗羲认为养得气纯粹,便是道义。第四,朱子认为天地浩然之气,到人就不全了;黄宗羲认为人生来尚与天通,只是私欲隔碍,不成天地之气了。第五,朱子认为人生时只有昏浊颓踏之气,要养才有浩然之气;黄宗羲认为浩然之气非固有,则无法养,而昏浊颓踏之气,也与之是一气。然后,黄宗羲还引用了周敦颐、罗近溪、其父忠端公等观点,此不多言。大致来说,黄宗羲分析了气、心、主宰、理、志几个概念以及其关系,表现出心学之一以贯之的倾向,着重解释了气与心的关系、义之内外两个问题。总之,黄宗羲认为,人身一气流行,流行之中有主宰;黝、舍只是硬使之不动心,不懂得主宰本来不动。告子的不动心,是认为言(义理)散于天地万物,心只有知觉,则勿求于心;心空无所有,行事要靠我之气,不得求理于天地万物,所谓勿求于气。孟子以义理即心,以心之主宰而言曰志(心即气之灵、志即气之精明处,并无心气二元、理气二元),有主宰就能流行贯通。气自有条理,即配义与道。集义就是心体流行,应事接物。在存养工夫上,要识仁、持敬、事事兼用。而知是气之灵,知言养气是一项工夫。二王夫之的观点:知言求和求于心王夫之解释《知言养气》章,开宗立义强调了知言养气之顺序与轻重,反对陵阳李氏的先知言而后养气,而认为“知言是孟子极顶处,唯灼然见义于内而精义入神,方得知言”;“若以为学之序言之,养气以徙义为初功,知言以穷理为始事,内外、主辅虽并进,而自有别。”由此顺序结构,养气徙义似乎是内之一面,知言穷理似乎是外之一面,而内之徙义为出发点。这样强调内在之思路直接相关于此段中的孟子告子之辨,而虽然王夫之极力批判心学,但在这个角度上是与心学一致的,所以从王夫之解释此段来比较他与黄宗羲的理气观,是很有意义之话题。王夫之讨论不动心时,主要讨论了气与义,虽然没有直接讨论理气,但也可以看做一个理气的方式。他首先认为孟子说的自反而缩,关键是缩,而不是自反,缩即是集义,因集义而能生浩然之气。然后认为“孟子吃紧工夫在气上”,且塞于天地之间的气与一身之气相同,反对朱子区分两者。王夫之又说“内里有个义作骨子”,而且,“听气之自生”是守约,“守气之末流”则不约。这样理解的气与义,凸显了对气与义一体圆融的强调,而如此解释曾子之自反,重气又重义,随时而立,不着一边,且内外贯通,直通天道。对于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段格言,王夫之以内外来解释,并认为告子源本老庄,前人没有看清这点,导致理解不透。他这样认为:首先,认为“言字,所该者甚大。凡天下事物之理,可名之为言者,皆言也。”与孟子后面所讲的淫邪遁之辞不同。在此,言几与理等同,而且与现代语言哲学一样,对语言有高度的重视,但要“知言”,则只有义精仁熟,还是坚持有本有源之法。其次,解释“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为天下之理本非吾心所有,也就不可胜穷。若求心役心而与天下争,则疑惑会更多,所以不如自得自失于天地之间。这样就把告子解释为道家式的思路,并认为如果把告子解释为不管言之有失、屡易杞柳、湍水之说,就是把告子看成孟浪之狂人。最后,解释“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告子把气看做吾身与外相接的东西,所以依靠着在外求义,以与物争。反过来,因气本浊而善流,那么就有胜有败,所以要“捉己心,不求胜于物”,自然就“荣辱利害之交于前而莫之能动也”。王夫之解释了孟子的观点:“天下之言,其是非得失不可枉于当然者,本吾心固有之义”,所以要“尽吾心之制,则万物自有其贞形”。在此,王夫之肯定了心的根本性。联系到王夫之对告子格言的解释,可见他认为告子孟子之根本差别在于是否接受心之主导作用。如果肯定心之主导,那么以心之自反而缩为标准,就能求于心、得于心;而否定心之主导,就不能求于心、得于心。王夫之又解释了“志”,认为是“吾心之虚灵不昧以有所发而善于所往者”,后文中有小注曰“志者心之用”;又说:“虚灵之宰,具夫众理,而理者以理夫气者也”,即先以心之源头来言志,然后又用理之动词用法来表现“志”之动态。在“志”与气的关系上,王夫之依然用内外来说,若偷安于无成,自谓不失其心,则绝天下也。而应该气以义动,与义为流行,这样“以我制治天下之不足畏者”。依照王夫之的观点,告子会把“志”与气分内外,且安于“志”之不成,割裂内外;而孟子则认为“志”气一贯,能够与义相谐,则能大勇不惧。王夫之解释“无暴其气”时,认为“暴”即虐而害之;并认为“志”是大纲趋向底主宰,以义为归,“志”之外,也是以义为之处分。对于“志壹则动气”段的三个动字,船山认为是感动义,而不动心是无恐惧疑惑,与之不同。而且,认为这部分言气、言心,只是血气之气、知觉运动之心,与志道、浩然之气等不同。在讨论“知言养气”问题时,因为孟子自言“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但公孙丑先问浩然之气,所以回答的顺序就是先养气、后知言。王夫之则进一步强调,“知言”是最后的境界,在开始就点出了,这里又用尽心知性、穷理来比较讨论。王夫之还对道、义进行了定义性的解释:“天下固有之理谓之道,吾心所以宰制乎天下者谓之义。”而道也在心中,“现成之理,因事物而著于心者道也”。“志”则是以道正志、以义持志,要在于持守定则。而且,义是日生的,所以一事有一事之义,必须积集;气也是日生的,随着集义而成其浩然。然后王夫之说“大要须知:道是志上事,义是气上事。”并且认为孟子以羞恶之心言义,说得精,而孔子还没有区分开。简言之,从客观之理来说的是道,而生死、行藏、进退、取舍这些活动之气,则是义。因在羞恶之心上见义,所以义内,而且与气相为体用,像君臣父子之义(准确来说是道)则与理合,不资气用。对于“义袭取之”的判断,王夫之认为这是在说告子的观点。王夫之认为义在吾心之内,气也在吾身之内,两者互相配合。所谓“袭取”,是把义看作身心之外,而气则在吾身之内,义趁气之虚时而袭之,从而挟取气以为义用。王夫之认为,告子不懂得义,把天下之是非得失看作是义,但对于己心羞恶之端,则不能自知。这样不自知而以义为外,则养气的过程就要以外义而袭取己气;而己心则不管外物,自然不动。由此可见,王夫之主要是以内外之分、孟子告子之别来讨论这一章的。在讨论“必有事勿忘”这一问题时,王夫之也是顺着养气工夫说来探讨的。王夫之首先批判了黄四如的文武火的说法,认为要坚持恒一,则无所不尽,“方能培壅羞恶之心,与气配而成浩然,此火有武而无文也。”彰显了乾健不息的功夫。但人之情,总会求胜于物,而“所任非所堪,所敌非所胜”,就会一败而不能复起,这就是助长之害。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做工夫之整体。对于“知言”,王夫之认为首先是一种最高境界,达到此境界自然就能辟淫邪遁之辞,因为这是水到渠成之事。大致来说,王夫之的解释较之黄宗羲,更为明确,更为具体,也讨论了更多的内容,而且逐字逐句地详细解释。王夫之同样界定了气、义、言、心、志、道等观念,并作了细致的层次区分;对于自反而缩、养气、集义、志一、义与道等问题,作了明确的分解,将每一点安顿于各自合适的位置。总之,王夫之认为,对于不动心之境界,气内有义作骨子;缩,即集义;守约,即守气。告子的不动心,是认为天下之理(言)非吾心所有,就任其自得失而已;气是依靠在外求义,而让心不去管它。孟子则认为天下之言,本于吾心之义,从而内外连贯起来。志是心之用、理之动,而志与气不相舍。对于养气,气是日生的,义是日生的,所以要集义,气也随着集义而成浩然;而道是志上事,义是气上事,要配义与道。在工夫上,一方面要长养刚健,一方面对求胜之情不要助长。三以及在同一人之时间间各有所重识以上探讨了黄宗羲和王夫之对《知言养气》章的解释,从中可以看到两人理气观的基本观点。大致来说,两人对此段的解释有很大的相通性,都呈现了明末思想的几个特点。首先,两者都强调心气一元、理气一元。两人对于义、理、心、志的解释,都强调是气中的主宰、骨子,两者不相割裂。如果理外有气、心外有义,则必导致是此非彼,工夫未尽,不能圆融。其次,重视心的作用,不认为心只是知觉运动。王夫之有明确的区分,有时候心是直觉运动之心。但一般说的心,则是盈天下皆心,理本于吾心、尽心则万物贞形。这样重视心,是阳明心学兴起之后的共同特点。而从心之主导意义上来讲,能够符合孟子学之整体倾向,比朱子的解释更契合一些。再次,对于存养工夫更加重视,讨论的也更为具体。明儒的学问中,可以说工夫论是最核心的问题。黄宗羲和王夫之对于养气的问题,都做了自己的发挥,与朱子的注释明显不同,而且都强调知言养气的顺序,这也是工夫论的一个关键。虽然两人相通之处甚多,但更关键的是从中看到不同,这更能突显两位大哲之思想特色,从而管窥明末之思想脉络。其差别表现在:王夫之既坚持对心学的彻底批判,又不接受把心体都我们知道黄宗羲的《孟子师说》是想表达刘蕺山的思想,蕺山对阳明学虽然有批判,但大致还是心学的脉络,黄宗羲也是如此。心不仅具有理,心即与理合一,没有必要区分,分开的话就要依赖另一个东西,这就转到另一个立场了。而王夫之则对心学持彻底批判的态度,完全不接受把心体看作最终本体。所以王夫之不可能承认“盈天下皆心”这样的命题,认为这是混淆了不同的层面。虽然他也不同意朱子对心的理解,在解释尽心篇的时候,他认为心是神明,但与理还不同,这些真实的东西都归属于天道。简言之,心之不同理解投射到理气之不同理解。混融的倾向黄宗羲是一贯的,王夫之是分而合的,这是方法论上的不同。心学都有一种混融的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厂房装修工程设计与施工监理合同4篇
- 2025年度厂房租赁安全协议书(智能管理系统适用)4篇
- 2024版货品物流服务协议
- 2025年度新型建材2024grc线条装饰线条供应协议3篇
-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条文说明
- 2025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开发与应用合同9篇
- 专属2024财务代表协议条款版B版
- 个人房产抵押借款协议标准格式版
- 2024虚拟现实产品开发与销售合同
- 2024版单身公寓租赁合同附图书阅览室使用协议3篇
- 保洁服务岗位检查考核评分标准
- 称量与天平培训试题及答案
- 超全的超滤与纳滤概述、基本理论和应用
- 2020年医师定期考核试题与答案(公卫专业)
- 2022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各种静脉置管固定方法
- 消防报审验收程序及表格
- 教育金规划ppt课件
- 呼吸机波形分析及临床应用
- 常用紧固件选用指南
- 私人借款协议书新编整理版示范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