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_第1页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_第2页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_第3页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_第4页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

《西厢记》的冲突与主题。王实甫《西厢记》,基于传奇《莺莺传》、《西厢记诸宫调》,作了全新的改编创作,在矛盾冲突与主题思想方面也作了加强与升华。一、施教人员对对象矛盾的表达《莺莺传》矛盾冲突的重点放在了莺莺与张生之间。冲突的焦点是莺莺忠贞于爱情,而张生则背叛爱情。《董西厢》把矛盾冲突的重心移向莺莺、张生、红娘与夫人、郑恒之间。冲突的焦点是: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民主观念与婚姻包办和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的斗争。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同时展开两组矛盾:一是莺莺、张生、红娘互相之间的矛盾(包含莺莺自身矛盾)。其症结主要在莺莺,在于她因袭观念的浓重,爱情过程中的顾虑重重,左盼右顾。二是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以及杜将军与孙飞虎之间的矛盾。这组矛盾是穿插性的,但对全剧起着关键作用,推动着故事发展,并铺展了广阔的社会背景。《西厢记》对《董西厢》这三组矛盾,基本作了继承,矛盾的框架与性质一脉相承。但在具体表现上却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更加凝炼,更加强化。这不仅使矛盾冲突更有戏剧的可观性,而且对塑造人物,表达主题均起了突出与强化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对比中,看《西厢记》在矛盾冲突方面作了哪些变动、补充与提炼。(有的矛盾情节,如“拷红”、“逼试”及莺莺内心矛盾,笔者已在前面说及,此不赘述)开篇设色作品是一个整体。矛盾的先后展开,关系到人物和主题。《董西厢》与《王西厢》关于将莺莺许配郑恒的情节交待,因其时间的不同,便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董西厢》莺莺许配郑恒的事,是在老夫人赖婚时才做为赖婚的借口第一次提出来。《西厢记》则在第一本楔子中,老夫人上场独白里便交待了此事。赖婚时老夫人又作为借口重新提出。《西厢记》开篇交待了莺莺许配郑恒,便将莺莺与夫人的矛盾提前向读者展开。即老夫人早已包办了莺莺婚事,莺莺与老夫人的矛盾便从包办婚姻结下。在这块浓重的黑幕下面,莺莺每一点心绪的吐露尤其是爱情的行动,都有了非同一般的意义,更能体现出她的反抗意识。从读者来说,对莺莺的内心与反抗也有了更明确,更深刻,更早一点的感受,而《董西厢》的安排,却使读者对莺莺在老夫人赖婚前的爱情行动及反抗意识,缺少深刻明晰的感受。且以莺莺伤春为例。《董西厢》、《西厢记》莺莺出场都是怀着“无语怨东风”的情绪。《董西厢》莺莺是独自一人信步而出,在“半开朱户”里“露着庞儿一半”。手中捻着花枝,春思萦怀。如文中所说:“手捻粉香春睡足,倚门立地怨东风。”《西厢记》莺莺是在红娘陪伴下出场的。其独白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假若单看莺莺的情绪状态,两者是相似的,但效果不一样。《董西厢》由于没有交待莺莺许配郑恒之事,莺莺此时的怨春,给读者的感觉,也仅是一种百无聊赖的闲愁。读者不会从她的闲愁中体味出更多意味。《西厢记》则不同了。莺莺未出场前,已向读者交待了莺莺婚事已由父母包办,许给“郑尚书之子郑恒为妻”,那么再看莺莺怨春,就有了更多的内涵。这已不是单纯的闲愁,怨春里包含着莺莺对自己身世的幽怨。再结合莺莺初见张生便一触生情的情节,可回味到莺莺的怨春中,含有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以及一时不能解脱的愁怅。莺莺怨春,由此便成了莺莺爱情觉醒的前奏。《西厢记》莺莺怨春的意义,分明是在开篇扯起的那一块黑幕的衬托下显示出来的。同样,莺莺后面的爱情行动、反抗意识,也是在这块黑幕的映衬下得到加强。这块黑幕(父母包办婚事),是封建礼教的具体体现。《西厢记》一开始就将之高悬起,便使剧情一开始就置于矛盾冲突中,使莺莺一开始就从矛盾冲突中走来,这对读者欣赏该剧,认识莺莺是很有意义的。巧移暗换就像莺莺许配郑恒一事提前交待一样,《西厢记》又把莺莺与夫人的直接冲突予以微调暗换,向前推移了一步。《董西厢》中,当张生拦住红娘问道,怎么不见宅院中婢仆出入时,红娘回答道:“夫人治家严肃,朝野知名,夫人幼女莺莺,数日前,夜乘月潜出,夫人窃知,令妾召归。失子母之情,立莺庭下,责曰:‘尔为女子,容艳不常,至夜出庭,月色如昼,使小僧、游客得见其面,岂不自耻!’莺莺泣谢曰:‘今当改过自新,不必娘自苦苦。’然夫人怒色,莺莺不敢正视。况姨奶敢乱出入耶!”红娘说这段话时,是在莺莺与张生联吟之后。而在《西厢记》中,则把这段话移于莺莺与张生联吟之前。不可小视这点移动,红娘这段话透露了夫人与莺莺的一次直接冲突。从中可看出夫人对莺莺的行踪管制多么严厉。也透露出莺莺在森严的挟制下,欲挣脱而不能的焦躁压抑。夫人与莺莺这一冲突的提前交待,不仅使读者较早地感触到夫人与莺莺矛盾的潜伏式的尖锐,同时,直接为后面的联吟行动,提供了莺莺的内心根据:正是父母的婚姻包办和严厉管制,才促使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更加强烈。“联吟”行动,即是这一追求的一次强烈体现。由此,读者对莺莺争取爱情自由的勇气和其对封建势力的反抗有了更充实的理解。银瓶乍破“赖婚”一节是表现夫人封建婚姻观念的重要情节,也是崔、张与夫人的一次重要冲突。但两部作品表现方式不同,产生出不同的力度。《董西厢》这样写的:“夫人赖婚,事先已告之莺莺。”(这从“夫人令红娘命莺莺出拜尔兄。久之,莺辞以疾”以及“冤家为何近日精神直恁的消磨?”的描写中可以印证)夫人并先让欢郎(莺莺之弟)向张生“以仁兄礼奉”。这样表现,矛盾冲突缓冲了,冲淡了。莺莺压抑的形象,在关键时刻虚化了。《西厢记》则不同,而是用“银瓶乍破水浆迸”的方式,表现了夫人赖婚。赖婚之前,夫人没有将她的打算告之莺莺。因此,莺莺、红娘、张生都怀着满腹喜悦与甜蜜来赴宴。日思夜想的张生,其欣喜若狂的心情不必多说,平日热恋于衷却含而不露的莺莺,为迎接这一幸福时刻也别作妆束。小红娘跑前忙后,更是欢喜雀跃。在一片欢快中就等着夫人开口定音,不料,夫人突变,让莺莺近前“拜了哥哥”。真犹如晴空响个炸雷,惊呆了张生、莺莺、红娘。《西厢记》这种欲抑先扬、银瓶乍破之法,更具有戏剧性,更使人摧肝裂胆。同样表现夫人失信反口,这样表现,能给人更强烈的震动,进而对夫人形象感触更深。删繁就简“兵困普救”一节是崔、张爱情故事中重要插曲。这一情节在《董西厢》中过于铺陈,失于散漫。(孙飞虎围寺,开始仅是为吃顿饱餐而来骚扰,中途听说有个美丽的莺莺,才转而要抢人,要把莺莺献于匪军丁文雅,以达到他霸占一方抗拒朝廷的目的。另外在描写法聪与孙飞虎大战时,扯皮太多,冲淡了情节主脉)《西厢记》针对《董西厢》这两点作了删繁就简,集中提炼。其一,明确孙飞虎“兵围普救”的目的是为抢莺莺做压寨夫人。其二,对惠明(即法聪形象)勇武的表现做了大幅度精减。两点改变,使兵围普救寺的情节繁简得体,矛盾集中,脉络清晰。二、主题的转变《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随着其故事的不断完善,人物的不断丰满,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强,其主题思想也不断深化。“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妻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即借崔、张爱情故事,批判了这种以门当户对、父母之命为条件的爱情观、婚姻观,热情歌颂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民主意识。应看到,这一反封建婚姻的倾向,根植于《莺莺传》之中。如张生遇莺莺,一见钟情,互相追慕。如莺莺背着母亲主动奔向身为白衣的张生处私与他结合。并且,“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相处数月。莺莺这种行动是对以财产门第论婚姻的蔑视。这种行动,闪出反封建礼教的火花。《莺莺传》这一反对封建婚姻的积极因素,是从作品客观所展示的情节中流露出来的。如从作者创作目的来看,那是成问题的。《莺莺传》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是,想通过崔、张故事来表现女人祸水的反动观念。作者并企图为女人是尤物,可任意摆布妇女命运的无耻行径作辩护。但作者的主观愿望并没有在作品中得到如意的体现。作品的客观意义,莺莺的艺术形象,已超越了作者的主观意图。作品主题虽有积极因素,但太涣散,太薄弱。《董西厢》主要功绩是把《莺莺传》模糊的、涣散的、潜伏的积极因素,予以澄清,予以确定,予以明朗化,而抛弃了作者意图的杂质腐念。《董西厢》对《莺莺传》在主题上做了重心转移,有了质的变化。这就是把原作侧重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客观意向,和其作者宣扬“女人祸水“的主观意图,明确为热情歌颂自主婚姻,批判父母包办、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意识,《董西厢》这一主题不再像《莺莺传》只给人惋叹与怜悯,而是有了给人鼓舞向上的力量,使读者由惋叹莺莺的不幸,变成敬慕崔、张为爱情自由而体现出的反抗精神。《董西厢》的主题飞跃,是在前人作品召示下达到的。《莺莺传》之后,在后人对这个故事改编中,已经对无情无义的张生表现出愤恨不满。如北宋时期毛滂的《调笑转踏》,赵德麟的《商调蝶恋花》,均体现出这一倾向。为《董西厢》改变张生形象奠定基础。而张生形象的改变,才为《董西厢》主题的变化,砌下底基。《西厢记》其主题思想,对《董西厢》既有沿承又有深化。其相同方面,都表现了反封建婚姻礼教,歌颂合理的爱情。但两者又有不同处。不同处有二:其一,其力度深度有别。《董西厢》、《西厢记》都揭露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势力对崔、张爱情的压制、阻挠和破坏。但《西厢记》揭露得更有力。如对老夫人赖婚前后的变化,尤其老夫人对张生的逼试揭示得更尖锐。《西厢记》表现莺莺、张生、红娘的反抗精神也较之《董西厢》更有力。如莺莺与张生爱情艰难而迅速的进展;红娘在老夫人面前的利齿严词;莺莺与张生分别时不慕功名的寄语,都表现出更强的反封建、反礼教的精神。其二,《西厢记》对《董西厢》的主题有新的升华。同是歌颂崔、张真挚爱情,两者提法不同:《董西厢》:“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这一爱情理想,冲破了“佳人配才子”的狭小范畴,男女爱情,不是把“佳人”“才子”以及功名利禄,作为爱情的附加品,而是以“情”——真挚的情,纯洁的情,作为婚姻的基础和条件。这种“情”,本于双方的互相爱慕,它既不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束和财产门第、功名利禄的影响,也不仅限于“佳人”与“才子”之间,而是指普天下的有情人。《董西厢》“才子佳人”的爱情理想,还属于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爱情理想,即把郎才女貌、科举功名作为爱情的重要条件。《西厢记》的爱情理想,超出这个阶层局限,更趋向人性与爱情的本质。因此,其爱情理想的层次更高。《董西厢》“才子佳人”的理想,已经永远地沉埋于历史。《西厢记》“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理想,则以穿透历史的力量,继续放射出它的光辉,直到永远。《西厢记》主题思想的高度,正如一代文豪郭沫若所盛赞的那样:“吾人殆不能不赞美元代作者之天才,更不能不赞美反抗精神之伟大!反抗精神、革命,无论如何,是一切艺术之母,元代文学,不仅限于戏曲,全是由这位母亲产生出来的。这位母亲所产生出来的女孩儿,总要《西厢》为最完美、最绝世的了。《西厢》是超过空间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吕蒙正风雪破窑记》:颂扬贫贱不移的精神剧情:宋代故事。员外刘仲实有女儿刘月娥十八岁。父要女儿抛绣球选婿。月娥将球抛给贫生吕蒙正。父嫌贫爱富,将女儿赶出家门,月娥与吕蒙正贫居城边瓦窑。蒙正每每听庙里钟声去讨食,兼做街头代笔以度日。父母曾去寒窑劝女儿辞婚回家,女儿不从。父将其破炊具一一摔碎。一日蒙正穷伙伴寇准因有人赞助了两个银子,便携手蒙正一同上朝应举。一去十年,二人均得中。蒙正受命任本县县令。寇准任朝中宰相。蒙正回乡,先试妻,谎称自己死,后又谎称自己未中。其妻均守节矢情。二人团聚。刘仲实来认婿,认女儿,先不准,后经寇准说情并说明请况,才一家团聚。赏析:本剧朴实无华,充满生活气息。刘月娥贫贱不移守、望爱情的精神,吕蒙正猜忌多疑的小肚鸡肠,寇准成人之美的机变通达,均作了成功的刻画。一、月娥,朴素而闪光的人生理想刘月娥,一个富家小姐,却有着贫贱不移的爱情情志,这主要体现于她择郎、安贫、忠贞等方面。父亲刘仲实要女儿抛绣球择婿。(抛绣球择婿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风俗。绣球代表姑娘的心,抛给某男子即代表以身相许。汉族没有这样的风俗。剧中仅是借了抛绣球择婿这样一种择婿形式,增加戏剧性。这一形式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指腹为婚”形式要进步,这其中毕竟有女子的一点选择权)由于父女二人对抛绣球择婿的理念不一,便产生矛盾。矛盾有二:一是对女子婚姻之权的认识;一是择婿的标准。父亲刘仲实决定女儿用抛绣球的方式选婿,其中含有一点对女儿婚姻的关心与慎重,怕女儿“差配了姻缘”。采取抛绣球的方式,这其中有尊重女儿择婿主权的思想。但本质上又非如此。他说得明白:“……着梅香领着小姐到采楼上抛绣球儿,凴天匹配,但是绣球儿落在哪个人身上的,不问官员士庶,经商客旅,便招他为婿,那绣球儿便是三媒六证一般之礼也。”刘仲实对抛绣球的认识是以“姻缘是天之所定”,“凴天匹配”,如此说,女儿的抛绣球就不存在“择”的问题。就可以随便“抛”了。那么这其中还谈何女儿抛绣球的主动权?然而,实际他还另有其思。当女儿将绣球抛掷穷书生吕蒙正时,刘仲实则大动干火。一面怒斥女儿,一面卸掉女儿的装扮,继而将女儿赶出门。他原先所说的“不问官员士庶,经商客旅,便招他为婿”的诺言便自食其言了。由此我们得知刘仲实的“凴天匹配”是假,在他的思想深处还有一个择婿标准问题。即他要择富不择贫。那么他又为什么选择了“抛绣球”这一看似尊重女儿之权的择婿形式呢?这里问题的扭结处恰在于父与女儿的思想认识是不一样的。从根本上说,父亲没有尊重女儿择婿主权的意识,他认为女儿抛球必将会择富不择贫,所以他才用了“抛球”方式择婿。他用自己的婚姻观替代了女儿的婚姻观。女儿的认识却背于父亲。女儿非常珍重这次抛球择婿,当丫环提醒她:“姐姐,父亲的严命教姐姐抛绣球儿,凴天匹配,你可也休差抛了绣球儿……。”她的回答沉著有定:“我自有个主意。”月娥一上绣楼,便在楼下求婚的人群中一眼看准了吕蒙正与寇准这一对青年。她通过“二人衣冠齐整,鞍马非常”的外在衣着装备,看到了他们志诚的天性(“能偿个守蓝桥饱醋生”),潇洒的风度(“强如误桃源聪俊俏刘郎”),还通过他们眉眼之间、言谈话语(“挤眉弄眼,俐齿伶牙”),看到他们通达超俗、应照自如(“攀高接贵、顺水推船”)的气质。真是慧眼识人。当丫环说,这两个穿得穷醋,不如另两个衣装锦绣(丫环的认识与父亲是一致的,也是贪图富贵),月娥毅然做了反驳,告诉丫环:寒门可以生将相。月娥选婿,也非立足于瞄准有含金量的“潜在股”,最根本的是看中了人的精神气质。她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夫妻相待贫和富又何妨”。她只愿找一个“知敬重画眉郎”(画眉郎:汉时张敞,宣帝时为京兆尹———治理京畿地区的官员,常为妻画眉。旧时指夫妻感情好),于是将绣球投向了看上去性情更加诚朴的吕蒙正。可见刘月娥在抛球选婿这一行动中,她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而且以人的志诚与两人感情和谐作为她选择的标准。(虽然在感情上她的追求,还只是内心的一种向往,在人的志诚上,她也是只能凭借崭短一瞥的直感,但她只能这样,她已做到了最大努力。无论她的选婿标准还是对选婿标准的坚持,都表现了她思想和人格的独立。在以后的情节里更体现着她对美好爱情的捍卫和贫贱不移的独立精神。在身处饥寒交迫的瓦窑里,父母曾来叫她辞了婚姻回家去,并砸破锅碗相逼迫,她誓不回家,她坚守自己的选择;以后,吕蒙正托媒婆谎称自己死了,有人重金聘她,以试探她是否忠贞,她怒斥媒婆“你休说谎”,并以为媒婆这是看她贫寒而欺辱她(“你如今知咱受苦,将咱小觑”),再次表现了她的贫贱不移。支撑月娥贫贱不移的精神,是根于她朴素而正直的人生理想:即夫妻互相珍重、平平淡淡不计贫富地一起生活,这在前面已有表现。而在吕蒙正以“未考中”试探她时,则作了更感人的体现:她对吕蒙正试探的回答是:“但得个身安乐还家重团聚,问什么官不官便待怎的?”并以历史上张良、陶潜、范蠡这些均曾做过官,但终以辞官回家过着平淡而和美的夫妻生活为例,表达了自己以夫妻和谐生活为人生底事的人生理想。至此,月娥的形象已达到饱和度。本剧月娥形象是完整的,饱满的、光彩的。二、吕蒙正与冠准剧中这两个主要人物,吕蒙正写得有心机,但不可爱;冠准写的有性格又可爱。吕蒙正十年归来,两番试探妻子是否还钟情于他。其心理担忧可以理解,但由担忧生出来的“试探”,却有点过。他这一行为与刘月娥表现出来的坚毅纯正形成对比(或许这正是作者用心所在)。冠准这个人物写得活,有性格、有头脑。当吕蒙正招婿而被刘仲实不认时,他三番进刘家与刘理论,对刘“以贫富而弃骨肉,婚嫁而论财力”,“识衣不识人”的无义行为进行了当面斥责,表现了他的正义感和为朋友担当的美好品格。后面,他接受了刘仲实赠银又瞒着吕蒙正,只谎说:“我恰才街市上遇着一个故交的官人,他见我贫穷,斋发(施舍)与我两个银子,教我上朝应举去。”他能接下他曾厌烦嗤之以鼻的刘仲实的银子,这说明他是一个讲实际的人,一个灵活的人。(我想街市上,刘仲实在给冠准银子时,一定说了他要暗助吕蒙正之类的话,一定也对他当初撵女儿出门,嫌弃女婿表示了悔意。否则冠准一定不会接受银子的)他又向吕蒙正隐蔽真相,他怕吕蒙正得知是刘仲实的银子而偏执不受,这又表现了他是一个有头脑的人,后面,他出面调解一家团圆,也见出他会处理事情。概言之,冠准这个人物塑造得比较鲜明准确。三、“我”主作用该剧是以刘仲实开始反对女儿嫁贫汉吕蒙正,最后随着吕蒙正得官又同意这门亲事,一家大团圆作结束。女儿、女婿如何最后接纳了父亲,这个转折的合理性是关键。该剧在处理这个转折上,有合理的成分,又有不足。其合理的成分是前面点出刘仲实暗告寺里长老饭后敲钟,杜绝吕蒙正依赖“斋食”,而荒疏了上进心。这一点有几分道理,表现了刘仲实对吕蒙正的关心和善良的心机。另则,在后面冠准接受了刘仲实几两银子,做为他与吕蒙正进京赶考的费用。这一笔,写出了刘仲实的善良和对吕蒙正及冠准的支持,为后面冠准揭开这个底,促成一家团员起了作用。(这里略加置疑的是,十年之间,冠准为什么不能将这个底牌告诉吕蒙正?)刘仲实行为的不合理性在于,其一,他前面反对女儿嫁吕蒙正,厌弃蒙正,赶走女儿,都是真实的。那么,他什么时候产生了要暗中激发女婿吕蒙正上进的念头?他转变思想不是不可以,但剧中要有一个明确交待,可是剧中没有这个交待,致使这个人物的思想轨迹不清晰。其二,既然刘仲实有了要暗中激发、协助吕蒙正的善心,那么为什么他到寒窑去叫回女儿时,又斥责女儿“嫁了这么一个叫化头”,并动员女儿“跟我家去来”,要拆散夫妻关系,还狠狠地说:“你至死也休上我门来”———这与前面他要暗中激发吕蒙正上进的用心不是相矛盾吗?而后,又怎么产生拿银子帮助吕蒙正赶考的想法?刘仲实的思想轨迹不清晰,前后矛盾,这为该剧最后的团圆泼了一头雾水。(注:该剧也有文献列在关汉卿名下。另,与马致远《吕蒙正风雪斋后钟》是同一出?还是另出,待查)《四丞相高会丽春堂》:侧笔中见人物剧情:金国四丞相完颜乐善与监军李圭奉圣命于御园射柳,乐善连中三靶,李圭未中,不服。于香山游玩,李圭为挽回面子强与乐善玩棋赌输赢。乐善输,二人吵闹并打起来。圣上怪罪,贬乐善于济南,后因盗贼作乱,圣主重新起用乐善,盗贼闻风而降。乐善因官复相位,在丽春堂设宴庆贺,并于李圭重归于好。赏析:此剧情节平平。其可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