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全套课件_第1页
病理学全套课件_第2页
病理学全套课件_第3页
病理学全套课件_第4页
病理学全套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循环障碍

第一节充血一、动脉性充血

由于小动脉扩张而流入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动脉充血(arterialhyperemia),又称主动性充血(activehyperemia),简称充血。1、原因和发生机理(1)、物理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生物性因素2、充血的类型(1)、生理性充血(2)、病理性充血A、炎性充血B、侧枝性充血C、贫血后充血3、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二、静脉性充血

由于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而引起局部组织或器官中的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1、原因和发生机理(1)、静脉血管受压(2)、静脉血管阻塞(3)、心功能不全2、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淤血举例(1)、肺淤血

A、眼观变化

B、组织学变化(2)、肝淤血

A、眼观变化

B、组织学变化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淤血性水肿(3)、萎缩、变性和坏死(2)、淤血性出血(4)、淤血性硬化第二节出血

血液流出心脏或血管之外,称为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称为内出血。一、原因和类型1、破裂性出血A、外伤B、血管受到侵蚀C、血管自身的病变2、渗出性出血主要见于严重淤血、缺氧、中毒和急性高热性传染病二、病理变化(如图)1、内出血

2、外出血积血呕血淤点咯血淤斑血尿血肿血便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结局(1)、出血量少,完全吸收(2)、出血量较大时,出现含铁血黄素沉积(3)、较大量的局限性出血形成血肿2、对机体的影响(1)、小出血(2)、急性大出血(3)、长期慢性出血(4)、血肿可压迫组织,引起压迫性萎缩

第三节血栓形成

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理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2、血流状态的改变3、血液凝固性增高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1、血栓形成的过程(如图)2、血栓的类型(如图)(1)、白色血栓(2)、红色血栓(3)、混合血栓(4)、微血栓四、对机体的影响1、阻止出血2、阻塞血管3、栓塞4、心瓣膜变形5、微血栓形成和器官与组织的功能障碍三、血栓的结局1、软化、溶解、吸收2、机化3、钙化

第四节栓塞

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并阻塞血管腔的过程,称为栓塞(embolism),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embolus)。一、栓子运行的途径二、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如图)1、血栓性栓塞2、脂肪性栓塞3、气体性栓塞4、其他栓塞

第五节梗死

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减少或停止,称为缺血。由于动脉血液断绝,局部缺血而引起的坏死,称为梗死。一、原因和条件1、血管的闭塞动脉受压、动脉阻塞、动脉痉挛2、不能建立有效的侧枝循环二、病理变化梗死的基本病理变化1、贫血性梗死(如图)2、出血性梗死(如图)出血性梗死形成的条件(1)、高度淤血(2)、双重血液循环(3)、组织疏松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小的梗死灶溶解、吸收2、稍大的梗死灶机化3、更大的梗死灶形成包囊,甚至钙化

第六节水肿、积水等渗性体液在细胞间隙积聚过多称为水肿。在浆膜腔内蓄积过多的液体时,称为积水一、水肿发生的原因和机理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细胞间液生成过多(1)、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毛细血管和微静脉通透性增高(4)、淋巴回流受阻2、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在体内潴留(1)、肾小球滤过率降低(2)、肾小管对水、钠重吸收增加二、水肿的类型1、心性水肿(1)、水、钠滞留(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3)、其他2、肾性水肿肾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称为肾性水肿,以机体组织疏松部位表现明显(1)、肾排水排钠减少(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肝性水肿指肝功能不全引起的全身性水肿,常表现为腹水生成增多。(1)、肝静脉回流受阻(2)、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3)、水、钠滞留4、肺水肿在肺泡腔及肺泡间隔内蓄积多量体液时称为肺水肿。(1)、肺泡壁毛细血管内皮和肺泡上皮损伤(2)、肺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5、脑水肿脑组织体液含量增多而引起的脑容积扩大,称为脑水肿。(1)、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2)、细胞膜钠泵机能障碍(3)、脑脊液循环障碍6、淤血性水肿7、恶病质性水肿8、炎性水肿3、缺血性萎缩4、神经性萎缩四、萎缩的结局和后果二、局部性萎缩1、废用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三、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

第二节变性

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和组织损伤所引起的一类形态学变化,其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一、细胞肿胀

细胞肿胀(cellswelling)是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1、病因和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1)、颗粒变性(如图)(2)、水泡变性(如图)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二、脂肪变性

脂肪变性(fattydegeneration)是指细胞胞浆内出现脂滴或脂滴增多。(一)、病因和发病机理1、中性脂肪合成过多2、脂蛋白合成障碍3、脂肪酸氧化障碍4、结构脂肪破坏(二)、病理变化

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3、肝、肾和心脂肪变性的特点(1)、肝脂肪变性的特点

槟榔肝周边脂肪化中央脂肪化脂肪肝(2)、肾脂肪变性的特点(3)、心脂肪变性的特点

虎斑心(三)、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三、透明变性

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又称玻璃样变性,是指在间质或细胞内出现一种均质、无结构的物质,可被伊红或酸复红染成鲜红色。(一)、类型:常见的透明变性有以下三类(如图)1、血管壁的透明变性2、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3、细胞内透明变性(二)、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四、粘液样变性

粘液样变性:是指结缔组织中出现类粘液的积聚。粘液变性:粘膜在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粘叶大量分泌,同时粘膜上皮有变性、坏死、崩解和脱落等变化时,称为粘叶变性。1、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2、结局与转归

五、淀粉样变性淀粉样变性:是指组织内出现淀粉样物质沉着,此物质常沉着于一些器官的网状纤维、小血管壁和细胞之间1、病因和发病机理(1)、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果(2)、浆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与内皮细胞产生的含硫多糖形成的复合物2、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六、纤维素样变性

纤维素样变性:是指间质胶原纤维和小血管壁的固有结构破坏变为无结构、强嗜伊红染色的纤维素样物质。1、原因2、病理变化(如图)

第三节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一、病因和发病机理1、缺氧2、生物性因素3、化学性因素4、物理性因素5、一些抗原物质二、病理变化1、细胞核的变化(如图)2、细胞浆的变化3、间质的变化三、坏死的类型1、凝固性坏死凝固性坏死还有两种特殊类型:(1)蜡样坏死(2)干酷样坏死2、液化性坏死3、脂肪坏死是指肪组织的一种分解变质变化,为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第二节组织和器官的适应一、化生1、概念:已分化成熟的组织在环境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在形态上和功能上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2、化生类型(如图)(1)、直接化生(2)、间接化生3、化生对机体的意义

组织和器官的适应是指致病因素作用、环境改变和功能变化时,体内相应组织或器官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来协调的过程。二、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并伴有功能增强,称为肥大。1、生理性肥大2、病理性肥大(1)、真性肥大(2)、假性肥大第三节修复

修复:是指组织损伤后的重建过程,即机体对死亡的细胞、组织的修补性生长过程及对病理产物的改造过程。修复的内容包括再生、肉芽组织、创伤愈合、骨折愈合和机化。一、再生(一)、概念机体内死亡的细胞和组织可由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新生而修复,这种细胞的分裂新生称为再生。(二)、再生的类型1、生理性再生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细胞、组织不断地衰老,死亡并不断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加以补充的现象。2、病理性再生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引起细胞死亡和组织破坏后所发生的旨在修复损伤的再生。(1)、完全再生再生的细胞、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有组织、细胞完全相同。(2)、不完全再生损伤有结缔组织增生来修复,结构和功能都不能完全恢复。(三)、组织的再生能力1、再生能力强结缔组织、上皮、肝细胞等2、再生能力较弱的肌肉3、缺乏再生能力的神经细胞(三)、各种组织的再生1、被覆上皮细胞的再生(如图)2、血细胞的再生3、腺上皮细胞的再生4、血管的再生(如图)5、结缔组织的再生(如图)6、骨组织的再生7、软骨组织的再生8、肌肉组织的再生9、神经组织的再生二、肉芽组织

肉芽组织(granulationtissue)是由毛细胞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富有毛细血管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一、肉芽组织的形成和结构(如图)1、肉芽组织的形成(创伤后的第3天开始)2、肉芽组织的成熟形成疤痕(1)、疤痕的作用(2)、疤痕的危害二、肉芽组织的功能1、抗感染和保护创面2、机化血凝块、坏死组织及其他异物3、填补伤口或其他缺损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是指创伤造成组织缺损通过该处组织再生进行修复的过程。(一)、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以皮肤创伤为例)1、创口皮的形成2、伤口收缩3、肉芽组织的增生和疤痕形成4、表皮及其他组织的再生(二)、创伤愈合类型

基于创伤的条件不同,创伤愈合可分为第一期愈合和第二期愈合两种类型。1、第一期愈合(如图)见于创缘整齐,出血和组织破坏少,没有感染,经缝合使创面彼此紧密结合;其特点是愈合时间短,形成的斑痕少。2、第二期愈合(如图)见于创缘不整齐、坏死组织多,出血严重,伴有感染和明显炎症的创伤;其特点是愈合时间长,形成的疤痕较大。四、骨折愈合

骨折愈合(fracturehealing)是指骨折后局部所发生的一系列修复过程,使骨的结构和功能完全恢复(如图)。(一)、血肿形成(二)、骨折断端坏死骨的吸收(三)、纤维性骨痂形成(四)、骨性骨痂形成(五)、骨的改建五、机化

坏死组织、炎性渗出物、血凝块和血栓等病理性产物被肉芽组织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一)、纤维素性渗出物的机化(二)、坏死组织的机化(三)、异物的机化(四)、血栓机化第二节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症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损伤、血管反应和细胞增生,通常概括为局部组织的变质(alteration)、渗出(exudation)和增生(proliferation)。一、组织损伤

发炎组织的物质代谢障碍和在此基础上引起的局部组织、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称之为组织损伤。1、物质代谢障碍2、组织、细胞的变性和坏死3、变质的机理二、血管反应(一)、血液动力学改变1、小动脉发生短暂的痉挛2、动脉性充血3、静脉性淤血(二)、血管通透性升高——渗出渗出:是指炎症灶内血管中的液体成分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内的过程。1、液体渗出(1)、炎性渗出的作用(2)、炎性渗出的危害

(1)、白细胞游出A、边移B、贴壁C、游出D、趋化作用各种白细胞由血管渗出到炎症灶内聚集的现象称为炎性细胞浸润。E、吞噬作用2、细胞渗出(2)、常见的炎性细胞有(如图)A、中性白细胞B、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C、嗜酸性白细胞D、淋巴细胞与浆细胞三、细胞增生1、细胞增生的出现时期2、增生细胞的类型a、上皮样细胞b、泡沫细胞c、多核巨细胞(异物巨细胞和朗罕氏细胞)第三节炎症的经过与结局一、炎症的经过1、急性炎症2、慢性炎症3、亚急性炎症二、炎症的结局(一)、痊愈1、完全痊愈2、不完全痊愈(二)、迁延不愈(三)、蔓延扩散蔓延扩散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1、局部蔓延2、淋巴道蔓延3、血道蔓延(1)、菌血症(2)、毒血症(3)、败血症(4)、脓毒败血症第四节炎症的类型一、变质性炎

变质性炎(alterativeinflammation)是指炎灶内组织和细胞变性、坏死的变质性变化很突出,而渗出和增生性过程很轻微的一类炎症。(一)、原因(二)、病理变化(如图)

1、大体变化

2、组织学变化(三)、结局二、渗出性炎

渗出性炎(exudativeinflammation)是指发炎组织以渗出性变化(包括血液的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和轻微增生过程的一类炎症。(一)、浆液性炎1、原因2、病理变化(1)、大体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3、结局(二)、纤维素性炎:是以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炎症(如图)。1、原因2、类型(1)、浮膜性炎是指组织坏死性变化比较轻微的纤维素性炎。A、浆膜发生浮膜性炎B、粘膜发生浮膜性炎C、肺脏的浮膜性炎

3、结局(三)、化脓性炎

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称为化脓性炎(如图)。

1、原因2、病理变化根据发生部位的不同,化脓性炎又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2)、固膜性炎是指伴有比较严重组织坏死的纤维素炎,故又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1)、脓性卡他:指粘膜表面的化脓性炎(2)、积脓:脓液蓄积在浆膜腔内(3)、脓肿:组织内局限性化脓性炎(4)、蜂窝织炎:指在皮下或肌间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3、结局(四)、出血性炎:是指渗出液中含有大量红细胞的一类炎症。1、原因2、病理变化(如图)3、结局三、肿瘤的一般结构(一)、肿瘤的实质(如图)(二)、肿瘤的间质四、肿瘤细胞的基本特点1、良性肿瘤细胞2、恶性肿瘤细胞(1)、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如图)(2)、胞核:增大(如图)(3)、核染色质:染色加深(4)、核仁:体积增大,数量增加(5)、核形:发生畸变(如图)

(6)、核有丝分裂像:见多种病理性核分裂(如图)

(7)、细胞质:着色的变化,特殊的空泡形成以及含有某些特异性的物质五、肿瘤组织的物质代谢(一)、糖代谢(二)、蛋白质代谢(三)、酶的动态六、肿瘤的生长速度与生长方式(一)、肿瘤的生长速度(二)、肿瘤的生长方式(如图)1、膨胀式生长2、浸润式生长3、弥散式生长4、突起性生长七、肿瘤的扩散(一)、直接扩散(二)、转移1、淋巴道转移2、血道转移3、种植性转移八、肿瘤对机体的影响(一)、良性肿瘤1、局部压迫和阻塞2、继发性改变(二)、恶性肿瘤1、良性肿瘤相似的影响2、并发症3、顽固性疼痛4、恶病质九、肿瘤的命名和分类(一)、肿瘤的命名1、良性肿瘤的命名2、恶性肿瘤的命名(1)、癌(2)、肉瘤(3)、母细胞瘤(4)、某些特殊的恶性肿瘤(二)肿瘤的分类1、上皮组织瘤2、间叶组织瘤(1)、支持组织瘤(2)、造血组织瘤(3)、肌组织瘤3、神经组织瘤4、其他组织瘤十、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转移与复发不转移,摘除后不复发常有转移,摘除后常复发继发改变很少发生坏死、出血常发生坏死、出血瘤细胞形态分化良好,与原发组织的形态相似分化不好,异型性明显,与原发组织的形态差异大核分裂相无或稀少,不见病理性核分裂相多见,并见病理性核分裂相对机体的影响小,主要为局部压迫和阻塞作用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组织引起出血和感染,到后期引起恶病质,甚至死亡十一、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一)、肿瘤的病因1、外因(1)、生物性因素(2)、化学性因素(3)、物理性致癌因素2、内因(1)、种属(2)、年龄(3)、品种或品系(4)、性别(5)、免疫状态(二)、肿瘤的发病机理1、体细胞突变学说2、基因表现失调学说第二节动物的常见肿瘤一、上皮性肿瘤(一)、良性上皮性肿瘤1、乳头状瘤2、腺瘤(二)、恶性上皮性肿瘤1、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2、腺癌(adencarcinma)(1)、单纯癌(2)、髓样癌(3)、硬癌(4)、粘液腺癌3、移行细胞癌二、间叶性肿瘤(一)、良性间叶性肿瘤1、纤维瘤(1)、硬纤维瘤(2)、软纤维瘤2、脂肪瘤(二)溃疡性心内膜炎:是以瓣膜受损较严重、炎症侵及瓣膜深层、发生明显的坏死为特征的炎症,也称为败血性心内膜炎。1、原因和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二、结局和临床病理联系1、栓塞2、瓣膜病第二节心包炎心包炎:是指心包壁层和脏层(即心外膜)的炎症。一、心包炎的类型(一)、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浆液-纤维素性心包炎是以大量浆液和纤维素渗出为特征的心包炎症。1、原因和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二、坏死性脾炎(necroticsplenitis)坏死性脾炎:是指脾脏实质坏死明显而体积不肿大的急性脾炎。1、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2、结局三、慢性脾炎慢性脾炎:是指伴有脾脏肿大的慢性增生性脾炎。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四、结局第二节淋巴结炎一、急性淋巴结炎急性淋巴结炎:按其病变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单纯性淋巴结炎1、病理变化(如图)(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2、结局(二)、出血性淋巴结炎是指伴有严重出血的单纯性淋巴结炎。(三)、坏死性淋巴结炎是指伴有明显实质坏死的淋巴结炎。1、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如图)2、结局1、病理变化(如图)(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2、结局二、纤维素性肺炎1、病因2、病理变化(如图)(1)、充血、水肿期A、眼观变化B、组织学变化(2)、红色肝变期A、眼观变化B、组织学变化(2)、慢性化(3)、化脓和脓肿形成(如图)4、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不完全消散的并发症(3)、灰色肝变期A、眼观变化B、组织学变化(4)、溶解消散期A、眼观变化B、组织学变化3、结局和对机体的影响(10)、机化(如图)(2)、脓肿形成(3)、胸膜炎及脓胸(4)、坏疽二、肝炎的病理变化(一)、急性肝炎(如图)1、早期(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2、中后期(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二)、慢性肝炎第二节肝硬变

肝硬变: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结缔组织广泛性的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使肝小叶的正常结构破坏,肝脏变硬变形的过程。一、病理变化1、眼观变化(1)、初期(2)、后期2、组织学变化(如图)(二)、病理变化1、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病变主要集中在血管球及肾小囊内,包括变质、渗出和增生。(1)、眼观病变(2)、镜检病变(如图)(3)、临床病理联系

A、尿液的变化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或少尿和无尿。

B、水肿

C、高血压2、亚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1)、眼观病变(2)、镜检病变(如图)3、慢性肾小球性肾炎(1)、眼观病变(2)、组织学变化(如图)二、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肾炎:是指在肾间质中发生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结缔组织增生为特征的非化脓性炎症(一)、病因和发病机理(二)、病理变化1、弥漫性间质性肾炎(1)、急性弥漫性间质性肾炎①眼观病变②镜检病变(2)、慢性弥漫性间质性肾炎(如图)①眼观病变②镜检病变2、局灶性间质性肾炎(1)、眼观病变(2)、镜检病变三、化脓性肾炎

(一)、血源性化脓性肾炎1、病因与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1)、眼观病变(如图)(2)、镜检病变三、血管变化(如图)管套现象四、轴突和髓鞘的变化1、华氏变性2、髓鞘脱落一、化脓性脑炎(一)、化脓性脑炎病原和发病机理1、血源性脓肿2、头部的附属窦和内耳的化脓性炎通过筛窦和内耳耳蜗水管直接侵入病理变化(如图)结局第二节脑炎(二)、化脓性柔脑膜炎病原和发病机理1、直拉蔓延2、血源性病理变化(如图)(三)、李氏杆菌病二、非化脓性脑炎非化脓性脑炎是指在渗出物中,缺乏或仅有少量的中性白C的脑炎,此型脑炎不形成脓液,其特征是脑组织内的血管周围间隙中有淋巴细胞浸润构成管套。

(一)、病原(二)、病理变化(如图)1、眼观变化2、组织学变化A、血管变化二、佝偻病

佝偻病:是幼畜生长性骨骼的疾病,其特征是骨骼骨化过程受阻,长骨因负重而弯曲,骨端膨大,胁软骨交接处出现圆形膨大的佝偻珠。1、原因和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①、眼观变化(如图)②、组织学变化(如图)3、结局第二节

硒和维生素E缺乏症一、原因和发病机理(一)、原因1、缺硒2、维生素E缺乏(二)、发病机理(2)、慢性咽炭疽2、皮肤炭疽痈3、肠炭疽痈4、肺炭疽痈第二节巴氏杆菌病一、病因和发病机理二、猪巴氏杆菌病(一)、病理变化(如图)1、流行性猪巴氏杆菌病2、散发性猪巴氏杆菌病三、兔巴氏杆菌病(一)、病理变化(如图)1、鼻炎2、肺炎3、中耳炎4、子宫内膜炎5、睾丸炎和副睾炎6、败血症四、禽巴氏杆菌病(如图)(一)、最急性型(二)、急性型(三)、慢性型1、纤维素性坏死性肺炎2、浆液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胸膜和腹膜炎3、关节炎4、肉髯病第三节沙门氏菌病一、猪副伤寒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如图)(一)、急性败血型(二)、慢性肠炎型1、眼观病变2、镜检病变二、鸡白痢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如图)(一)、雏鸡(二)、成年鸡第四节链球菌病一、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发病机理病理变化(如图)1、眼观病变2、镜检病变第五节大肠杆菌病一、仔猪大肠杆菌病(如图)(一)、仔猪黄痢1、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二)、仔猪白痢1、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三)、猪水肿病1、发病机理2、病理变化(如图)二、禽大肠杆菌病

禽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不同类型疾病的总称。病理变化(如图1,如图2)(一)鸡胚与幼雏早期死亡(二)气囊病(呼吸道感染)(三)败血症(四)心包心肌炎(五)全眼球炎(六)关节炎(七)大肠杆菌性肉芽肿(八)卵黄性腹膜炎及输卵管炎(九)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病第六节猪丹毒一、发病机理二、病理变化(如图)(一)、急性败血型(二)、亚急性疹块型(三)、慢性型1、猪丹毒心内膜炎2、慢性猪丹毒关节炎3、皮肤坏死

霉形体性传染病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