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俄文学比较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近20年来我国的中俄文学比较研究述评
20世纪俄罗斯与苏联文学的关系是世界文学中最密切的文学关系之一。一百年间,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翻译数量在全部外国文学中占第一位,我国报刊上发表的有关俄罗斯文学的研究与评介文章,在我国全部的有关外国文学的文章中也占第一位。俄罗斯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运动、文学观念和作家的创作、评论家的批评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切,都为中俄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和大量有价值的课题。特别是近20年来,中俄文学的比较研究成果累累,在中外文学比较研究中引人注目。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对中国与俄苏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在我国有着较长的历史传统。五四时期以后,鲁迅、周作人、赵景深、曹靖华、耿济之等,都写过这方面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后,中俄作家作品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不仅每年都有不少的论文发表,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学术著作。研究的对象都是中俄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论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作家所受俄苏文学影响的研究,二是俄苏作家所受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影响的研究。鲁迅与俄苏作家的比较研究,在中国作家所受俄苏文学的影响研究中占用突出地位。80~90年代的20年间,我国学术期刊上共发表相关文章400多篇。涉及最多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的比较研究,鲁迅小说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研究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初以后的几年间王富仁在《文学评论》、《鲁迅研究》上发表的有关鲁迅与俄罗斯经典作家比较研究的几篇论文。1983年10月,这些论文作为一份完整的成果结集为《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一书,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作为《鲁迅研究丛书》之一出版。该书共有六章、第一章是“总论”,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论述了鲁迅前期小说与果戈理、契诃夫、安特莱夫、阿尔志跋绥夫创作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尾论: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与鲁迅前期小说的民族性与独创性。这部书所涉及到的问题,此前或多或少都有人涉及过。但王富仁的研究在研究的角度、深度上,显示了前所未有的新颖与深刻。作为作者的第一部学术著作,该书标志着王富仁在鲁迅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初步奠定了王富仁在鲁迅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地位。鲁迅与外国文学,特别是与俄罗斯文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一方面,大量史实表明鲁迅接受了俄罗斯文学的很大影响,另一方面,鲁迅的创作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创作个性。因此,鲁迅与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就不是简单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的问题,而是关涉到影响与超影响、影响与独创的复杂的艺术创作奥秘。在王富仁的这部书出版之前乃至此后,有些文章简单地寻找和罗列鲁迅作品中与俄罗斯某作家作品的相似点,因而流于皮相。王富仁的这部书在比较文学研究方法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成熟与老练。他在“总论”一章末尾谈到本书的研究方法时指出:“我们所使用的‘影响’一词,不仅指直接、外部的、形式的借用与采取,更重要的是鲁迅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机融化了俄国作家的创作经验。”又说,“我们的目的是在彼此大致相近的艺术特色中,来体会和揣摩俄国文学影响的存在,而不是指出哪些或哪部分作品单纯地反映了俄国作家的影响。所以,我们只是在‘不确定性’中去把握‘确定性’的因素,在‘相对’性中去寻找‘绝对’,这样才能不使我们的工作仅仅局限在史料的钩沉和枝节的攀比上”。在研究中,作者既没有忽视、也没有停留在鲁迅与俄罗斯文学的外部的、显而易见的相似与联系,而是更重视他们之间本质的、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在“总论”一节中,作者概括了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在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和内在联系:第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广阔的社会内容、社会暴露的主题”;第二,“强烈爱国主义激情的贯注、与社会解放运动的紧密联系、执着而痛苦的追求精神”;第三,“博大的人道主义感情、深厚诚挚的人民爱、农民和其他‘小人物’的艺术题材”。这些概括不但是作者比较研究的基础,也是全书的理论总纲。在鲁迅与具体的俄国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中,作者由现象到本质、由相似至相异,逐层分析,层层推进,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揭示出鲁迅如何将俄罗斯文学的营养吸收到自觉的创作中。例如,在《鲁迅前期小说与安特莱夫》一节中,作者在对有关具体作家作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后指出:“鲁迅把安特莱夫作品中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做了现实主义的创造性改造,有机地融汇到了自己的现实主义作品中。它既没有破坏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格调,又大大扩展了作品的主题意义,增强了现实主义的概括力量。”王富仁在鲁迅与俄罗斯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表现出的成熟的,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方法,在我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尚处在酝酿和胎动时期的80年代初,是十分难能可贵的。直到今天仍不减其方法论的意义。这再次说明,比较文学的学科理论,特别是方法论,必须从已有的具体的研究实践中加以提炼和总结,而不能生吞活剥西洋枣。80年代以来,已有数篇文章探讨鲁迅的创作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其中,李春林在这个问题上的研究最为集中。从1984年起,他在《天津社会科学》等期刊上,陆续发表了几篇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比较研究的文章。1986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集中体现了李春林在这个课题上所付出的努力。《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属于中俄作家比较研究的个案研究。鲁迅收藏、阅读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写过《〈穷人〉小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事》两篇短文,并在日记、书信和其它著作中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方不下于40次。虽然如此,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两者之间的事实联系并不多。两人在创作上和艺术趣味上存在根本差异。把这两个根本上不同的作家拿来进行比较研究,是一个困难的、棘手的不易做好的课题。李春林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共分六章,十三万字。第一章《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鲁迅曾借鉴过的著名俄国作家之一》,交待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上的联系。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受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个荒唐的人的梦》的影响,《伤逝》受到了《淑女》的影响。可惜论证过程失于简略。以下几章,从两个作家在各自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对下层人们苦难的描写、对人的灵魂的审问、对人的解放道路的探索三个方面展开比较。这实际上属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平行研究。作者探讨了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些方面的同与异,这对于进一步认识两位作家的创作特色不无助益。但是,即使对两个作家进行孤立的评论与研究——不做比较研究——似乎也可以做出那样的结论。这种情况表明,“可比性”问题是这种比较研究是否成立的关键问题。另外,作者在对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比较中,似乎预设了一个既定的目的——宏扬鲁迅,因此在行文中处处注意说明:鲁迅虽然在不少方面受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启发和影响,但他几乎在一切方面都高于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结论及其包含着的思维定势是80年代初中国的政治、时代的大气候的必然反映,也是鲁迅比较研究中长期通行的不证自明的理论前提。比较文学不是高低优劣的比较,而应是相互作用规律性的揭示和各自创作特色的凸显。价值判断的标准既应是历史的,也应是美学的。《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书几乎在对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价值判断的时候,主要的标准是政治的标准,主要的尺度是共产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因此,这就导致了作者在比较中简单化地否定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宗教倾向,而忽视了宗教情绪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深度化、深刻化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恰恰是宗教情结,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学具备了深厚的人道主义胸怀、浓重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忏悔意识,并由此形成了俄罗斯文学最根本的民族风格。鲁迅的文艺思想与俄苏文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历来是鲁迅比较研究中较为受人重视的领域。张直心的《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较有代表性。这本十三万字的专书是在硕士论文《鲁迅文艺思想与苏联早期文艺思想》的基础上改写扩充而成的,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鲁迅与俄苏文艺思想——主要包括普列汉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托洛斯基等人及“拉普”的文艺思想之间的关系,鲁迅如何借鉴、消化俄苏文艺思想从而建立自己的文艺观念。作者指出:“苏俄文艺思想是一种特别重视文学与社会的联系的思想类型”,这非常切合鲁迅的接受取向。作者指出,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想中的主观性因素的重视受到了卢那察尔斯基的启发,而与普列汉诺夫主张的“像物理学那么客观”的现实主义有所不同;鲁迅受托洛斯基关于无产阶级在革命过程中不可能产生无产阶级文学的观点的启发,对“突变式”的无产阶级文学与文学家表述怀疑和否定;鲁迅在接受和借鉴苏俄文艺理论时有所选择和改造,而不同于同时期瞿秋白、太阳社、后期创造社对苏联理论模式的简单移入。作者还认为,虽然鲁迅在《二心集》里的文章中认同了苏俄文论的严密逻辑和非此即彼的明快的价值判断,但鲁迅晚年批评文章却显示了注重个人体验的“诗性含混”的文体,认为鲁迅的文艺思想虽然没有形成苏联理论那样的体系性,而以杂感、断想的形式加以表达,却显示出了一种俄苏文学理论中所缺乏的开放性。《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在论题的充分展开和深化上虽然还有不少余地,但在分析鲁迅与俄苏文艺思想的关联方面的系统性上,还是值得肯定的。在俄罗斯作家中,对中国文学译介最多、影响也最大的是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是中俄文学关系史上的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清理,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近20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屠格涅夫与中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的文章有近二十篇,除上述戈宝权先生的《屠格涅夫与中国文学》外,重要的还有花建的《巴金与屠格涅夫》(《社会科学》1981年第六期)、陈元恺的《屠格涅夫与中国作家》(《外国文学研究》1983年第四期)、沈绍镛的《郁达夫与屠格涅夫》(《杭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一期)、王泽龙的《屠格涅夫与鲁迅散文诗的悲剧美》(《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二期)、傅正乾的《郭沫若与屠格涅夫散文诗比较论》(《陕西师大学报》1992年第四期)、陈遐的《心灵的契合——屠格涅夫对创造社前期主要作家的影响》(《北方论丛》1997年第六期)、徐拯民的《巴金与屠格涅夫笔下的女性形象》(《俄罗斯文艺》2000年第一期)等。其中,孙乃修先生的研究成果最为引人注目。1988年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孙乃修的专著《屠格涅夫与中国》,堪称屠格涅夫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的集大成的成果。在这部长达三十四万字的著作中,作者以大量的、详实而又可靠的文学资料,清晰而又深入的理论分析,展现了屠格涅夫在中国传播与影响的轨迹,评价了屠格涅夫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全书内容除导论外,共分六章。在导论中,作者总结了“俄罗斯文学的优良传统与屠格涅夫的创作个性”,指出:“对社会和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思考,敏锐地捕捉和再现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问题、社会心理的现实主义方法,以及浓郁、含蓄、富有内在激情的抒情笔调,构成了屠格涅夫别具一格、极富美感魅力的创作个性”。因此,在中国,“注重社会问题的文学家推崇他,注重艺术技巧的文学家推崇他,注重道德性的文学家也推崇他。由于他的作品在意向和情调上的那种两重性——斗争与超越,坚强与柔弱,明快与沉郁,热情与悲哀——使中国作家各有偏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感染并产生审美共鸣,或得其热情、明快的一面,或得其沉郁、悲哀的一面”。在第一、二章中,作者从翻译文学史的角度,细致地梳理、描述了屠格涅夫作品的汉译情况、评介和研究情况,指出了不同时期的翻译家们在屠格涅夫翻译中的贡献。在第三章中,作者特别研究了屠格涅夫在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的中介因素,即国外学者、翻译家的著译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对这种“中介”环节的研究,应当是比较文学传播研究中的重要的环节,孙乃修是我国中外文学关系与交流史研究中最早注意研究这一环节的学者,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研究的中心是“屠格涅夫与中国现代作家”,分节论述了包括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瞿秋白、巴金、沈从文、王统照、艾芜等在内的14位作家的创作与屠格涅夫的关系。在这部分内容中,作者将实证研究与作家作品的审美的比较分析结合起来,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结合起来,令人信服地展示了这些作家与屠格涅夫创作之间的关联,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这些作家创作的内面。作者最后总结说:“屠格涅夫作品的主题(理想的追求、社会斗争的渴望,两代人的冲突,民众的麻木与先觉者的悲剧,爱情的悲欢和咏叹)、人物性格(矛盾重重的多余人形象,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勇于为社会解放献身的英雄形象,朴实木讷的农民形象)、艺术技巧(心理情感感官化,风景描写的内在抒情性,第一人称的运用,诗意的笔调)、文体(“猎人笔记”式的短篇特写文体,散文诗体、简洁的长篇小说体裁)以及那种温婉、缠绵、带有脉脉感伤情调的抒情风格,都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文学影响。一个外国作家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在半个多世纪里对持续三代乃至四代作家产生如此深刻的文学影响,这的确是罕见的。”同时,作者也辩证地指出:屠格涅夫在中国产生了如此长久的影响,“恰好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某种迟滞性”。总体看来,孙乃修的《屠格涅夫与中国》一书,是中俄比较文学个案问题研究中的成功之作,是一个“小题大作”的、做得全、做得深的课题,可以预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孙乃修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都是难以被超越的。托尔斯泰与中国的比较研究,特别是托尔斯泰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之关系的比较研究,是中俄文学比较研究中历史最长、成果较多的领域。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章与著作出现。特别是80~90年代的20年间,以戈宝权先生的《托尔斯泰和中国》(《上海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发轫,我国各学术期刊上发表近二十篇相关的研究论文。重要的文章有:陈元恺的《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学》(《扬州师院学报》1981年第一期)、叶水夫的《托尔斯泰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四期)、任子峰的《托尔斯泰与孔老学说》(《国外文学》1991年第一期)、吴泽霖的《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苏联文学联刊》1992年第四期)和《对研究托尔斯泰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关系问题的思考》(《俄罗斯文艺》1998年第四期)、刘洪涛的《托尔斯泰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二期)、王景生的《列夫·托尔斯泰研究中的比较问题——从中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谈起》(《四川外语学院1995年第三期)、倪蕊琴的《托尔斯泰论中国及中国古代哲学》(《中国比较文学》1996年第二期)、李明滨的《托尔斯泰与儒道学说》(《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五期)、杨国章的《托尔斯泰学说对中国文化的消极影响》(《东方文化》1998年第一期)、周振美的《托尔斯泰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山东大学学报》2000年第四期)等。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吴泽霖先生的《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一书,可以说是我国的托尔斯泰与中国文化比较研究的扛鼎之作。吴泽霖认为,现有的研究只是集中在中国古代哲学文化思想如何影响托尔斯泰的思想,并且往往过高地估计了这种影响,甚至认为托尔斯泰只是因为研读了东方的中国的古代哲人的著作才茅塞顿开,从而形成了“托尔斯泰主义”。而实际上,托尔斯泰从未悉心地认同过任何一种哲学思想,他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化的接受,“远非一种虚怀若谷的皈依”。因此,吴泽霖特别注意在托尔斯泰一生的整个思想和创作历程的清理描述中,分析他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哲学思想加以独特的误读、理解和改造,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哲学思想融入他复杂的精神探索过程中,并力图恰当地估价中国古典哲学文化思想在托尔斯泰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上编《托尔斯泰精神探索的东方走向》就体现了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该编的七章内容,将托尔斯泰的思想发展进程划分为若干不同的阶段,从历时的、动态的分析中,揭示出东方、中国的古典文化思想在托尔斯泰思想长河中的流贯轨迹。吴泽霖还指出,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往往孤立地、单个地讨论托尔斯泰和先秦诸子的关系,这是不够的。事实上,托尔斯泰对先秦诸子的思想分野把握得并不那么清楚,常常加以混淆,因此,研究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关系,不能字比句次地牵强比附,而应从整个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体系的宏观角度进行综合研究,而且单纯的影响研究还不够,还必须将影响研究与平行的比较研究结合起来。该书的下编《托尔斯泰思想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比较》的四章内容,主要是托尔斯泰思想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平行的、对比的研究。其中涉及到托尔斯泰的“上帝”和中国的“天”、托尔斯泰的“人”和中国的“人”,托尔斯泰的认识论和中国古典“知论”,托尔斯泰的艺术论与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等内容。通过这样的对比研究,作者指出,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有些是来源于、或受启发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有些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却未必是受到来自中国影响,而是思维上的不期而然的吻合和相似。总之,吴泽霖的的著作系统、全面、深入地清理和论述了托尔斯泰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关系,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中俄文学与文化关系史、对于深入理解托尔斯泰的思想与创作,都是一部值得阅读的重要的书。普希金也是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俄罗斯作家之一。从20世纪初开始,他的作品就被陆续译为中文。长期以来,中国读者把普希金视为反对暴政、讴歌自由的“革命诗人”或者“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而予以高度的评价。其作品在中国翻译很多,传播甚广。特别是近20年来,中文版本的《普希金文集》和《普希金全集》以及传记、研究资料集、大量的单篇的研究论文等连续出版和发表,有关部门还举行了普希金诞辰的隆重的纪念活动。到了2000年,《普希金与中国》一书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可以说是一部普希金与中国的比较研究的集大成的书。该书主编张铁夫教授在《引言》中指出:普希金与中国的关系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现有的研究文章零散而不成规模系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跨国公司授权经销合同范例
- 电子产品采购合同(简易范本)
- 房屋托管合同版:条款详解
- 建筑幕墙维修保养合同
- 合同:国产化项目-进口直流电机电刷
- 新建停车场业主与开发商委托合同
- 婚内子女抚养合同范本
-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土地征用合同样本
- 家庭分家析产合同全文
- 20 蜘蛛开店(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GB/T 3920-2024纺织品色牢度试验耐摩擦色牢度
- 交管12123学法减分题库(含答案)
- 2025年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研学旅行赛项)考试题库(含答案)
- 工程施工安全培训教育
- 2025年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2025年国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苏州工业园区国企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python编程教学课件-一阶第12课-初识列表-课件-(28张课件).课件
-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12月联合测评语文试题2
- 2025年骨科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