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1.gif)
![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2.gif)
![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3.gif)
![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4.gif)
![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7e9d0eb150d4c771bebec27aee0d6d3d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格物致知从格致学到科学近代中国对科学认识的深化
如今,英文“科学”一词在中国被翻译成“科学”。在现代,也许再没有其它词有它这么大的魔力,对社会的一切领域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人们行为的信条和戒律。然而,在二十世纪以前,“科学”一词还未在中文里出现,对声光化电等学问,统称为“格致学”。这当中发生了一次转变。表面看来,“科学”取代“格致学”是辞的用法变化,但语义学的研究表明,概念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体现了一种世界观。因此,正是这两个词语的更替,表明了对科学认识的深化。由于多种原因,中国没有产生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未,正是西方科学革命方兴未艾之时,携来了有关数学、天文、地理、力学、光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这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是陌生的。当时中文里没有意义对等的词来称呼它,徐光启等最初的西方科学的传人就使用了“格致”学,来指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如利玛窦说:“吾西陬国虽褊小,而其庠校之业格物穷理之法,视诸列邦独备焉”。李天经译《名理探》也说“诚也格物穷理之大原本哉”。在所译的书中,有《空际格致》,大抵言“自然科学”,《格致奥略》等。“格物致知”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大学》,在宋儒程颐之前,它的用法基本上是在政治伦理学意义上的,程颐首先赋予它认识论的意义:“格犹穷也,物犹理也,若口穷其理云尔,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河南程氏粹言》卷一)朱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把格物致知解释为接触事物,穷竭其理而推及吾心固有的知识,“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补传》)由于朱熹的说法较为含混,导致后来的继承者的分化。在唯物主义一途上,王廷相认为“格物”是指接触、观察和探索外在事物的客观规律。吴廷翰更强调了格物的实证性,认为“必验之于物而得之于心,乃为真知”。对格物致知的这方面的阐释,在认识论上与科学的方法有类似之处,很自然地使人们用此词来称呼传入的西方的科学知识。时人许胥臣说:“格致一种学派,晦蚀几尽,不图有返本穷原,苦修实体,而理析于茧丝牛毛,教摄于践形超性,如艾氏所述,西方之学者,读其凡,其分有门,其修有渐,其诣有归,恍然悟吾儒格物,原非汗漫,致知必不空疏,而格致果跻治平,治平必肇端于格致也。”西学传入后,带动了我国一些学者的研究,其中最突出的是方以智,他写了《通雅》、《物理小识》等科学著述,并且创造出“质测”一词来指自然科学,这一词没能流传。但王夫之明确地把“格物”等同于“质测之学”,他说,“密翁(指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搔首问》)入清朝后,颜元进一步把“格物”等同于“孔门六艺之学”,即是实做其事。正由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对“格物致知”这一范畴的上述理解,十九世纪以来当西方自然科学以更大规模传入时,对其称呼继承了明末清初的传统,“格致”一词普遍流行起来,并成为要求革新的人们的热门话题。从中西冲突的强烈对比中,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强盛是由于制造工艺先进,而工艺制造依赖于“格致学”,因而认为“欲求富强,必先格致”。洋务运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开始了引进西方科技的第一次高潮,在这个阶段,介绍科技的格致诸书大量出现,如《格致启蒙》、《格致丛书》、《格致略论》,不下几十种。1874年,徐寿等人主持创办了第一所民办新式书院,取名为“格致书院”,其宗旨为“意欲令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同时,美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76年编辑出版《格致汇编》(英文为“ChincscScicntificMagazinc”)刊登声、光、化、电及制造文章,目的是“意欲将格致之学问并制造工艺之理法广为传布”。格致一词经洋务运动的推行,已成为思想家乃至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概念。在这个时期,西方近代科技的主要成就基本上被引进我国,但是,我们将看到,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还停留在十分肤浅和片面的阶段上,格致一词本身带来的文化障碍是很大的。当西方科技传入时,虽然有一部分有识之士慧眼所识,但整个社会对它的反映却是淡漠的和迟缓的,从清初到洋务运动时期将近二百年的隔阂,就说明了这一点。鸦片战争后外国势力岌岌内侵,刺激人们加深了对西方科技的认识,从而促使洋务派的产生和对西方科技的积极汲取,这一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必然要受到传统心理结构的影响,“格致”一词无疑反映了对不同文化进行同化认识的曲解。首先,在上文中,我们分析了“格致”一词的认识论意义,但格致更重要的是伦理学意义,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道德上的完善,即所谓“明明德”。在朱喜的理论中,格物致知的主要内容是体认和践履先验的天理,“内事”即“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到王阳明,更把它纳入“致良知”的思想体系中。在方法上,“格物致知”的途径是顿悟,所谓“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然后脱然贯通”,要达到的是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先验论的内省法。这导致在理解科学上带有“空谈性理”的文人心态,并不注重实践和操作。事实上,明末清初后谈论科学的学者,多数也是深受儒学熏陶的文人,同时,这些文人把科学方法一知半解地移植到传统学术研究上,导致了清初考据学的发达,而不是科学研究本身的昌盛。洋务派重要人物奕诉很明确地表达了上述心态:“或谓制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为之,臣等尤有说焉。查周礼考工一记,所载皆梓匠轮舆之事,数千百年,曾序奉为经术,其故何也?盖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夫夫以亲执艺事,又何疑乎?”这里把“事”与“理”对立起来,与近代科学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在洋务时期的科技教育中,大量渗透着传统的道德说教,如上海广方言馆的课程强调辩志、习经、习史、小学,留学生的课程也安排了《孝经》、国朝律列等,当时一位官僚说:“讲求实学,要必先正其志趣,以精其术业,《大学》格致诚正修养治平之道,合古今中外而不易者也。”从中可以看出,正是用“养身修性”的传统习惯来接受实证性的西方科学的。格致学的内省态度使对近代科学方法的认识被忽略了,而沿袭了传统的习经方法,如在当时新式学堂里学生学习格致学是将“功课大声朗读”,甚至梁启超在1897年也说:“西人一切格致制造之学,衣被五洲,震轹万国,及推原其起点,大率由目前至粗极浅之理,偶然触悟,遂出新机,神洲人士之聪明非弱于彼也,而未闻有所创获者,用与不用之异也”。这种偶然与程颐的豁然贯通没有什么区别,这一时期,大部分人还不能了解科学的规范体系和逻辑法则。另一方面,“格致学”的表述还加强了“西学源出中学”说的附会,如当时格致书院的学生彭瑞熙就说:“中国有格致之学,西人亦有格致之学。……夫中国格致之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他明确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说与西人科学相类之处,以说明中国格致乃为西人格致之鼻祖。这种说法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不能否认我们古人的观察记录中包含有科学的萌芽,但毕竟离成熟的西方科学相距甚远,如说‘磁石引针,琥珀拾芬”就是“言电气详矣”,天文历算等同中国的盖天宣夜,五行变化就是化学,即全然没有认识到西方近代科学的本质,反映出这时对科学理解的零散性、常识性和模糊性,这与有机论哲学在深层认识机制上是一致的。“格致”一词的表述无疑残留了许多传统渣滓,引起对科学理解的混乱。三“为道也,非之常,不求实”,西学以“实”为本十九世纪后期国难的深重,使得士大夫再也不能沉浸于宁静空灵的词章之学和宋明理学的闲逸王国之中。经世致用之学到林则徐、魏源时代开始复兴,使人们的注意点转入有关国计民生的实用知识范围来,不再崇尚理学的空谈。洋务运动本身就是追求实际的标志,又在更大程度上倡导了务实的精神。同文馆算学、天文馆的设立,表明官方在一定范围内冲破了圣学的束缚,而追求“自强之实”。曾国藩从原来的理学信徒转而兼容宋汉两学,认为学问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曾文正公家书·卷1》),要求“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的求实态度。这种务实精神更体现在当时人们对八股取士的抨击上,李鸿章说,“我中土非无聪明才士,士大夫耽于章句帖括,弗求富强实济,……中国以后若不稍变成法,徒恃笔舌以与人争,正恐长受欺侮”(《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复孙竹堂观察》)。“废时文而以实学”是当时有识之士的一致呼声。把西方科学称之为“实学”,在当时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提法。1879年格致书院招生启示:“本书院创设沪上,专为招收生徒究心实学”。张树声1880年设西学馆,取名实学馆。1896年陕西创设崇实书院(格致实学书院),其请折上说:“近来讲求实学、风气一变,然自京师同文馆而外,如天津等处立武备学堂,类皆选取幼童俾习西学。”在这种追求实际的风气下,开始有人反思传统文化,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虚”被看作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实”为西方文化的特征左宗棠说:“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左文襄公奏稿》卷十八)我们在这里不评价这一区分是否准确,但人们确实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待理学的虚枉积习。另一洋务大臣张树声也敏锐地看到这一点,“伏惟泰西之学,覃精锐思,独辟启牖,然究其本恉,不过相求以实际,而不相骛于虚文。格物致知,中国求诸理,西人求诸事;考工利用,中国委诸匠,西人出诸儒。求诸理者,形而上而坐论易涉空言,……”对中国格致学的区别,就很自然地被提了出来,薛福成于光绪十六年序《格致汇编》说:“格致之学,在中国为治平之始基,在西国为富强之先导。”(《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了多篇文章谈中西格致学的区别,其中《格致公例》说,“《大学》之格致穷事物之原,西学之格致究事物之委;《大学》所谓事物,物即事也,西学所谓事物,则事自事而物自物,《大学》究事物之虚理,以人之应物处事而言,故事日终始日本末;西学究事物之实道,以事物之本体而言,故不曰终始、本末,而总名之曰消长气为之也……”中文“格致”所包含的意义与西方传入的声光化电等学问的明显差异,已为多数人认识到,李鸿章在格致书院曾出题“问大学格致学与西学是否偶合”,多数人区分了它们之间的的差别,有代表性的如钟天纬说:“格致之学,中西不同,……中国重道而轻艺,故其格致专以义理为重,西国重艺而轻道,故其格致偏于物理为多。”由于这时介绍的西学多为科技方面的,儒家传统的崇尚道德的倾向,对不知内情的人来说,中国格致学似乎显得更为精深博大,无所不有,性理彝伦当然高于西方,即就物理,也无不尽知。这一方面表明对西方科学理解的片面和肤浅,同时说明道德至上的文化主义依然占据优势,因此,在认识的狭隘范围里,对中西格致学的区别,再没有象顽固派刘锡鸿看得更清楚:“大学之言格致,所以为道也,非所以为器也,……自西洋各国以富强称,论者不察其政治之根抵,乃谓富强实由制造,于是慕西学者如蚁慕膻,建书院以藏机器,而以‘格致’名之,殆假大学条目以美其号。”所谓“西学”,‘盖工匠技艺之事也”。他要求把“格致书院”改名为“艺林堂”。显然,继续使用“格致”来称呼当时传入的西学是不适当的。另外,“格致学”除了指西方传入的整个科技外,有时又指理化学,有时单指物理学,这也引起混乱。而实学、西学或新学来指science也不恰当,这种情况促使人们另觅新的译名。十九世纪末日本效法西方而迅速崛起,令中国人刮目相看,由于地理与文化上的近邻关系,中国人纷纷转向日本,通过日本以寻求西方富强之术,中日的文化交流达到一个新高潮,“科学”一词的现代用法在这时从日本传入中国。此词最先由日本加藤弘之等人于1877年开始使用,是为了翻译science而新造的,1885年日本出,版了《科学入门》一书。据有人研究,中文使用“科学”,最早为康有为,他于1897年编《日本书目志》,收入《科学入门》。可以确定“科学”一词是从日本借来的。本来,“科学”在日本和中国最初都是分科而学的意思。1884年,郑观应在《考试》一文中就分文武两种,文科分为文学科、政事科、言语科、格致科、艺学科和杂学科,武科分为陆军科、海军科。这时期的其它文章也有不少论及到这一点,这种“分科”的思想与汉语“科”的语义有关,甚至与科举也有关,科举的最初改革就是增设了算学一科。后来,逐渐有人使用“天、算、声、化各科学”的句样。“科学”一词一经出现,很快为学术界所接受。严复译《原富》(1898年开译,1902年出版),其中说,“课授科学之师常不许学者自译”,“科学中一新理之出,其有裨益于民生日用者无穷”,含义大致与现代意义同。梁启超1902年2月写的《论学术势力左右世界》说到哥白尼时讲:“天文学之既兴也,从前宗教家种种凭空构造之谬论,不复足以欺天下,而种种格致实学从此生。”但同年三月写的《史学之界说》用了“天然科学”一词,相当于现在的自然科学。十月写的《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把科学与宗教对立起来,并说明“此指狭义之科学,即中国所谓格致”。应该注意到,“科学”比“格致”的含义要宽泛些,“科学”本来就包含有各门学问的意思,不仅指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原来格致一词称呼),也包括社会科学,严复后来译《群学肄言》,其中专门讨论了群学是科学的问题,这反映了对西学了解的全面。另外由于科学一词的宽泛,严复把科学家还译为格致家,大概他认为科学不是仅指关于自然的知识,不过格致一词最终在中文里消失了。科学在后来的用法上,前面加用修饰词“自然”和“社会”,以明确化,但更常指关于自然的认识,英文science也有这种性质。四调查研究文化中的科学方法论思想科学代替格致,反映了认识上的一些深化,如果说格致学保留了传统的某些观念,那么科学则体现了认识上的新观念,在严复之前,这些新观念已朦胧出现,如《谈天》(1858年译)一再强调“凡有理,依格物而定,虽有旧意不合,然必信其真而求其据”,“凡有据之理、即宜信之,虽与常人之意不合,然无可疑,一切学皆如是”。这当中说明了科学的实证性。王韬、郭嵩焘、薛福成都提到或介绍了培根或笛卡尔的学说。在传教士办的《万国公报》上,从1879年9月起连载了培根《新工具》的译文——《格致新法》。总的来说,上述论述较为简略,影响也不大,在整个洋务运动中,对西方科学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科学现象论阶段,仅认识到科学的具体学说和结论,还没有认识到科学的实质和方法论,对此,严复在1895年说:“如汽机兵轮之伦,皆其形下之粗道,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严复认为,西学在学术上的命脉为“黜伪而崇真”,他进一步探讨了西学的真谛:“夫西洋之于学,自明以前,与中土亦相埒耳,至于晚近,言学则先物理而后文词,重达用而薄藻饰,具其教子弟也,尤必使自竭其耳目,自改其心思,贵自得而贱因人,喜善疑而慎信古,其名教诸学,则藉以教致思穷理之术;其力质诸学,则假以导观物察变之方,而其本事,则筌蹄之于鱼兔而已矣。”(《论世变之亟》)在《原强》一文中,严复把欧洲二百年科学昌明,首功归之于培根之摧陷廓清。西学是重达用的,贵在观察所得而不盲从古人,尤其是“名学”等科学方法论是科学的根本,因此为了获得鱼兔,必须抓住根本的筌蹄,所以,严复不遗余力地宣传培根提出的经验论和归纳法。他翻译了两本逻辑学著作,并在其它译书的序言,按语和文章对科学方法论作了许多阐述。对中学格致的批判和科学一词代替格致,已表明对中国传统学术中非科学观念的不满,也代表了对科学真谛追求的不自觉的愿望。严复的译述无疑是这种追求的明确化和自觉化,是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因而,严译逻辑学著作,同其它严译名著一样,在知识界和社会上风行一时,产生很大影响。在1896年作的《译<天演论>自序》中,严复就讲到西人逻辑学用于格物致知之事有内籀(归纳)和外籀(演译)两种方法。在《救亡决战》中,他区分了中西格致的差异,剖析并批判了陆王心学先验唯心论,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物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原强》中,严复称西学为“实测内籀之学”,即科学认识必需从观察事物的实际经验出发。《群学肄言》中严复进一步认识到科学的真正任务在于探求事物的因果关系,而名学是求因果之术,“凡学必其有因果公例,可以数往知来者,乃称科学”,又说“执果穷因,是惟科学”(见《评余语》),1900年开译的《穆勒名学》中,严复进一步定义了科学:“格致之事至于医药,皆为科学,名、数、质、力,四科之学也,名学虽其理有以统诸学,而自为一科学,科学理莹语确,故其律令最严”。并宣扬了穆勒的这一观点:“科学正鹄在成外籀”,其途径是通过“实测试验”。而在《西学门径之功用》中,他把科学认识的过程概括为三际:“一曰考订,聚列同类事物而名著其实,二曰贯通类异观同,道通为一,考订或谓之观察,或谓之演验,……考订既详,乃全通之以求其所以然之理,于是大法公列生焉。……近世格致家乃救之以第三层,谓之试验,试验愈固,理愈靠实矣”。这即是试验——归纳——检验的科学认识过程。概括地说,严复所理解的科学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实测试验),归纳事物的规律(求因果性),并经过不断检验的正确知识(成外籀之学)。另一位启蒙大师梁启超经过几年的磨炼,思想也趋深刻,在对科学的理解上,虽然在具体方面不如严复深刻,但提出了科学的一般精神氛围,比严复更为全面。他说:“语一时代学术之兴替,实不必问其研究之种类,而唯当问研究之精神,研究精神不谬者,则施诸此种类而可成就,施诸他种类亦可以成就也”。(《饮冰宝合集.专集之三十四》)他把科学精神分为三种方面:其一是科学方法,“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智识的方法”,其二是科学的客观精神,其三是科学的自由精神。梁启超把西方科学昌明的原因之一归结为“自由研究的精神和尊重个性的信仰”。戊戍维新以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得到进一步认识,不仅科学可使国家富强,科学自身的振兴和发展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在维新变法中颁发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鼓励发明,保护发明专利,制订国定政策以倡导科学事业,这在中国是第一次。杨杏佛的《实业难》(载于《科学》第4卷5期)指出了实业的障碍,如政治不安定,政府不加以保护等,是较早的科学社会学的论文。各种科学团体也相继涌现,这当中最著名的是1914年任鸿隽等人发起的“中国科学社”,1915年他们创办了《科学》杂志,积极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1920年王星拱出版了《科学方法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完整的科学方法论的专著,内容主要还是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8海的女儿说课稿-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 我是什么(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2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课题2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说课稿3 新人教版选修1
- 2025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协议合同
- 2025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合同
- Module 1 Unit 2 Changes in our lives Listen and say Listen and enjoy (说课稿)-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六年级下册
- 2025城市供用气合同
- 加气轿车出售合同范例
- 8《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 仓储框架合同范例
- 战略管理与伦理
- 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课件
- 虚拟化与云计算技术应用实践项目化教程 教案全套 第1-14周 虚拟化与云计算导论-腾讯云服务
- 徐金桂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新讲义
- 沥青拌合设备结构认知
- GB/T 13234-2018用能单位节能量计算方法
- (课件)肝性脑病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第5课时 人民币兑换
- 工程回访记录单
- 住房公积金投诉申请书
- 高考物理二轮专题课件:“配速法”解决摆线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