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_第1页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_第2页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_第3页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_第4页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国演义》与三国文化

《有了数据的植物”汉末,魏、蜀、吴三代之争。这是一个才华横溢、勇敢睿智的时代。如苏轼所说:“一时多少豪杰!”——他着重在写“公谨当年”的东吴人物。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山川钟灵毓秀。在龙骧虎搏的三国相争中,东吴出现了大批英雄人物:“雅量高致”的顾曲周瑜,“建独断之明”的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吕蒙、夷陵之战大破蜀兵的陆逊……均一时英杰。他们的业绩彪炳史册,至今尚为江左生色。《三国演义》描写了大量三国英雄人物,这些栩栩如生,龙腾虎跃的英雄人物,丰富了中国历史人物的文学画廓,它们与三国戏、三国画、三国雕塑融成的三国文化,长期流传,影响深远,于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不无关联,这正是此书的价值之所在。《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信史,作者受那个时代“拥刘反曹”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可贵处仍保持了“七实”的真实性,所写人物能“爱而知其恶”和“恶而知其美”,具有着较大的历史真实性。但因加入了“三虚”的干扰素,并且这个干扰素又以“拥刘反曹”的定势思维为主导,在所写的三国人物中,对刘备一方人物,则极力褒美、拔高、致“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的地步:对东吴人物则不惜扭曲、贬低,以作为蜀汉人物之铺垫和陪衬而失史家之公正。这正是《三国演义》的局限与不足所在。《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就不能不要求它的必要的历史真实性。鲁迅就认为《三国演义》的“缺点”在“容易招人误会”,因为它虚实相间,“人们或不免并信虚者为实。”因而,在《三国演义》研究中,梳理史实,辨别是非,用真实的历史教育人民,就是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笔者仅就东吴人物描写的是非提出个人之见,以就正于高明。植根于施教,从过人之处到多智周瑜是东吴英杰中的首选人物。苏轼的《赤壁怀古》先提“三国周郎赤壁”,继提“小乔初嫁”、“羽扇纶巾”等语,并着重写他“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一作“舳舻”)——赤壁大破曹兵的功绩,末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作结。显示出他对这个“雄姿英发”的英雄人物的无限倾慕之忱。这阕千秋绝唱,可说是这个“顾曲周郎”的赞歌。《三国演义》对周瑜,也作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作品写出周瑜深得孙策、孙权兄弟的信任。他与孙策本有昆仲之交,后又在历阳相遇时,他协佐孙策继父亲孙坚遗志,开创割据东吴的大业。孙策一见周瑜就非常高兴地说:“吾得公瑾,大事偕矣!”周瑜也倾心地表示说:“某愿效犬马之力,共图大事。”他们同娶乔公二女,毛宗岗评道:“周郎之于孙策,犹樊哙之于汉高。”事业的成败中,“得人者昌”;并又评道:“孙策是小霸王,此人亦小范增也!”在一切事业的成败中,能否得到人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得人者昌”,是千古不变的箴言。周瑜就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有力并有决定意义地协助孙氏取得了开创基业的胜利。“周瑜识人荐贤、雅量高致,谦恭有方,在东吴诸贤中起到纽带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合力。”周瑜初遇孙策就说:“吾兄欲济大事,亦知东吴有二张乎?”于是,他就推荐了张昭、张纮,这二人成了东吴的重臣。孙权初立时问周瑜何策可守父兄之业时,周瑜说:“为今大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他随即推荐了鲁肃。鲁肃最早建言“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应“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这是东吴的“隆中对”,与诸葛亮对大局看法一致,出发点不同罢了。鲁肃又推荐诸葛谨,孙权也委以重任。东吴的人才集团就是这样形成的,周瑜起着关键性的轴心作用:他始终把眼光放在推荐人才这个聚焦点上,这正是他的过人之处。周瑜放眼全局,志气恢宏,他在准备进取巴蜀、汉中,钳制曹操的进兵途中罹疾而逝。这个天下未定之秋,周瑜的轻师前进,很有可能打开局面的,这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临终时遗书孙权,又荐鲁肃以自代,孙权哭道:“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赖哉!既遗书特荐子敬,孤敢不从之!”即令鲁肃为都督,总领兵马。居臣之间,肝胆相照,鱼水契深,堪令后人钦羡。周瑜的短暂一生中,声名远播,功业彪炳,确有笑后人“早生华发”的资格。《三国演义》有关周瑜的描写大致上真实可感的。写出这个“文武筹略,万人之英”人物的基本线条和轮廓。在赤壁之战中有关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描写,自分析曹兵缺点,决定和战大计、到“群英会蒋干中计”、“献密计黄盖受刑”……直到“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章回。小说对这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郎于此破曹兵”的赤壁鏖兵,写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是小说中的精采篇章。也大致上写出了周瑜“谈笑间”令曹兵“灰飞烟灭”的功绩。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与此同时,又显出这样迹象:拥刘反曹的正统观又在逐步制约着小说的现实主义描写:——作者的笔触从如实的历史叙写中逐渐转向了“众才衬一才”和“一才压众才”(毛宗岗评语)的偏颇。为极写诸葛亮之“多智”,作者不惜以周瑜、鲁肃作辅垫、作陪衬;即处处写周瑜高明,诸葛亮比他更高明,处处要比他更胜一筹。那个“建独断之明”的鲁子敬,则成了被诸葛亮耍弄若婴孩的“老实无用”的大好人。这两个东吴人杰均成了“状诸葛亮多智”的辅垫物、陪衬物和牺牲品,失去其原来应有的光采。应该承认:这种虚构于形容诸葛之“多智”是不无裨益的;于小说的可读性也有所增强的。从历史小说的虚构——典型创造的努力而言,还是可以谅解的;其对历史和历史人物偏执、专断——直到借东风情节的虚构,还是可以免强忍受的。状诸葛之多智已达到淋漓尽致的地步,中国传统中有呼风唤雨的神秘人物,虽已“近妖”,还可从小说的虚幻性去解释——至此,虚构手段已无所不用,拔高美化和神化诸葛亮目的也已达到。如果及此而止,作品的偏执,专断的倾向虽显得令人憎恶,但还不是非常反感。但是,作者并未就此止步,又虚构了“三气”——将周瑜活活气死的情节,其间的“陪了夫人又折兵”、“既生瑜,何生亮”等语已流行成了谚语,有些细节,场面也有一定的可读性,但总体上看,“三气”情节达到恶俗和恶劣的地步,是小说的“蛇足”败笔。这倒不仅由于“三气”情节纯属虚构,于史无据,而是因为:第一,它掩蔽,取代了赤壁战后孙、刘间的一段政治蜜月史实。孙权将妹妻备乃为团结刘备共同抗曹,并非是为荆州之争,让读者产生错觉,看不到当时整体局势。第二,当时孙强刘弱,刘备依孙吴以自存,不可能发生“三气”式的战争,不符刘备一方须整顿、发展的形势。第三,在赤壁之战描写中,小说已经暗渡陈仓地将战局指挥权由周瑜转移到诸葛亮手中,“灰飞烟灭”的功绩也不归于周瑜而好像应归于诸葛亮,处处写周瑜高明,诸葛亮比他更高明。——处处显出小说拥刘抑孙的倾向已达到偏执到极点,专断到极点了。“一为之甚,况可再乎”?——小说已经不但一而再,而且再而三,三而四……还加上“三气”情节,将周瑜生命也予剥夺,甚至再加诸葛亮的猫哭耗子式的祭吊场面,更把这种偏执,专断的倾向发挥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就艺术创造而言,既违反史实,也虚构过当;既把“雅量高致”的周瑜写成“奸忌阴险”的“小人”,又把诸葛亮也写成了个“奸刁险诈”的“小人”,不能不说:这是罗贯中的败笔。以树党尚事:鲁肃,市场中的两个人如果说《三国演义》中周瑜虽遭作者多“剥夺”——把他的种种优胜全加到诸葛亮身上去的话,在罗贯中笔下周瑜依然是个东吴开国有功,赤壁之战中也运筹帷幄,决胜疆场的英雄人物,在不少场面,情节和细节中看出他那“雄姿英发”的风采。《三国志》称“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的鲁肃,小说中却成了个“老实无用”被诸葛亮耍弄如婴孩的庸人,离事实更远了。据本传载:鲁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并能“击剑骑射”,“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周瑜求助,他将各三千思囷的两囤米立指一囤相赠,其豪爽如此。他最先建言孙权“鼎立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看到“曹操不可卒除,汉室不可复兴”。比当时念念不忘“齐桓、晋文之事”的士人思想超前,和诸葛亮隆中对的见解一致。他主张联刘抗曹,并借荆州给刘备以树曹操之敌,“自为树党”。这是极有政治远见和谋略眼光的。那场威武壮猛被小说戏曲家艳说的“单刀赴会”戏剧中扮演主角的是鲁肃,不是关羽;小说偷天换日地“剥夺”鲁肃给关羽的。鲁肃代周瑜领兵后与关羽邻界。关公这个“刚而自矜”的一介武夫,不懂联吴抗曹大局的重要性质。自持勇力,与吴军“故生狐疑,疆场纠结”,即多次发生边界争端,鲁肃“常以欢好结之”,即以和好方式处理。那个“编席贩履”的刘备也不支持联吴大计,多次破坏。他在进军四川,取得成都后不进取汉中谋复中原,反长途跋涉地引兵三万来助关羽“争三郡”。孙权也命鲁肃、吕蒙等引兵相对峙。一场孙、刘争荆州的大战一触即发,这又正是让曹魏一方收渔人之利的机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于命?”乃趋就羽。这说明赴宴者是鲁肃不是关羽。正如作者将周瑜的种种佳美处偷天换地移到诸葛亮身上一样:小说也将为顾全大局无畏地赴会的鲁子敬转移到关云长的身上并大做文章。史籍记载了会上双方的争论:羽曰:“鸟林之役,左将军自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曹,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下欲来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虑。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籍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总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会上鲁肃义正词严地责备关羽,并对有抗辩者“厉声呵之,辞色甚切”,最终是“羽无以答”。这和小说——包括戏曲——描写的两样。后因刘备闻曹操引兵取汉中不得不匆忙撤军,割让三郡与吴,以湘水为界,双方罢军,消弭了一场儿欲兵戎相见的荆州之战。在这场相争中,鲁肃立足联刘抗曹大局,义正词严,振振有词地说服了关羽,做得有理、有利、有节,颇有大将风度,确为东吴“奇才”。这和《三国演义》里的那个作为“无用之别名”——“老实人”的鲁肃完全是“两个人”。这也是作者因“拥刘”观念制约,即欲用鲁肃来衬托诸葛亮之“多智”,又要用他来显出关羽之“武勇”的“曲笔”造成的,自然也不能算是小说人物描写成功的地方。“悬法”:“此奸吾,无复忧基层”吕蒙是继周瑜、鲁肃之后的东吴军事领导人。他是个出自下层的军官。出身极低,是个杀人亡命之徒,被孙权赏识破格提拔任用。孙权看他是个有用之才,文化太低,命他“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蒙始就读,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鲁肃守荆州与关羽相邻时,吕蒙“为肃画五策”,原来轻视吕蒙的鲁肃大惊,“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至于此也’”。留下“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佳话。吕蒙是个经孙权赏识、提拔并培养的大将之才。在荆州战役中,吕蒙独当一面,运筹帷幄,逐步将关羽诱入自己预设的圈中,取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俘杀了那曾“威震华夏”自称“匹马纵横天下”的关羽。《三国演义》虽未写吕蒙的成长过程,却比较详尽地叙写了荆州之战的始末。吕蒙上台后改变鲁肃的“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的方针,作出“先取荆州,全据长江”的建言,得到孙的批准:“卿可速为孤图之”、并委以取荆州的全权。吕蒙领命后首先假托病辞职用陆逊代理以麻痹对方。陆逊也看到关羽“矜其骄气,陵于人,始有大功。意骄气逸,但当北进,未嫌于我”。他对关羽弱点看得非常清楚,赴任陆口后,即修书一封,具名马、异锦、酒礼等物,书词写得“极其卑谨”。关羽看后“仰面大笑”,当着使者的面说:“仲谋见识浅,用此孺子为将!”使者回报陆逊说:“关公观喜,无复忧江东之意”。关羽尽撤荆州兵调赴江北前线,堕入吕蒙、陆逊预设的圈套之中。他的骄矜之气,使他丧失了起码的警惕,成了聋子、瞎子、被对方牵着鼻子一步步走向死路。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影响巨大,留名军史,被学者所艳说。如就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视点看来,荆州之战,堪称偷袭战之楷模,为用兵“善之善者也”。这次战役从始至终,关羽一方均按吕蒙、陆逊的要求一步步走向终点。战役自始至终显出一种“诈”的特征。吕蒙军扮商人穿白衣渡江是“诈”,赚开荆州城是“诈”,杀取民间一笠盖官铠士兵“泣而葬之”也是“诈”……“兵者,诡道也!”吕蒙将这个“诡道”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说明这个出自下层的“吴下阿蒙”已在孙权调教下显示出了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相反,那个被小说、戏曲家称作“善读《春秋》”的关羽,只能是幼儿班水准。他处处举措失当:如对潘濬这样人才不能重用——此人后在吴国起大作用,小说所写非是;对傅士仁,麋芳态度粗暴,关系紧张,致他们不战而降,公安、南郡未抵抗而易帜;轻视陆逊,对吴兵偷袭,毫无准备;得知曹操有意泄露的孙权“讨羽自效”信,犹逡巡不退,等等。当与魏军苦战中的关羽得知荆州陷落信息时,全军震惊,这时荆州兵背腹受敌,进退失据。关羽修书派使者责问吕蒙——实则荆州已陷,“责问”何益,此时只有全军疾进,以求一战或退兵他方以待援救。一经“修书责问”又给予吕蒙用计机会。吕蒙在荆州早下命令:“凡荆州诸郡,有随关公出征战士之家,不许吴兵搅扰;按月给予粮米;有患病者遣医治疗。将士之家,感其恩惠,安堵不动,忽报关公使至,吕蒙出郡迎接入城,以宾礼相待。……设宴款待,送归驿馆安歇。于是随征将士之家,皆来问询,有附家书者,有口传音讯者,皆言家门无恙,衣食不缺”。使者辞别时,吕蒙“亲送出城”,回到营中具说“荆州城中,君候宝眷,诸将家属,俱各无恙,供应不缺。”关羽说:“此奸贼之计也!”他却不懂得此“奸贼之计”是自己让他得售的。使者出寨,“众将皆来探问家中之事;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家,皆无战心。”——吕蒙的“政治工作”做得确实不错,他的目的达到了,关羽这支“威震华夏”之师,军心已被瓦解。在关羽率军取荆州,“军行之次,将士多有逃到荆州者”。关羽军心已散,当与韩当、周泰、蒋钦三路大军接战“撤军回走,走不数里:只见南北岗上人烟聚集,一面白旗招风,上写‘荆州土人’四字,众我都叫本处人速来投降……山崦内又有两军杀出……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将关羽困在核心。手下将士渐渐消疏,以及杀到黄昏,关公遥见四山之上,皆是荆州士兵,呼兄唤弟,觅父寻爷,喊声不住,军心尽变,皆应声而去。关公止喝不住,随从止有三百余人。”吕蒙的“奸计”使关羽所率“威震华夏”之师不战自溃。“攻心为上,攻城次之”——吕蒙充分地调动“亲情”瓦解了“善养士卒”的关羽的军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不错,这是“背盟”、是“偷袭”,是“奸计”、是“诡道”……然而,在成王败寇的王权争夺中是排斥道德考虑的。历史是成与败的血的游戏的智谋的记录,它是只问成败不问是非的。《三国演义》虽写了关羽的“显圣”、“复仇”及吕蒙庆功筵上“七孔流血而死”之类荒唐不经的东西,但它的可贵处在如实地写出吕蒙荆州之战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这个”吴下阿蒙的智谋与武勇,令后人想见其为人——想见当时东吴豪杰的风采。应该说,和小说将“雅量高致”的周瑜写成“阴险猜忌”的“小人”,建“独断之明”的鲁肃写成“无用”的“老实人”相比,吕蒙其人倒是比较真实地写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的。“兵疲意浚,计不复”夷陵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中国;赤壁之战开启了魏、蜀、吴三方鼎峙的局面,夷陵之战宣告了蜀国的失败,丧失了问鼎中原的实力。如果说赤壁之战的真相至今仍是值得探研的课题;官渡之战则很明朗:袁绍一错再错,最终“失计杀田丰”至军败国灭,愚不可及;夷陵之战中的刘备,也是一错再错,终至全军复没,病死白帝,非常愚蠢的。长期来,我们受拥刘反曹史观误导——《三国演义》从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的——对蜀汉君臣盲目推崇,那个“编席贩履”的刘玄德看得过于高大,当作是个有“天地英雄气”的人物,实则有过其实的。如造成“荆州之争”就是他守妇人之仁不知权变不肯听诸葛亮等建言在刘琮降曹时夺取荆州即使最终守不住也可名正言顺地辅刘琦而拥有荆州主权,免却后来之“借”。他还一再破坏诸葛亮的联吴政策,轻视孙权;他取西川后不进汉中而还师与吴争三郡;取汉中后不经营汉中进窥关陕而回师成都作“汉中王”,等等。即就夷陵之战来看,这个“先帝爷”的智谋也是很有限的。当时曹魏强大,荆州失、关羽已死,刘备兴举国之师征吴就是极大失误。如赵云诤谏所说“主敌是魏不是吴,应进关陕进图中原。”34如与吴兵连祸结、难解难分,当援魏坐收渔人之利,即一时战胜也有弊无利。况因怒兴兵,更为兵家所忌。刘备却不听赵云等诤谏,一意孤行,悍然兴兵征吴,已种下失败的种子。在征吴进兵中,刘备又不携带多谋谨慎的诸葛亮这样军师和能征惯战的赵云,魏延这样宿将,又缺乏自己历来用兵“多败少成”的自知之明,并自以为久经战阵,善于用兵和一贯轻视吴国,当作对方不堪一击。这样不知己,不知彼,就陷入了“每战必殆”的不归之路。——在行军中,刘备又一错再错,不知利用水陆俱下的优势;轻视陆逊年少,不识对方的疲兵之计,一向情愿地当作吴兵“畏战”;又为避暑移营于树林,致被对方“火烧连营七百里”: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备将杜路刘宁情迫请降,备升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围击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蔽流,塞江而下。即在此时,刘备“大惭恚”,却不肯自责,还说:“吾乃为逊所折辱,忌非天邪!”他同一切专制独夫不自责一样,把失败责任诿之于“天”,刘备也正是这样的。《三国演义》在《守江口书生拜大将》、《陆逊营烧七百里》等回中,如实地描写了这个战役的过程。如在任用陆逊时,小说作了铺张渲染:写孙权闻蜀兵大肆进攻“大惊,举止失措”时,阙泽独秦陆逊为“擎天之柱”,如“用之,被蜀必矣!”张昭、顾雍,步骘等都说陆逊“一书生耳,恐不能用”、“年幼望轻,恐误大事”等等。阙泽大呼曰:“若不用陆伯言,东吴休矣!臣愿以全家保之”。权曰:“孤亦素知陆伯言乃奇才也!孤意已决,卿等少言。”孙权——这个“气吞万里如虎”、“坐断东南战未休”,曹操也极为赞赏的英雄,如任用周瑜、鲁肃、吕蒙那样,不顾多人反对,也委任陆逊重任。陆逊指出“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及其不知利用“水陆俱下”的优势的失措——显高出对方一筹。他又提出“其军始集,智虑精专”。应避其朝锐,待其“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再乘势击之的方略。孙权信任以专,陆逊令蜀兵“深入五六百里,相衡持经七八月”终于一战而胜。正如陈寿所评:“刘备天下枭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逊之谋略,又口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三国演义》写出了夷陵之战的过程——写出刘备的颟顸轻率的举措失当;孙权的识才、用才,信任以专和陆逊的知己知彼,指挥若定,揭示出这个战役成败的原因所在。就小说描写周瑜、鲁肃、吕蒙比较而言,在描写陆逊方面更接近史实,少虚构和曲笔。虽然加上个“八阵图”情节让陆逊说道:“诸葛亮真神人,吾不如也”,以显“还是孔明高明”,但也只是强作说词的解嘲而已,夷陵之战中显示的“逊之谋略,权之识才”已昭然若揭地描写出来,读者看得比较清楚了。小说的“失实”与“异化”古代作家的时代局限必将造成作品的这样那样不足。拥刘反曹的封建正统观念出现在宋、元以后,甚嚣日上,盛极一时,成为好几个世纪的主旋律。描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适逢其盛,不能不受到它的影响。小说对蜀汉人物和曹魏人物的描写,前者极力褒扬、美化和拔高,乃至神化,后者则极力贬抑、压低和丑化。小说的可贵处在:魏曹人物虽贬抑,丑化乃至“鬼化”尚不离“七实”史料,虽极力贬斥的曹操,这个“一代奸雄”的描写仍虽“奸”不失其“雄”,故阿瞒仍有“可爱处”,令读者“不见曹操想曹操”,恶而能知其美。但对蜀汉人物则一味褒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