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1页
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2页
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3页
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4页
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秋季学期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联考调研测试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2000多年,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弘扬幸福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更多优质支援请嘉威鑫MXSJ663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已经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会导致人生异化,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B.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B.先秦诸子认为,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就会自觉修身行道。C.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D.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有人谈退休后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B.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4分)5.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树上的男爵[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中间的那一天是1767年6月15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那天,大家坐在翁布罗萨我家别墅的餐室里,几扇窗户都嵌满了花园里那棵高大圣诞树的繁茂枝条。时间正当中午,我们全家人按照老规矩在这个时候坐到餐桌边,在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一直同形势背道而驰,不合常规。他一心考虑的只是家谱、继承权以及同远近的权贵们的争斗和联合。柯希莫的生活总是那样超凡脱俗,我的一生却循规蹈矩、平庸无奇。但我们的童年是一起度过的,我们两个都无视大人们的恼怒,寻找与人们设计的道路不同的出路。我们爬树,我们在河里逆流而上,在海边寻找岩洞,沿着别墅楼梯上的玉石栏杆往下滑。这样的滑行有一次成为柯希莫同家长激烈顶撞的原因,他受到惩罚,很不公正。从那时起,他在心里产生出对家庭的一种怨恨,后来决定了他在6月15日的行动。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树叶抖动。柯希莫说:“我说过不要,我就是不要!”他推开那盘蜗牛。他往常可从来没有闹得这么凶。当时我8岁,觉得全都是在做一场游戏,顶撞大人是所有孩子的脾性,我不明白哥哥表现出的执拗中蕴藏着深厚的东西。“你们要么吃下去,要么马上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怎么样?”父亲问柯希莫。“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愤怒地推开盘子。“从饭桌上滚开!”柯希莫转过身去,背向着我们,走出餐室。柯希莫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我们从窗子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棵圣诞树。他穿戴和打扮得非常整齐,他是按照父亲的要求弄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12岁。扑上粉,头发用带子扎起辫子,三角帽,针织领带,绿色开叉燕尾服,浅紫色的短裤,佩剑,白皮长护腿套。他就这副模样往那棵树上爬,手脚并用,以我们长期练就的准确而迅速的动作在树枝上攀登。“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亲焦急地喊道。柯希莫爬至一条粗枝的叉口上,坐下来,双腿悬垂着,两臂交叉,手掌塞进腋下,脑袋缩进双肩里,三角帽低压在前额上。父亲从窗台里探出身对他喊道:“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主意的!”“我决不会改变想法。”哥哥在树冠上说。“只要你下来,我就要你好看!”“我决不下树!”他说到做到。…………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我失声痛哭起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从前有我哥哥在,我对自己说“有他替我们大家着想”,我只爱过日子。现在他不在了,我觉得我应该考虑许多事情,可是只有像他那样身体力行才能为大家做出贡献。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柯希莫!”我开始对他说,“你活了65年了,怎么能继续待在树上呢?你想说的你都说了,我们理解,你向我们表现出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现在你可以下来了,那些终生在海上漂流的人也有一个离船上岸的年龄呀。”他摆摆手做了否定的表示。他几乎不再说话了。他的病情恶化了。一天早上他再次爬上树顶,简直是奇迹。柯希莫坐在树上,纹丝不动。刮起风来,是西南风,树梢摇曳。就在这时候,天上出现了一只热气球。柯希莫抬起头,注意地望着气球。正在这时,热气球被卷入西南风的旋转之中,开始像陀螺一样飞快转动起来,向海上飘去。飞行员们抛出锚,锚带着长长的绳子在空中飞舞,没想到奄奄一息的柯希莫,当锚的绳子靠近他之际,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样,抓住了绳索,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我们看见他就这样飘走了,消失在大海那边……柯希莫就这样去了,没有让我们看见他的遗体返回地面。在家族的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柯希莫从12岁到65岁始终生活在树上这种童话式写作,暗示了现实世界中的缺憾,将“沉重”的主题包裹于“轻逸”的表象之下。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C.小说采用现身式叙述的手法,例如“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从而实现对叙事进程的控制。D.小说不是写简单的反叛故事,而是通过“蕴藏着深厚的东西”“像他那样身体力行”体现了柯希莫对独立人格的维护及对朦胧理想的追求。7.下列对小说真实性与虚构性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细节真实。文中的生活背景与人物穿着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事件发生的时间非常具体,也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B.情感真实。人物对自由的渴望、父子之间的冲突、母亲对孩子的责备等情感都是现实中实有的情感。C.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而真实是虚构的源泉。《树上的男爵》从多方面进行真实性讲述,为小说的虚构提供了支持。D.虚构突破真实的限制。《树上的男爵》虚构了柯希莫在树上生活了一生,充满了想象和创造力,使主题更深刻。8.本文使用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9.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至齐,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彊,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故曰不如伐吴。”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名存亡鲁,实困强齐。智者不疑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报吴王曰:“臣敬以大王之言告越王,越王大恐曰:‘赖大王之赐,使得奉俎豆而修祭祀,死不敢忘,何谋之敢虑!’”吴王大说,乃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谓晋君曰:“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奈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果以兵临晋。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于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今者吾说A吴王以鲁B伐齐C其志D欲之E而畏越F如此G破越H必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古人的名与字之间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反义,或同义,如:韩愈,字退之。B.攻,指进攻、攻打,与《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中的“攻”词义不相同。C.材料中“彼战而不胜”的“而”和《论语·八佾》中的“人而不仁”的“而”词义相同,都是作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归,指回归,和《论语·颜渊》中的“天下归仁焉”的“归”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B.子贡清醒自知,谦虚有礼。子贡自我陈述说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自己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能知道自己与颜回的差距。C.子贡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在游说越王时,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D.子贡洞彻时局,富有谋略。子贡这一次出使,影响到了很多诸侯国,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堪称“上兵伐谋”的典范。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4分)(2)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4分)14.子贡成功保全鲁国有哪些原因?试结合全文分析。(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题弟侄书堂【唐】杜荀鹤①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注】①杜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棣(今安徽石台)人。杜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先叙弟侄虽然居住的处所穷酸,却仍能在混乱的书房内静守其心,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B.颔紧承首联,运用借代的手法,既点明家乡饱经战乱,又突出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高洁品格。C.尾联是对弟侄的劝勉之辞,“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劝勉弟侄要珍惜光阴,莫荒废时光和学业。D.本诗颇有现实主义特色,寄意深远。语言上力求平淡,平易自然,质朴无华。16.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历来受人称道,请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说理。荀子在《劝学》中说积累的重要性:“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在《道德经》中也说从起始端循道而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很多人比喻,麻醉就像开飞机,因为麻醉需全程保障患者安全:不容有一丝差错。那么麻醉医护团队作为飞行员如何平稳地驾驶飞机起飞和落地?在计划接受手术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麻醉评估,结合患者的情况评估麻醉风险并制定计划。这部分工作可以理解为机场的安检工作。①,才能保障飞机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实施全身麻醉时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诱导、维持和苏醒。麻醉诱导阶段相当于飞机起飞阶段,全身麻醉的诱导可采用镇痛、镇静、肌松三类药物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配合手术。麻醉诱导时需严密监测患者各项指标变化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发生突发意外。随后手术开始,麻醉进入维持期,此阶段相当于②,此时各种麻醉药物的血药浓度趋于平稳,麻醉人员需调整用药剂量以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同时监测患者呼吸、血压、心率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麻醉苏醒是指在外科手术结束时停止给予麻醉药物和辅助药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的过程。麻醉苏醒期常被比喻为飞机落地,因为此时手术步骤已结束,需要减少麻醉药物,尽可能快速地排出各种药物,使患者意识、呼吸等逐步恢复。直至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完全清醒,恢复良好,飞机③。一般麻醉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多项指标来判断患者是否完全苏醒。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19.阅读材料,请以“麻醉医护人员”为主语按照麻醉的发展过程简述医护人员应如何确保麻醉安全,字数不超过110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2023年10月5日下午,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挪威作家约恩·福瑟(JonFosse)被授予该奖项。算上本次的获奖者,在1901年以来,已有包括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以及莫言等120位作家获得。在过往的百年岁月中,国际文坛一批文豪级别的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这其中不乏人们①的大咖,还有中国语文课本中的“常客”:列夫·托尔斯泰、高尔基、卡夫卡、契诃夫等。2023年,世界文坛陨落了一位巨星——米兰·昆德拉。他早年用捷克语写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一直用法语写作。20世纪末,昆德拉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玩笑》等作品为世人所熟知,在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这位传奇作家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6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直到去世,他还是未能获奖,成为“遗珠”。另一位常被提起的“遗珠”,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了。29岁以《且听风吟》②,几年后《挪威的森林》风靡全球,2006年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卡夫卡奖后,村上春树常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各大赔率榜上处于前列。其粉丝每年也都会聚会,翘首以盼“获奖一刻”,但结果是③地失望而归。村上也因此被戏称为诺奖“陪跑王”。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1.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加点词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平常人读小说,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随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老舍《怎样读小说》)B.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C.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钟华论《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D.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数,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意思是说能成就大事业的,不拘泥于生活上的细枝末节。而《尚书》中则说:“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意为不注意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及大的道德节操。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以“小节和大德”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年秋季学期广西示范性高中高二期中联考调研测试参考答案语文参考答案1.D【解析】A项,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原文无据。B项,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C项,“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情,只能说后者更为流行。2.D【解析】D选项中“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3.A【解析】此人的幸福观与作者提的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面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4.①论述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文章第一段总写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对幸福的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后面三段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三个角度去分写,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有条有理。②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具有说服的力量。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文中引用和举例先秦诸子、《礼记∙大学》中的名言警句与事例,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③语言表述坚决肯定,给人不容辩驳之感。如“是”、“才是”、“就是”等大量肯定词语,增强了论证力量,更具说服力。(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任答2点即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通读材料一,明确本文主要讲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其次考生分析材料一的文章结构,文章第一段总写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先秦诸子对幸福的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后面三段从“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三个角度去分写,采用总分的结构,论述有条有理。然后找出论证方法,材料一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文中引用和举例先秦诸子、《礼记∙大学》中的名言警句与事例,既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证说服力。最后考生对材料一的语言进行分析。语言表述坚决肯定,给人不容辩驳之感。如“是”、“才是”、“就是”等大量肯定词语,增强了论证力量,更具说服力。)5.①敢于担当,奉献社会。②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③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④让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⑤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每点1分,答出任意四点可得满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谈对幸福的看法,要依据文本中对幸福的论述,得出答案。材料一在第2段非常明确地提出“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3段提出“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的“幸福”的看法;材料一第4段提出“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的“幸福”的看法;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以得出,幸福就是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幸福就是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生活充满乐趣。6.B【解析】B选项结合文本内容“柯希莫无法忍受,他的愤怒里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抗议。”“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从中可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入”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故选B。7.B【解析】B选项中“母亲对孩子的责备”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小心!小心!会摔下来呀,可怜的孩子!’母焦急地喊道”可以看出,文章并没有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责备,而是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担忧。故B。8.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我”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小说始终,虽然时间跨度大,但以“我”的视角叙述了哥哥的一生,使故事叙事完整,结构严谨。②反衬人物。通过“我”不敢反抗父亲的命令的胆怯软弱反衬了哥哥柯希莫倔强、执着、勇敢的性格特征。③有助于表达小说主旨。小说通过“我”的讲述肯定了哥哥寻求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同时蕴含着对专制礼教束缚的批判。④增强真实感。“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以第一人称“我”进行故事讲述,增强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感。(每点2分,概括1分,分析1分;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6分;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解析】(1)情节上,以叙述者“我”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终,交待了哥哥的一生,可见“我”在文章中起到线索的作用,虽然时间跨度大,但叙事完整,结构严谨。(2)人物上,文中的“我”和哥哥柯希莫在性格上有一些差距,“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回答,愤怒地推开盘子。”通过“我”的胆怯突出了哥哥倔强、执着、勇敢的性格特征。(3)主旨上,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以“我”的视角寻求自由与追求理想的勇气,同时蕴含着对专制礼教束缚的批判。(4)叙事人称上,整篇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我”记得很清楚,“我”记得有风从海上吹来,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可信,亲切可感。9.①“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指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用保持距离的方式来看清尘世。②“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的生活。“热爱大地”是指柯希莫并没有逃离社会,他替大家着想、关心世俗、帮助人们。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③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达出他追逐自己的理想,也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同时也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每点2分,共3点,满分6分。要点①②分别答出含义得1分,结合文本分析得1分;要点③答出含义得1分,答出主题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1)在回答本题的时候首先需要解释“生活在树上”和“热爱大地”的具体含义,最后再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2)“生活在树上”中“树上”是指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相反的自由的生活。“生活在树上”是因为柯希莫对父亲独断专行的反抗,是他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维护。从原文中弟弟的话“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和原文中他自己说“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生活在树上”有对朦胧理想的追求,想要通过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3)“热爱大地”中“大地”是指现实生活,从柯希莫的所作所为来看,“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慕名来拜访他……”,他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的,他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和谐的社会。(4)柯希莫“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表明他追逐自己的理想,关心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为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努力着,可见这其中蕴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理想的社会中,还要关注现实的生活,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处于生存困境下的人类追求自我价值的历程。10.CFG【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原句断句:今者吾说吴王以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如此,破越必矣。翻译: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说”指“劝说”动词,“以鲁伐齐”是劝说吴王的具体内容,因此“吾说吴王以鲁伐齐”中间不能断开;“其志欲之而畏越”的“其”指代“吴王”做主语,因此在“其”字前断开;“之”是译为“往,到…去”,“而”表转折,“欲之而畏越”吴王的本意是想去但是又怕越国,句意完整,需断开;“如此”,固定结构“像这样”,前后断开。11.D【解析】“去晋而归”的“归”指回归,但《论语·颜渊》中的“天下归仁焉”的“归”是称赞的意思,两者词义并不相同。故选D。12.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项“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错误,文中“其伐齐必也。……必以兵临晋,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于齐,重甲困于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指的是“吴国一定会攻打齐国……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可见吴国是在攻打齐晋两国的过程中消耗和削弱兵力,并非是齐晋同时出兵会击败吴军。故选C。13.(1)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奔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吴国去,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采分点:“加”可译为“开赴、奔赴”,1分;“去”可译为“离开”,1分;“之”可译为“往,到…去”1分,句意1分,共4分。)(2)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想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强弱,我私下替大王担心这件事。(采分点:“私”,可译为“占有”,1分;“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译为“我私下、我私自、我私意”1分;“危”动词,可译为“担忧、恐惧、忧惧”,1分;句意1分,共4分。)14.①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②孔子相信子贡能解国难;③子贡利用其它诸侯国急于争霸及诸侯国之间的仇怨矛盾心理,挑起了吴国和齐国的战争,化解了鲁国的国难。(每点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子贡利口巧辞”可知,子贡口齿伶俐,能言善辩;②由原文“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可知,孔子相信子贡能解国难;③由原文“遂行,至齐,子贡曰”“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等内容可知,子贡利用其他诸侯国急于争霸及诸侯国之间的仇怨矛盾心理,挑起了吴国和齐国的战争,化解了鲁国的国难。【参考译文】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加出色?”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导出两个道理。”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来到齐国,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的有反对你的呀。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田常说:“好。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奔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达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子贡游说吴王说:“如今,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想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和吴国来争强弱,我私下替大王担心这件事。况且去援救鲁国,是显扬名声的事情;攻打齐国,是能获大利的事情。名义上保存危亡的鲁国,实际上阻阨了强齐的扩张,这道理,聪明人是不会猜疑的。”吴王特别高兴,于是派子贡到越国去。子贡说:“现在我已劝说吴王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他的本意想去却又怕越国。像这样,攻破越国是必然的了。现在大王果真能出兵辅佐吴王,以投合他的心志,用重金宝物来获取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辞尊他,以表示对他的礼敬,他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那场战争不能取胜,就是大王您的福气了。如果打胜了,他一定会带兵逼近晋国,请让我北上会见晋国国君,让他共同攻打它,一定会削弱吴国的势力。吴国的精锐部队全部消耗在齐国,重兵又被晋国牵制住,而大王趁它疲惫不堪的时候攻打它,这样一定能灭掉吴国。”越王非常高兴,答应照计行动。子贡回报吴王说:“我郑重地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惶恐,说:‘仰赖大王的恩赐,使我能够捧着祭品而祭祀祖宗,我至死也不敢忘怀,怎么另有其他的打算!’”吴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吴王就是调动了九个郡的兵力去攻打齐国。子贡因而离开吴国前往晋国,对晋国国君说:“现在齐国和吴国即将开战,如果那场战争吴国不能取得胜利,越国必定会趁机扰乱它;和齐国一战取得了胜利,吴王一定会带他的军队逼近晋国。”晋非常恐慌,说:“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整治好武器,休养士卒,等着吴军的到来。”晋君依照他的话做了。子贡离开晋国前往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打了一仗,把齐军打得大败,果然带兵逼近晋国。吴晋两国争雄,晋国人攻击吴国,大败吴军。越王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渡过江去袭击吴国,直打到离吴国都城七里的路程才安营扎寨。吴王听到这个消息,离开晋国返回吴国,和越国军队在五湖一带作战。多次战斗都失败了,连城门都守不住了,于是越军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灭掉吴国三年后,越国称霸东方。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子贡擅长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情况转手谋取利润。他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也不隐瞒别人的过失。曾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积累千金,最终死在齐国。15.A【解析】A项中首联第一个“穷”并非指的是居所穷酸,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乱”也不是形容混乱的书房,而是指战争乱世。作者是对弟侄世道纷乱之时仍能注重自身修养表示赞美。故选A。16.①用词精妙,富有画面感。“摇”,摇晃、摇曳,写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入”,传入、融入,写泉水发出汩汩之声,仿佛融入砚台中。②视听结合,富有形象美。“竹影”“书案”“砚池”,是视觉感知;“野泉声”,是听觉感知。运用了视听结合,再现了侄子伏案苦读、砚池笔耕的修学情景,表现了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从侧面烘托了弟侄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形象特点。(或答:运用了联想、想象的手法,诗句“野泉声入砚池中”的“入”,表示想象泉水叮咚仿佛融入眼前的砚台中。或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借助书房环境的清幽高雅,从侧面烘托了弟侄谨守礼道,勤奋修业的形象特点。)③承上启下(或过渡),富有结构美。清幽高雅的书房环境是弟侄心境的体现,既紧承前两联诗人对弟侄谨守礼道的高洁品格的赞美,又引出尾联对弟侄的劝勉。④情景交融,富有意境美。窗外摇曳的竹子的影子落在书桌上,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在纷乱的战争环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净的内心的写照,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心求学的态度的赞美,情景交融,自然晓畅。(四个答题角度,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其中三点得满分6分。若从同一个角度作答,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三点得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是说“窗外竹子的影子还在书桌上摇摆,砚台中的墨汁好像发出了野外泉水的叮咚声响”。从用词的角度看,“摇”,描绘出窗外的竹影在书桌上摇曳;“入”,想象泉水叮咚仿佛融入眼前的砚台中。描写了书堂清幽静谧的环境,可使读者感受到弟侄伏案苦读的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