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海南省海口市农垦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美科学家通过研究大熊猫的化石发现,距今600万至700万年前的大熊猫已具有伪拇指(图),一直到现代,大熊猫的伪拇指并没有进一步改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B.可从大熊猫的牙齿化石推测出它们的饮食情况C.伪拇指的存在可使大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不同说明两者没有相同的起源【答案】D【分析】1、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2、胚胎学证据是通过比较不同动物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发现有些证据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3、比较解剖学证据是通过研究比较脊椎动物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发现进化的证据。4、生物化学证据是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看当今生物的共同特征。【详解】AB、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例如,从动物的牙齿化石推测它们的饮食情况,因此,化石是研究大熊猫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B正确;C、大熊猫的伪拇指能与其他掌骨形成简单而有用的抓握功能,适度防止竹子从熊掌上滑落,因此伪拇指的存在可使熊猫更有效地抓握住竹子,C正确;D、人与大熊猫手部骨骼排列顺序一致说明两者有相同的起源,D错误。故选D。2.不同物种体内会存在相同功能的蛋白质,编码该类蛋白质的DNA序列以大致恒定的速率发生变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对结果如下表,表中数据表示DNA序列比对碱基相同的百分率。()大猩猩黑猩猩人猩猩96.61%96.58%96.70%大猩猩98.18%98.31%黑猩猩98.4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表中数据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B.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C.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D.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远【答案】D【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详解】A、表中数据研究的是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属于生物进化方面的分子水平证据,A正确;B、表中数据显示,猩猩与人类同种蛋白质相关的DNA片段中碱基序列的相同度低于大猩猩和黑猩猩,因而推测,猩猩出现的时间早于大猩猩、黑猩猩,B正确;C、表中结果显示的是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人体内编码某种蛋白质的同源DNA序列比,该结果说明人类、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具有共同的祖先,C正确;D、表中数据显示黑猩猩和大猩猩同种蛋白质相关DNA片段的相似度高于黑猩猩与猩猩,因而说明黑猩猩和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黑猩猩与猩猩的亲缘关系近,D错误。故选D。3.下图表示某研究所利用某种新型抗生素对一种致病菌多次用药实验的效果,下列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一直存在抗药性变异B.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C.该病菌产生抗药性变异是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D.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能够大量繁殖【答案】C【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A、由图中波动的曲线可知,该病菌群体中本身就存在抗药性变异,A正确;B、曲线波动说明,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被抗生素杀死,因此抗生素淘汰了不具有抗药性的病菌个体,B正确;C、变异是不定向的,病菌的变异有抗药性变异和没有抗药性变异,病菌抗药性增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病菌为了适应存在抗生素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错误;D、抗生素的使用使具有抗药变异的个体具有了更多生存的机会,因而具有抗药性变异的病菌个体也能够大量繁殖,D正确。故选C。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适应既有普遍性,也有相对性。下列选项能体现适应普遍性的是(
)A.枯叶蝶高超的伪装艺术也不能完全避免被嗅觉发达的天敌捕食B.已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在降雪延迟时反而易被天敌发现C.蝴蝶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只能吓退部分天敌D.每一种生物都具有各自适应环境的特征【答案】D【分析】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详解】ABC、适应的相对性是指生物只是在一定时间,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生物适应此环境但不一定适应彼环境,当它的生活环境因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可能就由原来的适应变成了不适应,比如枯叶蝶高超的伪装艺术也不能完全避免被嗅觉发达的天敌捕食、已换成白色羽毛的雷鸟在降雪延迟时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蝴蝶翅上有类似猛禽眼睛的眼斑只能吓退部分天敌,ABC错误;D、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各自适应环境的特征,D正确。故选D。5.为研究基因频率的变化过程,科研人员利用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果蝇杂交,得到F1后逐代自由交配。两对基因对果蝇的生存能力均无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中两对基因的基因频率均不发生改变B.随着自由交配的进行,雌、雄果蝇中Xb的基因频率趋于相等C.若从F2开始逐代淘汰aa的个体,则AA个体占比逐渐升高D.若从F1开始每代加入使Xb纯合胚胎致死的药物,则F3雌果蝇中XBXB占比为1/2【答案】D【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值,叫作基因频率;突变、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会影响基因频率,交配方式不影响后代的基因频率。【详解】A、自由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致死、突变、迁入迁出等影响基因频率,A正确;B、自由交配导致雌性中存在b基因,雌雄果蝇中b的基因频率趋于相等,B正确;C、淘汰aa,导致a的基因频率下降,A的基因频率增大,AA个体占比逐渐升高,C正确;D、F1的基因型为XBXb和XBY,从F1开始每代加入使Xb纯合胚胎致死的药物,F2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雌配子XB占3/4,后代是雌果蝇,雄配子一定提供XB,则F3雌果蝇中XBXB占比为3/4,D错误。故选D。6.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同地的物种形成和异地的物种形成,都需要d环节【答案】B【分析】1、在遗传学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中,把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叫作地理隔离。2、由于种群甲和种群乙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由于两种群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而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3、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即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b表示可遗传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c表示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相应基因的频率会下降。因此,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详解】A、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b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D、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同地的物种形成和异地的物种形成,都需要与原物种产生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B。7.蜂鸟对红色很敏感,具有细长的喙,嗅觉不发达,主要采食花蜜。倒挂金钟的花冠颜色艳丽,红花萼呈细长的筒状,香味淡。二者相互作用形成精巧的适应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通过定向变异产生的B.蜂鸟细长的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蜂鸟和倒挂金钟的表型D.蜂鸟的喙与倒挂金钟的花萼形状是协同进化的【答案】A【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自然选择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且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B、蜂鸟细长的喙的形成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蜂鸟和倒挂金钟的表型,并对他们产生的变异类型定向选择,C正确;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协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故选A。8.如图表示人体体液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与b、c、d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Na+B.c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C.d中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尿素等化学成分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构成维持血浆pH的缓冲对【答案】C【分析】内环境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是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内环境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此外,内环境还是细胞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非常重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能自由和独立生存的首要条件。【详解】A、a是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细胞外液(b是组织液,c是淋巴,d是血浆)中的,但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A错误;B、d(血浆)可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组织液,B错误;C、d(血浆)中含有糖类、脂质、蛋白质、尿素等化学成分,C正确;D、食物中的碱性物质和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破坏血浆pH的稳态,不是构成维持血浆pH的缓冲对,D错误。故选C。9.生理学家将人体的肝脏形容为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需在此完成。如图表示肝脏组织部分示意图,①为血液流动方向,②~⑥表示相关液体,A、B表示相应位置。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只生活在液体③中,红细胞只生活在液体⑤中B.营养不良会使液体④中水分减少,出现组织水肿C.②为细胞内液,占体液总量的2/3D.图中液体⑤中A处氧气含量低于B处氧气含量【答案】C【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肝脏组织部分示意图,由图可知,图中①代表血流的方向,则血液由A端流向B端。由各液体所处位置,可知:②位于细胞内,代表细胞内液;③位于淋巴管内,代表淋巴液;④位于组织细胞间隙内,代表组织液,⑤位于血管内,代表血浆。【详解】A、由图可知,②位于细胞内,代表细胞内液;③位于淋巴管内,代表淋巴液;④位于组织细胞间隙内,代表组织液,⑤位于血管内,代表血浆。淋巴细胞随淋巴液汇入血管,所以淋巴细胞可以生活在液体③淋巴液中,也可以生活在液体⑤血浆中,A错误;B、营养不良会使液体⑤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进而使液体④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导致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而增多,从而出现组织水肿,B错误;C、由图可知,液体②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占体液总量的2/3,C正确;D、由图可知,图中液体⑤是血浆,血液由A端流向B端,随着血液在肝脏中流动,氧气被肝脏细胞吸收而被消耗,因此A处氧气浓度高于B处,D错误。故选C。10.某同学登山后出现腿部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缓解。查阅资料得知,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在肝脏转化为葡萄糖被细胞再利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则可判断该个体的内环境呈弱酸性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C.酸痛是因为乳酸积累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所致D.CO2是人体细胞呼吸产生的废物,不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答案】B【分析】人在剧烈运动时,细胞代谢旺盛,氧气供应不足导致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详解】A、唾液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测得某人的唾液pH为6.5,不能说明其内环境呈弱酸性,A错误;B、肌细胞生成的乳酸可通过血浆和组织液进入肝脏细胞,B正确;C、肌肉酸痛是因机体产生乳酸积累造成的,但由于血浆存在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血浆pH下降并不明显,C错误;D、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稳定,CO2是内环境的成分,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态,D错误。故选B。11.下表是李女士在医院体检时检验报告单中的部分数据(血液细胞计数:个/立方毫米),据此分析她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类型红细胞(百万)白细胞(百万)血小板(万)正常3.5~5.040~10010~30李女士2.88127A.血液中有核细胞低于正常值B.皮肤划伤小口后会出血不止C.心跳不规则D.组织细胞中氧含量较低【答案】D【分析】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详解】A、人的白细胞有细胞核,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血小板无细胞核,所以血液中有核细胞指的是白细胞,李女士白细胞值81万个,在正常的40-100万个的范围,A不符合题意;B、血小板有促进凝血的作用,李女士的血小板数为27万个,在正常值范围内,皮肤划伤小口很快会止住血,不会出血不止,B不符合题意;C、心律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血液中的细胞数量不能反映心跳是否规则,C不符合题意;D、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分析化验单可知,该患者红细胞的测定值,明显低于正常值,因此组织细胞中氧含量较低,D符合题意。故选D。12.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①皮肤表皮细胞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并非必需从组织液中获取②正常状态下,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③血浆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时,机体即达到稳态④人体内环境稳态具体是指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的恒定不变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发生变化,说明人体内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A.②⑤ B.①⑥ C.③⑤ D.④⑥【答案】A【分析】1、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及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①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氧气,必需通过内环境获取,①错误;②正常状态下,血浆渗透压与红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大致相等,有利于红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②正确;③机体稳态不仅指血浆成分的相对稳定,还包括其它细胞外液的成分相对稳定,以及所有细胞外液的温度、渗透压及pH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③错误;④机体稳态的实质是细胞外液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性质及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④错误;⑤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细胞代谢加快,向组织液分泌的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进而引起组织液增加,淋巴也随之增加,⑤正确;⑥运动员进行铁人三项赛时需要消化血糖,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会发生变化以调节血糖的相对稳定,这属于正常的血糖调节,⑥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13.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举行。冬奥会的冰壶项目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投掷性竞赛项目,被大家喻为冰上的“国际象棋”。下列对该项比赛中运动员神经调节的分析,错误的是(
)A.运动员的躯体运动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运动员比赛动作协调与平衡的控制中枢位于小脑C.运动员投掷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有关D.运动员的呼吸节奏可受高级中枢调节【答案】A【分析】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和小脑等,位于颅腔内)和脊髓(位于椎管内)。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大量神经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许多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负责调控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如脊髓中的膝跳反射中枢、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等。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2)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3)下丘脑: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4)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5)脊髓:是脑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它是调节运动的低级中枢。【详解】A、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为传出神经,运动员也不例外,故运动员的躯体运动神经是传出神经,A错误;B、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因此,运动员比赛动作协调与平衡的控制中枢位于小脑,B正确;C、运动员投掷动作的完成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的躯体运动中枢有关,该部位支配着躯体所有的运动,C正确;D、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主要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同时也会受到高级中枢的调节,故运动员的呼吸节奏可受高级中枢调节,D正确。故选A。14.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不属于反射D.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答案】C【分析】出生后无须训练就具有的反射,叫做非条件反射;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叫做条件反射。【详解】A、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唾液腺,在“望梅止渴”这种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作为效应器,A错误;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B错误;C、感觉是大脑皮层的功能,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属于反射,C正确;D、抽血时,看见针刺因害怕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D错误。故选C。15.在对警犬进行“安静”训练时,助训员通常会悄悄靠近犬,当犬欲叫时,助训员发出“静”的口令,同时轻击犬嘴,禁止犬叫令其保持安静,当犬安静后立即给予奖励。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警犬听到口令便会安静下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喂食时,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B.反射建立后,“静”由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C.为防止该反射消退,只需要不断给予“静”刺激D.该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答案】C【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喂食时,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同时轻击犬嘴,属于条件刺激,A正确;B、经过训练,“静”的口令从无关刺激转变成了能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刺激,B正确;C、为防止该反射消退,需要不断用“静”的口令刺激,并在犬安静后立即给予奖励,C错误;D、警犬听到口令后安静下来,属于条件反射,与大脑皮层有关,该条件反射的消退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故选C。16.某研究学习小组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神经纤维上膜电位的变化情况是()A.
B.
C.
D.
【答案】C【分析】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1)静息电位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2)动作电位受到刺激后,细胞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3)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了局部电流。将兴奋向前传导,后方又恢复为静息电位。【详解】利用药物阻断K+通道,静息电位的恢复受阻,但不影响动作电位产生,故药物处理后,静息电位不能恢复正常,C正确。故选C。17.γ-氨基丁酸和某种局部麻醉药在神经兴奋传递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γ-氨基丁酸是一种兴奋型递质B.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小C.局部麻醉药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D.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和效果相同【答案】C【分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完成,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突触后膜的离子透性发生改变,因此突触后膜电位变化,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2、分析甲图: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使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不利于产生动作电位;分析乙图:局麻药与钠离子通道结合,使其关闭,导致钠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从而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电位变化。【详解】A、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后可使氯离子内流,故其是一种抑制型递质,A错误;B、据图1可知,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促进Cl-内流,使膜内外电位差的绝对值变大,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奋,B错误;C、据图2知,局部麻醉药可进入细胞,作用于Na+通道,阻碍Na+内流,抑制兴奋的产生,C正确;D、局部麻醉药能进入细胞内,使Na+通道蛋白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使钠离子通道关闭,故该种局部麻醉药和γ-氨基丁酸的作用机理不一致,D错误。故选C。18.如图为某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a、b代表两个处理位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图可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若b处被阻断可能会导致机体受到伤害时没有痛觉B.a处施加适宜刺激,b处连接电位计指针偏转,可证明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C.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活动为非条件反射,若在其基础上经训练建立条件反射,可增强机体的预见性、适应性D.兴奋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反【答案】C【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详解】A、上图若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b处为传出神经,b处被阻断可能会导致机体受到伤害时手不能缩回,A错误;B、a处施加适宜刺激,b处连接电位计指针偏转,只能说明兴奋能从a处传向b处,若要证明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还需加一组实验:b处施加适宜刺激,a处连接电位计指针不偏转,B错误;C、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条件反射可增强机体的预见性、适应性,C正确;D、兴奋在传出神经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反,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故选C。19.肌肉痉挛也叫抽筋,是肌肉突然不自主地强直收缩的现象,是由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下列治疗机理中合理的是(
)A.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B.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C.抑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降解酶的活性 D.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答案】A【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肌肉痉挛是由传出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引起的,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来治疗,A正确;B、如果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多,会导致兴奋传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B错误;C、如果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不能有效降解,导致神经递质与突触上的特异性受体持续结合,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C错误;D、促进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更多的神经递质,导致兴奋传递过度引起肌肉痉挛,达不到治疗目的,D错误。故选A。20.已知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神经递质。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乙酰胆碱酯酶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B.已知毒扁豆碱等物质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则中毒后表现为肌无力C.已知某种箭毒会影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发挥作用,则中毒后表现为肌肉抽搐D.有机磷农药可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则该农药可以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答案】D【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是: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3)传递形式: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酰胆碱是兴奋型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而乙酰胆碱酯酶可以水解乙酰胆碱,故乙酰胆碱酯酶使突触间隙的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被分解,下一个神经元抑制,A错误;B、已知毒扁豆碱等物质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发挥作用,B错误;C、已知某种箭毒会影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发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不能与乙酰胆碱结合,不产生兴奋,不能引起肌肉收缩,导致肌肉松弛,C错误;D、有机磷农药能使乙酰胆碱酯酶失活,导致乙酰胆碱不能分解,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故选D。21.下列有关脑、脊髓和自主神经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还能控制生物的节律B.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脊神经和脑神经组成外周神经系统C.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后回D.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受意识支配,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答案】B【分析】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详解】A、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等,下丘脑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A错误;B、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是指神经,包括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和与脑相连的脑神经,B正确;C、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反射活动,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主要位于中央前回,C错误;D、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所以自主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没有体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D错误。故选B。2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人脑的高级功能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等功能②“植物人”脑干、脊髓的中枢不能发挥调控作用③患者若S区受损则看不懂文字,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清文字④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低级中枢⑤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H区和S区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小脑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A【分析】大脑皮层具有学习和记忆功能,学习是指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①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海马区有关。②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建立有关。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详解】①人脑的高级功能是脑的最高级中枢,是指大脑皮层具有语言、学习、记忆等功能,①正确;②“植物人”的大脑皮层没有意识,脑干、脊髓的中枢还能发挥调控作用,②错误;③患者若S区受损则不能说话,若视觉中枢发生障碍则看不见文字,③错误;④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脊髓的低级中枢,④正确;⑤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的VW区和w区和W区,⑤错误;⑥饮酒过量的人表现为语无伦次,与此生理功能相对应的结构是大脑皮层,⑥错误,BCD错误,A正确。故选A。23.下列各组腺体分泌的物质,均能够直接排放到血浆中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卵巢、胃腺、肝脏C.睾丸、汗腺、皮脂腺 D.肾上腺、甲状腺、胰岛【答案】D【分析】人体有许多腺体,有的腺体如汗腺、唾液腺、肝脏等有导管,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这类腺体叫外分泌腺;有的腺体如甲状腺、垂体、性腺等没有导管,其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内分泌腺。激素是人体的内分泌腺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唾液腺分泌的唾液直接排放至口腔,肠腺分泌的肠液直接排放至肠道,它们的分泌物均不能直接排放到血浆中,A不符合题意;B、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肝脏分泌胆汁进入胆囊,再进入肠道起作用,它们的分泌物都不直接排放到血浆中,B不符合题意;C、汗腺分泌的汗液直接分泌至体表,皮脂腺分泌的分泌物也是分泌至体表,它们的分泌物不能够直接排放到血浆中,C不符合题意;D、肾上腺、甲状腺、胰岛都是内分泌腺,它们分泌的物质能够直接排放到血浆,D符合题意。故选D。24.斯他林等在发现促胰液素之后,继续进行研究;把一条狗的小肠黏膜刮下来,过滤后注射给另一条狗,后者在胰液分泌明显增加的同时,血压还骤然下降。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本实验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清水B.胰液的增加是胰腺分泌促胰液素的结果C.该研究不能直接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D.将一条狗的小肠黏膜过滤液注射给另一条狗用到了“减法原理”【答案】C【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第一条狗的小肠黏膜注射到第二条狗体内,引发第二条狗的生理活动发生改变,原因是小肠黏膜内含有相关物质或激素。【详解】A、本实验的对照组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A错误;B、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胰液是胰腺分泌的,B错误;C、滤液中除了促胰液素外,还有其他物质,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促胰液素还具有降血压的作用,C正确;D、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该实验中没有去除某种物质,因此没有用到“减法原理”,D错误。故选C。25.科学家在寻找激素,并确定它的分泌部位的实验中,用了很多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原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C.公鸡被摘除睾丸后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观察性状变化的实验,运用了减法和加法原理D.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观察它们的性染色体和雌性特征均发生了变化【答案】D【分析】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的发现不仅使人类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更重要的是,这使人们认识到,机体除了神经调节,还存在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调节的方式,就是激素调节。【详解】A、斯他林和贝利斯剪下小肠刮下黏膜的操作,是为了排除神经调节对胰液分泌的影响,进一步证明盐酸刺激小肠产生了化学物质,A正确;B、结扎狗的胰管,使胰腺萎缩,胰液不能分泌,不能分解胰岛素,再用萎缩的胰腺提取液可提取到胰岛素,可以来治疗狗的糖尿病,B正确;C、公鸡被摘除睾丸利用了减法原理,一段时间再重新植入睾丸利用了加法原理,C正确;D、在家兔胚胎生殖系统分化之前,摘除即将发育为卵巢的组织,当幼兔生下来之后,它们的性染色体不变,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26.一万多年前,某地区有许多湖泊(A、B、C、D)湖泊之间通过纵横交错的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后来,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如图1),湖中的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溪流消失后,各个湖泊中的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原因是存在,各个种群通过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进化的方向由决定。(2)C湖泊中全部鳉鱼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鳉鱼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该种群内的个体自由交配。图2为某段时间内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假设无基因突变,则该种群在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判断依据是。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经历了图示变化之后,鱼是否产生了新物种?(填“是”、“否”、“不确定”)。(3)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A、B两湖内2鱼的差异体现了多样性。来自C、D两湖的鲫鱼交配,能生育且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个体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结果。【答案】(1)地理隔离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2)基因库Y1—Y3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18%不确定(3)物种遗传/基因协同进化【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进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详解】(1)溪流消失后,不同湖泊之间产生了地理隔离,各个湖泊中的鳉鱼不再发生基因交流。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但由于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因此突变和基因重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可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C湖泊中全部鳉鱼属于一个种群,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叫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由图可知在Y1-Y3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说明此时间段发生了进化。在Y3-Y4时间段内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Aa的基因型频率=2×0.9×0.1×100%=18%。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图示过程基因频率发生了变化,说明生物进化了,但不能确定是否形成了新物种。(3)A、B两湖的鱼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两湖的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D两湖的鳉鱼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说明他们属于同一个物种,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基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27.某人因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去医院就诊,医生诊断为急性喉炎,需注射头孢呋辛钠治疗。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钠期间及用药后1~2周内不能饮酒。(1)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的内环境依次分别是和。(2)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是,其大小主要与和的含量有关。(3)下列均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或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有哪些?(填序号)。①葡萄糖、CO2、胰岛素②血浆蛋白、钾离子通道蛋白③K+、胃蛋白酶④尿素、肌酐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⑦乳酸与NaHCO3反应(4)肝脏是酒精的主要代谢场所,酒精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头孢类分子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造成乙醛中毒,重者可致呼吸抑制、急性心衰等。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至少穿过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5)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①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②。【答案】(1)组织液血浆(2)770KPa蛋白质无机盐(3)①④⑦(4)4组织液(5)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分析】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从内环境获得营养物质,将代谢废物释放到内环境,内环境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血浆大部分是水,其余包括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和激素等)。【详解】(1)肌肉注射时,药物首先进入肌细胞之间的组织液;静脉滴注头孢呋辛钠治疗时,药物首先进入血浆。(2)血浆渗透压的正常值是770KPa,渗透压和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有关,其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3)①葡萄糖是营养物质,CO2是气体,胰岛素是激素,都是内环境的成分,①正确;②血浆蛋白是内环境成分,钾离子通道蛋白是细胞膜上的结构,不是内环境成分,②错误;③K+是无机盐离子,是内环境成分,胃蛋白酶是消化液成分,不是内环境成分,③错误;④尿素、肌酐是细胞代谢产物,运输出来进入内环境,是内环境成分,④正确;⑥丙酮酸和水反应生产CO2和[H]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不是在内环境发生的,⑤错误;⑤食物中的淀粉消化为麦芽糖发生在消化道,不是在内环境中发生,⑥错误;⑦乳酸是细胞代谢产物,从细胞运出进入内环境,与NaHCO3反应,发生在内环境,⑦正确。符合题意的是①④⑦。(4)饮酒者血浆中的酒精少量随肺部呼吸排出体外,该过程酒精穿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肺泡壁细胞,至少穿过4层生物膜,肺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5)在人体中,内环境的作用主要为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实验题28.如图为某种反射弧示意图,其中A~E表示反射弧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若用电刺激B,A有反应E无反应,则表明结构E是;此过程(属于/不属于)反射,原因是。(2)提供一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防鼠知识培训课件
- 《FAO豆油培训》课件
- 账户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LED广告屏幕供应及安装协议(2024年)版
- 2024年装饰材料批发与分销合同3篇
- 专业化砌砖施工合作合同2024版下载版B版
- 2024年融资租赁合同标准范本:环保设备租赁3篇
- 装修住宅知识培训课件
- 郑州信息科技职业学院《PKPM结构软件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西方经济学(宏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GB/T 8607-2024专用小麦粉
- 新增值税法学习课件
- 如何反馈与指导-培训课件
- 江苏省高中名校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4年上海市16区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听力部分汇编(附14区听力音频)含答案与文本
-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
- 软件开发项目移交方案建议
- 2024年房屋租赁补充协议参考模板(四篇)
- 老年病护理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旅游职业礼仪》高职旅游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