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0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1.gif)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0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2.gif)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0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3.gif)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0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4.gif)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讲义10阿Q正传(节选)Word版含答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778ddcbffbaef1adc78910a29fd49db2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知识链接《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共九章,是采用章回体的形式写成的。《阿Q正传》中的人物有阿Q、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王胡、小D等。《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后收入小说集《呐喊》。1.字音辨识(1)单音字土谷祠(cí) 舂米(chōnɡ) 下箸(zhù)诧异(chà) 根柢(dǐ) 擎起(qínɡ)譬如(pì) 奚落(xī) 虱子(shī)醉醺醺(xūn) 敌忾(kài) 口讷(nè)(2)多音字场散场chǎnɡ刹刹那chà场院chánɡ刹车shā撩撩起liāo似似乎sì撩拨liáo似的shì2.字形辨认eq\b\lc\{(\a\vs4\al\co1(讷nè(口讷),纳nà(接纳),呐nà(唢呐))) eq\b\lc\{(\a\vs4\al\co1(踉liànɡ(踉跄),稂lánɡ(稂莠),锒lánɡ(锒铛)))eq\b\lc\{(\a\vs4\al\co1(络luò(经络),洛luò(洛阳),烙lào(烙印)))3.词语释义(1)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2)出言无状: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3)同仇敌忾:全体一起仇恨敌人。4.词语辨析(1)风尚风俗风尚:着重指在一定时期中大家共同崇尚、尊重的风气。风俗:着重指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2)报复抱负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害自己利益的人。抱负:远大的志向。1.节选部分详写了阿Q被打的哪几个场面?[我的理解]写了“闲人”挑衅,阿Q被打;阿Q挑战王胡不济,被打;阿Q骂“假洋鬼子”,被打,共三个场面。2.阿Q被打后的一贯反应是怎样的?[我的理解]采取“精神胜利法”,把别人打自己说成是“儿子打老子”,然后就很快忘却。3.文脉图示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名师指津]从当时一个人的姓名、籍贯是他的社会地位、家族势力的标志这一角度来思考。[我的理解]阿Q落到连姓名、籍贯都“有些渺茫”的地步,可见其地位之低下。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望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名师指津]分析其自负自尊、狭隘保守的心态即可。[我的理解]“更自负”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了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就非常了不起;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出了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的心态。3.结合整篇小说,试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名师指津]根据课文情节,抓住典型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表述答案时,可以先具体分析其特点,再综述其形象;也可以先综述其形象,再具体分析其特点。[我的理解]阿Q是一个愚昧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典型。这一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1)质朴愚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凭本能劳动和生活,如“阿Q真能做”。(2)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未庄所有居民全不在他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示格外崇奉;但被打败了就轻易求饶骂自己,还打自己,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3)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争强好胜到与别人比丑的地步,如与王胡比抓虱子;赵太爷打他嘴巴,他不反抗,钱太爷的大儿子打他,他也不反抗。(4)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不合未庄老例的都以为是错的,但进了一回城,又鄙笑乡下人。(5)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他欺软怕硬,对比他弱的,他表现出十足的霸道;在被王胡打败,又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棒打后,便迁怒于小尼姑。4.如何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作用?[名师指津]根据小说中环境描写对人物、主题所起的一般作用,结合文本分析其具体作用即可。[我的理解]课文的背景设置在未庄,未庄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文章深刻地描写了辛亥革命风暴在城里兴起时对未庄带来的种种震动,大量的环境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没有打破未庄的闭塞和落后,一般民众对革命一无所知,非常愚昧,而阿Q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并处处表现出其落后和不觉悟。5.如何把握《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名师指津]重在对民族劣根性和人性弱点的揭示上。[我的理解]《阿Q正传》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作者精心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尤其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既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反映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所以《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又是深广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民族的劣根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课文节选部分集中展现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6.应如何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名师指津]从“精神胜利法”的内涵、成因及其作用影响等角度作答。[我的理解]阿Q是处在辛亥革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其内涵包括:自欺欺人、欺软怕硬、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妄自尊大、自我陶醉、安于天命。阿Q的“精神胜利法”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处于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点,又有个性特点。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名师指津]可谈一谈在沉重的现实压力面前,阿Q精神到底能不能起作用,或者起何作用。[我的理解](示例1)要有这种“阿Q精神”。如果没有一点阿Q精神,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的压力就会很大,一个人不能时时刻刻都比别人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挫折。如果没有阿Q精神的话,恐怕就会被郁闷的心情击倒,心理压力会很大,会无法面对现实生活,无法面对亲朋好友。所以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这一观点是比较明智的。(示例2)不能有“阿Q精神”。“阿Q精神”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实环境的奴隶。鲁迅正是基于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层面,从而使其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意义与价值。(示例3)生活中需要“阿Q精神”,它的确能放松我们的心态,缓解生活的压力,但“阿Q精神”不是处处皆能适用的,如果我们处处都用“阿Q精神”,那我们就丧失了进取意识,缺乏敏锐的发展观,我们的人生就失去了意义。如何运用白描手法写法指导文中多处运用了白描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比如当阿Q知道要挨打时“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显示了阿Q可悲的奴才本性;阿Q对尼姑的举动生动地刻画了他卑鄙而肮脏的灵魂。这些都表现了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的高超能力。“白描”作为一种写作手法,是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一技法的主要特点是:①它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②它不求细致,只求传神;③它不尚华丽,务求朴实。白描手法要用好,需注意三点:(1)要处理好与叙述的关系。叙述,是同描写并列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叙述,除概括叙述外,尚有具体叙述。具体叙述是一种具体的交代,虽笔法粗疏,却与白描的质朴简洁相近。如果运用叙述手法表现事物的某一动态、风貌,简练而传神,获得形象鲜明的描写效果,就成为白描。因此可以说,白描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2)要重点突出。白描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也不用曲笔或陪衬,但要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情态。(3)所用语言要省俭、概括、传神。白描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而须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进行朴素、单纯的描写,做到既省俭,又传神。范文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背影》)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阿Q正传》中的阿Q,甚至是其中各色男男女女,无不体现了国民劣根性,而这些弱点,也是我们民族的弱点,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不可忽视的警示作用。适用话题说不尽的阿Q(节选)钱文鲁迅的《呐喊》《彷徨》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创造了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现代小说的经典作品。《阿Q正传》是最早被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自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的伟大代表。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都有着自己的发现与发挥,从而构成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一个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最初人们也都是这样去理解阿Q的:小说开始连载时,沈雁冰(茅盾)就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直到三四十年代人们也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这就是说,无论是二十年代的启蒙主义思潮,还是三四十年代的民族救亡思潮,都提出了“民族自我批判”的时代课题,阿Q也就自然成为“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于是,人们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并且做了这样的阐释:尽管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持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或者“忘却”,刚刚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拍拍的响了之后,就忘记一切而且“有些高兴了”。或者向更弱者(小尼姑之类)泄愤,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在这些都失灵以后,就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真实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说一声“儿子打老子”就“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甚至用力在自己脸上连打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也就心平气和,天下太平。人们发现,阿Q的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的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赏评】对文学作品形象的解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从一个侧面向我们揭示了阿Q形象的意义,十分深刻却又言简意赅地赞美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卓越性。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别因为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拿着试卷不敢去签名,因为分数没到老爸的预期;我知道少壮要努力,可为什么要和别人比……”近日,一首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引发关注。9岁男孩吴耀杰将自己的压力写进歌词,唱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令不少家长陷入沉思。今天的孩子,无疑是幸福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都较以往更为优越,但今天的孩子,也无疑是辛苦的。正如歌曲中所唱,“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王大妈的孙女钢琴她过了10级,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听到这些消息,我只能默默不语……”随着竞争压力增大,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不愿等,用各种兴趣班、补习班将孩子的业余时间填得过满。为了让孩子在竞争中高出一筹,老师们不愿等,不断扩容教学内容、不断加快教学节奏。久而久之,家长们的攀比,成了孩子们辛苦奔波的理由;成人世界的期待与生存法则,成了推动孩子疾行的动力。于是,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节奏,让孩子真的像个孩子,让童年真的称得上童年。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已经忘记了尊重孩子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忘记了教育的初衷不是为了满足大人的成就感,而应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走着走着,我们突然发现,牵着孩子走得太急、太远,竟然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教育,究竟从哪儿出发,又该去往何方?叶圣陶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工业品没有生命,农作物则相反。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个体,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不同的特点。正因此,揠苗助长使不得,填鸭抑或大水漫灌也使不得。唯有以自由为土壤、以尊重和爱为阳光,才能让每一个生命个体健康成长。“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也只有遵循儿童内在的发展秩序,才能在潜移默化与润物无声中,让心灵更丰满、人格更完善、个性更彰显。应当看到,现实生活中,面对严酷的竞争压力和考试的指挥棒,理想的教育理念往往显得单薄。这也是为什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争论,始终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探索一路前行;为孩子减负,成为过往几十年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大难题。效率与质量、个性与共性,始终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词,一直被反复论争。但今天,社会普遍的人才观与价值观在逐渐优化,评价体系也在朝着更加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方向持续改进。在这种背景下,注重知识同时更重视能力、素质与品格的理念,正在教育系统内形成共识;因材施教、尊重个性与差异的理念,正逐渐为更多的家长所接受。有一则寓言《牵着蜗牛去散步》,令人深思。牵蜗牛去散步,想走得快点儿,可蜗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前进一点点;备感绝望松手的一刹那,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置身于美丽的花园,不禁疑惑:究竟是谁在牵着谁散步?与孩子一道放慢脚步,永葆最纯真的视角、最饱满的心灵,我们才能共同体味生命与成长的美好。一、基础考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既要________,也要冲锋陷阵,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贫富差距大会影响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所以解决贫困问题________。脱贫目标艰巨繁重,到2020年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需要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________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________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敢不敢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B.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C.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彰显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D.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会不会抓落实、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检验着我们的精神状态、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解析:选B。材料中病句第一处语病是语序不当,应改为“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第二处语病为搭配不当,“彰显”与“状态”“作风”不搭配,把“彰显”应改为“检验”。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运筹帷幄迫在眉睫按部就班众志成城B.建言献策千钧一发循规蹈矩同仇敌忾C.运筹帷幄千钧一发按部就班同仇敌忾D.建言献策迫在眉睫循规蹈矩众志成城解析:选A。运筹帷幄: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建言献策:陈述主张或意见,通过口头或文章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出谋划策,进献计策。这里的主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用“运筹帷幄”合适。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千钧一发:比喻万分危急或异常要紧。这里强调的是“紧急”而不是“危急”,所以用“迫在眉睫”合适。按部就班:原意是写文章时篇章结构安排得体,用字造句合乎规范。后来引申为照章办事,依次进行,不越轨,不逾格。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轻举妄动。现多形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这里从感情色彩角度考虑,用“按部就班”更合适。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同仇敌忾:大家一致地对敌人仇恨和愤怒。这里无“仇恨和愤怒”意,用“众志成城”更合适。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B.脱贫攻坚既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C.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D.脱贫攻坚还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多年未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解析:选A。下文的关联词语“也”,只能与“既”搭配,可以排除C、D两项;“矛盾和问题”的前面是一个多层定语,正确顺序应是“多年未解决的深层次”,排除B项。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真实的“自我”之所以被压抑到无意识的领域之中,这种“自我欺骗”起了重要作用②真正的自信者必是有勇气正视自己的人,而这样的自信也必定和对自己的怀疑及不满有着内在的联系③软弱的人往往有意无意地欺骗自己,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和体验④由此造成虚假的自信,有些人的自信不过是一种“有益的盲目”⑤真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真实的“自我”也不例外⑥事实上,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都并非天性自信的人,相反倒有几分自卑,他们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于是奋起自强,反而有了令一般人吃惊的业绩A.②①③④⑤⑥ B.⑤③①④②⑥C.②⑥⑤③①④ D.⑤⑥②③④①解析:选B。⑤为中心句,③“欺骗自己”对应①“这种‘自我欺骗’”,呼应④“由此”,④“有些人的自信”连接②,②“真正的自信者”“怀疑及不满”对应⑥“为自己的弱点苦恼”。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阿Q正传(节选)第七章革命鲁迅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什么?……”阿Q诧异了。“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阿Q更其诧异了。“那秀才和洋鬼子!”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长期被压迫的地位,使得阿Q即使在梦境中也仇视所有的人。B.阿Q这类人是受辛亥革命影响而参加革命的、有一定觉悟的农民。C.选文中的心理描写写了造反的消息传来未庄时阿Q的幻想,表明了他对革命的糊涂认识。D.阿Q从最实际的最切身的需要出发,提出了许多虽不合理但合情的要求。解析:选C。A.原文未写其“梦境”,阿Q也只是仇视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王胡;B.“参加革命”“有一定觉悟”言过其实;D.提出的要求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情的。6.“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谁?你又如何看待这一点?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西藏地区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10篇(截至2024年)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听评课记录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
- 2025年度绿色生态园林景观施工合同
- 2025年度地质环境监测与预警测量合同
-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 2025年度货运代理业务委托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军事设施安全监控合同
- 电力安全教育与法律责任
-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11.5.2《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听评课记录
- 2022年新课标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听课评课记录
- 社区获得性肺炎教学查房
- 病例展示(皮肤科)
- GB/T 39750-2021光伏发电系统直流电弧保护技术要求
- DB31T 685-2019 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要求
- 燕子山风电场项目安全预评价报告
- 高一英语课本必修1各单元重点短语
- 糖尿病运动指导课件
- 完整版金属学与热处理课件
- T∕CSTM 00640-2022 烤炉用耐高温粉末涂料
- 心脑血管病的危害教学课件
- 民用机场不停航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