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1页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2页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3页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4页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含答案)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含部分答案)

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

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0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题及

详解

2007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29新闻传播概论考研真题

(含答案)

200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429新闻传播概论考研真题

(含答案)

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含答案)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专业主义

2.新闻价值

3.框架效果

4.悬书

5.选择性理论

6.媒介素养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2.简述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路线及其主要内容。

3.简述香农-韦弗模式的基本内容。

4.简述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5.简述本世纪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走势。

三、论述题(45分)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

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

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请结合

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思考。

四、应用题(30分)

××大学拟对藏区藏族群众的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进

行调查,请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对问题设计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抽样

方式、统计方法的选择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专业主义

答: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工作的职业精神、职业原则和专业要求的

总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标准和正当的业务手段,以履行媒体的圣洁

使命为目标。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容有:①新闻业是一种独立的职业,媒

体中立的立场、客观的报道是保障新闻独立的切实措施;②媒体是一种

公共信托,是大众的信托人,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理念;③媒体要传播

真实、真相和真理;④对读者的忠实,是一切媒体名副其实的基础,贿

赂别人或受人贿赂,都是对受众的背叛。

2.新闻价值

答:新闻价值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①重要性——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

种程度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的那种特质;②显著性——指具有引人注

目的特质;③时新性——指新闻发生的根据具有确定新闻事实的最起码

的特质;④接近性——这种接近主要是指地理、职业、年龄、心理及利

害关系等方面的接近;⑤趣味性——指新闻事实具有引人喜闻乐见的特

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人

们的兴趣。

3.框架效果

答:框架效果是指人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

理信息,对人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

造成的影响。实验表明,决策行为受到方案文本的表述框架性质的影

响:如果决策方案的表述框架是正面的,即“获得”,人们倾向于肯定的

方案;如果表述框架是负面的,即“失去”,人们更倾向于冒险的抉择。

这一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也称为“框架效应”。新闻框架的功能包括:提

供问题定义、阐释事件原因、提供道德评价和示意解决方案。新闻框架

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

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

4.悬书

答:悬书是指乡人把情况和意见要求写在嵰帛上悬挂出来,内容既

有消息又有议论,多是对当局者的批评和指责的一种古代传播方式,出

现于战国时代的郑国。悬书后来发展成为“揭帖”,用毛笔写在纸上,贴

在墙上,供过往行人观看,多为匿名。揭帖的内容有些是标语、口号,

有些则是新闻基础上加以议论,一种夹叙夹议的写法。

5.选择性理论

答:选择性理论是指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分为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

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三个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像保护受

众的三道防线,从外到里依次环绕受众,抵御反面信息。这一理论由

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选择性接触

(选择性注意)是指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活动时,总是倾向于接触与自

己既有的立场、观点、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媒介(内容),而有意无意地

回避那些与自己既有倾向相左的媒介(内容)。选择性理解是指具有不

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

内容,使之与固有认识相协调,而不是相冲突。选择性记忆是指人们根

据各自的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

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与前两种心理机制不同,选择

性记忆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6.媒介素养

答:媒介素养是指社会成员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

巧和能力,由英国学者大卫•布金汉姆提出。按照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

领袖会议”的定义,媒介素养是“公众接近(access)、分析

(analysis)、评价(evaluate)各种媒介信息,达到沟通交流目的的能

力”。媒介素养关注的是信息时代不同群体和个人的信息处理和传播“能

力”的问题。这种能力包含以下六个方面:①媒介技术的基础技能,即

接触和使用媒介手段或设备的能力;②媒介信息的识读能力,即对各种

信息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③媒介信息查询收集能力,即快速有效地

获取所需相关信息的能力;④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即在信息洪水中选

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⑤对信息内容的质疑批判能力,包括对各种信源

的动机、目的、背景的了解以及对媒介信息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分析

能力;⑥信息的加工制作和发布能力,是作为传播者的基本能力。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简述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1)议程设置理论概要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

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传播媒介的效果和作用在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大众传播只要对一

些问题给予重视、集中报道,并忽视或掩盖对其他问题的报道,就能影

响公众舆论。而人们则倾向于关注和思考大众传播媒介注意的那些问

题,并按照大众传播给各个问题确定的重要性的次序,分配自己的注意

力,大众传播通过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来安排问题的轻重次序,从而间接

达到影响舆论,左右人们观点和思路的目的。

(2)议程设置理论主要观点

①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

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

意见,以及人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

程。

②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

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

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③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

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其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

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④该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

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

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大众传播认知层面的效果,关注的

是大众传媒对人们“思考对象”上的影响,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

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

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

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

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③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

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

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

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

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4)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①“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认知环境过程中的作用入

手,重新提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对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

起了重要的作用;

②这一理论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

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③“议程设置”理论对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

意义;

④“议程设置”理论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5)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不足

①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

映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

上传媒议程的情况是常见的。

②从一般意义上讲,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将它

的效果绝对化。

2.简述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路线及其主要内容。

答:(1)我国新闻工作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行的依靠党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办报的工作

方针,是马克思列宁的新闻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办报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的新闻工作路线是:全党办报、群众办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把全党办报、

群众办报作为优良的传统继承下来。1954年7月1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作出了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指出改进报纸工作的关键是加

强各级党委对自己机关报的领导,切实加强群众工作。1956年7月1月,

《人民日报》在《致读者》的社论中,强调《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

也是人民的报纸。人民群众是它的主人,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把报纸

办好。“文化大革命”中,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传统遭到了严重破坏。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得以恢复和发扬。

(2)我国新闻工作的主要内容

①党的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办好报纸,

要依靠全党,依靠人民群众。党的各种新闻机构必须从思想上明确党的

领导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办好党的新闻事业的关键,从而自觉地主动

地接受党的领导。

②各级党委加强对报纸的领导,帮助报纸编辑部了解党的方针、政

策,了解党委的意图,了解实际情况,了解群众的思想动态。各级党委

要重视党报工作,紧紧地把党报抓在自己手里,加强对党报的领导。

③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参加报纸工作,使专业的报纸工作人员

和群众紧密结合。组织广大党员和非党群众为党的新闻媒介提供情况、

材料和稿件。

④组织通讯员队伍,把各方面的积极分子、先进人物、专家、学者

以及广大读者,团结在报纸编辑部的周围,为报纸写稿,提供情况和新

闻线索,帮助报社改进工作。

⑤编辑部重视读者来信来访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群众的呼

声,掌握群众的脉搏,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使报纸和群众息息相通。

倾听群众的意见,并依据群众的意见改进报纸工作。

3.简述香农-韦弗模式的基本内容。

答:(1)香农-韦弗模式的诞生

1949年,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

论》一文中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称为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或者香农一

韦弗模式,后来被人们视作信息论的基本模式而得以广泛引用。

(2)香农-韦弗模式图例

香农-韦弗模式图,如图1所示。

图1

(3)香农-韦弗模式基本内容

①概述

这个模式是描述电子信息通信过程的。它的第一个环节是信源,由

信源发出讯息,再由发射器将讯息转为可以传送的信号,经过传输,由

接收器把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将之传递给信宿。在这个过程中,

讯息可能受到噪音的干扰,产生某些衰减或失真。

②意义

a.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

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于社会传

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b.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

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

明显。

c.这个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③不足

香农一韦弗模式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

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如果把这个模式完全应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

行的。因为在考察人类的社会传播之际,反馈的因素和环节不容许省

略。在社会传播中,传播的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互动是社会传

播的本质特征,离开了反馈便不能说明这种互动性。

4.简述内容分析的程序和技术。

答:(1)内容分析概述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最早

使用这一方法对宣传内容进行了研究。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

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其具有三个特点:

①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一

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②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止

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③普遍性。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联系起来,其目

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纯粹的“描述

性”信息。

(2)内容分析的程序

内容分析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课题→选定对象→实施调查→整理分

析→提出结论”。

①分析对象的选定

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内容分析抽选出的基本单位样本是

讯息。

②内容分析的解析操作

制定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将讯息的各部

分纳入不同类型范畴。“言及对象”和“言及方式”是两种常用的分类方

法。

③量化表示的方法

量化表示的方法包括:出现的有无、出现的频度、传播的时间量和

空间量、传播的强度。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

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④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3)内容分析的技术

内容分析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源特征以及读者对信息的

意见,描述传播模式。但其分析对象必须能代表总体状况,防止研究者

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①选定分析对象

内容分析可以分为全数分析和抽样分析两种。在分析对象有限的场

合,可以进行全数分析。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由于分析的对象素材

数量庞大,一般采用抽样的方法。根据日本学者铃木裕久的见解,大众

传播内容分析的样本抽选应考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

a.“信源”层面上的抽样;

b.“传播单位”层面上的抽样;

c.“讯息”层面上的抽样。

②内容的解析操作

即制定分类标准、确定分析单位,将讯息的各部分纳入不同类型范

畴的活动。在对语言文字素材进行内容分析时,分析单位通常有三种:

a.单词或象征符;

b.句子或段落;

c.整条讯息。

在决定分析单位以后,必须按照统一的分类标准把每个单位纳入不

同的类型。在传播学研究中,根据“言及对象”(说的是什么)和“言及

方式”(如何说的)进行分类是较为常用的方法。

③量化表示的方法

a.出现的有无

仅仅判断某一事物或属性在内容中是否出现,出现的时候用1表

示,未出现时用0表示。在这种场合,出现的频度并不重要,主要为了

计算某种属性在一组讯息中“出现”和“未出现”的比例。

b.出现的频度

每当某种属性出现1次便加以累计的表示方法,一般用于两组讯息

之间的比较。

c.传播的时间量和空间量

在大众传播内容分析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量化表示法。例如计算电视

台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少节目时间,报社在报道某个问题时用了多

少版面空间等。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显示媒介对特定问题的重视程度,也

可以从某些侧面反映它们的立场和态度。

d.传播的强度

不仅考虑某种属性出现的次数或频度,而且把强烈程度也考虑在内

的一种量化表示法。

5.简述本世纪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走势。

答:当前我国新闻媒介在构建公众话语平台、保护公民知情权、传

媒市场化转型、传媒管理职能转变、传媒角色多元化等多方面发生了诸

多变化,表明新闻媒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国新闻改革进程

中新闻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传媒业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本世纪中国新闻媒介的基本走势:

(1)新闻制度

我国新闻制度改革将使新闻业从人治走向法治。我国新闻改革取得

了三方面的突破:

①新闻实践领域,新闻业务水平与能力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

②经营管理领域,传媒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经营取得重大进

展;

③新闻观念变革,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推进,政治文明

建设,文化体制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业的发展空

间。

(2)媒体格局

当前我国媒介格局从行政壁垒下的四级建制转为从相对自由竞争走

向垄断竞争,从国内有限竞争走向世界的全面竞争。

①媒体市场巨大,但媒介整体效益低下

在近20年来,我国媒体数量飞速增长。媒体数量的增加固然可视为

新闻业的长足进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媒介市场也相应膨胀,就我国情况

看,媒体数量过快增长已形成媒介市场粥少僧多的局面,导致媒体整体

效益的下滑。单就报业而言,从报纸种数与平均期发展发数的比较中足

可看出问题。

②媒体竞争加剧,竞争无序、不正当竞争行为抬头

在一个有限的市场内拥挤着过多的竞争者,加上缺乏必要的、健全

的竞争规范和监督、制约机制,竞争超越了一定限度,一些不正当竞争

手段便乘机抬头:如虚报发行量、给回扣、大搞有偿新闻、变向出卖版

面,有的记者、编辑甚至假以舆论监督之名,借批评报道威胁、敲诈勒

索企业以强拉广告,有的电视台为制造轰动效应,以竞标方式拍卖黄金

时间段广告,短期内为自己赢得高收益,无形中恶化了媒介广告市场争

夺。诸如此类的现象层出不穷,引起了媒介内外人士的关注。市场经济

是竞争经济,无竞争则无进步,但竞争过头则无规范,最终必将牺牲真

正的效率,更不可能从整体上提高效益。

③媒体煽情主义浪潮泛滥,媒介产品庸俗化倾向出现

新闻媒介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生产的是特殊的精神产品。在

媒介市场过度竞争情况下,媒体为求扩张市场占有率必然会自觉或被迫

降低媒介产品的精神品位以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在一个普遍受教育

程度较低的国家中,出现这种现象就更难避免。某些媒介近年来大兴煽

情之风,低级化、庸俗化倾向已变得相当明显,损害了媒介形象,引发

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日趋严重的媒介产品低俗化倾向必须引起重

视,而解决的关键步骤之一,除澄清思想之外,就是大幅减少媒体数

量,降低过度竞争带来的负效应。

(3)媒体运作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写了新闻传播的历史,使媒介和受众迅速实

现“身份对接”,进而重构了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创造出全新的受众观。

我国新闻媒介运作将从传者为中心走向受者为中心。

①“受众即商品”到“受众即用户”

早期的“受众商品论”的本质观点即大众传媒生产的产品不是传播内

容,而是“受众注意力”,受众即是商品。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受众身份发

生反向逆转。网络培养了受众在共性中寻求个性自我的强烈欲望。受众

在全媒体时代的绝地反击,使媒体从“受众商品论”中觉醒。媒体要在市

场化和全媒体化的环境中保持优势地位而平视受众,树立用户理念,真

正成为用户的媒体。新媒体用户在全媒体时代对信息和信息接收方式进

行主动选择,利用新媒体为个体服务。无论是媒介的定位还是受众自身

的角色赋予,“用户”都将取代“商品”成为本世纪的新型受众理念。

②“消费者型受众”到“公民型受众”

大众传媒将终结陈旧的精英式传媒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真正

大众自身地位界定之中。在消费社会中,对大众传媒来说,观众(听

众)就是“消费者”。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媒体传播格局的到来,打破了

受众作为消费者的物化身份。互联网媒体开辟的虚拟公共空间使更多的

网民参与到公民社会的建设中,培养了一种公共精神。受众主动参与公

共事务并重新确立新的群体身份认同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媒介在报

道中构建的对公民身份的认同,也有意要把单个公民整合为整体性的公

共体。全媒体的出现培养了新型受众,建构着公民社会,而媒体也开始

真正认同受众的公民身份,关注公民利益,将“公民型受众”纳入全媒体

化的媒介大环境之中。

③“消极受众”到“积极受众”的集体转型

积极受众论认为受众具有积极主动性。全媒体式的新传播模式解构

了受众原有的身份,赋予受众新的意义,积极受众参与到传媒拟态环境

的建构中。全媒体受众积极参与到媒介事件的议程设置中来,并通过自

媒体表达集体的呼声。全媒体传播的到来使受众成为传播的核心,不同

介质都在向受众聚集,全媒体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通过多平台渠道汇

集信息并利用多样化的终端进行传输,实现即时采集、即时传播、即时

分享,使碎片化信息重新向不同特点的受众群体集聚。在这一过程当

中,受众从大众传媒时代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全媒体时代的主宰者,实

现了整体转型,大众传媒的受众观也随之改变,视受众为积极的“人”,

而非消极的“物”。

三、论述题(45分)

在2013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

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

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请结合

相关的新闻传播学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思考。

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传媒业在不断的变革中使得信息传

播变得越来越快捷,而当代中国的对外传播在影响力方面却仍然与西方

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对这段话中包含的中国对外传播的理念和工作思

路的理解和思考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宣传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对外传播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都有着极大

的意义,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基础之上,一个国家才

能主动的对外传播自己的物质和文化。面对传媒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新

媒体层出不穷的现状,中国媒体应该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进行对外传

播,使得中国的形象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尊重,并使得中国文化传播到

世界各地。

①发挥传统媒体的对外传播影响力

中国拥有着《中国日报》、《今日中国》、《中国画报》等等对外

出版的报纸和期刊,以《中国画报》为例,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大型综

合性国家画报,形成了具有英、日、法、德等十多种语言翻译能力的专

业队伍,同时画报的图文并茂也能生动清晰地传达信息,语言之间的相

互翻译难免出现偏差,而图文并茂的形式可以更好的让外国的民众看到

真实的中国。

②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对外传播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传媒业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对外

传播依赖的不仅仅是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介,更多的则是电视、网络等更

快速、高效的新媒体为对外传播做支撑。当代中国对外传播所依赖的主

要媒体随着经济和文化实力的增长,加入到了传媒全球化的进程中,对

外传播一度进入了一个高潮,各种思想文化能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

环境中百花齐放,媒介也在逐步的完善发展。

(2)对外传播的创新性

对于中国对外传播的展望,第一就是要利用好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

新媒体。

①网络媒体创造了对外传播交流的平台

想要提高中国对外传播的影响力,扩大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认知,

目前来说可以更多的依靠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优势来达到目的。网

络媒体所具有的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穿透性和融合性降低了稍弱

国家的经济门槛,为各国提供了平等的传播交流平台。凭借网络的优

势,每一个国家都可以直接的发布消息给公众,公众也能够第一时间看

到第一手真实消息,大大减少了一些消息发布时的阻力。

②网络媒体对于对外传播具有优势

网络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的优点,在信息的传递和翻译上面达到了

一手性,这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是极具意义的,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网

络媒体能够及时进行报道并且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大大减少了国外媒

体发出负面报道的机会。另外中国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

上所投放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也是对新媒体的利用较为典型的例子,

通过大型电子显示屏这种高科技的新媒体所播放的国家形象宣传片将中

国最正面的形象传播给了美国的民众,显示出了新媒体在对外传播上卓

越的成效。

(3)对外传播的文化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具体措施就是要实施文化传播

策略,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

史的国家,历史文化悠久,拥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对外传

播不仅仅是要以媒介作为基础,更需要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在国

际上站稳脚跟的前提。以孔子学院为例。孔子学院目前已经在全世界许

多国家建立,外国人民可以学习到纯正的汉语,在学习中也可以了解到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汉语教学为基础的文化传播能够最大程度的将中国

特有的文化传递出去,从而达到成功的对外传播。

文化传播对于对外传播的意义十分巨大,可以说,良好的文化传播

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的对外传播。因此现阶段中国要实施正确的文化传

播策略,以文化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发掘、提炼出

来,形成系统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同时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新阶段所

提出的“和谐社会”、“和平崛起”的概念,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中

国特有的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四、应用题(30分)

××大学拟对藏区藏族群众的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进

行调查,请设计一个调查问卷,并对问题设计思路,以及拟采用的抽样

方式、统计方法的选择进行说明。

答:(1)研究目的

调查藏区藏族群众对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

(2)调查对象

藏区藏族居民。

(3)调查方法

本研究将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进行实地调查,上门收集藏区藏族群众

的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资料。

(4)抽样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针对一个拥有300户以上居民的藏区进行上门访

问。预计调查人数在200到300人左右。

(5)问卷设计

藏区藏族群众对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调查

亲爱的藏区藏族群众:您好,我是××大学媒介调查项目组的成员,

特进行“藏区藏族群众对智能手机及相关社交媒体的使用状况调查”。本

次调查约占用您30分钟时间,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调查内容只作科学

研究之用,不公开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您所提供的答案不存在对错之

分,请尽量根据您的实际情况回答所有问题。非常感谢您的参与,祝生

活愉快!

①基本信息采集

1.您的年龄是:

2.您的教育水平是:

3.您的职业是:

②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

4.您是否拥有智能手机:

A.是

B.否

5.您对智能手机的了解程度:

A.完全没听过

B.不了解

C.了解

D.非常了解

6.您为什么选择智能手机(多选):

A.功能强大

B.工作学习需要

C.娱乐性强

D.朋友都在使用

E.受广告影响

F.外观漂亮

G.其他

7.您选择智能手机最看重哪一点?(多选):

A.价格

B.品牌

C.外观

D.像素

E.播放功能

F.系统配置

G.待机时间

H.应用程序

I.售后服务

J.其他

8.您愿意花多少钱购买智能手机:

A.1000以下

B.1000-1500

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9.您是手机控吗,会随着智能机的更新而更换自己的手机吗:

A.是

B.不是

C.想成为是,但由于经济条件限制

10.您一天玩手机的时间有多长:

A.0-5h

B.6-10h

C.12-15h

D.16-20h

E.21-24h

③智能手机使用状况调查

11.您使用过下列哪些通讯软件(可多选):

A.微博

B.QQ

C.微信

D.其他

12.您通过手机通讯软件与朋友联系的比率有多大

A.20%以下

B.20%~50%

C.50%~70%

D.70%以上

13.您觉得微博/QQ/微信上的信息及资源是否及时:

A.及时,能获得第一时间获取想关注的资讯

B.一般,有时会滞后

C.不及时,信息明显滞后

14.您登陆微博/QQ/微信一般做些什么(多选):

A.写微博记录心情,发泄情绪

B.浏览关注的人动态情况和观点

C.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D.其他

15.您认为目前微博/QQ/微信使用的主要问题是(多选):

A.内容实用性不强和信息不真实,甚至低俗内容较多

B.信息量过大,有时看不过来

C.不够普及,用户少

D.其他

16.您使用微博/QQ微信的原因是(多选):

A.以简短形式更方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B.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博友”

C.通过更新微博来记录生活片段、成长点滴

D.希望与名人、明星或资深行业人士进行交流及关注

E.方便随时获取信息

(6)问卷分析

回收问卷,进行有效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总结调查中的发现与漏

洞,撰写调查报告。

2014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诽谤

2.受众框架

3.《牛津公报》

4.流言

5.媒介规范理论

6.文化帝国主义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简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2.简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本特点。

3.简述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状况。

4.简述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5.简述马莱茨克的传播系统模式。

三、论述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25分,共45分)

1.试述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2.请运用所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对近期“《新快报》事件”进

行评析。

四、应用题(30分)

某机构拟对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请设计

一个调查问卷,并对问题设计思路、拟采用的抽样方式以及所选择的主

要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说明。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新闻诽谤

答:新闻诽谤是指通过新闻传播媒介捏造或歪曲具体的事实,侵犯

他人人格尊严的一种行为。在近代各国历史中,新闻诽谤罪通常是政府

迫害新闻工作者的手段。随着法律的健全和出版自由的确立,西方国家

的新闻诽谤案逐步成为一般的民事诉讼的内容。构成新闻诽谤应具备以

下三个条件:①在新闻传播媒介上公开出现。②歪曲或捏造事实。③对

他人名誉造成足以得到证明的损害。

2.受众框架

答:受众框架即受众个人接触和处理大众传播信息的认知结构和诠

释规则,这种结构和规则来自于受众过去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既有的

价值观和态度、行为取向,并导引着受众个人处理新的信息。框架是人

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人们对

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

为框架效果。实验表明,决策行为受到方案文本的表述框架性质的影

响:如果决策方案的表述框架是正面的(即“获得”),人们倾向于肯定

的方案;如果表述框架是负面的(即“失去”),人们更倾向于冒险的抉

择。这一现象在认知心理学中也称为“框架效应”。

3.《牛津公报》

答:《牛津公报》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张报纸,创办于1665年斯图

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是在“特许制法令”下出版的官报,单页两面印刷,

全是新闻,没有评论,主要内容是官方发布的信息,出至24期时迁回伦

敦,易名为《伦敦公报》,出版至今,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这是

英国第一种单页纸式的、刊载新闻的、定期出版的印刷品。该报当时对

开单张,两面印刷,每逢周一和周四出版,有较多的官方新闻,以及一

些社会新闻,但没有言论。

4.流言

答:流言是指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念

而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流言是集合行为中

的主要信息形式。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

形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

是“事实”。②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③流言的内容

往往涉及一些特殊的事件或敏感的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唤起一般

人的重视、关心或兴趣。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

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5.媒介规范理论

答:媒介规范理论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如何运作,或者人们期望

媒介应如何组织,以及为了更广泛的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而进行运作的

观念,关注的是媒介理想的运作状态和媒介应该做什么。媒介道德、法

律政策、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等都是媒介规范理论研究的对象,它涉及

到国家、政府、公民、社会团体等多个层面。媒介规范理论主要包括极

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发展中国

家的媒介规范理论等。

6.文化帝国主义

答:文化帝国主义又称媒介帝国主义,是指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

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点的商品、时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发

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而发展中国家的民

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国(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

战,出现了受支配程度越来越高的状况。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反对“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具有三个特点:①它以强大的经济、

资本实力为后盾,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扩张;②它是一种文化价值的扩

张,即通过含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或商品的销售来实现全球性文化支配;

③这种文化扩张主要是通过信息产品的传播来实现的。

二、简答题(每题9分,共45分)

1.简述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

答: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的基本内容是: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体现

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

一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发挥党

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

主旋律,不断巩固和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

③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

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④发扬优良作风。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品

德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抵制不良风气,接受社会监督。

⑤坚持改革创新。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创新

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做到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⑥遵纪守法。要增强法制观念,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

闻工作纪律,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保守国家秘密。

⑦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要努力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

野,积极搭建中国与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

2.简述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基本特点。

答:批判学派是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欧洲的传播学研究学派,至80

年代已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其影响和发展已波及世界许多国

家和地区。批判学派实际上是对欧美等多家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

研究派别立场,坚持以批判的态度和辩证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学派总

称,是不同的观点、不同方法的集合体。批判学派具有以下特点:

(1)他们都对现行的资本主义制度持否定和批判态度,这也是他们

被称作批判学派的理由。他们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

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往往被

经验学派忽视和回避。但他们本身的重要性和启迪性是不容置疑的。

(2)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不过他

们并不一般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近年来,辨证分析和经验调查

相结合的方法,开始为批判学派接受。

批判学派更多地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

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这些问题在经验学派的研究中大多

有意无意地受到忽视和回避。

(3)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而经验

学派在方法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经验学派在现存制度内部寻找解决

社会问题的对策,而批判学派是把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作为变革对象的。

(4)经验学派的核心课题是“如何”控制或“在多大程度上”进行控

制;而批判学派关心的焦点则是“谁在控制”、“为什么存在着支配与控

制”以及“为了谁的利益进行控制”。经验学派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传

播与人的行为问题上,着意探索如何通过传播来控制和修正人的行为,

这些研究对社会管理来说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批判学派研究的重点如

信息生产和传播与宏观社会结构的关系、信息传播与社会的上层建筑和

经济基础的关系、传播制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

3.简述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变化状况。

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赢得了受众就赢得了市场。所以及时

了解受众群体信息需求的变化状况很有必要。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政治

经济文化等领域正经历深化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信息需求千变

万化。

(1)在急剧的社会变动和开放的社会联系面前,受众表现出旺盛的

信息需求,求新、求变心理表现得尤为强烈。

(2)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主体增加,带来受众对硬性的决策参与性

信息的需求增加。

(3)受众群体分化趋势明显,新增群体涌现,造成受众信息需求的

多元与分化。当代中国表格反映到社会结构上就是从总体性社会向分化

性社会转变。

(4)对信息的需求。受众接触新闻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获得对外部事

物的认知,希望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知晓信息和情况、认识事物

和环境的需要。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包括增加新见闻、满足好奇心,了

解国家和世界上所发生的时事等。

(5)对时效的需求。先知为快越来越成为受众选择新闻信息的一个

普遍心理需求。尽早地获得新闻信息就可能获得人际传播的主动权、提

前调整自身的心态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这种求快的需求

反映在新闻采编上,就表现为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

(6)对真实的需求。新闻传播的职责就是准确无误地向公众报告社

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事实,使公众的知情权得以保障。

然而在新闻传播如此快速、网络信息如此繁杂的情况下,虚假新闻

信息的传播现象到处存在。虚假新闻消息会误导公众,有可能造成恶劣

的社会影响,甚至引起社会恐慌。受众心理成为决定是否接受传播者信

息的一大关键因素,因而也就成为传播者研究中的重中之重。

4.简述内容分析的定义和特点。

答: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

述的调查方法。内容分析的主要优点在于它的非介入性。

研究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其他方式获得的信息可以通过对书籍或其他

信息媒介进行非介入式的分析而得到,而分析的内容并不会因研究者的

参与或介入而受到影响。其次,内容分析使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研究者

可以对一些文献记录或历史文档进行钻研,以了解以前的社会生活状

况。第三,内容分析在时间和资源消耗方面相对简单和经济。内容分析

的主要缺点表现为研究者在进行资料分析的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资料的

次数分析,反而忽略了极少数或易被忽略的资料。

(1)客观性:必须要有明确的客观规则,保证不同的分析者分析同

一素材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

(2)系统性:讯息内容或类型的取舍选择要有首尾一贯的标准,防

止分析者仅选择支持自己见解的材料。

(3)普遍性:内容分析应该将讯息属性和传播者以及受传者的特征

联系起来,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具有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结果,而不是

纯粹的描述性信息。

5.简述马莱茨克的传播系统模式。

答:马莱茨克的传播系统模式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

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

这些因素或者影响力的集结点。马莱茨克在他的这个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中,提出了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影响到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

接收者。如图,

意义: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这个模式说

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

何一个传播过程即便是单一过程的结果,都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必须

对涉及该活动或者过程的各种因素或影响力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三、论述题(第一题20分,第二题25分,共45分)

1.试述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答:(1)欧洲源流

①塔尔德

社会心理学中模仿理论创始人,著有《模仿的法则》。模仿理论对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传播在人格形成和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

重要的影响。后出版《舆论与群集》,对舆论的结构及形成运动过程作

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报刊是公众的“精神纽带”,它在“理性的舆论”形成

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②齐美尔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形式社会学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化

论》、《社会学》、《社会学的根本问题》、《货币哲学》等。他是最

早研究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传播网络

论,认为社会上的个人都是由特定的信息渠道相互连接的。

(2)美国源流

①杜威

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强调教育在社会改造中的

作用,认为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工具,新的传播技术将会导致社

会价值体系的重构。他的这些观点至今影响着许多传播学者。

②库利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专

设“传播”一章,对传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深刻的论述。从这个意义上

而言,库利是最早系统地研究传播现象,并最早进行了理论化尝试的一

位重要学者。库利关心的重要课题是人的社会化问题,并为社会学和传

播学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概念:

a.“初级群体”(primarygroup),认为个人日常所处的基本群体

(父母、伙伴、邻居等)是社会化的基础。

b.“镜中我”(looking-glassself),这个概念说明个人的行为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

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或评价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库利

认为传播是“镜中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③帕克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芝加哥学派

对传播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帕克提倡社会互动理论,认为人并

非天生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产生离不开传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传播

是在某种意义、某种程度上,个人由此得以推测他人态度和看法的社会

心理过程。

④米德

芝加哥学派中影响仅次于帕克的二号领袖人物,也是社会心理学中

互动理论的创始人之一。米德关于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取得以及社会

自我理论对现代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具有很大影响,他提出的“主

我”与“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⑤李普曼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在《自由与新闻》、《舆论学》

等著作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而且还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李普曼强调

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

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可

以说,李普曼是较早探讨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a.“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信息环境并非是现实环境

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

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这一

点,但是大众传播形成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

为,还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b.“刻板成见”(stereotype)。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的固定化、

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

情。刻板成见可以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着人

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因而它起着社会控制的作用。

2.请运用所掌握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对近期“《新快报》事件”进

行评析。

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虚假报道,

这是记者的从业底线。陈永洲的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

道德准则》,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公信

力。

(1)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客观事实,新闻

只是对客观事实的如实的报道,因此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就要求新闻

在反映客观事实时,要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去反映,不能随意更

改、编造、杜撰。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在未到中联重科进行实地调查和核

实的情况下,通过其媒体平台发表18篇关于中联重科的负面文章,严重

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做到遵纪守法,遵

守宪法和法律法规,遵守党的新闻工作纪律,但是作为记者的陈永洲收

受了贿赂,对中联重科做了不实的报道,一个媒体职业者,为了一个利

字,放弃自己的职业原则,将责任意识抛弃到九霄云外,是新闻职业道

德的严重缺失。

(3)《新快报》事件陈永洲违背了新闻客观性原则,损害了媒体公

信力。新闻客观性的内涵是诚实;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不抱

成见或持偏见、不固执己见;不牵扯个人利益;只相信事实。《新快

报》事件中新闻工作者为了个人私利,进行虚假报道,与客观性的内涵

背道而驰。

(4)《新快报》事件的出现,说明了市场经济的信息化和社会上的

不正之风对媒体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力。媒介市场化趋向,使得媒体以

经济效益为中心,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素材筛选把关的时候,必须顾

及由信息带来的经济压力。一些新闻工作者凡事以经济效益为上,一心

扑在钱眼里。

(5)打击虚假、有偿新闻,也正是对舆论监督的捍卫。舆论监督的

公信力依赖于媒体报道的水准,而这样的水准,靠的是从业者的素质和

严格的新闻管理流程。媒体以及从业者需要遵守法律和行业伦理规范,

也同样需要来自社会和法律的监督。

媒体以及媒体人需要保持高度的警醒,只有坚守职业操守,才有公

信,也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对《新快报》陈永洲事件,整个新闻界

应当进行反思,同时,开展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职和权利,该事件并不

能动摇这一点,因此也要防止借此对媒体舆论监督进行阻挠。

四、应用题(30分)

某机构拟对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进行调查,请设计

一个调查问卷,并对问题设计思路、拟采用的抽样方式以及所选择的主

要统计分析方法进行说明。

答:

(1)调查问卷

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调查问卷

性别:专业:年级:

①您平日里是否使用微信的频率?

A.经常

B.一般

C.不经常

②您觉得微信的哪些功能是您使用的原因?

A.语音、视频聊天功能

B.关注公众账号

C.朋友圈消息

D.其他:

③您每天最开始上微信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A.早上起床后

B.上午、中午、下午空闲时

C.晚上睡觉前

④您每天上微信的时间是多少?

A.半小时以内

B.半小时到一小时

C.一小时以上

D.其他:

⑤您觉得使用微信以后,与舍友的面对面交流有什么变化?

A.跟以前一样

B.交流变少了

C.大家各自玩微信,基本不交流

D.其他:

⑥你觉得微信被广泛使用的优势是什么?

A.比起电话、短信便宜

B.方便,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收发消息

C.有趣

D.其他:

⑦您觉得微信有没有浪费时间?

A.没有

B.还可以

C.有

D.其他:

⑧您觉得使用微信给你的学习带来了什么好处?

A.关注公众账号,接收专业相关信息

B.建立兴趣爱好群,共同交流

C.没什么好处

D.其他:

⑨使用微信有没有使你联系亲朋好友更频繁?

A.很频繁

B.频繁一些

C.跟以前一样,没有更频繁

D.其他:

⑩您觉得微信对人身体的伤害最大的是什么?

A.眼睛

B.手

C.没什么伤害

D.其他:

⑪您觉得微信对您影响最深的是什么?

答:

(2)问题设计思路

①课题:明确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②假设: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其日常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

③概念:微信;大学生;影响。

④变项:微信;大学生;学习;健康;交际。

⑤判断项:

从使用频率进行判断;

从使用目的进行判断;

从使用方法进行判断;

从使用结果进行判断。

⑥问题顺序基本思路:了解受访者基本情况→了解受访者使用微信

的频率及目的→了解受访者使用微信之后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了解受访

者使用微信对学习的影响→了解使用微信对健康的影响→了解微信对大

学生最深刻的影响。

(3)拟采用的抽样方式

①首先确定样本范围。

a.采用多级抽样即多阶段抽样的方法。这是在大规模调查中经常

使用的方法。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微信使用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调查

时,可以把“省”作为第一级抽取单位,把“城市”作为第二级抽取单位,

把“大学”作为第三级抽取单位。

b.采用分层抽样即分类抽样的方法。将大学生这一群体预先分成

若干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为发达城市大学,一线城市大学,二线

城市大学三个层次。这种分层抽样的好处是: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

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便于数据处理阶

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②确定抽样具体样本。

a.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确定了抽样样本的范围之后,确

定具体样本就需要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

会,这种抽样方法能满足要求。

b.系统抽样也称等距抽样的方法。基本做法是在随机排列的对象

总表中随意选取第1个样本,其他样本按一定间隔加以抽出即可。也是

要保证对象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被选中的同等概率机会。

(4)所选择的主要统计分析方法

答:①描述性统计。这主要涉及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程度和相关

强度,要用到的指标有平均数、标准差、相关系数。例如,对于微信使

用时间、使用原因、功能都可以统计其集中趋势,从而了解大学生为什

么使用微信,主要在什么时间使用微信,主要使用什么功能。此外,我

们也可以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分析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性别

与使用微信时间长短、使用微信原因的相关性分析等。

②推断统计。根据样本量的大小和准确度的要求,可以用此次调查

的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推断总体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

2013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含部分答案)

2011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2010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

管理学院603新闻传播理论考研真

题及详解

一、简答题(60分)

1.简述新闻工作与信息的关系。(10分)

2.简述我国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及其价值。(10分)

3.简述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及其特点。(10分)

4.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10分)

5.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局限。(10分)

6.简述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10分)

二、论述题(80分)

1.试论网络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理论。(25分)

2.试用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当前新闻权力滥用现象。

(15分)

3.试论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的关系。(20分)

4.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公共事件谈谈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20分)

三、综合应用题(10分)

运用所学新闻理论知识,评析文中所反映的新闻现象。

境内外记者聚焦政务公开收获鲜活案例

南京汉中路煤气爆炸事件第一时间通报境内外记者

本报讯2月5日上午11点,南京市政府在金丝利酒店向本地媒体进行

新闻发布,通报当日早晨6点发生的一起突发事件。与此同时,在南京

市地税局的一个会场,一群中外媒体记者也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南京市政

府新闻发言人徐宁的情况通报。

这群中外媒体记者是受国务院新闻办之邀,到江苏采访政务公开和

反腐倡廉的。除了国内媒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中国日

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之外,还有境外著名媒体香港凤凰卫视、洛杉矾

周刊、路透社、共同社、日本广播协会、朝日新闻、联合早报。

当日上午的采访安排是听取江苏省和南京市有关情况介绍,并进行

现场采访。但一些消息灵通的海外记者已经得知南京市晨问发生了一起

突发事件。于是,当上午的原定工作计划即将结束时,南京市的采访接

待者们临时改变一下议程。

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原本打算将全体中外媒体记者带到突发事件新

闻发布会现场,但是由于事发紧急,这边已有工作安排,交通又受到突

发事件影响,来不及赶过去,就临时决定在原定工作安排结束时,对全

体记者进行新闻发布。这既是对突发事件的情况通报,同时也是政务公

开的鲜活演绎。

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徐宁向全体中外记者如实通报了事件。她介

绍说,5日早晨6点左右,南京市牌楼巷与汉中路交叉路口北侧因发生渗

水造成路面约50—60平方米的局部塌陷,造成地下自来水管断裂、煤气

管道破裂,并发生火苗燃烧。事故引起交通堵塞,部分供电、供水、供

气及电信中断,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等媒体记者不满足于得到的口头通报,

还拿到了文字材料。凤凰卫视记者马上赶到汉中路事故现场,进行了进

一步的采访,下午,又继续采访徐宁了解事态进展。(王晓映)(新华

日报首发日期2007年2月6日)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60分)

1.简述新闻工作与信息的关系。(10分)

答: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新闻学中的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受信

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两。信息具备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运用的多

角度性以及相对性。

针对信息的特点,新闻工作必须:

(1)提供信息是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社会需要新闻媒介,首先就

因为它们能满足人们获取信息的需求。一切宣传都必须建立在提供信息

的基础上,因为信息是人们任何行为的先决条件。

(2)新闻必须致力于消除读者的不确定性。新闻要回答人们所关

心、所渴望了解的情况,每一条新闻至少不应该使读者产生新的疑惑。

(3)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信息的时效性要求

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事前有预测报道,事件发生后有动态报道和追

踪报道,事后有反馈总结报道”这样分阶段的连续报道。

(4)加强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

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

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5)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要求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

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6)加强全方位报道。即运用信息的多角度特点,对新闻作多侧

面、多角度的报道。全方位报道又称“全息”报道。

2.简述我国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及其价值。(10分)

答:(1)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作为反映意识形态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新闻媒介从属于上层建筑

范畴,同时作为经济实体又属于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形成了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意识形态特殊性和一般行业属性,简言之,就是

政治属性和商品属性。

①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新闻媒介作为精神产品的生产机构和立

法、司法、行政机构一样,同属于上层建筑,在社会上具有强大的影响

力。新闻媒介的政治属性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媒介坚持党性原则。政

治家办报是党对所有的新闻媒介提出的政治要求,要求新闻媒介生产的

精神产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②新闻媒介的商品属性。新闻作品在流通过程中,又是一种特殊的

商品,具有商品属性,新闻媒介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照章纳

税”的企业化管理形式,所以新闻媒介又具有一般行业的属性,需要加

强新闻事业的经营管理。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上述双重属性在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

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媒体的性质决定它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可以

自由出入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是必须服从

党和政府领导。但可以在管理上采取企业方法。新闻媒介是独立法人,

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在政

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2)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极大地解

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

①新闻媒介形成了积极竞争的态势。竞争的直接目标是争取更多的

受众——报纸要扩大发行量,电台要提高收听率,电视台要提高收视

率。为了吸引受众,就要不断下工夫改进版面、改进节目,使宣传、新

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从而使新闻媒介更

加注意塑造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

②新闻媒介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设备更新。竞争,归根到底是人

才的竞争,也是设备的竞争。为了更真实、更迅速、更深刻、更生动地

反映现实,制作受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新闻单位就需要方方面面的人

才,需要不断更新设备。自1993年以来,中国各大报都实现了办公自动

化,电台、电视台的设备基本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

③新闻媒介更加注重受众的反馈。媒介竞争态势的形成标志着中国

新闻媒介从过去的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过渡,新闻媒介比以前

更加重视受众的需要,媒介内容向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倾斜。重视媒介

的受众定位,不断进行受众调查。新闻媒介栏目不断变化,热点追踪不

断转移,其中心轴就是受众需要。

④新闻媒介更加重视自身管理,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益,开源节流,

发展壮大。新闻媒介在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同时,放开手脚搞活经

营。

3.简述新闻媒介的三大运行体制及其特点。(10分)

答:新闻媒介有以下运行体制:

(1)以美国为代表的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完全商业化运作体制

私营台名义上是独立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受政党、政府

的控制;基本上依靠广告收入作为主要的财源。这决定了它们运作的商

业化特点。

①以赢利作为最终目标。

②以收视率作为节目制作、播出的直接目标。

③以迎合受众为节目策划的基本原则。这必然使节目有媚俗、低级

的倾向。

④垄断竞争是美国整个广播电视业运作的基本模式。

(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公私并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

①公私兼顾的双轨制运作体制,主要在西欧和日本。

②欧洲各国允许甚至鼓励私营电视台的创办,同时继续保留、保护

公营台的原因:

a.在政治上,旨在防止极少数人或少数集团垄断、控制全国舆

论。公私并存的双轨制有助于保护政治上的多元化,保护西方的民主制

度。

b.在经济上,公私并存,相互竞争,但“分灶吃饭”,从不同渠道

获得收益,避免在有限的广告市场上恶性竞争,自相残杀。

c.在文化上,旨在保护传承本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公营台的存

在,对保护本民族文化、避免外来文化、低俗的商业文化冲击具有重要

作用。

③实施双轨制的问题

a.私营台的商业化操作促使电视台的娱乐化倾向,从而“引狼入

室”,使美国的电视片充塞西欧电视台。

b.公营台在和私营台竞争中渐处下风。

(3)以中国为代表的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

①电视台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国有。

②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即党和政府的喉舌。

电视台的主要领导人是由党和政府任命的;电视台的宣传报道方针

必须和党的行动纲领、政府的施政纲领保持一致并经党和政府的批准。

③电视台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的重大理论、方针、政策

的职责。

④电视台的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由政府直接拨款。20世纪

90年代,中国电视业开始“有限的商业运作”: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只能部

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执行:各家电视台之间的竞争还未出现“优

胜劣汰”或“优胜劣并(被兼并)”的现象;电视台强调“社会效益第一,

经济效益第二”,在保证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节目的收视

率。

4.简述拉斯韦尔5W模式。(10分)

答: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其被誉为传播学经典论

文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5W模式。这是传播学史

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

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为“5W模式”或“拉

斯韦尔程式”的传播过程模式。

(1)基本内容: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

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五种基本要素

即“5W”:Who(谁)、Sayswhat(说了什么)、Inwhichchannel(通

过什么渠道)、Towhom(向谁说)、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

果)。

(2)意义:第一次将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

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勾勒出

了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

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

(3)不足:它属于一个单向直线模式,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

(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因而,这个模式没有揭示人类社

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5.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局限。(10分)

答:(1)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