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_第1页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_第2页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_第3页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_第4页
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行政单位国有资产,是指属国家所有,由行政单位占用、使用,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行政单位国有资产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其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已成为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工作。我国目前对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仍坚持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有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用和使用的管理体制。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不能直接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但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键词: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研究目的及意义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目的、意义国有资产一般被划分为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性国有资产三大类,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提供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的资产。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一般不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公益性、公共性、非经营性和非营利性是其基本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这部分国有资产,提高资产运行效率、降低公共产品成本、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在国有资产总量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据最新统计,截至2006年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额达到8.01万亿元,其中净资产总额为5.31万亿元,占全部国有净资产总额的35.14%。有资料表明,我国国有资产总量的绝对值不断上升,但国有资产总量中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所占比重却在不断下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在有些西部欠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已经相当于甚至超过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公共财政政策的进一步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以提高使用效率为目标。目前,各级政府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定位常常是重视与强化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也主要是围绕以企业资产为主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没有提高到应有的程度与水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构建一套权责明确、规模适当、结构优化、注重效率的新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显得十分重要和尤为紧迫。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政府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专门的管理行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从根本上讲,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其中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多年来,我国的政府职能多集中于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方面,相对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虽然在改革初期在所难免,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薄弱却引发了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和社会冲突等诸多社会问题,既影响了政府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一状况必须加以改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考量行政成本和社会建设投入的重要依据。我们国家是世界上行政成本较高的国家之一,这从行政单位国有资产量上可以反映出来。控制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的规模,增加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量的投入,并且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以及关系到民生的社会保障领域倾斜,这是建设低成本高质量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国内研究现状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现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由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财产,也叫公共部门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我国独有的概念,西方国家并没有这样的称谓。理论界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普遍的解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参与市场经营,不直接参与生产和流通过程,用于政府公共管理和为公共事业服务的资产。西方国家一般称之为公有资产(Public-ownedassets)、政府资产(Governmentassets)或非营利性资产(Nonprofitassets)。党的十六大以后,随着经营性国有资产新型管理体制的建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问题成为各级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有学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比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更复杂,难度更大。因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经过几十年摸索,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却没有,如何实现国有资产管理重点的转移仍处于探索之中。还有学者认为,经营性国有资产退出以后将主要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形式存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将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成为国有资产的主要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应该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移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也有学者认为,财政退出竞争性经营领域后将国有资产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两大类不尽合理,有必要首先将国有资产按其在运营中是否增值区分为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国有资产,再按其是否与非国有经济部门发生竞争区分为竞争性和非竞争性国有资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公共财政的建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点应转向非竞争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在目前,至少应将其摆在与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国有资产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但既有的理论都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做出系统性的研究。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问题与理论界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前者关注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关注的重点是“谁来管”;后者研究的重点则是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问题,即“如何管”的问题。总的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研究内容是多方面的,当前研究的重点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而对其规模结构、效率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点”,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适度规模问题需要研究一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多少、如何配置才能与同级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状况、政府组织规模、履行职能任务、政府机构运转、社会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情况相适应,达到低成本和有效率等。理论界主要关注的国内管理模式有三种:“上海模式”:上海市早在1997年就进行了探索,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市政府授权其管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构建了地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专司机构管理的体制。同时,在卫生、教育、文化以及机关后勤等领域分别组建相应的企业集团或投资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广东模式”:广东省南海市从200早年起,把过去由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改革为由政府委托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方式,广东省也采取了这种做法。之后,又有福建、四川、吉林等省,将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由机关事务部门管理。这是一种委托授权管理、集中统一的体制。“南宁模式”:2002年,广西南宁市成立了威宁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由其分期分批统一接收、管理和运营授权范围内的南宁市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及相关经济实体。此举事实上是在不改变国有资产产权属性的前提下,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变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其实质就是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资本化、市场化运营。之后,山东省济南市也采取了这种模式。国有资产概念国有资产是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并能为国家提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就是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和财产权利的总称。国家属于历史范畴,因而国有资产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和发展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有资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国有资产即国有财产,指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包括:1.依据国家法律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2.基于国家行政权力行使而取得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3.国家以各种方式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4.由于接受各种馈赠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的财产;5.由于国家已有资产的收益所形成的应属于国家所有的财产。狭义的国有资产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经营性国有资产,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经营性资产包括:企业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非经营性资产通过各种形式为获取利润转作经营的资产;国有资源中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部分。国有资产分类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指从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征:运动性,增值性,经营方式的多样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包括:国家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行政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运用国有资产组织收入形成的资产,以及接收捐赠和其他经法律确认为国家所有的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指国家拥有的土地、森林、矿藏等资源。编辑本段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性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作为出资者在企业中依法拥有的资本及其权益。具体的说,经营性国有资产,从国有资产事产品生产、流通、经营服务等领域,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依法经营或使用,其产权属于国家所有的一切财产。国有资产管理的概念所谓国有资产管理是指对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各类资产的经营和使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具体地说,就是对国有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进行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国有资产管理的任务:是优化国有资产结构,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维护国有资产使用单位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全民所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从194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将国有资产作为非商品性质的资产进行管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经营性国有资产没有被看成有别于一般公共资源进行管理,而是将其视为与公共资源同样的管理对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如何管好,使其不浪费和被破坏,更多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企业没有利润目标,管理体制自然完全按照行政管理方式设置,与国家管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体制相同。在这种体制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都建立在一般公共资源管理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国有企业需要由传统的行政单位向独立的市场主体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国有资产管理理论。1、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党的十六大进一步阐述,要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并且强调,要“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指明了“十一五”期间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点和要求:“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金融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等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现代企业制度理论。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在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产权关系明确,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成为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二是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三是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企业破产时,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负有有限责任。四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应依法破产。五是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所有企业都要向这个方面努力。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3、现代产权制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产权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的任务,并从理论和政策上做了阐述。产权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出现的经济范畴。一般认为,产权主要是指财产权或者财产权利,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处置权、让渡权等权利。产权具有独立性、排他性、流动性、可分性等基本特征。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运营、保护等一系列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现代产权制度则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股份制经济出现是主要标志)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归属清晰,即各类财产所有权的具体所有者明确并为相关法律法规所清晰界定;权责明确,即产权具体实现过程中各相关主体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保护严格,即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各种经济类型、各种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流转顺畅,即各类产权以谋求收益最大化为目的,依法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有效经营。产权和所有制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产权和所有制的区别在于:同一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产权制度;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采用相同的产权制度。现代产权制度,实质上是通过保证和强化收益权来弱化传统的所有权或归属权。将财产权分离为多种功能,不同产权主体分别支配相应的权利,不仅可以发挥财产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增值功能,而且可以为所有人带来更多的选择和收益。按照现代产权制度理论,当前我国正在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落实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4、分配理论。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党的十六大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收入分配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事实证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广大群众劳动和创业的积极性,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收入分配总的格局和基本状况,大体符合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以说,随着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理论正在逐步形成。这一理论体现出一些特点:一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三是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完善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规则和监管机制,建立规范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和工资管理体制。四是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国外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是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大的理论主要有:委托—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企业制度理论等。委托—代理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契约关系。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g)从债务人与债权人关系的角度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企业中的契约关系是指劳动投入者、物质投入者和资本投入者、产品消费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从而产生代理成本问题。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企业是一种组织,企业的本质是契约关系。在现代企业中,企业管理者通常不是企业资本的完全所有者,因而就存在代理成本。代理成本包括三项内容,即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金支出和企业的剩余损失。如果让管理者完全拥有剩余权益,则可以减少直至消除代理成本。产权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普遍认为,产权是在法律或国家强制性规定的人对物的权利。阿尔钦认为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法兰西民法把产权定义成“以法律所允许的最独断的方式处理物品的权利”。他们的定义都强调三个内容。第一,产权必须是法律或社会强制规定并允许的人对物的权利;第二,在法律和社会许可的条件下,产权所有者拥有他所拥有物的一切权利;第三,产权主体选择的依据是产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纳德·科斯是西方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产权是一种人们所享有的权利。科斯定理是关于产权安排、交易费用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定理。科斯第一定理说明,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理想状况下,权利的任何安排都可以无成本地得到相关主体的纠正。如果仅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权利的一种初始配置与另一种初始配置并无差异。科斯第二定理实质是,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权利的初始安排将影响到社会福利,提供较大社会福利的权利初始安排就较优。科斯第三定理的实质是,如果交易成本大于零,初始产权的明晰界定和分配,可以节约甚至消除纠正性交易。通过政府较为准确地界定初始权利,将优于私人之间通过交易来纠正权利的初始配置。3、公共产品理论。在公共产品理论中,把产品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指那些在消费上具有非抗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理论认为:有许多企业,即使一个公民有能力去经营的,又是有希望去赢利的,但也保留给国家;其简单理由是,他们可能给予私人企业者太多的权力,或者可能为他保证太大的赢利。所虑的是这类企业所有必要给予经营这些企业的人的特殊地位,有可能被滥用。属于这类的经营大部分必然是独占——特别是大规模的独占,诸如邮政、铁路等等。按照公共产品理论,目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国有企业只是经营一些私人所不愿意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20世纪70年代后,英国等一些国家纷纷进行私有化,将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私营化,实现国有资本的大规模退出,也是以公共产品理论为基础。4、交易费用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交易费用具有如下性质:第一,交易费用是机会成本。不进入交易就没有交易费用,交易方式的方式不同,交易费用也不同。人们在对交易方式的选择,使交易费用具有了机会成本性质。第二,交易费用是经济主体之间知识、信息不对称的结果,知识与经验的差异性、资源的稀缺性、事件的不确定性以及空间的局限性都会影响交易费用。第三,交易费用是无法彻底消除的。第四,交易费用无法准确计量。只能是在事前根据不完备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计,准确的计量只有在事后进行。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是用以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交易模式。价格制度或市场机制的运转是有成本的,企业组织的出现是对市场组织的替代。企业没有无限扩大,是由于企业内部组织也有成本,企业与市场达到交易费用的均衡时就是企业规模的边界。5、企业理论。西方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是公司治理(CorporateGovernance)的理论基石。公司治理最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经济理论界提出的,是一组规范公司相关各方面的责权利的制度安排,是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有学者把企业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企业的性质问题,一是企业组织结构问题。国内有学者把企业理论的基本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部分,即企业的本质和界限、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资本结构、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1)关于企业的本质和界限。西方学者认为,契约是不完全的;在不完全的契约条件下剩余控制权的配置方式影响交易费用;企业不同于市场是因为权威的存在;在权威下,市场式的议价消失,代之以上下级的代理人关系;这种代理人关系不可避免地产生费用;企业形态是这些费用最小化的结果。科斯认为,企业的产生源于对市场及市场交易的替代,其目的是为了节省交易成本。这是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所有者或拥有资本、劳动力,或拥有技术和企业家才能,几乎没有人能拥有进行大规模生产所需要的所有生产要素。而现代化大生产又需要各种生产要素共同组织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所以各生产要素所有者就必须以契约的形式“组织起来”,以谋求共同的、最大的利益(利润)。这个契约既包括各要素所有者的义务——包括投入要素的多少与承担投入要素的风险等,也包含了各要素所有者的权利,如按企业总体收益情况进行分红等,于是企业就在契约的基础上产生了。企业的产生,大大减少了交易环节,节约了各要素所有者之间进行交易的成本,从而提高了经济运行和生产的效率。因而企业不仅是对交易的替代,从本质上说是对市场的替代。(2)关于企业内部的等级制。企业内部结构激励理论应用于等级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内部监督。威廉姆斯认为,企业越大,等级层数越多,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就越困难,因此企业内部职员偷懒带来的费用就越高。企业不能无限期地扩大下去。监督和奖惩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有效的奖惩结构,监督的作用就会降低。二是企业内部的竞争。罗森(Rosen)用模型证明了在企业最优的工资分配应具有如下特征:越高的职位,工资差距越大。这是因为越往上,上升的机会就越小,非得提高奖励,才能有足够的激励。三是合谋与协调。西方学者认为,在一个多人的组织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即可以带来效率(如多个委托人之间的协调),也可以带来费用(如合谋);同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不合作,既可以带来效率(如市场招标、三权分立),也可以带来费用(如“影响”活动和“寻租”活动)。(3)关于企业的资本结构。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詹森和麦克林等持激励观点的学者把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产生的代理费用与企业筹资方式联系在一起,分析了不同筹资方产生的代理费用特点,推出了资本结构理论,即最优的资本结构是权衡两种筹资方式的利弊,使代理费用最小,在最优点上,两种筹资方式的边际代理费用应该相等。利兰(Leland)等一些示意理论学者认为,既然企业由经理控制,经理自然掌握更多的信息,只有当信息被传递到市场上去的时候,市场才会对该企业价值有所反应,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