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 施工图设计_第1页
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 施工图设计_第2页
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 施工图设计_第3页
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 施工图设计_第4页
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 施工图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渡口区八桥镇金晟路网第III类环境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在B类条件下,土对混凝土结构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特殊性岩土1、岩石风化勘测区岩石以物理风化为主,其形式有表层风化、裂隙式风化及顺层风化。风化速度和深度与岩性、地形、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砂岩强度高,风化速度慢。泥岩岩性软弱,风化快而强烈,但风化后较快遭剥蚀,相同岩性则裂隙发育较不发育的风化速度快和强烈。砂岩泥岩互层时差异风化明显,容易形成“凹岩腔”。当风化作用沿层面和较软弱的岩层进行时,风化深度较大。区内含泥质较重、长期浸水地段的砂岩存在风化层较厚的情况。2、人工填土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人工填土主要集中路网周边开发地块,堆填厚度变化较大,堆填时间不等,皆未经严格压实,密实度差别较大,填土组成变化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易出现湿陷和差异沉降,造成地表开裂、下沉。路基经过未经处理合格的该地层时,应对既有填土进行强夯或翻挖碾压或换填处理,对于个别大块石或孤石可进行破碎。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3、杂填土根据地表调查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区的杂填土主要由建筑砖块、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组成,主要分布于拟建线路区内的拆迁区、施工区,厚度变化较大,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易出现差异沉降,造成地表开裂、下沉。路基经过未经处理合格的该地层时,应对既有杂填土进行清除、翻挖碾压或换填处理。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4、软土据地质调查与钻探揭露,拟建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势低洼处、沟谷地带分布有大量的水田、鱼塘等,水田和鱼塘内分布有约0.5~3.0m厚软土或过湿土,粉质粘土长期饱水,呈流塑至软塑状,局部含腐殖质,呈灰黑色。区内粉质粘土饱水后易呈流塑软塑状,故丰水期或雨季,区内稻田等低洼地段易形成软土,厚度约等于粉质粘土层厚度。软土压缩性大、承载力低,高填方易发生过量沉降及侧向挤出、圆弧滑动等工程问题。考虑到沿线软土厚度不大,建议抽干积水,并对其挖除换填或抛石挤於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承载力及压缩性进行检验,确保处理后土层满足设计要求,当地下水位较高或土质湿软地段的路基压实度达不到要求时,必须采用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值得注意的是,软土的厚度和季节性有一定的关系,雨季时较厚,不易处理,且清淤时受机械扰动,厚度有一定的加深。汇水条件好的地带建议做好排水和多采用透水性好的材料铺筑。文物古迹本工程沿线经初步调查无历史文物古迹。不良地质现象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结合本次地面地质调查,在线路区及周边岩层分布连续,未见断层、构造破碎带,未见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经工程地质调查、钻探揭露,工程场地位于浅丘地段,场地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地面高程283m~370m,相对高差约87m。最高点位于建设场地中部山丘上,最低点位于东南侧新建郭伏路附近。场地丘包与沟槽相间分布,沟槽地形较平缓,坡角一般5~10°,丘包地形较陡,坡角一般10~35°。场地部分段地形较陡,坡度达55~80°,多为陡坎。场地周边地块多已场平并处于开发建设阶段,现状基本稳定。场地地基主要由素填土、强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岩组成。素填土结构稍密~松散,均匀性差,稳定性较差;强风化砂岩风化裂隙发育,遇水易软化,其稳定性亦较差;中等风化砂岩坡度产状平缓,厚度稳定,地基稳定性良好。部分挖方段基岩面较陡,按设计标高开挖后土质边坡可能沿着基岩面滑移。部分填方段地形较陡,按设计标高填方后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项目区部分填方段分布软土。通过处理后可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拟建场地所处地段未发现滑坡、断层破碎带、地下硐室、危岩、滚石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区自然环境稳定,因此,场地处于稳定状态,适宜本工程的建设。地震效应评价据区域地质资料,喜山期的挽近构造活动,在区域上主要表现为间歇性的上升隆起,上升作用至今仍在进行,部分断裂重新活动,引起轻微地震现象。区域历史上地震活动较弱,地震震级低,强震活动弱,属地壳相对稳定区块。据自1011年以来的近千年间,重庆地区未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区内有记录的3级(3~3.9级地震)以上的弱震有七次,1989年11月20日距重庆40多公里的渝北区统景镇(北纬29°51′,东经106°57′)发生的5.2~5.4级地震,震中裂度6度,是重庆地区有地震记载以来震中距重庆最近,震级最强的首次破坏性地震,以前重庆及邻区的地震震级皆小,地震烈度小于6,属地震频率高,震级小的弱震区。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8.0级地震,该地震为距拟建道路场区500公里内震级大于7级震中距离最近、震级最高、影响最大的地震,该地震距拟建线路区约300公里,线路区有明显震感。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及《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重庆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取0.05g,设计地震分为第一组。区域范围内无断裂、破碎带通过,构造稳定。场地无滑坡、泥石流、液化、震陷等地震稳定性问题。本次勘察在高边坡、桥梁和一般路基区域共选取了20个钻孔进行波速测试,同时进行岩土体剪切波波速测试。场地内施工区素填土等效剪切波速≤150m/s,属软弱土;杂填土等效剪切波速≤150m/s,属软弱土;粉质粘土等效剪切波速≤250m/s,属中软土;基岩等效剪切波速>500m/s,属稳定岩石。路基段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相关规定并结合钻探揭示,场地内路基段素填土层和粉质粘土层厚度一般小于50m,路基段场地类别为Ⅰ0~Ⅲ类,Ⅰ0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20s,Ⅰ1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25s,Ⅱ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35s;Ⅲ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45s,为标准设防类。桥梁段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4.1.8条,场地内桥梁素填土层厚度一般小于15m,桥梁场地类别为Ⅱ类,Ⅱ类场地设计特征周期值取0.35s。根据《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第3.1.4条规定,桥梁段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采用7级抗震措施设防。岩土的地震稳定性评价拟建场地土层以残坡积粉质粘土和人工素填土、杂填土为主,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泥岩和砂岩,拟建场地基岩稳定,上部覆盖层无砂土、卵石土等易液化或可能发生不稳定的土层,但场地挖方边坡和对道路有影响的自然斜坡内,表面岩块或强风化岩体在地震震动条件下可能发生掉块现象,顺向坡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滑移或垮塌,应做好支挡、放坡或护面措施。高填方区填土可能在地震作用下引起地面错裂或沉降;土质边坡当未及时支挡时,在地震作用下易加剧滑动风险,建议切坡后及时支挡,对基础区域填土进行处理。地基评价地基均匀性评价场平后,勘察区地基土主要由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及中等风化泥岩、砂岩组成。有关各层均匀性评价如下:素填土:现状填土分布于整个场地,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度约1.3~34.2m。南侧IH1路附近最后约34.2m。分布高程随地形起伏、物质组成差异较大,均匀性差,强度低。属不均匀地基。杂填土:多分布于拆迁区域,多由建筑砖块、混凝土块等组成,厚度一般1~3m,均匀性差,属不均匀地基。粉质粘土:零星分布,均伏于填土之下。该层一般厚度小,土质不均一,含有砂质团块、透镜体,强度低,且分布高程起伏,均匀性差,场平后,被挖除,属不均匀地基。强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泥岩强风化带风化裂隙发育,岩质极软,岩芯破碎,呈碎块状。砂岩强风化带,岩芯破碎,呈碎块状,泥质胶结,岩质极软,厚度较薄,属不均匀地基。中等风化基岩:主要为泥岩、砂岩,中~巨厚层状构造,泥岩分布较有规律,岩石试验强度离异性小,均匀性较好,总体上泥岩中风化基岩均匀性较好;砂岩分布规律性差,岩石试验强度离异性较大,均匀性较差,总体上砂岩中风化基岩均匀性较差。持力层选择拟建桥梁墩、台等对持力层强度要求高,基础持力层应选择中风化的泥岩或砂岩;建议高挡墙以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矮挡墙及护肩墙采用压实填土、可塑状态粉质粘土、强风化或中风化基岩作持力层。建议挡墙采用明挖条形基础。路基适应性较高,强风化岩体和可塑状粉质粘土均可作持力层;素填土密实度松散~稍密,均匀性差,进行翻挖碾压或换填处理后,满足设计要求可以作为路基持力层;区内软塑状淤泥质粉质粘土不宜作持力层,一般应采取清表晾晒或换填等措施。成桩条件分析及基础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1)成桩条件分析场地内的需要进行桩基开挖的结构主要为桥梁墩台桩基础和桩板墙等支挡结构。根据设计意图,桥位区平基后土体厚度1.8~8.0m,主要为人工填土,少量为粉质粘土、细砂,人工填土呈松散~稍密状态。人工填土稳定性差,开挖易垮塌,成桩条件较差,粉质粘土呈可塑状态,稳定性差,开挖易垮塌,成桩条件较差,开挖易垮塌,强风化岩体破碎,可能发生孔壁掉块现象,成桩条件一般;中等风化基岩岩体较完整,成桩条件较好。(2)基础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本工程建设场地位于新建郭伏路以西,金建路以北,拟建二纵线以东,基础施工对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弃渣外运,施工机械带来的扬尘污染、渣土泄露和噪音污染,以及施工污水污染。施工时应做好临时排水措施,严谨施工废水散排,避免污染周边环境,同时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规程操作,做好扬尘控制、杜绝渣土泄露、避免扰民等。环境地质影响评价对环境的影响施工弃土运输过程中可能影响已形成道路整洁及环境卫生。边坡开挖施工方法、工艺等若采用不当,可能会对周边环境的稳定造成影响,施工时应加强支护措施和监测。对重要构筑物的影响1、项目所在区域内存在多条现状架空高压线,电压等级为10kV、35kV、110kV,其中10kV架空高压线在规划上均不做保留,道路建设时采取临时迁改线杆处理。根据实测资料,高压线与道路之间的最小高差大于8m,能够满足道路通车需要。2条35kV架空高压线在项目区共设有13根线杆,均为水泥混凝土排杆。片区内存在2条110kV架空高压线,分别为柏华西线、柏含线(双柏一线,共塔)。柏华西线仅从道路上方穿过,高压线与道路路面之间高差大于30m,高压线铁塔远离道路施工区,道路建设基本不影响柏华西线。柏含线(双柏一线,共塔)有一座高压铁塔位于道路施工影响区范围内,高压线线高与路面之间高差大于30m。柏含线(双柏一线,共塔)高压铁塔外缘距离IH9路最近距离11.3m,现状新郭伏路建设时,以采取挡墙支挡措施进行保护。2、除片区内现状建成道路(新郭伏路、横一路、横二路、横三路、纵二路)范围内的新建输气管道外,还存在一条中石油D457新峡渝线输气管道。根据规划,项目区域内的此段D457输气管道需要搬迁。本次设计范围内的道路建设施工并不改造现状道路范围内的输气管道,仅进行必要的接顺。道路沿线工程地质评价IH2路(1)K0+000~K0+180一般路基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4.15~331.93m,设计高程为321.580~333.025m,该段为一般路基段,挖填高度一般小于2m,仅局部挖方高度约2.5m。该段地形平缓,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该段挖方部分,挖方后多出露原有填土。填方部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建议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路基底部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其中K0+100~K0+150段道路右侧,施工区废水排放在该侧形成多处水塘。建议路基回填前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将路基范围内水塘内积水抽干,并对表层分布的流塑~软塑状粘土进行清淤、晾晒或抛石挤於。该段建议以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2)K0+180~K0+380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2.21~340.29m,设计高程312.864~321.580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22m。开挖后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粉质粘土、素填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素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5~11.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强风化厚度1.3~2.0m。参见剖面H2-6,H2-8,H2-9。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3IH2路K0+180~K0+380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22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239°,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土层较薄,多为粉质粘土。该侧岩土界面较陡,放坡开挖左侧土质边坡易沿着岩土界面整体滑移。设计按照坡率1:2进行放坡开挖,为验证其稳定性,选取Z2-4剖面对该段土质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采用折线滑动法。边坡主要沿岩土界面产生滑动,该层力学性状较差,考虑到岩土界面在长期浸水的情况下,物理力学参数会急剧下降,饱和状态下内聚力C取16.5Kpa,内摩擦角φ取10.3°。根据Z2-4剖面计算结果,右侧边坡按设计放坡坡率1:2放坡后,暴雨工况下沿岩土界面滑移计算得到稳定系数为1.50>1.35,处于稳定状态;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等外部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产生局部垮塌,对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建议该侧按照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施工时清除不稳定土体,在坡顶设计挡墙进行支挡。岩质部分:根据图4-3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1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L1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裂隙L1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②右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6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59°,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岩土界面多呈反倾,多为粉质粘土、素填土。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但土层性质较差,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或坡肩垮塌。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3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对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自身强度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建议该段采用强风化基岩、中风化基岩或可塑状粉质粘土为持力层。(3)K0+380~K0+480半挖半填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298.07~326.32m,设计高程307.688~312.864m,为半挖半填道路段。道路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7m。道路右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0m。该段线路多为原始地貌,线路右侧为荣盛城观麟郡I21-1地块,正处于开发建设阶段。该段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一般1.5~7.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强风化厚度1.0~6.8m。参见剖面H2-11,H2-13。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该侧开挖后出露粉质粘土、强风化基岩。该段左侧岩土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陡,角度达37°,放坡开挖右侧边坡土质部分易沿着岩土界面滑易。建议在该侧设置挡墙进行支挡或沿岩土界面进行清坡。该段左侧距离拟建道路左侧边线约6~18m出露一基岩陡坎,该基岩陡坎多为泥岩组成,局部含砂质较重,陡坎高约2~5m。拟建道路该侧为挖方,按设计标高放坡开挖,部分段切挖现有基岩陡坎。由于该侧岩土界面较陡,部分段若土质部分顺岩土界面清坡后,与该基岩陡坎形成一整体边坡,边坡高度约17m。据调查,该岩质陡坎裂隙较发育,裂隙L1产状295∠89°,裂隙L2产状220∠74~84°。裂隙张开度约0.5~2cm,局部裂隙可见充填泥屑。受裂隙切割、风化剥落、裂隙水压力及植物根劈等不利因素影响,该边坡局部可见松动岩体。该侧边坡在施工扰动、暴雨等外部因素影响下产生的掉块、落石对拟建道路的安全施工及后期安全运行均会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设计方案,该侧按设计标高放坡开挖后,该侧基岩陡坎距离拟建道路较近或与清坡后基岩面形成一整体边坡,建议该侧边坡施工时清除不稳定岩体,并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等方式,提高边坡安全储备。应加强排截水措施,挖方边坡坡顶应设截水沟,坡脚应设排水沟,坡面及中部平台亦应设置适当的排水措施,将对边坡不利的地表水及地下水及时排出。②右侧边坡:道路右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0m。该段地形较陡,填方局部地段还位于陡坎斜坡处,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滑移破坏,坡体也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土体重度取21KN/m3,界面参数:C取16.5kPa,内摩擦角取10.3°。根据H2-13剖面计算结果,右侧填方边坡,暴雨工况下沿岩土界面滑移计算得到稳定系数为1.05<1.15<1.30,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边坡坡体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故建议该侧土质边坡设置挡墙进行支挡。该段填方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对路基地面进行分阶处理,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路基底部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坡脚位置应设置排水沟。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可塑状粉质粘土或基岩为持力层。(4)K0+480~K0+740.186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11.58~330.74m,设计高程299.552~307.688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21m。开挖后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素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5~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强风化厚度0.7~6.7m。参见剖面H2-15,H2-16,H2-18。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4IH2路K0+480~K0+740.186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22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93°,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小于10°,该段土层较薄,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4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②右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24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3°,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该段土层较薄,建议按坡率1:2放坡。岩质部分:根据图4-4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裂隙L2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IH5路(1)K0+000~K0+041.798填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31.79~334.43m,设计高程333.957~336.000,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3.3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1.3~3.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1.5~2.5m。参见剖面H5-1。该段地形总体较缓。填方后沿原地面线发生整体性滑移可能性较小,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该段填方高度不大,建议按照1:1.5进行放坡回填,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坡角设置矮挡墙,植草绿化。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对路基地面进行分阶处理,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路基底部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坡脚位置应设置排水沟。(2)K0+041.798~K0+169.517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7.23~337.58m,设计高程327.420~333.957m,道路两侧最大挖方高度约8.6m,为挖方段。开挖后部分段形成土质边坡,部分段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少量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一般0.0~9.4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强风化厚度0.6~2.0m,参见剖面H5-3。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5IH5路K0+041.798~K0+169.517段左、右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8.7m。道路开挖后形成土质边坡或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8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多为施工弃土区,开挖后多出露素填土。该段基岩面较缓,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按坡率1:2分阶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5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强度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②右侧边坡:道路右侧最大挖方高度约6.9m。道路开挖后形成土质边坡或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0°。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开挖后多出露素填土。该段基岩面较缓,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按坡率1:2分阶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10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受自身强度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该段开挖后部分出露原有填土,未经处理不能直接作为持力层。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IH6路(1)K0+000~K0+420填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6.19~351.89m,设计高程328.285~355.000,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19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0.0~20.3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9~1.8m。参见剖面H6-2,H6-4,H6-5,H6-6。该段道路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K0+000~K0+217段地形较陡,填方局部地段还位于陡坎斜坡处,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滑移破坏,坡体也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为验证边坡填方部分的稳定性,选取H6-2剖面进行稳定性计算,计算模式假设暴雨状态,边坡沿岩土界面或填土内部滑移。土体重度取21KN/m3,界面参数:C取16.5kPa,内摩擦角取10.3°。根据H6-2剖面计算结果,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0≤1.0<1.05,边坡处于欠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滑移破坏或者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又因地形陡峭,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边坡坡体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故建议该段填方边坡在设计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建议放坡坡率取1:2,同时+坡脚挡墙+坡肩挡墙,加固边坡坡脚,挡墙以中风化基岩或可塑造粉质粘土作为基础持力层。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植草绿化。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路基范围内存在水田时,宜将水田内的积水抽干,并清除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和腐殖土或抛石挤淤,并压实基底后再进行填筑。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压实度需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K0+244~K0+420段左侧地形较缓,填方后沿原地面线发生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建议采用坡率法分阶放坡回填,边坡上部8m边坡坡比为1:1.5,8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边坡坡比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坡比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坡角设置矮挡墙,植草绿化。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参见剖面H6-7。该段多位于施工区,第四系覆盖层多为素填土,结构松散。该段回填前建议对路基底部原有填土进行夯实处理,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建议该段以压实填土为持力层。(2)K0+420~K0+593.018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4.88~329.86m,设计高程323.383~328.285m,道路两侧最大挖方高度约5.0m,为挖方段。开挖后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素填组成的土质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主要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一般12.0~2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0.5~1.8m。参见剖面H6-9。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该段挖方后出露原有填土,该段素填土深度较大,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放坡开挖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但素填土性质较差,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或坡肩垮塌。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该段挖方后出露原有填土,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为持力层。IH7路(1)K0+000~K0+140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位于拆迁区,该段地面高程349.62~360.16m,设计高程346.094~353.400m,道路两侧最大挖方高度约7.7m,为挖方段。开挖后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杂填土、砂岩、泥岩组成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主要为建筑砖块等组成的杂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4~5.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0.3~0.8m。参见剖面H7-2。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6IH7路K0+100~K0+140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7.7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209°,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小于10°,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但土层性质较差,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或坡肩垮塌。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6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1为外倾结构面,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该裂隙面L1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②右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5.3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29°,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小于10°,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但素填土性质较差,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或坡肩垮塌。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根据图4-6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裂隙L2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为路基持力层。(2)K0+140~K0+166.391一般路基段1)地质概况该段位于拆迁区,该段地面高程343.34~347.71m,设计高程345.402~346.094m,该段挖填高度均不大,一般小于2m。该段地形平缓,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不存在边坡稳定性问题。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该段挖方部分,挖方后多出露杂填土、素填土,强风化基岩。填方部分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建议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路基底部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该段建议以压实填土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IH8路1)地质概况该段多为施工回填区,该段地面高程313.46~323.53m,设计高程310.300~318.300m,道路两侧最大挖方高度约13.0m,为挖方段。开挖后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素填土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主要为素填土及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一般9.8~26.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0.6~2.2m。参见剖面H8-1,H8-3。2)边坡稳定性评价该段挖方后出露原有填土,该段岩土界面横坡坡度较缓,放坡开挖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但土层性质较差,易沿土体内部产生圆弧形滑动或坡肩垮塌。建议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该段挖方后出露原有填土,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IZ1路(1)K0+000~K0+165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面高程352.08~371.31m,设计高程351.000~353.215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16m。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右侧为观麟郡I07-1地块,勘察期间,地块正进行场平。由于施工影响,该段地形可能有一定变化。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较小,一般0~1.0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9~1.3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7IZ1路K0+000~K0+165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16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23°。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土层厚度较薄,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按坡率1:2放坡或予以清除。岩质部分: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倾向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和结构面联合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裂隙L1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②右侧边坡:该侧挖方高度不大,开挖后形成最高约3.5m的岩质边坡,该侧边坡倾向303°。右侧挖方边坡为逆向坡,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L2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3)处理措施建议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2)K0+165~K0+324.994半挖半填段1)地质概况该段为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面高程349.42~369.51m,设计高程351.000~353.215m,该段为半挖半填段。该段左侧为挖方,最大挖方高度约18m;右侧为填方,最大填方高度约5m。左侧开挖形成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右侧为观麟郡I07-1地块,勘察期间,地块正进行场平。由于施工影响,该段地形可能有一定变化。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土层厚度较小,一般0~1.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9~1.3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2)边坡稳定性评价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18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23°。土质部分:该段左侧土层厚度较薄,放坡开挖左侧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按坡率1:2放坡或予以清除。岩质部分:根据赤平投影图。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倾向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和结构面联合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裂隙L1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②右侧边坡:道路左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5m。该段左侧地形总体较缓。填方后沿原地面线发生整体性滑移可能性较小,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该段填方高度不大,建议按照1:1.5进行放坡回填,放坡前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3)处理措施建议建议该左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路基坡脚位置应设置排水沟。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或压实填土为路基持力层。(3)K0+324.994~K0+414.585填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38.02~352.44m,设计高程354.815~355.199,最大填方边坡高度约20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0.8~8.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1.2~2.5m。参见剖面Z1-9,Z1-10。该段地形变化较大,地形坡度约5~15°,最大可达35°,填方局部地段还位于陡坎斜坡处,边坡填筑很难压实,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坡体也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土体重度取21KN/m3,界面参数:C取16.5kPa,内摩擦角取10.3°。2)边坡稳定性评价根据Z1-10剖面计算结果,拟建道路按设计坡率放坡、堆填后,稳定系数为1.05<1.21<1.35,边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本次计算没有考虑时间、施工等因素,在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可能会边坡变形导致道路裂缝破坏。地形陡峭段,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边坡坡体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进而影响后期道路的安全运行。3)处理措施建议建议采用坡率法分阶放坡回填,边坡上部8m边坡坡比为1:1.5,8m以下每8m为一级边坡,第二级边坡坡比为1:1.75,第三级及以下边坡坡比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护坡道,同时+坡脚挡墙+坡肩挡墙,加固边坡坡脚,挡墙以中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坡脚设置矮挡墙,植草绿化。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该段部分为拆迁后留下废墟,表层覆盖建筑砖块、瓦片、混凝土等建筑垃圾,建议回填前对表层建筑垃圾进行清除。部分保持原始地貌段,建议路基回填前应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4)K0+414.585~K0+788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44.87~366.95m,设计高程341.620~354.610m,为挖方道路,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20m。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杂填土、素填土、粉质粘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沿线多为拆迁区,线路覆盖层为建筑砖块、瓦片、混凝土等建筑垃圾、素填土,土层厚度较薄,一般约0.4~2.6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4~0.7m。2)边坡分段稳定性评价及建议由于道路方向改变,该段边坡根据边坡坡向分为两段进行评价,第一段是K0+414.585~K0+700,道路左侧边坡坡向123°,道路右侧边坡坡向303°,第二段是K0+700~K0+760.012,道路左侧边坡倾向140°,右侧边坡倾向320°。K0+414.585~K0+700挖方段该段道路左侧边坡倾向123°,右侧边坡倾向303°,参见剖面Z1-12,Z1-14,Z1-16,Z1-18。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8IZ1路K0+414.585~K0+700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左侧边坡:道路左侧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8m。土质部分:该段土层厚度较薄,边坡岩土界面较缓,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按坡率1:2放坡。岩质部分:根据图4-8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倾向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和结构面联合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裂隙L1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②右侧边坡:道路右侧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3m。土质部分:该段土层厚度较薄,边坡岩土界面较缓,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按坡率1:2放坡。岩质部分:根据图4-8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逆向坡,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L2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该段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K0+700~K0+760.012挖方段该段道路左侧边坡倾向128~140°,右侧边坡倾向308~320°。参见剖面Z1-19。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9IZ1路K0+700~K0+760.012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①左侧边坡:该段左侧最大挖方高度约16m。土质部分:该段边坡岩土界面较缓,放坡开挖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土质边坡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道路左侧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9m。根据图4-9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岩层面的组合交线倾向与边坡倾向相近,对边坡稳定不利。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和结构面联合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裂隙L1与岩层面组合交线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②右侧边坡:道路右侧挖方高度不大,最高约2m,多为土质边坡。该段土层多为拆迁丢弃砖块、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组成的杂填土。杂填土不均匀,压缩性差别大,不易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建议将路基底部表层杂填土清除,或进行换填处理,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压实填土或可塑状粉质粘土为路基持力层。(5)K0+788~K0+830半挖半填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2.22~363.38m,设计标高339.695~341.620m。该段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23m;右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9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素填土、杂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1.9~5.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23m。表层多为杂填土、粉质粘土,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土质部分:该段土层厚度较小,建议施工时予以清除,或按坡率1:2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道路左侧边坡倾向169°。根据结构面的空间组合关系进行赤平投影分析,见图2-8。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10IZ1路K0+788~K0+830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根据图4-10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切向坡,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1与裂隙L2的组合交线方向位于边坡外侧,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爆破施工时,必须按规范进行操作,严格控制爆破点与切坡边界之间的安全厚度,避免剧烈爆破引起岩体应力变化,结构面破坏并增加裂隙数量,增大裂隙间距,破坏岩体原有的稳定性。②右侧边坡:右侧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9m。该段地形变化较大,部分为拆迁丢弃建筑砖块、混凝土形成陡坎,坡脚分布水田、鱼塘。边坡填筑很难压实,若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能会发生滑移破坏,坡体也易沿土岩界面坡缘开裂、下沉,威胁拟建道路的安全。土体重度取21KN/m3,界面参数:C取16.5kPa,内摩擦角取10.3°。故建议该段填方边坡在设计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建议放坡坡率取1:2,同时+坡脚挡墙+坡肩挡墙,加固边坡坡脚,挡墙以中风化基岩作基础持力层。并对边坡坡面采取格构护面,植草绿化。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边坡形式建议采用阶梯形,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平台,边坡内部及外部应设置系统的截排水措施。建议路基回填前清除带有植物根系的耕植土和松散土层,建议清除路基底部建筑砖块混凝土等建筑垃圾,或进行换填处理,处理范围及深度根据路基要求确定。坡脚分布鱼塘、水田。建议将鱼塘、水田内的积水抽干,并清除淤泥质粉质粘土、淤泥和腐殖土或抛石挤淤,并压实基底后再进行填筑。填筑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当填方路段的地面自然纵坡大于12%、横坡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分级挖成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4%的台阶,并用小型夯实机加以夯实后方可进行分层碾压。路基压实度需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压实填土或可塑状粉质粘土为路基持力层。IZ3路(1)K0+000~K0+340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299.16~336.09m,设计高程297.800~312.445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23m。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粉质粘土、素填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和素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5~7.1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5~4.3m。参见剖面Z3-3,Z3-6。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11IZ3路K0+000~K0+340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18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93°~99°。土质部分:边坡岩土界面横坡坡度小于10°,且局部反倾,该侧整体土层都不不大,放坡开挖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土质部分按坡率1:2分阶放坡。岩质部分:根据图4-11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②右侧边坡:该侧岩土界面较缓土层厚度较薄,边坡岩土界面较缓,建议土质部分按坡率1:2放坡。岩质部分: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逆向坡,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L2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其中,K0+104~K0+140道路右侧边坡坡顶有一电线架。该侧不具备放坡条件,根据设计方案,该侧设置挡墙进行支挡,挡墙建议采用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施工过程中应先支挡后开挖,逆作法施工。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或强风化基岩作为路基持力层。(2)K0+340~K0+377半挖半填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08.57~331.12m,设计高程312.445~313.225m,为半挖半填段。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2.4m;右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5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0.8~11.7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约1.0~2.1m。参见Z3-13号剖面。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2.4m。表层多为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12IZ3路K0+340~K0+377左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土质部分:边坡岩土界较缓,放坡开挖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土质部分按坡率1:2分阶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岩质部分:道路左侧边坡倾向83°。根据图4-12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②右侧边坡:右侧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1.5m。该段地形总体总体较缓。填方后沿原地面线发生整体性滑移可能性较小,局部坡肩或坡面受雨水冲刷等不利条件影响下,可能发生小范围的破坏。该段填方高度不大,建议按照1:1.5进行放坡回填,路基底部原有填土进行夯实处理,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选用不易风化的片石、块石或砂、砾等透水性较好的材料作为路基底部;路基施工时建议对路基地面进行分阶处理,分层铺筑,分层夯实碾压,压实度同时满足规范规程和设计要求。路基底部原有填土应该采用夯实处理措施,压实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路基坡脚位置应设置排水沟。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压实填土或可塑状粉质粘土为路基持力层。(3)K0+377~K0+456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14.01~334.07m,设计高程297.790~299.040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18.0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素填土,覆盖层厚度约0.8~29.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约1.1~4.0m。参见Z3-14,Z3-16号剖面。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18.0m。表层多为素填土、粉质粘土,下伏中等风化砂岩及泥岩,岩体较完整。该侧边坡开挖后,多出露原有填土、强风化基岩。建议该段挖方强风化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建议采取动态法设计,逆作法施工,施工开挖后及时护面。右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右侧形成挖方边坡。该侧最大挖方高度约2.5m。挖方后多出露原有填土。建议该侧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坡面建议采取方格网或挂网喷浆绿化护面。该段挖方后出露原有填土,路基底部原有填土进行夯实处理,路基区域土质路基与岩质路基交界处地基性质有差异,存在不均匀性,应设置措施减小影响,控制不均匀沉降问题。建议该段采用压实填土、强风化基岩或中风化基岩为持力层。(4)K0+456~K0+682挖方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18.36~373.25m,设计高程316.958~335.714m,为挖方道路段,最大挖方高度约30m。其中K0+456~K0+528为已建道路,其余段开挖形成的两侧边坡主要由泥岩、砂岩和粉质粘土、素填土组成的岩土质混合边坡。该段线路覆盖层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和素填土,土层厚度一般0.6~13.5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层厚约0.8~2.7m。参见剖面Z3-19,Z3-20,Z3-23。图STYLEREF1\s4SEQ图\*ARABIC\s113IZ3路K0+456~K0+682左右两侧挖方边坡赤平投影图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左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后将在该侧形成高约25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105°。土质部分:该侧大部分基岩面较缓,且局部反倾,放坡开挖后边坡土质部分沿岩土界面整体性滑移的可能性小,建议土质部分按坡率1:2分阶放坡并采取护坡措施。其中,K0+605~K0+640段左侧基岩面较陡,边坡土质部分易岩岩土界面滑易,建议该段设置桩板挡墙进行支挡或沿基岩面进行清坡。岩质部分:根据图4-13边坡结构面组合关系,道路左侧挖方边坡为顺向坡,裂隙L2与边坡倾向相反,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边坡稳定性主要受岩层面控制,该侧道路边坡开挖后,易沿层面方向滑移或垮塌掉块。建议该侧边坡按照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Ⅳ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45°,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②右侧边坡:道路放坡开挖将在该侧形成最高约12m的土岩质混合边坡,该侧边坡倾向285°。土质边坡:该侧岩土界面较缓,部分土层厚度较薄,建议该侧土质部分按坡率1:2放坡。岩质部分:道路右侧挖方边坡为逆向坡,裂隙L1与边坡大角度相交,裂隙L2为外倾结构面,边坡稳定性主要受裂隙L2控制。建议该侧边坡强风化基岩按1:1放坡开挖,中等风化基岩按1:0.75放坡开挖,土层按1:2放坡开挖。边坡应每8m分阶,分阶处设置2m宽边坡平台。边坡开挖自上而下,分段分阶逐级卸荷开挖,施工前清除表层不稳定岩土,并做好坡顶排水导流工作。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岩体类型为Ⅲ类,等效等效内摩擦角53°,岩体破裂角泥岩61.9°,砂岩破裂角63.9°。道路两侧边坡坡面可采用锚喷或锚杆网格绿化植草护坡,与道路景观相适应。边坡高度大,建议结合坡脚加固+坡面锚喷支护,提高边坡安全储备。施工时应按设计断面自上而下开挖,不得乱挖、超挖及欠挖,开挖至路基顶面时应注意预留碾压沉降高度。路基底若有超挖,超挖回填部分应填筑与底基层同样材料。边坡开挖应采用分段跳槽、自上而下、及时支护的逆作法施工。边坡开挖时应采用合理的施工工序及方法,确保施工安全及周边建筑物安全。当边坡为岩质边坡时,石方爆破应以小型爆破、控制爆破或静态破碎为主,避免对岩体扰动过大,恶化边坡的稳定性。在接近设计坡面部分的开挖,采用爆破施工时,应采用预裂光面爆破,以保护边坡稳定和整齐,爆破后的悬凸危岩、破裂块体应及时清除整修。施工时应对边坡层面参数和产状进行复核,若存在岩层产状局部变陡,或层面有渗水现象时,应及时通知相关单位到场,切实做到动态法设计,信息法施工。建议该段采用中风化基岩、强风化基岩或压实填土作为路基持力层。(5)K0+682~K0+732半挖半填段1)地质概况该段地面高程323.43~350.35m,设计高程329.114~332.112m,为半挖半填段。左侧为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25.0m;右侧为填方边坡,最大填方高度约6.8m。该段线路覆盖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覆盖层厚度约0~14.8m,下伏基岩为侏罗系沙溪庙组砂岩、泥岩,强风化厚度约0.9~1.7m。参见Z3-24号剖面。2)边坡稳定性评价及建议①左侧边坡:道路按照设计标高整平后,在道路左侧形成挖方边坡。最大挖方高度约25.0m。边坡倾向105°。土质部分:该侧基岩面较陡,放坡开挖左侧土质边坡易沿着岩土界面整体滑移。设计按照坡率1:2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