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的土地保护思想_第1页
论陆的土地保护思想_第2页
论陆的土地保护思想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陆的土地保护思想

卢哲(公元754-805年)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他政治思想的核心是民为邦本,其主要内容是保民之财,以实现国泰民安,他的财政经济主张无不是围绕此内容展开和发挥的。陆贽认为“国本于人”,民为国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是人民能够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因为“夫财之所生,必因人力”,“有人必有土,有土必有财”。二是人民是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他说:“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疑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人心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危亡。因此,国君要治理好国家,则不能失人心。得人心的办法则是散财聚人,“损上以益下”,“人既厚矣,财必赡矣”,人民富裕了,物质财富增加,财政来源自然充沛。即“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若不失人,何忧乏用”。因此,统治者在对待人和财的问题上,要以人为本,以财为末,切莫竞事搜括,专务聚敛,失人心而聚财贿,因为“财者人之心也。……其心伤则其本伤,其本伤则枝干颠瘁而根柢蹶拔矣。”陆贽认为足民才能富国安邦,这是对前代经济思想的继承,而他所提出的“财者人之心也”却是一个新的见解。陆贽在理论上阐述了他的民本主义思想后,又以此为指导,结合当时现实矛质,提出了富民强国的一系列主张。一、陆提出土地减租的主张土地兼并是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而出现的,它在整个封建生产关系中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唐中期前后,土地兼并情况又有很大不同。中唐以前,土地兼并虽然盛行,但除了地主和自耕农所掌握的土地外,国家还掌握着大量生产用地的私用权,按照均田制规定向农民授受土地,农民定期向国家交纳赋税,总的说来,封建国有的土地,在经济中仍起着较大作用。中唐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以“人丁”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难以维持,以“资产”多寡为征税标准,两税法随之产生。两税法实行后,封建国家对土地采取“兼并者不复迫征,贫弱者不复田业,姑定额取税而已”的措施,国家只注重按定额收取赋税,不再干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愈加剧烈,正如陆贽所描述的那样:“今制度弛紊,疆理隳坏,恣人相吞,无复畔限。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居之处。”失去土地的农民,大多数成为地主的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的地租比原来高达十倍、二十倍。这就造成了百姓的贫困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正像陆贽所指出的那样:“官取其一,私取其十,穑人安得足食,公廪安得广储。”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陆贽提出他的限田,减租的主张。陆贽认为土地是百姓必不可少的物质财富,保证百姓对土地的所有权是实现治国安邦的关键。他说:“夫欲施教化,立度程,必先域人,使之地著。”即实行各种礼仪教化,制定各种规章制度,首先使人民获得土地,因为社会经济动荡、民众的流离失所、社会秩序的混乱,往往起因于土地所有权的变动。他说:“其理也必谨于堤坊,其理也必慢于经界。斯道崇替,与时兴衰。人主失之,则不可御寰区;守长失之,则不可厘郡邑。理人之要,莫急于兹。”陆贽认为实现土地和百姓相结合的土地制度,应首推均田制,它能够使“人无废业,田无旷耕,人力田畴,二者适足。”而且“是以贫弱不至竭涸,富贵不至奢淫”,避免贫富悬殊的出现。但是,均田制在现实生活中,毕竟行不通了,陆贽也认识到这一点:“斯道浸亡,为日已久,顿欲修整,行之实难。”于是,他立足于现实,提出限田、减租的主张:“望令百官集议,……参酌古今之宜,凡所占田,约为条限、裁减租价,务利贫人。……,微损有余,稍犹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此乃古者安富恤贫之善经。”按照“安富恤贫”的原则,把地主多余的土地分给农民,降低过高的地租。陆贽的限田主张,因袭了前人的观点,并无创建,因为早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就已经提出过限田的主张,西汉末年的师丹、孔光等人还拟订过具体实施的方案,但是,从董仲舒起,所有的各种限田主张和方案,一个也没有真正实施过。因为,限田的要求与土地私有制原则相矛盾。限田侵犯了土地私有权,因而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尽管二千年间限田呼声不断,但大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和占有,封建国家从来没有真正限制过。减租的主张,却是陆贽第一次提出来的,这和中唐以后租佃关系发展相关联。中唐以后门阀士族阶级衰落,庶族地主在社会经济中占据优势,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没有特权,不可能依靠政治地位、权势获得土地和有效地控制劳动者,所以他们对土地经营一般采取租佃制形式,把土地租给自耕农,“坐食租税。”因此,陆贽针对居高不下的地租,提出减租的主张,这一主张被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所继承,并对其进一步发挥。二、陆提出“减征敛,以时延财”的主张赋税是封建国家对百姓剩余劳动产品的分配,这种分割只有在满足劳动者基本所需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国家经济增长。若无止境地剥夺百姓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必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小农经济时说:“高利贷和课税制必然会到处使这种所有制衰败。……,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趋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规律。对这种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唐中期,百姓“暴命于诛求,疲泯于杼柚。转死沟壑,离去乡闾,邑里丘墟,人烟断绝”的凄凉景象,也是这种生产资料和百姓相分离的很好写照。因此,减轻征敛,实行轻敛薄赋意义重大。为此,陆贽提出“资国”要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即国家的财政收入只能是满足百姓基本所需后,所剩余产品,即“敛其余财”。他说:“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明君不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余财。”“敛其余财”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百姓所生产的产品极其有限,封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奢侈生活和国家机器运转,往往侵犯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因此,“敛其余财”的主张,对于减轻劳动者的赋税负担,维持封建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陆贽提出“取民以时”,按季节征收赋税,这样,百姓交纳便利,而且减少损失。他特别反对“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的办法。陆贽建议转运使与诸道观察使要“各随当地风俗所便,时候所宜”,交纳赋税,不可强求一律,以确保农时。总之,陆贽从保护劳动者生存条件的角度,来阐述其轻敛薄赋思想,这是对前代经济思想的继承,但他所提出的“资国”要建立在“养民”的基础上,这就对刘晏的“理财以养民为先”做了理论上的说明。三、陆主张的“保民之财”的财政原则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自然要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因此,陆贽提出“量入制出”做为财政开支原则。“量入制出”就是根据国家财政收入来制定财政支出,使财政收入与开支保持相对平衡,以免滥用开支,造成财政的失控。陆贽推行“量入制出”的原因是:他认为土地生产的物品和人力能够创造的财富是有限度的,在这个限度内“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减轻赋税征敛,保证百姓的物质生活必需,统治者财政收入才能够保持“常足”,倘若对百姓横征暴敛,不知节制,穷奢极侈,用之无节,“则常不足”,所以统治者财政收入能否满足需要在于“节与不节”,“苟能黜其情,约其用,非但行今重税之不足,虽更加其税,亦不足也。”陆贽还认为赋税征敛由统治者掌握,减少财政开支,恤民靖本,劝诫统治者切莫”但忧财利之不足,罔虑安危之不持”,因聚敛而导致国家灭亡。陆贽主张采取“量入制出”做为财政开支原则,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马克思曾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彼此之间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本身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与他们当时物质生产力发展程度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所赖以树立起来而有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现实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小农经济,这些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规模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在天灾人祸面前,农民常常被迫出卖土地,成为流民,尤其是大量人力、物力残遭践踏,在严重动乱之后,小农经济很难恢复。因此,封建政府要保证财政收入的来源,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经济基础,就要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限制统治者对百姓掠夺。“量入制出”的财政原则,在产品极有限的情况下,能够限制统治者对百姓剥削,保护生产力的发展,维护封建统治,但封建统治者纵欲无度和聚敛成风是由封建统治专制特点和性质决定的,封建统治者总是根据自己所需,实行“法外加税”,掠夺百姓的财富。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