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_第1页
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_第2页
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_第3页
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_第4页
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系统思想的不当代性

目前,学术界对董仲舒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进行了热烈讨论,但对其经济思想却很少。董仲舒的全部思想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故本文拟从其系统思想体系中探测其经济思想,不当之处,敬请指正。董仲舒生活在文、景、武帝时期。这时由西汉王朝重新建立起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已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但是由这种统治制度所造成的各种社会弊病也更加显露出来。如何在思想理论方面论证特定历史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的必然性,如何使这一统治制度更加完善,维护封建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当时思想理理论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好学深思的董仲舒不自觉地承担了这一历史课题。他把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融于一炉,铸造出新儒家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骨架,建构成天地人、君臣民等宇宙世界诸种事物之间彼此连结、互相制约的动态平衡系统,以长期维系自然、社会的和谐、秩序和稳定。《春秋繁露·诸侯》云:“生育养长,成而更生,终而复始,其事所以利活民者无已。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董仲舒在这里借助于天意,旨在说明世界万物的“生育养长”,特别是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是自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古之圣人见养长”,特别是全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是自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古之圣人见天意之厚于人也,故南面而君天下,必以兼利之为其远者。”告诫帝王作为天下的统治者,必须关心人们的物质利益。于是,论证封建统治集团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问题,成为董仲舒系统思想整体中的一个子系统。董仲舒懂得,一定历史时期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总量总是有限的。欲利活万民,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由是,董在物质财富分配问题上丰富发展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春秋繁露·度制》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的中庸思想。《春秋繁露·度制》说:“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这席话道破了他经济思想的真缔,董仲舒的经济思想正是围绕这一问题而展开的。一“食禄之家,不得与民争利”,做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董仲舒认为这一经济原则出自天意:“天不重与,有角不得有上齿,故已有大者不得有小者,天数也。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为,为制度使诸有大奉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董仲舒的“天意”说有其唯心主义的一面,但也是为了加强这一原则的神圣性。其实,此乃他从社会现实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社会财富虽然是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但封建统治者总是运用国家机器,通过租税制度与俸禄制度等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此掠夺劳动人民血汗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当然,这样的财富再分配方式毕竟有制度可依,问题就在于封建统治阶级往往在正常的俸禄收入之外动用职权无限制地巧取豪夺,谋取私利。当时的情况正如《汉书·董仲舒传》所指出的:“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是故众其奴婢,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蹵民,民日削月朘,寖以大穷。”于是即出现“富者奢侈羡溢”,骄而僭越;“贫者穷急愁苦”,忧而走险的现象。这样势必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因此,董仲舒主张封建国家制定必要的制度,限制封建官吏“因乘富贵之资力”非法攫取钱财,扰乱封建国家统一实施的分配秩序。而且董甚至还高扬“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的古训,明确提出高官厚禄之家,不得经营“工商之业”的动议,避免他们利用职权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与民争利”。“食禄之家,不得与民争利”的原则除了可以节制社会财富分配外,还能使官吏在民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汉书·董仲舒传》说:“尔好谊,则民乡(向)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近者视而放(仿)之,远者望而效之。”如果居官者不与民争利,则“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封建国家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董仲舒把“食禄之家,不得与民争利”的原则推而广之,亦对武帝时由国家垄断经营盐铁事业,与民争利的行为表示反对,要求统治集团使“盐铁皆归于民”。早在文帝时,封建国家弛山泽之禁,纵民得开山鼓铸,煮海为盐等,实行自由放任无为政策,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其时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多由民间工商业者经营。董仲舒在武帝时重申“盐铁皆归于民”,显然有利于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征之《董子文集》,也未发现其中有抑工商的言论。这种态度是董的经济观点有别于古代抑商传统的独特之处。在他看来,人们通过什么行业取得“利”是次要的,主要问题在于“利”的分布要“均”。如果破坏了统治阶级与广大民众双方维系平衡的经济纽带,必然危及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董仲舒曾亲眼看到,诸侯王刘濞等擅王国山海盐铁诸利,故积蓄了能与中央政权对抗的经济实力,终于酿成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由中央政权专营盐铁之利,亦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更重要的是由政府垄断经营盐铁,势必加重对人民的盘剥,使劳动人民的负担除“田租口赋”之外,又加“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致使贫民无法生活下去,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因此,董仲舒认为,处于统治地位的任何个人、集团、国家都不得专利、争利,“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二董仲舒关于土地兼并的限田论董仲舒既然强调“食禄之家,不得与民争利”,那么在以农业为主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利”莫过于土地。故他要求“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吁请封建政权“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当然“限民名田”的主张既牵涉上述“食禄之家”,也对准那些无官禄的“豪民”。自从春秋战国时期土地逐渐转归私有,出现土地自由买卖以来,披着“公平交易“外衣的土地兼并之风日益严重。特别是经过汉初近百年的相对和平时期,除军功、官僚地主势力的发展外,豪强地主的势力也猖獗起来:“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产生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社会现象。封建土地兼并的发展必然导致租佃关系的发展,董仲舒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表述封建租佃关系的经济思想家。他指出那些因土地兼并而破产的农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从这里可以看出董仲舒并非那种“三年不窥园”的书呆子,他对当时贫富不均、土地兼并严重的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董仲舒提出以上问题,旨在引起统治者的警觉:这样无限制的土地兼并,必然出现富者“荒淫越制”而骄,贫者“民愁亡聊”而忧的失控局面。那么,如何抑制土地兼并,防止这种失控局面的产生呢?他提出:“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他依据古代井田制均分土地的原则,首创“限民名田”的主张,增添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的新内容,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董仲舒的限田论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违背了封建社会的客观经济规律。恩格斯曾在《法兰克时代》一文中指出:“从自主地这一可以自由出让的地产,这一作为商品的地产产生的时候起,大地产的产生便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了。”可见大地产的形成是与贫富分化、土地买卖兼并等经济现象一道发生的,这一社会问题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正因为董仲舒的限田论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也违背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私人利益,所以历代王朝虽然不断重弹限田的老调,都在我国特定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日益发展的潮流中破产了。而且,自董发明了这一企图解决土地问题的“专利”后,反而拑制了人们的思路,总是执着于这一老办法,不能另辟新蹊,以至于最终把人们引入邪路:由限田之议导演出王莽复古改制,推行所谓“王田”政策的历史悲剧,使所谓限田、“王田”的试验在客观经济规律面前碰得头破血流。这一古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大课题,为人们在实行经济决策时提供了血的教训。当然,董仲舒的限田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我们不能对他提出的这一方案求全责备。因为他至少觉察到土地兼并之风必然危及社会的稳定。汉武帝虽没有采纳董的限田之议,但毕竟对强宗豪右采取了种种打击和制裁的措施。因此不能说董仲舒的这番议论丝毫没有作用。况且董提出限田论的初衷,是为了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适度的财产分配关系,而且对劳动人民充满了同情心,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三总括:封建地主的“现实”董仲舒面对土地兼并,贫富遽急分化的历史潮流,体察到广大劳动人民所受剥削压迫之苦。特别是那些失去土地而佃种地主土地的“贫民”,既要向地主交租——“见税什伍”;又要受官吏的盘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他们在私家地主和封建政府的双重压迫下无法生存。于是强烈要求封建地主统治集团减轻贫民的租税徭役负担:“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以保护社会劳动生产力,使农民能够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进行简单再生产。这样的措施既符合经济法则,也符合封建政权的长远利益,当然是切实可行的。问题在于封建统治阶级出于压迫剥削人民的本性,他们根本不愿意减轻贫苦人民的负担,故劳动人民总是长期承受封建国家沉重的租税徭役之苦。虽然关心民间疾苦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但董仲舒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的武帝时期,能够较全面、详细地分析产生贫富不均的原因,并且敏锐地觉察到当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封建租佃关系业已普遍产生,要求统治阶级正视这些佃农阶层的切身利益,适当调整经济政策,减缓各种封建剥削压迫。同时还要求封建政权立法阻止破产农民沦为奴婢的趋势:“去奴婢,除专杀之威”等等。这些建议无疑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也是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所无法企及的。为了说服统治集团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使“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董仲舒苦口婆心地费了许多口舌。他首先抬出“天”,认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天“不阿党偏私,而美泛爱兼利。”其次捧出“先王”,颂扬“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而且董还动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论证。《春秋繁露·五行变救》曰:“五行变至,当救之以德,施之天下则咎除……木有变,春凋秋荣,秋木冰,春多雨。此徭役众,赋敛重,百姓贫穷叛去,道多饥人者,省徭役,薄赋敛,出仓谷,振困穷矣。”若封建统治集团果真减轻人民的负担,那就意味着封建国家减少了财政收入,而由此产生的财政亏损怎样弥补呢?董仲舒要求统治阶级减省那些不必要的开支来补偿。上引《五行变救》云:“土有变,大风至,五谷伤,此不信仁贤,不敬父兄,淫泆无度,宫室荣。救之者省宫室,去雕文,举孝悌,恤黎元。”而且,最高统治集团挥霍浪费,好大喜功,也是加重劳动人民负担的直接原因。故董仲舒指出:“如人君出入不时,走狗试马驰骋,不反宫室,好淫乐,饮酒沈湎,纵恣不顾政治;事多发役,以夺民时,作谋增税,以夺民财。”因此,要达到真正减轻人民负担的目的,首先必须要求封建地主统治集团节欲,这自然是他们难以做到的。于是,董仲舒继承儒家传统,提倡用仁义道德、礼义教化来抑制人们的贪欲。四教化人,限利求利,以义正我董仲舒认为,人们一般对物质利益皆有所欲,关键在于封建政权必须对人们的性情欲望进行正确的引导。《春秋繁露·保位权》云:“故圣人之治国也,因天地之性情……务致民令有所好,有所好然后可得而劝也,故设赏以劝之。”因此,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要求,是封建统治者因“天地之性情”,引导、治理民众的必要条件。《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指出:“天,仁也。天复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察于天之意,无穷极之仁也。”又说:“天常以爱利为意,以养长为事,春秋冬夏皆其用也。王者亦常以爱利天下为意,以安乐一世为事。”故明主贤君应“秉耒躬耕,采桑亲蚕”,或“亲入南亩之中,观民垦草发淄,耕种五谷,积蓄有余,家给人足,仓库充实。”甚至董仲舒还提议:“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希冀封建君主通过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来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资欲求。故董提出调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经济关系的前提是:“富者足以示贵”,“贫者足以养生”。这些都是董吸取法家营养对儒家传统的突破和发展,也表现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强勉事功,积极进取的精神。当然,董仲舒也知道,许多人的欲望常常是无止境的。《春秋繁露·度制》即指出:“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逾贪利而冒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因此,封建政权在满足人们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应注意引导臣民节制非分的贪欲。“故圣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过节;使之敦朴不得无欲。无欲有欲,各得以足,而君道得矣。”董仲舒认为,节制人们的欲望除了需要封建国家采取行政手段,“设赏以劝之”,“设法以畏之”外,还须通过教化来实现这一目的。《汉书·董仲舒传》日:“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而实行教化的重要任务是灌输仁义道德:“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董仲舒还指出:“以仁安人,以义正我”。统治阶级对待物质利益的仁义观是,“君子不尽利以遗民”。“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庶人之意也;皇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这样,人们经过教化具备仁义道德后,就可以自然使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趋于均衡和谐。故《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云:“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吾以此实义之。”由此可见,仁义道德即为人们填补物质欲望的精神食粮。所以董仲舒认为:利和义二者都很重要,其差别仅在于作用不同:“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也就是说,“利”是人类生活的必要前提,“义”是人类交际的必备品德。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富人需要“利”以显示贵者的体面;贫者需要“利”以养活自身。“量势立权,因事制义,故圣人之为天下兴利也。”任何人都不必贪图虚名而耻言利。但任何人也不得贪图“利”而忘“义”(即“正我”)。因某个人或集团对“利”的分外贪求,都会危害他人的体面或生存,以致危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因此,只有通过制“度”才能维系“利”与“义”之间的对立统一。因为统治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大量占有者,为了抑止他们对利的贪欲,董仲舒总是从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出发,告诫他们重义而轻利:“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当不能义者,利败之也。”又说:“君子所好,民必成之。故君民者贵孝弟而好礼义,重仁廉而轻财利。”故从这一方面来看,“义”又先于“利”。董仲舒为了抑制膠西王骄恣非分的政治野心,用仁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这句话来劝导他。其意是要求统治阶级必须遵循封建国家整体的大道理,不要只顾私人眼前的小功利。即使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也并非要他们完全抛弃功利,只是要求“不急其功”,把功利摆在“道”、“理”、“仁”、“义”的第二位追求。董的这句话在《汉书》本传中却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这也许是正统史学家班固修辞的结果。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封建文人对这句话的阐释越来越偏离了董仲舒的原意,到宋代演变成“存天理,灭人欲”的反动思想。其实,认真考查董的义利观,则知他只是企图通过仁义道理来制约人们对“利”的贪求,借以调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已,并非不言利。五董仲舒要善于治阶级通过上述研究,可知董仲舒试图“调均”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财产分配比例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统治阶级方面。如以上提出的四个方面都是对地主统治阶级提出的要求。因为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中,统治阶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往往是由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