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_第1页
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_第2页
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_第3页
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_第4页
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晋东南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及区域来源研究

中国古建筑的节点和详细设计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形状特征往往是形成形式的重要依据。在这项工作中,我们选择了涂层铺设层和纹理砖层的主要节点,即柱头铺设层和李柱。作为研究对象,本文总结了晋东南现存建筑的类型,并分析了它们的形状发展过程。1柱子铺设法萨尼类型系统1.1作层分离后尾1)梁栿和铺作的关系.本文中定义梁栿与铺作层分离,指梁栿置于耍头层以上,最低压于衬枋头栱位上,用字母F表示.反之,梁栿置于耍头层及其下,则定义为与铺作层绞接,用字母G表示.其中,梁栿与铺作层绞接且昂后尾延至里跳时,主要有两种形制:一是使用双层梁栿,下层梁栿与铺作层绞接,上层梁栿与铺作层分离并压昂后尾,用F/G表示,如崇寿寺释迦殿;二是仅施单层梁栿并与铺作绞接,昂后尾作挑斡承下平槫,如福建华林寺大殿.2)里跳出跳数.本文中里跳出跳数,指自栌斗斗口至梁底皮的出跳数,出一跳,记为1,出两跳,记为2,以此类推.3)里跳是否用昂及昂后尾的高度.铺作里跳若施昂后尾,记为A,若不施,记为0.昂后尾悬挑高度的计算方式为自华头子上一层始,至梁栿下皮止,观察柱头枋,记录其施用材栔数,若施两材两栔,记为4,两材一栔记为3,一材一栔记为2.文中将该材栔数值记于A前.4)跳头上横栱使用情况.若里跳出一跳或不出跳,则不考虑偷心、计心问题,记为0;出两跳以上,偷心记为T,计心记J,为若偷心、计心并用,记为T/J;若跳头上出斜栱,记为X.5)里跳直接承托梁栿的构件.若施昂后尾承梁,记为A;若施头承梁,记为t;若施华栱承梁,记为g.若以形制组合承梁,本文均予以记录.如以昂后尾承梁,辅以栱,则记为A/g.6)里跳是否施令栱.施令栱记为L,否记为0.1.2跳形制描述示例按照上述符号体系和顺序,将柱头铺作里跳形制描述示例如下:1)崇庆寺千佛殿(见图1)记为:2)崇明寺大殿(见图2)记为:3)冶底岱庙(见图3)记为:2晋东南固竹浮墙建筑3柱头铺作里跳的演变柱头铺作梁栿与铺作绞接(G),最早可见于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初唐建筑,而敦煌壁画中盛唐以后的建筑,其铺作形制发展极快,但也保留有此种形制,参见图4.此外,敦煌五座唐宋窟檐也采用此类形制.在同一地区的同一时代,这样的形制与高级形制并存,必定承载了较强的等级观念.对比同在晋东南地区的五代建筑龙门寺西配殿和大云院大佛殿,可以看到,龙门寺西配殿为悬山,施四铺作,等级较低,其里跳即为上述之梁栿与铺作绞接(G)的形制;而大云院大佛殿作歇山,施五铺作,等级略高,其里跳做法就明显不同,为梁栿与铺作分离(F)的形制.由此,可以推断,梁栿与铺作绞接(G)的形制初唐时为斗栱的主流形制,而盛唐以后,则多用于较低等级的建筑.晋东南地区入宋以来至大观元年,五铺作及以上斗栱均使用梁栿与铺作层分离(F)的作法(晋东南地区现存的宋代建筑以五铺作为主,缺乏四铺作的实例,因此本文暂不做讨论),其里跳偷心造(北宋前期的崇明寺大殿和崇庆寺千佛殿,其里跳均为第一跳偷心,第二跳计心,也说明了偷心造为当时较为流行的作法),昂后尾直接承梁(F-T-A).观其演变发展,熙宁以前里跳流行施令栱以承素枋,应是继承了五代建筑的作法,而其后则较少施用令栱.此外,梁栿有逐渐下移(昂后尾的高度由4A至3A,与唐、五代建筑铺作作法有明显的承接关系)的趋势,且里跳出跳数亦逐渐减少.至北宋宣和年间的崇寿寺大殿继续下移至2A后(参见图5),梁栿与铺作绞接(G)便逐步发展成为主流形制,继而为整个金代所沿用.自大观至宋末,柱头铺作里跳形制的变化十分显著.梁栿与铺作层绞接(G)的作法开始出现,以木沓头承梁的方式也开始流行,但其仍延续了北宋百余年来的传统做法,如若施昂,则用真昂,昂后尾入里跳承梁.可以说,这是一个新旧制度交叠的变革时期,旧的建筑制度明显受到了冲击,但还能保留部分传统的作法.自金代开始,晋东南地区的柱头铺作里跳形制逐渐稳定下来,一般使用较短梁栿与铺作绞接(G),较长梁栿与铺作分离(F)的形制.就五铺作斗栱而言,一般施木沓头承梁,若施栱承梁,其上作绞栿令栱,金大定前,里跳作偷心造,大定后用计心造;而观察四铺作斗栱,大定前,若施栱承梁,其上也作绞栿令栱,大定后,则多不施绞栿令栱.晋东南地区现存的金代建筑以四、五铺作居多,我们唯一见到的超过五铺作的实例为陵川县北马村玉皇庙,它为我们研究金代较高等级建筑的里跳作法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其梁栿与铺作分离,前檐施七铺作单杪三下昂,昂作真昂,昂尾入里跳,与金代五铺作建筑里跳作法有着明显的不同,但其后檐施四铺作单下昂,昂作假昂,以木沓头承梁,这又与金代四铺作建筑里跳作法较为相似.我们认为,这种前后檐柱头铺作里跳作法的差异应是由铺作数决定的.北马玉皇庙前檐铺作的作法虽与晋东南北宋建筑有一定的传承关系,但其里跳逐跳计心的形制却是北宋建筑中不曾见到的.综上,本文对晋东南地区五代宋金建筑柱头铺作里跳形制分期如下:第一期.时代:五代至熙宁年间.里跳主流形制:四铺作——梁栿与铺作绞接,其出头作斗口跳;五铺作——梁栿与铺作分离,里跳偷心造,施令栱.若施昂,昂后尾高两材两栔,或两材一栔,直接承梁;五铺作以上——使用双层梁栿,下层梁栿与铺作绞接,上层梁栿与铺作分离.典型实例:南吉祥寺大殿,见图6.说明:少数五铺作建筑也使用双层梁栿的形制.第二期.时代:北宋熙宁年间至大观元年.里跳主流形制:五铺作——梁栿与铺作分离,里跳偷心造,不施令栱.昂后尾高两材一栔,直接承梁.典型实例:米山镇玉皇庙,见图7.说明:本期内仅有五铺作实例.第三期.时代:北宋大观元年至北宋末年.里跳主流形制:四、五铺作——梁栿与铺作绞接出现,前后檐里跳作法开始出现差异.里跳偷心造,头承梁逐步普及,昂尾仍进里跳.典型实例:崇寿寺释迦殿,见图8.说明:缺少五铺作以上实例.第四期.时代:金代初年至金大定年间.里跳主流形制:四、五铺作——梁栿与铺作绞接普遍流行,柱头铺作昂尾不再进入里跳.一般施木沓头承梁,若施栱承梁,其上作绞栿令栱,里跳偷心造.典型实例:冶底岱庙,见图9.说明:形制又趋于稳定、规范.第五期.时代:金大定以后.里跳主流形制:梁栿与铺作绞接继续流行,柱头铺作昂尾不再进入里跳.四铺作——施头承梁和施栱承梁并存,若施栱承梁,其上不施绞栿令栱.五铺作—一般施头承梁,若施栱承梁,其上作绞栿令栱,里跳计心造.典型实例:郊底白玉宫,见图10.4《营造法则》里跳形制所体现的南方地区《营造法式》中关于柱头铺作里跳的记载有如下几种,现将其列出,并逐一分析其渊源流布.1)施昂,并用双层梁栿(F/G-A):下层梁栿位于华头子层,昂后尾压于上层草栿之下,为《营造法式》中典型的殿堂造作法,适用于五铺作至八铺作的斗栱.图11见大木作制度图样三十二、三十五、三十八、四十一,均为殿堂造草架侧样.“凡屋内若施平棊,在大梁之上.平棊之上,又施草栿;乳栿之上亦施草乳栿,并在压槽枋之上.其草栿长同下梁,直至撩檐方止.若在两面,则安丁栿.”昂尾“如当柱头,即以草栿或丁栿压之.”该形制作为殿堂型建筑的典型形制,早在晚唐佛光寺大殿,就已开始使用类似形制,到五代镇国寺大殿时,其形制使用就已稳定.《营造法式》颁布之前,现存使用该形制的实例主要为五代及辽代初年的建筑,其分布区域为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及辽宁东部等地,在南方地区未见此类形制.鉴于河南地区现存北宋早期木构实例较少,不能确定其是否也存在此类形制,因此,仅可认为《营造法式》中此类殿堂造形制源自唐代木构,宋时将此作法承袭下来,并在较高等级的建筑上使用.《营造法式》颁布之后,类似的形制见于北宋末年晋东南地区的崇寿寺大殿、金代中叶山西崇福寺弥陀殿、平遥文庙大成殿、文水则天圣母殿等大型建筑中.河南地区现存同期高等级建筑极少,未见此类形制.从现有实例可以看出,晋东南地区早在北宋末年就已开始受到《营造法式》的影响.2)梁栿与铺作绞接,施昂且仅施单层梁栿(G-A):梁栿位于华头子层,昂后尾作挑斡至下平槫.图12见大木作制度图样四十五之厅堂八架椽屋乳栿对六椽栿用三柱.由于《营造法式》中仅给出该形制六铺作的图示,因此未能推知该作法适用的铺作数范围.该形制最早见于五代福建华林寺大殿,并在南方地区的北宋建筑中广为使用,在北方地区的早期建筑中并不多见.山西永寿寺雨花宫施此类形制,为北方早期建筑中的孤例.由于雨花宫属殿堂造,华林寺大殿等均内外柱不等高,具有较强的南方民间建筑特色,应属厅堂造,因此,本文暂认为南北方建筑中该形制的形成及使用可能自成体系,为各自独立发展的结果,而并非相互影响所致.因此,《营造法式》之厅堂造部分很有可能是借鉴了南方地区民间建筑之作法.《营造法式》颁布之后,广饶关帝庙和奉仙观三清殿均采用此类形制.而在晋东南地区,仅在布村玉皇庙中见到与其相似的作法(为柱头铺作之衬枋头后尾作挑斡,而非真昂后尾),当然,这也可以看作是北方建筑作法向《营造法式》靠拢的表现之一.3)梁栿与铺作绞接,梁下施栱(G-g),里跳偷心造.图13见大木作制度图样四十二至四十九,厅堂造梁柱侧样,适用于较低等级的建筑,《营造法式》中图示均为四铺作.该里跳形制自唐始就已产生,并在北方地区流行了较长一段时间,其不仅为辽统区主流形制,并且在《营造法式》颁布之前,于北宋中前期流行于河北地区,北宋中后期流行于山西宋统区.《营造法式》将其作为主要形制记录下来,在大木作制度图样中关于厅堂梁柱侧样部分,大部分图均使用此形制,也可证明其应用之普遍.《营造法式》颁布以后,北方地区自金代起开始较为广泛的使用此类形制.4)梁栿与铺作绞接,梁下施头(G-t).“若造厅堂,里跳承梁出头者,长更加一跳.”图14见大木作制度图样四十九,厅堂造梁柱侧样,适用于较低等级的建筑.头的使用最早见于北宋初年的河南济渎庙寝宫,后又见于河北隆兴寺天王殿之里跳及内柱柱头,应为中原地区的地方做法.然而在《营造法式》颁布之后,该做法在中原地区继续使用,并广泛应用于晋东南地区.我们可以发现,在《营造法式》颁布之前,晋东南地区铺作里跳并没有头式样的形制出现,而颁布之后,几乎所有建筑均使用头.由此观之,正如《长治、晋城地区的五代、宋、金寺庙建筑》所述,《营造法式》的刊行,对晋东南地区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的宋金建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南方地区未见头类形制的广泛使用.由此,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营造法式》的铺作里跳部分基本沿用了北方地区的主流形制,其殿堂造的规定应与北方早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