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用药规律研究_第1页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用药规律研究_第2页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用药规律研究_第3页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用药规律研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治疗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复方用药规律研究

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胃炎(iu)是一种非特异性肠炎(mc),病因不明。这也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肠炎(ibd),属于非特异性肠炎(c)。近年来,IBD在我国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使该病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中医药对IBD的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潜在优势明显。CD与UC虽同属IBD,但临床表现无特异性,那么,中医治疗该病在用药思路是否具有差异性?为了从宏观上把握中医治疗CD与UC组方配伍的基本规律,本文将已总结治UC之256首复方的用药特点,与本次收集治52首CD复方,从用药种类及单味药、药对的使用频次、频率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整理出能反映治疗CD与UC的整体用药思路,为临床医师遣药组方及科研工作者研发新药提供文献参考资料。1方法1.1核心数据库的检索检索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限:1994~2012年;检索策略:输入CD(篇名)and中医(篇名/关键词/摘要)。1.2包括和排除标准1.2.1标准物质的包含(1)选择中药口服治疗CD且理法方药均具备的临床文献;(2)研究对象为CD患者,临床报道及个案。1.2.2排除标准(1)综述、讲座、体会等不属于临床观察的文章;(2)中西药结合治疗或配合中药灌肠或针灸治疗;(3)重复发表的文章。1.3数据规范1.4统计分析与挖掘利用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采用spss17.0对药物基本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连接Access数据库,使用Apriori增量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对药物配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为直观反映中医治疗CD与UC之异同,将UC之相关数据并入表中。2结果2.1cd和uc复方的药物分类本研究共收集治疗CD复方52首,组方用药涉及122种,累计用药次数536次。统计各类药物出现频次和构成比(频次/累计用药次数),治CD与UC复方的组方药类见表1。表1显示:治CD与UC复方,补虚、清热、理气、渗湿药依次同居前4位,居5~9位,前者为活血、解表、温里、收涩、止血药,后者为收涩、温里、解表、活血、止血药。2.2cd与uc复方用药频次分布通过对CD复方用药频率较高者进行分析,发现其用药趋向性,找出核心药物,以探索其用药规律。治CD与UC复方中,用药频次居前20位药物见表2。比较表2、表3可见:无论CD与UC复方补虚药皆以补气健脾药最为常用。2.3方及药物组合对方组方设计的影响分析其药组药对,进而探析其临床常见基础方及药物组合,对于深入探讨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基本组成结构有较大意义。治CD与UC复方之常用药对,居前15位见表4、表5。3讨论3.1中医治疗cd和mc慢药物组的基本思想3.1.1cd与uc的治疗CD与UC之临床表现均可见腹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属中医学“泄泻、痢疾、腹痛、便血”等病范畴。临床观察发现,二者虚证以脾胃气虚、脾肾阳虚多见,实证以大肠湿热、湿困脾胃常见,虚实兼夹证以脾虚肝旺常见[4、7-8]。本研究表1显示补虚、清热、渗湿、温里药居前7位;表2、表3显示补虚药皆以补气健脾药最为常用,表明中医治疗CD与UC每配补气、清热、渗湿、温里药以消除病因。补气健脾药如白术、党参、黄芪、山药等使用频次较高,一则针对脾胃气虚以“虚则补之”,振衰起废,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二则补气尚能摄血,兼治便血之症;三则与温里祛寒之干姜、附子、肉桂相配,构成温补脾肾之剂,以治脾肾阳虚或脾阳亏虚证。清热药多选清热燥湿之黄连、黄芩、败酱草、白头翁以治大肠湿热证。配伍渗湿药如茯苓、薏苡仁等,一是利水湿而导湿外出;二是CD与UC之临床表现皆有腹泻之症,用之“利小便以实大便”;三是与清热药相配构成清热祛湿方剂。表4、表5提示:治CD与UC复方常含有益气健脾之四君子汤、清热燥湿行气之香连丸、健脾除湿之白术茯苓汤、缓急止痛之芍药甘草汤、补脾抑肝之痛泻要方等。3.1.2理气阴阴之方气滞与血瘀既是导致CD与UC发生发展的原因之一,更是寒、湿、热、虚引起的继发病变。湿热之邪,蕴结肠道,可致肠道气机不畅;湿困脾胃,或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调,可致胃肠气机不畅;若情志不舒,使肝失疏泄,可致肝郁气滞。然气为血帅,气能行血。气行不畅可致血行不利,遂成气滞血瘀或瘀血内阻之病变。气虚,或阳虚,推动气血运行功能减退,亦可致气滞血瘀。表1显示,理气药的使用位居第3,表明中医治疗CD与UC,理气药的应用尤为重要。其配伍意义大凡有三,一则行气导滞,消除或缓解腹痛、里急后重之症状,二则疏通气机,以助津血运行;三则合补虚药,可使之补而不滞。临证宜遣陈皮、木香之善行胃肠气滞之品,属肝郁气滞者,又当遣功擅疏肝解郁之柴胡、香附等(表3之柴胡,回顾文献,是为肝郁证而设)。配伍活血药,乃瘀血阻滞,既可出现不通则痛之腹痛,又因肠络瘀滞,血肉腐败而便脓血,故用此活血以止痛,化瘀以止便脓血。《诸病源候论·卷十七》指出“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本研究表1显示解表药位居第6及第7,提示CD与UC之腹泻、下痢,脾虚虽为本,但外邪侵袭亦不可忽视。表2、表3显示解表药的核心药物是防风,该药既祛风除湿,又升发清阳而止泻,兼顾水湿下注与脾不升清之病变,表明解表药的应用,多取其祛风升阳之意。3.1.3理中收涩、止血CD与UC临床俱可见腹泻、便血之症,配涩肠止泻与止血药,属治标之法,为对症治疗,其意义有二:—为腹泻或便血的后期,邪气不盛,正气渐衰,此时若据证恰当应用收涩、止血之品,可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截断病势,缩短病程;二为腹泻或便血日久,每损伤正气,形成津血耗散或滑脱病证,若能及时把握病情,使用收涩、止血药,则可顾护正气,防其变生他证。3.2cd与uc的临床使用比较CD与UC皆为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两者有相似的家族聚集和遗传背景,但因其临床表现很相似,西医主要通过胃肠镜和病理检查确诊。表1、表2、表3、表4、表5均显示,中医学对两者的遣药组方总体思路相同,即配补气健脾、清热燥湿、利水渗湿、温里祛寒药以消除病因,配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祛风升阳药以兼顾主要继发病变,配涩肠止泻及止血药以缓解主要症状。已有的研究表明,两者临床症状有所侧重,如腹痛,腹泻,两者无明显差别,但CD腹痛程度较UC严重,而UC腹泻程度较重,血便UC明显多见。基于两者临床表现轻重差异,其上述药物使用的构成比及核心药物亦有区别。(1)CD腹痛程度较重,治当加强行气活血以止痛。表1之组方药类中,CD复方之理气药与活血药的构成比为10.44%与6.34%,而UC为9.29%与4.31%;表2之核心药物中,CD复方有功擅行气活血止痛的川楝子、延胡索,二药相伍是著名的金铃子散(药对研究发现,使用频次为7),而UC无活血药;表4、表5之药对中,具有缓急止痛的甘草、芍药(即芍药甘草汤)之频率CD为32.69%,UC为23.82%。(2)UC腹泻程度较重,且血便较多见,治宜涩肠止泻与止血以治其标。表1之组方药类中,UC复方之收涩药与止血药的构成比为6.66%与4.24%,而CD为3.92%与2.80%;表3之核心药物中,UC复方有涩肠止泻的肉豆蔻、乌梅及温肾止泻之补骨脂。补骨脂与肉豆蔻相配,功能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为著名之二神丸(补骨脂与肉豆蔻合用的频次为13),而CD无收涩药。于此表明CD与UC复方用药之差异与兼顾临床表现相符。UC的发病率高于C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