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_第1页
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_第2页
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_第3页
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_第4页
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村庄到城市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实证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管理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最重要的变化之一是公共行政系统的废除,不同地区出现了几种新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农村发展的制度选择呈现出明显的从属关系向多元的转变。本文即试图以湖北省汉川市福星村(以前叫“段夹村”)和在该村成长起来的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实现的一种新型的、特别的“以厂带村”制度(以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管理福星村的制度选择)来分析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问题。由这种制度创新所带来的对当地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也将在文中予以一定的关注。一、村庄制度选择的创新中国农村发展主要表现为村庄发展。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一方面,村庄数量表现出不断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向农村地区的不断渗透与扩展,村庄的组织与管理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从村庄数量来看,1985年我国共有94万个行政村;2000年的行政村数量减少到了73.5万个;2001年和2002年进一步减少到了分别只有70.9万个和69.5万个了(国家统计局,2003:第411页)。17年间,全国的村庄总数共减少了24.6万个,年平均减少1.5万个。从村庄的组织方式与制度结构来看我国村庄在经历了单一的农业经营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后最近一些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与多样化。基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二十多年的乡村调查与研究经历,笔者发现我国的村庄发展在制度选择与创新方面至少已经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1.村庄整体地转化为集团公司,即“村庄公司化”模式。笔者曾经调查过的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天津市静海县的大邱庄等都属于这种类型。2.以村庄为基础而形成新的城镇,或者是大量的村庄成片地被大都市区或都市连绵带所覆盖,村庄进而变成大都市区或都市连绵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村庄城市(镇)化”模式。笔者曾调研过的广东省东莞市的雁田村以及苏南地区的许多村庄都属于这种情况。3.村庄从农村“漂流”到城市,形成“城市里的村庄”,或者说是“城中村”的形式(李培林,2004)。村民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后,主要是以地缘关系为核心在城市的某些地区得以集聚。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都是比较明显的例子。4.衰落与消亡着的村庄。不少村庄里的村民在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逐步地向附近的城市(镇)投资、移民,从而导致村庄人口减少、经济实力减弱。长此下去,村庄有可能逐步地衰落乃至最终消亡。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浙江省苍南县的项东村、山西省原平县的屯瓦村就属于这种情况。5.“以厂带村”。村庄里生长出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合伙企业或私营企业,为了与村庄协调好土地占用等诸方面的矛盾,企业反过来逐步地“蚕食”整个村庄,将村级组织与整个村庄的管理置于企业的领导与控制之下。从形式上讲,这个村庄还是存在的,但是村级管理机构与组织如村党支部、村委会等都已实际上失去了对村庄的领导与组织功能。笔者长期跟踪调查的湖北省汉川市福星村就属于这种情况。当然,中国农村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迥异,因此,各地都有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性的制度选择。我们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形式,只是对笔者本人非常有限的相关调查研究工作的初步小结。从这些年的研究情况来看,关于村庄公司化、村庄城市(镇)化、“城中村”以及村庄消亡等现象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而对于我们以上所提到的最后一种形式,即对于“以厂带村”制度的研究和分析尚显不足。因此,本文试图结合作者十多年来对福星村以及成长于该村的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星公司”)长期不断的观察与调研所取得的资料,集中对该村与该公司所实施的“以厂带村”制度作出初步分析,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新的制度选择与发展模式的关注和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二、公司的经营背景福星村在1997年实施“以厂带村”制度以前一直都叫“段夹村”(1),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个村里的段姓人口最多,占了全村总人口的20.3%(胡必亮、胡顺延,1996)。从性质上讲,福星公司是生长于这个村里的一家具有很强的合伙性质的企业。这家公司于1999年5月26日以5500万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网发行(每股发行价为5.43元)。当时的股票简称为“湖北川绳”,后来改名为“福星科技”。(一)年—福星村的基本情况福星村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东北部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湖北省汉川市县级市管辖这个村距离汉川市区42公里,离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市大约为100公里。应该说,这并不是一个靠近城市的特殊村庄,而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一般村庄。福星村完全是一个移民村。尽管全村共有35个姓,有许多不同的家族,但却都是于明清时期从江西省迁移而来的。最早的家族迁移到福星目前所在地区的历史已经600多年了,晚的移民也在300年以上。目前全村共有900户,总人口3350人,全村共有农业劳动力1778人。全村土地总面积为3418亩(227.8公顷),除了福星公司占地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占地外,全村村民的承包地总数为2233亩(148.8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只有0.67亩(0.04公顷),与全国大多数村庄一样,福星村也基本上属于一个比较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庄。由于福星村地处江汉平原地区,长期以来,它都是一个以棉花种植为主、兼营小麦和水稻的棉花-粮食主产区。以1966年为例,当时全村的棉花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65%。1993年的种植结构基本上与60年代的情况差不多:小麦-棉花间作面积占70%,油菜-水稻轮作面积占15%,早稻-晚稻轮作面积占10%,中稻面积占5%(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27页)。但是,当笔者于2003年10月到村调查时,发现村民的种植结构已经发生了完全相反的变化:棉花种植面积只占到总的种植面积的27%,其余70%多的面积都被用来种植水稻了。在种植业经营之外,福星村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该村具有悠久的铁业加工传统,大多数村民都具有丰富的与铁业经营相关的经验,其中又以打各种各样的铁钉以及加工铁丝最为流行。据村里的族谱记载,打铁的手艺是福星村的先辈们从江西老家传过来的,至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据福星村的老人们介绍,明朝时就有人以当时福星所在地区的铁业经营为题作过这样的打油诗:“十里红光一片红,铁锤叮当响咚咚;早晨起来两手工(1),晚来全家乐融融”。直到现在,这一传统不仅被这里的村民继承下来了,而且还得到了发扬光大。十年前,我们从全村785户中按照村民在村里所在的地理位置以及村民的收入水平比较均衡地抽取了47个农户作为样本户进行了详细的抽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47个样本户中,有40户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锤铁丝、打铁、制钉、做铁丝买卖等与铁业经营相关的非农活动,如果加上当时在福星公司上班的劳动力,几乎所有的抽样调查户的主要劳动力都在某种程度上加入到了铁业经营活动中了(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76页)。据我们当时的估算,1993年,全村仅个体私人从事的铁业加工活动所消耗的废旧铁丝就达到了4000多吨,村民从铁业经营中所取得的总收入大约为900多万元(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128页)。从28个收入资料比较齐全的样本农户的情况来看,在他们的总收入中,来自棉花种植的收入仅占9.3%,来自铁业以外的其他各种非农收入占13.2%,而来自与铁业相关的收入却高达77.6%(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106页)。2003年,笔者的调查表明:全村的80个个体铁业加工户以及8户具有一定规模且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热轧设备的铁丝加工专业户当年所消耗的废旧钢材总量大约为8700吨,基本上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而且,土生土长于福星村的福星公司不仅已经成为汉川市所在的孝感市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和湖北省的大型企业,而且它也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金属制品公司之一。经过十年多的跟踪调查,笔者发现福星村在这些年间发生了许多巨大变化。综合起来看,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5.实行了“以厂带村”的新的制度与管理模式。这是我们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二)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的区域发展福星公司是一家由本村村民创立、土生土长于福星村、以生产各种各样钢丝绳为主业、在深圳A股上市的乡镇企业。2003年10月笔者到该公司调查期间,全公司共有职工近5000人,生产经营20多个品种、830多个规格的钢丝绳,全年各种金属制品的总生产量达12万吨,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名列前茅,成为中国金属制品行业最大的企业之一。其产品行销全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1999年开始,公司除了继续在金属制品行业保持领先地位外,还将经营领域先后拓展到房地产业和生物制药业,并且在很短的时期内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200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到了10亿元左右,其中来自金属制品业的收入为4.3亿元,占40%多;房地产业总收入大约为5亿元,占近50%的份额;生物制药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从中取得的收入比较少。纵观福星公司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这样四个发展阶段:探索性的创业期、初步的扩张期、体制改革期、多元化的快速成长期。第一阶段的始点基本上与中国农村改革的起点相一致。上个世纪80年代初,福星公司最早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段夹村第九生产小组的谭功炎(1)与其妻子一道组织了另外6个村民共8人合伙成立了一个完全建立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的铁木加工厂该厂当时主要从事四项经营业务一是将从外地低价收购来的废旧铁丝加工成铁钉;二是将废旧铁丝加工成建筑项目中所使用的预制件的附筋;三是根据本村村民的实际需要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农具,如锄头、镰刀等;四是为本地村民定做少量的家具等木制产品。在第二阶段的近十年初步扩张期间(1984~1992),两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拉丝和生产钢丝绳确定为企业经营的主营方向,并完成了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的转化;二是企业规模有了很大扩展,企业人数从1983年的仅20多人发展到了1993年的2800人,企业总产值从1983年的仅30万元左右增长到了1993年的1.08亿元。两项指标分别增长了约140倍和360倍,年均增长63.9%和80.1%。第三阶段为体制改革期(1993~1999)。1993年3月份,经湖北省体改委批准,该企业正式改组为“湖北省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这次改制,企业原有净资产4150万元全部转为股本,再加上县财政和县保险公司各入股100万元,面向社会吸收股金2000万元,共形成了6350万元的总股本,每股1元,共6350万股。其中,国家股100万股(财政局的100万元),占到股本总额的1.57%;法人股4250万股(包括保险公司的100万元在内共4250万元),占66.9%;个人股2000万股(2000万元),占31.53%。个人股是面向社会按照1:1.5的比例溢价发行的,因此而筹集到了人民币3000万元资金(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146页)。这次改制为进一步的上市做了必要的准备。1999年5月26日,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A种股票5500万股,并于当年6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地从市场上募集资金2.8亿元。第四阶段为多元化的快速成长期。为了抓住中国经济快速成长期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机遇,也考虑到分散风险的需要(1),加上公司上市后从市场上融到了不少资金,公司领导层提出了“一业为主,三业并重”的新的发展战略。即在坚持以金属制品经营为主的同时,开始稳步地进入房地产业和生物制药业,实现金属制品、生物医药和房地产三业共同发展。经过十年来对福星公司的跟踪调查,笔者从中深深地感到:这个公司的成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依靠一个能人(谭功炎)、依托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行业、立足一个自己熟悉的社区(福星村)而取得的。对于一个从村庄中脱胎而出的上市公司而言,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从农民身份转化而来的企业家来讲,当他及他的企业发达后,一定会以其特定的方式回报其母体,这一点是由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决定的。而且,一个位于传统村落包围圈中的现代企业,如果不与四周的村庄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的话,它的进一步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三、“汉川县2沉湖镇瞳气管公司”伴随着福星公司的快速成长,不少位于福星村周围、乃至外市和外省的劳动力也都通过不同的渠道被吸收到公司工作了,不少人甚至将其全家都搬迁到了福星村及周边地区。这样,如何协调好企业与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企业与本村村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非常现实的大问题了。于是,公司领导从实际出发,于1996年提出了两个方案分别来解决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方案是适应该地区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的现实情况变化,建议当时的县政府批准成立“汉川县(2)沉湖镇福星居民委员会”;另一个方案就是建议县政府批准将公司所在地的段夹村划归公司直接管理与领导对于这两项由企业提出的建议,首先得到了当地政府———沉湖镇人民政府的批准,后来也都分别于当年得到了当时的汉川县人民政府的批准。批准后的官方招牌分别是“汉川县沉湖镇福星居民委员会”和“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星村”。很明显,从后一块招牌来看,福星村完全是毫无争议地隶属于福星公司的;但从前者的招牌来看,福星居民委员会从形式上讲应该是直接隶属于沉湖镇的。但是,根据沉湖镇的安排,“居委会领导班子的工资由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负担”。这表明,福星居委会尽管从形式上讲是隶属于沉湖镇,但实际上它也是直接属于公司领导与管理的。这样,在福星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企业同时代管一个城镇居委会和一个农村行政村的全新的管理制度与体制。应该说,这在中国是一种比较新的制度选择。由于城镇的管理制度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所以,我们下面的讨论将集中于福星公司与其所在村之间形成的“以厂带村”这样一种体制与制度上。(一)公司领导对公司的领导是如何建立和发展“新体制”的基础?我们在以上的讨论中已经提到过,经过从1984年到1993年的初步扩张性发展,公司不论是在企业占地规模,还是在职工人数及资本积累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增长。因此,公司与村庄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增加。当时矛盾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当在公司快速成长的1993和1994年需要增加村里的土地占用时,公司领导与村干部以及与村民之间在这方面的谈判并不顺利。相反,实际上是阻力重重。如果这种局面继续下去的话,公司的进一步扩张与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二是当公司实施其小区发展扩张计划时,需要不断地将新村范围向原来的老村推进,在这个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村民的抵制与反对。三是当时村里的主要领导人并不怎么买公司主要领导人的帐。所以公司领导试图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制度与体制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四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抱怨企业的快速扩张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交通方面的不便和噪音污染,这也使得村庄以及村民与公司及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微妙,甚至有时还有些紧张。五是作为一个非常有事业心且一直受到当地居民尊敬的国家级优秀企业家,公司董事长谭功炎一直也在思考如何通过创新一种更加合理的机制将公司与村庄的资源整合起来,在使公司受益的同时,也使当地村民从公司成长的过程中分享到好处。1995年底发生的一件对于企业家而言完全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公司董事长谭功炎推进他一直都在思考的这种制度创新的步伐,那就是有人向当时的村干部催还借款,而村里又没有钱还债。应该说,公司替村里归还不算多的债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还债前必须首先将两者的关系理清楚。于是,1996年农历的正月十六,谭功炎召集当时的全体村干部以及当时沉湖镇驻段夹村的干部共16人到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谭守仁家里开会讨论这一问题。在会上,谭功炎首先很直接地列举了村庄与企业分治的种种弊端,并明确地提出建立一种“以厂带村”的新体制,要求大家对此提意见并表态。据参加那次会议的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张正群介绍,村干部对于公司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如何帮助村庄逐渐地还清债务以及如何改善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尽管发言的人很多,但最后大家基本上还是达成了比较一致的意见:如果公司与村庄在体制与制度上整合得好的话,应该是一种体现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体制与制度的尝试。所以,大家基本上表示同意逐步地实施这一新体制。这次会议后,公司向沉湖镇政府正式提出了具体设想,并通过沉湖镇政府向汉川县人民政府提出了请示。县政府在主要考虑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后于1996年底批准了这一尝试性的新体制与制度:(1)这是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2)这是一种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新途径。(二)设社会主义企业党支部的定位1996年12月24日,汉川县人民政府对实施这一新体制与新制度所作的批示包括四点意见:(1)同意沉湖镇段夹村由原复兴管理区管辖划归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管辖,实行“以厂带村”建制;(2)段夹村更名为福星村,段夹村原有的债权债务由更名后的福星村承担;(3)更名后的福星村承担原段夹村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工作任务由沉湖镇人民政府下达到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由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对沉湖镇人民政府负责;(4)以厂带村的各项工作由沉湖镇委、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显而易见,实行“以厂带村”制度后,原来的段夹村至少从形式上被置于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之下,完全是一种隶属关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和协助关系。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从实施这一体制与制度后村委会和村党支部对外所挂出的招牌中看出来。实施新体制后村委会的招牌是“湖北福星科技福星村委员会”,村党支部的新招牌是“中共湖北福星科技福星村支部委员会”。我们所看到的村里的新图章所盖出的大印是“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星村”。这些都从形式上说明了原来的段夹村已经被包括在福星公司之内而成为该公司的一部分了。但是,要从实质上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根据公司董事长谭功炎的说法,公司与沉湖镇人民政府在管理福星村的责权划分上大致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人事和组织关系归企业管;村里的计划生育、公粮、税费等社会性较强的问题归镇政府管。公司与村庄所达成的基本共识包括:村党支部书记必须是由公司派来的,而不是从村里的党员选举出来的;村委会主任应该是由村党支部书记任命的,而不是由全体村民选举出来的,等等。为了做到比较准确地把握问题的实质,笔者就此事在村里专门召集了两次村干部会议来讨论这一问题。根据村干部提供的相关信息,笔者将这里实施的“以厂带村”制度的要点概括为这样三个方面:1.村委会和村委会的决策权这主要体现在对村干部的任用上、村里重要事项的决策机制上(最终决策必须由公司党委作出,而不是由村里作出)。比如说关于土地的使用权问题,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决策权比较小;但是,关于农业经营方面的决策,是可以由村里最终作出的。总之,村庄发展决策必须首先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与利益,而不能与公司利益相背离。2.个体企业测定土地的占用费村集体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从两个具有集体性质的承包企业取得十分有限的租金20万元,加上村里8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企业上缴的土地占用费收入3.8万元,共23.8万元。扣除村集体需要为2家承包企业和8家个体企业所交纳的给农户的占地补偿费4.6万元、农业税费1.6万元、所得税2.5万元、工商管理费0.5万元、环境保护费和土地管理费0.4万元等大约近10万元的支出后,村集体真正能得到的纯收入每年只有14万元左右。3.青苗地按项目补偿的原则根据公司的规定,公司征用村民农地的补偿标准分为两块:一块是土地的基本补偿费用,每亩每年补助400元,直接补给被征用土地的农户;另一块是青苗补偿费,通常是按蔬菜每亩一次性补偿1000元,棉花每亩一次性地补800元,水稻、杂粮等粮食作物补600元的标准执行。对于公司来讲,它应该优先考虑解决本村劳动力工作的问题,协助村庄尽快解决好村庄债务问题,进一步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地改善全村村民的社会福利以及帮助村干部提高其工资待遇等。(三)“以厂带村”制度的实施效果尽管1996年底县政府就批准了以福星公司带福星村的新体制与新制度,但这一制度在1997年实际上没有得到执行与落实从年开始公司与村庄都在落实这一新的体制与制度方面作出了一些努力,初步地取得了一些效果。公司董事长谭功炎认为,“以厂带村”制度通过几年的实践,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了。下一步可以考虑从“以厂带村”向“厂村合一”过渡。根据谭功炎的理解,“厂村合一”将进一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1):一是从2004年开始,将全村村民的公粮、水费等各项费用都归到公司名下,由公司统一支付,村民经营农业的负担将因此而进一步减轻;二是从2004年起,将福星村范围内的所有老人都纳入目前公司所实行的社会福利计划中来(目前只有第八、九、十和第十一村民小组的老人被公司的养老保险等社会福利计划所覆盖———每月可以领到140元的养老金),但是,除了4个村民小组外,其他村民小组的老人每年只能领到300元的养老金;三是进一步推进村庄改造计划,在未来两到三年的时间将全村所有村民现有的老房子都改造成为统一的新居。村里的干部们认为,“以厂带村”制度在前几年的实施过程中,既表现出了许多积极意义,也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改进与完善。从积极方面来看,村干部们认为村民目前已经感受到的好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行“以厂带村”制度对于解决村庄债务直接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公司的帮助下,村庄不仅收回了过去长期以来难以收回的各种应收款,而且在债权人普遍接受“还本停息、逐年归还”还款方案后,公司替村庄还清了所有集体欠款,解决了村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问题。(2)在劳动力就业问题上,公司从实施“以厂带村”制度后就开始有意识地执行了“本村优先”的政策。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里来自本村的员工已经达到了1200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24%。(3)村庄所在地区的小城镇现已基本上初具规模,这对于改善村庄道路以及通电、使用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4)村民的社会福利得到了比较大的改善,包括村民可以免费看戏,享受比较好的教育条件,而且村里的老人也都能从公司领取数额不定的养老金了。(5)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村干部的收入水平,这一点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就体现得更加突出了。因为公司将从公司按月领取工资的人数由过去的仅1人(村党支部书记)扩大到了4人(除党支部书记外,还有村委会主任、村会计以及1名村委会副主任)。其他村干部尽管不从公司领取工资,但到年底每人都可一次性地得到不少于6000元的补助。此外,由于福星公司位于福星村,所以,该村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受周围其他大的村庄的骚扰和破坏的情况不仅消失了,而且所有周围的村庄及其村民们都对福星村的村民怀有一种敬意和崇拜感,福星村及其村民在周围村庄及村民中的社会地位很高,这些对本村村民做生意、娶媳妇等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好处。当然,不论是村民、村干部,还是公司领导人,同时也都认为这样一种新的制度尚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譬如说,如何进一步改善与处理好公平与歧视之间的平衡问题就是一个挑战。因为公司目前在住房改造、就业机会、福利待遇、子女教育等诸方面都存在着被征地村民与没有被征地村民之间、合同工与临时工之间、男性村民与女性村民之间比较明显的差别(2)。这样,在一个村庄范围内在一个比较小的社会群体之中在农业经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情况下公司利益如果过分地向一部分人倾斜而忽视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话,可能导致村民小组之间以及村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在某一时期的激化与爆发。另一项需要尽快改进的工作就是关于村里部分女性村民的就业问题:根据公司的规定,对于那些农地被征用的家庭户而言,凡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女性村民,可以自愿地到公司里上班;对于那些农地现在还没有被征用的家庭户而言,只有年龄在30岁以下的女性村民才可以考虑到公司工作。这样,对于大量的年龄在35岁以上的女性村民来讲,到公司工作的梦想就根本上不可能变成现实。根据笔者的观察,实施“以厂带村”制度对于公司和村庄发展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是不一样的。从长远来看,这种体制与制度实施所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促使这两者的利益得以统一。否则,这种制度的选择与实施就没有可持续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实施这种体制与制度对公司有利的地方要多一些,村庄从中得到的好处相对而言要少一些。这也正是这一体制与制度在今后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地方。四、“以厂带村”的特性一种新制度的实施,需要有一定的产业主体作为其支撑的基础。从理论上讲,这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要求,也与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y)理论相一致。从福星村与福星公司的具体情况来看,“以厂带村”制度之所以在这一地区能够得以提出并实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论是作为现代公司制度载体的福星公司,还是作为农村社区传统组织的福星村,它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共同拥有一种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的产业资源,那就是从事铁业及金属制品加工的产业传统、习惯与技能。正因为如此,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福星公司与福星村具有共同的基础。也正是因为这样,村庄与公司从总体上讲,基本上能在“以厂带村”这种新的制度选择方面找到相互之间可以彼此认同的经济基础。(一)个人主义和家庭乐队之间的关系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从历史来看,福星村所在地区具有悠久的从事打铁、制钉等各种铁业加工的传统。经过大约600年的沉淀,这一特殊的传统在福星所在地区已经被发扬光大成为一个从低端到高端、从手工到机械、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上市公司、从本地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多层次并且具有相当国际竞争优势的、全方位的、中国最大的现代金属制品产业载体。所以,当以谭功炎为首的土生土长于福星村的一批农民逐步地成长为一代优秀的企业家后,他们在制度创新方面,必然也会表现出其本身所具有的本土性和传统性的特点。福星公司在金属制品方面的成功,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福星村是一个移民村。铁业加工是福星村民的祖先们从他们的老家江西省带到这里来的产业传统。根据笔者与村里的一些老人座谈,大家公认这一传统手艺最先是由熊氏村民的祖先传到福星地区的。根据熊氏族谱记载,福星村的熊氏村民的祖先是于明朝永康年间(大约在600年前)从江西迁徙到湖北来的。最近,在福星公司整体进行村庄改造的过程中,当建筑工人给房屋挖地基时,在两米多深的地下,人们发现了整片整片的炭渣,这都是过去长期打铁所留下的残留物。这从一个方面可以证明当时福星这一地区的铁业是非常繁荣的。据第二村民小组今年已年高76岁的陈连苟老人回忆说,在他的记忆里,他的父亲是打铁的,他的爷爷是打铁的。而他的父亲告诉他,他(父亲)的爷爷的爷爷也是打铁的。这样算下来,仅凭老人的记忆,我们就可以推算出他这个家庭打铁的历史至少已在五代以上了。二组年高78岁的老人段树兰说,如果将他的记忆加上爷爷在小时候传给他的记忆联结起来的话,他家打铁的历史可以往上推出八到九代人左右笔者从这些老人们讲述往事时的神态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于最近100多年的家庭打铁历史都有一种特别的熟悉和亲切感。福星村民早期打铁主要是打三种钉子:鞋钉、船钉和抓钉。鞋钉是适应山区人当时穿油鞋以及本地不少人穿木屐的需要而打制的一种比较小的钉子;船钉是适应湖区人制造木船的需要而打制的一种比较大的钉子;抓钉是农村居民盖房时普遍都要用到的一种钉子。因此,当时村里所打出的鞋钉和船钉主要都是用于外销的,抓钉则为外地销售与当地销售各占一半左右。从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来看,基本上都是家庭经营。一般说来,打铁钉所用的材料是从武汉等附近的大城市买来的。通常是一个大的经销商将从城市里买来的材料分给村里的几个经销专业户来分销与零售。据村里的老人们讲,在上个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村里比较大一点的铁行有三家,另外还有几家小的铁行。在新中国建立前的半个世纪里,40年代是本村打铁业发展最为辉煌的年代,村民中的一大半都参与了铁业经营。直到解放初期,本村从事打铁业务的村民仍占村民总数的一半以上。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几年里,福星村的铁业经营仍然是以个体经营的形式而存在和发展的(包括互助组时期)。在从1956年到1980年的20多年间,福星村的铁业经营也伴随着集体化运动的发展而实行了集体经营。当时都是以生产小队为基础来组织铁业经营的,一般每个生产队都组建了一个铁业经营小组,小组内常年从事专业打铁的人数大约在20人左右。但是,在农闲时期,每个小队在铁业组打铁的人就会更多一些。打铁所用的原材料也都是由集体统一从城市里买来的。这20多年间生产的产品仍然是以船钉、鞋钉和抓钉为主,同时也适应本村村民的需要,定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农具和家具。各种铁钉的主要销售地仍然以周围的各个县(天门、沔阳、洪湖、潜江、应城等)为主。正是因为有打铁业作为农业经营的重要补充,福星村在集体化的20多年时间里,村民们基本上都达到了满足温饱的水平。每年年底,大多数村民都可以分到数额不等的现金,只有约20%的农户处于超支状况。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福星村也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被重新分到了农民手中,村民的铁炉也被物归原主。自然地,不少村民又开始重操旧业,重新开始私人铁业经营。有些村民由于在集体化时期为集体推销铁钉时到过不少地方,发现了更多与铁业经营相关的经营门道。其中,将国营大厂所废弃的旧铁丝、钢丝用非常便宜的价格买回来,经回火后做成各种各样的新丝或者打制成钉子就是重要的门道之一。于是,当农村实施改革政策后不久,农民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以及少量资金后,不少村民就开始到全国各地收购废旧铁丝和钢丝,并很快在福星村形成了一股风气。这样,以收购废旧铁丝和钢丝并用其打制钉子以及逐渐地延伸到用这些废旧铁丝和钢丝做成建筑用的预制板附筋的经营活动便轰轰烈烈地在福星村展开了。笔者1994年的调查表明,在47个样本农户中,从事与铁业相关的经营活动(包括在福星公司上班)的户主共有38人,占样本户户主总数的80.9%,只有9位户主(19.1%)没有从事铁业经营。铁业在这个村几乎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产业”(胡必亮、胡顺延,1996:第76页)。谭功炎及其合伙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开始了他们的创业之路。像绝大多数福星村民一样,谭功炎与他的伙伴们在创业初期所从事的经营业务也是从到外地收购废旧铁丝和钢丝,然后将其拉成可以使用的新丝,再卖出去而从中赚取利润。但是,与福星村其他村民所不同的是,谭功炎及其伙伴们没有停留在仅仅依靠手工作业来做小生意的阶段,而是在条件尚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通过不断努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手工作业向机械作业的转换,并迅速根据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而陆续开发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在利用传统力量与传统资源的前提下,又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将福星地区一个拥有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引入到了现代化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首先他们于上个世纪年代中期实现了从手工拉丝向机械化拉丝的转化其次他们从90年代初开始陆续新上了小规模钢丝绳生产线、镀锌钢丝绳、回火轮胎钢丝、光纤光缆增强用碳素钢丝、涂塑钢丝绳、PC钢绞线、线接触钢丝绳、镀青铜胎圈钢丝等项目。这样,到2003年底,福星公司生产的产品已经达到了20多个品种、830多个规格的各种钢丝及钢丝绳。这些产品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航空、航海、电力、石油、化工、农业、建筑、轻工、医药、通讯等部门。正是由于这些积极的技术变迁的发生,使得相应的制度变迁成为可能。“以厂带村”就是其中一种随之发生的重要的制度变迁之一。(二)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当然,仅仅只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还不足以解释“以厂带村”制度得以实施的必然性。因为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只表达了产业及其相关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单向演化过程,它所代表的只是一种离心的过程,即它表明一种更加先进的技术与产业从原来比较传统的状态及其母体-村落中脱离出来,相应地,由村落这一胚胎中所蕴育的福星公司也随之从原来传统的福星村中脱胎出来了。我们可以用下图简单地将这一过程表述出来。很显然,如果这一过程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只会导致现代产业与技术离传统越来越远,公司离村庄越来越远。所以,我们将这一发展过程称作是一个离心的过程。在这样一种离心状态下,“以厂带村”制度是不可能被创新出来的。要想使“以厂带村”这种新体制与制度的实施成为可能,从产业与技术的角度来看,除了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这样一个过程外,还必须有另外一个过程作为补充,那就是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一体化过程。在这种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一体化过程的背后,实际上也就是传统村落与现代公司的一体化过程。只有这样,“以厂带村”乃至进一步的“厂村合一”体制与制度才有可能实现。从上面的简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一体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是一个离心与向心变化紧密结合的过程。同样地,在产业与技术互动的背后是公司与村落组织之间的互动与结合。因为产业与技术变迁构成了组织变迁的重要基础。从福星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主要特征与表现:首先,从产业特征来看,公司与村庄具有相同的性质,即都是从事以拉丝为主的金属制品业。尽管公司在这一行业的技术标准、机械化程度以及管理水平远比村庄要高,但它们在基本的生产工艺与管理过程上是相同的。所以,公司与村庄及其村民在产业与相关技术的联系与沟通方面就有了共同语言这为公司与村庄之间在产业方面的合作以及进一步地为两者在产业合作基础上建立更深入的制度联系奠定了基础。其次,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本来看,由于福星村民世代从事铁业经营,因此,生长于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从小就对打铁、拉丝以及相关的金属制品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与深厚的感情。当然,这里的村民从他们日积月累的成长过程中也感受、学习到了许多相关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方法。从更深层次上讲,这里的村民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了铁业经营的经济价值与文化含义。正因为如此,当福星公司随着其扩张步伐的加快需要增加和补充新人时,福星村民就自然地成为了最合适的候选人。事实上,在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本村职工所占比重曾高达70%以上。再次,从产业发展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来看,区域性的传统技能与会意性知识在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产业发展历史与传统村落文化的深厚影响,不论是村庄里的集体经营、个体经营,还是现代公司经营,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相当长历史时期,都是在传统的、区域性的会意性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来推进产业发展与地方层面上的现代化过程的。很明显,没有历史的产业沉淀,不论是福星村的个体经营者,还是福星公司的带头人,就不可能走上一条通往现代金属制品业发展的康庄大道。换言之,福星村之所以成为远近闻名的“铁业村”,出生于这个村的谭功炎之所以能够创造出一个被当地人称之为神话的关于金属制品发展的故事,实际上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根源的。这就是历史和文化以及相应的区域性会意性知识对人们的产业、技术以及制度选择的意义之所在。最后,从产业联系来看,公司与村集体以及与村民个体经营之间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长期的产业合作关系。福星村集体所管理的企业以及相当部分村民办的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都是围绕福星公司的需要而展开的。譬如说,目前村集体管理的工字轮厂,就是专门为公司生产钢丝盘的企业。很明显,这种产品属于服务于公司主产品的一种附属产品。村集体所管理的砖厂所生产的砖,目前全部都是供应给公司的,为其本身的扩建与改建以及为公司的村庄改造计划提供产品。村里不少村民的非农经营也都是为公司经营提供产前、产后的产品与劳务服务的。在长期的互利合作过程中,公司与村庄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建立在金属制品业发展基础上的产业生态链。因此,在这种情况与背景下,实施“以厂带村”的新体制与制度,应该说,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也是一种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比较合理的选择。五、“以厂带村”制度的组织基础作为一种崭新的制度选择,它除了必须具有牢固的产业与经济基础外,还必须要有组织上的基础,否则,它就不可能有效运作。根据笔者的调查研究,“以厂带村”制度实施的组织基础在于福星公司在高速成长了十多年之后,逐渐地开始从比较单一的功能体组织向功能体组织与共同体组织混合的方向发展。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的话,公司与村庄将进一步地合为一体,功能体与共同体的混合制很可能会进一步地演变为建立在“厂村合一”基础上的比较单一的社区性的共同体组织。(一)功能体组织的逆性制度选择困境我们知道,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为普遍的一种组织方式。如果按照组织的性质划分为功能体组织和共同体组织的话,企业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功能体组织(Sakaiya,1993)。但是,从笔者对福星公司十多年的持续研究与观察来看,这个公司一直都表现出了比较强烈的将功能体组织转化为以福星村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的倾向:首先,福星公司的控制权比较明显地表现出了以亲缘和地缘为标准的不断集中的趋势。这种亲缘与地缘关系在一个比较小的社区范围内的混合,很有可能最终导致一个具有很强的共同体性质的组织或制度的产生。其次,从1992年开始,公司就将其领导骨干从公司调到当时的段夹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标志着试图实现公司与村庄相结合的初步尝试的正式开始。再次,1994年底,当笔者到当时的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所在的段夹村调查时,发现在公司大门的两边分别挂着这样两幅用很大的牌子树起的标语:一边是“忠诚第一,才能次之”;另一边是“赌博是万恶之源”。这表明公司主要领导人在判断才能与人品之间的价值取向上很明显地偏向于人品,而非才能。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共同体组织原则相一致的;相反,它却与功能体组织原则不一致。最后,公司正式实施“以厂带村”制度后,公司又将其优秀供销员谭业亮派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并开始整体设计福星地区(目前主要是包括福星村和福星公司所在地区,但以后会将周边的村庄也覆盖进来)的全方位的社区一体化改造计划。根据谭功炎董事长的设想,在今后3年时间内将实施“厂村合一”的发展计划。作为一个大型的公众公司(上市公司),如果表现出不断地向社区发展方向扩张的话,那么,这个公司至少从形式上讲,其功能体性质在减弱;如果相反,其社区性的共同体性质在增强。福星公司正好表现出了这样的特点。根据通常能为人们所接受的一般理论解释,一旦功能体组织向共同体组织转化,那么,这个功能体组织必将逐步地走向衰败(落)。对于企业这样典型的功能体组织而言就更是如此了(Sakaiya,1993)。但是,我们在对福星公司和其所在的福星村进行了长期跟踪调查研究后认为:从一般意义上讲,以上提到的理论也许是对的;但是,对于福星地区在目前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的从功能体组织向共同体组织的逆性制度选择而言,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公司的衰亡,是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后才能作出判断的。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笔者认为谭功炎及其公司所作出的逆向选择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可能是一种很明智的选择。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论是公司,还是谭功炎个人,都将从他们目前的选择中获益,而不是受损,更不可能因此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走向衰亡。在理解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具体情况出发来作具体的分析与判断。从谭功炎及其公司所实施的“以厂带村”这样一种新的体制与制度来看,它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是建立在村庄基础之上的社区性的体制与制度创新;二是它是发生于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的体制与制度创新。第一个特点意味着公司可以从村庄得到许多它所需要的资源,譬如说公司进一步扩张所需要的土地、劳动力以及本地村民对于公司发展的道义上的支持,还有蕴育于地方传统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公司和公司领导人从这一地区得到的政治资本对于地方及公司治理的稳定性的积极影响,等等。第二个特点则意味着在中国目前市场制度尚未发育成熟以前,公司在组织与利用村庄资源方面所付出的成本可以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提高公司的盈利空间。这一点在公司征用村民土地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目前公司每征用村民一亩地的补偿标准微乎其微(每亩400元)。对于当地劳动力的使用而言,成本也是很低的,一般标准是临时工每月工资600元,合同工每月800元。显而易见,公司从这些村庄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中是可以产生许多边际利润的(或者说是剩余价值的)。相反,如果谭功炎及其公司不在组织方式上与村庄结成共同体的话,公司要想从村庄取得它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拿到地其成本也必然很高此外,从这样的共同体组织中所产生出的当地人民对于公司及其领导人的道义上的支持,对于公司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对福星公司及其所辖的福星村的长期调研与了解,加上对公司行为以及公司领导人行为的初步分析,笔者认为,福星公司实施从功能体组织向共同体组织转化的“以厂带村”制度后,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其所得会是高于其所失的。那么,从制度经济变迁的成本与受益比较来看,这一制度变迁应该说是有效的、合理的。(二)“以厂带村”与“厂村合一”新型共同体的特征正如福星公司董事长谭功炎所设计的那样,“以厂带村”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推进其向“厂村合一”的体制与制度的进一步过渡与转化。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我们所说的功能体组织与共同体组织相混合的组织在福星地区会进一步向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基础的共同体组织发展。这一深化与发展的结果,最终将推进农村社区的城市化过程。对于福星地区而言,区域性城镇的出现与发展将是不可回避的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伴随着“以厂带村”制度的发展,由“厂村合一”新体制与新制度所带来的区域性共同体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与传统农业社会的村庄共同体是不一样的,而且正好相反,它们之间是具有很大区别的。从目前福星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产业基础不同。传统村落共同体的产业基础在于传统农业,而由“以厂带村”所推动的新型共同体是建立在福星公司的现代金属制品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以2003年的情况为例,在福星村的地域范围内,当年的农业总产值只有1758万元,而同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0多亿元,其中90%多的工业总产值是由福星公司产生的,另外的不到10%是由村里的集体企业与个体经营者贡献的。总体看来,工业总产值是农业总产值的60多倍。二是两者的开放程度不同。传统的村落共同体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与外界的实质性联系很少,而且其内部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与自给自足性。但是,由“以厂带村”及进一步的“厂村合一”制度所领引的新型共同体是一个很开放的系统,其内部与外部的联系与交往非常频繁,特别是它与外部市场的联系是很紧密的。目前,福星公司的金属制品己经销往中国各地以及美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经营活动可以说已经完全国际化了。三是新的共同体主要表现出利益共同体的特点,它在形式上并不排除功能体组织的作用。相反,各种功能体组织在一个新的总体的共同体框架下会继续按照其自身的理性目标发挥作用。“以厂带村”制度所构建的共同体主要体现的是一种“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而不是体现出全面的、具有共同社会性质的共同体。因此,这样的共同体并不排斥各种处于从属地位的功能体组织同时发挥作用。四是传统的地缘社会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公司与村庄组织的合流将直接推动新的地缘社会结构的出现与发展,即因此而直接推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农村基层社区启动。福星公司目前所推行的小区改造计划正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具体体现之一。因此,福星地区所出现的中国新型的农村共同体形式是不能简单地用传统的村庄共同体理论来加以解释的。实际上,伴随着这种新型利益共同体中各种因素的累积与扩展,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福星由“以厂带村”及“厂村合一”体制与制度所推进的这种共同体组织会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城镇共同体的特性。福星地区也将逐步实现从农村地区向城镇地区的过渡与发展。六、如何理解公司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