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1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2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3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4页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1-高中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

(教师用)1-高中部分

2022高考语文情景默写复习资料(教师用)

高中

一、《劝学》

1、《劝学》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为了强调学习时

用心专一的重要性,文章以弱小的蚯蚓为例从正面设喻后,

紧接着从反面写道“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

者,用心躁也”O

2、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

学也”两句拿“思”与“学”进行对比,强调了“学”的

重要意义。

3、《劝学》中在介绍蚯蚓的身体特点之后,紧接着

说到蚯蚓的表现及原因的三句是“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O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

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荀子《劝

学》中则说:“故不积度步,无以至千里”。

5、《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

日弹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脚极目

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0

6、《劝学》中认为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

己的两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劝学》中为了说明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先分析了

见者远,闻者彰的原因,接着以车马代步为喻,说道:“假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8、《劝学》中先设两个比喻,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

然后引出观点“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指

出人只要努力学习,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

9、荀子的《劝学》一文中,用来与“骐骥一跃,不

能十步”进行对比论证的句子是:“童马十驾,功在不舍

10、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

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K“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却能“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韭

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

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12、荀子《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

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

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

参省乎已”,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13、荀子《劝学》中“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两句以

良马设喻,来说明学习和做事都不能一蹴而就,而要勤于

积累。

14、《劝学》中与《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观点一致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15、《劝学》中体现君子涉猎广泛而深刻地认识到自

己不足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

至。

16、荀子在《劝学》中用“金就砺则利”来强调君子

要自我砥砺保持锐气,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

明而行无过矣”来强调君子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

己。

17.《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阐明了借助船只要比不借助船只渡水能力大。

18、成语“聚沙成塔”“聚水成涓”“集腋成裘”等

阐明了慢慢积累,最终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荀子在《劝

学》中劝人为善的句子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焉。

19、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喻,从正面说明学习

上坚持不懈的重要意义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0

20、在《劝学》中,荀子以合乎墨线的直木为例,说

明事物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状态的句子是

“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O

21、后人常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来比喻学生超过

老师,这一熟语出自《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22、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

践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3、荀子《劝学》中以“劣马”为例强调学习必须持

之以恒的句子是;“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24、荀子《劝学》中,与当代人终身学习的理念相似

的一句是:学不可以已O

25、《劝学》中,作者用木材经墨线比量而取直和金

属制作的刀剑经磨砺而变锋利来设喻,引出了“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的结论。

26、《劝学》中,“用心躁也”一句交代了螃蟹只能

寄居于蛇、鳍的洞穴的原因。

27、荀子在《劝学》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砺则利”,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

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8、荀子《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学不可以已”这一

中心论点。后面又以雕刻为喻论述了学习要持之以恒,认

为刻几下就停下来,那么“朽木不折”,若能不停地刻下

去,则“金石可镂”0

2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

江河的原因的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

假于物也”o

30、在荀子的《劝学》中,“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两句表明,只要肯下功夫,坚持不懈,连坚硬的金石都可

以雕刻。

31、“君子生非异也”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

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o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

的道理。

32、荀子在《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

“虽有槁暴”,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敕使

之然也”,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锻炼才

干。

33、荀子在《劝学》中从陆路、水路两个方面说明了

君子借助外物的重要性,其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

致千里”三句是从陆路角度说的。

34、荀子在《劝学》中,为了证明“学不可以已”的

道理,运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喻证,

从而论证了人必须经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

无过(矣)”的境界。

35、荀子在《劝学》中用风助声势来作比喻,表明应

该善于利用外物辅助的句子是“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而闻者彰”o

36、荀子《劝学》中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一

句指出君子智慧明达、言行无过的原因。

37、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重视积累,并从

反面打比方说:故不积蹉步,无以至千里。

38、《劝学》中用“蚓”和“蟹”作比,前者没有锋

利的爪牙也无“筋骨之强”,去U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后者虽有“六跪而二螯”,却“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

原因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0

二、《逍遥游》

L《逍遥游》指出“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

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

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我决起而飞,抢榆

杨而止。“

3.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以及李

白的"大鹏一日乘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化用了《逍遥游》

中的“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两句。

4.《逍遥游》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

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

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5.在《逍遥游》中,庄周引用《齐谐》中描写大鹏凭

借六月息腾飞而起的阔大景象的句子是:“技扶摇而上者

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6.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

的两句是: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7.庄子《逍遥游》中“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阈者,而后

乃今将图南”三句描写了大鹏在九万里高空毫无阻碍地向

南飞行的状态。

8.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

了题为“促进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习近平强调,

庄子说过“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逍

遥游》)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

能承载起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9.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为了突出鹏鸟的形象,

将夸张用到了极致:“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

其翼若垂天之云。”

10.《逍遥游》一文,善用对比手法,充满思辨精神。

比如同样一杯水,小草与杯子置于其上结果截然不同:"覆

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

也。”

11.《逍遥游》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大的风负载

其巨大的翅膀。

12.《逍遥游》中,庄子用出行备粮的例子来反驳蜩与

学鸠对鹏鸟的嘲笑,其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用来说明小事"所待”甚小。

13.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到的《齐谐》中说,鲸鹏

奋飞时“水击三千里,拉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但它也并不

逍遥,因为"去以六月息者也”,依然有所待。

14.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蜩与学鸠起飞后只能“捡

榆杨而止”,飞得不高便落到地上,所以它们才不解地诘

问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15.《逍遥游》中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鹏鸟在奋力

飞行时翅膀的样子的句子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6.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出行准备粮食的三种

情形,到近郊去的人,“三餐而反”,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

到百里外的人,"宿舂粮";到千里外的人,“三月聚粮"。

17.在《逍遥游》中,庄子用水、风作类比后推出大

鹏要展翅高飞也须要有力依凭的句子是"故九万里,则风

斯在下矣。

18.《逍遥游》中用“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

面亶为”两句写到了蜩与学鸠的自我满足并对大鹏不以为

然的态度。

19.《逍遥游》中对大鹏徙于南冥高飞升进行描写的

句子是“挂扶摇而上者九万里"o

20.《逍遥游》中写“棘回答汤的提问”时,描写大鹏南

飞的壮观景象的句子是:技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

气,负青天。

21.庄子《逍遥游》中斥猫嘲笑鹏鸟,自我夸耀说"毯

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也是飞翔

的极限了。

22.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蝇蛀不知

春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

23.《逍遥游》中以八千年为一季的大椿为例,阐述

何为"大年",随后以八百岁的长寿老人和一般人相比来阐

述大小之辩的诗句是:"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24.《逍遥游》中,上承对蜩和学鸠嘲笑大鹏的叙写,

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小知不及大知,小年

不及大年。

25.《逍遥游》论小年时,指出有的生命短暂得不足

一月的句子是:朝菌不知晦朔。

26.《逍遥游》中作者写斥飞到最高点又回到地面

的两句诗是“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o

27.《逍遥游》用了《列子》中的一个典故引出“小大

之辩",相关句子是:汤之问棘也是已。

28.庄子《逍遥游》中虚构前人言行,以夏棘答商汤

的形式对展翅翱翔凌摩霄汉的大鹏再次进行了描写。这时

的大鹏“翼若垂天之云,技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9.庄子在《逍遥游》中,借汤与棘的对话,连用两

个比喻句来描述大鹏鸟形体庞大,这两个比喻句是“背若

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30.《逍遥游》中在列举完有关大知小知、大年小年

的一系列事例后,针对它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庄

子总结了一句,这一句是"此小大之辩也”。

31.《逍遥游》中的“蟾蛀不知春秋”以昆虫为例,说明

小智慧不及大智慧,寿命短的不及寿命长的。

32.《逍遥游》中宋荣子能够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原因是: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

之境。

33.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

人的具体描述,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故夫知效

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4.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

并列的三类人的句子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o

35.《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

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且)举世誉之而

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36.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

待”之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指出无所待状态的三

句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o

37.《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行时

的状态。

38.庄子《逍遥游》中“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两句强调要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

不要被世俗的眼光和态度左右。

39.庄子《逍遥游》一文中,用以表明列子要受环境、

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依赖的句子是“夫列子御风而行,泠

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40.《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和列子虽有“未数

数然也”的人生态度,但分别存在“犹有未树也"和"犹有

所待者也"的不足,尚未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41.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之所以能够任

世人毁誉而不动心,认清物我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

是因为“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o

42.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不

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荣辱不惊心态,大致相当。

43.庄子《逍遥游》认为,要遨游无穷无尽的境域而

无所依赖,除了要“乘天地之正”外,还要"(而)御六气之

三、《师说》

1、韩愈《师说》中用"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两

句,指明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也正是这种

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师说》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

明确表达他所说的老师不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彼重工之

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韩愈在《师说》里认为当时的一些士大夫看不起

技师、工匠等下层百姓,但“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这岂

不是咄咄怪事。

4、韩愈的《师说》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老师的

职能后,又以“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三句

从反面论述从师的重要性。

5、韩愈在《师说》篇首即给“师者”的职能作用作

出明确界定的一句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

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7、《师说》中,韩愈在总结了从师无须分贵贱、论

长幼后,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择师准则。

8、在《师说》中,韩愈以孔子的言行作了事实论证

之后,得出师生关系是相对的结论,并用“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说明这种师生关系产生的原因。

9、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

三”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0、韩愈在《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得出结论的句子是:“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并举例说:“孔子师郑子、甚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

12、韩愈《师说》中,从职责上,把教师界定为“住

道受业解惑也”,而把那些童子之师界定为“授之书而习

其句读者”o

1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的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的态度。

14、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

接着运用“孔子师郑子、御弘、师襄、老聃”的事例加以

论证。

15、韩愈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

大夫之族从师的态度进行对比,提出“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欤”的质疑来批评不愿从师的士大夫。

16、韩愈在《师说》中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

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7、韩愈在《师说》中写人们为子择师而他们自己却

不从师,韩愈认为人们这样做是“小学而大遗”,并不明

智。

18、《师说》中韩愈认为对待学生不可求全责备,对待

学生也不要鄙夷不屑,原因在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

19、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一些人爱自己的孩子就择

师而教而自己却以从师为耻,紧接着说“彼童子之师,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0、《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

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o

21、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是故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与荀子在《劝学》中“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

2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

了文章写作目的句子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

以贻之。”

23、韩愈《师说》中,在阐述了居于下层的人不以从

师为耻后,紧接着以“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

群聚而笑之”三句阐述士大夫对从师的态度。

24、《师说》中,韩愈对只知道学习句读,不知从师解

决疑惑的现象给予了“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评

价。

25、正如韩愈《师说》中“术业有专攻”一句中所说

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研究的部分,因此每个人

都需要“从师”。

26、韩愈在《师说》中揭示出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原因。

这些士大夫认为师生之间年龄和学问都相近,如果从师,

就会处于“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尴尬境地,所以

就产生了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相比“今其智乃反不

能及”的后果。

27、韩愈《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一句说明

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直接原因。

28、韩愈在《师说》中用设问的方式指出不从师的危

害,从而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的句子是“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29、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

年纪大的人,闻道本来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但是如

果“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呢?韩愈的回答依然

是“吾从而师之。

30、韩愈《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

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爱其子,择师而

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o

3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而耻

学于师”由此得出,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大为不同。

32、韩愈《师说》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

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

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阐明从师学道的

重要性。

33、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

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久”

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

习的重要性。

34、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古代圣人更加圣明的原因

是“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o

35、韩愈在《师说》中举古人的话“(孔子曰:)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来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观点。

36、韩愈在《师说》中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现象,感叹道“其可怪也欤!”

37、韩愈在《师说》中将圣明之人与今之众人进行对

比,认为圣明之人因为“犹且从师而问焉”,所以更加圣

明;今之众人因为“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38、韩愈《师说》中,写“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

谈到谁是老师,谁是弟子,则大家共同嘲笑;而广大各行

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以相师为耻。

39、现实社会中,不尊师不虚心求教者常有之,对这

样妄自尊大、师心自用的人,我们可以引用《师说》中“三

人行,则必有我师”两句来进行劝诚。

40、柳宗元曾感叹:“举世不师,故道益离。”韩愈

在《师说》一文中也接连感叹:“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

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质疑这种不愿从师学习想要人

没有疑惑太难的社会风气。

41、韩愈《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三句,从如果自己比对方年幼应该向对方学

习的角度讨论师道。

42、韩愈《师说》是一篇赠序,文中点出“赠序”这

一文体特点的一句是“作师说以贻之“O

43、《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古之学者必有师。

44、本文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

果的语句是: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45、《师说》中韩愈感慨从师的风尚没有得到流传的

一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6、《师说》中韩愈在论述从师的标准时,“吾师道

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两句指出向他人请教是

不需要顾及对方年龄的。

47、韩愈《师说》中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于弟子”表达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的观点。

四、《阿房宫赋》

1、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

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

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予人以鲜

明的画面的语句是: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3、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

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

是: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4、描写秦始皇喜繁华奢侈,连梁柱上光彩耀目的钉

头都比粮仓里的米粒还要多的两句是:钉头磷磷,多于在

庾之粟粒。

5、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的句子是:灭六国者六国也,

非秦也。

6、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把阿房宫

所奏之乐与市井言语进行对比的句子是:管弦呕哑,多

于市人之言语。

7、《阿房宫赋》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个对偶

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

度奢侈。

8、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揭示了写作目的和文章主旨,委

婉地给统治者以讽喻。

9.杜牧《阿房宫赋》中写阿房宫走廊曲折、屋檐高耸

的句子是“廊腰缰回,檐牙高啄。”

10.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使秦复爱六国之

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

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胆”一语一针见血地指出,正是秦统治者自身的骄奢淫逸

横征暴敛才导致其政权的快速灭亡。

1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宫室建筑的走

势状态和结构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1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高耸的建筑不计其数的一

句是“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14.杜牧《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

掷遮迤”具体描写了秦人对珍宝的态度,反映了秦朝统治

者奢侈无度的状况。

15.《阿房宫赋》中,作者认为人心相同:既然秦人

爱纷奢的生活,可想而知“人亦念其家”,而秦一方面“奈

何取之尽锚铢”,另一方面却使用浪费它如泥沙一样。

1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应该以史为鉴,

否则只会出现“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悲剧。

17.《阿房宫赋》用反面假设,说明秦王朝本可以“二

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的句子是“使秦复爱六国

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8.《阿房宫赋》中“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写出了

人们置身宏伟壮观的阿房宫中,无法辨别地势和方向的主

观感受。

1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钩心斗角”一句,来

表现阿房宫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20.杜牧在《阿房宫赋》中,针对秦朝灭亡的史实指

出,如果后人只是为之哀伤而不汲取教训,将会陷入“垄

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的历史怪圈之中。

21.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

的句子是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2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

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使秦复

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与对比,对秦王

朝暴虐敛财的行径、穷奢极欲的生活进行质问的两句是:

“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24.《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

足以拒秦”两句,假设六国统治者如果爱护自己的百姓,

就足够抵抗强秦了。

25.《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灭亡之因时说,若六

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则足以拒秦”;如果秦人能善

待六国之人,那么“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又怎么

会灭亡呢?则足以拒秦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2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六国统治者年深日久,

大肆掠夺囤积本国人民珍宝财物的句子是:几世几年,剽

掠其人,倚叠如山。

27.杜牧在《阿房宫赋》议论部分中批判秦统治者穷

奢极欲,以“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两句揭露其

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28.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疑问句来形容长桥似

龙的句子是“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29.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手法描写楼阁之间

通道壮丽之美的名句是:"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30.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描写宫女头发,从而表

现宫女众多的句子是: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31、.杜牧《阿房宫赋》中,指出失尽人心的秦始皇,

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最终只能迎来"戍卒叫,函谷

举,楚人一炬”的悲惨现实。

32.音乐常被古人用以烘托气氛,杜牧在《阿房宫赋》

中用"犍夜我”写出了六国的妃嫔媵婿到秦国宫殿后的

歌舞升平

33.《阿房宫赋》中概述秦国财富来源的句子是:“燕

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34.《阿房宫赋》中杜牧极为吝惜笔墨,只用三个字,

就能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农民起义精要精确阐述的

一句是:"戍卒叫。"

35.《阿房宫赋》中描写宫妃久久站立,盼望帝王来

临的句子是:缰立远视,而望幸焉。

36.杜牧在《阿房宫陵》中的感叹“一人之心,千万人

之心也”表达了人同此心之意,作者以此告诫统治者一定

要关心民生,千万不要醉生梦死,只顾自己沉醉于声色之

中,而让那不知亡国恨的商女”隔江犹唱后庭花”。

3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廊腰缨回,檐牙高啄”

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具体地描写了楼阁外观设计巧妙别致。

38.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比喻的手法写车碾之声

的一句是:雷霆乍惊。

39.伐尽蜀山林木建造气势恢宏的阿房宫,杜牧《阿

房宫赋》中"覆压三百余里"刻画阿房宫凌云蔽日的气势。

40.《阿房宫赋》中,直接表现作者借古讽今的句子

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1.《阿房宫赋》是"赋"中名篇,杜牧借秦皇的悲剧,

警告唐朝统治者,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那么"亦使后

人而复哀后人也"。

五、《赤壁赋》

1、本文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

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

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旦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O

2、苏东坡指出我们若从变化的角度来观察,那么一

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的语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o又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

观察,则万物都是无尽的语句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物与我皆无尽也”。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触胪千里,旌旗蔽空”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

盛。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

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寄蛙

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o

5、苏轼《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乐

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婺妇。

6、苏轼的《赤壁赋》中,写物各有主,只有江上清

风、山间明月,听到了成为音乐,看到了成为美景,而且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大自然无穷尽的宝藏,现在

为自己与朋友所共同享受。

7、苏轼在《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舞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两句更将无形的音乐具化成

有形的动态。

8、苏轼《赤壁赋》中,主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扣舷而歌,以美人比君王,委婉表达希望再得重用的两句

诗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9、《赤壁赋》中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两句,写出诗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的江面上

自由来去。

10、《赤壁赋》中面对客人将人生看做如蜉蟒一样已

逝的感叹,苏轼用了一个比喻,借“月”的“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来劝慰朋友人生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

失去。

n、苏轼《赤壁赋》中,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两句形容箫声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给人以美的享

受。

12、《赤壁赋》中慨叹“人很渺小”的句子是“渺沧

海之一粟"O

13、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要“虽一毫而莫取”;只有“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江

风与明月才是可以自由享受的。

14、苏轼《赤壁赋》中用醐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描

绘曹操当年英武豪迈、赋诗豪饮的形象,然后赞叹他是当

世的英雄豪杰。

1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向往与神仙同游、与明

月永存的境界,但也知道这不能轻易得到,所以只能“任

遗响于悲风”O

16.《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17、庄子在《逍遥游》中以“朝菌不知晦朔,蟾蛀不

知春秋”两个例子来说明“小年”之小,生命之短;与之

相反,苏轼在《赤壁赋》中,则用“物与我皆无尽也”

句,表达了人生无穷的哲学思想。

18、苏轼的《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

与明月长存的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19、苏轼在《赤壁赋》中面对眼前山川,感慨连一代

枭雄曹操都已了无陈迹,而自己与朋友只是江边的渔夫、

樵夫之类,只能“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

20、《逍遥游》中用“泠然善也”来评价列子乘风远

行时的状态,苏轼的《赤壁赋》则借此典故,用“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的想象来表现小船在宽广湖

面上自如漂流的感受。

21、化用是古代诗文的常用手法。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两句说与客人同饮时吟

咏诗文,化用了《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

2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阐

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不变的角度谈论万物的句子

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23、苏轼《赤壁赋》中,“羡长江之无穷”句与感叹

生命的短暂形成对照,引出了下文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

在的描写。

24、《赤壁赋》中,客人对箫声凄凉的原因做了大段

陈述,苏轼用“客亦知夫水与月乎?”作了简要承接之后,

发表自己达观的见解。

25、苏轼《赤壁赋》交代游赏时间、人物、方式和地

点的句子分别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赤壁之下。

26、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哀吾生之须臾”来慨

叹人生的短促,接着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27、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小船在江中漂流时,“造

浩乎如冯虚御风”写出感觉就如乘风飞行。

28、晚唐诗人许浑在《金陵怀古》一诗中以“英雄一

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作结,感叹英雄逝去,功业

不再,而北宋的苏轼也曾在《赤壁赋》中借“客”之口以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两句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29、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对人生的感悟实现了

共鸣;他们“相与枕藉乎舟中”忘记了空间;“不知东方

之既白”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这种不变者而得出的豁达超然之“乐境”。30、苏

轼《赤壁赋》中“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两句,指

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31、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和“秋水共长

天一色”(王勃《腾王阁序》)有异髓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0

3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酒临江,横槊赋诗”

八个字描摹出曹操当年创作《短歌行》时的情景。

33、《赤壁赋》中苏轼仿用《离骚》的句子格式进行

歌唱,借“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来表现自己在

月下泛舟赤壁的美好情景,从而为后面写政治失意做铺垫。

34、苏轼的《前赤壁赋》中可与《后赤壁赋》中的“山

高月小,水落石出”相映成趣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

兴”。

35、苏轼《赤壁赋》中,客人把人生与宇宙加以对照,

一方面“哀吾生之须臾",另一方面“羡长江之无穷”,

进而希望“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即与仙人相

交,与月亮同在。

36、苏轼《赤壁赋》中“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

塞”两句以比喻来哀叹人生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又通过

“羡长江之无穷”一句表达了对永恒的羡慕。

37、《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以此来表达自己顺应自然,

随缘自通,不妄求,不强取,纵情山水,寻求寄托的思想。

38、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大江无穷的

名句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9、苏轼在《赤壁赋》中用驰胪和旌旗概括了曹操军

队的军容之盛,紧接着说“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O

40、在《赤壁赋》中,苏轼用“徘徊于斗牛之间”一

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从东山之上升起后在夜空中缓

缓移动的情形。

4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

曹操当时是“驰胪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驾一

叶之扁舟”;曹操当时是“上酒临江,横槊赋诗”,而你

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

42、苏轼《赤壁赋》中正面描写箫声的句子是“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O

43、曹操慨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苏轼在《赤壁

赋》中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表达了相近的

意思。

44、《赤壁赋》中把人生与长江相对照的句子是:“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45、在《赤壁赋》中,苏子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

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4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了,满面春风,

换却愁颜,以至于“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最后互相枕靠着睡一直到天亮。

47、《赤壁赋》中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出经过月

亮的银辉的浸染,雾气、江水、夜空浑然一体的景象。

48、苏轼《赤壁赋》中,客由眼前山水环绕、林木苍

翠的自然美景发问,追思三国时代英雄人物曹操的句子是: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9、《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如果从事物不变的角度

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所以不必羡慕江水明月。51、

50、苏轼《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寄蜉蟒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接着抒发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认

为此次赏游长江之景“知不可乎骤得”,所以只能托遗响

于悲风。

5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两句,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化不息的

认识。

52、《赤壁赋》中作者泛舟夜游赤壁之下,用“飘飘

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表达自己脱离尘世、飞升仙

界的惬意感受。

53、《赤壁赋》中苏轼用“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生

动形象地描绘了东山之上升起的月亮在夜空中缓缓移动

的情形。又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O

54、《赤壁赋》中苏轼面对客人的悲叹,苏轼以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两句从自然不变的角度

来阐释万物与人永恒的道理,尽显豁达的人生观。

55、《赤壁赋》中客悲叹自己只能在秋风中用悲凉的

箫声寄托苦闷之情的一句是托遗响于悲风。

56、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曹操《短歌行》里的

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57、《赤壁赋》中,写作者隐逸江畔,与麋鹿为伴的

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58、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

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心情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59、苏轼的《赤壁赋》中,作者写划着一只小船,在

船上相互劝酒的句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60、苏轼《赤壁赋》中“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三句,用拟人手法,描写客人箫声的悲伤、幽怨。

6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变”与“不变”是

相对的,从“变”的一面来看,整个宇宙时刻都在变化之

中;而“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六、《氓》

1、写女子家人对其不理解的句子是:兄弟不知I,口至

其笑矣。

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

情的两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旗。

3、大家熟悉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分”出自《诗

经-采葛》。在《诗经-氓》中也写到,女子爬上那倒塌

的土墙,“以望复关”,而“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表

现女子未见思念之人时的伤心难过。

4、《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见复关时“泣涕涟涟”,

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痴情,但是“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两

句写出了男子在心愿达成后对女主人公的态度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5、在《氓》中,以桑叶润泽有光,比喻女子容颜亮

丽;也有人说,是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丰厚的句子是: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6、《氓》里男主人公对婚事进行占卜的结果是“优

无咎言”,随后主人公提出“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以完

成婚事。

7、《氓》中初露男子的粗暴性格同时也写出女子温

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我们

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

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8、《氓》中写女子决绝而不留恋,性格刚烈(氓之

妻下定决心与氓决裂)的一句是:“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9、《氓》中运用赋的手法写女主人公从早到晚辛勤

劳作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0、《氓》以“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言任何事物

都有一定的限制,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1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

被弃的句子是: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12、《氓》中表现男子曾经海誓山盟,如今却违背誓

言的句子是:“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3、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

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

变化。她己不再相倍爱情,并直接劝告其他女子不要沉溺

于爱情的句子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14、《氓》一诗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

的快乐场景(或表现男女曾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是: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5、在《氓》中借助对河水变化的描写,暗示婚姻出

现危机的两句是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6、“比”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氓》

中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淡薄的句子是“桑之至

矣,其黄而陨!”

17、《氓》借助“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展现了先

秦时期人们对于美好事物寄希望于非人类力量的占卜文

化。

18、《氓》中最后一节运用比兴手法强烈地抒发一腔

怨愤,诉说弃妇无边无际的痛苦的两个比喻句:“淇则有

岸,隰则有泮"o

19、从《诗经•氓》的“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来看,

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恰。

20、《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

二心(女子的品行端正,但男子却已变心)。诗中体现这

种鲜明对比的语句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1、《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所写婚俗与《氓》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两句所写的

做法相似。

22、《氓》中,通过动作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女子对

男子的思念之情,与“望穿秋水”意境相仿的两句是:ft

彼境垣,以望复关。

23、《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

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4、《氓》中运用比兴的手法写女子正处青春年华的

两句是“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25、《氓》中描写女主人公热恋时见到氓时高兴的诗

句是: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6、《氓》中写桑意是甜的,鸠多食则易致醉;比喻

爱情是美好的,人多迷恋则易上当受骗的句子”于嗟鸠兮,

无食桑意。”

27、《氓》中“匪我愆期”一句,是女子向男子

解释婚期推迟的责任不在自己,而真正的原因是“子无良

媒”。

28、《氓》中,女主人公遭到氓粗暴无礼的对待,家

人不了解他的处境,反而还讥笑她,她却只能“静言思

之,躬自悼矣”o(或描写女主人公静下心来反思这段无

望的婚姻,发出无限感慨的句子)

29、在《氓》中,分别用“其叶沃若”和“其黄而陨”

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

弱色减。

30、在《氓》中,女主人公在自省行为并无差错之后,

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或批评诗中那个不忠于婚姻的

男子)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O

31、《氓》中写女子不愿同氓终老的句子是:“及尔

偕老,老使我怨"o

32、《氓》中描写男主人公看起来憨厚老实的两句是: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33、《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未嫁时温柔体贴的一句是

将子无怒;表现其见不到心上人时的状态是泣涕涟涟;写

为妇多年终日操劳的句子是靡室劳矣。

七'《离骚》

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

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屈原《离骚》中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

生之多艰”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

其中所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

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弹精竭智。

3、《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

谤的两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行谓余以善淫。

4、《离骚》中,诗人说自己即使身体被肢解也不会

改变自己的初衷,并用反问句“岂余心之可惩”来表明对

志向的坚守。

5、《离骚》中写屈原受着委屈而压抑自己,忍受着

小人的责骂和侮辱的句子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6、《离骚》中作者以荷叶莲花为服饰,表明自己品

行高洁的诗句是制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7、《离骚》中屈原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想

要归隐的两句: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8、《离骚》诗中,表现屈原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至死斗争的句子是: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9、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

可是仍然遭到贬的两句是余虽好修娉以鞋羁兮,骞朝淬而

夕替。

10、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

并因此流泪叹息的两句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1、在《离骚》中,屈原面对群小诬陷、风气败坏的

环境,在发出优愁苦闷、走投无路的慨叹后,仍坚定地表

示“宁滥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O

12、屈原的《离骚》中,“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

其犹未亏”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

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此体现其“不忘初心”的

决心。

1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只要是我内心赞许的,

就是死了也不后悔”的诗句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

死其犹未悔。”

14、在《离骚》中,屈原用“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

情其信芳”两句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

自己内心美好就行。

15、屈原的《离骚》中“悔相道之不察兮”一句表现

了诗人因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楚的悔恨之情。

16、《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

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固时俗之工巧分,倚规

矩而改错。

17、《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在朝中被指责,不如隐

退的两句:进不入以离尤今,退将复修吾初服。

18、在《离骚》中,屈原面对国君昏庸,奸佞当道,

小人竞相取悦于人的社会现实以这一句郁邑余佗僚兮”

来表达自己的烦闷失意。

19、屈原在《离骚》中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直接表明美德是诗人心中所崇尚的,即使死亡

也不悔此心志。

20、屈原在《离骚》中写自己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

并且“忍尤而攘诟”,随后他表示要借前贤能够坚守正道

来勉励自己:“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1、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达的一种情

感,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来忧国泪,寂寞酒衣中。”

在《离骚》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

民生之多艰。

22、《离骚》中表现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3、《离骚》中,屈原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