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1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2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3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4页
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

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

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

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

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些预

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

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

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

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

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

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

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

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

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

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

研究。

8、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

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捽的规则,以

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

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提供了理论来源。

选择题: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与经济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提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研究与其相联系的经济体制和经

济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增长的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

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要了解和把握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3)所以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

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

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3、劳动过程有哪些简单要素?(如何理解生产要素和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1)人们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最一般、最基本、最有普遍适用性的要素,任何劳动产品都是这三

个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

物质生产活动。

(2)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步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经营管

理、经济信息等,它们是现代化大生产劳动过程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4、社会生产力是如何构成的?

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力中人的因

素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最根本的作用。因为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

的因素。

(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5、科学技术为什么是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

的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越是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

(1)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设计和制造出更先进的机器设备,

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2)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3)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并能促进劳动对象数量和品种的增长。

(4)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引起生产过程的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三)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6、如何认识生产工具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1)生产工具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重要物件。

(2)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开始的,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3)生产工具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关键在于用什么工具的发展和变化上。

7、分工的社会性质是怎样的?

(1)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分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下,分工会被剥削阶级所利用,作为剥削劳动者或强国剥削弱国的一种手段,使得分工带有

了阶级对抗的性质。

(3)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分工不再具有阶级对抗的性质。但仍存在旧社会分工,突出表现为工农

'也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

8、如何理解旧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发展趋势?

(1)旧社会分工是指每个劳动者长期乃至一生被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某一种岗位上,始终从事一种职业,从而

使劳动片面化的分工。这种旧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上突出表现为由工农业分工、城乡分工、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

工所形成的“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体劳动差别。

(2)在剥削社会制度中,这“三大差别”还演变为“三大对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随着剥削制度的消

灭,“三大对立”也随之消灭,但工农、城乡、脑体之间的本质差别还将长期存在。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旧社会

分工将完全消失,“三大差别”的本质差别也就不复存在。

9、如何理解分工与协作的关系?(分工与协作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1)一般来说,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

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2)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

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

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10、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生产关系体系?)

(1)社会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

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关系。

11、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简单协作和复杂协作的作用是怎样的?

(1)在生产过程中,全体劳动者之间如果没有分工,只是共同协力完成同一种工作,这叫做简单协作;而许多劳

动者在分工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协同劳动,则叫做复杂协作。

(2)简单协作并不是许多个别劳动的叠加,而是克服了个别劳动的局限性,通过劳动的结合,创造出胜过个别劳

动的集体生产力。复杂协作则能使劳动专业化和工具专门化,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

(3)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劳动协作也会从一个生产单位内部的协作,发展为一个国家内部的协作,进而发展为

国际协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社会生产关系内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首先,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决定作用。表现在:(1)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

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水平与结构;(3)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具体方式;(4)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

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

其次,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具体表现在:(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

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

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3、为什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

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

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

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

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1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

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辩证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起推动作用,不适应时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

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表明: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

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15、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进程是怎样的?

(1)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发展演变。

(3)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包括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

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6、经济规律为什么有客观性?怎样理解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并随

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

也不能创造或制定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能够被人们认识和利用。认识经济规律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系。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

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17、经济规律的特点是什么?(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都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自

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经济规律是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3)在阶级社会里,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18、经济规律有哪些类型?

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

19、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1)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人民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

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就得到顺利发展,否则,就遭到损失和挫

折。

20、什么是经济规律体系?

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而在某一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

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

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何为再生产?它的内容是什么?

(1)再生产就是生产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再生产过程就是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

(2)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1)社会再生产按照它规模来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2)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

供。

2.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扩大再生产,则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

3.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1)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

(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

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

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并不必然排斥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

(3)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

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扩大再生产中所占比重会随之不断提高,并会

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4、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主要比例,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类:

(1)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生

产部类和消费资料生产部类)的比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比例、积累和消费的比例、物质资料生产与人口再生产

的比例,等等。

(2)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

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如工业与农业的比例;工农业与交通运输业的比例;工农业与商业的比例;经济建设部门与科

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间的比例,等等。

(3)部门内部的比例。

(4)地区之间的比例。

(5)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生产与消费的比例,等等。

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及其实质?

(1)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在数量上的表

现。

(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

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

到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

失调,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6、产业结构的类型是怎样的?

(1)产业结构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

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2)从狭义的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两大部类产业结构、轻重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

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

(3)广义的产业结构,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

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一般来说,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除第、第二

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7、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是怎样的?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

升;

(2)农轻重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的比重逐渐下降,

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代替,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

的比重逐步提高。

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有何联系与区别?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

济的量的变化。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方面的变化,如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收入结构、

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的变化等等。

(2)所以,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

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9、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表示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

(1)任何国家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

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很难取得进步。

(2)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

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

10、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有何重要意义?

(1)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它是由

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

(2)国民收入是反映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国同收入总量的增长率,标志

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特别是一个国家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民收入的多少,基本上反映

着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

11、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有以下一些:

(1)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经济因素外,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

方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这些因素都对经济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在特定

情况下会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12、怎样考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

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国民生产总值是国际上

通常使用的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水平和经济活动总成果的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

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

中间消耗的价值。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社会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就构成国内生产

总值。

13、经济增长方式划分的依据和类型是什么?

(1)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

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

通过扩大生产场地、添加原有技术水平的机器设备、增多劳动力投入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

就是单纯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方式。

(3)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

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实质就是以提高经济增长质

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即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14、为什么说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首先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

资料,这些物质资料既包括生产资料,也包括生活资料。与此同时,任何一次生产过程又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

它既为下一次生产过程提供物质条件,并且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从而使再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

(2)社会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是因为,任何一次生产过程,都是

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进行的,离开了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生产和再生产过程都无法进行。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

和不断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也会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3)由此可见,任何社会再生产都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另一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再生

产。因此,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15、怎样理解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涵义及其实质?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

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2)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实质上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

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16、简述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如果能够自觉地保持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则社会总劳动就可得到有

效利用,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之,如果比例关系失调,

则会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经济效益低下,阻碍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7、简述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之处?

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指标有不同之处:国民生产总值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财产和劳务所获得

的收入,但不包括支付给外国居民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而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国土原则计算的,即不论本国居民

还是外国居民,凡是在本国国土范围内财产和劳务所获得的收入都计算在内,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财产和劳务所

获得的收入。

18、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主要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至今有些经济发展程

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主要依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

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分微弱。而目前有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已进入主要采取集约型经济增

长方式的阶段,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0%.人类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逐步由粗

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中国当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成长新阶段,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

变的历史任务。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按照其生产的产品性质不同和生产方法的不同,可划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部门。

传统产业是指农业、手工业、以及钢铁、建筑、汽车制造等生产部门。新兴产业是指近几十年来随新技术革命发

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如电子、航天、合成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信息等生产部门。

按照主要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密集程度,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

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范围:物质生产部门,非物质生产部门。

国民生产总值的价值计算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价值固定资产折旧的价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加固定资

产折旧的价值。

经济增长划分为两种不同和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

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

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察。一方面从实物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年当中所生产出来的全

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总和。另一方面从价值形态考察,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就是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的价值总

和,即社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在一年中的增长率,体现经济的增长速度。

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第四章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人们在生产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怎样发展的?

(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劳动联系和劳动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和分工协作关系的发展,人们的劳动联系

和劳动交换也越来越发展。

(2)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史上,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与劳动交换方式,可分为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交

换经济三种。

(3)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的发展,大体上是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再发展到产品交换经济。

2、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自然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

分狭小。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紧密相结合,是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

(2)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3)再次,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3、商品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作为一种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和劳动交换方式,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商品经济

是不以自然地域和经济单位为界限的开放式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既可以与资本主义经济相结

合,形成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形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产品交换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有什么特点?

对比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产品交换经济这种劳动的经济联系形式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产品交换经济是以旧的社会分工和三大差别的消灭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相适应。

(2)产品交换经济的根本目的是直接满足全社会成员的按需分配需要。

(3)产品交换经济中的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产品交换。

5、商品经济产生的和存在的条件,或原因是什么?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产和生

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2)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经济利益主体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决定了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各个所有者都是具有各自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需要通过

对等的原则相互交换产品,即根据产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必然表现为商品。

6、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互矛盾的。

(1)两者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

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

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2)两者是互相矛盾、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对于生产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对于消费

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使用价值,而不是其价值。生产者要得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要得到商品

的使用价值,就要先支付其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7、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们的相互关系是:

(1)二者是统一的。商品生产者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二者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

两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都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

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得

更充分、更发展,因而是历史范畴。

8、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形成的?

(1)商品的价值形成因素是多种的,最基本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

料。

(2)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

值。

9、为什么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1)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

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

值。物化劳动不创造新价值,只能转移其原有的旧价值。所以,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劳动新增加到

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而不是指转移到商品中的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2)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

(3)作为价值惟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工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

劳动。

10、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1)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2)决定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因此,要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

(3)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与生

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只能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

同种类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II、价值的形成与价值有创造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新价

值。

(2)价值的创造就是指商品生产过程中,由活的抽象劳动新增加到所生产商品中的价值,不包括转移到商品中的

物化劳动的原有价值。

(3)价值形成与价值创造的联系在于,生产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部分。二者的区别在于,

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

12、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1)单位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

能力。

(2)一般而言,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也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

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3、商品和价值为什么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1)商品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人们相互交换商品,看起来是物与物之间的

交换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劳动的关系,商品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每个生

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所有商品生产

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

(2)价值也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一,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不同生产部门生产不同的商品,其具体劳动是不同

的,劳动复杂程度也是不同的。

14、为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15、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什么?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矛盾。这个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1)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有时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2)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16、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第二阶段,是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

商品上。

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即当一种商品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

是货币形式。

1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

(1)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他的产生过程经历了

偶然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阶段,然后才发展到货币形式。

(2)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3)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18、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它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参加流通的商品数

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前二者的统一就是商品价格总额。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

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2)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

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19、通过纸币流通规律说明通货膨胀的产生?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

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纸币发行量如果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含量就相应减少,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是通货膨胀。

20、什么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要求和作用形式是什么?

(1)内容: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价值来进行。用•句话来表述就是,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来进行。

(2)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1、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通过竞争、价

格、供求关系的变动而实现。

第二,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作用是在追求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三,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22、为什么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运的。因为,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的价值来进行,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由于受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商品的价格会围

绕价值上下波动。但是,一方面,从较长时期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另一方面,商品价格总是

以价值为基础而变动。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表现形式。

23、社会分工为什么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即各种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的行业或部门。在原始社

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部落从其他原始部落中分离出来,尔后又

产生了农业部落,牧人和农人都需要获得本部落不生产的产品,这就引起了彼此之间交换的必要。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出现了不从事生产只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发生在原始社会瓦解、

奴隶社会形成的时期。商人的出现,便利了生产者的买卖,缩短了生产者买卖商品的时间和精力,节省了商品交换的

费用,扩大了商品交换的范围。同时,还出现了货币,于是商品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

总之,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使各个生产者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使得生产者之间或经济单位之间,在生

产和生活上相互依存,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从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必要。

24、为什么说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

商品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意味着违背了价值规律,更不表明价值规律失去作用。这是因为:

(1)从孤立的一次商品交换来看,商品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价值;但从商品交换的总体来看,也就是从较长时期

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一定时期之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等的,价格与价值是

趋于一致的。

(2)从不同商品各自的价格变动来看,商品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

(3)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反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有通过

商品价格的波动,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才成为现实。

自然经济,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其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

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

商品交换经济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在为类社会发展史上,是伴随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决定性条件是社会主义公的制存在全民和集体两种形式,它们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仍然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而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的。

商品的价值形成基本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

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在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变化,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不变。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是指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是商品生产者按照个人或企业的打算和利益进行的劳动,

它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表现为私人劳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表现为局部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是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

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的区别。仅仅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比较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来承担。

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是作为国际购买手段,购买外国商品。二是作为国际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的差额。三是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

因素。商品的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正比。

充当贮臧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执行世界货币职能的货币,一般是贵金属的自然形式。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

价格主要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社会资源配置的原因、任务、目标是什么?

(1)资料配置的原因。社会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使各部门、各

地区均衡发展,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2)资源配置的任务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任务,就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因

此,资料作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就构成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

(3)资料配置的目标。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包括消费者个人效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2、社会资源配置的实现机制是什么?

社会资源的配置是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实现的。主要有:

(1)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实现不同经济主体的利益,形成资源配置的动力机制。

(2)资源配置的信息机制。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利用是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机制实现的

(3)资源配置的决策机制。集中的权力体系和分散的权力体系,形成不同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

3、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1)计划配置资源方式又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方式和指导性计划方式。资源配置的决策权集中在国家。资源配置的

动力是实现国家的整体利益。全面的信息资源也是集中在国家手中。信息的传递是纵向的上下流动。

(2)在市场配置资源方式下,资源配置的决策者是基层经济单位,它们独立进行分散决策。决策的目标和动力是

追求本单位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信息,主要是价格信息。信息的传递主要是横向的。资源配置的实

现过程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调节的,即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引导资源的流向。

4、社会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关系是怎样的?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即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计划和市场两种资料配置方式的区

别与联系:

区别:(1)它们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

方式要求有一整套执行计划职能的组织和制度。而市场方式则要求改变政府职能,建立一套保证市场机制正常运

行的机构和制度。

(2)它们在实现资料配置的过程中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计划方式具有在全社会范围配置资料的作用,但排斥市场配置资料的作用。市场方式能适应市场的要求及时调节

资料的配置,但存在资料配置的一定盲目性和滞后性。

联系:在某种经济体制中,计划和市场两种能以不同形式相结合,更加有效地配置资料。

5、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怎样的?

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内涵不同。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

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料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2)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6、市场经济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般特点是什么?)

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方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市场经济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有其一般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机制是调节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木机制。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

7、什么是市场机制?它的核心是什么?

(1)市场机制,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机制,或者说就是市场的各种要素包括价格、供求和竞争等因素之间互为因

果、相互制约、各自挥功能、又共同发挥功能的这种联系和作用.各种市场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构成统•的市场机制。

(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8、市场机制包括哪些内容?

(1)价格机制。

(2)供求机制。

(3)竞争机制。

9、价格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价格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价格机制调节生产。

(2)价格机制调节消费。

(3)价格机制是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价格机制起作用的条件,在于价格背离价值在时间、方向和程度上是灵活的,价格随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

而变化。

10、供求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1)供求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其次,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

(2)供求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供求关系能够灵活地变动。

11、竞争机制有什么作用?它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竞争机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有重要作用:

(1)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等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2)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它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

(4)它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竞争机制起作用的条件,是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主要是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

经营者,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建立起开放的、完善的市场体系,消除各种垄断。

12、什么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作用是什么?

(1)所谓市场调节,是指市场机制的调节。

(2)市场调节的作用:

•是市场机制调节价格,即价格不是统一规定的,而是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利率机制等发挥作用的过程

中形成。形式上是企业定价,实际上是市场定价。

二是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即调节企业的生产方向、生产规模与生产结构。

三是市场机制调节需求,包括调节需求方向、规模和结构。

13、市场调节起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有条件的。

第一,企业要有产供销和人财物的自主权,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企业的生产方向、规模、结构可自主决定和调

整。

第二,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

第三,企业的经济利益,取决于其产品在市场上的实现状况,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相联系。

第四,企业真正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第五,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14、市场是怎样产生的?它具有什么作用?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市场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必然

存在市场。在高度发达国家的商品经济中,整个社会经济过程都要依赖市场才能进行。

(2)市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一是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二是市场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环节。

三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资源使用的社会经济效益。

15、什么是市场体系?市场体系是怎样构成的?

(1)市场体系是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在

(2)市场体系可以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

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

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16、为什么必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机制发生作用的前提和保证。而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围绕公平竞争的市

场秩序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交易行为秩序。

(二)市场制度和规则的内容十分广泛,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第二类为企业内部

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第三类为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建立消除不平等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

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三个方面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效率:因为一是资源在不同的时间使用会有不同的

效益。二、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是国民经济平衡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必要条件。三、资源在不

同时间和空间的配置与使用,都有一个配置与使用数量的问题。

价值规律的存在和作用,必然引起两个矛盾:一是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二是价值与价格的

矛盾(背离)。这就会引起竞争。

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包括三个方面:供给方内部的竞争,需求方的内部竞争,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竞争。

房地产市场,其交换或经营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房屋产业,二是地产。房地产的交易方式可分为买卖和租赁两

种形式。

金融市场是经济主体间融通资金的市场,包括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资金的融通方式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中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结合的媒介。

技术、信息市场是生产和市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建立消除不公平竞争、实现公平竞争的制度和规则,是市场运行制度规则体系的核心。

市场组织按其功能不同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管理组织三大类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