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苏轼诗词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目录TOC\o"1-2"\h\u21483浅谈苏轼诗词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12108一、引言 120489二、苏轼诗词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17640(一)初入仕途斗志昂扬时期 12680(二)万年淡泊名利远离仕途时期 312637三、结论 4摘要: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一生中创作的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他创作的作品,与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以及仕途经历等有着非常深远的联系。本文以苏轼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苏轼的作品风格以及作品主题展开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生态度和爱国情怀。他的作品所展现的积极乐观的心理以及坦然面对得失的生活态度,对于现代人来说都起到很好的教育意义。关键词:苏轼;爱国情怀一、引言在北宋时期的文坛著作中,苏轼的诗歌一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文采十分出众。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苏轼的人格底蕴以及他的精神内涵。苏轼的一生以及他的文学创作,一直都是很多研究者所关注的,他所创作的诗歌著作,为后代人留下来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豪放与洒脱也影响了很多的人。人的一生总会经历很多挫折与坎坷,苏轼也不例外,他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的,但他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导致他深刻谨记济世救民的思想,二十二岁中进士,后来又中制科第三等,作为士大夫,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勤于政事,愿意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生命[1]。在那个年代,他经历了官场的起伏,并且还是极力主张仁政的思想,后来经历了轮番的困难,在逆境之中也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将自己的内心融入到创作之中,从而创作了很多著名的诗歌流传千古。本文主要针对苏轼的作品风格和作品主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二、苏轼诗词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一)初入仕途斗志昂扬时期苏轼从十一岁起就和父亲苏洵一起学习。他的父亲苏洵早年经过几次考试落榜,苏洵决心弃考功名,最后成为一位具有独特历史、政治和文学观点的学者。对于文学创作来说,苏洵认为只有经过长期的学术积累,情感内涵才能丰富,只有有情感,才能得心应手。因此,文学作品必须有一种感觉,而不是无病的呻吟。这一观点继承了中国文学史上诗词中表现情感和志向的传统,对苏轼的文学创作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非常赞同苏洵有为而作的创作思想,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起到文学救亡和复兴的作用,对修辞的追求只能使文章形式化、空洞化。苏轼四十二首诗被列入《南行前集》,这是苏轼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起点,同时也是他诗歌发展最开始的成就[2]。这些诗的主要内容是记录途中所看到的情景和感受,从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苏轼无拘无束的创作才华和崇高的理想。无论是山水还是怀古,诗人的诗行之间都有着不受约束的韵味,使苏轼乐观、积极的态度充分表达出来了。他的志向开始显现,在他早期的诗歌中,不仅描绘风景言情,还表达了对国家的关怀。随着执政实践的增多,苏轼的注意力开始更多地关注到北宋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荆州十首》其二描绘了湖北一带落后的农业生产状况;《许州西湖》揭露了太守为了春游享乐,大肆铺张,不爱惜民力;《岁晚三首》反思了社会的贫富差异悬殊;《骊山三绝句》讽刺君主傲慢、奢侈。这些都反映了苏轼在观察国事和人民生活的责任感[3]。简言之,自嘉佑二年以来,苏轼的生活从京师名士稳步上升为高级朝臣。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而有力的风格。尽管它们过于直接和不完美,但苏轼首次出现在诗坛时,却表现出了其豪放的风格和不受约束的创作能力。直志对国家政治的深切关注和对未来的向往,与在未来党争时期的诗歌创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科举考试是在嘉祐元年,这时苏轼才刚满二十一岁。在科举中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通过分析“尧、舜、禹、汤、文、武、成、康”等上古圣王的事迹,得出了“因其褒贬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4]。”的结论,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后来欧阳修评论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也正是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很快就在京城声名大噪,愈加志得意满、张扬放肆。嘉祐六年,当时朝廷正值王安石为首的主张变法的新党,以欧阳修为首的饱受旧党摩擦已经越来越激烈,恃才傲物的苏轼认为主张变法的都是“反动派”,会引起朝野动荡,他直接向皇帝呈上了一篇《晁错论》。在文中他以汉朝时晁错之死的典故,大胆放言的说新党都是一群做事情不顾后果的奸臣,这可真是目中无人般的张扬。治平六年苏轼扶父亲苏洵灵柩还乡,守孝三年还朝后,此时王安石变法运动已经开始,许多官员都已经被迫离京,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苏轼依然张扬。熙宁四年,他大胆向宋神宗上书抨击新党,指责新法的弊病,这一行为惹怒了王安石,苏轼不得不自请出京任职。自请出京的苏轼对于仕途还并没有死心,他依然是积极向上的,心态十分的良好。苏轼先在杭州任通判,又在密州任知州。这段时间他一边提升政治,革新除弊,因法便民;一边还不忘潇洒。这一次的政局失利,苏轼根本不在乎,他依然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信心,写出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杭州时“卧听晚衙无个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南乡子·自述》)的郁闷只是暂时的,很快就恢复成了密州时“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的乐观。被外放之后“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伤感也是短暂的,在密州时很快就再次成了“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积极[5]。万年淡泊名利远离仕途时期元佑八年,旧党垮台,苏轼也一贬再贬,最终在惠州安居。这时,苏轼已是一位六十岁的白发老人。回首他三十多年的仕途旅程,从青春到苍老、从荣辱的起落,到冷暖的感受,他的风度越来越高雅。所以当他作为人臣的价值再次被否定时,他没有那么郁闷,而是淡定地放弃了自己为了庙堂的目的而坚持生命的价值。从他在惠州生活时写的一百多首诗中,他复杂而深刻的生活感受比他被降职到黄州的早期更能反映出一种自然的心态。因此,他不再受制于他曾经面对的困境。即使面对像惠州这样一个偏僻贫瘠的地方,他可以感到身心放松。显然,惠州时期的诗歌在题材上变得越来越日常化、生活化。苏轼再次回到朝廷,看见旧党当权,朝野情况也丝毫不比当年新党当权时好上半分的情况,他全然不顾他人劝阻,当机立断就脱离了旧党。看到这样的朝廷,他只想着“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行香子·述怀》)。哪怕冒着彻底不容于朝堂的可能,被再次诬告陷害,贬谪流放的结果他也不在乎,直接上表斥责了这个自己曾经的队伍,和新党不过是“一丘之貉”。而再次外放于杭州任职时,他却不在像从前那样一直想重回朝廷,也不再想着逃避遁世,而是在地方尽职尽责的做好眼前事,踏踏实实的帮助老百姓处理问题。看到杭州“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的情况,苏轼直接大张旗鼓的动用了二十余万民工疏浚西湖、开除葑田,来让西湖恢复本来的样子。晚年的苏轼哪怕是在年近六旬之时,被贬谪到偏远的岭南之地惠州,他也依然毫不在乎。到了惠州,他一直尽职尽责的为当地百姓做贡献,把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黄金都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在惠州西湖也修了一条苏堤。不仅如此,此时的苏轼还过上了一直追求的吃货生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在岭南过上了潇洒豁达的人生。苏轼在儋州积极的为老百姓做实事,备受老百姓的尊崇,如今海南还流传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甚至还有一种东坡话,这写都是海南人民纪念苏轼的缅怀之情。苏轼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据传当时有有很多学子都因为仰慕苏轼的文名,而不远千里,追至儋州,想要跟随苏轼学习。结论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同一般,他的很多文章和诗词都得到了后世文人的称颂,并且有多部经典作品流传至今。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的文学态度与处世态度都值得后人学习,苏轼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始终秉持治学严谨的文学态度,并且他在逆境中表现出的“忧国忧民”以及渴望为国出力的精神让其成为文人中的楷模。参考文献:[1]江日琼.浅谈苏轼的爱国思想[J].智富时代,2019,000(003):P.159-159.[2]陈青娇,陈水民.浅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的爱国主义情怀[J].名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