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度高三级部9月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并将答题卡上的考号、科目、试卷类型
涂好。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卷纸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写
在试题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
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
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
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
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
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
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
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
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
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
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
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
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
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
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
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
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
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
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
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
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
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
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
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
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
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
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
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
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
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
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
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
照的一种方式。它赘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
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
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
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
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
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
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
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
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
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
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
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
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
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
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
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
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
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
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
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
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
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
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
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卷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
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
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
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
能带来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
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
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
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姮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
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
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
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
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
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
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
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
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
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
通老井的甜水了事。瞌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
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
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
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铳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
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
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
找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
便翻了起来...
⑬几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
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逢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
他的声音嘶亚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
扑倒在地。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
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裨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
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
摩深透,何愁不能窥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⑰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
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
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
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⑱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
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
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
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⑲想着想着,他迷迷糊糊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
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
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
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
来。
㉔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向“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向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
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
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
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
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
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
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
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
上的对应。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
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
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
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君欲勿许。司马侯日:“不可。
楚王方侈,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
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国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
者,何向而不济?”对目:“恃马与险,而虞邻之难,是三牛也。恃险与马,不足以为固也,
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德音以享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若何虞难?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
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那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
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
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志于下,群臣,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
卒死于野。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阖闾欲兴师伐楚,子胥谏曰:“不可。
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仇,臣不为也。”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昭公于郢,数年而后归之,昭
公济汉水,沉璧曰:“诸侯有伐楚者,寡人请为前烈。”楚人闻之,怒,于是兴师伐蔡。蔡
请救于吴。子胥谏口:“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于是吴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
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
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
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
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意为危险。与“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中的“殆”含义相同。
B.务,意为致力、从事,与《过秦论》中“务耕织”的“务”含义不同。
C.倍,同“背”,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含义相同。
D.前列,文中是指先锋、先头部队。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位居前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侯劝晋君暂时迎合楚王,若楚王仁德,诸侯自然会去侍奉他,否则,晋国再去灭掉
楚国来争霸
B.楚灵王召集诸侯会盟后发动战争,兴建宫室,导致众叛亲离。这恰好印证了司马侯“淫
虐将遭弃”的观点。
C.伍子胥出逃到吴国,吴王阖闾想出兵帮他报仇,但子胥劝阻吴王,不能为了给子胥报仇
而损害君王道义。
D.蔡昭公因一件美裘触怒楚国贵族,被囚数年才获释。回国途中他立誓报仇,后求救于吴,
吴最终打败楚国。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有何能济,君其许之。
(2)蔡非有罪也,楚人无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14.请结合文本分析司马侯与伍子胥的“善谋”智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王右丞®山水律②二首(其一)
张祜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日月中堂见,江湖满座看。
夜凝岚气湿,秋浸壁光寒。
料得昔人意,平生诗思残。
[注]①王右丞:王维。②障:屏障,此处指屏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议论,借题画以寓志,用王维的山水画寄托自己的志趣。
B.颔联写画中主要元素“日月”“江湖”,观者坐于厅堂之上便可感受自然之美。
C.颈联描绘夜晚雾气凝成露珠,润湿了整个房间,一泓秋水倒映在寒冷的墙壁上。
D.尾联“昔人意”指王维的心境,“诗思残”意为虽懂画家心境,却难以用诗句表达。
16.诗人是如何表现王维画作之高妙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本题共1小题,6分)
17.名篇名句默写。
(1)“烟花三月下扬州”“人生只合扬州老”的华美诗句让扬州这座文化名城名扬古今。
但是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中却有“,”句子,描绘了战争
洗劫后扬州城的荒芜景象,令人感叹。
(2)荷,也称莲,历来为文人所青睐,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以“”一句来
描绘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则用“”描绘出荷在风
中摇曳、挺立的姿态。
(3)猿声凄厉,令人哀伤,因此猿啼被悲愁化,文人常借猿的啼叫声抒写别离和悲苦之情。
请从古代诗词中寻找并摘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曾经的新东方老师董宇旌,…丛把在线直播变成.“课堂”.的熊力,.在实现个人转型并激发
“粉丝磁场”后,成为直播带货乃至短视频界的一股清流。
近年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升温,网络直播行业①,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生
活方式。众多网红纷纷入场,但也难免②,水平参差不齐。事实上,人们在一划而
过的快浏览外,也希望有从容不迫的慢享受;在段子奇观的冲击外,也希望能有信息知识的
增量。
高热度更需冷思考。从“调料的名称”讲到“霍去病封狼居胥",从“头顶的星空和心
中的道德律”讲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信手拈来的引用,整饬华丽的排比,锦心
绣口的比喻,董宇辉的过人之处可能不在于带货能力,而是内容生产。“知识+直播”的形
式,不失为一次可贵的尝试。但从直播行业本身看,一时火爆不等于一直火爆,人们见证了
太多网红的③»唯有在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激发火花,才能突破同一种营销形式可
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H(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节日期间,无论是家人团圆,还是老友欢聚,“吃”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节后很
多人会增添新的烦恼,那就是“节日肥”“过年肥”,减肥也就提到日程上来。事实上,生
活中你会发现,有许多整天嚷嚷着要减肥或者正在减肥的人,其实根本不胖,反而是一些真
正应该减肥的人对此却毫不在意,那么,怎么判断是否需要减肥呢?从医学角度来说,身材
是否肥胖,©体质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之平方而得出的数字,国人
的健康体质指数为18.5~23.9,如果低于18.5,就是偏瘦,不需要减肥,而高于23.9,就可
以考虑减肥了。
提到减肥,不少人都为之“奋斗”过,节食、跳绳、跑步都是常用的减肥方法。临床中
还发现,很多人用不吃晚饭来减肥,这种方式不但难以长期坚持,②,有人就因此
得了严重的胃病。而且,如果以后恢复吃晚饭,③,甚至比以前更胖。不仅如此,
不吃晚餐,营养素供给不足,蛋白质供应下降,肌肉量也会随之减少,体重反弹后,在同样
的体重下,体脂率反而会比减肥前更高。因此,减肥一定要讲究科学。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你要觉得这段话对深化文章的主题没什么帮助,就删了吧。
B.听了老师的话,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是个非常用功的同学,尤其是钻研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选三名学生参加今年五月的“青春和梦想”演讲比赛。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这句话阐述了学书
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我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我们
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度高三级部9月模块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H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
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卷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准考证
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并将答题卡上的考号、科目、试卷类型
涂好。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卷纸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不能写
在试题卷上,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以来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
点,可称为“有古今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
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事实。在原始时代,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氏族、部落;在阶级社会,社会
的基本形式是民族。既然人类社会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那么,人类文化在
此阶段也一定要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可以把一定数量的人民凝聚在
一起,也可以把这些人与其他人区别开来。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
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
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因此,文化“有
古今无中外论”既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也违背了一般能通过特殊而存在的辩证法。
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因为地域的辽阔、山海的阻碍等因
素,各个民族各自独立地生存,文化上差异的产生也不可避免。例如,随着地理上的隔绝,
同一种语言会分化为各种各样的方言,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经济生活网络和不同的“市民社
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也会疏远、隔膜起来。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地理环境的差异不仅会对生活在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会对他们的科学、艺术、宗
教等产生直接影响。
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文
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一
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的
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文化是人创造
出来的,但文化发展的成果又不断地反作用于人本身。各民族在创造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
的同时,也发展了不同的审美趣味。“喜闻乐见”的民族气派,正是文化成果长期作用于人
本身的结果。审美趣味如此,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亦莫不如此。在这个意义上,一个民族
的共同文化不仅表现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而且创造了该民族的共同心理。这种文化成果与
人自身的身心变化的相互作用,是民族差异的放大器、加速器和稳定器。
最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古往今来,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冲突史不绝
书。许多征服者民族推行强制同化的政策,而被征服的民族则千方百计为保持自己的民族特
性而斗争。在这种同化与反同化的斗争中,许多细枝末节的差异也会获得不寻常的意义。例
如在清朝末年,剪掉辫子就意味着公开表示与清朝统治决裂。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仅是人类
以民族为单位长期生活的自然产物,而且在民族斗争中人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应当指出,虽然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不能事事归因于经济,但归根结底是人类生产力达到
一定发展程度的结果。文化上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都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上才得以发
挥作用。因此,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不是超历史的存在,不是纯自然的存在。因而,
文化上的民族差异也是历史的、可变的,相对的。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
材料二:
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
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
第二种是承认其价值,但只是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某种可供研究的历史遗迹,
实际上是排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抽空其生命,崇拜其空壳。如果我们混同了已成遗迹
的、定型了的“传统文化”和今天仍然活着的并主宰着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的,
受过现代文化洗礼的“文化传统”之间的根本区别,以复旧充新生,抵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将陷入困境。
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
照的一种方式。它赘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
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
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
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
回答的问题。
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
性。我们固然不必保留辫子或者“三寸金莲”以供猎奇者玩赏,但中国文化自有其无法“欧
化”的特殊的魅力,中国文化的更新也自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殊性。所谓的文化相互同
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事实上,正是由
于差异的存在,各个文化体系之间才有可能相互吸取、借鉴,并在相互参照中进一步发现自
己,将异国作为帮助自己发现自己的“他者”,从另一种文化的陌生角度来观察自己,看到
许多从内部无法看到的东西。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
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
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文化之
间的误读难以避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发现新义还是反观自己,都很难不包含误
读的成分。而从历史来看,这种误读又常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的契机,因为恒守同一的解读,
其结果必然是僵化和封闭。
(摘编自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既然在阶级社会里社会的基本形式是民族,那么在此阶段的人类
文化也一定是民族的、具体的。
B.不同的文化发展成果长期作用于人,可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而不同的民族心理反过来
又催生出不同的文化成果。
C.文化相对主义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承认一切文化的合理性,虽然也有问题,但因
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
D.在文化交流中,既要保持本国的特殊性以避免被同化,又要分清主体和客体,从客体文
化中发现新义或反观自己。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在古代,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分别产生了农业部族、畜牧业部族等,说明地理环境的
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产生了直接影响。
B.种族、地域、文化传统等是文化创造的基础,并有限制作用,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
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C.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帝斗争使先进的中国人普遍意识到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性,可见文
化上的民族差异在民族斗争中被人们有意识地巩固、强化。
D.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文化差异造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它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
民族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与普遍性。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C.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北史•吐谷浑传》)
D.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对文化差异的论述,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5.下列文字提到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与中国《木兰辞》有所不同,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
这种现象?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木兰辞》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讲述木兰替父从军、最后荣归
故里的故事,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忠孝两全的价值观。美国动画版《花木兰》则对《木兰
辞》进行重新诠释,木兰为了证明男女平等、实现自身价值而主动从军,体现美国人崇尚个
主义的民族性格。《花木兰》在中国上映后,获得不错的票房。不少观众表示故事有新意,
能带来启发。
【答案】1.C2,B3.A
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
论”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
同态度,再强调现阶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
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读现象。
5.①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
不同;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
②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其
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③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木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
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④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
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问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张冠李戴,“但因其宽容合理而应该受到尊重”错误。由原文“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
存,反对用产生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
殊,都自有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可知,”应受到尊重”指的是“都自有
其合理性和存在价值”的“一切文化”。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曲解文意,“所以文化创造必然事事都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找到原因”
错误。由原文“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要机制。种族、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等是人们从事文化创造的基础,同时也是对文化创造的限制,而自由创造只是在这
一定范围内的发挥。因而,文化的发展既非绝对必然的,也非完全自由的,而是自由和必然
的统一,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可知,既然文化的创造有一定的自由度和偶然性,就不能事事
都到诸如地域、经济、种族、文化传统中去找原因。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一段的观点是否定“有古今无中外论”,认为文化有民族差异。
A.强调万物各有差别,最适合作为论据证明第一段观点;
B.强调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
C.强调要团结一致;
D.强调要学习借鉴。
故选A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论述文化有民族差异及这种差异的成因。由材料一第1段关键句“‘五四’以来
的文化研究中,曾出现一种认为‘中西文化的差异纯粹是时代性’的观点,可称为'有古今
无中外论’。这种论调的根本错误在于,忽视乃至抹杀人类社会以民族的形式存在这一历史
事实”和“人类社会以民族为基本形式这一事实还告诉我们,具体的文化总是各种各样的民
族文化,而一般的人类文化只能存在于这些具体的民族文化之中。离开了各种各样具体的民
族文化,所谓一般的人类文化只是一种虚构”可知,材料先分析了文化“有古今无中外论”
的根本错误,阐述世界文化有民族差异;结合材料“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
的、复杂的。首先,地理的隔绝机制是民族差异形成的基本条件”“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
是民族差异最重要的自然根源"'‘其三,一定范围内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是民族差异形成的重
要机制”“其四,不同文化发展成果对人类自身的不同改造是民族差异的最高表现”“最
后,民族斗争是民族差异的强化剂”可知,再进一步阐释文化方面民族差异的形成原因。
材料二侧重论述对待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文化误读。结合材料二“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
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第二种是……第三种态度
是”可知,材料先分析了历史上对待文化差异的不同态度;结合材料二“无论如何,文化差
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再强调现阶
段保留文化差异的意义;结合材料二“所谓的文化相互同化、融合而导致的‘世界文化一体
化’,只能带来人类文化的单调和没落”和“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
可避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
读另一种文化”可知,指出“世界文化一体化”的严重危害,并进一步阐释了文化差异带来
的文化误读现象。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结合材料“无论如何,文化差异总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事实。正是
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可知,这种不同体现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即中国忠孝两
全观念与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的民族性格不同;
这种差异是文化误读的产物。结合材料“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
免地产生误读。所谓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
一种文化。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了
他如何对其加以认知和解释”可知,美国人按照自身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来解读《木兰辞》,
其原有“视域”影响其认知和解释。
对这种差异应当宽容尊重。结合材料“第三种态度是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态度。这是将事物
放到其自身的文化语境内去进行观照的一种方式。它赞赏不同文化的多元共存,反对用产生
于某一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去评判另一文化体系;承认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自有其合
理性和存在价值,因而应受到尊重。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理”可知,《木
兰辞》为美国人提供创作蓝本,《花木兰》又为我们提供“他者”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发
现自己,中美文化交流互鉴,可促进双方文化发展。
这种差异应引起我们的进一步思考。结合材料“这种态度当然远比前两种态度来得宽容合
理,但再进一步追问;千差万别的文化有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呢?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
中心主义?这些都是文化相对主义所面临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可知,“千差万别的文化有
没有普遍认同的东西?人类有没有可能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等是我们必须正视和思索的
问题。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
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
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
定了主意——远远离开自己原先的华贵的瓦釜书院,离家苦修,再造自己。
③第一件事,就是在这断垣残壁上结一间能够遮风挡雨的草庐。
④他一头钻进齐腰深的荒草中,拣细密的茅草一撮一撮地拔了起来。大黄一直卧在断墙
下自顾呼噜,后来终于也钻到荒草中来了。暮色消失天黑定时,断墙下堆了一大垛茅草。苏
秦与大黄各自吃了一张干饼一块酱肉,大喝了一通甘凉的井水,便开始盖自己的草庐。
⑤时下正当九月中旬,秋月将满,分外明亮。苏秦趁着月色仔细查看了断墙,不用砌墙,
就是屋顶上草抹泥。他先用铁耒挖土,围了一口很大的泥锅,又打了五六桶水倒进泥锅,然
后向泥锅里填满选好的半干土块:等待泥锅泡土的时刻,用那口柴刀剁了许多细碎茅草,扔
进了泥锅,然后赤脚跳进泥锅反复踩踏。月上中天的时分,一锅软黏适度的草泥和好了。虽
然是大汗淋漓,苏秦却是精神抖擞,丝毫不觉得困乏。一鼓作气,他开始给屋顶上草。东方
已经鱼肚白了,苏秦没有歇息,开始铺干茅草。正午时分,苏秦压完了一面茅草,高兴地从
土墙上爬下来,双腿一软,倒在了大黄身边。
⑥“呼——”一阵粗重的鼾声响了起来。大黄嗅了嗅苏秦,摇摇尾巴也卧倒了。
⑦“呜,呼……”大黄喉头呼噜着,靠在苏秦身边也睡着了。
⑧时序已至寒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原野上的一切都模糊了,孤独的草庐已经完全
淹没在漫无边际的风雪之中。苏秦在屋外逆风而立,一字一字,高声吟诵起了《阴符经》——
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⑩九月末草庐刚一结好,苏秦便开始了一种奇特的粗简生活。每晚一顿干饼酱肉,喝一
通老井的甜水了事。嗑睡了,在草席上和衣睡上一两个时辰,醒来了到井台上用冷水冲洗一
番,立即又回来揣摩苦读。日复一日,倒是分外踏实。
⑪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
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这一点,就是对天下大势的洞察。要锤炼这种见识,需要的不是具
体的就事论事的学问,而是高屋建银鸟瞰天下的眼光境界。“必须大悟,方得有成。”这是
苏秦在坎坷屈辱中磨出来的见识。
⑫在他打开父亲送来的铜箱翻检到最底层时,一本破旧的羊皮纸大书出现了。——《阴
符经》!天哪!他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阴符经”几个大字凿凿在目,旁边还有两行小字,
找目细看,隐隐约约便是“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四个名字。他二话不说,坐在门外土坎上
便翻了起来……
⑬/L个月了,他每日朗诵默记,已经能将《阴符经》倒背如流。这《阴符经》当真是“变
通无羁,深微烛照”。苏秦觉得,自己还远远未将《阴符经》咀嚼透烂,还得再下苦功夫。
⑭在这个风雪扑面的寒夜,苏秦依然雷打不动地冲着苍茫的夜空大声朗诵着,渐渐地,
他的声音嘶亚了,吼出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喉头一阵发甜,猛然喷出了大大一口鲜血,颓然
扑倒在地。大黄“鸣”的一声低吼,箭一般扑了过来,叼住苏秦的腰带,腰一弓,使劲儿往
门口拖。它将苏秦拖到门口,又三两下拱开了门板,将苏秦拖到了屋内。
⑮“啊……”喉头一阵呼噜喘息,苏秦终于醒来了。
⑯方才一阵吼诵,使他突然顿悟——《阴符经》正是纵横牌阖的大法则!其中天地之道、
为政之道、君臣之道、创守之道、万物互动之道、邦国互动之道无所不包。将这些大道理揣
摩深透,何愁不能^透天下奥秘?何愁不能找出列国症结?何愁不能纵横战国?
(g苏秦又打开了《阴符经》,又一字一字地开始琢磨。读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
万化安”时,他眼睛突然一亮。老师鬼谷子在这句下边注文:“食者所以治百骸,失其时而
生百病。动者所以安万物,失其机而伤万物。时之至间,不容瞬息:先之太过,后之则不及。
是以贤者守时,不肖者守命也。”读着想着,苏秦心中一片豁亮——
⑱想想自己说秦,就是“先之太过”,如何能够成功?不成功一定是不应时了。王霸大
业,秦国是没有拒绝的理由的,但秦国却偏偏拒绝了,而且还拒绝了两次,公孙衍失败了,
他苏秦也失败了。现下静心想来,确实是为时过早了。新君即位仅仅一年,秦国内政未安,
这时候要秦国立即实施东出争霸,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颜&着想着,他迷迷糊撷地瞌睡了,头“咚”地一声撞在了木案上。苏秦醒来揉揉眼睛,
站起来在屋中踱步,念着想着,自言自语地嘟哝着……猛然,他盯住了“机在于目”四个字,
顿时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心中一闪,觉得似乎抓住了什么,瞌睡却又猛然袭来,那闪光又
被淹没了。苏秦气恼异常,抓起案上的缝书锥对着大腿猛然一刺,一股鲜血“哧”地喷了出
来。
⑳苏秦猛然清醒,“机在于目”,就是见机而动,不死守一端。
a,,啊哈哈哈哈哈!"苏秦仰天大笑,手舞足蹈,脚下一软,扑在了大黄身上。
忘冰天雪地的草庐里,苏秦抱着大黄睡去了,人的鼾声与狗的呼噜声交织在了一起。
(选自《大秦帝国之纵横》,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住进草庐前,苏秦心底烦躁急迫,这主要是因为他回家后受到了妻子和大嫂的冷遇,让
他倍感亲情的冷漠和世态的炎凉。
B.苏秦发现《阴符经》时,几乎惊讶得要跳起来,这一细节暗示了《阴符经》是一部奇书,
为后文苏秦的彻悟做了铺垫。
C.小说在描写苏秦发现并苦读《阴符经》时运用了插叙手法,这样叙事使结构多了一些变
化,避免了平铺直叙。
D.小说两次写到苏秦和大黄相依睡去,第一次睡去,是劳动后的疲惫与畅快,第二次睡去
是彻悟之后的满足和内心的释然。
7.关于苏秦结草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决意离开原先华贵的瓦釜书院,来到荒野之中苦修,这是他主动放弃平庸与舒适后
的选择。
B.小说细致地描写了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一一围泥锅、剁茅草、反复踩踏,他做得很熟练,
是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
C.苏秦在荒野中结草庐,与风雪为伴,让劳作的痛苦磨砺自己,使自己更加奋发,是勾践
式的“卧薪尝胆”。
D.断垣残壁,茅草苫顶,孤独地伫立于冰天雪地之中,作者让草庐与苏秦实现了某种意义
上的对应。
8.本文题为“天地再造”,苏秦的“再造”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
分析。
9.《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苏
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本文在演绎苏秦这段故事时有“一只忠
犬大黄陪伴他”的情节加入,这样的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A7.B
8.第一阶段:梦幻破裂,离家苦修
第二阶段:修筑草庐,重归平静
第三阶段:卧薪尝胆,大彻大悟
9.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忠犬的待遇,反衬苏秦的善良,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情节结构上:添加忠犬救主的故事情节,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有了一层奇幻的色彩。
主题表现上:“忠犬”象征着苏秦对理想的坚守,也象征了父亲对苏秦的理解。暗示文章主
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A.主要原因分析错误。根据“住进草庐,苏秦心底深处的那股烦躁急迫消失了。他意识到,
自己的学问面上渊博,却缺乏专注一点的精深”可知,苏秦烦躁急迫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自
己失败的原因。
故选A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为了凸显他擅长劳作,生存本领强”错,苏秦和草泥的过程与下文苦读《阴符经》的过
程有异曲同工之妙,凸显的是苏秦坚持理想的执着。
故选B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给文章分层,让后再逐层分析归纳。通读全文可知,全文共分为四层:
第一层『2段:主要讲述苏秦离家苦修,再造自己的原因;
第二层3-7段:主要讲述苏秦结庐的过程:
第三层10-12段:主要讲述苏秦发现《阴符经》的过程;
第四层8-9、13-22段:主要讲述苏秦反复苦读,最终大彻大悟的过程;
文章这四个部分,都与苏秦“再造”的过程有关。总结归纳后,可以把苏秦“再造”的过程
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章12段,主要讲述苏秦周游受挫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淮阴师范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英国文学作品选读》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养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工学院《书籍设计2》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淮阴师范学院《会计电算化实训》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DB1402T36-2024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规范
- 拓展创新思维的企业教育培训考核试卷
- 塑料制品在船舶制造上的应用考核试卷
- 煤矿通风安全监测监控培训考核试卷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一、二单元 测试卷【含答案】
- 发挥产业工会作用的实施方案
- 科捷物流介绍(中文版)ppt课件
- 军事地形学地形图基本知识
- 2022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含2022年修订和新增部分)
- 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全国通用(共24张PPT)
- 建设工程竣工消防验收记录表(DOC36页)
- 沉井专项施工方案DOC
- 切削力计算参考模板
- 一年级海洋教育教案
- 聚氨酯硬泡沫配方及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