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立高级中学高二(上)期
中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试题。
材料一: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喜爱
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
可复见。就其他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
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
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
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施.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
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他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
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
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
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
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
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
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它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
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
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
和企求解脱与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
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然而做和尚也仍要穿衣吃饭,仍有苦恼,
也仍然逃不出社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如果说,
《春江花月夜》之类的对人生的自我意识只是少年时代的喟叹,虽说感伤,并不觉重压;那么,
这里的情况就刚好相反,尽管没多谈,却更感沉重,正是“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
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然而就在强颜欢笑中,不更透出那无可如何,黄昏日暮的沉重伤感么?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
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
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付随遇
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
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具有同
样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
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
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
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
件下的成果。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材料二: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苏轼在想:就像鸿雁飞在茫茫的天空中,偶然在雪地上停息,留下一些
印迹,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生命只是一种偶然吗?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
星星点点,似断似连,又能够说明什么?冥冥之中有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呢?年轻的苏轼发
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但不管怎样,人总还是要辛勤地努力吧!当年父子三人走在靖山道上,风雪交加,路途崎岖,
蹇驴在颠簸中发出长长的嘶喊。这就是路。如今兄弟俩都考上了进士,从小官做起,跟各样的人
打交道,疲惫、厌倦总是难免,但总还要努力走下去,这就是路。
在苏轼的诗中,“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
无留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人世无常,虽然也可以
导出某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但若是以“无所住”的态度去应对无常,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
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正像前面说过的,无奈也罢,旷达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
努力的积极态度。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
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他任徐州太守时,黄河决堤,大水围城
数十天,徐州城岌岌可危。苏轼住在城墙上的小棚子里,有家不回,以安定民心,终于率士民顶
住了洪水的侵袭,赢得了极大的声誉。任杭州太守时,他为了兴修水利而疏浚西湖,留下了一条
风光绮丽的苏公提。他绝不会把自己“空”成一个对现实世界毫无意义的虚壳。
(摘编自骆玉明《诗里特别有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诗文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了人生空漠之感,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还是一种
对社会的退避。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学优而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
想的人物。
C.阮籍、陶潜对政治杀戮都感到恐惧哀伤,但并没有深深地埋藏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
念。
D.朱熹、王船山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因为他们觉得苏轼对当时的社会秩序
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这种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
苏轼的影响。
B.苏轼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些,但在中国文艺史上
的影响却略胜一筹。
C.人世无常,可以生发出无可奈何的心情,也可以生发出超越的旷达,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
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
D.喜欢老庄与佛禅,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与始终正直和富于责任感是不可能统一在
一个人身上的。
3.下列诗文中不能透露人生空漠之感的一项是()
A.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B.寄蜉蟒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C.不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飞鸿雪爪”,但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雪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
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
科已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
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
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
天夜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
开了信封,环顾了片刻,便读了起来。“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
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伤快要养好啦。”“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
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
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是通向那座旧亭子
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
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
响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
仅是整个国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我出院后,会
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
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
好了门铃。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
了钢琴。
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
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
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城的。就在车站,中尉
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一个带着女儿
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
便走了出去。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
是小门还是咯吱地响了一声。“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
屋吧,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
径走向小木屋。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
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
的,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我觉得我好像在哪
儿见过您。”“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
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
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
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
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天呐,我从来
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点呢?或者
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创作于1943年二战期间(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雪”,不仅交待了人物活动的背景,营造了一种洁净而美好的意境,还带给人
以寒冷却诗意、圣洁、温暖的感受。
B.这篇小说巧妙地发挥了书信的作用,先是借书信交待了男主人公的情况,结尾时又通过书
信表达了波塔波夫对彼得洛芙娜的爱慕之情。
C.文中划线内容让我们借波塔波夫的眼睛看到了花园、旧亭子、远处的森林、雾蒙蒙的天空
以及粉红色的霞光,只有景致而已,并不能借此感知人物的心情。
D.小说讲述了战争背景下,彼得洛芙娜经历了感情的伤痛来到陌生的小城后发生的故事,她
能主动迎接生活中的新变化,让我们看到人们对爱和美的向往与追求。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善于利用景物的前后勾连来加快叙述节奏。小说中钢琴、蜡烛等景物的反复出现
并前后勾连、照应可以使情节更紧凑。
B.本篇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呈现的多是诗意的画面,语言简练,体现了苏联作家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作品的独特魅力。
C.本文恰当地运用全知视角,叙事角度从彼得洛芙娜转换到波塔波夫中尉再回到彼得洛芙娜,
使得主人公的形象得到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呈现。
D.好的小说结尾,正如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让人回味无穷。本文中彼得洛芙娜结尾的
“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而丰富的想象空间。
8.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9.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孟子将朝王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日:“搴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
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日:“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日:“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
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
否乎。”
使数人要于路,目:“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为俭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
见所以敬王也。”
日:“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目'是何足与言仁
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年华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日:“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塔,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
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日:“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
以吾义,吾何慷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
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今天下地丑德齐②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
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
【注】①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②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
10.下列对文中最后一段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
/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
/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
/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
/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
称。
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
位置传给尧。
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
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
“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
礼贤下士,谦逊待人。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
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
理为一体。
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
-*•,,
—•O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②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
14.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柳宗兀
新沐换轻情,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0情。【注】①愚泡:柳宗元在永州冉溪边居住时,运土堆石,堵住泉水通
道筑成的池子。②羲皇:指传说中的伏羲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写诗人被贬永州后与谢山人清晨同游愚池的情景。“山人”指隐士。
B.颈联对仗工整,用霞尽山远、天高雁鸣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
C.诗人为愚池所陶醉,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
D.永州民风淳朴,世情淳厚,诗人居住在这里,仿佛生活在远古的伏羲时代。
16.清人沈德潜评价柳诗时说:“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
结合本诗,谈谈你的理解。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会赞许
你有仁德的句子是“,
(2)应对新冠疫情防控,我们一直强调保持社交距离,实行“动态清零”的政策,而非等到疫
情扩散再来补救,这就与《老子》四章中“,"的思想主张不谋而合。
(3)《将进酒》中的“,”两句,表现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两句运用想象和典故,暗含鱼雁不能
传言之意,含蓄地表达了相思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博物馆,是文物的保存者和历史的记录者,是文化的“存储卡”和历史的“解码器”。今
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作为与历史、文化、艺术、自然的相遇之地,博物
馆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现在,并打开心灵去接受未知的事物、全新的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
好未来的重要力量。
精美珍贵的文物、活态流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庄重严肃的革命旧址、的世界遗产
地……遢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赏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
为重要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机构。在博物馆,历史文物并不只是
时间的沉淀、岁月的陈酿,不只是一个静止的存在,更着文化血脉,与我们的生活和所处
的时代。置身于“活化”的历史之中,人们总能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得到“从哪儿来、
到哪儿去”的从不忘本来中获得开辟未来的力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丰富多彩流传休戚相关启示
B.类型多样传承息息相关启迪
C.丰富多彩传承息息相关启不
D.类型多样流传休戚相关启迪
1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
B.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
C.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重要公共文化机构。
D.遍布祖国大地的文化遗存和山川风物为我国博物馆提供的丰富素材和来源,也让博物馆成
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公共文化重要机构。
20.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平时都需要一定量的锻炼。在诸多运动中,健步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健步走既能
强身健体,又不会对关节产生较大的损伤。但为什么有的人越走越长寿,有的人却可能走出一身
病?原来,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一般来说,很多坚持晨练的人都会选择在太阳出来前去健步走,认为这个时间段既不会被
太阳晒伤,也能呼吸到清新且多氧的空气。其实,①。大量数据表明,在上午这一时间
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而晚上光线变差,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
情况。因此,②。根据提议,每个人最好每天健步走6000步,步数过多不但没必要,③
o例如,走路步数过多、频率过高时,关节、肌肉都无法及时恢复常态,容易引发关节炎、
韧带损伤等多种疾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5个字。
22.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
个字。
23.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网友在微博平台发布了自己的心得:“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这则
微博迅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说,从外打破就会被人吃掉:从内打破就会发展、成长。
有人说,人生也是这样,从外打破源于压力,从内打破源于动力。
有人说,如果是个臭鸡蛋呢?从内怎么打破?从外打破也没用啊!
有人说,就算是个好鸡蛋,母鸡不去孵,也于事无补啊!
还有人说,大家说的都有道理,但我觉得“打破”才最关键……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
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A、D、材料一按“是什么——为什么一一怎么样”的论证思路展开,首先提出
观点,指出苏轼之所以在文艺史上有巨大影响,是因为他把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
个新的质变点。接着论述苏轼诗文中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退隐心理)比前人更深刻更沉重,
最后指出这一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影响。、材料一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
之所以成为苏轼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是因为他的诗文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
出世意念,即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提到“飞鸿雪爪”是为了论证苏轼有着佛禅的无常观,为后文阐述这一无常观不影响苏轼
积极的人生态度作铺垫。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
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
细致、准确。
【解答】
B.”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的关键,是因为苏轼是忠君爱国……的人物”错,材料一原文表述“这
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后一面”是指苏轼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人生空漠之
感。
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
【解答】
B.“但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却略胜一筹”错,材料一只表述苏轼的文艺成就比屈、陶、李、杜
要逊色一筹,在中国文艺史上的影响并没有具体比较。
C.“这些都不妨碍人们在人生道路上所持有的积极人生态度”错,根据材料二“无奈也罢,旷达
也罢,对苏轼来说,这些都不妨碍在人生道路上总须有所努力的积极态度”,只是对“苏轼而言”.
D.“不可能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错,根据材料二“我们看苏轼的一生,一方面喜好老庄与佛禅,
能够以超越的眼光看待世事的变幻,但作为一个官员,他却始终是正直和富于责任感的”,二者
是可以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
故选Ao
3.【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题干所述情
感。
【解答】
D.“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是说不能主观臆断,表现的是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
信旧说、不主观臆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能表现出苏轼的“人生空漠之感。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然后按照先写了
什么,接着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的顺序进行答题即可。材料一第一段首先引
出自己的观点“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
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采用引论式提出观点,解答了
“是什么”的问题。
接下来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从两个方面阐述了苏轼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并着重论述了后一
方面是苏轼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
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
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解决了“为什么”这一问题。
最后一段,阐述了苏轼在后期封建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
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论述了苏轼的美学思
想和审美趣味对后世的先驱作用。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
整篇文章采用了“是什么一一为什么一一怎么办”的思路,论证结构清晰。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
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
本,自己发挥。材料一的表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
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作者运用“飞鸿雪爪”
阐述了苏轼在诗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空漠”之感。
材料二的表述“‘飞鸿雪爪’的比喻从情感上说带有惆怅的意味,不像‘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
影之心’那样表现得洒脱。但在哲理上,它也体现着佛禅的无常观”,阐述的是苏轼诗文体现出
的“佛禅的无常观”,引出“也可以引导出超越的旷达。在这首诗里,两种情绪同时存在”。
6~9.【答案】C、C、、
【解析】(1)C.“只有景致而已,并不能借此感知人物的心情”错误。文中划线内容具有暗示性,
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表现波塔波夫
内心的情感波澜。
故选C。
(2)C.“运用全知视角”错误。采用的是有限视角,不是全知视角。
故选Co
(3)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的信件,她被波塔波夫充满爱的
精神感动,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
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
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心地善良、体贴别人、
善解人意的人。
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翼地从抽屉里
找到蜡烛,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夫弹奏了几曲,
这些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
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前的抱怨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
白、温柔的雪”,说明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
见到不敢进屋的波塔波夫,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热爱
生活、积极主动的人。
(4)在小说中,钢琴在文中多次出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
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
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
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现,在这篇小说
中,钢琴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
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
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
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
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
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
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
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答案:
(DC
(2)C
(3)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
②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
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琴。
③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
(4)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那架走了调的钢琴,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
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
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
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回归原文,用原文相关信
息辨析选项。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需要将选项与原文相关信息进行对比,
进而辨析选项正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筛选人物相关描述,进而具体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寓意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小说内容,进而具体分析。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10~14.【答案】C、B、B、①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②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孟子认为,
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
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
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止匕外,文言虚词和特殊
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解答】
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
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
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无他”
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管仲且犹不可
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故选C。
2.
【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
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
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
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解答】
B.“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故选B。
3.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
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
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解答】
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
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
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
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重点字词:①第一个“以",用、拿;“与”,和、跟;“岂”,
难道;第二个“以”,认为。②“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
一天下。
5.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
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
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谦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
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
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
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
朝廷见齐王。
参考译文:
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
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见到您吗?”
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
合适吧!”
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
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
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家去歇宿。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感爱为关
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他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
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
唤,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
礼的规定不符合吧。”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
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曾子
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
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
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爵位)而轻视另外两样(年龄、德行)呢?所以想
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尚
德行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
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
力气而称霸诸侯。
“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
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
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
15~16.【答案】C、
【解析】(1)C.“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错,对“当路”的理解有错,“当路”指的是当权的
人,意思是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
(2)答题时首先要了解题干的意思,题干包括两层意思,一层是人物的处境,一层是人物的心境。
应结合诗歌内容解释处境和心境。题干中提到处境是“连蹇困厄”,是表明人物处于困境之中,
根据诗歌背景可以得知,柳宗元的困境是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人物的心境是“淡泊”、“怨”
和“不怨”。要结合诗歌了解这三个词语的意思,诗歌的首联和颈联写景,景物清静幽雅、高远
寥阔,抒发了作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之情。“怨”和“不怨”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不怨”
是表面上看无怨愤之情,“怨”则要结合诗歌的尾联去理解,在诗人看来,官场是充满机心的,
还不如去民间体验民情,“怨”针对的是官场,指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答案:
(DC
(2)诗人此时虽然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但本诗所写景物清净幽雅、高远廖阔,所发之情恬淡闲
适、豁达洒脱,表面看并无怨愤之情;在诗人喜爱愚池和希望归隐的背后则蕴含着他对官场的不
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译文:
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
行?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
时的民情。
赏析:
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
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是说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
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天地间一切都已
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
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初看,上句是叙事,下
句是写景。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
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
叹。诗人谪居永州已经六年,随着时光的流逝,永州奇异的山水之美,使诗人的心灵多少得到一
些慰藉。他移居愚溪之畔后,过着与农圃为邻的村居生活。这种闲适恬淡的生活,使诗人觉得仿
佛就是隐居山林。他在《溪居》一诗中写道:“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所以,当他与谢山
人来到愚池边,置身于这清静幽雅的景致中,浑然觉得自己已超尘出世,俨然就是一位山林客了。
诗的首联与颔联,景与情融溶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物我合一、脱俗造化的境界。
颈联“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高远寥阔的图景:云霞散去,天朗
气清,几只大雁鸣叫着飞过蓝天,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直延伸到天际。景因情设,这眼前的景致正
是诗人此时胸襟开阔舒坦的具象。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的失意,曾给诗人以沉重打击。流贬永
州的头几年,他倍感冤屈,满怀忧愤。他努力为自己辩谤祛诬,希望一朝昭雪,憧憬有朝一日能
够“起复”。但在移居愚溪后,他的心情平定多了。“起复”既已无望,驱散心头的云雾,退一
步也海阔天空。于是诗的尾联写道:“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此联妙在一个“付”字,从
字面上看,“付”是“交付”的意思,其实则包含着诗人对官场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机心”
极度的轻蔑与鄙视。官场的机变诡诈,诗人向来不屑,更何况此时已远离是非纷争。地处南荒的
永州,民风淳朴敦厚,诗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仿佛走进了远古的伏羲时代,所以他说“聊适羲皇
情”。而句中的“聊”字,又反映出诗人的无奈心情,这种隐居般的生活并非诗人的真心追求,
只是暂时自我安慰而已。
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
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
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错,情与景相融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
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语言、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
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
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主要错误是曲解诗意,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
(2)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
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实破口,答题时先答出
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
“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
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
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
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17•【答案】【小题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小题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小题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小题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解析】故答案为: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重点字:归)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重点字:治)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重点字:樽)
(4)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重点字:潜、文)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
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
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
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
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
1.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篇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分,原因就是生僻字、
难写字书写有误,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俑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崂岩不可攀。(李白《蜀道难》)
以上句子中的“俑i”“蟾”就极易写错。
2.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篇名句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
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以上句子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
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
成荫”,易误为“岸”.
3.区分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篇名句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
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
在这个例子中,“直”容易误写成“值”。
4.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20.【答案】B、C、①“保护者”和“记录者”写出博物馆是收藏、保护民族文物、民族历
史的重要载体;②使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博物馆不仅对民族文化具有收藏、保护意
义,还能激活历史,让参观者认识历史、了解历史;③句式整齐,结构一致,清晰明确地阐释了
博物馆的特点和意义。
【解析】1.第一空,“丰富多彩”,指内容丰富,花色繁多。“类型多样”,种类多样。语境用
于修饰“世界遗产地”,与内容、花色等无关,应用“类型多样”;
第二空,“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传承”,传递继承,泛指对某
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
发展的过程。语境指历史文物继承并发扬了前人的文化,应用“传承”;
第三空,''休戚相关",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息息相关”,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语境与祸福无关,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数学上册模拟测试卷 (844)【含简略答案】
- 浙教版2021-2022学年度七年级数学上册模拟测试卷 (754)【含简略答案】
- MEK-RAF-IN-1-生命科学试剂-MCE
- 房地产项目认筹活动方案
- 水质化验室制度
- 课程设计画画软件
- 会员系统管理方案
- 嘉陵江桥涵水文课程设计
- 美国珠宝设计课程设计
- 摄影调色训练课程设计
- 《SQL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17版高中物理新课标解读
- 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 建筑常用玻璃入门知识
- 癌症晚期护理查房课件
- 幼儿园公开课:中班语言《跑跑镇》有声动态课件
- 小学道德与法治人教部编版(新)五年级下册(2020)-红军不怕远征难1.0-公开课
- 医院人事工作制度-劳务派遣人员管理办法全套
-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酒、饮料制造工业(HJ 1028-2019)
- 守株待兔-幼儿成语故事
- 消防操作考核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