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_第1页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_第2页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_第3页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_第4页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随着大众传播业的迅速发展,媒介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方面,成为一种“社会公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美国学者斯坦利?巴伦直言,“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致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媒介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就更不在话下。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知识,侮辱我们的理智。媒介经常把我们变为最高中标者的廉价商品。媒介给我们下定义,为我们塑造现实。”在我看来,媒介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在20世纪30年代,媒介素养教育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而为人们所关注。90年代,这一概念开始引入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开始呈现出一些问题,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由隐性向显性发展。那么,什么是媒介素养呢?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1.7小时,相比2011年提升了1.2小时。新媒体一方面带来了诸多便利,一方面又成为了假新闻、快餐文化的温床。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媒介消费的一支主流力量,由于缺乏对大众传播机构传播的信息独立思辨的能力,对这些信息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理解产生误读、误用以及可能被严重误导,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培养大学生们的媒介素养,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刻不容缓的。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现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快餐式消费、沉迷于虚拟网络、脱离现实无疑很好的成为了当代大学生的代名词。快餐式消费的漫行,降低了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学术造假事件就反映出大学生利用网络投机取巧的冰山一角。大学生自身的记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无意识的养成了浮躁、投机的作风。社交工具、网络游戏的兴起使大学生沉迷于虚拟网络,久久不能起身,拉大了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还有众多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被投入市场,这不仅对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极为不利,同时还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使他们迷失在新媒体塑造的娱乐狂欢中无法自拔。新媒体增加了大学生对媒体的接触,占用了大量用于现实交往和实践的时间,导致他们的人际情感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与他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不断减弱。前有张非沉迷网络游戏两进两出清华,后有桂林大学生通宵上网猝死网吧,许多事例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如互联网的沉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现实生活和身心健康。所以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亟不可待的。其次,我们讨论一下大学生的媒体素养为什么低。一方面是新媒体下的快餐式消费:就如萨拉?赫迪所说“在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人无须为他人的无知负责”,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也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是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并不深入,就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快餐盒饭一样,但求填饱肚子不求它有营养成份。在媒介接触目的上,大学生的休闲娱乐动机明显,偏好于轻松、愉快而无营养的信息以寻求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对于新媒体中海量可检索的知识,大学生并未利用它们发展完善自己,反而因其便利、易得,而降低了对自身记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意识的培养训练,养成了浮躁、投机的作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行为还仅仅停留在纯粹的阅读、接受信息上,缺乏对信息理解基础上的主动探讨反馈和评价批判,对于如何有效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更是有欠思考。再者是信息爆炸时代的容器人:长时间沉迷在媒体呈现的虚拟世界里,社交工具、网络游戏等应接不暇,大学生开始朝着容器人“进化”,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体使世界成为“地球村”,其中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自媒体如博客、微博的兴起,未经专业培训的普通大众也变身传者,由于缺乏有效监督和把关机制,新媒体的这种开放性让其中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在这样一个“去中心化”的媒体中,信息无限而注意力有限,多元的传播主体出于各种利益关系,将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投入市场以吸引受众眼球,这不仅对建立健康的网络环境极为不利,同时还影响了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使他们迷失在新媒体塑造的娱乐狂欢中无法自拔。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选择的纠结”替代了“匮乏的郁闷”。在庞杂的信息面前,大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而不加筛选。在信息轰炸下毫无免疫能力的大学生,成为了信息爆炸时代的容器人。最后是拷贝环境下现实关系的剥离:大众媒介所营造的是一种拟态环境,它通过选择有价值、典型的信息,通过信息的重新选择、加工、重组,重新塑造一个区别于现实社会的环境。它所重构的信息完全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公开的传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新媒体的匿名性为活跃其中的大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使其隐蔽的个性得以释放。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接触占用了大量用于现实交往和实践的时间,导致他们的人际情感淡化、社会责任感缺失、与他人的交往沟通能力不断减弱。前有张非沉迷网络游戏两进两出清华,后有桂林大学生通宵上网猝死网吧,许多事例说明大学生对新媒体如互联网的沉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现实生活和身心健康。不仅如此,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和批判思考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和不实信息的侵袭,进而影响到现实生活。如人肉搜索、网络骂战等网络暴力现象让浮躁、盲目、非理性的情绪在大学生中大行其道。大学生对网络中不良现象的效仿、学习,对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产生了巨大负面影响,使他们最终难以融入现实社会,与现实社会生活剥离。最后,我们对大学生媒介素养低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