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_第1页
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_第2页
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_第3页
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_第4页
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诗中鹤文化形象研究摘要:鹤文化自先秦产生,发展至唐代,其文化情感内涵更加丰富。唐代文学及其他艺术领域,如绘画、陶瓷等,以及生活用品中都出现了鹤的形象。唐代养鹤之风盛行,文人中雅士与隐士都以鹤为伴。道教的被崇奉也令鹤的宗教意义更趋丰富。唐诗中的鹤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色,体现了文人意识观念的流变,作为道教宗教符号也具有无可替代的意象作用。但目前学界对于唐诗中的鹤意象尚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主要研究鹤在唐代文化和唐诗中的审美体现、鹤意象所体现的唐代文人的意趣观念。关键词:唐诗;鹤文化;形象分析;艺术特征前言鸟类历来是中国文学中重要的意象,从外在形态来说,其羽色之美、悦耳鸣声以及高飞翱翔的姿态都尤为值得吟咏入文;从内在来说,灵动的鸟类可以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可以多维度入诗以表情达意;而更重要的是鸟意象联系着先民的原始图腾信仰。如闻一多先生在《诗经通义·周南·关滩》中所提出的,鸟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历时愈久,图腾意识愈淡而修词意味愈浓,乃以各种鸟类不同的属性分别代表人类的各种属性”,归根溯源,鸟类入诗有其原始信仰本源,继而才在文学中逐渐演化出较为稳定的情感内涵、人文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唐诗中出现鹤意象的数量之繁多。据笔者统计中华书局1999年版的《全唐诗》,咏鹤诗共有102首,咏画鹤诗有4首,另有1876首唐诗涉及鹤意象的描写,共计参考诗目1982首。集中研究唐诗中数目繁多的咏鹤诗及鹤意象相关诗歌,透视诗歌中鹤意象所凝聚的多样而深厚的文化情感内涵,既可以深化完善唐诗物象研究,也得以分析鹤意象在唐诗中的审美特色,观照文人意识观念的流变以及鹤在道教文化中担当的特色作用,具有丰富而鲜明的研究内容。一、鹤意象与文人离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中,素来是重团聚而怨别离的。尤其是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别离意味着山长水阔的远隔,因而送别之际,送者和行者心中都充斥着前途之忧、别离之苦。现存可见的先秦两汉的送别诗并不多,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送别诗开始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发展,送别诗大为增多,甚至成为了文人的交际方式之一,诗的情感内涵也更为丰富。鹤作为唐代送别诗中大量出现的鸟类特称意象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乐府中有《别鹤操》一曲,据晋崔豹《古今注》中所载,《别鹤操》为商陵牧子所作,怅然以歌夫妻别离之苦,后“别鹤”遂成为了固定的表达离情的意象,唐诗见之甚多。如李娇的“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送司马先生》),王熊的“忽闻黄鹤曲,更作白头新”(《奉别张岳州说二首》),都是在送别诗中化用了《别鹤操》之意,闻曲伤别。广为传唱的这一首离曲,是鹤意象成为送别诗中常用的飞禽意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且看赵暇的《别李谱》:尊前路映暮尘红,池上琴横醉席风。今日别君如别鹤,声容长在楚弦中。赵暇先是描写了临别宴饮的情景,尊酒赠饮之间,可见席前暮光映照下的道路,琴曲奏乐席间,虽不见愁苦之辞,但诗人从就筹交错中关注到的是暮光中的茫茫前路,可感受到离别前的忧思。后两联诗人云“今日别君如别鹤,声容长在楚弦中”,可得知琴奏的是《别鹤操》一类的离曲,令诗人想到从此友人如飞鹤一般远去,也只能在琴曲声中缅怀音容了。在此诗中可见“别鹤”已成为离别的典型意象。鹤意象常出现在送别诗中,除了《别鹤操》这一离曲带来的影响,还由于鹤这一飞禽自身所具有的飘逸逍遥的特质。正所谓“闲云野鹤”,送别诗中,常用鹤那逍遥于辽阔天地之间的品性以形容行者的缥缈前程,或借鹤的高飞远翔以表达分别的距离之远。如刘长卿形容行者的“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送方外上人》),又如戎星借鹤远飞的特性以形容两人分隔之远:“一东一西如别鹤,一南一北如浮云”(《送李参军》)。二、鹤意象与文人的隐逸追求笼鹤象征了文人的困境,而那自由自在、品性高洁的林鹤、云鹤、野鹤等,自然就是诗人所欣羡的对象,也是诗人心中隐逸的代表、自己林泉心性的寄托。如盛唐名相诗人张九龄笔下的云鹤:郡中每晨兴辄见群鹤东飞,至暮又行列而返,咬云路甚和乐焉,予愧独处江城,常目送此,意有所羡,遂赋以诗。云间有数鹤,抚翼意无违。晓日东田去,烟霄北诸归。欢呼良自适,罗列好相依。远集长江静,高翔众鸟稀。岂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却念乘轩者,才句留不得飞。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张九龄因身陷朝廷派系斗争,受流言所害,被唐玄宗外派出守江西洪州。诗人到任洪州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从诗题就可见诗人对于自在高飞的鹤的欣羡之情。诗人所见的云鹤,可以自由自在地随意飞翔,晓日东飞,日暮北归,列队相伴,欢快自适。集于澄静的江面,翔于众鸟高不可及的云空。“岂烦仙子驭,何畏野人机”以“驭”、“机”暗喻了朝中斗争的黑暗,诗中可见忧祸惧谗的思虑让诗人身负重担,渴望如同云鹤一般高飞。大历诗人韦应物是吏隐的鲜明代表。一方面,为官期间,他保持着性达神欢的闲适心态,另一方面,尽管实践吏隐,但从未放弃社会责任,依旧烙守吏职。《赠王侍御》是他赠予同在府县为吏的友人的诗作,诗中称王侍御“心同野鹤与尘远”,就是典型的以鹤意象指征隐逸的诗作,诗歌尾联相对地回到自身:“自叹独为折腰吏”,实为自谦之辞。事实上,也正因为两人有着同样的青山之约,才结为挚友。钱起曾奉使入蜀采箭簳,也即采竹,写有《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诗中描写山中幽静之境是“云木耸鹤巢”,高耸入云的林木间不见人踪,只有鹤巢鹤语,身处宁静之境,再想到朝局中翻覆复杂的情势,诗人不禁萌生了隐逸情思。但他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人群徒自远,世役终难歇。入山非买山,采竹异采蕨。谁见子牟意,悁劳书魏阙”。诗中“买山”、“采蕨”、“子牟意”皆谓隐居意。可惜诗人此行只不过是入山采竹,匆匆而归。“鹤巢”作为鹤的延伸意象,在诗中与云木山林相映,指征着世尘无染的幽隐所在。三、鹤意象与文人生命意识中国传统美学注重运动、力量,推崇阳刚之美,而这种阳刚、力量的呈现归根到底又是来自于动态的生命。鹤意象正是符合这种美学原则的一个生命意象。在唐诗中大量出现的鹤意象中,可以感受到其寄托了诗人感性的生命力量,象征了文人的主体人格。在诗人的笔下,鹤向来是远离凡尘、不为时俗所羁的自由形象。“勿矜罗弋巧,莺鹤在冥冥”(白居易《丘中有一士二首其一》),再巧妙的罗网也难以羁绊这自由的所在。鹤飞舞于天际,凡尘难以企及,或动或栖,或欢腾或低鸣,充分体现了主体精神。正所谓“九皋羽翼下晴空,万里心难驻玉笼”(李中《鹤》)。再看杨巨源的《别鹤》:海鹤一为别,高程方杳然。影摇江海路,思结潇湘天。皎然仰白日,真姿栖紫烟。含情九霄际,顾侣五云前。遐心属清都,凄响激朱弦。超摇间云雨,迢递各山川。东南信多水,会合当有年。雄飞庆冥寞,此意何由传。诗歌主题虽是咏鹤以送别,却形象地体现了鹤的自由生命情志。鹤的行踪,是高程杳然的江海天际之路。仰仗皎皎白日,仙姿栖息山巅紫烟之中。于九霄含情顾盼,与伴侣追逐于云端,岂乃尘俗烦嚣所能追逐?诗人于鹤意象中寄托的,是自己向往的生命境界,鹤意象体现了诗人鄙弃世俗、追寻独立人格的生命精神。又如白居易在登天坛山路半时,所写及的“飘然尘世外,莺鹤如可追”(《早冬游王屋,自灵都抵阳台上方望天坛,偶吟成章,寄温谷周尊师、中书李相公》),诗人登至半山阳台观,于云雾缭绕之间,仰望山顶,产生一种脱离时俗羁绊,仿佛只要再努力向上攀爬,便可追寻高缈的鸾鹤而去的生命体验。鹤意象也体现了诗人充沛的生命激情,表现了个体无限的生命力量。在这些诗歌中,诗人将内在的生命激情转化为鹤这一审美对象,鹤成为了诗人生命形象的寄托。如孟浩然的《观山送萧员外之荆州》:观山江岸曲,郑水郭门前。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亭楼明落照,井邑秀通川。涧竹生幽兴,林风入管弦。再飞鸥激水,一举鹤冲天。伫立三荆使,看君驷马旋。此诗描写了诗人登临观山送别友人,眺望江景之际的一种心理体验。“自古登临处,非今独黯然”,体现了诗人登临怀古,心中所产生的一种历史苍茫、人事几何之感。但随之诗人回到眼前的明媚风光,产生了一种超脱于离情之外的轻快,涌现出内在的生命激情:“再飞鹏激水,一举鹤冲天”,这种愉快的生命激情的涌动,让离别也变得不再那么伤感。四、鹤意象与道教文化精神宗教对人的影响不仅来自于教义学说、神话神谱等精神性的灌输,还有种种修炼、朝拜、诵经、斋酷等具体的宗教活动,庄严肃穆的神像,缥缈祥和的诵经声和步虚乐,朱幡仪仗,都会令人感受到宗教的崇高圣洁,心生敬畏。而鹤这个经验对象之于道教,就是这样一个最典型的、正向的,凝聚了崇高感、象征着圣洁的对象,是道教精神的物化,是其文化符号。鹤见之于文学成为一个意象,渲染了宗教的圣洁。各种形式的描述一一无论是仙人驾鹤、化鹤,道境中的鹤,以鹤形容修道者,其主题都是同一个一一表现道教的圣洁。作为道教文化符号,鹤作为文学意象最能体现宗教圣洁性是在那些描写神圣肃穆的宗教仪式的诗歌中。《道教灵验记》中载有中唐时湖州刺史崔玄亮“于紫极宫修黄篆道场,有鹤三百六十五只,翔集坛所,紫云蓬勃,祥风虚徐,与之俱自西北而至”,鹤的降临为道场带来了圣洁祥集的氛围。鹤为宗教仪式所营造的这种氛围在唐诗中也得见,如刘禹锡的《和令狐相公送赵常盈炼师与中贵人同拜岳及天台投龙毕却赴京》:银珍渴者引蜿涯,霞被仙官到赤城。白鹤迎来天乐动,金龙掷下海神惊。元君伏奏归中禁,武帝亲斋礼上清。何事夷门请诗送,梁王文字上声名。投龙简是为封建帝皇举行的一种斋酷仪式,为铜质简犊,上书告文,与玉璧、金龙、金扣捆扎,分为山、土、水三简,分别投放于灵山福地、埋于土地、投于水府潭洞,以告天官、地官、水官三元,以祈求三元神灵保佑社稷人民安康。诗中写到的正是赵炼师与宦官同往南岳衡山投龙简的仪式。诗中描画了投简的画面:内使持引彩族,炼师身着霞被道服,白鹤在道乐中盘旋高飞,金龙简投入水中海神亦为之一惊。鹤在道教中是一个充满了仪式感的符号,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无论是实物的鹤还是那以鹤为名的符咒卦辞,只要出现了鹤,我们仿佛就能感受仙乐缭绕,香火弥漫的宗教情景。结束语从前代仅作为娱赏的宠物,发展到唐代一种以鹤为伴,在诗歌中表现为带有命运共同体认的知己感的存在。鹤由于《别鹤操》而在文学领域中形成的固定的离情内涵,及其自身缥缈远飞的特征,使鹤意象成为了唐代送别诗中典型的飞禽意象,为诗歌拓宽了情感表达的时空外延。笼鹤成为诗人用以表达累官之意、隐逸之思的典型意象,云鹤、林鹤、野鹤、放鹤等自由之鹤的意象更成为了隐逸的象征,同时文人士大夫在公退之余体践林泉的诗歌描写中,鹤意象体现了诗人的生活意趣。鹤作为展翅翱翔的大鸟,具有充沛的生命力量,在诗歌中展现了诗人的自由生命情志和生命激情;同时作为长寿和哀悼的象征,鹤又体现了诗人的忧生意识,从中可以得见诗人的生命价值观。参考文献[1]董艾冰.唐诗中的鹤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6.[2]余红芳.唐诗动物骑乘意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6.[3]余红芳.鹤驾寻沧海犀轩过赤城——唐诗动物骑乘意象的个人气质因素研究[J].关东学刊,2016(03):76-82.[4]李开林.唐诗“鸣鹤”意象与唐代古琴审美[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