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

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

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

别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

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

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

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

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

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

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

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

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摘编自2016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材料二:

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山高。

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就粒业业,一丝不苟,

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都在本

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工匠”,就在于他对自己产品品质的追求,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

时,永远在路上;他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反复改进产品,努力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

升到99.9%、再提升到99.99%。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

精益求精,是获得各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

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器生

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比如“复兴号”列车,一列车厢就有三万老

千多道工序,这三万七千多道工序,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车间或班组亦即团队协作来

完成。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是各自为战。

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的是继承,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是传统工匠传承的一种主要

方式,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

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

的需要。

(摘编自2018年8月30日《人民政协报》郑大发《什么是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材料三:

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情怀深

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

弘扬工匠信仰坚定、矢志报国的爱国精神,激励广大学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

神状态,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弘扬工匠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引导广大教师和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树

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典型引路、正向激励等多

种措施,弘扬中华民族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通过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

的命运,着力形成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主流意识,真正让劳动成为最光荣的价值

追求,让劳动者成为社会最受尊敬的人。

工匠的成长路径和事迹表明,一勤天下无难事,成功之路就在脚下;只要立足岗位,刻苦钻

研,就能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把传播工匠故事作为重要内容,

组织开展工匠进学校、工匠讲堂等活动,组织老师学生聆听工匠事迹,弘扬工匠精神,以主流意

识形态话语和工匠的事迹引导青年大学生勤勉为人、勤奋学习、勤恳工作。

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

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导向,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人师表、不断进取

的职业精神,建立完善的师德激励机制,重师德激励,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引

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摘编自2017年1月4日《工人日报》李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弘扬工匠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但他们却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人类文明。

B.坚守“工匠精神”,要以强化中国制造,传承中国文化,提升中国力量为落脚点。

C.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继承,时移世易,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

D.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新时代,“工匠精神”须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

B.新时代工匠大多承担大机器生产下众多工序中的一环,产品须靠团队协作生产。

C.培育工匠精神,教育重点要放在政治素质,劳动情怀、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方面。

D.学校践行“工匠精神”,要强化思想引领,也要传播工匠故事,还要践行工匠品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A.精雕细琢鲁班传,欲抱不平牵苦缘。造就斧斤单面砍,休从墨线两头弹。栋梁有桦知轻重,

案几无钉试易难。鸡翅紫檀精品鉴,勾心斗角悟方圆。

B.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春秋梓庆削钟镰,粪业兽形工鬼神。爵禄不怀名利澹,

巧拙己忘敬畏真。术达极致近于道,专注走心风骨魂。

C.今逢华诞意如潮,放眼中华尽舜尧。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

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复兴大梦看今朝。

D.先辈唯求制器真,考工铸范戒欺心。曲突徙薪治未患,琢磨切磋郢匠斤。邀利目前失大义,

内诚外信可为根。既急蹄乃需徐步,勇毅笃行工匠魂。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5.在材料一和材料三中,《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过封锁线

茅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

塞。

那一圈围墙,虽不怎么厚,却有一人半高,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这墙,周围总有三百多

步,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

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

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阳光从枪眼式的窗洞进来,房里倒也很亮。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

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

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

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

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找出一支旧钢笔,在一本笔记簿

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

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

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

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回祖国来。他姓张。

下午三时许,客人们看见阿张还是捧着那本厚书,坐在窗洞下的桌子旁边。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一一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

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0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

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

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

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的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

“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

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

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

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不

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

“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罢?”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

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

起来了。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

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这是第一道。屏息疾走的一行人,渐渐放松了脚步,

间或有咳嗽的声音。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

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

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臧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

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的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

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终于像一串皮球一般,滚落了小小的

一个坡,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

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今晚过封锁线,”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1942年11月,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五个客人不断找机会跟人对话,仅仅是因为他们在陌生的地方缺少安全感。

B.文中两次写阿张在桌旁看书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他在掩饰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C.小说提到那大孩子和阿张身上的“装备”这一细节,暗示了过封锁线的危险。

D.阿张再三叮嘱客人们三个“不可以”,是因为他们昨晚的三种行为太过散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像“堡垒”的大房子,极具地方特色,也体现游击队的选址用心,为人物出场和情

节展开提供场景。

B.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事,无论是对五个客人,还是对阿张和那个大孩子,都有语言、动

作、心理的描写。

C.小说在处理过封锁线这一情节时,未写敌我双方的火力交锋,但情节张弛有致,给读者极

好的阅读体验。

D.小说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游击队护送五个客人过封锁线的故事,写出了游击队勇敢机智、

富有战斗经验。

8.小说结尾的“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耐人寻味,请结合文本概括“调度”的内容。

9.李装《小说结构与审美》中认为“神秘是小说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请从小说构成要素

赏析本文的“神秘之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瞰邑。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可定•已而去

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围于陈蔡之间。。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

日:“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景公曰:“善哉!”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

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皆可,皆予之以归。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教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

礼,陈蔡大夫谋曰:“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

想与发徒役国孔子于野不得行绝想从煮瘾墓熊兴孔子讲通弦憋不衰。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

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孔子之时,周室徵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申唐之际,下至

秦穆,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冰若。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

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掌水利、

营建之事,后也成为中国姓氏之一。

B.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如诸葛亮《出师表》一文中“若有作奸犯科

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C.唐虞,是古代唐尧与虞舜的并称。相传唐虞执政时天下太平,古人以为太平盛世,于是很

多史籍常用唐虞代指太平盛世。

D.六艺,古代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又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

部儒家典籍,文中指前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他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奔走游说,即使遭到

打击、排斥,甚至受到围困,仍执着追求。

B.孔子有着很强的治国能力。鲁定公十四年,他由大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参与国政三个月,

民风大变,社会清明,各地宾客有归家之感。

C.孔子知识渊博,勤奋刻苦。他整理和编纂了《诗》礼》乐》春秋》等古代儒家文化典籍,

对古文献的传播和保存作出了杰出贡献。

D.孔子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上去,应当删去的内

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4.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的回答分别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理念?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归梦

杜甫

道路时通塞,江山日寂寥。

偷生唯一老,伐叛©已三朝。

雨急青树暮②,云深黑水遥。

梦归归未得,不用楚辞招③.

【注】①伐叛:讨伐乱臣贼子,指安禄山、史思明等。②③“雨急青枫暮”和“不用楚辞招”均

化用自《楚辞•招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写历史叹身世,后两联述梦境发感叹,全诗以虚衬实,感人至深。

B.诗人通过对道路时通时阻,以及江山日见冷寂萧条的描写,揭示了战争带来的灾难。

C.诗的颈联写梦魂在急雨中难辨方向,难以飞越遥远的路途,隐喻着现实的艰难。

D.最后两联运用典故,暗示了诗人和屈原有相似的处境、命运和相同的忧国忧民情怀。

16.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目的是为了引出“,”这一结

论,突出学习的重要意义。

(2)韩愈《师说》中,揭示本文写作缘由的句子是“,”。

(3)《沁园春•长沙》中,“,"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

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春节期间,从央视春晚到各地方春晚,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并不少,大

有①之势。除了《只此青绿》,央视春晚还推出了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戏曲荟萃

节目《生生不息梨园情》、景观太极《行云流水》、武术短剧《乳虎啸春》、舞蹈《金面》等,

从戏曲到武术,从名画到国宝,精彩纷呈。

国风热,一方面反映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普遍提高,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文化复兴带动了大众审美的提升。我们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

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以及中华民族②的美学精神。

只有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③,作品才能传之

久远,中华文化才能保持生命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的经典著作。对于“社会学”这个名词,大家可能有些

发怵,其实,①,而是相对通俗易懂。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讲起,比如写他自己初次出国时.,

奶妈偷偷地把一包灶上的泥土塞进他的箱底,嘱咐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用它来煮一点汤吃。②,

比如用“捆柴”来比喻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用石头击水产生的“波纹”比喻中国乡土社会

的“差序格局”,读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再有,作者还通过比较来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

比如,在西洋社会,一位朋友说要“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③;而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

虽然很常见,但很难说清楚“第”究竟有哪些人.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抓住了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特征的核心一一“土地”,一步一步推

演出中国传统社会形成的过程。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

的命根。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

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同时,乡土

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

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

社会。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22.请结合材料第二段简要概括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大自然的某些现象中,我们懂得了生存的法则或生命的真谛;从父母的辛劳中,我们懂得

了深沉的爱;从一篇好文章的阅读中,我们懂得一个做人的道理或者一个深刻的思想;从身

边平凡的伟大和底层的光辉中,我们懂得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或思考?请结合材料,以“懂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B、A、C、①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②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③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④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①《人民日报》侧重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

义和丰富内涵。②《工人日报》侧重论述践行工匠精神在教育层面的实践路径。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

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

【解答】

A.“尽管工匠与新时代新世界有些脱节”错误,由原文“别人可能觉得匠人同世界脱节,但方寸

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

文明的边疆”可知,这是一种片面认识。

C.“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则只追求创新”错误,由原文“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

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可知,原文是新时代的“工匠精

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只追求创新”。

D.“只要……就……”充分条件不成立,由原文“面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急于成名的

浮躁情绪和心态,广大教师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匠精神,在长期的教书育人中形成

自身的价值追求。广大教师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可知,原

文没有说只要广大教师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就可克服目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和心态。

B正确。故选B。

2.【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

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

【解答】

A.“追求极致、一举取得成功”错误,由材料一第三段“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

成功铺就通天大道”可知,“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材料二强调精益求精,追求“永远

在路上”,产品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A有误。

BCD正确。

故选Ao

3.【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

体问题”。

【解答】

C“北斗神舟天际显,脱贫除恶战旗飘。繁荣富裕民心悦,舒畅和谐积弊消。国阜政廉家运畅,

复兴大梦看今朝”的主旨是赞美“国家的强大”,而不属于赞美“工匠精神”。

故选C。

4.【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解答】

由原文“所谓‘爱岗’,就是要干一行,爱一行,热爱本职工作,不能见异思迁,站在这山望那

山高。所谓‘敬业’,就是要钻一行,精一行,对待自己的工作,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一丝

不苟,认真负责。凡是获得‘工匠'和‘劳模'荣誉称号的工人,都是爱岗敬业的典范,很多人

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了二三十年之久,干出了一番事业”可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是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由原文“对于‘工匠’来说,产品的品质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追求极致,精益求精,是获得各

类'工匠’荣誉称号的工人的共同特点,这也是他们能身怀绝技、在国际、全国或省的各种技能

大赛中夺金戴银的重要原因”可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由原文“和传统工匠不同,新时代工匠尤其是产业工人的生产方式已不再是手工作坊,而是大机

器生产,他所承担的工作,只是众多工序中的一小部分。……团队需要的是'协作共进',而不

是各自为战”可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

由原文”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强调的则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因为只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创

新,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

生活的需要”可知,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5.【分析】

本题考查内容为“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解答】

由材料一“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

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可

知,《人民日报》侧重从个人、企业、国家层面论述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由材料三“对于教育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就是精心培育每一位学生,培养出政治素质过硬、劳动

情怀深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突出的高素质人才”可知,《工人日报》侧重论述践行工匠

精神在教育层面的实践路径。

6~9.【答案】C、B、、

【解析】(1)A.“缺少安全感”推论错误,他们只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的行程而已。B.从后文

得知,阿张看书,不是内心的紧张和焦虑的表现,他始终沉稳镇定,对于过封锁线非常有经验。

D.“太过散漫”错,应该是“容易暴露目标”。故选C。

(2)B.“都有”有误,文中没有阿张和那大孩子的心理描写。故选B。

(3)“调度”指安排,指挥调派人力、工作、车辆等。从人员上看,为带这群客人过封锁线,调

度了大孩子、年轻人阿张,他们各自有其任务,如“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一一军毡,粮袋,

购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

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

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

呢”“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可见,人员工

作安排井井有条,每位护送人员都有相应的分工。从秩序来看,时间选择在傍晚到晚上,“太阳

快落山的时候”“在夕照中移动”“月亮己经高挂天空”“一小时以后”“大概十多分钟以后,

队伍又停止了";行军速度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我们要

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队伍靠紧着走,不大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但是队伍忽然走快些

了。速度渐渐增加,队伍也渐渐拉长”:行军的休息停顿都选在隐蔽之处等,显得很有条理。从

路线来看,“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终于又遇到了树林,

这才停下来休息”“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滚落了小小的一个坡,

投进一丛树木的浓荫里”等,充分考虑到各种隐蔽的路线,为平安通过封锁线做了铺垫。

(4)“神秘”指难以捉摸,高深莫测,超乎寻常理性认识之外。一般小说会交代人物的身份,而

本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

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

神秘。从情节来看,“过封锁线”是一件危险而令人紧张的事,但在文中,客人们听从队伍安排,

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严密安排产生好

奇:是谁安排了这么严密而顺利的路线?阿张和大孩子对穿越封锁线如此熟练,他们究竟穿过多

少次?为何会反复穿越封锁线?总之,情节的神秘,留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从环境来看,因为

穿越封锁线的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如“猛看见远处有像

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走近那’河'边,这

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等,尽管人们穿越了封锁线,但对于初次走这条路的人来说,恐怕只会

留下模糊的印象,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

答案:

(DC

(2)B

(3)①人员的调度:大孩子的工作安排、护送人员的分工等。②秩序的调度:行军的快慢、行止。

③路线的调度:树林、山岗旷野。洼地等路线的选定。

(4)①人物神秘:“五个客人”的身份。文中没有介绍要过封锁线的五个客人的相关信息,只说

他们是“逃难的外江佬”,而这五个客人经由一整支队伍护送过封锁线,不知有什么特殊身份,

或怀着什么特殊使命等,令人感到十分神秘。②情节神秘:穿越封锁线过程的严密安排。客人们

听从队伍安排,时快时慢、时停时行地行进,竟然十分平安地穿过了封锁线,不由令人不对这种

严密安排产生好奇,留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③环境神秘:夜晚行军的环境。因为穿越封锁线的

时间在晚上,故而所有环境都处于夜晚之中,看得不甚分明,整个环境都显得朦胧模糊而神秘。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穿线

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

术,表现手法,还要注意小说主题的象征意蕴。

(3)本题考查鉴赏结尾意蕴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通读全篇,

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根据题干中的相关提示确定答题区间;最后结合语境,分点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这要求考生探究某一艺术特色的使用意图或表达效果。

艺术特色分为情节艺术、人物形象塑造艺术,表现手法等,考生可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对

原文进行分析。

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主题。因此小说的文体特征由这样几

个关键词构成:人物、环境、情节、主题。小说阅读的命题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的。阅读

鉴赏文学作品时,应注重对情节的概括,感受形象,品味语言,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

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10~14.【答案】C、D、D、、

【解析】(1)句意: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随

行弟子饿病了,没有一个人能起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

“围孔子于野”是状语后置句,“围”作谓语,“孔子”作宾语,“于野”作地点状语,所以应

在“野”后停顿,而中间不断开,排除B;“从者病”是主谓结构,“从者”作主语,“病”作

谓语,应在“从者病”前后停顿,排除AD。

故选C。

(2)D.“文中指前者”错。文中的“六艺”是指后者,即《诗》《书》《礼》《乐》《易》《春

秋》等儒家经书。

故选D。

(3)D.“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错。文中说的是“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不能赞

一辞”的意思是文章写的很好,不能增删一句话,而选项说成是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故选D。

(4)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异,认为……奇特:“善”,友善;“由是”,因此;

“反”通"返”,返回。译文: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

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②“之人”,这类人;“不齿”,看不起;“齿”,并列、并排;“乃”,竟然;“其”,表反

问,难道。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

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5)孔子第一次回答是“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意思是秦国虽小,志向却很

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据此概括为:志向远大,施政恰当。

孔子的第二次回答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

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据此概括为:遵循礼治,注重秩序。

孔子的第三次回答是“政在节财”,意思是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据此概括为:节约开支,杜绝浪

费。

答案:

(DC

(2)D

(3)D

(4)①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

鲁国。

②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

真是奇怪啊!

(5)①志向远大,施政恰当;②遵循礼治,注重秩序;③节约开支,杜绝浪费。

参考译文:

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瞰邑。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

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

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认

为他奇特。鲁国再次善待他,因此他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前522),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

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称霸的原因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

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

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好啊!”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

政事,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去世,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孔子参与

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

捡走;来到鲁国的城邑各地的旅客,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照顾,使其满意而归。

孔子迁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进攻陈国。楚国前来救陈。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住在陈

蔡两国的边境上,楚国就派了专人来聘请孔子。孔子正打算应聘前去见礼,陈蔡两国的大人就商

议说:“现在的楚,是个强大的国家,却来礼聘孔子;楚国如果真用了孔子,那我们陈、蔡两国

掌政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双方都派了人一起把孔子围困在荒野上,动弹不得,粮食也断绝了,

随行弟子饿病了,都打不起精神来。孔子却照样不停地讲学、诵书、弹琴,唱歌。子路懊恼地来

见孔子,说道:“君子也会有这样困穷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遭到困穷时能够把持自己,

小人遭到穷困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孔子的时代,周王朝衰微,当时礼崩乐坏,《诗》《书》残缺不全。孔子考查夏、商、西周

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

加以整理编排。所以《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

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最早的是追述殷始祖契、周始祖

后稷,其次是叙述殷、周两代的兴盛,直到周幽王、周厉王的政治缺失。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

将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

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

的编修。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

也弄断了多次。他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

握理解了。”

孔子任司寇审理诉讼案件时,文辞上有可与别人商讨的时候,他从不独自决断。到了写《春

秋》时就不同了,应该写的一定写上去,应当删的一定删掉,就连子夏这些长于文字的弟子,一

句话也不能给他增删。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四月的己丑日去世。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

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

断开句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

平时学习中多积累。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

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本中对应的信

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分析。

解答句子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

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

15~16.【答案】A、感时伤世。因为战乱,人民不能安于生计,江山日见冷寂萧条。感叹身世。

迟暮之年,孤独地四处漂泊,苟且求活。忧国忧民。借用有关屈原的典故,去国怀乡,忧思成梦。

【解析】1.

(1)诗的前两联是写“现实”而不是“历史”,而且全诗是虚实结合,不是“以虚衬实”。

故选:A。

2.

(2)抓住诗中对现实的描写、典故的运用,以及关键词如“寂寥”“偷生”“梦归”等分析思

想感情即可。每条答案由两部分组成,即先归纳情感,再结合诗句作分析。

17•【答案】【小题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小题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解析】故答案为: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重点字:博、知)

(2)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重点字:嘉、贻)

(3)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重点字:染)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

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师说》名句辑录: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8~20.【答案】争奇斗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解析】(1)第一处,语境形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的亮点节目不仅数量多,而且各有特

色。故填写“争奇斗艳”。争奇斗艳:形容花草、艺术品等各具特色,一个比一个奇特艳丽。

第二处,语境形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臧着宝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与“美

学精神”具有继承关系,故填写“一脉相承”。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

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第三处,语境形容把传统之美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之后,可以使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相互补充,各自

显示出长处。故填写“相得益彰”。相得益彰:指相互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示出各自的长处。

(2)原句语序不当,表述不合逻辑,上文说的是文艺体现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后文应该先说“各

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同时”强调并列关系,逻辑上看“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

应该与保持以往特色紧密联系,“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挖掘”内容方面均强调内在精神,然后说“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品”,属于行为做法,恰好与

下文“这是文化幸事,也是民族幸事”中的“这”照应。

故病句修改为: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

大批爆款作品。

(3)排比修辞首先注意分析句式,“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

基”“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三个短句句式大体一致,“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

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都是偏正短语,就是说三个句子都是由“是+定语+名词”构成。

然后根据结构和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排比句的三个句式相同,先从历史角度阐述其为“精神标

识”,再从当下角度阐述其是文艺“根基”,最后从未来创新角度说其是“文艺创新的宝藏”,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表达效果上看气韵流畅,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就文段

主旨思想而言,这个排比句写出了作者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赞扬,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内容丰富,

表述充足。

答案:

(1)争奇斗艳一脉相承相得益彰

(2)各地春晚在保持以往特色的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相继推出一大批爆款作

品。

(3)①构成:“是精神标识”“是根基”“是宝藏”为三个结构相同的判断句,“中华民族独特

的精神标识”,“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创新的宝藏”都是偏正短语。

②效果:①三个分句结构相同,内容相关,语气一致,层层递进,节奏感强;②都表达了对中华

文明积极意义的极大肯定。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

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

(3)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比对画线句子,分析句子结构,

结合上下文文意综合分析表达效果。

病句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做题时要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再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

析修饰成分,找出病因,准确修改。

21~22.【答案】(1)第①空,根据第一句可知此空是介绍《乡土中国》这本书的特点,结合前

文“大家可能有些发怵,其实”及后文“而是相对通俗易懂”可知,此处是承前说明这本书并没

有想象的那么晦涩难懂。

第②空,结合后文“比如用……来比喻……用……比喻……”可知这是作者运用比喻使抽象的道

理简单化,此空应填对后文举例的总括性句子,可填写“作者用比喻来讲抽象的道理”。

第③空,此处把在在西洋社会“带了他的家庭”去做客的情况与在中国社会“阖第光临”去做客

的情况进行对比,且“而”表转折,故表达的意思与“很难说清楚'第'究竟有哪些人”相对,

可填写“主人很清楚要来的几个人”。

2.由“他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是他们的命根”可知,中国社会

的乡土性的;由“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除非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

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的基层人口的流动也是微乎其微的”可知,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是富于地方性的;由“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在人和人的关系上

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

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可知,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熟悉”的社会。

答案:

(1)①这本书并不晦涩难懂②作者用比喻来讲抽象的道理③主人很清楚要来的几个人

(2)①中国社会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