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_第1页
《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_第2页
《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_第3页
《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_第4页
《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考

《姜子玉清史》是第一部记载明代建国史的著作。它中的许多材料都是官方历史和其他书籍中没有的。这在研究古代和现代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对建文史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另一名为《革除编年》的书,与《姜氏秘史》实为同一部书,而明清以来的史家将之误以为两部不同的史著。本文拟对《姜氏秘史》与《革除编年》的关系及其对建文史研究的重要价值进行阐述。一《革除编年》即《姜氏秘史》辨自明清以来,人们就将《姜氏秘史》与《革除编年》看做是记录建文朝历史的两部不同的著作。明万历时朱鹭撰《建文书法儗》,其《征考书目》就列了《革除编年》与《姜氏秘史》两书。清代官方将两书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之中,并为之写了提要。《姜氏秘史提要》称:“明姜清撰。清,弋阳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至尚宝司少卿。”“自靖难之后,建文一朝事迹大抵遗失,是书于故案文集搜辑遗闻,编年记载,至于地道出亡事则未尝载及,纪录颇见精核。”‹1›《革除编年提要》则称:“不著撰人名氏。《浙江通志》作嘉善袁仁撰,而朱彝尊又称陈洪谟有《革除编年》一书。《明史·艺文志》俱无之,未知孰是也。”“其书提纲列目,用编年之体,诸臣列传,即详附目中,大致与诸书所记略同。”‹2›由此可知,四库馆臣将《姜氏秘史》与《革除编年》看作两部不同的书、各有不同的作者,因此才将两部书同时收录进来。这是两部不同的书吗?笔者在研究建文史的过程中,发现两书内容异常接近,应是同一部书的不同钞本,《四库全书》的编者把它们误作两书了。两书均收录进齐鲁书社影印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姜氏秘史》所收为北京图书馆藏清初钞本,《革除编年》则为辽宁省图书馆藏明钞本。两钞本都不分卷,文中除个别文字差异及缺损情况外,其余部分几乎完全相同,无可怀疑的是同一部书。个别字句的差异,应为手抄时出现的失误所致。对此,我们稍作分析。第一种情况,个别字的抄写失误。如晋王棡逆谋,随太子至京,太祖欲赐之死,《姜氏秘史》作“皇太孙叩头乞哀”,后者将皇太孙改作“皇太子”,很明显《姜氏秘史》有误。又洪武三十一年十二月,《姜氏秘史》作“四日复置照磨所”,《革除编年》作“四月复置照磨所”,显然是《革除编年》有误,当作“四日”。诸如此类的笔误造成的不同还有很多,我们仅举此二例,以见一斑。第二种情况,文字的删削。如《姜氏秘史》载燕王于建文元年十一月上书,长达2200余字,《革除编年》删除一段,少500余字。第三种情况,文本的缺失。《姜氏秘史》保存下来一个完整的手抄本,首尾衔接,而《革除编年》有缺失,记载建文四年五月癸未以后事情的文字阙如(《四库全书总目》谓“自庚辰以后致乙丑破金川门凡十日事俱阙焉”有误),约有1800余字。以上列举的两书的不同处,加起来总共只占全书的百分之五不到。这就说明,两书应为同一部书,只钞本不同罢了。两书既然是同一部书,那么,该书真正的作者和书名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该书的真正作者应是姜清,书名应是《姜氏秘史》。其一,书称《秘史》,较为符合当时建文史湮没无闻的实情。书名恐为作者所取,后世流传时冠上了姓氏。而称名《革除编年》,与书中以建文纪年、称建文帝的书法明显不合,显见该书并不赞成“革除”说法,故“革除”书名非为原作者所取,应为抄写者后来所加,而抄写者与原书作者的看法相反,是赞成“革除”说的。其二,《姜氏秘史》一书,作者姓氏赫然冠于其上,且自明清以来,人们对其作者的认识基本一致。是书卷末有“信天缘生”写的一段跋记,曰:“姜氏不知何名何里,所著《秘史》……”跋写于万历乙未年,即万历二十三年。万历时屠叔方著《建文朝野汇编》与朱鹭著《建文书法儗》,都在征考书目中列出《姜氏秘史》。这说明,在明代人们已普遍认为姜氏写作《秘史》。到清代,更进一步确认姜氏就是姜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称“姜清《姜氏秘史》一卷。弋阳人,正德辛未进士,由考工郎历尚宝少卿。”《秘史》书末还附有一清代读者所写之“后记”,谓:“外祖父云史书为姜清所辑。清,江宁人,或云姜宝……”著名史家朱彝尊写过一篇“跋”,亦称:“弋阳姜清撰《秘史》。”“清,弋阳人。正德辛未进士,官考功司郎中,历尚宝少卿。”‹1›可见,从明到清,人们对《秘史》作者由姜氏至姜清的认知,基本上是连贯而清晰的。另一书名《革除编年》,其作者信息的记录则是既晚出又混乱。《千顷堂书目》谓“武陵免归渔叟《革除编年》三卷”,但旋即又云“不著名,或云陈洪谟所作”。《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作者就记有三种说法,既称作者为无名氏,又说《浙江通志》作嘉善袁仁、朱彝尊称陈洪谟。经查嘉靖时《浙江通志》和其他书籍,没有袁仁著该书的记载。又查朱彝尊所著书,亦未有陈洪谟著《革除编年》的说法,倒是有一篇《姜氏秘史跋》。综上可知,以姜清撰作《姜氏秘史》的说法是可信的,而《革除编年》只是《姜氏秘史》的抄本,由于抄书者未署明原作者和自己的姓名,并擅改书名,才造成后世流传过程中的歧见。二《姜氏秘史》的重要价值《姜氏秘史》‹1›未标明写作时间,著名明史专家王崇武先生谓“正德间姜清撰秘史”‹2›,此说时间不确。细阅该书,书中多次提到嘉靖年间各地祭祀建文忠臣的情形,如“嘉靖初提学佥事邵铣命知府罗辂立祠祀之(黄子澄)”,“嘉靖二年提学副使邵铣立祠祀之(胡润)”,所以该书不大可能作于正德年间,最早只可能是嘉靖时,大致在嘉靖初。王先生对辨明官修史书歪曲建文朝史贡献卓著,此误只是百密一疏。该书为一部较完备的建文史编年著作,但又吸收了传记的特点,将编年与传记两种体裁结合起来,“仿实录编年法记建文事,诸臣附见焉”‹3›。具体做法是,在编年叙述中,第一次出现某人的名字,就在其下详记其生平事迹。建文朝重要大臣几乎都有记载。许多人物事迹记得非常详细,可作独立的人物传记来看。以方孝孺传来说,就详细介绍了方孝孺的生平事迹及后人的追怀与评论。此为该书的优点,不过,行文中屡屡出现大篇幅的人物传记,打断了编年记载的连贯性,读起来有支离破碎之感。此前史书中关于建文朝历史的记载,非常简略,尤其是很少引用原始资料,相较而言,《姜氏秘史》记事详细,资料来源广泛,而这些资料不少缘自于兵部贴黄册、南京吏部卷等许多今天已无法见到的原始档案材料,所以,该书所引资料弥足珍贵,对建文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第一,《姜氏秘史》所引史料较忠实于原貌,据之可见明初官书的修改、润色。如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在白沟河大胜李景隆军后,上惠帝书并移檄天下,《四库全书》作者称“军中仓促,语多可笑,《姜氏秘史》所载,最得其真”,而官方修纂的《奉天靖难记》,“是书于上惠帝书颇有删润,而移檄则置之不录,其文饰概可见矣”‹4›。我们可将《姜氏秘史》和《奉天靖难记》的有关内容作一对比。如《姜氏秘史》所记:“陛下即位之初,尝谕普天下文武百官,其中有云:‘太祖高皇帝用心三十年,大纲纪大法度都摆布定了,如今想着太祖皇帝开基创业,平定天下,便如做下一所大房子与人住的一般,若是做官的政事上不同心,不守法度,便是将房子拆毁了却要房子里安稳住的一般。世间安有此理?”话语确实鄙俚、滑稽可笑。而在《奉天靖难记》里,该段话作:“明有诏云:‘太祖高皇帝开基创业,平定天下,用心三十年,纲纪法度,布画大定,犹如起造巨室,与人居,苟为官者,不修政事,不守法度,如拆毁室庐,欲求安稳,焉有是理?’”‹1›这类文字改动,将原来粗俗、可笑的文句变得典雅、文明,而意义变化不大,属于文辞修饰类的修改。还有一类文字改动,使意思变化很大。如靖难之役朱棣打着“诛奸臣”的旗号起兵,从《姜氏秘史》收录的朱棣上书来看,当时朱棣划定的奸臣是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左班文职奸臣”,他一再地说:“不意在朝左班文臣齐尚书、黄太卿等官,皆是奸邪小人”,“其奈奸臣齐尚书、黄太卿左班文职等官,不遵祖法,恣行奸宄”,再三再四地称“左班文职”,似与文官集团势不两立。《奉天靖难记》则只谓“不意奸邪小人”、“其奸臣齐泰等”,去掉了“左班文职”四字,不再将文官和奸臣挂连在一起,其意味就大不一样了。朱棣如此愤恨地指斥“左班文职”奸臣,既表现了他对所谓文官奸臣的痛恨之情,也是出于分化建文统治集团的策略考虑。毕竟战争需要靠武力取得胜利,争取、拉拢武将是重要的,而胜利后,不少文臣已归附于朱棣,再笼统地把文官集团作为打击对象,情何以堪?且不利于维护统治,所以,修史时进行文饰,“左班文职”之类的字样就被删除了。第二,增补他书的史料,如此书收录明太祖《册立皇太孙诏》、《遗诏》,由此可知建文帝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合法接班人,而非如明初官方史书所诬的“矫诏即位”‹2›。建文帝的即位诏书,《秘史》最早收录,也记得最全,即便是比它晚出的史书,所记也非常简略。如下内容,基本上为他书所无:“大赦天下,自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八日昧爽以前,大辟罪以下,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当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敢有以赦前事相告,以其罪罪之,所有事宜条例于后。一、天下布政司、府州县,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钱粮;盐运司、盐课提举司,自洪武三十一年以前拖欠盐课,尽行蠲免。一、天下军民所养孳牲马匹羊者,尽皆免。一、天下田土,或有人户为事全家发充军者,或有死绝者,或因饥窘外移者,以致抛荒数多粮税拖欠,诏书到日,将抛荒书目从实举勘,报官开除,其逃移人户复业耕种者,优免杂泛差役三年。一、水旱灾伤,何代无之,今天下人民其有因而失所者,当该有司将预备粮赈给。一、今后官民有犯五刑者,一、依《大明律》科断。法司遵守,无深文。一、军民词讼,今后务要自下而上陈告,敢有越诉紊乱者,罪。一、囚徒已行宥罪,发卫所充军守御者,及已编定卫所、有司官领未曾到卫所者,不在赦例。一、天下卫所在逃者,诏书到日,限五个月以里赴所在官司,首告与免本罪,所在官司仍给口粮,递送京卫所着役。过违此月,仍罪如初。这些内容,对研究建文朝政是极有价值的资料。第三,可增补朱棣方面的史料。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白沟河战胜后,移檄天下,申明起兵缘由。此一为朱棣辩解的文件,永乐时所修的《奉天靖难记》竟不予收录,而宣德时修的《太宗实录》则全文改窜。观《姜氏秘史》,可知官书作如此处理的关键原因所在:朱棣即位后,诏以当年为洪武三十五年,而不用建文年号,其意无非欲借此昭告天下,他的皇位的正当性、合法性不是来自于建文帝,而是来自于父皇明太祖,他继承的是太祖的天下,接的是太祖的皇位与太祖之统。因此之故,明初官修史书,不肯承认建文帝的身份,或直呼“允炆”,或称“建文君”。而从《姜氏秘史》知,朱棣当年上书或谈话,并不避讳建文帝的身份,如谓“岂期数年以来,不幸皇太子薨逝,秦晋二王相继而卒,我父皇慈念皇太子早逝,遂立其次子为皇太孙,居东宫;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不幸父皇殡天,皇太孙即帝位”,“伏望陛下俯赐仁慈”,这些言辞,表明朱棣在起兵时是承认建文帝的合法地位的,这与他在“靖难”后所采取的不承认政策有别,故永乐或宣德时的官修史书,只好索性对此檄文不予收录,或全文改篡而不复见原貌了。明初官修史书,非常注意塑造朱棣仁明、宽和的形象,对有损朱棣声誉的史料,一概删剔,如朱棣败李景隆后上书,《奉天靖难记》及《太宗实录》就删减了要求惩治奸臣的一大段内容。《姜氏秘史》原载:父皇宫中曾侍病者、宫人并长随内官,又用药医官,营办葬事及监拆宫殿等官,奸臣齐尚书、黄太卿历有左班文职等官,发来与臣军前究问。钦愿皇帝陛下,奉承皇祖之训,以安圣心,永为社稷之主,使天下人民各得其所矣。如陛下听奸臣之言,执而不发,臣亲帅精兵三十五万直抵京城索去取也。此等皆我父皇之仇,人臣必不与之共戴天。臣若不得与父皇报得此仇,是臣为子不孝也。为子不孝,此是忘大本大恩也,岂人之类也。今将合行奸臣数目开列于后:一、宫中侍病老宫人;一、长随内官;一、太医院官;一、礼部官;一、葬事官;一、造孝陵驸马等官;一、奸臣齐尚书、黄太卿左班文职;一、监拆毁宫殿工部官、内官。如上逆党,一一如数发来,臣军前究问的实,即行差官赉押司,具本奏闻,伏取圣明裁决。如果不发奸臣齐泰等来,臣必不已也,兵抵京,赤地千里。臣冒渎天威,无任急切恐惧之至。朱棣开列的“逆党”名单,把宫中侍病老宫人、医官等等都包括在内,并要挟“一一如数发来”,“由臣军前究问”,否则“臣亲率精兵三十万直抵京城索取去也”,语气咄咄逼人,一副霸道、凶狠的样子,何似人臣所当为?这样的内容,显然不利于朱棣的形象,后来官方修史就或改或删了。后世以宦官助燕为建文失败的一大理由,但多语焉不详,《姜氏秘史》将此事的原委记载得比较清楚。“(建文帝)诏内官出使放纵,许有司械送于京。洪武初,内官奉使出外,约束甚严,不得于士民交,然亦恃宠放纵,有司畏之。尝有鲁内官过广信之弋阳,纵马于田,蹈食其稼,佃者不知也。击之伤足,鲁询佃者,知田主富人周也。遂遣人告之,周大惧,偿其马,倾资贿焉。鲁归,有以击马事闻高庙,竟籍周,谪戍铜鼓卫。至是,有以内官暴横为言,诏所在有司但遇内官奉使暴横,虐害士民者,即擒缚送京师以闻。于是内官夺气,密谋推戴矣。或曰靖难兵起三年,屡战多胜,冲突千里,罕能御之,然所遇城邑,往往坚守不下,间克之,兵去即杀守帅,复为朝廷。及壬午所据者惟北平、永平、保定三郡而已,至是,内官密言于文庙,直掏京师,约为内应,天下可定。文庙然之。壬午春,举兵直趋京师,不复为归计,意有所属而朝廷不知之也。兵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