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视野下的安乐死出罪考量摘要:自从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通过王子之口发出了“Tobe?Ornottobe?”(生存还是死亡?)的呐喊以来,如何对待生与死,就成了人类不断思考的重大伦理话题。而20世纪30年代以来围绕着争取人道死亡权利、推动安乐死非犯罪化甚至合法化而展开的世界性安乐死运动,无疑又为这一千古绝句与永恒话题增添了新的意蕴。安乐死事关生存还是死亡的艰难选择与人性尊严、生命价值的充分保障,在刑法学视野下来探索安乐死,其在我国具有出罪的正当性和可实施性。关键词:安乐死非犯罪化刑法学分析路径一、安乐死简述及其在我国的现状“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文euthanasia,原意为“快乐的死亡”。韦伯斯特辞典将其界定为“安静而容易的死亡或引致安静而容易死亡的举动”。在现代刑法意义上,安乐死则“是指基于受到无法医治的疾病所引起的激烈的痛苦,且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的患者的意思,为除去其肉体的痛苦而使其死亡的情况。”(日)野村稔:《日本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安乐死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日)野村稔:《日本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安乐死在我国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舆论界就曾对安乐死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赞成与反对安乐死的意见不相上下。我国也有伦理学者与医学者积极从事安乐死的研究、宣传与推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邱仁宗教授著有《生死之间:道德难题与生命伦理》,提出了“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救活了许多本来要死亡的病人,同时也延长了许多临终病人的生命。这种延长到底是延长生命还是延长死亡?如果是延长死亡,这种延长是否应该?如果不应该,那又应该怎么办?”等一系列生命伦理问题。邱仁宗:《生死之间:邱仁宗:《生死之间:道德难题与生命伦理》,台湾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163页。安乐死非罪化的刑法学分析(一)刑法价值分析根据陈兴良教授的观点,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目标是公正、谦抑和人道。陈兴良著:《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7页。刑法的谦抑性表现在:对于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国家只有在运用民事的、行政的法律手段和措施仍然不足以抗制时,才能运用刑法的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当今实现刑法谦抑的主要途径在于非犯罪化和非刑罚化。安乐死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刑法谦抑性原则要求刑事立法政策上对具有公共危害属性因而具有刑法干预必要性的行为,应当从刑法作为最后手段法、补充法、保障法、第二次法的属性出发,进行是否予以实际干预的考量。所以,刑法介入社会生活时应当坚持有限性原则,而不能事必躬亲,否则将会造成“天下苦秦法久矣”的局面。安乐死作为病人的一项权利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病人在身患绝症、遭受极度痛苦、濒临死亡的情况下要求医生为其实施安乐死,是其行使生命自主权的行为,作为患者的权利,对于医生来说,理应成为其义务。只有在医生实施安乐死的过程中因故意或过失违反了相关操作规定,造成病患者权利的丧失时,才能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才能体现出刑法作为最后手段法、补充法、保障法、第二次法的谦抑性陈兴良著:《走向哲学的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72-77页。陈兴良著:《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二)期待可能性分析期待可能性理论源于德国,后传于日本,我国对其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期待可能性,是指在行为的当时,能够期待行为人避免该犯罪行为而实施合法行为的可能性。如果不能期待其避免犯罪行为而实施合行行为,即没有这种期待可能性时,即使能够认识犯罪事实或能够意识该事实的违法性,对行为人也不能给以规定的非难,行为人就没有故意责任或过失责任,这就是期待可能性理论。”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梁根林教授认为:“司法者之所以能够对形式上该当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安乐死进行出罪处理,可以通过期待可能性的缺乏而得到合理与正当的解释。正是期待可能性的缺乏,构成了阻却形式上该当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的安乐死的罪责的法理根据。……因为在缺乏期待可能性的场合,行为者的规范意识处于正常状态,而其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在不得已之下而为。如果没有这种不得己的情况存在,行为人就不会考虑实施这种违反规范的行为。因此,规范责任论认为,期待可能性是责任本质上具有的规范要素,并视之为责任所不可或缺的归责要素,缺乏期待可能性则可以构成阻却责任或者减免责任的事由。”梁根林:“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赵秉志主编:《外国刑法原理》(大陆法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梁根林:“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与期待可能性”,《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赵秉志、肖中华:“犯罪构成与阻却责任关系论”,《现代法学》1999年第8期。该案案情是:92岁的梁母因脑溢血深度昏迷瘫痪,67岁的儿子梁万山为母治病耗尽家财,又不忍其母受痛苦,一向孝顺的他选择用触电的方式结束母命,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梁万山有期徒刑5年。(三)违法性阻却事由分析目前在大陆法系刑法学界,针对违法性阻却事由的理论基础,存在着三种学说,即“优越的法益说”、“目的说”和“社会的相当性行为说”。下面就借用这三种学说的基本原理,对安乐死行为进行分析。1、“优越法益说”优越法益说是阻却违法事由的基础学说之一。其认为,如果某行为的实施是为了救济某价值更高的法益,因而对某价值较低法益造成规定程度以下的侵害,那么该行为就不应该视作违法,而应该属于合法正当行为。从刑法法理角度分析,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行为就属此列。具体到安乐死而言,安乐死患者的“优越法益”,虽然确实有经济利益、资源优化的考量,但更多更重要地则是指患者相较“继续极度痛苦地生存”,最终自主选择了“以结束生存来解除痛苦”。对安乐死的适用对象而言,多为身患绝症多时、了无治愈希望的重症患者,他们每天都要承受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多重痛苦,已经很难体会和享受到所谓的“生活质量’,“生命价值”。因此,当患者在意识清醒状态下自愿提出接受安乐死的请求时,就意味着比起继续忍受痛苦、维持生命,他们更加愿意选择解除痛苦、结束生存,换言之,这种请求是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对自己的权益进行深思熟虑的衡量后所做出的选择和决定,应当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他们的保护。据此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既然患者选择“结束生命”为其“优越法益”,那么对医师而言,接受患者的请求并对其实施安乐死,就是对患者“优越法益”的最好维护,这不仅具有医师职业伦理、社会一般道德上的合理性,也构成刑法学意义上的阻却违法事由。2、“行为目的说”视角行为目的说也是阻却违法事由的基础学说之一。其核心观点为,如果一个行为是为了达到国家所承认的共同生活目的而采取的适当手段,那么这一行为就是合法正当的,即视作构成阻却违法事由。一般认为,国家所承认的共同生活目的,就是对一种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秩序的维护,或者说约等于民法上指称的“公序良俗”。因此,如果安乐死是一种破坏了社会秩序、违反了社会共同生活目的的行为,那么,它应当首先表现在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或规章制度。因为法律或者规章制度是一个社会秩序的“化身”,体现着社会秩序对行为的最低要求。王晓葱:《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王晓葱:《论安乐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81-182页。3、“社会相当行为说”视角从社会伦理学角度来说,所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本质都是反社会性行为,因此如果某种行为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是相互协调、未有矛盾的,那么该行为就应属于社会理性允许范畴,或者说构成了阻却违法事由。换言之,适用犯罪构成理论时,不仅要对目标行为做事实上的评价,还要对其作社会价值上以及伦理道德上的综合评价。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观念的进步,伦理道德和人道主义都己较传统时代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现代人道主义对“生命质量论”的重视,己经不亚于对“生命神圣论”的强调。而实施安乐死,首先是对人的死亡过程的科学调节,其次是对患者自由选择的充分尊重,再次是对现代医学伦理的充分彰显,又次也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明显优化,因此已经得到相当数量国家地区与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应当属于一种个人、他人、社会、国家均有获益的社会相当性行为,符合社会理性定义,构成明显阻却违法事由。(四)从刑罚的目的看安乐死犯罪与刑罚是刑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范畴,从理论上说,刑罚是犯罪的派生之物,没有犯罪就没有刑罚。因而,刑罚应当是附属于犯罪的。但由于刑罚本身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同时它又与犯罪共同构成刑法这一有机整体。这就使得我们可以从刑罚的角度来对安乐死进行分析。而且许多行为如果从犯罪这一正面角度一时难以加以定性的话,从刑罚这一反面角度我们常会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当一行为因为不符合刑罚的目的而不应受刑罚处罚时,它肯定也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首先,我们来考察安乐死是否符合刑罚的报应目的。因为报应的本质是恶有恶报,犯罪是一种恶,对于犯罪之恶,应以刑罚处罚之,刑罚是犯罪之报应。因此,安乐死是否是一种恶的行为就成了判断其是否因受到刑罚报应的关键和核心。尽管现实中确实存在有些病人家属和医生出于摆脱负担或攫取他人财物而终结病人的生命,但这都属于个案和特例,而且当严格了安乐死的适用条件和适用程序后,这类行为就根本不再属于安乐死的范畴之内了。事实上,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安乐死的实施者都是在出于对濒死病人的怜悯和同情并取得病人的同意之后才对其实施安乐死的,是符合人道主义和正义观念的,安乐死的实施者不是“杀人凶手”,而是帮助濒死病人安详离世的人,如果对安乐死一律判处刑罚则明显违背了常情和常理。而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常情、常理”,这是特定社会中的人性、人心最本源的形态,社会需要的最低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共识,是现代法治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和群众基础。陈忠林:《刑法散得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只有以维护社会正义为价值取向,以常识、常情、常理为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指导思想,才能赋予表面上充满刚性的刑法以丰富的道德温情,强化社会公众对刑法规范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使人们对刑法的遵守建立在对规范的忠诚上,陈忠林:《刑法散得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张武举:《刑法的伦理基础》,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其次,我们来考察安乐死是否符合刑罚的预防目的。预防包括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前者是指预防犯罪分子本人重新犯罪;后者是指通过惩罚犯罪,警戒社会上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1页。就个别预防(即特殊预防)来说,医生实施安乐死仅仅是根据病人的意愿协助他们安详离世,由于其主观上没有恶性,故无须对其进行改造和感化,更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1页。笔者认为,刑罚的本质在于国家运用刑罚权对被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关系进行修整和平复,并防止新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以此来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合理需要。因此,刑罚的公正性对个人来说就是满足其对善的追求,对社会来说就是要维护和谐安定的社会秩序。对濒临死亡且痛苦不堪的绝症病人来说,选择安乐死实际上就已经体现了其对善的追求,实现了其个人的合理需要,对他而言,安乐死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国家不能将其刑罚权僭越到公民的个人自由行为中去,否则,国家刑罚权的启动非但没有满足个人的合理需要,反倒是粗暴干涉了个人的自由,违背了善的理念;对社会来说,安乐死行为其利远大于其弊,明显不存在新的社会关系被侵害之虞,故也无需国家动用刑罚权。所以,即使将安乐死作为犯罪对其进行刑罚处罚,也不能实现刑罚的目的,体现不了刑罚的本质。故此,从刑罚的目的角度来看,安乐死行为具有非受刑罚处罚性,应当予以非犯罪化。三、安乐死非罪化的路径非犯罪化是立法者和司法者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刑法演进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收缩刑法干预范围的活动。狭义的非犯罪化是指立法机关将原本由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从法律中剔除,使其正当化或者行政违法化。严励:《中国刑事政策原理》,法律出版社2011版,第475页。广义的非犯罪化是指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将一些对社会危害不大,没有必要予以刑事惩罚但被发现时法律规定为犯罪的行为,通过立法机关不再作为犯罪或通过司法机关不予认定犯罪,从而对它们不再适用刑罚。它包括法律上的非犯罪化和事实上的非犯罪化。将安乐死非犯罪化符合道德准则和刑法价值追求,关键是如何将其非犯罪化。正如非犯罪化的广义定义所讲的,我们面临两种不同的非犯罪化模式:一种是寄托于立法,比较彻底的、一步到位的法律非犯罪化;一种则是缓步推进的寄托于司法,有选择地、有条件地、个别化地事实非犯罪化。不能单纯地说哪一种模式更好,应该结合我国的社会文明状况、医疗卫生与福利保障体系以及社会整体法制状况来选择一种更适合我国的非犯罪化模式。鉴于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有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瓦解,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公众的道德素质不高,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不高;鉴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备、健全的医疗卫生与公共福利保障体系,看病贵、看病难、看不起病在我国依然是个严峻的问题;鉴于我国尚未进入真正的法治社会,法秩序和法权威尚未真正确立,冒然为安乐死单独立法,将会带来巨大的危险。因此,对于安乐死问题,应该采取事实上的非犯罪化途径,等时机成熟再逐步地向法律上的非犯罪化过渡。事实上的非犯罪化主要是通过刑事司法的不断实践和创新,逐渐收缩刑法干预国民行为的范围。事实上的非犯罪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临时占地清理合同
- 9.2增强生命的韧性-【帮课堂】2023-2024学年七上道德与法治
- 市场安全操作规程
- 汽车测试道路沥青铺设合同
- 外包软件开发合同范例
- 养猪购销合同范例
- 建材企业员工聘用合同模板
- 拆迁改造合同范例
- 房屋地契分割合同范例
- 农村买卖用地合同范例
- 《临床试验项目管理》课件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分享课件
- 北京开放大学互联网营销方案策划写作在线测验5-1:本周测一测
- 高中生知识抢答竞赛题
- 译林版九年级上下册英语单词表(含音标)
- 幼儿园大班语言绘本《月亮的味道》课件
-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成长的节拍 复习教案
- 《中华商业文化》第六章
- 医院玻璃采光顶玻璃雨棚施工方案
- 运筹学-随机规划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