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_第1页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_第2页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_第3页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_第4页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影响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摘要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2005的小额信贷年上,之后国内外兴起了对普惠金融的研究热潮,我国在普惠金融的研究和执行上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事实上,普惠金融的研究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下作为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河南省的普惠金融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从河南省近四年的存贷款情况看,河南省普惠金融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本文对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简要分析,并结合其他国家在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河南省;金融扶贫目录1绪论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在理论方面,我国学者对互联网金融和农村普惠金融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把“互联网+”和农村普惠金融结合起来详细研究的较少。本文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首先对农村普惠金融现状进行研究,体现出“互联网+”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后分析了当前背景下存在哪些新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最后通过对“宜农贷”进行案例分析得到启示,从而提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互联网+”助力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传统金融在促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方面存在先天不足,难以覆盖农村群体。“互联网+”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互联网基因,首先,互联网金融凸显了长尾效应,传统金融更加关注能创造出更大收益的城镇客户群体,涉农服务意愿较低。而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定位是小微群体,利用大数据技术覆盖农村市场,切实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获得性,将金融服务真正惠及农村居民。然后,互联网金融放大了鲶鱼效应,各种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对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造成巨大冲击,倒逼银行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最后,互联网金融弱化了马太效应,使更多中小群体有获得金融资产收益的机会,弱化收入的马太效应,缩小城乡差距。“互联网+”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却也带来了各种各样新的问题,不利于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因此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从而推动互联网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做到与传统金融错位竞争中合作,重塑农村金融新格局,对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Bihari(2011)分析了印度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认为手机在印度覆盖面广且消费成本易被大众接受,可以满足印度贫困人群对于普惠金融的需求。Diniz等人(2012)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于普惠金融的影响,发现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于普惠金融有积极作用。Hannig和Jansen(2010)认为,移动电话普及率不断提高为向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提供了新的渠道。EthanR(2014)提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创新金融服务;二是互联网企业通过移动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更高效便捷的来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2)国内研究现状:王占峰(2015)认为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等手段,建立更有效率的新型金融服务体系,而不是担心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焦姝瑜,李宏畅(2015)认为要深化传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覆盖率,并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施洵(2016)、贾立,汤敏(2016)认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应采取合作的形式,建立综合性金融服务站,共同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其中贾立和汤敏运用了博弈论模型证明农村金融主体开展业务时更应采取合作的策略。祝国平,程呈,刘军君(2015)、李国英(2015)认为应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从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以及法制建设等方面对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加强控制。张天凤(2015)认为可以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金融教育,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农民群众对金融产品的使用能力。李敏(2015)、罗宁欣,颜铭佳(2016)认为针对互联网金融线下服务滞后于线上业务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方引入互联网金融线下代理商机制。王娴(2015)认为应加强政府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支持力度。(3)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有利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国外学者在互联网的发展对普惠金融的影响方面研究较多,而对将互联网和农村普惠金融结合起来深入研究的较少。国内学者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不深入,只是简单介绍,对其主要业态详细分析的更少。第二,在促进“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方面从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角度出发的较多,而提出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的较少。1.3研究方法本文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文献研究法。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搜索相关学术期刊、书籍及报纸等资料,全面了解“互联网+”背景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2)数据分析法。文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在对“互联网+”背景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典型案例分析部分都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数据为支撑,从而为提出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奠定基础。(3)运用系统分析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出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战略构想和实施路径,进而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2互联网金融及农村普惠金融概述2.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互联网金融(ITFIN)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功能的有机结合,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形成的功能化金融业态及其服务体系,包括基于网络平台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体系以及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等,并具有普惠金融、平台金融、信息金融和碎片金融等相异于传统金融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以下统称从业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将对金融产品、业务、组织和服务等方面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和扩大就业发挥了现有金融机构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开了大门。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创新发展,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既需要市场驱动,鼓励创新,也需要政策助力,促进发展。2.2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普惠金融重视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平,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潘光伟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为了帮助受益群体提升造血功能,要坚持商业可持续原则,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发展可持续。普惠金融需要讲究市场性原则,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既要满足更多群体的需求,也要让供给方合理受益。2.3互联网与农村普惠金融的结合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包容性特点与普惠金融的理念不谋而合,这造成了互联网和普惠金融结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互联网+普惠金融”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成果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渠道,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小微企业、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为其提供公平、便捷的金融服务。而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并且传统金融在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存在金融覆盖面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弊端,所以“互联网+普惠金融”的触角逐渐向农村伸展,对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3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1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河南省农村金融的改革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同时我们也看到河南省的农村金融改革是一个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过程,采取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演进。政府主导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方面。一方面,在政策的制定、推广、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会相对较小,改革的速度会很快,节约制度变迁的成本。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改革容易阻塞自主创新的路径,或者可以说,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排斥压制自下而上的诱导性制度变迁。而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是在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激励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农村金融的诱导性变迁相对于西方先进农村金融体系变迁来说实现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在这个特点之下,河南省的农村金融发展主要是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主来进行金融资源的重新分配,大多数的农户和中小微企业被动的听从国家的安排,金融需求是在压抑的状态下进行的。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以政府主导的形式进行改革已经不能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不能反映农户的根本利益诉求,不能保证农户的民主参与和监管,不利于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村金融的改革应该朝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应该是一个政府逐渐放松市场准入和管制,以市场为主导。在制度设计和可操作性上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方式,由市场和投资者来决定那种形式更适合当地的需要,而不能采取以前的运动式改革。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形式比较好的满足了现代社会上的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大大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对象的覆盖率。但是,从现代金融以及现代农村金融的角度来说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随着国家对普惠金融的重视,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金融机构开始越来越多的注重普惠金融的发展,河南省的普惠金融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政府注重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国家在兰考县的普惠金融实验区;金融机构也不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根据农村市场需要创新、涉及不同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全省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均衡。近几年,河南省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额度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涉农贷款由2014年的11683.26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6763.02亿元,增长了5079.76亿元;小微企业贷款由2014年的7755.74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010.36亿元,增长了4254.62亿元。河南省利用村镇银行推动全省普惠金融的发展。截至2016年底,河南省共组建77家村镇银行,设立317家分支机构,这些村镇银行主要吸收存款,并将该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当地“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这些村镇银行已经向全省19.98万户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4.56万笔,共计1671亿元。村镇银行成为推动全省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3.2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3.2.1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仍薄弱虽然目前河南省互联网基础设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有许多河南省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不到。与城市地区相对比,河南省河南省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且人口较为分散,所以宽带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较高,以致河南省农村地区宽带覆盖率远低于城市地区。河南省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河南省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均逐年上升,但是河南省农村的普及率明显低于河南省城镇的普及率,且差距在逐年拉大,2015年底河南省城镇地区和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5.8%和31.6%,较2014年上升幅度大致相同,但是河南省农村地区互联网的普及率还不及河南省城镇地区的一半。此外,截至2015年底,62.3%的非网民是农村人口,占河南省农村人口总数的68.4%,而河南省城镇地区非网民比例为34.2%,互联网在河南省农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河南省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是“互联网+”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助力河南省农村金融普惠金融的先决条件,只有夯实了河南省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传统金融机构和各互联网金融企业才能深入河南省农村,不断推出适合河南省农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使河南省农村群体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3.2.2农村大数据征信体系还需完善一是各河南省农村互联网金融机构有独自的征信方式,各征信机构在数据来源、信用评分模型、信用评分标准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且差异性较大,所以征信征信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有待提高。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相对互联网金融是封闭的,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层出不穷且良莠不齐,在征信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安全性方面以及客户隐私保护方面都难以满足央行征信系统的要求,所以目前互联网征信数据与央行的征信系统无法对接,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在河南省农村建立完善的征信体系,不仅需要互联网企业的征信数据,还需要结合传统金融机构的数据,对河南省农村群体的信用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户的信用数据真实可靠,有效解决农户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实现互联网征信数据和央行征信系统的对接,建设统一的信用体系非常必要。3.2.3农村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发展尚不同步各互联网金融企业开拓河南省农村市场,以其线上优势弥补了河南省农村传统金融机构的缺失,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实现,但是其“强线上、弱线下”的特点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在河南省农村的拓展。目前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现金业务是需求量较大的一类业务,现金业务的办理仍然离不开线下的物理网点。而河南省农村网点相对较少,导致农民在互联网上的转账款项无法取出,所以河南省农村地区物理网点少的问题再次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业务全面拓展的瓶颈。对于在河南省农村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电商平台而言,有些线下金融服务的物理网点处于缺位状态,无法提供O2O模式的金融服务,这也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在线上业务快速创新的同时,线下的服务机构还不能同步发展与之匹配。例如:电商平台美团,在河南省农村代理点缺失,不能和线上业务形成有效对接,其线上提供的优惠券在河南省农村并不能进行。河南省农村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业务尚未深度融合成为影响和阻碍河南省农村客户获得全方位金融服务和河南省农村金融普惠实现的重要因素。3.2.4农民对互联网及互联网金融认知不足目前河南省农村地区存在农民缺乏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意识的现象,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对互联网知识的缺乏以及认知不足仍是造成河南省农村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非网民不上网的原因主要是“不懂电脑/网络”,所占比例为54.5%。农民不懂互联网,对一些复杂的软件程序无法理解和操作,那么所有基于互联网的河南省农村金融业务都无法开展。此外,河南省农村地区金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不够,所以河南省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较低,大部分河南省农村居民只了解传统金融业务,对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了解甚少且缺乏信任,对推出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抵触心理,更愿意选择熟悉的传统金融机构来办理业务,所以许多针对河南省农村群体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形同虚设,这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在河南省农村的普及,不利于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4促进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4.1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普惠金融的物理基础,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就要完善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设施,例如前端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与消费者的连接点,如POS机、ATM机、金融服务代理机构等)和后端的基础设施(主要是一些金融运作体系,例如征信机构、支付系统等)。政府要加强对支付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改善农村的支付环境。政府要加强对信用体系的建设,政府和银行合作,建立共享的信用信息数据系统,使得农户也逐步建立自己的信用信息档案,为以后获取普惠金融相关服务打下信用基础。“互联网+”背景下,综合电商平台和“三农”服务商逐渐布局农村金融市场,推出适合农村市场的金融产品。各助农P2P平台也进军农村领域,为解决农村资金供需不平衡作出了贡献。传统金融机构一改以往传统金融业务不能深入农村市场的弊端,进行互联网化转型,真正做到扎根农村。互联网是各主体参与农村金融市场的途径,但目前农村市场仍存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与城市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只有加快农村互联网的普及,才能真正推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应对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可以建立农村互联网建设专项补贴资金,对接入互联网的用户进行补贴。目前农村地区地理环境较差、居住分散,互联网建设、维护、使用成本均高于城市,而农民收入水平又显著低于城市局面,需要政府对农村互联网用户进行补贴,从而降低农户接入互联网的成本。同时,在运营商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努力降低农村互联网的建设成本。二是建设和应用相结合。要让农民切实将互联网应用起来,真正体会到农村互联网建设的必要性,才能促进农村互联网可持续发展。4.2完善农村大数据征信体系信用是所有金融服务有效进行的保障,尤其是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基础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利用大数据征信,存在各自的征信标准,各平台的征信数据差别很大,以致难以统一,不能实现共享,而互联网金融的违约成本极低,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问题时有发生。建议国家根据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各自特征制定统一完善的征信标准,实现互联网金融全行业信息共享。在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标准不断完善和不断统一的条件下,应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建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信用信息更大范围的共享。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没有囊括农村地区农户的征信信息,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收集、整理和加工其平台上农户的信用信息,因此将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对接,可以实现两者的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有效防范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和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4.3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存在“强线上、弱线下”的弊端,阻碍了其在农村市场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线下服务滞后于线上业务的问题,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企业可发展线下代理商,针对农村客户需求、立足农村经济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点的业务和功能,发展扩大代理商的数量、完善代理商的业务种类,加大开发设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进一步提升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4.4在农村加强金融知识宣传教育一是广泛利用电视、杂志各种各样的媒体渠道向农村地区普及金融基础知识。针对不同农村群体,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此外,“互联网+”背景下各农村普惠金融参与主体应对农民进行各种业务的培训,可以派工作人员一对一帮他们登录平台,演练操作过程。鼓励农民把各种与农村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关业务搬到线上来,每搬一单平台都要给予奖励,让农民切实体验农村互联网金融,提高农民的参与度。二是培养农村群体金融风险意识。以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为重点,广泛开展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加强与金融消费者权益有关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5结论加快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研究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是坚持服务“三农”理念的金融实践。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目前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基本特征、存在问题、总量需求、总量供给等情况,紧密结合河南省实际,探讨进一步促进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有效措施。这对农村普惠金融的探索具有广泛的研究空间和极大的理论价值。但是,本文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供需失衡及其原因是本文的难点,完善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是本文的重点,目前河南省关于农村普惠金融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地方。笔者接下来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想法:第一,继续关注国内外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跟踪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和文件。第二,积极关注国内外对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所进行的创新,为河南省进一步开展农村普惠金融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第三,做好关于对农村普惠金融相关数据成果的搜集工作,为今后的实证研究做好铺垫。参考文献[1]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08):5-11.[2]金鹏辉.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探索——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4(16):67-68.[3]高彦彬,张洋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现存问题及路径选择[J].北方金融,2016(04):46-49.[4]孙煜.河南省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浅析[J].新经济,2016(20):47.[5]任文燕,贾晓燕.互联网视角下的农村普惠金融[J].全国商情,2016(20):91-92.[6]陈光远,郑晓栩.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6(09):59-63.[7]陆凤芝,黄永兴,徐鹏.中国普惠金融的省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7,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