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山西农大_第1页
景观生态学-山西农大_第2页
景观生态学-山西农大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积温:大于一定温度的一定时期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之和。2景观生态学特点:宏观性、异质性、强调空间分异、注重人为活动。3狭义的景观:是指一般在几平方千米到数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以某种空间组织方式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4广义的景观:没有地域空间范围的原则性限定,包括从微观到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上,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空间单元。5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成为景观要素。6尺度:对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测度7尺度效应:在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动态变化中,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尺度上有不同的表现,也会产生不同的生态效应。8空间异质性:是指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9霍普金斯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时,北美温带地区纬度每向北移动一度,经度每向东移动五度,或海拔上升122米,植物的发育时期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在晚夏和秋天,则正好相反,提早4天。10植被区划:按照植被的类型的区域特征(空间分布及组合)划分出的植被区域单位。11干扰:是使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结构遭到破坏和使资源、基质的有效性或物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任何相对离散的事件。12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特非线性地表区域。起源于环境异质性、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分为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13本底:范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的背景地域。14连通性:如果一个空间不被两端与该空间的周界相连的边界隔开,则认为该空间是连通的。15物种流:即动植物穿越景观的运动。16狭窄效应:在狭窄处加大或降低物体的运动速度17网络连接度:廊道与系统内所有结点的连接程度成为网络连接度。18评价:即评价主体在对价值客体属性、本质、规律等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价值客体能否满足并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价值主体需要作出判断的活动。19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性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20边缘: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区。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扩散、重力、运动景观的一般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城市景观)2生态功能3美学功能4文化功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尺度通常指研究客体或过程的空间维或时间维,是对某一研究对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组织尺度。或微观尺度域、中观尺度域、宏观尺度域、超级尺度尺度效应:由于尺度不同研究对象特征所产生的相应变化景观生态流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植物流时滞效应生态过程的因果之间或者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及其引起的生态响应之间常常有一个明显的时间间隔,称作时滞效应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的特征景观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性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和生态功能特性,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⑴综合性原则⑵主导因子原则⑶实用性原则⑷等级性原则1通过景观的三种流:能量流养分流物种流2景观形成因素:气候地貌土壤岩石生物人类活动3植被类型:森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温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硬叶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疏草原,草原,荒漠,冻原4植被区划单位为四级:植被区划,植被地带,植被区,植被小区5•常见的干扰现象:火干扰,放牧,践踏,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景观元素的三种类型:斑块、走廊、基质四种强度产生的结果:波动,恢复,建立新平衡,景观替代。森林的破碎化及其生态后果:物种生存环境危机;树木的变化;动物的变化;鸟类;昆虫。边缘的类型:固有边缘(环境资源上的差异造成的边缘),诱导边缘(天然或人为干扰造成的边缘)关于景观要素间的流有两个基本观点: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10•土壤侵蚀发生的三个因素:1地表失去植被覆盖,更多的雨水冲刷2失去腐殖质后,矿质土壤暴露在降雨中形成冲沟。3植物根系死亡11.影响景观稳定的基本因素:气候,地貌,岩石和土壤,流水,植被以及干扰因素。1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石一个生态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5)生态系统的聚合(6)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和相互影响(7)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8)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2热点地区:(1)流域系统:包括流域上游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与下游的关系、流域咼低与河谷的关系、流域高地和河岸植被空间格局的水文效应和其他流域生态学效应、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和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等。(2)湿地:包括湿地功能、湿地景观格局与湿地功能调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景观途径、湿地保护与恢复等。(3)文化景观:文化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的关系、文化景观保护、土地利用方式的社会经济基础景观生态学背景、土地多项利用。(4)城乡过度带和生态脆弱带:城市化过程的景观保护、自然和半自然景观要素的科学配置、景观的宜人性等。(5)重点或关键性自然景观:包括重点和关键性自然景观的景观价值,重要的物种栖息地,绿洲景观,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教育意义的静观,对维护地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安全和健康有重要和关键作用的静观,具有重要自然美学和旅游价值的景观。3应用研究:(1)城郊和农业景,包括城乡交错带和农林复合系统景观:城郊景观和农业景观是受人类活动干扰比较严重的人工景观和半人工景观。(2)森林景观:内容包括森林景观结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森林景观动态及群落生态效应、森林边际效应及动态、森林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等方面。(3)干旱区景观:主要集中在沙地景观格局和荒漠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4)湿地景观:湿地是介于陆地及水生环境之间的过渡带,并兼有两种系统的某些特征,被一些科学家称为:“自然之窗”4等级结构系统的特点与基本属性:特点:等级结构系统的每一层次都有其整体结构和行为特征,并具有自我调节和调控机制。基本属性:复杂性是等级结构系统的基本属性,系统的复杂性不仅由系统组成要素的多样性所决定,还取决于系统组成要素之间互相关系的多样性或生态过程的多样性。5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1)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每一个景观均是异质性的,在不同的斑块,走廊和本底之间,种和能量,物质的分配不同,相互作用也不同)(2)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的景观要素的动物中的多度增加)(3)物种流动原理(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扩展与收缩,影响到景观异质性,也受景观异质性的控制)(4)营养在分配原理(矿物质营养在一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再分配)(5)能量流原理(在景观中,随着景观异质性的增加,会有更多的能量流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边界)(6)景观变化原理(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景观水平结构逐渐向同质性发展,适度的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异质性降低)(7)景观稳定性原理(景观稳定性的大小要取决于干扰的强度以及景观本身的结构有关)。6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使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物种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的异质性可提高物种总体共存的潜在机会。7土壤发生过程:(1)土壤增加物质,无机物质以沉积物的形式通过水和风落到土壤表层,来自生长在植物的枯枝落叶;(2)土体失去物质,土壤侵蚀---土壤表面物质在水或风到底作用下的损失,淋失-—穿过土壤水向下淋溶而引起的;(3)土壤内物质迁移,迁移的多种途径---淋溶,沉积作用,盐渍作用,淋洗作用,硅化作用,脱钙作用,钙化作用;(4)土体内物质的转化,原生矿物质的分解为次生矿物,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8干扰类型:(1)按产生来源:自然干扰(火,风暴,火山爆发,地壳运动,洪水,病虫害等)和人为干扰(烧荒种地,森林砍伐,放牧,农田施肥,修建道路)(2)按功能:内部干扰(在相对静止的长时间内发生的小规模的干扰,对生态系统演替起重要作用)和外部干扰(短时间内的大规模干扰,打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3)按干扰的形成机制:物理干扰(如土壤侵蚀,局部气候变化),化学干扰(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等引起的酸雨),生物干扰(如病虫害,外来入侵)(4)按干扰传播特征:局部干扰(在同一个生态系统内扩散)和跨边界干扰(跨越生态系统边界)。9干扰对景观的影响(干扰的生态意义):(1)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从一定意义上,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位发生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样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步形成。(2)干扰与景观破碎性:一是一些小规模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二是,在较大干扰条件下,景观中现存的各种异质性斑块逐渐会遭到毁灭,整个区域形成一片荒落,形成一个较大的均匀基质。(3)干扰与景观稳定性:干扰与景观稳定性是相互矛盾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景观的稳定性。(4)干扰与物种多样性:适度的干扰下生态环境系统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在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扰作用下,生态物种多样性均下降。10斑块起源:(1)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2)残存斑块,有包围着一小块围未受干扰地区的大范围干扰造成的;(3)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引起的;(4)引进斑块,人类将生物引进一个地区,就产生了引进斑块。11边缘与边缘效应:边缘是指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相交而形成的狭窄地区。斑块的边缘部分有不通过与内部的物种形成和过度,这就是边缘效应。特点:由一种环境条件组合、过度成另一种环境条件组合、由一类动植物组合过渡为另一类动植物组合,不仅包括两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成分并且有其特有的成分。12廊道的作用:(1)运输,公路,铁路,运河,输电线等;(2)保护,长城,围墙,林带等;(3)资源,走廊地带野生动物丰富、植物种类较多4观赏,古代曲径通幽,颐和园的长廊,西湖的苏堤。13廊道的分类:(1)线状廊道,廊道是一条很窄的带,廊道类型基本上是边缘占优势(2)带状廊道,廊道是一条很窄的带,其宽度是可以造成一个内部环境,含有内部中,每个侧面都存在边缘效应。14本底连通性高的作用:⑴可以作为障碍物将其他要素分开(2)便于无镇南关迁移与基因交换(3)使其他要素成为生境岛。15本底孔隙度的生态意义:(1)它提供了一个了解物种隔离程度和植物种群遗传变异的线索(2)孔隙度是边缘效应总量的指标,是一个对野生生物管理,对能流物流有指导意义因素,孔隙度低表明景观中有边远地区存在,这对需要边远生境的动物很重要(3)孔隙度与动物觅食密切相关,适宜的空隙对觅食及育后复原有重要意义(4)采伐对野生动物的影响5人文地理中,研究住宅与村庄孔隙的分别十分重要。16重要生态交错带:⑴河岸带,河岸带指河流两旁特有的植被带,它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交错区(2)林带,林带在我们国家十分普遍,在农田周围营造成防护林带,可以保障农作物的生产和稳产,导致景观元素之间相互作用5种媒介物:①风,携带水分、灰尘、雪、种子、小昆虫、热量等;②水,包括雨水、冰、地表径流、地下水、河流、洪水等,嫩携带的物质同上;③飞行动物,如鸟、蜜蜂、可携带种子、抱子等;④地面动物,功能如飞行动物5人。17林带对农田的影响:⑴小气候,a风速降低30%-40%b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水分c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d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风力的天气现象),e温度白天略增加,夜晚略降低⑵水分状况,除上述作用(将风速、减蒸发、保水分、增加空气湿度)降低底下水位,减轻土壤含盐量,吸收地表径流,减少土壤侵蚀⑶动植物,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原因:a林带中的物种想农田流动b农田小气候的改善使其他物种有了存活的可能。后果:a使害虫、害兽和有害的病虫增加,比如鼠兔到农田中去b使有害生物的天敌增加⑷作物生产力,增产作用,正常年份在农田防护林的作用下,小麦增产10%-30%,玉米10%-20%,水稻6%,棉花13%。18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⑴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景观生态系统内光能通过光合作用被固定在植物生物量中,生物量的积累使斑块,廊道,和基质等景观结构在空间上发生变化。这种系统内部异质性为系统提供了固有的可塑性,使其承受一定的环境变化,并在遭受干扰后恢复原样。⑵景观生态的开放性,景观生态系统对物种的迁出和迁入,矿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以及水的流动都是开放的。通过开放景观的流可增强系统的抗性,促使其恢复过程。⑶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自然选择的结果,景观中所留下来的物种具有很强的遗传变异能力,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所以这种进化过程为景观保持动态平衡提供了抗性,并有助于景观的恢复。19不同强度作用的生态反应:作用强度分为四级。⑴弱度,使景观产生围绕中心点的波动。⑵中度,使景观产生很大变化,可产生超过平衡的波动,但是一旦停止干扰仍可使景观恢复至原来的状态。⑶极度,极度或突发性干扰可导致景观替代,即原来的景观消失,并在同一地面范围产生新的景观,如果要恢复到原来的动态平衡,则需要新的较大干扰。2021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化工原料,CO%勺排放使冰山融化;⑵.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⑶森林和其他天然植被减少;⑷土地退化,裸地,废弃耕地,沙漠化;⑸水资源缺少,水污染;⑹生物多样性降低。22按照人为干扰状况将景观分为五种类型:⑴天然景观,由自然干扰产生的天然植被,不存在人为干扰。景观要素之间的边界不明显。植被积累的生物量总是保持最大值。物种多样性丰富;⑵管理景观,主要变化为人类介入牧场或提供森林产品的森林。整个景观的平均净产量为正值。景观本底相对均一;⑶农业景观,大多数是农田,也有一些管理植被。最普通特征是几何化,即形成线性和多边形。农业景观净产量最多。物种多样性急剧减少;⑷城效景观,由农业,城市化和管理植被组成的混合体。异质性最大,线状廊道和网络不断增加,景观的平均净产量不尽相同;⑸城市景观,城市化与工业化为平底,存在少量植被。广阔的廊道网络贯穿整个城市景观,平均净产量为负值。23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从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空间异质性组合,发生过程和生态功能等4个方面属性特征来综合考察;⑵主导因子原则,景观的形成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选取指标应有直观性,代表性和分类结果的可靠性。一般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指标反映尽可能多而全面的特征,选取的主导因子即包括控制景观形成过程的主导因子,又包括与研究目的和内容有关的主导因子;⑶实用原则,景观类型的划分因其实用目的不同而不同,对于同一景观,不同的研究目的所划分的景观类型也不一样;⑷等级性原则,景观生态系统的分类和其他分类一样都存在一个等级系统。其等级数量与景观尺度及研究目的有关,等级越少,则实用性越强。不同等级搜依据的主导因子也不同,高等级所依据的主导因子应反映大尺度的时空变异,低等级所依据的主导因子则反映小尺度的时空变异。24景观生态系统分类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遥感影像翻译,结合地形图和其他图形文字资料,加上野外调查结果,选取并确定区域景观生态分类的主导要素和依据,初步确定个体单元的范围及类型,构建初步的分类体系。第二步,详细分析各类单元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表列各种特征。通过聚类分析确定分析结果,逻辑序化分类体系。第三步,依据类型单元指标,经由判别分析确定不同单元的功能归属,作为功能性分类结果。实际上,前两步是结构性分类,第三步属于功能性分类。25土地分类的途径:⑴属性分类途径,即按照土地德尔固有性质来进行的分类;⑵土地景观分类,即依据土地的镶嵌特性,考虑到景观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采取相近合并的步骤,成等级地划分面积越来越大的土地单元;⑶土地能力分类,即按照土地的生产潜力进行类型划分。26景观评价的特点:⑴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景观评价的价值主体是人类,其价值取向是满足人类生存环境和生态状况方面的需求。研究对象是特定的景观类型;⑵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景观评价可以通过建立起反应景观形成因子及其综合体系质量的评价指标,来定量地评价某一特定景观满足人类需要的状况。众多的评价因素,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不同,景观评价是对景观的综合评价也不同。⑶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景观评价也是相对一定的时空尺度而言。采用不同的时空尺度对景观的稳定性,敏感性,多样性,抗性,完整性等进行评价时,采用的指标和评价结果就会不一样。景观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往往会增大景观评价活动的难度;⑷评价指标的可控性,影响景观评价的因素很多,但景观评价的归宿是景观规划与管理。因此,景观评价标准和指标因子应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7景观评价的程序: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主要取决于景观功能流发生的时空范围;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根据评价目的和景观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和社会背景,收集资料,研究与景观评价相关的景观过程及其主要问题,划分景观类型;3•构建景观景观平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根据评价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及等级区划。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对景观作综合辨识,确定评价等级;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将景观结果用报表形式表达,并编制相应的景观评价图。28景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应该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胡某一状态薇儿诶基础的标准上。不应该仅仅在对物种大量的调查或统计的基础上。同时应该有实验室的配合;⑵系统健康评价应该能反映人民对生态系统可能福寿年高的相拥变化的认识;⑶生态系统的健康并不是必须为一个单一的数值。因为单一的数值将多个维度压缩到了一个几何级数上,维度为零的程度;⑷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应该与在数值上的变化相对应,即使过几十年,发生的数量改变也不应该出现间断;⑸在考虑到最小数量的观察,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与观察的次数不具相关性。29景观生态系统的美学评价:⑴合适的空间尺度;⑵景观结构的适量有序化,有序化是对景观要素组合关系和人类认知的一种表达,适量有序的规整,可使景观生动;⑶多样性和变化性,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时空动态变化;⑷清洁性,景观系统的清鲜,洁净与健康;⑸安静性,景观的幽美;⑹运动性,包括景观的可达性和生物在其中的移动自由;⑺持续和自然性,景观的开发利用具有可持续性,保护其自然特色。30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1)综合整体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者将景观看做是“生态系统一一景观――区域一一大陆一一全球”整体性等级结构系统,应用整体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研究和解决规划目标和经营利用的措施问题;⑵生态可持续性原则。要求景观生态规划中所制订的经营措施,必须保证生态系统在区域景观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具有可持续性,不能对景观和景观内各类生态系统的持续再生性、讲课和稳定性带来不可接受的损害。景观的可持续性不仅是指景观物质资源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景观系统的整体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可持续性;⑶资源可持续性。要求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坚持对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再生速率保持适当的平衡。要对影响资源形成或再生速率的因素有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制定可持续的经营措施,提咼景观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高景观资源的利用效率;⑷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要求景观的开发利用、改造、恢复和建设项目的规划,都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避免因缺乏必要地经济分析,给经营者带来经济损失;⑸社会广泛参与原则。要求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充分认识景观利用与管理的社会性,使景观生态规划目标和经营管理措施符合当地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鼓励社会参与管理和决策,使景观管理更多地得到社区的支持;⑹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要求在景观生态规划工作中,对景观结构调整、改造和建设的决策持谨慎态度。上述6条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生态规划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和制约的,绝不能由某一项原则单独起作用。土地分类的途径⑴属性分类途径⑵土地景观分类⑶土地能力分类景观评价的特点⑴评价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⑵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⑶评价指标和结果的时空尺度性⑷评价指标的可控性景观评价的程序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构建景观信息系统,划分景观类型3.构建景观景观平的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根据评价目的,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价及等级区划5.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景观生态规划:以景观生态特性的优化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目的的规划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⑴综合整体性原则⑵生态可持续性原则⑶资源可持续性⑷经济合理性和针对性原则⑸社会广泛参与原则⑹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工作步骤⑴确定规划范围与规划目标⑵进行景观调查和规划资料的收集⑶景观生态分类和制图⑷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⑸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和景观评价⑹景观功能区划分⑺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编制和评价⑻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的实施和调整\景观生态设计: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在生物工艺、物理工艺及其他工艺基础上,使投入系统内较少的能量转换获得较大的生产量、生产效益、社会效益,他是设计具有人工特征的景观类改选、治理以及协调自然生态环境。1、 景观:空间上相邻、功能上相关、发生上有一定特点的生态系统的聚合。基本特征:景观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与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景观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2、 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特点:整体观和系统观、异质性和尺度性、综合性和宏观性、目的性和实践性。研究目的:掌握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关系,通过调节景观结构,优化景观功能。内容:①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②景观动态: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③功能: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拓扑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拓扑作用④景观规划与管理:根据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及其相互制约和影响机制,制定景观恢复、保护、建设和管理的计划和规划,确定相应的目标、措施和对策。3、 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起源于中欧和东欧。萌芽阶段是地理学的景观学和生物学的生态学从各自独立发展逐步走相结合的时期;形成阶段借助景观概念的综合特征解决生态学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发展阶段4、 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组成的陆地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5、 景观形成因素:(1)地质地貌因素:内营力,地球内能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及地震,世界上巨型和大型地貌主要是由内营力作用造成的。外营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作用力,外营力在内营力形成的地貌基础上发挥作用,使其简化或者复杂化。(2)气候因素:首先从岩石的风化过程到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要受气候的控制,其次,气候影响土壤过程,影响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贮存、运输和转化过程,从而也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最后气候影响植被及其生产力,包括植被的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和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过程。(3)土壤因素:土壤的发育变化等动态过程是尽管变化的重要驱动力。(4)植被因素:一个地区的植被就是该地区所有职务群落的总体,是景观酚类的重要依据及景观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地标覆盖的植被类型是景观的主要特征,植被是景观基本外在表现形式之一。(5)干扰:是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的非连续性事件,它改变或破坏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的组成和结构,改变生态系统的资源基础和环境状况。干扰类型: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细尺度干扰和粗尺度干扰;内部干扰和外部干扰;破坏性干扰和增益性干扰。干扰状况:指的是某个地区或某种特定立地上某种干扰因素各种参数(干扰发生的规模、强度、频率、分布和周期等)的综合。干扰规模:被干扰的面积。干扰强度:从干扰因素本身来看,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面积上,该事件的物理力。干扰的频率:单位时间内发生干扰事件的次数。干扰的空间分布:指干扰在不同空间的分配与组合规律。包括与地理的、地形的环境的一级群落梯度的关系。6、景观变化表现形式:全球气候变暖、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森林和其他天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严重、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7:廊道-本底模型:将景观分为斑块、廊道、本底。(12) 景观空间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