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类,本场地属对抗震一般的地段,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可按规范规定简易设防。1.4.6不良地质现象据收集资料、地表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成果:勘察区内未发现断层、滑坡、泥石流、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现象,场地内冲洪积层仅在场地东部局部岀露分布范围小,在勘察区内存在的边坡大部分已进行支挡,未发现变形破坏迹象出现,现状稳定。1.4.7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根据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结合地区经验综合确定的。填土以及冲洪积土参数取经验值,经处理后的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由现场检测确定。中风化岩石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5.2.6条规定中风化泥岩、砂岩折减系数取0.33。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详见表3.3-1,其中带*为经验值。岩土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表3.3-1项目岩土名称天然重度(kN/m3)饱和重度(kN/m3)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frk(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基底摩擦系数岩体水平抗力系数天然饱和(MN/m3)填土21.5*22.5*现场实测0.2强风化泥岩24*24.5*3000.3强风化砂岩22.5*23*4000.35中风化泥岩24.5*25*6.854.3514360.3545中风化砂岩23*23.5*9.374.615180.40100注:1、人工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以现场实测为准。2、填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建议取8MN/m4。2、主要设计技术标准以及采用的规范2.1主要设计技术标准2.1.1结构车行道设计荷载:架空平台上层: 汽车荷载:城-B级;人群荷载:5.0kPa人行区域考虑后期平台采用移动花盆等美化装饰预留二期恒载≤7kPa下层车库连接通道按小车停车库荷载:4.0kPa2.1.2风荷载:根据《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重庆地区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为ω0=0.40k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可变荷载考虑设计使用年限的调整系数:rL=1.0。2.1.3地震设防类别: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四级。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2.1.4结构使用年限及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设计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混凝土环境类别及耐久性要求:环境类别为Ⅰ类。最大裂缝宽度限值Wmax=0.2mm。2.1.5结构计算软件采用北京盈建科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Y盈建科结构设计软件(1.8.3.0)。2.1.6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2.2采用或参考的设计规范(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版(GB50010-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版)(GB50011-2010)《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1图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2)交通部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C20E4-200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D63-200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E41-2005)《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CJJ139-2010)《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3、设计内容3.1概述根据道路设计确定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设计图,结构工程主要包括以下设计内容:
架空平台框架结构架空平台为二层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等级三级,结构嵌固于基础顶,架空平台投影面积1462.55平方米。顶层层高4.0m,负一层层高5.0m,下部根据地形设置架空拉梁,竖向间距3.5m。框架最大跨度10.2米。框架柱截面尺寸均为800*800。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框架结构梁、板、墩柱、桩基、顶层铺装、顶层排水、栏杆等。3.2主要材料3.2.1混凝土
框架结构C35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板、柱;C30混凝土:桩基;C20混凝土:基础垫层。3.2.3普通钢筋采用的钢筋应符合GB1499.1-2017和GB1499.2-2007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光圆钢筋(梁箍筋及板配筋根据图纸要求确定)。框架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的抗拉强度实测值与屈服强度实测值之比不应小于1.25;钢筋的屈服强度实测值与强度标准值之比不应大于1.3。钢筋最大拉力下的总延伸率实测值不应小于9%。3.2.4钢板结构预埋件采用Q235-B.Z钢。Q235钢其化学成份及力学性能应符合(GB/T700-1998)标准中有关的规定。3.2.5焊接材料焊接Q235钢按下表选用焊条丝。焊接方法钢号焊接材料手工焊Q235E4301,E4303HPB300级钢采用E4303型焊条,HRB400级钢采用E5003焊条。3.3框架结构结构设计3.3.1框架结构梁板柱结构设计架空平台为框架结构,结构抗震等级三级,结构嵌固于基础顶,架空平台投影面积1462.55平方米。顶层层高4.0m,负一层层高5.0m,下部根据地形设置架空拉梁,竖向间距3.5m。框架最大跨度10.2米。框架柱截面尺寸均为800*800。负一层(191.150m层)主梁截面尺寸采用400*800、500*900、550*900,次梁截面尺寸采用300*700。负一层属于进出地下车库的连接通道。铺装恒载不得大于4KN/m²,活荷载或者施工荷载不得大于4KN/m²。负一层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50mm。屋面板配筋双层双向,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顶层(195.150m层)主梁截面尺寸采用550*900、550*1000、650*1000,次梁截面尺寸采用350*700。顶层屋面局部作为1862项目内部道路二临时接入项目内部,其余平台属于展示广场。铺装恒载不得大于10KN/m²,活荷载或者施工荷载不得大于5KN/m²。195.150m层屋面板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板厚180mm。屋面板配筋双层双向,减小温度应力的影响。3.4桩基础设计因为项目位于1862项目与北滨路高架桥间狭窄地带,机械难以进场,所以基础采用人工挖孔嵌岩灌注桩,桩基直径1400mm。基础持力层中风化泥岩或砂岩,架空层桩基和框架柱之间根据地形尽可能设置拉梁,提高基础的整体性,减小不均匀沉降。拉梁截面尺寸均为300x700。本工程所有桩基础均按人工挖孔成桩进行设计。根据《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第5.3.4条、第5.3.5条的要求及地勘报告,桩基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且嵌入中风化岩层的深度均不得小于2.5d(圆桩为桩基直径,方桩为长边尺寸)。针对斜坡地形,桩基嵌岩起算点至斜坡面完整岩石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0m,桩底处距边坡完整岩石距离不小于9m。桩基要求嵌岩深度范围内基岩饱和单轴抗压抗压强度标准值不小于4.35MPa(黏土质岩取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桩于桩之间的竖向高差不得超过桩与桩中心距。3.6钢筋混凝土结构构造设计3.6.1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要求进行设计。设计主要验算截面强度、应力和裂缝宽度。桩的设计按嵌岩桩计算承载力,并验算截面强度。3.6.2钢筋保护层厚度各部位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按如下要求控制:基础、桩基承台:基坑底面有垫层或侧面有模板(受力主筋): 40mm基坑底面无垫层或侧面无模板(受力主筋): 70mm墩柱、梁(受力主筋): 30mm板(受力主筋):20mm人行道构件、栏杆(受力主筋): 20mm3.6.3钢筋锚固(1)钢筋锚固分为自然锚固和机械锚固,一般应尽量采用自然锚固,确有困难时可选用机械锚固。见16G101-1图集第55页。(2)除特别说明外,结构受拉钢筋的最小锚固长度应符合16G101-1第53、54、55页的有关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得小于250mm。(3)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LɑE按下列公式计算:二级抗震等级LɑE=1.15La三级抗震等级LɑE=1.05La四级抗震等级LɑE=La当搭接接头面积率不超过25%时,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抗震搭接长度LlE按下式计算:LlE=1.25LɑE(4)HPB300级钢筋两端必须加弯钩。(5)受压钢筋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受拉钢筋锚固长度的0.7倍。3.6.4钢筋的连接(1)钢筋连接分为绑扎搭接、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后两种连接的类型及质量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范》(JGJ107)及《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结构重要部位、框架梁、柱、墙的纵向钢筋连接应优先选用机械连接或对焊连接,直径≥18mm时应采用Ⅰ级机械连接。(3)在施工现场应避免在结构部位采用人工电弧焊连接,以确保工程质量。非结构部位可采用电弧焊连接,当用帮条焊时,宜采用双面焊,帮条长度,单面焊时≥10d,双面焊时≥5d(d为主筋直径),帮条直径及牌号与主筋相同。当用搭接焊时,宜采用双面焊,搭接长度与帮条焊时帮条长度相同。焊缝厚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3倍,焊缝宽度不应小于主筋直径的0.8倍,焊缝长度同帮条长度或搭接长度。(4)受力钢筋的接头位置宜设在受力较小处,同一构件中相邻钢筋接头位置应相互错开,同一根钢筋上应少设接头。(5)钢筋机械连接和焊接连接接头时,任一接头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35d(d为纵向受力钢筋的较大直径),且≥500mm,凡接头中点位于此区段长度内时,接头视为同一截面内接头。位于同一截面内有接头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纵向受压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可不受限制。(6)受拉钢筋绑扎搭接接头时,其绑扎搭接长度见16G101-1图集第54页,任一接头中心点之间的距离应≥1.3倍搭接长度,且≥500mm,凡搭接接头中点位置位于此区段长度内时,接头视为同一截面接头。位于同一截面接头的受拉钢筋接头面积,不宜大于25%,受压钢筋接头面积不宜大于50%。(7)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应配置箍筋,直径不小于搭接钢筋较大直径的0.25倍。当钢筋受拉时,箍筋间距不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大于100mm。当钢筋受压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当受压钢筋直径d>25mm时,应在搭接接头两个端面外100mm范围内各设置两个箍筋。3.6.5钢筋混凝土现浇板(1)板筋应尽量采用通长配筋,根据钢筋的自然长度贯通数跨,如需接头时,板底正筋在支座处锚固,板面负筋在跨中1/2Lo范围内搭接。(2)楼、屋面板内钢筋均按双向双层布置,其位置如下 板面筋:受力筋在上,分布筋在下。单向板 板底筋:受力筋在下,分布筋在上。 板面筋:短向筋在上,长向筋在下。双向板 板底筋:短向筋在下,长向筋在上。双向板和单向板相邻时,共用筋以受力大者为准;双向板相邻区格长短向不一致时,以区格大者为准。(3)板的负筋端头应做直钩,直钩的高度=t(板厚)-ɑ(负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板面负筋下应设支托,支托上面应支托负筋,下面应支承在混凝土垫块或下层钢筋上,不得直接放在模板上。板底钢筋应按保护层厚度设垫块,避免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下陷和位移,影响钢筋的正确位置。(4)楼板及梁的混凝土应一次连续浇筑,梁板间不得留施工缝。3.6.6钢筋混凝土梁(框架梁、次梁、井字梁、外挑梁)(1)梁的纵筋应尽量采用通长配置,以减少钢筋的接头并避免钢筋太密集,尤其是在梁柱节点位置上,以免影响混凝土顺利浇筑,保证钢筋的锚固质量。(2)钢筋接头的位置应设于梁的受压区,梁面负筋接头可设在跨中的1/3区段内,梁底正筋接头可设在跨中的1/3区段以外,支座处的独立负筋及外挑梁的负钢筋,不应设置接头。(3)一、二、三、四级抗震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的构造,见16G101-1图集79页,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见第80页。(4)井字梁、次梁及悬挑梁的配筋构造及主次梁斜交箍筋构造详见16G101-1图集91、87、89页,挑梁时将Lɑ改为LɑE。(5)当框架梁支座两侧的梁高有错位,及框架梁支座两侧的梁宽不等时,梁纵筋构造大样详16G101-1图集88页。(6)框支梁的纵向钢筋连接:采用一级机械连接。框架梁的钢筋连接:一级抗震等级采用Ⅰ级机械连接,二、三、四级可采用焊接或绑扎连接(d<18mm时)。(7)梁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8)主次梁结构的次梁钢筋应置于主梁钢筋之上,板支座负筋置于次梁钢筋之上,主梁梁面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ɑ=次梁负筋的直径+板面负筋直径+板面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再以此确定主次梁箍筋的尺寸。(9)当主次梁等高相交时,次梁底筋应置于主梁底筋之上。等高井字梁相交节点处主筋布置,当面筋在上排时则此梁的底筋也在上排,反之则在下排。(10)主梁上有次梁相交时应设横向附加箍筋,附加箍筋的形状及肢数,均与主梁箍筋相同。设计中未注明附加箍筋时,则在主梁上次梁的两侧每侧另加三组箍筋,如计算需要另加吊筋时,则按16G101-1图集第87页图示设置吊筋。(11)外挑梁和梁端边梁相交的节点处理见平面图。(12)梁内箍筋采用封闭并做成135°弯钩,详见16G101-1图集第55页。梁的箍筋,一般情况下,梁宽<350mm时采用双肢箍;但当一排内的纵向受压钢筋等于3根时,或当梁宽≥350mm时应采用四肢箍,或当梁宽≥650mm时应采用六肢箍。当梁宽≥350mm图中箍筋不足四肢,当梁宽≥650mm图中箍筋不足六肢时,应与设计人联系。(13)为提高箍筋的受力性能,箍钩宜放在梁的受压区内,即梁跨中L/2区段,箍钩放在梁上缘,支座边缘以外L/4区段内及悬挑梁,箍钩放在梁下缘。(14)框架梁在梁柱节点处均应设箍筋加密区(详见结施图),梁箍筋距柱边缘50mm开始设置,梁内均采用封闭箍筋。(15)主次梁等高相交时,相交处主梁箍筋应拉通设置,另一方向的次梁箍筋在主梁两侧各加三道附加箍筋。次梁与次梁相交时(包括井字梁)较短梁的箍筋沿全长拉通布置,另一方向的梁箍在相交点不设箍,但在相交处梁边各加二道附加箍筋(16)梁的跨度大于4m时,模板应按跨度的2‰起拱,悬臂构件模板均应按跨度的4‰起拱,且起拱高度均不得小于20mm。(17)梁上托柱或托墙时,梁的箍筋应沿托柱、墙范围连续设置,柱在梁中插筋范围内应配置不少于2个水平的箍筋,以箍住柱子纵筋,详见16G101-1图集第61、66页。箍筋直径不小于柱箍筋直径,肢数以保证每根柱插筋均有双向拉接固定。3.6.7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构造(1)柱子的构造分别详见16G101-1图集:纵筋连接方式和位置见57页,梁柱节点构造详见59、60、61页,柱子纵筋构造见65、66页。(2)梁柱节点,柱子上下端及节点核心区均为箍筋加密区,柱上下端的每端的加密区长度为:柱截面长边尺寸或圆柱直径与柱子净高的1/6比较,取其大者,且不小于500mm。梁柱节点核心区加密区的高度为相交该节点的最高梁上皮至最低梁下皮的区间。总的加密区长度为柱的上下端和梁柱核心区三段组成,详见16G101-1图集第61、62页。节点布筋时应先扎柱子箍筋,后穿梁筋。(3)框支柱纵向钢筋连接:采用Ⅰ级机械连接。(4)考虑到底层柱高度差别较大,故底层框架柱构造按三级抗震等级进行设计。(5)钢筋接头位置当无法避开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时,应采用Ⅰ级机械连接接头,且接头面积百分率不超过50%。(6)加密箍形式可为外圈封闭式箍筋,内圈开口箍或拉筋,设计图中未注明时按16G101-1图集第67页执行。圆柱优先采用螺旋箍,详见16G101-1图集第56页。(7)柱子纵筋在顶层应伸至柱顶并锚固于梁内,当柱宽大于梁宽,梁宽之外的纵筋无法锚入梁内时,应将这部分纵筋锚入现浇板中,锚固长度从板底算起;无法锚入梁内和板内的柱纵筋,应互相焊接封闭。(8)柱上不允许留设任何孔洞。(9)柱子的纵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3.6.8施工缝、伸缩缝(1)施工中应尽量不留施工缝,当不可避免时,在施工缝处的混凝土务必振捣密实,但不作表面抹光,并一直保持湿润养护状态。在进行二次浇筑混凝土前,应进行施工缝接头凿毛粗糙处理,必须清除施工缝处的残渣,并用水冲洗干净,且充分保持湿润,然后刷高一等级水泥浆一道后再进行混凝土浇筑。3.7架空平台框架结构顶层铺装及附属工程设计·框架结构顶层路面铺装因现状框架结构顶层考虑为1862项目临时入口及展示平台,车行道及人行道均采用花岗岩铺装。结构顶板上20厚1:2水泥砂浆找平层、4.0mm厚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40厚C20细石混凝土防水保护层、20厚1:3干硬性水泥砂浆结合层,上撒1-2厚干水泥并洒清水适量,花岗岩面层,无缝密铺(车行道范围120mm厚,人行范围30mm厚)。·框架结构顶层路面排水车行道路面排水在墩台顶贴梁靠柱设置路面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钢纤维雨水篦,角钢托架围护。落水管采用Φ110PVC管,落水管就近接入市政管网。3.8耐久性设计3.8.1耐久性设计原则本项目框架结构工程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在设计中,应采取有效的耐久性工程措施,以确保结构工程达到设计基准期100年的要求。3.8.2混凝土耐久性措施依照《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本工程墩柱及桩基环境类别为Ⅰ类。最大裂缝宽度限值Wmax=0.2mm。依据上述环境作用类别,提出如下耐久性要求:墩柱及桩基:C40混凝土及以上最大水胶比≤0.42,C30混凝土及以下最大水胶比≤0.45。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应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5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1‰,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应满足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外,混凝土中还应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抑制有效,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结构混凝土中必须采用低碱活性的集料,避免出现混凝土的碱集料反应,对结构的耐久性造成危害。4、施工要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熟悉场地工程地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4.1混凝土4.1.1一般要求(1)为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墩柱、桩基、挡墙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对于桩基,应采用微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为2×10-4~4×10-4。材料数量表中已计入膨胀剂的用量,表中暂按每立方米水泥用量的8%进行考虑,实际用量施工单位应根据试配具体确定。(2)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注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的指标规定:C40混凝土及以上最大水胶比≤0.42,C30混凝土及以下最大水胶比≤0.45。C30及以下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400kg/m3,C35~C40混凝土不应高于450kg/m3,C50及以上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不应高于5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1‰,最大碱含量3kg/m3(或使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应满足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外,混凝土中还应掺加具有明显抑制效能的矿物掺和料和外加剂,并经试验抑制有效,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4)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0℃以下。(5)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6)在炎热天气,混凝土应在夜间浇注,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7)混凝土拆模时,芯部混凝土与表层混凝土之间的温差、表层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均不得大于200C(梁体150C)。(8)砼试件应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9)除了施工单位提供试块实验报告外,设计单位依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随机无损检验,以确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及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4.1.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5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0%。4.1.3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能通过添加早强剂来得到。(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4.1.4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0cm,且不超过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2/3,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4.1.5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不得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4.2钢材(1)所有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l499、GBl3014的规定,结构使用的钢筋应有工厂质量保适盘(合格证)。普通钢筋、预应力钢材和锚具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钢筋当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施工中如发生钢筋空间位置冲突,可适当调整其布置,但应确保钢筋的根数和净保护层厚度。(3)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4)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5)当直径≥Ф18的钢筋连接应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连接区段内的接头率不大于50%,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范》(JGT107-2003)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6)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方可进行。(7)钢筋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4.3框架结构下部结构施工4.3.1基础(1)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2)桩基施工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不得搅动桩底基岩,另外相邻两孔不得同时成孔和浇注,以免搅动孔壁造成串孔或断桩。(3)所有桩基长度应采用持力岩层强度和设计嵌岩深度指标双控,当桩基施工至桩基嵌岩起算点时,施工单位应进行第一次岩样取样并做试验,确保起算点处岩层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当桩孔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应检查嵌岩深度,并在桩第第二次取岩样并试验,确保嵌岩深度和嵌岩段基岩强度达到设计要求。(4)为防止管线与桩基冲突,桩基施工前,施工单位应对桩位处的管线进行复探,确定无干扰后方可进行桩基施工。同时,施工单位应采取必要措施对现状管线予以保护。(5)当采用人工挖孔时,若孔内产生的空气污染物超过现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的三级标准浓度限值时,必须采取通风措施,方可采用人工挖孔施工。(6)当采用人工挖孔时,如成孔较深,除采取通风措施外,尚应采取安全送电和上下呼应等安全措施。(7)基础开挖时应首先开挖至基底标高,检查开挖质量和基底承载力,确保基岩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再迅速向下开挖20cm,并尽快浇注混凝土进行封闭处理,以减轻基岩软化。为减小嵌岩段泥岩暴露后因风化作用而影响桩基承载力,设计要求基桩开挖至嵌岩起算点以下时,应采用M10水泥砂浆抹面,厚10mm,随挖随抹。若岩层破碎或有裂隙发育等异常现象时,施工单位应立即通知地勘及设计现场处理。基础开挖应避免扰动原有地质构造,为防止边坡破坏,可将开挖边坡放缓或采用其它必要的防护措施。(8)原地面需填土区域的桩基在施工前,应先填土并压实,然后进行桩基施工。否则应采取可靠的保证措施。(9)桩基嵌岩深度范围内不得采用爆破施工。(10)每根桩开挖后,应对地质情况作出描述,并对各个岩层及桩尖处取样作单轴抗压试验,强度值(天然和饱和)应不低于地质报告中相应位置的岩层强度指标。当与地质勘探报告不符时,应与业主、监理、设计单位几方协商后,确定桩底标高。(11)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孔形和垂直度等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孔。(12)挖孔成桩的质量标准见下表项目允许偏差孔的中心位置(mm)50孔径(mm)不小于设计桩径倾斜度钻孔:小于1%;挖孔:小于0.5%(13)桩基钢筋骨架的制作、运输及吊装就位的技术要求:a.长桩骨架宜分段制作,分段长度根据吊装条件决定应确保不变形,接头应错开。b.钢筋骨架的制作和吊放的允许偏差为:主筋间距:±10mm; 篐筋间距:±20mm;骨架外径:±10mm; 骨架倾斜度±0.5%;骨架保护层厚度±20mm; 骨架中心平面位置±20mm;骨架顶端高程±20mm; 骨架底面高程±50mm。(14)须对每根桩进行检测,每根桩预埋无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中端酒店行业并购重组扩张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家庭服务机器人行业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虚拟养老院行业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新型健康服务行业营销创新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矿山开发服务行业开拓第二增长曲线战略制定与实施研究报告
-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
- 中国心理测试仪器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
- 大客车常用知识培训课件
- 年产40000吨环保新能源材料生产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写作模板-拿地申报
- 围手术期血糖的管理
- 2024年度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培训课件
- 项目七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 100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练习题
- 企业安全生产评估报告
- 水库大坝深基坑开挖专项方案样本
- 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术前术后护理
- 品质经理工作总结
- 运行设备巡回检查制度模版
- 肯德基经营策略分析报告总结
- 喷涂主管年后业务规划暨工作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