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13篇)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初步熟悉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看、操作、沟通等活动,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培育同学的思维力量。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预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安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观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分,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同学相关的生活阅历,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看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同学可能消失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同学其次次用圆规画圆,深化熟悉。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现)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示老师的?

【通过同学自主画圆与老师的示范画圆,使同学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同学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熟悉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熟悉圆心、半径和直径

1、老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索: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觉的?

4、介绍墨子的发觉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同学借助类比绽开思索,发觉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讨论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同学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推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全部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肯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推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假如告知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学问,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熟悉。(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同学的认知水平。】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把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学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假如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老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相互平行的?哪些线段是相互垂直的?

组织同学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由于长方形的对边相互平行,相邻的两条边相互垂直,我们可不行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争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同学在小组中充分争论,相互发表看法。

2.动手试着画一画,老师巡察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相互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同学依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同学独立画图,老师巡察,个别辅导。

相互沟通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同学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中争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同学理解:可以依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沟通。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争论、沟通,发表自己的看法。

(2)由代表汇报。

(3)老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7页例2及练习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会对身边的事物进行编码。

2、培育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同学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在活动中体验胜利的喜悦,激发同学喜爱数学的爱好。

3、使同学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育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老师:这是重庆市高新区歇台子片区的邮政编码400041。你知道这个编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吗?

同学:我知道,40代表重庆市,00代表市中心的几个区,41代表歇台子片区。

老师:这是老师的身份证,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同学1:我知道老师来自×地方。

同学2:我知道老师诞生于×年×月×日……[点评:复习邮政编码、身份证的编排规律为本节课自己设计编码做好了铺垫。]

二、编排学号

老师:生活中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盼望学校给每位同学编学号时,设定末尾用1表示男生,用2表示女生。如20xx年入学的5班级10班的24号男同学的学号就是0310241。

老师:学号0310241的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吗?

同学1:03表示入学年份;10表示班级,24表示所在班内学号;末尾的1表示男生。

同学2:为什么5班级的5没有编入学号呢?

同学3:我知道,由于班级每年都会发生转变,可我们学号为了便利统一管理,从入学时就应当是不变的,要是编入班级号,那么每人每年学号都要修改,就很麻烦。

老师:从0502402这个学号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同学1:这是20xx年入学的2班40号同学。

同学2:并且还是一个女生。

老师:这个班有45人,并且最终一位是男同学,你能编出他的学号吗?

同学:能,前两位表示入学年份05,第3、4位表示班级02,第5、6位表示班内学号45

老师:那你们可以按上面的方法给自己编一个学号吗?试一试。

同学尝试,小组沟通后全班沟通。

[点评:本环节通过分析学号的编排方法,让同学初步学会自主设计学号。]

三、课堂活动

1、老师:我们这两天学的.学问能关心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你们能否自己设计一个编学号的方案,给组内同学编学号?

同学1:我准备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班级,一个数字编组号,还有一个数字编组内同学。

同学2:……

同学确定方案后,完成自我设计,展现并进行沟通。

2、老师:同学们想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

同学:想。

老师:好,我们就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

同学动手尝试,选1~2人上台展现并说说是怎么编的。

老师小结并指出:其实在你们的户口簿上已经预留了一个身份证号码,回家去核对一下,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3、完成练习四第3题。

[点评:本环节向同学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人人参加,这样既突出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又让同学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激发同学的学习乐观性,真正理解数学、喜爱数学。]

四、全课小结

老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各种各样的编码,比如楼牌号、街道门牌号、车牌号等,盼望你们专心去观看、思索,用今日所学的方法去讨论,你们肯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四班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探究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同学明确学习和把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育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情愿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状况?

同学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同学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同学3:我们学校有同学2125人。

老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精确     数?哪些是近似数?

同学:10、3、2125是精确     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行能得到精确     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xx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同学身边现有的、熟识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同学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究“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老师:这是一个精确     数,假如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同学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同学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同学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老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同学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由于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洁。

同学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由于五十万与精确     数相比,比精确     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精确     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老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同学1:不行,与精确     数相差五千多了。

同学2:我发觉,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同学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老师:根据大家刚才争论出的方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同学: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老师:同学们表现很精彩,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争论争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同学分组争论,然后全班沟通)

同学: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老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同学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点评:“同学是数学学习的仆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在新学问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围绕“怎样用近似数表示”这一问题绽开了大胆的、富有共性的争论,自主探究出了“四舍五入”法,学问的建构水到渠成。而老师的点拨——“谁比较合适”对同学的进一步探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老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同学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同学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老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同学独立思索,尝试解答,再沟通)

同学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同学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点评:引导同学充分利用已有阅历验,迁移类推到新学问的学习中。通过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很简单得出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即“看后面一位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同学独立完成)。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四班级上册第22页例2,课堂活动的第2题及练习三的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让同学经受探究求近似数的方法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让同学明确学习和把握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重要性,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育同学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把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选择“四舍法”或“五入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这学期,我们班转来了几位新同学,为了增进大家的了解,谁情愿用数据向他们介绍一下自己或者我们学校的状况?

同学1:我今年10岁,身高大约140厘米。

同学2:我的体重在36千克左右,我家有3个人,爸爸妈妈每月的收入大约1万元。

同学3:我们学校有同学2125人。

老师:在刚才介绍的这些数据中,哪些是精确     数?哪些是近似数?

同学:10、3、2125是精确     数,大约140、36千克左右、大约1万是近似数。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也不行能得到精确     数,这时就要用到近似数,比如:20__年重庆市总人口约3100万,中国大陆总人口约13亿等都是近似数。那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点评:体现数学的现实性。利用同学身边现有的、熟识的学习材料引入教学,让同学在相互介绍的过程中,感受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广泛应用,突出其学习价值。]

二、学习新知

1、探究“四舍五入”法。

(出示:534607)

老师:这是一个精确     数,假如改成一个近似数,大约等于多少?

同学1: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六百。

同学2:也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四千。

同学3:还可以约等于五十三万、五十万。老师:了不起,还写成了用“万”作单位的数,你们认为“五十三万”和“五十万”谁比较合适?

同学1:我认为五十万比较合适,由于这样的近似数比较简洁。

同学2:我不同意,我认为五十三万比较合适,由于五十万与精确     数相比,比精确     数少了三万多,相差太多,而五十三万与精确     数很接近,只相差四千多。

老师:五十四万怎么样?

同学1:不行,与精确     数相差五千多了。

同学2:我发觉,只要千位上的数没有达到五千,就可以直接去掉万位后面的数,约等于五十三万。

同学3:对,当千位上的数达到或者超过五千,就可以在万位上增加1,再把万位后面的尾数舍去,约等于五十四万。

(出示:38290)

老师:根据大家刚才争论出的方法,38290约等于多少万?

同学:千位上是8,满了5,所以,万位上增加1,约等于4万。

2、归纳方法。

老师:同学们表现很精彩,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争论争论,整理出“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

(同学分组争论,然后全班沟通)

同学: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先看千位上的数,千位上的数小于5,就把万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千位上的数是5或者大于5,就向万位上进1,再把后面的尾数舍去。

老师: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同学看书第22页例2,质疑)

3、练习。

(1)教科书第22页的试一试。

老师: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同学独立完成,评讲)

(2)教科书第23页的课堂活动第2题。

师生活动:老师出示卡片,同学说近似数。

师生活动:同桌活动,一人写数,一人说近似数。

4、扩展。

(出示:省略153904270亿位后面的尾数,它的近似数是多少?)

老师:先回忆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的方法,想一想,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同学独立思索,尝试解答,再沟通)

同学1: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看千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该看千万位上的数“四舍五入”,约等于2亿。

同学2:也就是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就看那一位后面一个数位上的数“四舍五入”。

三、小结(略)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24~25页第4~6题(同学独立完成)。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四则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西师版)四班级上册第1~3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闭莆彰挥欣ê诺牧讲交旌显怂愕脑怂闼承颍能正确进行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2比醚生经受探究四则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两步混合运算(两级)与同级两步运算之间的联系与区分。

3痹诩扑阒信嘌同学的计算力量和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绷系生活实际,让同学体会四则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四则混合运算的价值。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的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挨次。

【教学教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课件)同学们,商店的商品可多了,请看:都有哪些商品,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呢?同学观看,并说出货架上的商品名称和价格。

1苯淌Γ盒∶鳌⑿『旌托∏浚他们各买一个文具盒,一共需要多少钱呢?(文具盒每个7元)同学列式计算后,指名汇报,老师板书:7+7+7=21(元)或7x3=21(元)

2崩罾鲜σ怖吹缴痰辏要为学校买4个篮球和1个足球,需要多少钱呢?还能用一步计算出来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毖生独立列式解答。

2币导同学汇报

老师板书:35x4=140(元)140+45=185(元)或35x4+45=140+45=185(元)老师:谁来说—说,他们是先算的什么呢?

同学1:他们都是先算的买4个篮球要多少钱。

同学2:他们都是先算的乘法,再算的加法。

老师:两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像这样,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又有乘法,在计算时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学: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尝试练习

老师:你知道下面两题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90x11-900585÷9+15指名同学说,同桌相互说一说。

老师:能正确算出答案吗?

同学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保连续播放课件)小青他们要为班上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作为奖品,付给售货员阿姨100元,应找回多少钱呢?

老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算什么呢?

同学:先算出买13个同样的文具盒—共要多少钱。

老师:你知道怎么算买13个文具盒的钱吗?

同学:7x13

老师:能列出一个算式算出找回多少钱吗?

同学独立列式计算,然后汇报。老师板书:100-7x13=100-91=9(元)老师:谁能说说这个算式,在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同学: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老师:这两道题又该先算什么呢?说给同桌听一听。52+12x4110-117÷9

同学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老师: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些算式里都有哪些运算?计算时是先算的什么?

同学:有加法、减法,也有乘法、除法。先算的乘法和除法,再算的加法和减法。老师:谁能小结一下,像这样的算式,它的运算挨次是怎样的?请同桌相互说说。指名同学说。

老师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5苯淌Γ合胍幌耄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挨次是怎样的?725-43+21823x32÷8指名同学说说,然后计算出得数。

老师:像这样,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或者只有乘法和除法,运算挨次应当是怎样的呢?请同桌相互争论争论,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指名说说运算挨次。小结假如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运用

1钡7页,练习一,第1题。先说说运算挨次,再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2钡7页,练习一,第3题。同学先独立完成,再全班集体争论。

3钡7页,练习一,第2题。同学独立完成后,让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先算的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利用表面积等学问,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力量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学问,探究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同学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同学观看、比较、沟通,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省。

教学预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省包装纸?

同学争论沟通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学问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省纸?

2、同学探究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依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同学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省。

4、同学沟通自己的发觉。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老师依据同学的探究状况进行评价总结。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尽量削减面积的面——最节省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景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依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能依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利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简的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两辆不同的汽车以不同的速度在大路上行驶)

依据情景提出问题。哪辆汽车跑得快些?

二、独立思索、合作探究

如何解决哪辆汽车跑得快些?使同学熟悉到:两个物体体运动快慢的比较,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从而引出路

程、时间和速度。

引出:速度=路程÷时间

三、看一看

教科书P79页的看一看,拓展同学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熟悉

四、巩固练习

1、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1小题,

2、完成P80页的试一试的第2小题。

3、完成P80页的第一小题。(在书上完成)

板书设计:

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

人每小时大约走4千米。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路程=时间x速度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熟悉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两个概念。

2.把握数位挨次表,类推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3.了解数位的意义,利用数位挨次表体会“位值”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经受较大计数单位的产生过程,感知位值制。

2.让同学经受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的过程,加深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熟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丰富同学对大数的感受和对国情的了解。

2.在认数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数感。

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把握数位挨次表;能结合实例详细说出“位值”的意义。

难点:能正确理解和区分“计数单位”和“数位”这两个概念。

课前预备

老师预备PPT课件

同学预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走进生活,走近大数

1.提问:同学们喜爱做嬉戏吗?请看大屏幕,看图猜一猜,这是我们祖国的哪些地方?(课件出示北京、西藏、四川、河南、新疆、黑龙江的情境图,同学依据图片绽开竞猜活动)

2.师:我们的祖国不仅风景美丽,而且人口众多,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

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师:这些数你们熟悉吗?能试着读一读吗?看到这些数你们有什么感受?

(同学自由说一说,读一读)

活动2提出疑问,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结合我们已经学过的万以内数的熟悉,说下你想学习哪些有关大数的学问?有哪些感爱好的问题?

(同学自由说一说)

预设

生1:我想学习怎样读这些大数。

生2:大数中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3:它们各是几位数?

生4:计数单位分别是什么?

生5:这些大数分别是由几个数字组成的?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要结合班级同学的详细状况进行引导,假如有的同学预习力量、学问迁移力量强,可以正确读出大数,老师要赐予充分的确定。假如大部分同学对学习这些大数感到困难,那么老师可以引导同学回忆万以内数的学问,关心他们完成学问的迁移。

板块二合作沟通,探究新知

活动1

熟悉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课件出示计数器。

出示探究提纲:

(1)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十万十万地数,10个十万是多少?一百万一百万地数,10个一百万是多少?一千万一千万地数,10个一千万是多少?请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

(2)有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吗?分别是什么?

(3)想一想: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生在计数器上边拨珠边数数,然后在小组内沟通,最终全班展现汇报探究成果。

预设

生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2:比“十万”大的计数单位有百万、千万、亿……

生3: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活动2熟悉数位挨次表,了解数级和数位的关系

1.课件出示教材3页数位挨次表,引导同学独立尝摸索究。

出示探究提纲:

(1)你看懂了什么?

(2)试着说下个级和万级分别包含哪些数位?每级有几个数位?

(3)说一说19612368这个数中每个数字分别在哪个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4)什么是计数单位?什么是数位?

2.同学充分探究后小组沟通,集体汇报。

预设

生1:目前学到的数位挨次表分三级:个级、万级、亿级。

生2:个级包括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级包括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每级都有四个数位。

生3:19612368中,前一个“1”在千万位上,表示1个千万。“9”在百万位上,表示9个百万。前一个“6”在十万位上,表示6个十万。后一个“1”在万位上,表示1个万。“2”在千位上,表示2个千。“3”在百位上,表示3个百。后一个“6”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8”在个位上,表示8个一。

生4:个、十、百、千、万、十万……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根据肯定的挨次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3.小结:数位是计数单位根据肯定的挨次排列时所占的位置,从低位开头每四位为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和亿级。一个大数中同一个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表示的意义就不同。

操作指导

在板块二的教学中,运用多种模型关心同学理解数位和计数单位,如计数器等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赐予同学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把思维表象与思维表达联系起来。

板块三课堂练习,巩固学问

1.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1题。

先让同学在小组内完成,再找同学汇报。

2.完成教材4页“做一做”2题。

(1)生独立填写数位挨次表并回答问题。

(2)老师巡察指导,并抽取几名同学进行展现汇报,集体订正。

3.任意写一个亿以内的数,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独立写数后同桌同学相互说数的组成,再找两桌同学汇报。

4.学问拓展。

师:打开教材看4页“你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己阅读,并在集体沟通时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秒画1个点,一刻不停地画,需要3年2个多月才能画完1亿个点。

生2:我知道了假如1亿个学校生手拉手可以绕地球赤道3圈半。

生3:通过这些,我感受到一亿的确是个大数。

操作指导

在这个板块中,练习方式要敏捷多样,要求同学既要动手操作,又要动口表达;既可以独立完成,又可以与别人合作完成。每个同学在不同的练习方式中加深对学问的理解,同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

板块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堂总结。

师:说一说你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收获。

同学多方面、多角度谈学习收获。

预设

生1:我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生2:我学会了填亿以内的数位挨次表。

生3:我懂得了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各不相同,例如:百位上的7表示7个百,千万位上的7表示7个千万。

生4:我知道了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美丽,而且人口众多。

2.布置作业。

完成教材8页练习一1、2题。

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熟悉

例1数位挨次表

教学反思

1.结合详细情境引导同学学习大数的概念,体会大数的意义,从而建立数感。大数常常消失在新闻、经济、科技等方面,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可同学对大数却缺乏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充分运用主题图创设情境,使同学感受大数的意义。

2.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数的意义。在万以上数的熟悉教学中,熟悉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揭示数位和数级的概念非常重要。通过拨珠数数关心同学熟悉新的计数单位,了解这些计数单位所占的数位,体会“位值”的意义。

3.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要遵循学一程,展一程,点一程的规律,当同学独立自学和小组沟通遇到问题时,引导同学主动探究,敬重同学的自主学习成果,准时、精确     地进行点拨,使学习的过程真正发生在同学身上。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育同学的迁移类推力量,培育猎取信息的力量。

3、进一步培育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育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把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预备:

计数器,数位挨次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40080500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同学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挨次,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依据同学的回答,老师整理数位挨次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七十七百零八一千五百三十二

5、依据同学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日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同学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沟通写法。

3、依据同学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当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同学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同学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同学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老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同学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同学在数位挨次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同学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同学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今日这节课谁表现的最好?为什么?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角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2.在独立探究中把握角的加减计算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进展空间观念,积累对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教学具预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测量∠1的度数并说说你是怎样量角的?

2、今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角的计算。揭示课题:角的计算。

新课探究

探究一

已知∠1=45度,∠2=90度,求∠AOB=?

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导书写格式。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AOB的度数只要用∠1的度数加上∠2的度数。

练习:书P73/1练习

已知∠1=650,∠2=150,求∠AOB=?

已知∠3=∠1+∠2,∠1=180,∠2=720,求∠3=?

探究二

已知∠AOB=63度,∠1=30度,求∠2=?

(1)请你们试着做在课堂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结:∠AOB是由∠1和∠2组成的,所以要求∠2的度数只要用∠AOB的度数减去∠1的度数。

已知∠AOB=1520

已知∠AOB=1520,∠1=700,求:∠2=?

已知

已知∠3=∠1+∠2,∠3=800,∠2=500,求∠1=?

课内练习

1、练习一填空

(1)若∠AOB+600=平角,则∠AOB=()度;若周角-∠1=600,则∠1=()度。

(2)从12时10分到12时20分,分针转了()度。

2、练习二下面都是用两块三角板组成的角,算一算它们各是多少度?

3、练习三计算下列角的度数。

如下图,已知∠1=650,求∠2的度数。

如上右图,已知∠1=600,求∠2的度数。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进行简洁的角的加减法计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角的计算

解:∠

解:∠AOB=∠1+∠2

=450+900

=1350

解:∠2=∠AOB-∠1

=630-300

=330

四班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连减的简便计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培育同学依据详细状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力量,进展思维的敏捷性。

3、使同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时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寒假期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情境图。(多媒体演示)

师:现在正是春游的好季节,李叔叔准备外出旅游。在动身前,他要查阅资料。请同学们看,你从图上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自助旅游》这本书共234页

李叔叔昨天看了66页,今日又看了34页。

问:还剩多少页没看。

师: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决吗?那就试试吧。

2、小组沟通汇报。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第一种解法:234—66—34(从总页数中减去昨天看的,再减去今日看的。)

其次种解法:234—(66+34)(先算出昨天和今日一共看了多少页,再从总页数中减掉。)

第三种解法:234—34—66(先从总页数中减去今日看的,再减去昨天看的。)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就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任选一个计算一下吧。

3、沟通。

你是用哪种方法计算的?

4、小精灵(动画人物)总结。

通过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挨次计算;也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掉;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依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板书课题:简便运算)

5、现在我把234改成266,想一想,你认为怎样计算简便?

(同学思索回答)

三、巩固练习

1、比一比,谁的方法简便。

621—82—18560—178—22756—189—156

2、利民水果店原有711千克苹果,已卖了476千克,坏了24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好苹果没卖?

3、提出可以用连减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小精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