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_第3页
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_第4页
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荆州辽简王墓发掘简报

辽吉王墓位于江陵县西部八岭山南麓,东南距荆州古城约20公里。墓地地势北高南低,北面山岗上有一较大的楚墓,东西两侧为岗地,自北向南呈斜坡状,南面为一片地势较低的开阔地,墓的东、北、西三面仍保存着约50—60厘米高的土围墙,其占地面积约80亩(图一)。辽简王墓曾多次被盗,室顶的前后各有一盗洞。为了保护该墓,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1987年9月至10月,荆州博物馆与江陵县文物局考古工作人员对该墓进行了发掘清理。一、墓葬形制(一)封土及墓道该墓封土呈圆形,高约4.5米,直径约60米。墓道在墓塚的南面,上口两端宽,中间窄,北端宽5.47、南端宽5.6、中间宽4.8米;两壁呈“”字形;墓道底为斜坡状,坡度为18°;两端宽,中间窄平面呈喇叭形;近墓门处长2.12米的一段,底部宽敞平直,墓志即埋在此段的南端,北距墓门1.28米。墓道内填土经夯筑,夯层一般厚20厘米,无明显夯窝。该墓方向为211°(二)墓室墓室为砖结构,由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组成,纵长21.8米,横宽10.6米。整个墓室地面自北向南倾斜(图2)。封门墙发掘前已被盗墓者局部拆毁,为两层结构。外层用砖砌,内层为石墙。砖墙厚0.2、宽3.68、高3.6米,砌法为错缝横向平砌。砖长40、宽20、厚12厘米,砖与砖之间用石灰糯米浆砌缝(图三,1)。封门石墙由六块条石垒砌而成,宽3.64、高3.16、厚0.14米;每块条石长3.64、宽0.44—0.76、厚0.14米,石缝之间用石灰糯米浆灌砌。上面四块部分被毁,仅存下面比较完整的两块(图三,2)。前室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2.48、宽1.88、高3.28米。两侧壁平砌,距墓底2.00米处开始向上起券,券顶三平三竖,厚0.90米。券顶以上平砌二十一层砖,厚1.80—2.80米(图三,3)。前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88、南北进深3.48、券顶高5.76米。前室与甬道相连处有一道石门坎,门坎高0.28、宽0.24、长2.48米,石门坎两端立方形石柱,石柱及石门上端横置“”形石管扇。门坎内(北)侧安双扇石门,石门上半部被毁坏,门上现存五行石门钉,每行九颗。每扇门宽1.22、厚0.16、残高1.20米,石门轴为铜轴。石门坎两端外侧各有一凹洞(图三,3)。室周壁高3.76米,纵向(南北向)起券,拱券高2.00米。四壁砖均平砌。1.墓志2.铁锁3.铜锁4.银币5.锡瓮6.锡勺7—9.锡盘10.锡高足杯11.锡筷12.锡鼎13.锡碾14、15C型锡壶16.B型锡壶17.锡钵18.A型锡壶19.Ⅰ式锡钵20.锡盏托21.锡盘22、23.锡盖24.铁楔25.铜提梁炉26.铜瓢27.铜盘28.铜器盖29.铜锅30.漆盖盘31.漆龟32.漆碗33.漆盘34.锡鼎盖35.金钉36.铜锁37.陶缸38.漆壶形器39.木桶40.车马41.棺板42.锡杯43.木俑1.封门砖墙2.封门石墙3.甬道及前室石门中室甬道略呈方形,长2.48、宽2.08、高3.12米。壁高1.69米,横向起券,拱高1.43米。墙壁砖的砌法为平砌。由室呈长方形,南北长6.28、东西宽3.28、高4.48米,中室与中室甬道之间有一木质门坎,宽0.18、高0.24、长3.00米,门坎靠中室一侧的两端安两个门斗,两扇木门均已残腐。四面墙壁均为平砌,券拱高1.26米。中室的东北角,距北壁0.52米,距东壁0.10米处有一个外方内圆,边长为0.72米见方的缸台,缸台内圆直径为0.56米。左右耳室在中室的东西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耳室,两耳室的形状大小一样(图四)。平面呈长方形,长6.28、宽2.28、高4.34米。从3.00米处向上起券,券拱高1.34米。两耳室与中室之间由甬道连接,甬道平面近方形,长1.4,宽1.54米。券顶高2.07米,南北向纵券,券砌法为二平二竖。后室甬道略呈方形,宽2.48、进深2.00、高3.02米,从1.68米处起券,拱高1.34米。后室呈长方形,进深5.28、宽5.84、高6.88米。后室与甬道之间设有门坎,门坎宽0.18、高0.28、长2.92米,内侧安有木门,已残腐,仅存门斗。两侧壁高4.06米,拱券南北向纵砌,高2.82米。后室的东西两壁正中,距墓底0.96米高处,设互相对称的两个壁龛,壁龛深0.80、宽1.12、高1.16米。龛两侧壁高0.64、券拱高0.83米。(图五)。后室北壁正中亦有一较大的壁龛,龛距墓底约1.00米,龛深0.96、宽1.12、高1.20米。壁龛两侧壁高0.70、拱券高0.50米(图五),墓室内壁距地表高1一1.08米以下的墙面用金砖(澄浆砖)垒砌,以上为青砖。墓底亦用0.34厘米见方的金砖铺成。墓室四壁下置土衬石,土衬石长1.40、宽0.40、厚0.30米。墓室地面后高前低,前后室高差约0.20米。(三)葬具在后室中部,距北壁0.68米处,设置石棺床,长3.08、宽1.6、高0.4米。石棺床下为须弥座,中间空,内填黄土,为金井,长2.06、宽0.72、深0.40米。棺床上置双重棺。棺木已散,外棺长3.08、宽1.28、高1.22米。其挡板、盖板由整木做成,墙板由三块板拼合;盖板、墙板外侧呈弧形,盖板与墙板、挡板之间用子母口扣合。外棺无底板、四周墙板落在长方形棺座上。棺座两侧各安三个蹄形足。外棺中置内棺,内棺长2.22、宽0.98、高0.72米。棺盖、底、墙板各用一块木板做成,挡板与墙板用子母口套接。盖、底板与四周墙板用铁钉拴接,并用糯米浆灌缝。内棺直接置于棺床上(图六)。1.外棺侧视图2.内外棺上视图3.内外棺纵剖图4.内外棺横剖图(四)葬式:因棺被毁,仅存头骨与四肢骨,分散在后室各处。二、随葬器物该墓因多次被盗,残存的器物很少,且大多残破。墓室内出土文物较多的是中室、东耳室和后室。器物出土时,均被埋在泥中和压在垮塌的砖下,金属器多锈蚀,漆木器多腐烂。保存下来的各类器物共一百二十余件,其中有五十多件保存较好。计有铜器8件,锡器39件,金、银器2件,铁器6件,漆木器16件,陶器1件。绝大部分为明器。(一)铜器有锁、带盖锅、盘、瓢、提梁炉及器盖。锁2件(36)。形状,大小基本相同。锁身侧视呈“”形,由锁桯和锁簧,外壳套合而成。标本3,长4.7、厚0.7、宽1.75厘米。出土时,钥匙插在锁内,桯上套有铜环。钥匙平面呈扁条形,前端弯曲,后端有一小钩,长6.71厘米。黄色。(图七,4)。带盖锅1件(29)。明器。圆盖,侧视圆弧形,顶部一环钮。锅敞口,圜底呈半圆形,深腹,薄壁。锅口径7.8、深2.0、通高3.75厘米(图八,2)。盘(?)2件。形制相同,大小略异。敞口,壁外斜,平底,壁中间有一圆孔,薄壁。标本27,口径5.9、底径4.6、高1.0厘米,为明器(图七,3)。瓢1件(26)。由柄,身组成。身圆形,平底,口大,底小,直径4.2,深1.2厘米。柄扁长且平,长4厘米,一端从瓢身壁上部小孔插入,又从壁下部小孔穿出,为明器(图七,1)。提梁炉1件(25),明器。由盖、身、足、提梁四部分组成。盖圆弧形,顶中部用铜片焊接四个对称的向上卷曲的钩状钮。炉身圆筒形,一侧凿有长方形炉门,炉壁上部安三个套环钮,内套三串“S”形链式提梁,链的另一端均套在一个圆环上。炉身用三块铜片铆接,底部安三个扁平细长的足。通高13.8,炉身高7.8,径6.0厘米(图版陆,4;图八,1)。器盖1件(28)。圆形,顶部微弧,质薄,素面。通高0.2、直径4.8厘米(图七,2)。铜器中还有棺饰,铜衔环钮,圆形铜板器物附件等。(二)锡器39件。计有圜底钵、盘、茶壶、瓶形壶、钵、酒壶、高足杯、温酒器、杯、鼎、瓮、勺、筷子、碾槽等,大多为明器。钵5件,分三式。Ⅰ式:3件。微敛,弧腹,圜底。标本19一1.瓢2.器盖3.盘4.锁(1为1/4,余均为1/2)①,口径4.3、高1.25厘米(图九,9)。Ⅱ式1件(19—②)。敞口,沿外侈,深腹,圜底,口径4.1、高1.2厘米,为明器(图九,8)。Ⅲ式1件(17)敛口,弧腹较深,平底内凹。口径5.3、高3.15厘米(图九,13)。盘13件,均为明器。其中12件形制相同,分大、中、小三种尺寸,每一种4件。口外敞,沿外侈,浅腹,薄壁,小平底,素面。形体较大的标本9,口径5.3,高0.75厘米;形体较小的标本8,口径4.6、高0.5厘米(图九,4);形体最小的,标本7,口径4.1、高0.6厘米。标本21,形体小,口沿微敛,浅腹,直壁,平底,质料比上面几件要厚,口径3.5、高0.6厘米(图九,3)。壶4件,分三型。A型茶壶1件(18)。有提梁,带盖。盖圆形,平顶,敛口,折肩,弧腹,圜底内凹,短流,肩两侧安一弧形提梁。最大直径4.2、高3.7厘米(图版陆,2;图九,10)。B型瓶形壶1件(16)。侈口,短颈,圆腹外鼓,最大径在腹下部,假圈足。通体素面。口径2.2、腹径4.5、通高6.0厘米(图九,16)。C型酒壶2件。形制相似,大小相次。器侈口,细颈略短,深腹外鼓,最大径在腹中间,一侧有细长流,与器身不通,一侧安“S”形鋬。底内凹圜形,素面。标本15,口径2.4,腹径4.35,高6.1厘米(图版陆,3;图九,12)。高足杯2件。口沿外侈,深腹,圜底,喇叭形高圈足。标本10,口径2.9、高3.05厘米(图九,7)。盏托1件(20)。高足圆盘形,盘中凸起一周,似杯状。杯口径2.4、盘径4.5厘米(图版陆,5;图九,2)。盏3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中二件相同。敞口,沿外侈,深腹,腹壁斜,圜底。标本42—①,口径3.4、高1.6厘米(图九,6)。标本42—③,形体小,底近平。口径2.6,高1厘米(图九,5)。鼎4件。其中一件缺盖。形状、大小基本相同。盖圆弧形,顶部有一柱状钮。器唇内折,腹深且圆,平底内凹,三蹄足外撇,盖上饰金粉,大部分已脱落。标本12,口径4.7、高4.95厘米(图版陆,1;图九,1)。瓮1件(5)。敛口,突肩,上腹外鼓,下腹内收,深腹,平底。口径3.9、高5.2厘米(图版陆,6;图九,11)。勺1件(6)。正视呈瑟琶形,柄扁长而弯曲。勺柄长6.2、勺长2厘米(图九,15)。筷子2件(11)。形制相同,粗细长短一样,上粗下细,截面圆形,长6.2厘米(图九,14)。碾槽1件(13)。平面为椭圆形,口沿外侈,圜形小底,深槽,腹外侧安有三个鼎立状的细长兽足。长7.9、宽3.6、高3.2厘米(图九,18)。器盖2件。形制相同,均子口,顶部圆弧形。一件无钮,另一件有圆柱形钮。标本23,无钮,直径4.3、高0.75厘米(图九,17)。(三)金、银器金钉1件(35)。金质,形体小,似图钉,呈金黄色,帽径0.6,长0.8厘米(图一五,5)。银币1件(4)。银质,圆形,银白色,中部有菱形孔,质地较薄,无文字,直径2.6、厚0.2厘米(图一五,3)。(四)漆木器保存较差。大部分已腐,剩下来的均残破,器类有碗、盘、龟、车、马、俑等。碗1件(32),木质。敞口外侈,浅腹,假圈足较矮。碗内髹朱红漆,外壁以朱红漆为底色,用金粉勾绘卷云纹。口径4.9、底径2.3、高1.85厘米(图一O,2)。盘1件(33)。口沿外侈,浅腹,质地薄,假圈足较矮。内外髹朱漆。口径3.4、高1厘米(图一O,3)。盖盘2件。形制一样,一件残破。标本30,厚胎,盖口与器口同大,圆弧形,顶部有一凸形钮。器口沿外侈,浅腹,假圈足较矮。盖,内外髹朱漆,外用金粉饰缠枝花卉纹。口径4.3、盘高0.9、通高2.4厘米(图一〇,4)。壶形器3件,木质,均残,形制大小一样。上端细内空,下端粗内实,凹底。外髹黑色漆,用金粉彩绘,上端饰带状花纹,下饰藤状花瓣纹。通高5.6、下端直径3.1厘米,该1.鼎2.盏托3、4.盘5、6.盏7.高足杯8.Ⅱ式钵9.Ⅰ式钵10.A型壶11.瓮12.C型壶13.Ⅲ式钵14.筷子15.勺16.B型壶17.器盖18.碾(均为1/2)器不知何物(图一〇,1)。车1件(40),仅存两段车辕和辕间横连木,车辕残长36、宽16.2厘米(图一一)。马1件,雕刻而成,仅存马身,四肢和尾均残。残长24.8、残高13.6厘米(图一一)。龟1件(31)。整木雕刻而成,昂首前伸,张咀前视,四肢呈爬行状。龟背椭圆形,足残,龟身髹褐红漆,用金色绘菱形龟片纹。龟长9.1、宽6.1、高3.5厘米(图一二)。木俑出土80余件,大多残腐,为松木雕刻。保存较完整的6件,因长期被水浸泡,彩绘全部脱落,露出木质。俑形体小,身高均1.壶形器2.碗3.盘4.盖盘(均为9/10)在20厘米以内。全部为立俑,头戴冠,身着长衫,双手拱于胸前,立于木座之上。根据冠,面部表情,衣着等不同,分为五种式样。标本43,头戴高冠,方脸,眼前视,耳、鼻、眼、嘴、眉均雕刻成形。身着窄袖圆领长衫,双手拱于胸前,挺胸,腰较细,单髻,涂以黑色,胸前和下身用墨绘衣褶纹。俑高17.8、座高1.6厘米(图一三,1)。标本39—①,圆脸,眼下视,头戴圆弧形冠,正面墨绘莲花瓣纹,身着右衽长衫,腰系带,露履,冠涂墨色,眼、耳、鼻、咀、眉均雕刻成形,衣褶纹用墨线勾画。俑高17.2、座高1.6厘米(图一三,2)。标本39—②,头戴平顶高冠,似风帽。方脸,眼下视,身着紧身长衫,五官雕刻,冠涂墨色。俑高15.4,座高1.9厘米,(图一四,1)。标本39—③,圆脸,五官雕刻,头戴尖顶高冠,两眼向内下视。身着圆领紧身长衫,腰系带,冠涂墨,身上墨绘衣褶纹,露履。俑高15.8、座高2.8厘米(图一四,2)。标本39—④,圆脸,头戴平顶冠,五官雕刻柳叶眉,两眼下视,身穿紧身宽袖圆领长衫,足着履。冠涂墨,身上墨绘衣褶纹。俑高16.9、座高4.35厘米(图一三,3)。标本39—⑤,头戴平顶高冠,方脸,右眼高,左眼低,向左斜视。冠涂墨,五官雕刻。身着紧身宽袖圆领长衫。俑高15.0、座高2厘米(图一四,3)。(五)铁器及其它。铁箍2件。箍在墓志上,呈长方形,无断口。周长110,铁皮宽2.8,厚0.4厘米。铁锁1件(2)。形体弯曲似虾形。长50厘米(图版七,1;图一五,1)。铁楔6件。出土时,3块楔在墓志与铁箍之间,正面呈长方形,侧面呈楔形。标本1—③,长6.2、宽2.2厘米(图一五,4)。标本24,出自后室,共3件,截面呈方形,下端尖。长10.05厘米(图一五,2)。1.俑(43)2.俑(39—①)3.俑(39—④)(均2/5)身内侧均磨光,髹黑漆.周边阴刻两道边框,宽4厘米,内刻云龙纹.盖与身的四角用四块圆形铜板相隔,盖正中阴刻“故辽简王之墓”,楷书,描黄色。志身字体亦为楷书,共20行,满行22字。内容为辽简王的生平事迹及其家庭情况。由于水的浸蚀,墓志铭上半部的字迹不清(图一七,一八)。三、结语1.俑(39—②)2.俑(39—③)3.俑(39—⑤)(均2/5)陶缸1件(37)。泥质灰陶。敛口,深腹,上腹微鼓,下腹内收,小平底。素面。高93,口径110厘米(图一六)。1.铁锁2、4铁楔3.银币5.金钉(1、4为1/8,余为1/2)墓志1盒。石质,近方形。安放在长方形石座内,石座长1.12、宽0.68、高0.44米,横剖面呈凹字形。墓志外箍两道铁箍,用铁楔楔紧,立于凹槽内,四周及顶部均用砖封砌。志石由大小厚薄一样的盖与身两部分组成,长80、宽78厘米,每块厚2.8厘米。盖辽简王墓的清理为研究明代藩王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研究辽简王的生平业迹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明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辽简王墓虽多次被盗,随葬器物所存无几,但墓室保存完好,为研究明代藩王墓的墓室规模及形制提供了实物依据。该墓设有墓道、封门墙、甬道、前、中、后室及右左耳室,后室置棺床。这种墓葬形制与明万历皇帝(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形制基本一样,如定陵地宫设有砖隧道、石隧道(墓道),金刚墙(封门墙),隧道券(甬道),前、中、后殿、左右配殿。后殿设置棺床①。只是定陵的墓道用砖石垒砌,结构复杂,而辽简王墓仅设一土沟状斜坡墓道。定陵各室规模大,甬道长,如定陵前殿长20、宽6、高7.2米,而辽简王墓前室仅长5.88、宽3.48,高7.6米,室长不及定陵的三分之一。定陵中室内有三个宝座,香炉,长明灯一盏(即高0.7、口径0.7米的青花瓷缸一个,内贮灯油)。而辽简王墓的中室内仅有一个长明灯陶缸。定陵不仅有五室而且设置七个门,各门的构造讲究,而辽王墓只设有三个门,构造简单。定陵后殿棺床图—七辽简王墓墓志盖拓片上置三棺合葬,辽简王墓后室仅置一棺单葬。从辽简王的墓葬形制可看出,明代各地方诸王的墓室构造基本上是仿中央皇帝的地宫修建的,它们的建筑布局一样,只是在规模和结构上有所区别。定陵出土器物种类繁多,有金凤冠、衣服,各类金银玉器,铜锡明器和木质明器、以及木质谥册,谥宝和墓志铭②。辽简王墓因多次被盗,金银玉等各类贵重器物全部无存,仅存铜锡明器、木质明器和墓志铭,可见两墓随葬器物的种类应是大致相同的,只是辽简王墓的随葬品的种类要少些,质地也差一些。通过定陵和辽王墓的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简单比较,可以看出,藩王墓的葬制基本上与王陵相同。但在规模和规格、随葬品的种类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辽王墓出土的墓志铭因上半部字迹已蚀,故内容无法全部看清。将铭文与《明史,列卷第五》对照,可基本弄清辽简王的生平及子女分封情况。明史记载:“辽简王植,太祖第十五子”。墓志铭记:“高皇帝第十四子”。史书与志铭记载的排列不一。“第十四子”与“第十五子”之差,是否是史家的疏忽?或是篆刻者笔误?或两者都不是。明史记载朱元璋共生二十六子,封王的有二十三子,按始封王排列,朱植属第十五子,但其中第八子谭王梓,在洪武二十三年畏罪“与妃俱焚,死无子,除其封”③。所以在当时朱植就从第十五子升为第十四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墓志铭刻文当属不误。而明史是清代人张廷玉等人撰修,尊重史实,将朱元璋的儿子全部按始封王秩排列,将“除其封”的第八子仍然排列在王子内,所以朱植仍是“第十五子”。朱植的出生年月,明史无可考,志铭记:“王生洪武十年二月十五日”,铭文填补了史料的缺憾。明史载:“韩妃生辽王植”,志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