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比较_第1页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比较_第2页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比较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绩与王维适意诗创作比较

王吉,中国隋唐末年著名的诗人。他是三个军官和三个隐士。晚年,他喝酒,住在一个秘密的地方。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声名显赫,其一生以“官隐”著称,晚年尤好习佛,不问世事,惟以禅诵为务。学术界对王绩与王维多有研究,但对两位诗人的适意诗进行比较探究的论述很少。一、主体生命能动性的扩张在探究王绩与王维适意诗之前,先来分析一下他们的适意观。王绩的“适意观”在《答程道士书》一文中有详细的阐释。他认为人“各是其所同,非其所异”157,人生应如圣人,在“道通为一”的基础上,“顺适无阂”“即分皆通”158,故而提出“吾欲自适其适”的人生理想。可见,王绩的“适意观”建立在对人类历史批判的基础上,其立足点在于“自适其适”。“自适其适”的观点源于《庄子·骈拇》,其文曰:“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265从此例中,可以看出庄子论“适”的两个层次:“适人之适”与“自适其适”。后者以其能“自见”“自得”的精神体现了主体生命能动性的张扬。王维的“适意观”则是建立在对仕与隐的选择上。其晚年所写的《与魏居士书》详细阐明了他的“适意观”。他批判许由“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嵇康“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陶渊明则犯了“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之病1095。在对以上隐士人生态度批判的基础上,王维提出了“无可无不可”的“适意”之论:“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可见,“身心相离,理事俱如”是王维获得适意之乐的充要条件。陈铁民认为,“身心相离”亦曰“身心脱落”,即忘泯我之身心之意。“理事俱如”则指本质与现象皆空1099。陈铁民何以认为“理事俱如”所指向的是“空”呢?从佛教观点来看,“如”也可称为“真如”,在早期佛经译籍中译为“本无”904,又可称为“实相”,“指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诸法实相’。实,意为真实不虚;相,意为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条件)组成、变化无常的,都没有永恒的、固定不变的自体,这就是‘空’。空是宇宙万有的‘真性’,亦即‘诸法实相’。”769可见,“如”与“空”的内涵是一致的。从这一角度看,王维所推崇的适意的根本———身心相离,理事俱如———是佛教的一个“空”字。综上所述,王绩与王维对“适”范畴关注的层次不同,王绩注重自适,是对生命自由存在的褒扬与追求。王维则认为,只有主体精神达到“空”的境界,才能无往而不适,这才是真正的适。而这又恰合《庄子》“忘适”之旨。《达生》云:“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529从“空”的角度看,要想任何处境皆能“适”,在于自心处于如如不动的状态中,合于心斋、坐忘之理,“适”亦在所忘之中,才能达于最高层次的“适”。可见,王维的适意观在本质上亦合于《庄子》的“忘适之适”。二、自适适意的作品王绩与王维的适意诗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表现了宴饮之乐。这类作品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世俗情调,体现创作者的声色之乐。王维在这方面的作品只有一首《与卢象集朱家》,而王绩则有数首诗表现对饮酒的狂爱之情。虽然王绩有饮酒“神全”之论,又有《醉乡记》以醉酒抨击社会之文,但他的诗作如“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稍觉池亭好,偏闻酒瓮香。”51;“野杯浮郑酌,山酒漉陶巾。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尝春酒》)61;“散腰追阮籍,招手唤刘伶。隔架窥前空,未余几小瓶。风光须用却,留此待谁倾!”69等,表现的却完全是一种酒徒之乐。食色性也,虽无可厚非,但显然王绩在诗中对这方面爱好的表现要更突出一些。第二类表现了浓郁的山水田园之乐,两位诗人这类作品都很多。王绩的作品有《郊园》《春日山庄言志》《山园》《题黄颊山壁》《山中采药》《游山赠仲长先生子光》《山家夏日九首》《晚秋夜坐》《食后》《田家》《山中避暑》《咏隐》《独坐》等诗,王维的作品有《终南别业》《清溪》《纳凉》《汉江临眺》《答张五弟》《酌酒与裴迪》《积雨辋川庄作》《春园即事》《田园乐七首》《蓝田山石门精舍》《辋川别业》及《辋川集》中若干诗。虽然两位诗人在这类作品中均表现了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但细品起来,仍有极大的不同,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创作心态不同。王绩在创作中虽融情于山水田园,但多对周围人事表现出一种摒弃的态度,只重在自得其乐,如“琴声送冷,酒气迎春。闭门常乐,何须四邻!”44“促轸乘明月,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65“僻处开三径,幽居无四邻。横文彪子褥,碎点鹿胎巾。”91王绩也有一些诗歌写到了其他人物给予他的快适之情,这些人却只限于他的家人或与他志趣相投者,如《田家》《春庄走笔》《寻苗道士山居》《春日还庄》等。总的来说,王绩的这类诗歌虽颇为契合自适之旨,却绝世独立,表现出与社会人事的疏离。王维则不同,其诗句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444“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467“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终南别业》)191等,虽数量较少,却表现出与周围人事的亲和、融洽。之所以会有这样迥异的创作心态,正如前文所述,主要源于王绩与王维“适”的哲学之不同。王绩之适具有鲜明的排他性色彩,突出的是自得、自乐,这使他的很多适意诗具有一种萧散清寒的风格。如《山中独坐自赠》《秋园夜坐》《山家夏日九首》等,最有代表性诗作当属《题黄颊山壁》:“别有青溪道,斜亘碧岩隈。崩榛横古蔓,荒石拥寒苔。野心长寂寞,山径本幽迴。步步攀藤上,朝朝负药来。几看松叶秀,频值菊花开。无人堪作伴,岁晚独悠哉!”48诗人遗世独立的精神,给全诗贯注了一股清寒飘逸的神韵。王维之适则具有显著的融合性特征,突出的是无往而不适,这使他的适意诗不仅具有一种静逸明秀之美,更在一些诗作中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忘适”之趣。如:“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栏柴》)418“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乐家濑》)422“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垞》)424“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425等。在这些诗作中,创作主体极宁静的心态与周围极清幽的景致浑然一体,虽未言适而适自在其中。(2)读者审美接受不同。王绩与王维的适意诗各有千秋,但如果从中国的文化传统来看,其优劣则有待商榷。“中国哲学思想的兴趣主要在‘天人之际’上,因而‘天人合一’便成为几乎所有哲学流派的逻辑起点和支点。”“所谓天人合一,既不是天人相合,更不是以天合人,而是以人合天。这才是这种哲学观念的本质。这种哲学观念对中国古代美学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中国古代美学之所以会围绕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展开,创造了‘兴’与‘境’这类呈于心而见于物的独特的理论范畴,并以双方的即此即彼、妙合无垠为最纯粹的美,显然就是同这种哲学观念分不开的。而以“天”为美的本源、以达于天为审美的归宿,也正是这种哲学观念在审美意识中的体现。”因此,从以人合天的审美理想出发,王维表现“忘适”之情的诗作中所呈现的物我契合之境、静逸明秀之美要比王绩表现自适之乐的诗歌中所呈现的任情自由之境、萧散清寒之美更胜一筹。从历史评价来看,游国恩指出:“无论从思想或艺术来说,他(王绩)都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袁行霈指出:“王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境界,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笔者认为上述两论较为确当,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接受来看,王维的适意诗自是比王绩优秀得多。(3)当代实践价值的不同。王维与王绩适意诗的当代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当代社会休闲活动的启示意义方面。综合学界研究,笔者对休闲的内涵理解如下:休闲是一种以自由、和谐、美善为目的的具有积极主动性的生存状态与生存智慧,它以体验的方式与人的本质密切相连,其最佳效果是获得人的充分发展,甚至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最高审美境界113。由此可见,王维与王绩的适意诗当是休闲理念的有效载体之一。“休闲”应分为三个层次,即:不正当的娱乐活动所带来的低级休闲,在正当娱乐活动中体味到轻松快乐的一般休闲和在心灵忘我中体味到的最高层次的休闲11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