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不事则善从荀子与韩非子的性分看儒法分野_第1页
性恶,不事则善从荀子与韩非子的性分看儒法分野_第2页
性恶,不事则善从荀子与韩非子的性分看儒法分野_第3页
性恶,不事则善从荀子与韩非子的性分看儒法分野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性恶,不事则善从荀子与韩非子的性分看儒法分野

一、荀子的“恶”论与立礼的严格法律1.教育的对象:预,其他具体的道德意义的能力荀子的《性》说,“性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知识、其他东西、人和事。”。《荀子·正名》也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精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礼论》则进一步认为,“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好利而恶害”。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荀子的性,是自然的性,是生来就有、没有后天的干预,是阴阳和合而生的生物学意义的能力,此时的性没有人为的成分,也不是人力所能为。人性中最初不包含任何的道德观念和意识,也不具有分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这是纯粹自然意义的性,没有所谓的善恶区别。单就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言,有其合理性,但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他的社会性和能动性,就使人性中包含着好利恶害等行为发生学因子,所以当这种本性无限发展时,就会产生危机,荀子赋予这原本“无善无不善”的自然属性以道德意义,而对这偏颇的纠治,就有了人伪的成分。对于伪,荀子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的性和情都是先天的,而心的抉择考虑是人为的。由于心虑积习、官能运用,形成的一种言行的规范,就叫人为。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以人的先天的素质、本能为性。孟子是以先天的道德意识为性,在荀子看来,道德观念是需要经过后天训练的,是“伪”不是“性”,认为孟子是以“伪”为“性”,混淆二者区别。因此,荀子提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2.从“人欲善”看人之欲善荀子是从以下方面论证性恶的:第一,从礼义文理的重要性反照。《荀子·性恶》说,“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这里可以看出“顺是”“从人之性”的结果并不一定导致“合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只有放纵的性情才会导致恶的产生。所以,礼义文理为善,而性不善而恶。第二,从小人君子之别反照。人必待师法得礼义而后治,以成君子,否则成小人。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在纵性情,不得有君子之善,所以性恶。第三,从人的生理本性反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今人饥见长而不敢先食者,将有所让也;劳而不敢求息者,将有所代也……故顺性情则不辞让矣,辞让则被性情矣”,驳斥孟子不知性伪之分,并提出人之所学之事,皆意在反乎性而悖乎情,唯如此才能成其善。第四,从礼义何所生反照。荀子认为,礼义出自圣人的积思虑。第五,从人之欲为善反照。“夫薄愿厚,恶愿美,狭愿广,贫愿富,苟无之中者,必求于外。故富而不愿财,贵而不愿势,苟有之中者,必不及于外。用此观之,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今人之性,固无礼义,故强学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礼仪,故思虑而求之者也”。有学者认为,荀子之言性恶,唯在性与礼义之对照关系中言之意,亦最显。荀子的人欲善反证人之初无善,但是无善,是不是就是恶,这当然有很大的问题。无善而欲善之欲,依无论孟子还是常识,不能不说是善的。由此可见,荀子因为人之欲善而言性恶,只有在“人所欲之善”与“其现实上之尚无此善”相对比中。以所欲之善作为标准,反而凸显出其尚未有善的现实生命状态。第六,从无礼义这一反面论证。“无礼义之化,去法正之治,无刑罚之禁,倚而观天下之相与也,若是,则强者害弱而夺之众者暴寡而哗之,天下之悖乱而相亡,不待顷矣”,荀子从反面论证人性恶。人性虽恶,但是可以改造。“涂纸人百姓,积善而尽谓之圣人”;“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而”,荀子把人生而就有的欲望定义为恶,把善定义为后天人伪,提出“化性起伪”的主张。而“化性起伪”的途径就是“学”和修养,希望通过学达到改造人性的目的,通过道德修养和实践化恶为善,荀子主张经验的、现实的考察人性,他认为只有不断改造现实的人性,才能抑制自然的恶,化为道德的善,从而规范社会行为。《荀子·不苟篇》说,“养心莫善于诚,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仁义之统,史书礼乐之分”,乃圣人“为天下生民之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之大虑。可见,其“化性起伪”的目的是要人们服从政治统治和道德规范,强化封建地主阶级专政。3.礼与教化的目孔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但却是以“仁”释“礼”,结果使“仁”成了比“礼”更本质的存在。孟子开拓了内在心理发掘的人性哲学,但是却弱化了“礼”本身所具有的强制规范功能。荀子以崇高的使命重新发掘了“礼”的外在约束性和客观规范性,为制度建设和社会规范的合理性提供了重要理论来源。礼是为了纠治人性恶。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解,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生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并且认为:“有欲无欲,异类也,生死也,非治乱也;欲之多寡,异类也,情之多寡也,非治乱也。”同时,礼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手段。他认为,“礼者,治辩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损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池深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礼岂不至矣哉!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从之者存,不从者亡”。同样,礼还是人们日常行为准则。他说:“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礼法并用,但礼却处于支配地位,因此他非常重视教化的根本作用。他企图通过礼治达到老百姓自觉自愿服从统治,这种道德自觉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教化。荀子“化性起伪”注重教化,教化途径无非是灌输道德观念和礼义规范,从外而内,逐步培养人的内在伦理,使人由他律进入自律状态。荀子强调礼,但并不排斥法,是礼法互用,二者相辅相成。“法者,治之端也”,“人或触罪矣,而直轻其刑,然则是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也。罪至重而刑至轻,庸人不知恶矣,乱莫大焉。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杀人者不死,而伤人者不刑,是谓惠暴而宽贼也,非恶恶也”。君主应该礼法兼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作而危”。荀子从天人之分出发,以自然属性为人性,通过强调性伪之分,主张人性必须改造也是可以改造的,道德是后天学习来的。孟子从天人合一出发,以社会道德属性为人性,强调天赋的善性,主张扩充内在的善端,以完美人性,但也重视后天学习和修养。二者有许多共同点,都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作道德评价,都认为道德是善的;都认为人的生理欲望是恶,都加以贬低;二者都是为封建专制的社会政治和伦理纲常提供理论依据。二、法与意志转变,归事于人。为人之法,人类韩非继承了荀子的性恶论,认为人人皆好利恶害。但是二者有很大区别,荀子人性恶的结论是要注重后天的积习和教化,以使其成为完人。韩非认为,人性恶并且是不可改变,不可移易的,所以靠法术势来制之。荀子对人的改造还有信心,韩非则不抱任何希望。两人的出发点相同,但是结论却是大相径庭。韩非看来,人既谈不上善,又谈不上恶,而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人都是自私的,所有社会成员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纯粹的利害关系,人人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王良爱马,越王勾践爱人,为战与驰。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之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人不贵则舆不售,人不死则棺不买,情非憎人也,利在人之死也”。“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富国而利臣,君不行也。臣之情,害身无利;君之情,害国无亲。君臣也者,以计合者也。至夫临难必死,尽智竭力,为法为之。故先王明赏以劝之,严刑以威之。赏刑明则民尽死,民尽死则兵强主尊。刑赏不察则民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故先王贤佐尽力竭智。故曰:公私不可不明,法禁不可不审,先王知之矣”。他分析了人的好利恶害,贪得无厌的通性,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靠仁爱尚且靠不住,更不要说君主和臣民了。韩非的性恶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指向君王的统治方法,他认为:“凡治天下必因人之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而治人的标准就是法,即君主的意志。在他看来,治天下不可建立在性善的基础上,而应以君主之法和意志来改造、约束人性,使之符合社会统治的需要。韩非的法治主张,要求依法治国,一切事情,不论大小,皆断于法。无疑,他想要追求政治上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却不得不借助君主来实行,这不可避免地成就了君主之法、君主的意志,也就没有了公正与客观,所以他的尊君抑民达到了登封造极。韩非主张严刑酷法,摒弃空洞的仁义说教。在法治思想中,仅仅将道德的力量局限在辅助法治的实行上,将毁誉作为辅助赏罚的手段,即“誉辅其赏,毁随其罚”。法律当然是社会调节的重要机制,它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道德的调节,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道德与法律是相互补充的,不是相互对立的,不能相互取代。韩非否定道德的作用,赤裸裸的鼓吹暴力手段,将法律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于乱世是必要的,但是对于治世偏颇大矣。荀子的性恶理论在这里被韩非发挥的到了极致,并且认为人决无善的可能,所以着重发挥对其师荀子的重法理论,摒弃其教化理论,所以韩非子虽不提善恶,但却是真正的性恶说的坚持者。三、礼法并重:构建有序的社会秩序儒家以礼为社会行为准则,法家以法为社会行为准则;儒家以教化作为内在动力,法家以刑罚制裁作为内在威慑。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而言,两家虽不同,但是仍可以互通。法家虽排斥礼义教化,却对礼内涵的等级制度予以吸收;儒家虽以礼义自示,却并未否定用法治世的必要性。法家使刑罚本质上成为没有解毒剂的毒药,人们只能以暴抗暴、以毒攻毒,由此形成的社会秩序是无秩序的。儒家尽管容纳刑罚作为工具和手段,却是将其放在亲子情和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一套价值观念的统摄之下,来不得半点逾越。儒家所以提倡礼治,认定如此可以和百姓建立一种温情脉脉的人情味,亦或政治上的亲和关系,使人民能够自觉遵守礼制规矩,自愿服从统治。荀子倡导礼法交融,礼法并用,将之导入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