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练习-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北京市区域高三上学期11月语文试题专题分类真题试卷练习——文言文阅读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①,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毁于兵,庆元初,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就简,将颓圮矣。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名节不屈,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如范公,学者所宜宗师。将徙书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乃卜澧之阳,惟东彭山突兀其前,诸峰环列,左右旁挟,两水东西来朝,气象轩豁,胜景毕露,岂地灵显晦自有时耶!于是度材鸠工,分画经始②。中建一堂,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曰“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伟观也。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贰车③马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增鬻田。为不朽计,侯命友龙记之。友龙尝读国史,见文正之勋名事业铿鍧宇宙,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而实根本于穷居江湖之日。其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志已定于素,故能入赞万机,出破西贼,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治者,公之力也。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圣贤为无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盖其穷之养即达之施,幼之学即壮之行,犹火然泉达,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则哉!今文正公之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显之,其何以耸人心而激士气,俾强于为善,以振文正之绝响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苟笃志好学,切磋讲贯,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则可以无负。堂建于宝庆丙戌之秋,成于是岁之冬。费于公帑撙节④之余,而无毫发科敛之扰。是皆可书,故并记之,以谂来者。(取材于宋代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注释】①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时任澧州安乡县令。②度材鸠工,分画经始:选备材料,招募工匠,规划设计,开始营建。③贰车:指副手。④公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撙(zǔn)节:节省。(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赞万机赞:辅助B.视圣贤为无慊慊:遗憾C.绍文正之事业绍:介绍D.以谂来者谂:劝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②乃卜澧之阳B.①邑之士咸知敬慕②又书之青史而不愧C.①惟东彭山突兀其前②其可不知取则哉D.①设四斋以育士②以副侯之所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景仰他的高风亮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B.缭以周垣用围墙环绕四周C.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大概在他参与国家大事时还不能特别地显现出来D.俾强于为善使他们努力做得更好(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前纪念范文正的祠堂毁于战火,范处义就着简陋条件进行了重建,现又将倒塌。B.董侯认为范文正是学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将读书堂移至州城附近,欲扩大其影响。C.读书堂改建在东彭山中,堂、庑、斋、楼等一应俱全,成为一郡之中壮观的建筑。D.读书堂建成后,发现曾经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现象,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拘役惩罚。(5)阅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公讳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故丞相张文节安抚江西,得以公闻。真宗召见,既赐出身【1】。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赐以他题。今天子为皇太子,公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谘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余悉阅真宗阁中遗书,得公所进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乾兴元年,拜右谏议大夫,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罢留守南京,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明年,迁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公,公以《周官》后服对。赵元昊【2】反,师出陕西,天下弊于兵。公数建利害,请罢监军【3】,无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为施行。自宫禁先,以率天下,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卒能以谋臣元昊,使听约束,乃还其王号。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罇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闵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权倖皆不便。明年秋,会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公既乐善而称为知人,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可谓贤也已。(取材于《欧阳修集》)注释:【1】赐出身:赐同进士出身。【2】赵元昊:即李元昊,宋赐赵姓,封他为夏国王。【3】监军:宋代以宦官监督主帅的军政制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后权听军国事听:处理B.公数建利害建:陈述C.以率天下率:率领D.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条:分析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赐以他题遂欲因群材以更治B.无敢决其议者士之显于朝者C.无以阵图授诸将宰相以告公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严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召试诗赋论又召他来试着谈论诗赋B.卒能以谋臣元昊最终得以用计谋使元昊臣服C.会公以事罢正赶上晏公因事被罢官D.而务以简便其民致力于用简明的政令方便百姓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张文节推荐入朝,得皇帝赏识。B.晏殊辅佐东宫太子,因为有功,得以参与朝中机密大事。C.晏殊建议垂帘听政之举,对稳定朝中局势起到了作用。D.晏殊处理政事得当,深受天子信赖,其建议多被采纳。10.欧阳修在文章结尾评价晏殊“可谓贤也已”。除了知人荐才,晏殊的“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6分)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求人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虞用宫之奇【1】、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2】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昔者尧朝许由【3】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4】之本事也。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5】。’子产一称而郑国免。”(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论》)注释:【1】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虞国的贤臣。【2】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3】许由:古代隐士,相传为尧时人,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4】五常:指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5】无竞惟人:国家强盛只在于有贤人。无竞,没有竞争,意指国家强大。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术一也

术:道理B.窍藏不通

窍藏:身体的孔窍和五脏C.请属天下于夫子

属:同“嘱”,托付D.令叔向聘焉

聘:聘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赂秦而力亏而君人者而不求B.以吾一日长乎尔妻以二女C.相与枕藉乎舟中故功绩铭乎金石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遂之箕山之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身请北面朝之自己要求在北方朝拜他B.步不相过两脚不能前后交替行走C.戚爱习故不以害之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D.蹇裳涉洧提起衣服涉过洧河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春秋》记载,有十二代诸侯因为得贤人所以国安名荣。B.许由以啁噍、偃鼠为喻拒绝尧,表明自己不追求虚名之意。C.皋子召来贤者南官虔、孔伯产,于是人们不再怀疑他窃国。D.郑国的贤士子产诵诗一首,免除了郑国被晋国攻打的灾难。10.请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分析古代贤君是如何寻求贤人的。(6分)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上杜相公(1)书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恺(2),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谏诤则魏郑公,振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诤其君、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为者邪?曰: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其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巩再拜。(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欧阳修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久遭罢免,后致仕闲居。曾巩去拜望他,写此文自荐。【2】八元八恺:传说中的十六位古代贤臣。6.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振纲维则戴胄振:整顿B.唱而助之唱:赞扬C.课农桑课:督促D.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干:涉及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房、杜者何为者邪B.不以求备取人以立天下之本C.虽然,邪者恶之故敢道其所以然D.非阁下其谁哉则未尝不爱其明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以己长格物不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B.随能收叙按照个人才能任用C而庶几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D.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舜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他作为宰相后世无人能及。B.陈平做宰相时没赶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C.曾巩认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为相之道的宰相了。D.曾巩感叹当代贤杰们互相争斗,三代、汉唐之盛难以再现。10.曾巩这篇文章,着笔处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北京市六十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ㅤㅤ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ㅤㅤ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ㅤㅤ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取材于《东坡志林》)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有道也,特巧耳特:特别B.秦遂围邯郸,几亡赵几:几乎C.而齐之亡形成矣形:局势D.岂以谨故置齐也哉置:放过(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请粟于齐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B.赵虽未亡他植者虽窥伺效慕(《种树郭橐驼传》)C.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D.齐乃发兵守西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国知道以智伯为戒,但诸侯始终不知道效法魏、韩B.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秦人知道赵国没有亡国,所以不对齐国用兵四十多年C.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君王后事奉秦国恭谨,所以没有遭到攻伐D.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现在秦国轻视楚国,认为(楚国)像小孩快要脱落的牙齿般可以拔掉(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说“秦并天下,不亦宜乎”有讽刺六国未能联合而灭亡的意味。B.苏轼用晋灭虞、虢的故事,说明秦伐楚、伐燕后,灭齐的进展迅速。C.苏轼认为秦国攻打楚国没有循序渐进而是倾尽全国之力,存在风险。D.苏轼通过分析秦取齐、楚的策略,认为秦最终能统一天下是侥幸的。(5)请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苏轼认为齐灭亡的原因。文言文阅读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范文正公读书堂,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初,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之安乡①,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邑之士咸知敬慕,筑堂祠之。既毁于兵,庆元初,宪使范公处义复创于观侧,因陋就简,将颓圮矣。侯谓问学精勤,立大志于穷约者,莫如范公;名节不屈,成大勋于显用者,亦莫如范公,学者所宜宗师。将徙书堂于近城,庶使四邑之士,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乃卜澧之阳,惟东彭山突兀其前,诸峰环列,左右旁挟,两水东西来朝,气象轩豁,胜景毕露,岂地灵显晦自有时耶!于是度材鸠工,分画经始②。中建一堂,旁列两庑,设四斋以育士,植五间以为门。后创一楼,匾曰“通经”,盖取文正公读书十年大通六经之旨之意。立文正公祠于堂之东偏,外又辟一门,缭以周垣,克壮形势。栋宇华丽,轮奂鼎新,实一郡伟观也。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贰车③马公壬仲又助金千缗,增鬻田。为不朽计,侯命友龙记之。友龙尝读国史,见文正之勋名事业铿鍧宇宙,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而实根本于穷居江湖之日。其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志已定于素,故能入赞万机,出破西贼,而致我仁祖四十二年之盛治者,公之力也。噫!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圣贤为无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盖其穷之养即达之施,幼之学即壮之行,犹火然泉达,有不容御。澧之士,其可不知取则哉!今文正公之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显之,其何以耸人心而激士气,俾强于为善,以振文正之绝响乎哉?侯之心亦勤矣。士登斯堂,苟笃志好学,切磋讲贯,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则可以无负。堂建于宝庆丙戌之秋,成于是岁之冬。费于公帑撙节④之余,而无毫发科敛之扰。是皆可书,故并记之,以谂来者。(取材于宋代任友龙《澧州范文正公读书堂记》)【注释】①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时任澧州安乡县令。②度材鸠工,分画经始:选备材料,招募工匠,规划设计,开始营建。③贰车:指副手。④公帑(tǎng):国库里的钱财。撙(zǔn)节:节省。(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入赞万机赞:辅助B.视圣贤为无慊慊:遗憾C.绍文正之事业绍:介绍D.以谂来者谂:劝勉(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乃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所建也②乃卜澧之阳B.①邑之士咸知敬慕②又书之青史而不愧C.①惟东彭山突兀其前②其可不知取则哉D.①设四斋以育士②以副侯之所期(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其高风而景其遗行景仰他的高风亮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B.缭以周垣用围墙环绕四周C.盖不特著见于参预大政之时大概在他参与国家大事时还不能特别地显现出来D.俾强于为善使他们努力做得更好(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前纪念范文正的祠堂毁于战火,范处义就着简陋条件进行了重建,现又将倒塌。B.董侯认为范文正是学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将读书堂移至州城附近,欲扩大其影响。C.读书堂改建在东彭山中,堂、庑、斋、楼等一应俱全,成为一郡之中壮观的建筑。D.读书堂建成后,发现曾经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现象,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拘役惩罚。(5)阅读全文,请分条概括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2.【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1)C.译文:继承文正公的事业。绍:继承。故选:C。(2)A.乃:动词,表判断,是;副词,表承接,于是。B.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功业。C.其:代词,它的;副词,表反问,怎么。D.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故选:D。(3)C.理解不正确,“著见”不能解释为“特别地显现”的意思,是“显著表现”。正确的理解为:不仅仅是由于在参与国家大政时的显著表现。故选:C。(4)D.“发现曾经有侵占百姓土地的现象,相关人员因此受到了拘役惩罚”有误,原文为“堂成,士未有养,乃括没官之田,得数百亩,拘而籍之”,意思是“建成后,前来读书的人没有供养,于是征集被没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数百亩,限制这些田地的使用(作为读书堂的专用土地)并登记入册”。故选:D。(5)从原文“以文正公之立身行己,视圣贤为无慊,而建功立业,又书之青史而不愧”来看,可以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从原文“士登斯堂,苟笃志好学,切磋讲贯,绍文正之事业,以副侯之所期,则可以无负”来看,可以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从原文“文正公之遗躅懿范,既为澧人所敬慕,然非侯振扬而尊显之,其何以耸人心而激士气,俾强于为善,以振文正之绝响乎哉?侯之心亦勤矣”“而无毫发科敛之扰”来看,作者写这篇记的原因也是想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答案:(1)C(2)D(3)C(4)D(5)①彰显范仲淹的远大志向和卓著功勋。②激励学子学习范仲淹的精神品质,传承其事业。③称颂董侯修建书院的功绩,包括建堂过程中没有扰民。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读书堂,是湖右常平使者兼澧守料院董侯提议建造的。当初,范文正幼年丧父并且家庭贫困,母亲改嫁,他跟随母亲来到朱家。继父朱文瀚担任澧州安乡县令,文正公就随母亲一起来到安乡县。曾在道家的“兴国观”读书,无论冬天、夏天都不倦怠,学成后去做官,成为当时富有声望的官员。同县的读书人都对文正公敬佩仰慕,便建造读书堂来纪念他。后来,读书堂在战乱中被焚毁,庆元初年,宪使范处义在兴国观旁重建读书堂,建时就着简陋的条件,现在快要倒塌了。董侯评价说,从求学专心勤勉、困顿时立下远大志向方面看,没有人能比得上范文正公;从名誉节操不改、被重用时成就卓越功业方面看,也没有人比得上范文正公,因此,范文正公是求学的人都应该尊奉学习的老师。于是想要把读书堂迁移到离县城较近的地方,希望能让周围的读书人景仰他的高风亮节,追慕他的品行功业。于是选择澧水北岸的地方,东彭山就高耸在前面,山峦环绕左右两边,两条水流从东西方向涌来,就像臣子前来朝觐,景象开阔,优美的景色全部呈现出来,难道是山川灵秀之气的显隐自有它的时机么!于是选备材料,招募工匠,规划设计,开始营建。正中央建一堂,旁边建两间廊屋,安排四间教室来培养读书人,修立五间规制的大门。堂后面建造一栋楼,牌匾上书“通经”,大概是取文正公读十年书,通晓了六经要旨的意思。在读书堂东面建立了文正公祠堂,祠堂外又开辟一扇门,用围墙环绕四周,突出了地形山势的壮阔。整片建筑富丽堂皇,高大华美,面貌一新,实在是当地的宏伟建筑。建成后,前来读书的人没有供养,于是征集被没收入官的田地,得到数百亩,限制这些田地的使用(作为读书堂的专用土地)并登记入册。贰车马壬仲又资助了一千缗钱,增购田地。出于不朽的考虑,董侯让我写一篇文章记录此事。我曾经读国史,发现文正公的功名事业传扬天下,不仅仅是由于在参与国家大政时的显著表现,实在是因为在他读书未做官时打下的根基。文正公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个志向已经在平时读书中确立,所以参与国家政事时,在朝廷内能辅助处理政务,在朝廷外能战胜西夏,仁宗朝有四十二年昌明的政治局面,离不开文正公的贡献啊。噫!将文正公的立身行事,与圣贤比照也没有遗憾,而且文正公所建立的功业,写在青史上也没有愧色。这是因为他困窘时修养的品德在做官后体现了出来,幼时所学与成年所行一致,就如同大火燃烧、泉水流淌般自然而然,不可阻挡。澧州的读书人,怎么可以不知从文正公这里取法呢!现在文正公留下的事迹和美好品行,虽然已经被澧人敬仰崇拜,但如果没有董侯显扬光大,如何能够进一步激励人心、振奋士气,使读书人努力向善,发扬文正公不可多得的品行呢?董侯用心也竭尽全力了。读书人到读书堂学习,如果坚定志向、专心学问,研讨讲习,继承文正公的事业,达到董侯的期望,就不辜负董侯重建读书堂的期望了。读书堂从宝庆丙戌的秋天开始建造,在同年冬天建成。经费来源于国库钱财的结余,对百姓没有丝毫的摊派烦扰。这些都值得记录,所以一并写出,来劝勉后来者。【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练习高三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18分)公讳殊,字同叔,姓晏氏。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故丞相张文节安抚江西,得以公闻。真宗召见,既赐出身【1】。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真宗益嗟异之,因赐以他题。今天子为皇太子,公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谘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凡所对,必以其稿进,示不泄。其后余悉阅真宗阁中遗书,得公所进稿,藏之禁中,人莫之见也。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乾兴元年,拜右谏议大夫,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由是忤太后旨。罢留守南京,大兴学校,以教诸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明年,迁尚书左丞。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公,公以《周官》后服对。赵元昊【2】反,师出陕西,天下弊于兵。公数建利害,请罢监军【3】,无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皆有法。天子悉为施行。自宫禁先,以率天下,而财赋之职悉归有司。卒能以谋臣元昊,使听约束,乃还其王号。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罇酒相对,欢如也。得一善,称之如己出,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等,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天子既厌西兵,闵天下困弊,奋然有意,遂欲因群材以更治,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方施行,而小人权倖皆不便。明年秋,会公以事罢,而仲淹等相次亦皆去,事遂已。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公既乐善而称为知人,士之显于朝者,多公所荐达,可谓贤也已。(取材于《欧阳修集》)注释:【1】赐出身:赐同进士出身。【2】赵元昊:即李元昊,宋赐赵姓,封他为夏国王。【3】监军:宋代以宦官监督主帅的军政制度。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后权听军国事听:处理B.公数建利害建:陈述C.以率天下率:率领D.数诏大臣条天下事条:分析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因赐以他题遂欲因群材以更治B.无敢决其议者士之显于朝者C.无以阵图授诸将宰相以告公D.天下弊于兵其于家严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召试诗赋论又召他来试着谈论诗赋B.卒能以谋臣元昊最终得以用计谋使元昊臣服C.会公以事罢正赶上晏公因事被罢官D.而务以简便其民致力于用简明的政令方便百姓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晏殊少年神童,后被丞相张文节推荐入朝,得皇帝赏识。B.晏殊辅佐东宫太子,因为有功,得以参与朝中机密大事。C.晏殊建议垂帘听政之举,对稳定朝中局势起到了作用。D.晏殊处理政事得当,深受天子信赖,其建议多被采纳。10.欧阳修在文章结尾评价晏殊“可谓贤也已”。除了知人荐才,晏殊的“贤”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加以概述。(6分)【分析】(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1)C.译文:来给天下作表率。率:作表率。

故选:C。

(2)A.连词,于是/介词,凭借。

B.代词,者字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C.都是介词,把。

D.介词,表被动,被/介词,在……方面。

故选:C。

(3)A.理解有误,“试”不能解释为“试着”,要解释为“考核”。正确的理解为:又召他来考核诗赋论。

故选:A。

(4)B.“晏殊辅佐东宫太子,因为有功,得以参与朝中机密大事”强加因果。原文表述为“今天子为皇太子,公以户部员外郎充太子舍人,公既以道德文章佐佑东宫,真宗每所谘访,多以方寸小纸细书问之,由是参与机密”。大意是“当今天子作皇太子时,晏公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充任太子舍人,晏公以道德、文章辅助东宫太子后,真宗每有咨询访问,多用方寸小纸写小字向他询问,晏公从此参与机密之事”。

故选:B。

(5)①从原文“后二日,又召试诗赋论,公徐启曰:‘臣尝私习此赋,不敢隐’”来看,他坦诚无欺。在参加诗赋论考试时,向君主坦诚自己曾研习过此赋;②从原文“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听军国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公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来看,他建议“垂帘”,平息朝政纷争;从原文“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来看,他兴办学校,一改五代以来教育颓势;从原文“其为政敏,而务以简便其民”来看,他为政勤勉,方便百姓。这些都反映了他才能卓著;③从原文“公数建利害,请罢监军,无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制财用为出入之要,皆有法”来看,他对待君主,忠诚耿直。军事上献良策,请求裁撤宦官监军,给予将领随机应变的空间;从原文“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由是忤太后旨”来看,他朝政上坚持原则,反对太后用人主张和逾越礼制;④从原文“公为人刚简,遇人必以诚,虽处富贵,如寒士罇酒相对,欢如也”来看,他为人刚毅质朴,必定以诚待人;⑤从原文“其于家严,未尝为子弟求恩泽。其在陈州,上问宰相曰:晏某居外,未尝有所请,其亦有所欲邪?宰相以告公。公自为表,问起居而已”来看,他清廉自守。谨守本心,不向君主请托私事,不为子弟谋私利。

答案:

(1)C

(2)C

(3)A

(4)B

(5)①对待君主,忠诚耿直。军事上献良策,请求裁撤宦官监军,给予将领随机应变的空间;朝政上坚持原则,反对太后用人主张和逾越礼制。

②清廉自守。谨守本心,不向君主请托私事,不为子弟谋私利。

③坦诚无欺。在参加诗赋论考试时,向君主坦诚自己曾研习过此赋。

④才能卓著。兴办学校,一改五代以来教育颓势;建议“垂帘”,平息朝政纷争;为政勤勉,方便百姓。

⑤正直质朴。以诚待人。

参考译文:

公名殊,字同叔,姓晏。晏公七岁时,就知晓学问,会写文章,乡里人称他为神童。前丞相张文节任江西安抚使,发现了晏公,并把此事报给皇上。宋真宗召见晏公,不久赐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召他考核诗赋论,晏公慢慢启奏:“臣曾经私下研习此赋,不敢隐瞒。”宋真宗更加赞叹惊奇,于是改换其他题目。当今天子作皇太子时,晏公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充任太子舍人,晏公以道德、文章辅助东宫太子后,真宗每有咨询访问,多用方寸小纸写小字向他询问,晏公从此参与机密之事,大凡他的应对,必连同皇上的底稿一同呈上,表示不泄密。后来,我遍览真宗住所中遗留的书信,发现了晏公所进上的底稿,都收藏在宫禁中,没有谁看到过。

当初,真宗遗诏:章献明肃太后权且处理军国大事。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面见太后奏事,朝中没有敢于对此议做出决定的人。晏公建议:向太后奏事的大臣,太后隔帘听取汇报,皆不能面见。此议于是确定。乾兴元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上疏评议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因此事违逆太后意旨。罢官留守南京,大力创办学校,来教导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学校教育复兴从晏公开始。第二年,任尚书左丞。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戴衮冕,太后拿这个事询问晏公,晏公用《周官》关于太后服饰的规定来回答。

赵元昊谋反,军队从陕西出征,天下受战争损害。晏公几次陈述战争利害,请求废除宦官监军制度,不把阵图授予各位将领的,使将领们在对敌时能自主决定攻守策略,及制定财物收支制度等要事,这些都有应对之法。天子全都采纳施行。在宫内率先实行,来给天下作表率,把财政税赋之职能全交给有关部门。最终得以用计谋使元昊臣服,使他听从约束,于是赠还他王号。

晏公为人刚毅质朴,必定以诚待人,他虽然身份高贵,和贫寒的士人杯酒相对,也欣喜和悦。发现一个人才,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称赞,当世闻名的范仲淹、孔道辅等人,都出自他的门下。等他作了丞相,更加致力于引荐贤才,范仲淹、韩琦、富弼皆被引进任用,位列台阁,他们多是当世的贤才。天子既憎恶西部的战事,又悲悯天下百姓困顿疲惫,有奋发之意,于是想依靠众多人才改变治理措施,多次诏令大臣分析国家大事。正要施行,那些有权势的奸佞小人都认为不利。第二年秋,正赶上晏公因事被罢官,而范仲淹等人也相继都离职,事情于是停止。

他为政勤勉,并致力于用简明的政令方便百姓。他治家严格,不曾为家族子弟求取利益。他在陈州任上时,皇上问宰相:晏某居官在外,不曾有所请托,他有个人欲望吗?宰相把这些话告诉晏公。晏公亲自上表,只问候皇上起居罢了。

晏公既乐做好事,也因知人而被称颂,那些显达于朝堂的士人,大多是他引荐才显达的,晏公可以说贤能啊。【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北京市大兴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卷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求人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虞用宫之奇【1】、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2】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南至交址、孙朴续樠之国;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昔者尧朝许由【3】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4】之本事也。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蹇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5】。’子产一称而郑国免。”(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论》)注释:【1】宫之奇:春秋时期政治家,虞国的贤臣。【2】胥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3】许由:古代隐士,相传为尧时人,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4】五常:指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5】无竞惟人:国家强盛只在于有贤人。无竞,没有竞争,意指国家强大。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术一也

术:道理B.窍藏不通

窍藏:身体的孔窍和五脏C.请属天下于夫子

属:同“嘱”,托付D.令叔向聘焉

聘:聘请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赂秦而力亏而君人者而不求B.以吾一日长乎尔妻以二女C.相与枕藉乎舟中故功绩铭乎金石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遂之箕山之下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身请北面朝之自己要求在北方朝拜他B.步不相过两脚不能前后交替行走C.戚爱习故不以害之不因亲人、爱幸、近习、故旧使之受到破坏D.蹇裳涉洧提起衣服涉过洧河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春秋》记载,有十二代诸侯因为得贤人所以国安名荣。B.许由以啁噍、偃鼠为喻拒绝尧,表明自己不追求虚名之意。C.皋子召来贤者南官虔、孔伯产,于是人们不再怀疑他窃国。D.郑国的贤士子产诵诗一首,免除了郑国被晋国攻打的灾难。10.请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分析古代贤君是如何寻求贤人的。(6分)6.(3分)D

7.(3分)C

8.(3分)A

9.(3分)A10.(6分)答案要点:①在态度方面,自降身份,礼遇贤人(以谦卑之态礼待贤人)②在用人观念方面,重才干轻出身(不看贤人的出身贵贱)③在行动上,不辞辛劳四处求贤(亲自到各地求贤人,不辞辛苦)【评分参考】结合原文分析略。共3个要点,每点2分,其中结合原文分析1分,“如何”1分。意思对即可。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上杜相公(1)书曾巩再拜致政相公阁下:巩闻夫宰相者,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不足;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则用天下而有余。舜尝为宰相矣,称其功则曰举八元八恺(2),称其德则曰无为而治者。卒之为宰相者,无与舜为比也。汉之相曰陈平,问平之所以为宰相者,则曰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汉之治莫盛于平为相时,则其所守者可谓当矣。唐之相曰房、杜,主谏诤则魏郑公,振纲维则戴胄,用兵征伐则李靖。夫谏诤其君、与正纲维、用兵征伐,皆天下之大务也,而尽付之人,则房、杜者何为者邪?曰:闻人有善,若已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不隔卑贱而已。卒之称良相者,必先此二人。唐以降,天下未尝无宰相也,而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其谁哉?数岁之前,阁下为宰相。当是时,人主方急于致天下治,而当世之豪杰魁垒者聚之于朝。虽然,邪者恶之,庸者忌之,亦甚矣。独阁下奋然自信,乐海内之善人用于世,唱而助之,与之佐人主,立州县学、课农桑、重名教、变苟且、明赏罚之信,以立天下之本,而庶几三代之事。呜呼!能以天下之材为天下用,真知宰相体者,非阁下其谁哉!若巩者,诚鄙且贱,然常从事于书,而得闻古圣贤之道,每观今贤杰之士角立并出,与三代、汉唐相侔,则未尝不叹其盛也。观阁下与之反复议而更张庶事之意,则未尝不爱其明也。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则未尝不恨其道之难行也。以叹其盛、爱其明、恨其道之难行之心,岂须臾忘其人哉!今也过阁下之门,又当阁下释衮冕而归,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故敢道其所以然,盖其忻慕之志而已耳。伏惟幸察。不宣。巩再拜。(取材于曾巩《元丰类稿》)注释:【1】杜相公:杜衍,北宋名臣,曾任宰相,支持欧阳修等人主持的“庆历新政”,不久遭罢免,后致仕闲居。曾巩去拜望他,写此文自荐。【2】八元八恺:传说中的十六位古代贤臣。6.下列对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振纲维则戴胄振:整顿B.唱而助之唱:赞扬C.课农桑课:督促D.非干名蹈利者所趋走之日干:涉及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己之材为天下用则房、杜者何为者邪B.不以求备取人以立天下之本C.虽然,邪者恶之故敢道其所以然D.非阁下其谁哉则未尝不爱其明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不以己长格物不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探究事物的原理B.随能收叙按照个人才能任用C而庶几三代之事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D.观其不合而散逐消藏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舜任用十六位无为而治的贤臣,他作为宰相后世无人能及。B.陈平做宰相时没赶上最好的朝代,所以他采取了保守策略。C.曾巩认为,唐代以后就很少有真正懂得为相之道的宰相了。D.曾巩感叹当代贤杰们互相争斗,三代、汉唐之盛难以再现。10.曾巩这篇文章,着笔处本于儒者治世之心、君子修为。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分)6.(3分)D7.(3分)C8.(3分)A9.(3分)C10.(6分)答案:①儒者治世之心是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曾巩在开篇即表明宰相的职责是举荐天下人才为国所用,并以舜、陈平、房、杜为例说明良相应选贤用能,由此引出对杜衍为相知人善任的赞美,以此表达自荐之意。接着在文中赞美杜衍积极采取一系列施政措施,辅佐君主造福天下,由此传达出自己的政治信念。②君子修为是高尚的道德修养。曾巩在文中赞美了杜衍不计个人得失、秉持公心的处事原则和不顾奸邪庸碌之人的非议、对信念的坚守,并在文末直接表达了对已遭罢免卸任的杜衍的敬仰,表明自己并非趋炎附势的小人。【评分参考】①4分,②2分。意思对即可。【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曾巩再拜致仕闲居的杜相公阁下:我听闻做宰相的人,(如果)只竭尽自己的才能为天下所用,那么(即便)为天下事竭尽心力(恐怕)还是不能(治理好);(如果)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那么治理好天下就绰绰有余。舜曾担任宰相,(人们)称颂他的功绩就会说(他)任用了十六位贤臣,称颂他的德行就会说(他)无为而治。后世做宰相的,没有能够和舜相提并论的。汉代的宰相是陈平,考察陈平做宰相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卿大夫各自能够做好自己的事情。汉代没有比陈平为相时更为兴盛的时期了,那么说明他遵守的原则是恰当的。唐代宰相是房(玄龄)、杜(如晦),掌管谏议的是魏征,整顿纲领法度的是戴宵,带兵作战的是李靖。劝谏君主、匡正纲领法度、带兵作战,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把这些事)都交给(适合的)人,那么房、杜做了什么呢?就是:听闻别人有长处,就像自己也拥有一样,不用完美齐备的标准选取人材,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按照个人才能任用,不因地位卑贱而排斥罢了。后人夸赞起良相时,一定首推房、杜二人。唐代以后,天下并不是没有宰相,但能够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房、杜)还有谁呢?数年之前,您担任宰相。那时,皇帝正急于让天下安定繁荣,当时天下才能出众的人汇聚朝堂。即使这样,邪恶小人诋毁(人材)、平庸无能之人忌惮(人材),(这种情况)还是很严重的。唯独您奋然而起,相信自己(对人材的判断),为天下人材能为当世所用而感到高兴,赞扬并帮助他们,和他们共同辅佐皇帝,设立州县学校、督促农桑、重视礼教、改变不认真(做事)的风气、明确赏罚的标准,来树立天下的根本,(这样)就近乎上古三代的事了。哎!能让全天下的人材为天下所用,真正懂得为相本质的,除了您还有谁呢?像我曾巩这样的人,确实见识浅薄且地位卑微,但是也经常读书,因而能够了解古代圣贤之道,每每看到当今才德出众的人竞相涌现,和三代、汉唐(的盛况)相同,未尝不感叹人材之盛。看到您和这些人材不断讨论、意图改革政务(的样子),就爱重你们的贤明。看到你们因政见不合而被罢免闲置,就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因我内心感叹人材之盛、爱重你们的贤明、痛惜你们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怎么会有一刻忘记你们呢!现在我来拜访您,又正值您致仕闲居,并不是谋求名利的人会上门奔走的时候,所以才敢(在此时)向您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出于我对您的仰慕罢了。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再多言。曾巩再拜。北京市六十五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ㅤㅤ秦始皇十八年,取韩;二十二年,取魏;二十五年,取赵、取楚;二十六年,取燕、取齐,初并天下。苏子曰:秦并天下,非有道也,特巧耳,非幸也。然吾以为巧于取齐,而拙于取楚,其不败于楚者,幸也。ㅤㅤ呜呼!秦之巧,亦创智伯【1】而已。魏、韩肘足接而智伯死。秦知创智伯,而诸侯终不知师魏、韩。秦并天下,不亦宜乎!齐湣王死,法章立,君王后【2】佐之,秦犹伐齐也。法章死,王建立六年而秦攻赵,齐、楚救之。赵乏食,请粟于齐,而齐不予。秦遂围邯郸,几亡赵。赵虽未亡,而齐之亡形成矣。秦人知之,故不加兵于齐者四十余年。ㅤㅤ夫以法章之才而秦伐之,建之不才而秦不伐,何也?太史公曰:“君王后事秦谨,故不被兵。”夫秦欲并天下耳,岂以谨故置齐也哉?吾故曰“巧于取齐”者,所以慰齐之心,而解三晋之交也。齐、秦不两立,秦未尝须臾忘齐也,而四十余年不加兵者,岂其情乎?齐人不悟而与秦合,故秦得以其间取三晋。三晋亡,齐盖岌岌矣。方是时,犹有楚与燕也,三国合,犹足以拒秦。秦大出兵伐楚、伐燕,而齐不救,故二国亡,而齐亦虏不阅岁,如晋取虞、虢【3】也,可不谓巧乎?二国既灭,齐乃发兵守西界,不通秦使。呜呼!亦晚矣。ㅤㅤ秦初遣李信以二十万人取楚,不克,乃使王翦以六十万攻之,盖空国而战也。使齐有中主具臣,知亡之无日,而扫境以伐秦,以久安之齐,而入厌兵空虚之秦,覆秦如反掌也。吾故曰“拙于取楚”。然则奈何?曰:古之取国者必有数。如取龆齿也,必以渐,故齿脱而儿不知。今秦易楚,以为龆齿也可拔,遂抉其口,一拔而取之,儿必伤,吾指为啮。故秦之不亡者,幸也,非数也。(取材于《东坡志林》)注释:【1】智伯:晋国四卿(智伯、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后来被韩、魏、赵三家联手攻灭瓜分。三家史称“三晋”。【2】君王后:齐襄王田法章的王后,齐王田建的生母。【3】晋取虞、虢: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出兵攻打虢国。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灭了虞国。(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