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_第1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_第2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_第3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_第4页
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复习专项训练(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下期高二语文(选必修上+中册)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课外迁移拓展训练二一(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后责地,必受欺于张仪。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齐国,但又担心楚国作梗,因为齐国曾经帮过楚国,齐楚关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张仪考虑如何应对,张仪答应尝试出使楚国。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C.楚国群臣祝贺将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陈轸不以为然,认为秦看重楚是因为楚有齐为后援,若先绝齐后索地,一定受骗,齐秦两国都将攻打楚国。D.张仪返回,秦王随即派人与齐联合,拒不给楚国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齐合力大败楚兵。楚国失败是因为没有听从陈轸而误信张仪。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2)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日:“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二(2022·新高考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犹赤子乎!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将之养之,育之长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义不修,而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而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汤放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尽敌国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鸟;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刈厥敌,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今君爱老而恩无不逮,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景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晋平公春筑台,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贵德而务施,缓刑辟而趋民时。今春筑台,是夺民时也。岂所以定命安存,而称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乃罢台役。(节选自《说苑•贵德》)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6.(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饥者则食之”与“食野之苹”(《短歌行》)两句中的“食”字含义相同。B.“而汤放之”与“是以见放”(《屈原列传》)两句中的“放”字含义相同。C.“靡使有余”与“望其旗靡”(《曹刿论战》)两句中的“靡”字含义不同。D.“公悲之”与“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悲”字含义不同。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魏武侯乘船顺河而下,对吴起说,险固的河山是魏国之玉。吴起以三苗氏、夏桀虽有河山之固却因不修德而亡为例,指出德政才是国之宝。B.太公建议把殷商的士众全部杀掉,一个也不要剩。邵公则建议有罪的诛杀,无罪的人让他们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议。C.景公在寿宫游玩,看到老人背着柴并面有饥色,就下令让官吏供养老人。晏子则指出,喜爱有才德的人,同情没能力的人,是守国的根本。D.叔向反对晋平公在春天筑台,认为那样做会耽误农时,如果只顾自己安身立命,就不会被后世称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台的劳役。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2)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9-13题。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阏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郡人周璆,高洁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稍迁,拜尚书。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书奏不纳。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宫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顷之,征为尚书仆射。八年,代杨秉为太尉。蕃让日:“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施刑徒李膺。”帝不许。中常侍别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言及反复,诚辞恳切。帝不听,因流涕而起。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而驱驰险院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也。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节选自《后汉书·陈王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B.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C.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D.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10.(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孝廉,除郎中”与“欲为圣明除弊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句中的“除”字含义不同,B.“属城闻风”与“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C.“车驾幸广成校猎”与“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D.“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与“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两句中的“将”字含义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蕃为官清峻,士民敬畏。陈蕃因政绩清明得到执政威严的青州刺史李膺的赏识和挽留;源蕃不接待宾客,为人清高,故其升迁后送行者不敢出外城相送。B.陈蕃直陈时政,忠君为国。皇上驾临广成苑打猎,陈蕃认为现在非太平之时,且令百姓为打猎驱禽除路,有违圣明君主体恤百姓之意,上疏表示反对。C.陈蕃敬才礼贤,正直低调。陈蕃对高洁之士周璆敬重有加,专门为他准备了床榻;皇上让他担任太尉之职时,陈蕃认为自己才能不如王畅、李膺,予以推辞。D.陈蕃不避强权,刚正不阿。他主持人才选拔,不偏袒权贵富豪;面对宦官掌权、陷害忠良的局面,陈蕃犯颜直谏,以身试险,直至最后遇害。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译文:(2)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译文:13.陈蕃“终取灭亡之祸”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4-18题。钦娶湖阳樊重女,生三男:縯、仲、秀。兄弟早孤,养于叔父良。演性刚毅,慷慨有大节,自荐!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縯召诸豪桀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众皆然之。于是分遣亲客于诸县起兵,縯自慰春陵子弟。诸家子弟恐惧,皆亡匿,曰:“伯升杀我!”及见秀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凡得子弟七八千人。刘縯欲进攻宛,至小长安聚,与甄阜、梁丘赐战。时天密雾,汉军大败。秀单马走,縯弟仲及宗从死者数十人。縯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阳。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潢淳,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至,各欲解去,縯甚患之。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演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曰:“愿见下江一贤将,议大事。”众推王常。縯见常,说以合从之利,常大悟曰:“诚思出身为用,辅成大功。”縯遂与常深相结而去。常还,具为余将成丹、张卬言之。丹、印负其众曰:“大丈夫既起,当各自为主,何故受人乎!”常乃徐晓说其将帅曰:“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以秦、项之势,尚至夷覆,况今布衣相聚草泽,以此行之,灭亡之道也。今南阳诸刘举宗起兵,观其来议者,皆有深计大虑,王公之才,与之并合,必成大功。”下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即引兵与汉军、新市、平林合。縯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十二月,晦,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十)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B.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C.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D.王莽苛酷积失/百姓之心/民之讴吟/思汉非一日也/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若负强恃勇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15.(高考新题型)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用来泛称国家。B.“众皆然之”与“沛公默然”(《鸿门宴》)两句中的“然”字含义相同。C.辎重,原指人们外出时携带的箱包行李,后用于指军队携带、运输的物资。D.“绝后桥”中的“绝”是“断开”之意,“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中的“绝”是“渡过”之意。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演有远大志向,他希望联合天下英雄豪杰,推翻王莽政权,光复汉朝,让百姓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B.刘縯率军进攻宛城,与甄阜、梁丘赐交战,由于刘縯指挥不当,刘縯的军队大败,刘縯的数十个族人战死。C.刘縯率部退守棘阳,面对甄阜、梁丘赐占据交通要道,新市、平林的士兵打算逃走等问题,刘縯忧心忡忡。D.王常通过分析王莽政权存在的问题、下江兵的不足之处、南阳刘姓家族的优势,说服将领们与刘联合作战。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縯即与秀及李通造其壁。译文:(2)下江诸将素敬常,乃皆谢曰:“无王将军,吾属几陷于不义!”译文:18.刘縯要发动春陵子弟起事,春陵子弟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他们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转变?请简要说明。(4分)答: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四年夏四月癸巳,汉主廻于永安。五月,太子禅即位。秋八月,汉尚书义阳邓芝言于诸葛亮日“今主上幼弱,初即尊位,宜遣大使,重申吴好。”亮曰:“吾思之久矣,未得其人耳,今日始得之。”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乃遣芝以中郎将修好于吴。冬十月,芝至吴,时吴王犹未与魏绝,狐疑,不时见芝。芝乃自表请见曰:“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吴王见之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亮亦一时之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令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亦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吴王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绝魏,专与汉连和。五年夏四月,吴王使辅义中郎将吴郡张温聘于汉,自是吴蜀信使不绝。汉复遣邓芝聘于吴,吴王谓之曰:“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吴王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耶!”明帝太和三年夏四月,吴主使以并尊二帝之议往告于汉。汉人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仲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丞相亮曰:“权有僭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更当移兵东戍,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辑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守,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乃遣卫尉陈震使于吴,贺称尊号。(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吴蜀通好)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大王今若委质于魏/魏必上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