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陶渊明与郭象的《庄子注》
许多关于元明与魏晋的关系研究都相对简单。很少比较元明与魏晋学术研究的差异,得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本文就陶渊明与郭象对“性分”、“生死”、“穷达”作出的不同解释,探讨两人思想的差异。1.《感士不遇赋并序》中的人首先来看陶、郭对“性分”的认识。郭象认为由于天下万物所禀不同,因而它们也各具其性,而且这一性分也是终身不变的。其《庄子·逍遥游》注说:“物各有性,性各有极,皆如年知,岂跂尚之所及哉?”(P11)《齐物论》注说:“夫声之宫商虽千变万化,唱和大小,莫不称其所受而各当其分。”(P48)《养生主》注说:“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P128)可谓都是从这一意义讲的。不惟如此,郭象还认为,万物之“性”不仅互不相同,而且还有高下之分、等级之异。其《逍遥游》注说:“俱食五谷而独为神人,明神人者非五谷所为,特秉自然之妙气。”“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P28~29)《德充符》注说:“夫松柏特禀自然之钟气,故能为众木之杰耳,非能为而得之也。……特受自然之正气者,至希也。下首则惟有松柏,上首则惟有圣人。”(P194)可见,圣人因为所禀特妙,所以才能“戴黄屋,佩玉玺”(P28),身居尊位。而其他人等也同样应依所禀之异,而各自拥有与之相应的社会地位。用郭象的话说,也就是“主上不为冢宰之任”,“冢宰不为百官之所执”,“百官不为万民之所务”,“万民不易彼我之所能”(P461),整个社会就像人的肌体一样,“首自在上,足自处下,府藏居内,皮毛在外,外内上下,尊卑贵贱,于其体中,各任其极”(P498),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严格的等级秩序的和谐整体。在郭象看来,以等级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和谐,乃是人的天性所定,乃是人性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是绝对不能予以亵渎和破坏的。有的学者未注意到这一点,误谓郭象哲学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个体主义、个性主义和个人主义”哲学(P193),这一看法显然值得商榷。与郭象不同,陶渊明认为:人的本性并无高下之分,他们天生就含具道德的良智,不管穷达都是这一良智的体现。对这一点,其《感士不遇赋并序》交待得十分清晰:“咨大块之受(授)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P147)逯钦立说:“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人以具三才五常之德著称,故曰秉三五而垂名。”又云:“靡潜跃之非分,潜跃,以鳞甲类的出没比喻人们出仕和退隐两种情况。《易经·乾卦》:‘潜龙,勿用,阳在下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这句是说不论做官为民,没有什么不合本分的。”(P148~149)显而易见,陶渊明这里所谓“分”,也即人的本然之性,在他看来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含具五常的。他这段话的完整意思是:天地授气,人禀特灵,心藏五常之良智,身怀三才之正道,不论是做官还是为民,都是依其良智而行的。然而,令诗人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为外物所诱,为利欲所熏,这种五常之性并没有完全保持下去。仍是在《感士不遇赋并序》中,诗人感慨到人们终于由无别走向了“群分”、“长分”,由“淳源”走上了“流浪”、“异途”。可见,陶渊明虽也承认人的差别,但他所说的差别显然并不是本性的差别,而是本性与异化的差别、真性与伪情的差别,与郭象的等级之别是根本不同的。因此我们认为,虽然郭象也倡言他所说的人性才是人的本然之性,但实际上他所强调的人性乃是它的等级性、分定性,与通常说的本然之性是有差别的。通常说的本然之性乃对人的异化、虚诈、变态而言,它主要体现的是对主体人格的张扬,对世俗世界的超越。陶渊明对人的本然之性的守望和歌颂,可以说正是在这一意义使用的。徐公持先生说:“(陶渊明)更多从自身性情出发,认为人之本性应得到舒展散发,而不应加以羁縻束缚。此可称之为性情之自然或曰精神之自然。”(P581)2.“死”—生死:智慧超越与心灵超越在郭象看来,所谓生死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偏见,实际上万物之化是没有终始的。无不能产生有,有也不能化为无,宇宙长河是根本没有“无”的时候的。其《庄子·知北游》注说:“非唯无不得化而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为无矣。是以夫有之为物,虽千变万化,而不得一为无也。不得一为无,故自古无‘未有’之时而常存也。”(P763)《田子方》注说:“故一受成形,则化尽无期也。”(P708)既然如此,则所谓生死云云,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郭象既不承认生死的存在,则超越生死自然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其《大宗师》注说:“人形乃是万化之一遇耳,未足独喜也。无极之中,所遇者皆若人耳,岂特人形之可喜而余物无乐耶!本非人而化为人,化为人,而失于故矣。失故而喜,喜所遇也。变化无穷,何所不遇?所遇而乐,乐岂有极乎?”(P245)《养生主》注说:“夫哀乐生于失得者也。今玄通合变之士,无时而不安,无顺而不处,冥然与造化为一,则无往而非我矣,将何得何失、孰死孰生哉?故任其所受,则哀乐不得错(措)其间矣。”(P129)然与郭象不同,陶渊明充满了对人生的焦虑。其《荣木》诗云:“人生若寄,憔悴有时。静言孔念,中心怅而。”(P15~16)《拟古九首》其七云:“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P113)盖也正因如此,所以他才会感叹自己的“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以及“弱质与运颓,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P119);感叹从弟仲德、敬远的“翳然乘化去,终天不复形”(P69),“长归蒿里,邈无还期”(P194)。他并不像郭象那样认为万物化迁,无有生死,无终无始,而是深切感到“日月有环周,我去不再阳”(P116),“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P142)。所以如果说郭象的“死”意味着生命的重新开始的话,那么陶渊明的“死”则代表着生命的永逝。陶渊明对生死的认识既与郭象存在着如此大的分歧,则其超越生死的方法自然也与郭氏迥异。这在他的诗文里表现得也是很清楚的,特别是他的《形影神》诗更对此作了明确的归纳。从它的归纳不难看出,陶渊明对生死的超越主要有3种途径:一是饮酒:“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P36)其《还旧居》诗:“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P80~81),主要是借助对美酒的尽情享受以弥补人生的短暂不足。二是立善,也就是其《感士不遇赋并序》所说的“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P147)。也即是说应该借助自己的真才实学,真仁真义,以信获显,以诚祈誉,在独善的基础上进而再铸兼济的伟业,以“遗爱”的永存遮蔽生命的短暂。三是纵浪:“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P37)实际上也就是任真纵心,不为尘务所制,不为世俗所累之意。他的目的乃是要借助对人的本真的保持,借助对人的本然之性的呵护,以赢得生命的高度自由。可见尽管陶、郭都承认各人的命分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理解却是大为不同的。郭象的“有限”是相对的有限,他对生死的超越是哲人的、智慧的;陶渊明的“有限”则是绝对有限,因而他对生死的超越乃是诗化的、心灵的。3.乡村社会的穷达、达济和人性论基础不同最后再看两人的穷达之说,二人在这方面认识也不一致。郭象不仅解构了生死,而且也同样解构了穷达。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郭象认为生死齐一,对生的留恋乃愚人的偏执,因而对穷达的计较也就失去了意义。郭象生死齐一的落脚点是要求人们生时安生、死时安死,把它理解为重死轻生是不正确的。其《庄子·至乐》注说:“旧说云庄子乐死恶生,斯说谬矣!若然,何谓齐乎?所谓齐者,生时安生,死时安死,生死之情既齐,则无为当生而忧死耳。此庄子之旨也。”(P619)所说可谓正是此意。“生时安生”不仅意味着应把自己应得的寿分过够过足,而且也意味着人们都应严格按照自己的性分行事。如前所述,郭象认为在大千世界中,各人的性分都是一定的。与这种性分相对应,各人在社会中所适宜的职位、所适宜的角色也同样不可易。主上、冢宰、百官、万民,等级井然,不可逾越。也正因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所以郭象才倡言只要人们各守其分,就均是逍遥的。如其《秋水》注说:“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矣。”(P571)《齐物论》注说:“各然其所然,各可其所可,则理虽万殊而性同得,故曰道通为一也。”(P71)诸如此类,实可谓是举不胜举的。显而易见,万物的性分虽有等级,人们的社会地位虽有高下,但只要他们各足其性,就均属圆满。若只从这一角度来考虑,则大千世界实可谓是无处不同的。既然如此,则传统上所说的穷达贵贱,也就显得很无道理,很不明智了。毫无疑问,郭象是把凡按自己的性分行事都看作“达”的。与郭象不同,陶渊明认为人对穷达的见解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在天地初开的羲皇时代,人们无论做官还是为民,都是直心而往,无所计虑。当官时即官,当民时即民,官民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正因没有高下之分,所以当人们成功后,他们就自然顺时而退,并不把做官作为专门的职业。其《咏二疏》诗说:“大象转四时,功成者自去。”逯钦立注曰:“大象,天。……汤注:‘蔡泽云:四时之序,功成者去。’”(P129)可谓正是就这一情况讲的。既是如此,则在这样的社会,自然也是无所谓穷达的。但是也应注意,虽然同样是无穷达,陶渊明和郭象其人性论基础是有异的。郭象的无穷达,以人性的等级性、差异性为依据,而陶渊明的无穷达则是以人性的共通性、至善性为前提的。依陶渊明的诗文给出的信息,穷达的对立,也即穷达观念的出现乃是在“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以后。也即是说,在人为物累、私欲膨胀、诈伪并起以后,做官已成为人们借以勒取名利、中饱私囊的工具,官场已变成人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魔窟。在这样的社会,兼济才真正成了人们的奢望,做官才真正与为民对立,穷、达才真正走向了分离,知识分子要想保持自己的本真,除了“固穷”,才再也没有别的路子。陶渊明虽然选择了“固穷”,但他对“达济”的拒绝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当他能够直道而行时,他还是愿意出仕的。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说:“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P71)可谓正是这一心迹的写照。也就是说,虽然真风已经告逝,但是大伪时代也有直道而行、可以造作的间隙;在这样的时刻,乘运而起,有所铸建,也是完全可行的。陶、郭的思想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人生理想不同、所事学科不同3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郭象出身于一个下层士族家庭,对皇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景观训练》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教师资格笔试与面试实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1医院感控持续改进手册(护士版)
- 茶叶品牌定位问题研究报告
- 茶叶博览馆建设研究报告
- 重庆财经学院《土地管理学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财经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茶厂投产运营方案
- 茶与酒的文化课程设计
- 策略模式论文研究报告
- DB32-T 4111-2021 预应力混凝土实心方桩基础技术规程
- 网络与新媒体广告期末试卷试题题库及参考答案8
- 古建筑修缮工程方案
- 工勤保洁人员院感知识培训
- 解读办公室管理中的伦理与道德
- 2024年上海奉贤区高三年级上册期末高考与等级考一模历史试卷含答案
- 法律尽职调查服务方案
- 电设施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工作总结
- 高中美术-建筑艺术
- 工厂食堂问卷分析报告
- 《环境艺术设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