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压力下的冰山仙馆_第1页
清代压力下的冰山仙馆_第2页
清代压力下的冰山仙馆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压力下的冰山仙馆

海瑞仙关也被称为潘花园,它被称为“岭南第一所花园”。位于广州城西荔枝湾畔,为南汉昌华苑旧址,清代嘉庆时邱熙建“虬珠园”在此,道光十年潘仕成购买后所建。对于海山仙馆的具体位置,学术界一直争议纷纭,大致集中在东至小画舫斋,南至蓬莱路,西至珠江边,北至泮塘的区域[1、2]。清道光十年(1830年)开始建造,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园主潘仕成经营盐务失利亏欠而被查封拍卖易主,以“洋番三饼”、“夺标者园”的方式被拍卖,一代名园便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1潘仕成的“民事”书法贡献海山仙馆园主潘仕成(1804-1873年),字德畲,曾应道光十二年(1832年)顺天乡试,中副榜贡生。其后被任命为两广盐运使、浙江盐运使等职务。潘仕成是一位成功的十三行行商,当时广州有四大行商巨富,其中以潘仕成为代表的潘家位居第一。潘仕成好结交名士,从朝廷大臣、地方政要到各地商人;从文人墨客到外国使节,潘仕成在其间游刃有余,利用海山仙馆作为政治、商业和文艺活动场地,协助当时的官员在处理外交、海防、商务、洋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广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带来积极影响。潘仕成还是一代文化人,他好古、酷爱书法。咸丰七年(1857年)在《海山仙馆藏真三刻》成书的跋中说:“卅载搜罗真迹、听夕为缘,净几明窗,恍与古会”。海山仙馆聚集了自晋、唐以来的各种书法、诗文、碑石(1),数量在当时的岭南首屈一指,并整理成册自行印刷出版。主要有《海山仙馆丛书》、《海山仙馆丛帖》、《佩文韵府》、《大清律例》、《医药经验良方》、《水雷图书》等。又因疏财仗义、厚助公益(2)而在当时的社会各阶层都受到好评。2海仙馆的选址潘仕成独特的经历与人格魅力决定了海山仙馆的个性特征。“海山仙馆,池广园宽,红渠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为岭南园林之冠”(3)(图1)。海山仙馆分为南面以水为主的前部,和后面即北面以陆地为主的后部,前部水面阔达7hm2,利用原有莲塘、水田开挖合并而成,“一大池广约百亩,其水直通珠江,隆冬不涸,微波渺弥,足以泛舟”。湖中设置有传统三山格局(4)。沿湖边有宽敞的环湖路,以利车行,“复仿都中骡车,制为数量,来往园中”。(5)湖边岛上植物葱郁,山石互相掩映。后部陆地有一较大土山,修筑时充分利用原有地势,在稍高的土坡上担土堆石而构筑山景。“园有一山,冈坡峻坦,松桧蓊蔚,石径一道,可以拾阶而登。闻此山本一高阜耳,当创建斯园时,相度地势,担土取石,壅而崇之,朝烟暮雨之馀,俨然苍岩翠岫矣。园中果木,而荔树尤繁。东有白塔,高五级,悉用白石堆砌而成。西北一带,高楼层阁,曲房密室,复有十余处,亦皆花承树荫,高卑合宜。”山之西北是连绵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包括三十多组建筑物,相互之间以走廊连接……”。更有设计伸出水面的台,“距堂数十武,一台峙立水中,为管弦歌舞之处,每于台中作乐,则音出水面,清响可听”(图2)。海山仙馆吸纳了江南造园曲折萦回的特点,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何绍基曾两次参观海山仙馆,谈论该园时以“园景淡雅,略似随园、邢园,不徒以华妙胜”来评价,又说“妙有江南烟水意,却添弯上荔枝多”,更证实了荔枝风光的园林特点。潘仕成曾官至浙江盐运使,苏杭园林的精妙自是对他建海山仙馆有不小的启发。张维屏在《听松庐诗钞》的《游荔湾诗》中将园中清华池馆描述为“万绿丛中一阁尊”。宽阔的二层楼堂,屹立于满池的莲荷之上,馆左右饰以“雕镂藻饰,无不工致”的回廊雕栏,颇有江南园林风韵(图3)。海山仙馆选址也颇有开创性意义,与四周环境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西边是滚滚的珠江水,东为西关民居,北是起伏山岗和碧绿田野,南面则是水面浩瀚的白鹅潭景观,无怪乎张维屏先生在《游荔枝湾》里述及海山仙馆时,有“游人指点潘园里,万绿丛中一阁尊”的感叹。亨特在《旧中国杂记》中也有关于海山仙馆位置形式的记载:“珠江的一条支流,我们管它叫‘北江’,从园子的整个西边流过。沿江很宽阔的地带铺了石头,作为登岸的码头。”3植物、岭南造景海山仙馆之名源于落成时的对联“海上神山,仙人旧馆”,而“荷花世界,荔子光阴”则又很好地诠释了海山仙馆的自然要素特色。海山仙馆所处西郊本以产荔枝著名,早在唐代即以荔枝风光闻名于岭南,邱熙建“虬珠园”仍保留了荔枝特色。因而海山仙馆以荔枝作为全园主调和底色,奠定了岭南园林的基调。除了以荔枝作为基调树种外,海山仙馆内大量的花木及岭南佳果的运用也为其“南粤之冠”的声誉创造了条件。“潘园之胜,为有真山真水,不徒以有楼阁华整,花木繁缛也”,见证了海山仙馆内以植物营构的繁花似锦之天地,表1为海山仙馆相关诗词图画中记载的植物名称,但与馆的面积及园内花木繁缛之景相比较,馆内植物类型及品种当远不只如此,与江南园林不同的是,“海山仙馆”园林用了不少的岭南盆景来作造景处理(图4)。山石塑造也别有洞天:既有海池景观又有山岗景观,遗存“软云”之石形态柔美,黑中透青而泛光泽,润滑如玉(类似九龙璧石),形似一朵轻云(图5)。“这里到处分布着美丽的古树,有各种各样的花卉果树……碎石铺就的道路,大块石头砌成的岩洞上边盖着亭子,花岗石砌成的小桥跨过一个个小湖和一道道流水;……”海山仙馆借助广阔的基地,以开阔的水面及一池三山的格局构建传统园林山水格局,亭堂阁榭以桥廊相互通达,掩映在颇具岭南特色的自然环境之中。4与其他园林的区别,从整体上把握该园林艺术的内涵,这也是个人所见潘仕成交友甚广,与朝廷官员和外国使节、十三行洋商熟悉,多有往来,当时清朝廷规定洋人不能入城,故外国使节与政府官员甚至钦差大臣会晤也常假座海山仙馆。因而海山仙馆作为潘的政治、商业和文艺活动场地,无疑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同时对弘扬广州园林起到了积极影响。广州现存名园余荫山房建设年代在海山仙馆之后,但彼时海山仙馆仍旧兴盛,依潘园的财雄势大,在中外的广大知名度,余荫山房的建园多从潘园受到启发甚至于借鉴的可能,从遗留下来的诗画,对照余荫山房的细节,考究两处园林的异同也有相似的体会,如两处园林内的植物都有桂花、竹、龙眼、波罗密等,且种植手法也相似,余荫山房中隔水池的“浣红跨绿”廊桥与英人汤逊拍摄的潘园柳波桥有诸多相似之处。“当时修建园林的工匠,多是来自南(海)、番(禺)、顺(德)三地,其所做园林及其建筑的风格,无论在造型、装修和色彩方面都是相差不远。坡屋顶是斜直线不起折……”约翰·汤逊《中国游记》(6)里关于海山仙馆细致生动的文字描述可让人感受到海山仙馆别具一格的植物、山水及园林建筑配置艺术,以及由之而产生的闲淡随意、舒适的生活氛围:“在我们学生时代,曾经到过那里,那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真正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我们看到的是典型的中国园林,低垂着枝条的柳树,树影荫蔽的人行道,反射着阳光的荷花湖,洒金边的游船在湖面上漂流。这是一个非常宽阔的湖面,其上跨立着一座著名的柳波桥,桥的旁边还有一个亭子。我们发现有两只没有尽责双亲带着的小鸳鸯,正用着蹼脚跟在我们的后面很悠然自得……在我们印着相片的碟子上的近景中,发现小亭子里有许多装饰物,有的树上面挂着橄榄球般的果实(译者注:应为‘大树菠萝’,又名‘菠菜密’),其他的树木只有羽状叶树的花在盛开(译者注:可能是‘凤凰木’,又名‘金凤’)。一些篱墙在坛台的外围通过。这个花园正因为有他们自己的特色而显得离奇有趣。园内弯弯曲曲的步行小道处理得很隐蔽,穿过假山洞,那些长满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砌石路面把我们引导到一些小亭子和长方亭里去。一个镜子般的水池边,金鱼在阳光下游动。带有光泽的青蛙匍伏在承托着露珠的荷叶上……”5建筑环境的破坏广州园林作为岭南园林的核心,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意义。广州目前正致力于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塑造,海山仙馆作为广州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性园林,已于90年代末开始陆续得到重建。当时主持设计的是岭南建筑大师莫伯治先生,他根据史书记载及相关图片,既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主楼“贮蕴楼”和两边分别为“白荷”、“红荔”的翼亭结构,同时又较好地展现了岭南建筑通透、园景素雅及精致的风貌特色,使园景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