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_第1页
《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_第2页
《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_第3页
《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_第4页
《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象征的图像》读书笔记 刘永宏读贡布里希的书《象征的图像》,这是一本关于图像学的经典著作。有人把图像学比做符号学的后花园,确实,人类社会的各种符号,图像,静态的或者动态的,是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运用最广,也最为丰富的符号。关于图像学的研究,无论是潘诺夫斯基还是贡布里希,关注的核心内容都是图像的意义,而象征意义又是重中之重。从词源学的角度,西方语言中“象征一词”最早是是来源于古希腊语,有一个故事,两个商人在分手前,把一片瓷片分为两半,两人各持一半,日后再聚时再把它们合拢,以作为凭证,这就是象征。对于外人而言,这两块瓷片并没有什么用,而对于两个商人,瓷片的材料,颜色,形状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意义。由此引申,象征就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起着符号的作用,并且也只有在这一情景中才能起作用。关于图像的象征意义,和语言符号不太一样,语言符号的意义,用索绪尔的术语,它的所指和能指虽然具有任意性,但是因为语言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还是固定的,至少是相对的稳定,但是图像符号不太一样,因为\t"/20180818/_blank"文化上的差异,对同一图像的解读可能也会完全不同,所以图像的象征意义往往是“难以捉摸”的,这个是贡布里希书中用到的词。而对图像意义的解读,解读的方法,也就成了图像学最主要的内容。图像解读的方法有很多,像赫希所创立的类型第一原理。在西方的\t"/20180818/_blank"艺术传统中是存在一些固有的类型的模式的,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图像,一位抱着孩子的美丽女子,通常会被认为是圣母和圣子的再现,如果不是这些固有的类型原典,很多绘画可能就永远难以解读,当然,这样一种“固有的类型”的确定肯定是与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换做其他时代,或者其他地区,这种类型就不复存在。另外,结尾斯特劳斯从结构人类学的角度,也探讨了分析图像意义的方式,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阿尔卡迪亚的牧人》,对这幅作品拉丁文的诠释,“我也一样,曾经在阿尔卡迪亚生活过”,这是一个译本,说话着应该是油画中的某个人,另一个译本,“我也一样,我就在这里,我生存着,甚至在阿尔卡迪亚”,这个时候,说话的应该是画中的那个骷髅头,他是在提醒说,即使是在最幸福的时光,人们也逃脱不了自己的命运…在《象征的图像》一书中,贡布里希通过分析波提切利的名作《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波提切利的这幅作品是在意大利美第奇家族的卡斯特罗别墅的一个房间中绘制,现藏于佛罗伦萨的乌菲齐博物馆,上次去佛罗伦萨有看到这幅画的原作,与之摆在一起的还有波提切利的另一幅名作,也是《春》的姐妹篇《维纳斯的诞生》。这是两幅非常出名,也是非常具有争议的作品,关于画的象征意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萨瓦里看到作品之后描述说:维纳斯就像春天的符号一样,被美惠三女神以鲜花崇拜,这个也应该是这幅作品“春天”名字的由来。贡布里希对这幅画的解读是,这幅画里,维纳斯代表着“人性的美德”,他提出的观点,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题材往往由赞助人决定,艺术家并不是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完成作品,而是根据艺术作品的赞助人提出方案与建议,而这种方案也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历史流传下来的只有作品,方案则是被隐藏起来,所以要破解作者的意图就要重建失传的方案。提波切利正是根据赞助者,也就是方案的制定者的建议来描绘维纳斯的,而方案的制定所依据的是当时已经有的表现维纳斯的各种资料,比如故事,戏剧,诗歌,而通过对这些资料以及构成的“方案”的分析,绘画中的维纳斯象征着“人性的美德”,而不仅仅是春天的内涵。贡布里希提出的解读图像象征意义的方法是从之前的历史的方法引申出来的,艺术史关注的内容,除了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对创作的影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一幅作品诞生的来龙去脉通常也会特别提及,具体到《春》这幅作品的分析,历史的方法可以浓缩到一个问题:在绘制这幅画的时间和场合中维纳斯对于波提切利的赞助人有什么意义?贡布里希在历史的方法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不仅关注赞助人的动机的问题,更进一步关注,赞助人自身的背景,知识结构,对于艺术家创作的影响。这是从一个更宏观的背景去解读绘画的意义,在这一机制中,艺术家创作的自主性被大大的压缩,更多地是沦为“方案”的执行者的角色,这个有点像中国的传统“匠人”,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的概念,传统的园林是根据文人的品位,涵养设定,不同的匠人根据已经设定的“方案”完成创作,这里这个类比不太合适,但是,贡布里希的分析方法确实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天赋,被压缩,而只是成为表现的工具。其实关于图像的意义,特别是绘画艺术作品,我觉得过于解读图像的内涵,作为对方法论的探讨可以试试,但是,从现实的意义,过于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或者作品的内涵,没有太多的意义。图像,我们应该更多关注的是表达的方式与效果,我比较赞成艾柯的观点,作品,有作者的意图,有作品本身体现出来的客观的意义,还有读者看到作品后自己解读出来的意义,这三个意义不一定是一样的,但是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能从中发现美的东西,这个应该才是艺术的价值。《美学》读书笔记刘永宏《美学》作者是德国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少年时代酷爱古希腊文化与莎士比亚,受到柏拉图、荷马、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著作的深刻影响,一生沉浸于思考与写作。黑格尔以一种进步的历史观点,对人类艺术哲学以三大类型分野,从史前早期艺术到19世纪早期他生活时代的人类艺术,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包括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各类专门艺术,象征型艺术是主体对要表达的理念没有清晰界定,古典型艺术从象征型发展而来,是主体的理念完全清晰是最完美的艺术。主要指古希腊的人体艺术。浪漫型艺术在古典型台阶上,更关心崇高的灵魂本身。黑格尔并没有自己动笔写作这部《美学》,他只是在大学讲坛上讲授这门课程。他的历届学生把听课笔记聚集一起,编辑成了《美学讲演录》。一、美学是什么人的精神包含了神性,艺术家寻找的便是这种神性。艺术作品之美,乃是神性之美。从心灵所创造的东西与从自然所产生和形成的东西,如果两者都包含神的光荣,那么神在前者比在后者的光荣更高。神就是心灵,只有在人身上,神性自由才是灵动的。人类的艺术,就是人模仿神制造的自然。二、艺术的目的人们在创造艺术时,抱有什么目的。普遍的见解有三种:“模仿自然说”、“激发情绪说”、“理想与普遍力量说”。内容决定形式没有无内容的艺术,形式是内容艺术作品的缺陷并不总是技巧欠圆熟,形式的缺陷总是源于内容的缺陷。愈是优美的艺术作品就愈是具有内容和思想的内在深刻和真实。在艺术作品里,对自然的改形,并不是艺术家技巧上的生疏和不熟练,而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是艺术家意识里的内容和要求所决定的。四、艺术的类型艺术是表达理念的。人类为实现各种理念,已发展了各种艺术类型,分为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与浪漫型艺术三种。《瓦尔堡思想传记》读书笔记 刘永宏《瓦尔堡思想传记》这本书的作者是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教授,出生于维也纳,1936年成为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职员,1959年起担任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拥有英国和美国的多个客座教授职位,是多个学院与学术学会的成员,曾荣获多枚勋章与荣誉学位。他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所做的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一致认可,1975年荣获伊拉斯谟奖,1977年荣获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1985年荣获巴尔赞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偏爱原始性》等,重要文集有《木马沉思录》《规范与形式》《象征的图像》《阿佩莱斯的遗产》《理想与偶像》《图像与眼睛》《敬献集》和《图像的用途》等。阿比·瓦尔堡是20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t"/item/%E7%93%A6%E5%B0%94%E5%A0%A1%E6%80%9D%E6%83%B3%E4%BC%A0%E8%AE%B0/_blank"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一部绝佳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人至深”。《小顾聊绘画》读书笔记刘永宏这本书是有两本,是在无意中看到作者的相关微博后决定买来看看的。《小顾聊绘画壹》写的绘画大师是卡拉瓦乔、伦勃朗、透纳、康斯太勃尔、莫奈、雷诺阿、梵高、德加、塞尚。《小顾聊绘画贰》写的是绘画大师是丟勒、库尔贝、维米尔、克里姆特、席勒、马奈、莫里索。书的语言通俗易懂,确实就是聊天的感觉,聊大师的传奇人生,聊他们的绘画作品甚至聊聊他们的八卦。这种写法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并且记住这些绘画大师们的特点。还是很不错的入门级艺术读物,轻松有趣。书里的插图是大师们的绘画作品,书的内容不多很快就可以看完,这些插图还是值得反复观摩学习的。

我从这两本书里也得到一些收获,结合自己的实际可以跟大师们学习绘画经验或技巧。总之要多看多思考多画。伦勃朗:如何通过表情和动作,描绘出人物的内心。将“养家糊口的手艺”变成“流芳百世的杰作”这就是画匠与大师的区别。透纳:先画受欢迎的东西,在得到名声财富后,才开始画自己喜欢的东西。一贯画风用人类来衬托大自然的狂野。在风景画中加入故事,使故事看起来更加惊心动魄。德加:要画线条,画许许多多的线条,不要根据自然,而是根据记忆。德加笔下的舞女,能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不把画面的主要人物放在中心位置,这种构图方式使画面更加耐人寻味。丢勒:用全黑的背景突显人物,神密的隐喻。维米尔:隐藏明显的线索,使画面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每一幅画都藏着许许多多精心设计的细节。马奈:镜子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特别是当它出现在绘画作品中的时候。其他:画家通常都会用画中人物的手指,或者其他身体部位指向他们想让你看的那个点。父母从事的职业、习惯甚至爱好,都有可能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另外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构图借鉴的是拉斐尔的画作。所以说大师也是在向大师的借鉴学习中成长起来的。

看完书后有一个想法临摹喜欢的大师们的作品,学习一些绘画技巧体会他们的表达方式。

《秩序感》读书笔记 刘永宏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一切的创作和设计自然是离不开人类的思维和心理。不管是诗歌,音乐,舞蹈,建筑,书法,还是任何一种工艺都证明人类喜欢节奏,秩序和事物的复杂性。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装饰:理论与研究”,第二部分“秩序与知觉”,第三部分“心理学与历史”。这本书研究了决定图案样式的原因。从人类的心理出发,人对秩序的追求是人心理特征的天性使然,人对意义的追求则受历史惯性的影响,而历史惯性仍然通过秩序感对装饰风格进行制约。作者指出,秩序感遵循的是简单原理,既是指人类在知觉中把周围纷杂的世界条理化、规律化、稳定化。我们往往会带着规律性的假设去分析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拿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背书,死记硬背当然有困难,然而我们把记忆规律化,很快而简单的就记下了。从简单再到复杂,一切事物难题在我们眼里就能迎刃而解。作者说:我把这种内在的预测功能称之为秩序感。秩序感是人类知觉对客观世界秩序的反映,表现为一个人认知客观规律的能力。秩序感通过训练和实践得以加强和扩展。作者说:我们的知觉偏爱简单结构,直线,圆形以及其他的简单秩序。装饰,也遵循着知觉与秩序的法则。人类本身具有秩序感,并且秩序感可以发展和拓展。学习,就是发展秩序感的过程。自然界的各种各样形态的形成都是有原因的,秩序的形成不仅仅是为了装饰,而是有实际用途。达尔文的进化论可以表现这一点,一个小岛上统一都是小蝴蝶,这个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如果蝴蝶的翅膀大,大部分会被吹到海里淹死,长久以来,大蝴蝶就销声匿迹了。作者从原始时期的装饰谈到现代装饰,这个历程悠远而跌宕。装饰艺术的变化和改革,丰富而精彩,有复杂繁琐的洛可可时期,有简单实用的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