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_第1页
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_第2页
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_第3页
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_第4页
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届新高三九月起点考试(化学)质量分析与备考建议水果湖高中于孝梅一、命题思想二、考试基本情况(一)总体评价(二)试题考点归纳及失分分析

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四、下一阶段复习建议一、命题思想1.按照2010年《考试大纲》、《考试的说明》的要求和2010年高考理科综合化学试题的结构设计试题。尽可能不超纲,不出偏题、怪题和过难题,不出陈题,努力推陈出新。2.试卷以中学化学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为依托,考查能力为出发点,在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突出检测摸底作用。

3.适当控制难度,试题设计难度在0.55~0.60之间。2009年高考难度系数0.54,2010年约0.5.考虑到新高三学生知识和能力实现问题,试题设计不能太难,太容易起不到摸底作用。一、命题思想4.在考查各章节各版块知识的同时,适当体现学科内综合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仍在培养和提高中,综合性太强反而起不到检测作用。5.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薄弱环节。化学实验是高考重点,受到广泛关注,有机化学部分历来是学生相对薄弱环节,这两部分在高考中得分都不理想。试卷多处涉及学生的薄弱点,旨在提醒教师和学生复习过程中注意查漏补缺。6.渗透新课程理念,重视情景立意,突出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二、考试基本情况(一)总体评价1.2010新高三9月调考化学测试(以下简称”九月调考”)命题思想正确,命题意图清晰,命题导向明确。试题科学、规范,体现了《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的命题要求。受到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充分肯定。2.知识覆盖面较广,突出化学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针对性强,试题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对新高三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所具有的基本能力有很好的检测作用。3.试题注重基础知识考查,主干知识考查面广,强调对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的考查及简单的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运用,符合起点诊断考试的基本要求。突出了对元素化合物、物质结构、电解质溶液、化学平衡、原电池、化学计算、实验及化学用语的等知识的考查力度,针对性强,对后阶段的化学复习备考有较好的指导作用。4.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难度控制较好(0.54)。通过本次考试能反映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起点摸底作用明显。

(二)试题考点归纳及失分分析

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及分析1STS热点问题之一——节能减排、低碳经济的绿色环保概念及对相关活动、措施的了解。错选C的较多。对题意理解不到位。(详谈)2化学键类型与物质晶体类型的关系,常见物质的结构等

得分情况较好,少数差生错选B或C。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3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化合物的基本知识。得分率较高4常见非金属元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易错选D5常见物质的反应条件与产物关系错选A、B的多知识不熟练,缺乏做多选项的技巧6电解质溶液知识(电离与水解等)错选B、C的多7离子共存问题错选D的多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8糖类、油脂、蛋白质知识错选D9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分子式的确定错选A、B的多10化学实验操作与目的、结论错选A、D的多11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得分较高,错选C12反应热、燃烧热概念及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得分高,错选C、D13氧化还原反应的简单分析、判断与计算得分高,少数错选B、C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14元素周期表(位置、结构与性质)得分较高,错选D的较多15中和热实验中的仪器、原理及操作失分较多,错选A、B的较多对基本实验无印象,实验原理不明确。16化学研究中的变量选择、盖斯定律、丁达尔效应等得分较高17燃料电池的原理错选B、C18各类守恒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得分极低,错选B、D的多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19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计算、分析简答难度系数约0.56主要失分:单位书写不规范;理由表述不清楚;区间表达不规范。20推断物质并书写方程式难度系数约0.55书写错误或不规范;理解题意有偏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差。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21无机框图推断题:C、N、Mg、O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难度系数约0.50镁在CO2中的燃烧及浓硝酸的保存遗忘较多。22烃、卤代烃、醇、醛、酸、酯基本转化关系考查。难度系数约0.39未推出A,对题意理解有误。试题序号考查知识点学生得失分情况23物质性质探究实验题目较简单,好学生得分率较高。在Fe3+中检验Fe2+,角度新,是该题的亮点。试题解析与点评1.世界气候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一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大会倡导“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绿色环保主题。下列措施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是 (D

A.利用太阳能制氢

B.关停小火电企业

C.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 D.推广使用煤液化技术解析(选自网络)

本题考查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利用太阳能制氢,减少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CO2的排放,A项符合;火力发电消耗大量的煤炭资源,同时会排放出CO2及有害气体,关停小火电企业,有利用节能减排,B项符合;举行“地球一小时”熄灯活动能直接有效地节约能源,C项符合;煤液化技术,虽提高了煤的利用率,但不能减少CO2的排放,故D项不符合。点评:1、对答案的理解 “煤液化技术”是目前国家积极推广使用的较先进的提高煤的综合效益的技术,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答案?解析的回答是:“……提高了煤的利用率,但不能减少CO2的排放”,很多人对此有异义,因为热效应的提高实质上就是相对地降低了CO2的排放。我认为,选D的真正意义是提示我们:只有真正改变能源结构,即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绿色能源逐步取代“化石燃料”,开发使用这些绿色能源,才能真正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2、对教学的启示

纵观2010年高考,仅“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这一热点,就有多个省市高考题中出现了相应的题目。因此,化学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问题、食品、医药、能源、环保、化工生产、高新产品等方面的内容永远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复习中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实际相联系,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联系,“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13.火法炼铜过程中发生下列反应:3Cu2S+2O2=6Cu+3S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u2S只做还原剂

B.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C.1molCu2S和O2反应生成2molCu,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molD.反应消耗3molCu2S时,被O2氧化的硫(S)的物质的量为2mol点评这是一道典型的氧化还原的分析、计算试题,硫化亚铜既被氧化又被还原,相关计算并不简单。而此题值得称道的是:命题人紧紧抓住了“考查基础知识”这一出发点,将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最基本的分析放在首位,对于具备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这足以让他们轻松得分了。启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是复习中的关键,对于存在定量计算的选择试题,要学会“先定性,后定量”,即“先分析,后计算”的方法。15.在测定中和热的实验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需要用的主要玻璃仪器有:两个大小相同的烧杯、两只大小相同的量筒、温度计、环形玻璃搅拌棒

B.不能用保温杯代替烧杯做有关测定中和热的实验

C.该实验至少需要测定并记录温度的次数是6次

D.若NaOH的物质的量稍大于HCl,会导致所测中和热数值偏高解析与点评此题考查了高三教材中的“中和热的测定”实验,此题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此实验的原理、操作基本遗忘。选项A、B、D明显有误,应该选择C。但如果根据教材的内容及教材中的实验记录表格,完成此实验至少得测9次温度,(共平行完成三次实验时)。理解选项C的理由是:前两次实验的数据差在误差范围内,两次实验数据已经能够得出实验结论时,就只需测6次温度即可。启示:注重课本实验的复习,从原理到基本仪器、基本操作上落实到位。对定量实验的基本要求有正确的理解,比如,一般定量实验至少要平行进行2~3次,且数据差在误差范围内才为有效数据。计算时则取其平均值。20.甲、乙、丙、丁是原子序数不超过20的元素组成的物质(单质或化合物),且存在如下转化关系:甲+乙一丙+丁。依次回答下列问题:(1)转化关系中所涉及的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且乙为水时:……(2)转化关系中所涉及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且乙为水时:①若甲可用于防毒面具、潜艇等常用的供氧剂,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若丙和丁都是可燃性气体,其中丙是工业炼铁过程中还原剂。写出甲+乙→+丙+丁的化学方程式____

。点评问题:此题是在简单的定性、定量推断基础上,考查学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一道简单试题。学生失分却很多,武昌区的均分不到5分。主要问题是:(1)制取乙炔的方程式书写有误。大多数同学将Ca(OH)2写成CaO;(2)NCl3中的Cl元素的化合价标为—1,尽管生成物中明确告知有+1价的次氯酸生成。(3)由于题目在表达方式上的指向不明确,使学生误解,造成丢分。如,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且写过氧化钾、超氧化钾不给分)(4)不看题目所给数据,随意书写反应式启示:1、在基础知识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各种化学反应类型的本质的理解。如碳化钙的水解反应;2、引导学生懂得将教材中所学物质作为第一选择答案,正确处理课外拓展知识与教材知识的关系。22.链烃A不能使溴的CC14溶液褪色,1molA完全燃烧消耗6.5molO2,B、C均是A的一氯代物,A~I有如下转化关系:回答下列问题:点评:这是一道融“烃”、“卤代烃”、“醇、醛、酸、酯”相互转化关系于一体,非常基础的一道有机推断题。然而许多总分在80多分的学生,这道题也没有得到多少分。原因就是物质A的结构确定问题。显然,经计算可知A的分子式为C4H10,是丁烷,其结构有两种,一是正丁烷,一是异丁烷。许多学生用正丁烷的结构一试,可以走通,于是乎轻松丢分而不知。并且对错误很不服气,认为是题目不严密造成,自己并没有错。启示:

此题是命题人根据今年全国高考Ⅰ卷(第30题有机题第5问)中同样出现了叙述不明确的问题,而故意设置的。启发我们要注意教会学生正确审题。比如,在无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图中的D物质应该是B和C发生消去反应后的唯一产物,A为异丁烷时更符合题意。即,学会选择最佳答案也是一种技能。三、反映出的主要问题1.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2.化学用语的表述不规范,语言表述能力较差。3.实验、有机化学和计算是薄弱环节4.阅读和审题能力有待提高5.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很多题都出现了满分与零分的差距)四、第一轮复习的一些建议众所周知,第一轮复习是高考三轮复习中最重要、也是最难进行的一轮。它时间长,又要“到边到角”,注重基础,因此,第一轮复习是很“寂寞”的!越是优秀的学生越是难奈!所以,抓“高效课堂”复习,以夯实基础,提高学科素质为目标的复习方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我的体会是:第一,将知识复习建立在学科思维与方法的研究上进行,通过整合课本知识,构建化学知识体系。复习绝不是简单的复述与背诵。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以卤素为例)研究方法:原子结构比较——性质比较——制取、用途等。同族元素原子结构的异同决定其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好代表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再运用相似性和递变性规律举一反三知其他。学科思维:结构决定性质;金属与非金属;酸与碱;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学学科的特有规律!物质具有什么性质由结构决定,而这些性质是可以自己分析、推测出来的,在一个高效的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思维,自己去归纳、比较相关物质的性质,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演绎、归纳能力。第二,不要用复习资料代替教案与学案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