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市六十六中2023年高二上生物期末达标测试试题考生须知: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灭活新冠疫苗,并免费实施全民预防接种。下列有关新冠疫苗叙述,错误的是()A.灭活新冠疫苗保留了病毒的抗原性B.疫苗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再次接种疫苗可提高机体内抗体含量D.接种疫苗后机体将不再感染新冠病毒2.血细胞、淋巴管壁细胞及毛细血管壁细胞的生活环境分别是A.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B.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C.血浆、淋巴和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D.血浆、组织液、组织液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壁虎断尾后再长回,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B.人体内干细胞可分化为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中的酶与干细胞中的酶完全不同C.自由基若攻击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细胞膜上氨基酸的载体受损而导致氨基酸自由进出细胞D.细胞发生癌变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且具有累积效应。4.下图表示某海域大黄鱼种群的增长速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B.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高C.a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c点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其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5.2020年2月,东非地区发生25年来最严重蝗灾,民众深陷缺粮窘境,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实验还建立了如下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据甲图分析引入鸭后,蝗虫种群K值为N1B.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二者的种群数量是相互影响的,是循环因果的关系。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只D.利用昆虫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年龄结构,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6.下列病症中,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无关的是A.小腿抽搐 B.组织水肿C.尿毒症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新冠病毒感染人体,会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__________细胞,乙为_________细胞。(2)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信号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外,还需要过程1产生的___________(填物质)作用。(3)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________________(写出过程2),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8.(10分)图甲、乙是某雌性动物体内细胞的分裂示意图,图丙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甲细胞处于__________分裂的____期,它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____(填序号)阶段。(2)乙细胞的名称为__________,此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_______个四分体,交叉互换可以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之间。(3)图丙中,曲线在①②阶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曲线在②③阶段上升的原因是_______。9.(10分)如图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的。途径①中,兴奋传至神经元①时,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为_____;兴奋再传至神经元②时,后者轴突末梢释放的_____作用于胰岛B细胞,使胰岛素分泌增加。(2)人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体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_____,激素C是_____,其作用于甲状腺,可促进甲状腺分泌_____。(3)临床上,下丘脑或垂体等损伤引起途径③中激素D分泌不足,将可能导致尿崩症(具有尿特别多等症状)。则激素D是_____,其分泌不足会导致_____对水的重吸收减少。10.(10分)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受其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同时也受光照的影响。在正常光照下,当玉米植株体细胞中含2个A基因时,植株叶片呈深绿色;含一个A基因时叶片呈浅绿色;不含A基因时叶片呈黄色称为白化苗,白化苗会在幼苗期死亡。若在黑暗环境下生长,所有基因型的玉米植株都呈现黄色叶片。(1)从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生物的性状由_________相互作用共同控制。(2)在正常光照下,以浅绿色玉米植株为亲本,随机交配得F1,F1再随机交配得到F2,在F2幼苗中白化苗占___,F2成熟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用分数表示)。(3)在种植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时候,发现一株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为确定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图1)产生的还是由染色体片段缺失(图2)造成的,(已知染色体片段缺失的花粉不育),用该地段中的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和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为亲本,完成如下杂交实验(实验条件均为正常光照下)∶实验方案∶用深绿色玉米植株与该浅绿色玉米植株分别作_______进行杂交,分析比较F1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结果及结论∶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浅绿植株和深绿植株的比例为1∶1,则该浅绿植株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则该浅绿植株是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11.(15分)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常见病,其中1型糖尿病需定期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研究者研制了一种“智能”胰岛素(IA)(见图1),IA中的X能与葡萄糖竞争结合GT(葡萄糖进入细胞的载体蛋白),从而抑制GT的功能且避免IA被灭活。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注射IA在降血糖过程中效果更持久。回答下列问题:(1)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血糖浓度升高时,由于_____________细胞功能减退,导致分泌的胰岛素不足,进而影响细胞对血糖的_____________,使血糖高于正常值。(2)为测试葡萄糖对IA与GT结合的影响,研究者将足量的带荧光标记的IA加入红细胞膜悬液中处理30分钟,使IA与胰岛素受体、GT充分结合。之后,分别加入葡萄糖至不同的终浓度,10分钟后检测膜上的荧光强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荧光强度随葡萄糖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3)胰岛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胰岛素,以维持其含量的动态平衡。用常规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需每天注射一次,而使用IA只需每周注射一次。请构建IA降血糖作用效果更持久的机制图___________。(在方框中以文字和箭头的形式作答。)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二次免疫: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故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详解】A、疫苗本质为抗原,疫苗研制成功的基本要求是能使其蛋白质保持其抗原性,A正确;B、疫苗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B正确;C、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故再次接种疫苗可提高机体内抗体含量,C正确;D、由于新冠病毒易变异,因此健康人在接种两剂疫苗产生抗体后,仍然可能患病,D错误。故选D。2、C【解析】内环境是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其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淋巴是淋巴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据此答题【详解】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故选C。3、D【解析】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原因是细胞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2、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3、细胞癌变的外因是致癌因子的作用,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造成的。【详解】A、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B、人体内干细胞可分化为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细胞,分化形成的红细胞中的酶与干细胞中的酶不完全相同,比如ATP合成酶都有,B错误;C、自由基若攻击蛋白质,可能会引起细胞膜上氨基酸的载体受损而导致氨基酸不能进出细胞,C错误;D、细胞癌变是由致癌因子导致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结果,属于基因突变,细胞发生癌变是多个基因发生突变且具有累积效应,D正确。故选D。4、C【解析】据图分析:a-b段种群增长速率增加,b-c种群增长速率减少,可知大黄鱼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且b点对应于种群的K/2。【详解】A、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故捕捞后大黄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A正确;B、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重捕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B正确;C、只要是种群增长速率大于0,种群数量就在增加,故a点、c点时,种群数量都是增长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C错误;D、K值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增长速率为0,c点时种群数量未达到K值,看图可知,c点增长速率与a点相同,D正确。故选C。5、B【解析】假设图甲的三个纵坐标为K1、K2、K3(K3最大),则图甲的变化点依次为(N1、K2)→(N2、K1)→(N3、K2)→(N2、K3)→(N1、K2),可知鸭和蝗虫为捕食关系,且蝗虫是被捕食者。【详解】A、据甲图分析引入鸭后,蝗虫种群K值为N2,A错误;B、曲线甲变化反映了鸭和蝗虫间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是循环因果的关系,B正确;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目的是改变种群的性比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D错误。故选B。6、D【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分析题干可知,本题的要点是环境成分发生变化,先回忆内环境成分的判断方法,然后结合选项分析解答。【详解】A、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Ca2+浓度过低引起的,Ca2+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组成水肿是由于组织液中水含量过低,渗透压降低引起的,是内环境成分变化引起的,B错误;C、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受损,血浆中的尿素、尿素等有毒物质不能及时排出造成的,是内环境成分变化引起的,C错误;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的结构发生改变所致,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与内环境成分变化无关,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辅助性T②.细胞毒性T(2)①.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③.细胞因子(3)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解析】据图分析可知:甲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乙为细胞毒性T细胞,信号①是少数病原体可直接刺激B细胞,信号②是辅助性T细胞与B细胞结合并分泌细胞因子。【小问1详解】据图可知:甲可以接受抗原呈递细胞传递的信号,且可将信号传递给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故为辅助性T细胞;乙细胞可由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分化而来,故为细胞毒性T细胞。【小问2详解】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其中信号①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②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接触,同时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刺激作用。【小问3详解】病毒属于胞内寄生物,而抗体只能在细胞外起作用,故当病毒入侵细胞后,抗体消灭细胞内的病毒,要靠乙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将病原体释放出来,从而让病毒暴露,抗体与之结合。【点睛】本题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并加以识记,再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8、(1)①.有丝②.后③.⑥(2)①.初级卵母细胞②.4(四)③.2(两)④.A和a、B和b(3)①.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②.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解析】分析题图: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丙图中,①②③表示减数分裂,④表示受精作用,⑤⑥⑦表示减数分裂。【小问1详解】甲图着丝点分裂,有同源染色体,故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对应乙图的⑥时期。【小问2详解】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表示初级卵母细胞,该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4条染色体,交叉互换可以发生在图乙中的A和a、B和b之间。【小问3详解】丙图中,①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①②阶段形成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后细胞一分为二;③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②③阶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其中准确理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区别,是解题的关键。9、(1)①.单向②.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③.神经递质(2)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促甲状腺③.甲状腺激素(3)①.抗利尿激素②.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分析图示,表示人体中下丘脑参与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激素A由胰岛B细胞分泌,表示胰岛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使人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则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C为垂体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激素D为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小问1详解】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当神经元①兴奋时,由静息电位变为动作电位,所以兴奋部位的电位变化为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兴奋再传至神经元②时,后者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小问2详解】寒冷环境中,下丘脑释放的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使人体代谢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小问3详解】激素D分泌不足,将可能导致尿崩症,激素D可以减少尿量,所以是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点睛】本题考查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10、(1).基因与环境(2).1/9(3).3/4(4).母本和父本(顺序不能颠倒)(5).全为深绿【解析】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但同时又受环境的影响,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因素。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详解】(1)题意显示:AA植株叶片在正常光照下呈深绿色,而在遮光条件下却呈黄色,说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物的性状,即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控制。(2)在正常光照下,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Aa)为亲本,子一代AA占1/4,Aa占1/2,aa占1/4,但是aa幼苗期死亡,所以子一代AA∶Aa=1∶2,随机交配子一代产生A配子2/3,a配子1/3,子二代aa占1/9,子二代中AA占4/9,Aa占4/9,即F2成熟植株中AA∶Aa=1∶1,存活植株中A的基因频率是3/4。(3)在种植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的时候,发现一株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该浅绿色玉米的出现可能是相关基因突变产生了Aa个体,也可能是含A的染色体缺失部分片段,且缺失部分含有A基因导致,已知具有缺失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的花粉不育,所以选择该浅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作为父本,深绿色叶片玉米植株作母本进行杂交,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该变异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则浅绿色植株可以产生A和a两种配子,深绿色植株产生A一种配子,后代为AA∶Aa=1∶1,即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深绿∶浅绿=1∶1;如果该变异时由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则浅绿色植株只产生A一种配子,与深绿色植株杂交,后代全为深绿色。即实验方法为:用深绿色玉米植株与该浅绿色玉米植株分别作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分析比较F1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如果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全为深绿,则该浅绿植株是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点睛】熟知基因与性状关系及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1)①.胰岛B细胞②.摄取、利用和储存(2)当葡萄糖浓度升高,葡萄糖与带荧光标记的IA中的X竞争性结合GT增多,带荧光标记的IA与红细胞膜膜上GT的结合减少,荧光强度下降。(3)【解析】血糖的来源: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原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血糖的去路: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