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概说]本专题共有三篇文章。《张中丞传后叙》是一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伶官传〉序》阐述了国家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战国策目录序》颂扬了先王之道,批判了谋诈之术。1.《张中丞传后叙》是韩愈在读了李翰作的《张巡传》之后所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为了说明事实真相,歌颂英雄,弘扬英雄精神,颂扬正气,批驳流言蜚语,反对藩镇作乱,写了这篇补叙英雄事迹的散文名作。学习本文,重点了解张巡等忠义之士的高尚气节,学习将叙述、议论、抒情熔于一炉的表达方法。2.《〈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是以庄宗宠幸伶人,身死国灭的历史事实为教训,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国家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学习文章对比式列举史实和对比式分析的说理方法。3.《战国策目录序》则是由曾巩写的序文,通过批评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的观点,颂扬了先王之道,批判了谋诈之术。论辩入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学习本文,重点是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谋诈之行的儒家思想,学习文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第1课张中丞传后叙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如是而已。——《师说》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5.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听颖师弹琴》一、字词积累1.字音阙(quē)睢(Suī)阳愧(kuì)耻饿羸(léi)霁(jì)云须髯(rán)帙(zhì)蚍(pí)蜉(fú)2.通假字①然尚恨有阙者阙,通“缺”,空缺、缺少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材,通“才”,才能③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藏,同“脏”,内脏④此矢所以志也志,同“识”,作标记⑤嵩常在围中常,同“尝”,曾经⑥沮遏其势沮,通“阻”,阻止3.一词多义(1)及eq\b\lc\{(\a\vs4\al\co1(①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动词,比得上,②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介词,等到,③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连词,和,④罪且及副元帅动词,涉及,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动词,达到))(2)就eq\b\lc\{(\a\vs4\al\co1(①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动词,接,近,趋向,②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动词,担任,③连辟公府不就动词,赴任,④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动词,成功,⑤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副词,即将,行将,⑥斯须就毙副词,随即))(3)见eq\b\lc\{(\a\vs4\al\co1(①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名词,见识,②观者见其然动词,看到,③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动词,见过,④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动词,观察,⑤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动词,引申为“宠幸”,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与“背”连用,解释为“死亡”,⑦今是溪独见辱于愚被动句的标志))(4)引eq\b\lc\{(\a\vs4\al\co1(①引绳而绝之动词,拿来,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动词,伸,③公子引车入市动词,牵引,④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动词,延请,⑤平原君负矢为公子先引动词,引路))(5)而eq\b\lc\{(\a\vs4\al\co1(①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连词,却,反而,②蟹六跪而二螯连词,又,表并列,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词,表,承接,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连词,如果,⑤而翁长铨,迁我京职代词,你的,⑥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连词,,因而,⑦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4.词类活用①翰以文章自名名词作动词,标榜②屡道于两府间名词作动词,取道③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使动用法,使……投降5.古今异义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古义:始末,事迹详情。今义:起头的部分和末尾的部分。②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古义:成,成就;功,功业。今义:获得预期的结果;事情令人满意。③不能通知二父志古义:深知,深入了解。今义: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④其讲之精矣古义:谋划。今义:说;说明;论述。⑤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古义:在某处任职。今义:投身到;处理。⑥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古义:处处,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通常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出现或发生。⑦皆感激为云泣下古义:感动、激励。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6.文言句式(1)省略句①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句首省略主语“贺兰进明”)②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指”后省略宾语“之”)(2)判断句①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者,……耳”表判断)②必以其言为信(“以……为”表判断)③此矢所以志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④死,命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⑤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者,……也”表判断)(3)被动句①城陷而虏(虏,被俘)②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被……)(4)状语后置句①其亦不达于理矣②而责二公以死守(5)宾语前置句何为久读此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一《原毁》”2.写作背景唐隶宗至德二年(757),安庆绪(安禄山之子)部将尹子奇率领12万大军攻睢阳,张巡、许远率兵七千人坚守数月,终因粮尽兵绝,睢阳陷落,张巡及部将五十余人牺牲,许远被叛军掳至洛阳,不屈而死。睢阳保卫战遏制了叛军的攻势,捍卫了江淮地区人民的生命与财产,为唐军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因而张巡、许远等人受到了人民的赞扬传颂。但当时一些坐观睢阳陷落而不增援的武官,为自己的可耻行为辩解,同某些嫉妒张、许功绩的文人一起,散布流言,对张、许等抗敌英雄进行诋毁。张巡的友人李翰于是写了《张巡传》,批驳流言蜚语,弘扬英雄精神。韩愈感愤于此,遂于元和二年(807)继李翰撰《张巡传》之后,写了这篇后叙,又为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颂歌。3.相关知识(1)文体知识①书序是古代序文中的一种,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或文章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文章内容加以补充、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或文章为寄托,生发出对人生、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因此,书序的思想和文学价值有可能超过所序的书籍或文章。书序的写作手法,或偏重议论,或偏重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因此,有些书序可以当作学术或思想评论来读。②序的体裁,有的似议论文,有的似记叙文,有的还很像是抒情散文。例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和对所记叙的人与事的态度。后来的“史序”便都是继承了汉代这类序文的传统,例如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其《一行传序》《〈伶官传〉序》等即是。至于读古代书籍文章而写的序,例如曾巩的《战国策目录序》《新序目录序》等,是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序不多见,突出的典型为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这是作者读了李翰所作的《张巡传》后写在该传后面的,大半篇幅记载张巡、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传文的不足。而在文章的前半部分却用了两大段文章发表议论,以批评“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的时弊。因此这篇文章虽然以叙事为主,但是并不是传记,还是序。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序的抒情,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从唐代起,序又称为“引”。刘禹锡所作的序,都写作“引”,如《彭阳唱和集引》《吴蜀集引》等。苏洵也以引为序,如《族谱引》之类。这是作家的习惯问题。刘禹锡的父亲叫刘绪,绪、序同音,苏洵的父亲叫苏序,因为要避父名,所以二人改序为引。这本来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作家个人的规矩,但由于刘、苏的影响,后来也有人作起“引”来,那就与避讳无关了。跋就是写在书后、文后的序。最初书、文只有序。自从序固定在书、文的前边以后,作者如果还有要说的话,或者别人要把心得、意见、考证等内容写上去,就写在书、文之后,称为后叙(如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题某某后(如柳宗元的《读韩愈所著〈毛颖传〉后题》)等等,到了宋代,就把这种文章称为跋。例如欧阳修的文集中就有几十篇跋。跋与序虽然是一回事,但在语言上却略有不同。因为跋或后序、题后之类实际是对序的再补充,所以一般都更为简劲峭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2)韩愈和“古文运动”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的中唐时期。他在政治上比较守旧,倾向于维护当时贵族地主阶层的利益。但是他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主张任人唯贤。他任监察御史时,曾提出减免赋役,并因此遭到贬斥。他反对藩镇割据,并协助宰相裴度平定了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他反对当时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的佛教、道教,结果再次遭贬。这些方面虽然都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但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韩愈在文学上的作为,主要是倡导“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的艳丽浮夸的文风。他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并且和柳宗元等躬行实践,终于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在创作上,他们虽然强调学古,但是主张“辞必己出”“唯陈言之务去”“师其意不师其辞”“文从字顺,各识职”。这些理论,对我们是有借鉴意义的。一、结构图解张中丞传后叙eq\b\lc\{(\a\vs4\al\co1(一、引子:评李翰传文,讲立传缘由,二、三为许远辩诬,四、为睢阳之战辩护,五、南霁云乞师、就义,六、补叙张巡、许远、于嵩轶事))议论叙事二、内容研读1.简要概括英雄人物的性格特征。[明确]张巡:外在形象威武,美髯;记性好;文思敏捷,倚马可待;视死如归,从容就义;有领导能力;善于军事。南霁云:有义气,能患难与共;有勇气;强壮有力;恩怨分明;从容就义不畏死;有谋略;服从领导。许远:宽厚长者,表里如一;忠贞不畏死;容人雅量,大事为重。2.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和结构特点。[明确]文章第一段是引子,驳斥了许远“畏死而辞服于贼”的诬蔑。文章的第二、三、四段为议论。第二、三段主要为许远辩诬。“远虽材若不及巡者……与巡死先后异耳”,是对许远的总评。抓住最关键的几件事,充分说明许远忠于国家、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质,同时又扣住与张巡的关系,让人感到坚守危城、大义殉国,张、许是完全一致的,任何想把张、许两人分开,从许远身上打开缺口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在这样的总评之后,再逐一辩诬,就有高屋建瓴之势。第一层是驳畏死论。作者从两家子弟不能通晓父辈心志落笔。两家子弟之所以如此,无非是受了流言蜚语的惑乱。当年张、许二人同生死共患难而今子弟互生是非,从这样令人痛心的事实,自然想出恶语中伤者之可恨。第二层,是驳所谓“城之陷,自远所分始”。这一攻击好像抓住一个事实,比畏死论更为恶毒。文章以人死和绳断设喻,用归谬法,指出其“不达于理”。随后发出的感慨、斥责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引起了读者的共鸣。第四段是为整个睢阳保卫战辩护。驳“死守论”,由申述不能“弃城而逆遁”的原因,转入正面论证坚守睢阳的重大意义。把保卫睢阳,提高到关系国家存亡的高度上来认识,让“死守论”以及其他种种否定睢阳战役的谬论统统破产。这样,在大义凛然地驳倒一群小人之后,便更掌握了主动。于是进一步抓住无可抵赖的事实,给对方以致命的一击,在睢阳将士艰难奋战之时,周围弃城逃跑者,擅强兵坐视不救者,比比皆是。现在那些好议论者竟然放过这些人不提,反而责备张、许死守,究竟居心何在?作者尖锐地指出,这是站在叛乱者一边,有意制造奸言,帮助他们攻击爱国志士。这样一下子便揭穿了小人的阴险面目,使他们再也无法冒充正人君子。文章第五、六两段主要是记叙。第五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南霁云由不忍独食到断指,其言语行动使矛盾一步步激化,而他忠义、慷慨、愤激的表现也越来越震撼人心。围绕南霁云,除让贺兰进明从反面加以陪衬外,后面还有作者贞元中过泗州的补笔,不仅把传说证实,而且在紧张激烈的气氛中,突然宕开一笔,更显得顿挫生姿,摇曳不尽。就义一节,将南、张放在一起互相映衬,显示了两位英雄精神的契合。而张巡的忠义严肃,南霁云的临危不惧、慷慨爽朗,又各具个性。第六段补叙张巡的读书、就义,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材料不像第四段那样集中完整,但作者娓娓道来,挥洒自如,不拘谨,不急促,很自然地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及其遭遇。3.作者在驳斥“责二公以死守”的错误论调时,确定了怎样的思路?[明确]首先,指出张、许不知旁人会见死不救。其次,强调睢阳尚不能守,逃到他处又何用?然后,讲不能率残余饿羸突出重围。接着,歌颂张、许“守一城,捍天下”的功绩。最后,怒斥小人拥兵坐观者,反“责二公以死守”的卑劣行为。4.作者在驳论时,是怎样做到波澜起伏,避免平铺直叙的?[明确]在驳论时作者选择了由浅入深的次序:对“疑畏死而辞服于贼”、“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张、许应“弃城”而“逆遁”等种种论调逐一驳斥。作者先是列举事实,说明许远并不怕死;接着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的浅易道理证明“城之陷,自远所分始”的非议“不达于理”;最后以“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的事理分析来证明张巡、许远的别无选择。随着议论的层层深入,作者的感情也越发的激昂,由最初的较为平和发展到疾言厉色,对非难者的品质概括也由“材智下”“小人之好议论”发展到“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至此,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无处藏身,张、许二人的英雄本色也已跃然纸上。这几节文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堪称“辞理俱到”。上述议论只是文章的“纲”,主要人物的性格尚未完全凸现。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非常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过渡,神不知鬼不觉地从侧重议论发展到以叙事为主,这就是对南霏云的描写。由于上一段写到了“擅强兵坐而观者”,那么作者在这里写贺兰进明的坐观不救也就顺理成章了,这一过渡非常自然,可谓神来之笔。由此,通过几个细节的描述,使读者肃然起敬的主人公的形象不再停留在理性认识上,而是变得丰满传神、妙趣横生。如用拔刀断指、抽矢射塔两个细节就将南霁云刚烈的性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尽卷不错一字”“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的描写则非常传神地刻画出了张巡博闻强记的一面。这些叙述的文字和议论部分相辅相成,既深化了议论,又弥补了人物塑造缺乏立体感的缺憾,可谓一举两得。文章是针对忠臣蒙辱的现状而发,所以作者将满腔的悲愤之情贯注于笔端,使文章充满激情,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如:“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这些议论一气呵成,有振聋发聩的功效。5.“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作者为什么写张巡却从许远写起?[明确]此处运用了映衬法。许远位在张巡之上,却“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一方面表现许远为国让贤,显示出了许远宽厚、谦和的性格,同时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又表现了他们以死报国的高尚情操。6.作者是怎样为睢阳陷落不是张巡、许远个人的过失辩护的?[明确]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揭示并证明了城池沦入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7.本文写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明确]韩愈出于正义感和对投降派以及腐朽势力的憎恶,更是出于希望改革朝政,重振大唐雄风,强烈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抱负,于“安史之乱”的四十多年后,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文通过驳斥诬蔑许远的错误论证,以及记述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叙张巡、许远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三、主旨归纳本文通过驳斥诬蔑张、许的错误论调,以及记叙南霁云的事迹与补充张、许的其他轶事,赞美了安史之乱中抗击叛军的英雄,斥责了安史之乱叛军以及畏敌怕死的将领和诬蔑英雄的小人。全文叙议结合,紧紧围绕赞美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四、写法鉴赏1.本文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写法。《张中丞传后叙》熔议论、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的确体现了韩文多变的特色。从前半部分议论到后半部分叙事,是一大变。就议论部分看,开头一段,寥寥数语,类乎札记的写法。第二、三段辩许远之诬,多用推论。由于许远所受诬蔑太重,在阐明一层层事理之后,不免有悲慨深长的抒情插笔。第四段虽然也是议论,但由于睢阳保卫战的功绩有目共睹,所以话语蹈厉奋发,咄咄逼人。像“守一城,捍天下”一节,读之有“轩昂突起,如崇山峻岭,矗立天半”(吴闿生话)之感。五、六段同是叙事,第五段描写南霁云,情节紧张,气氛激烈,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激昂。第六段为了综合比较分散的材料,语言则显得自然而随意,节奏也比较舒缓。这两段,文笔有拙朴处,有渲染处,有很带感情的叙述,有精细的描绘刻画。可见在段与段之间,以及在语言、精神、境界等方面,确有多种变化,但这种变化绝非纷然杂陈的大杂烩,而是于多样之中仍见浑成统一。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刚烈和嫉恶如仇的个性。写张巡几乎全用细节,如背书尽卷不错一字,以及操笔立书,未尝起草等细节,极其生动地刻画了张巡博学强记与文思敏捷的人物形象。3.人物之间相互映衬和衬托。张、许、南三个正面人物,相互映衬,各显个性。许远官职本在张巡之上,因巡贤能,授权于巡,自然愿位其下,并最后一起守城而死。这里既突出了许远谦和让贤,又映衬出张巡的杰出才能。睢阳城陷落后,敌人劝降南霁云,张巡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这里一呼一答,既写出了张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又写出了南霁云想保存实力,伺机复仇的心理。而且从他的言语中可见张巡在部下眼中的崇高威望。两人相互映衬,更见英雄气概。文中南霁云乞师于贺兰进明一段,是以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鄙无耻来衬托南霁云的忠肝义胆和刚烈性格的。4.语言精练准确,丰富而多变,是本文又一特色。本文语言有的义正辞严,慷慨激昂;有的亲切平易,如叙家常;有奔腾直泻的长句,也有斩钉截铁的短语,且处处饱含着作者鲜明的爱憎褒贬之情,极富感染力。一、基础过关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外无待而犹死守(依靠,后援)B.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怪罪)C.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竟然)D.不为许远立传(替,给)解析:选C。竟:最终。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贼以刃胁降巡B.项伯杀人,臣活之C.虽大风浪不能鸣也D.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解析:选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余为动词的使动用法。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B.此矢所以志也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解析:选D。A项,“常”同“尝”,曾经;B项,“志”同“识”,作标记;C项,“蚤”通“早”。4.下列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因诵嵩所读书B.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C.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D.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解析:选B。A项,古义,读过的书籍;今义,指上学或学习功课。C项,古义,计算日子;今义,指时间。D项,古义,感动,奋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5.下列各句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必以其言为信 B.其亦不达于理矣C.城陷而虏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解析:选C。“虏”即被俘虏,意念上的被动。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于嵩者,少依于巡 依:跟随B.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 细:详细说C.为文章,操纸笔立书 立:站着D.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到解析:选C。立:立即,马上。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eq\b\lc\{(\a\vs4\al\co1(①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②吾于书读不过三遍))B.eq\b\lc\{(\a\vs4\al\co1(①因乱抽他帙以试,②因诵嵩所读书))C.eq\b\lc\{(\a\vs4\al\co1(①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②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D.eq\b\lc\{(\a\vs4\al\co1(①何为久读此,②为文章,操纸笔立书))解析:选B。A项,于: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因:都是连词,于是。C项,以:①介词,因;②连词,来。D项,为:①介词,“何为”即“为何”;②动词,写。8.下列语句分别编成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的一项是()①好学无所不读②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③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④为文章,操纸笔立书⑤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⑥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A.①③④ B.②③⑥C.①⑤⑥ D.②④⑤解析:选D。①不是写张巡的,是写于嵩的。③不是直接表现张巡才能超人。⑥写张巡的气节,不是才能。排除这三项即可。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译文:(2)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译文:(3)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译文:答案:(1)因为张巡的缘故起先曾得到临涣县尉的官职,他爱学习又努力,无所不读。(2)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3)不法军人强行夺取并占有了这些田产,于嵩打算到州衙去提出诉讼,被不法军人所杀害。(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陶回,丹杨人也。祖基,吴交州刺史。父抗,太子中庶子。回辟司空府中军、主簿,并不就。大将军王敦命为参军,转州别驾。敦死,司徒王导引为从事中郎,迁司马。苏峻之役,回与孔坦言于导,请早出兵守江口,语在《坦传》。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时峻夜行,甚无部分。亮闻之,深悔不从回等之言。寻王师败绩,回还本县,收合义军,得千余人,并为步军,与陶侃、温峤等并力攻峻,又别破韩晃,以功封康乐伯。时大贼新平,纲维弛废,司徒王导以回有器干,擢补北军中候,俄转中护军。久之,迁征虏将军、吴兴太守。时人饥谷贵,三吴尤甚。诏欲听相鬻卖,以拯一时之急。回上疏曰:“当今天下不普荒俭,唯独东土谷价偏贵,便相鬻卖,声必远流,北贼闻之,将窥疆场。如愚臣意,不如开仓廪以振之。”乃不待报,辄便开仓,及割府郡军资数万斛米以救乏绝,由是一境获全。既而下诏,并敕会稽、吴郡依回振恤,二郡赖之。在郡四年,征拜领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征虏将军如故。回性雅正,不惮强御。丹杨尹桓景佞事王导,甚为导所昵。回常慷慨谓景非正人,不宜亲狎。会荧惑守南斗经旬,导语回曰:“南斗,扬州分,而荧惑守之,吾当逊位以厌此谪。”回答曰:“公以明德作相,辅弼圣主,当亲忠贞,远邪佞,而与桓景造膝,荧惑何由退舍!”导深愧之。咸和二年,以疾辞职,帝不许。徙护军将军,常侍、领军如故,未拜,卒,年五十一。谥曰威。(选自《晋书·陶回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B.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C.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D.峻将至/回复谓亮曰/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下/必向小丹杨南道步来/宜伏兵要之/可一战而擒亮/不从解析:选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题材料为陶回给庾亮的建议和庾亮的态度,断句时可依据“曰”以及人名,并结合前后文来判断;另可观察选项,比较不同之处,采用排除法逐个排除错误选项。比如联系前后文,句末的“亮”指的是庾亮,这里是陶回给出建议,而庾亮没有听从,所以“亮不从”中间不可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B.仓廪,中国古代储藏米谷之所。其中储藏谷物的叫廪,储藏米的叫仓。C.斛,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D.造膝,即促膝,古人交谈时对坐,常膝头相近,形容亲切交谈或密谈。解析:选B。本题考查识记并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根据古代储藏知识,储藏谷物的叫仓,储藏米的叫廪。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峻之战时,陶回和孔坦向王导进言,请求早出兵防守长江渡口,但是王导没有采纳,最后错失良机,后悔不已。B.陶回任吴兴太守时,曾遇到饥荒导致粮贵,三吴地区特别严重。诏令想听任百姓卖儿卖女,以救一时之急。C.陶回禀性高尚正直,不畏强权。他对丹杨尹桓景的行为非常反感,认为他不是正人君子,曾劝告王导远离桓景。D.陶回上书朝廷建议开仓廪救济百姓,未等批复,就自行开仓,还拿出府郡的军粮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浅析仲裁员的披露义务
- 2024-2025学年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尚品学校八年级(上)月考数学试卷(10月份)(含答案)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肇庆中学七年级(下)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2021年武汉市中考化学试卷及答案
- 重庆申论模拟4
- 江苏行政职业能力2009年C类
- 浙江行政职业能力26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 超市2024年中秋节活动策划25篇
- 青海省公务员面试真题汇编14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职能科室对医技科室医疗质量督查记录表(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功能科、内镜室)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规范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背1000题题库【含答案】
- 《电路分析基础》说课课件
- 20以内加减法口算题(10000道)(A4直接打印-每页100题)
- 【S】幼儿绘本故事《三只小猪》课件
- 后进生转化课件
- 防静电标准规范1
- 浅谈预应力锚索张拉验收及其张拉伸长量的控制
- 《大学生人际交往》PPT课件(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