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与火石与文化的对话_第1页
石与火石与文化的对话_第2页
石与火石与文化的对话_第3页
石与火石与文化的对话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石与火石与文化的对话

石头和火一起打开了人类文明的序幕。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圣人的“项人”用石头挖树和生火。《越绝书·外传记宝剑》记载:春秋人风胡子曾概括史前至春秋时的历史为石、玉、铜、铁四个时期。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原始时代石器,无论是什么形状,都是围绕着石的坚硬和精密等来制造的。在自然界唾手可得的材料中,石头是最坚硬的,因而原始人主要大量地使用石头制造用具,也就不足为奇了。石器普遍地存在于原始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所以人们又将原始时代称为石器时代。像世界各地一样,中国也有被称之为“巨石崇拜”的原始社会遗存物。《易经》曾将石坚硬的特性纳入其哲学思辨之中,进行了人文升华,其“豫卦”()第二爻(六二)以石言理予以说明:“六二:介于石,水终日,贞吉。”“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用石的性质阐明了君子行动的指导原则。其中所提出的石的“贞介”与“中正”之性,一直是中国人对石最根本而又最经典的定义,佐以秦汉以前对石各方面的认识,奠定了中国石文化发展的基础。突出体现中国石文化风貌是叠石造园、赏石与玩石、石雕与刻石及对石的文学表现等几个方面。传说商纣王曾从朝歌至邯郸及沙丘,遍造离宫别馆,以“鹿台”和“沙丘苑台”最著名。其中是否以石筑山造景已不得而知。但是秦始皇的古代著名皇家园林“上林苑”,在苑中引渭水作长池,池上堆筑蓬莱山以寓仙境的史实,开了中国园林史上在水面上造山建岛的先河。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梁孝王“筑兔园。园中有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石、栖龙岫”。茂陵巨富袁广汉于北亡邓山筑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延数里”。这些均是基于对石为“山之体”(《释名》)和“性从革”(《汉书·五行志》)及“云触石而出”(《说苑·辨物》)的认识。石是山的象征,可以用石构筑象征性的山体;石能生气,气可化为云,山与石、云、气四位一体,则山的精神可通过石来体现,可以用石来创造新的美的自然景物。江南山水那种“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世说新语·言语》)的自然之美,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山水情思,直接促成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山水诗与山水画的应运而兴,也将自秦汉以来开启的叠石造山筑园以寻山水情趣的风尚推向新的高潮。呼应着同时代山水诗与山水画的隆盛,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园林中的叠石之艺渐趋成熟精巧。中国园林中再造自然景观,抒发山水情思的主角,显然是由石来担任的,如《齐书·世祖情》记南齐惠太子“其楼观塔宇,多聚其石,妙极山水”,谢灵运《过始宁墅》描写私家园林之美,“岩峭岭稠叠”,“白云抱幽石”;唐代牛僧孺称太湖石为构园林之宝,可以说无石无以成园林。中国园林叠石所造之景,主要追求奥妙无穷的意象,表现雄、奇、幽、险、秀等山川情趣。这些意境的创造,既可师法自然,出自对山川之美深切的体悟;也有取自著名山水诗文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主要是模仿山水画,追求园林如画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唐宋以前的园林还是呼应山水诗与山水画,由造园人自出机杼,独标新意的话;那么,随着山水画的高度发达,明清以来的园林则主要是以山水为摹本或由画家直接参与完成的。明代造园名家计成其《园冶》中明确提出“选石”“掇山”要“仿古人笔意”。具体就是“小仿云林(元画家倪瓒),大宗子久(元画家黄公望)”。上海豫园黄石大假山就是明代画家兼叠石大家张南垣所造,扬州清代万石园叠石则出自大画家石涛之手。被视为中国园林叠石典范的苏州环秀山庄湖石假山,所用湖石无一名贵的奇异之石,却收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制作者根据需要巧妙安排,将玩劣的石块作于基部和不显眼处;将有窍孔、皴皱之石用于醒目和点题的地方,使假山的整体效果达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其峰峦有主从揖让之势;山脉组合自然,气势连绵,有奔注如真之感。假山中有山洞,有石室,可居可游,峭壁流水,曲折自然,虚实相济,可谓鬼斧神工,宛如天成。雅好老庄,精研佛学,都追求寄情山水。文人的共同特征使中国石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质的转折,陈朝某僧《咏孤石》中一句“独拔群山外,孤秀白云中”的吟咏,融注了以石拟人的禅思妙理,将石与人生、人性紧密联系起来了。人们从无象之石中看到了有象的人生,从无性之石中引出了有情人的人性,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人性的觉悟,使石与人的交流进一步深化,极大地丰富了石文化的人文内涵,经隋唐的弘扬,至宋代完成了对石的认识。唐宋以来,石已成为文人学士、达官贵人们赏玩尤物、寄托情性、明志抒怀的高雅而又珍贵的对象。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是唐代赏石与玩石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倾注于石的情怀,提升了石文化的品位。他对太湖石的大力推崇:“石为聚族,太湖为甲,罗浮、天竺之石次之”(《太湖石记》),使太湖石从唐代开始名声大振;他通过石与李德裕、牛僧孺两个水火不相容的政治冤家的友好交往,体现了石文化净化精神的超凡魅力。宋代赏石玩石的代表人物则是著名文人苏轼和米芾。苏、米二人赏石玩石的高雅情趣是一致的,就其特点来说,苏轼突出一个“情”字,米芾则突出一个“痴”字。米芾总结出美石的标准为:瘦、皱、漏、透,苏轼又加上了“石文而丑”。清代郑板桥说:“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米芾)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东坡(苏轼)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苏轼曾在《题过所画枯木竹石》中写道:“老可(文与可)能为竹写真,小坡今与石传神。”他所传神的是形态丑而奇的石或怪异之石。苏轼不仅以石娱情,而且用石来明志,他从著名的“仇池石”和“雪浪石”中,看到了家乡的景致,寄地托着无尽的“故园山水”之情,他还曾用“怪石供”表明高洁的情操。米芾拜石的故事是千年美谈,他玩石之痴在《宋稗类抄》中有详细记载:“米元章守涟水,地接灵壁。蓄石甚富,一一品目,加以美字,入画室则终日不出。时杨次公为察史,知米好石废事,因往廉焉。至郡,正色言曰:‘朝廷以千里付公,汲汲公务,犹惧有阙,哪得终日弄石?’米径前以手于右袖取一石,其状嵌空玲珑,峰峦洞壑皆具,色极清润。米举石婉转示扬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殊不顾,乃纳入左袖。又出一石,叠嶂屈出,奇巧又甚。又纳之左袖。最后出一石,尽天划神镂之巧。又顾杨曰:‘如此石安得不爱?’杨忽曰:‘非独公爱,我亦爱也!’即就米手攫取之,径登车去。”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时期,又是文人画的兴起时期,在这“郁郁乎文哉”的时代,佳石、盆景这一中国最独特的雕塑品种(或称文人雕塑)得到完成并推向高峰。这些雕塑,要么一块,要么多块组合,或安于庭院,或列于室外,或置于案头,或陈于架上,或藏于袖中,时时观赏,常常品玩,带有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奇石珍玩与山石盆景是赏玩石的突出代表。奇石珍玩由来已久,如《尚书·禹贡》中所言青州产的“怪石”便是上古时代供赏玩的奇石。唐代已流行对奇石的欣赏,如李德裕诗中写产于天台之花乳石:“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皎然的《桃花石枕歌》将吴兴卞山所产桃花石比为和氏的美玉。宋代除以苏轼、米芾为代表的寄寓文人情怀的赏玩石外,以“花石纲”为代表的搜奇觅珍也是一种时尚。但奇石珍玩的广泛流行则是在明清时期。奇石赏玩主要体现在石之姿、石之质与石之纹三个方面。石之姿主要追求石的形状,扩大可及于山川,如巫山神女峰,黄山仙桃石、猴子观海、云南石林阿诗玛等,湖南张家界的山石更是石之姿欣赏的代表。石之质主要追求石的材质,特别是那些世间稀少,价值昂贵的罕有之石,如青田冻石、寿山田黄石、昌化鸡血石以及各种珍稀的矿石和古生物化石等。石之纹主要追求石的花纹(包括线的花纹和色彩的花纹)。石之纹的赏玩,历来以形体大的大理石和颗粒状的雨花石为代表。大理石的花纹犹如一幅幅水墨画,雨花石的花纹则是色彩的世界。石之姿与石之纹的欣赏,往往更多依赖于赏玩者的慧眼和丰富的想象力,有时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一个深有寓意的命题,立刻能起到点石成金,化平凡为神奇的作用。山水盆景是由景、盆。架三位一体的组合艺术品。它最重要的是制作景,即水石和枯石的选择与制作,水石盆景是浓缩了壮丽山河,即所谓“移天缩地,盆立大千。”它根据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原则来进行组合,以创造可居可游的山水意境为目的。枯石盆景以赏石为主,多依据独块石头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枯石盆景一般选用形体玲珑或有形态的硬石直接置于木座上,如大理石、英石、灵壁石等,故称“石供”。宋代流行的怪石供,是用盆贮水,置怪石于盆中与石菖蒲共养,表现出一种淡泊清高,超凡脱俗的文人品格。在殷墟曾发现各种大理石圆雕,有坐人、虎首人身怪兽、虎、牛、鸱枭、鹭鸶、蝉和蛙等,手法简朴,形象生动。汉代的“画像石”是表现一定情节的平雕,类似现代的连环画,反映了汉代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具体内容。三国两晋至隋唐,石雕成为宗教美术的重要载体,具有卓越的成就。这时的石雕大量表现为石窟雕刻的石佛,陵墓前的各种石兽、石柱等,如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云岗、河南龙门、河北响堂山、南京栖霞山、甘肃敦煌、四川大足等。宋代的石雕以砚台最为著名,歙砚、端砚名闻中外。清代的青田、寿山,菊花等美石雕刻异军突起。在石壁上刻划图文的习惯古已有之,至今发现的石刻图文各地都有,保存了上古社会仍难解释的文化现象。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在石上镌刻图文之风长盛不衰,如摩崖石刻、碑碣石刻等等,这些类乎“功绩铭乎金石”(《吕氏春秋·求人》)的表现,乃是基于对“石生而坚”(《淮南子·说林训》)的认识,将石作为一种长久、坚固的载体,以达到人们对永恒、永生的追求。大量遗留的各种刻石确为中国文化保存了极其丰富的珍贵资料。中国文学对石的表现是石文化的取之不尽的宝库,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不朽的古典长篇名著《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借女祸炼石补天后留于青埂峰下的一块奇石,国其“无材补天,幻影入世”,“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传说而得名。古典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有篇《石清虚》,写爱石痴石的刑云飞得一佳美而灵异的奇石,四面玲珑,山峦叠秀,天欲雨时又会孔孔出云。此石能自择其主,虽屡被豪强掠去或盗贼窃去,最后总能鬼使神差地回到刑云飞身边。而刑云飞为此石下狱、减寿、历尽人生磨难。刑死后,此石自碎为数十片而得以随葬于刑墓中。这个故事和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知己最难觅的佳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关于石有灵性,《汉书·五行志》载:“左氏传曰:昭公八年春,石言于晋。晋平公问于师旷,对曰:石不能言,神还冯焉。作事不时,怨动于民,则有非言之物而言。信今宙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