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會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是人類自身的發展,而當今社會條件下人類自身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人口綜合治理、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改善人居環境等幾個重要方面。一、人口綜合治理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人口問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最緊迫問題之一,只有妥善解決人口問題,才談得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人口控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人口控制工作在地區分佈上很不平衡,不少農村地區生育水準仍然偏高。同時,我國人口素質偏低,婦幼健康與婦女地位的改善程度仍然不能令人滿意。對於人口綜合治理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第一節概述
(一)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大量調查研究數據表明,受文化教育水準低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傳宗接代、重男輕女、多子多福的思想。目前,仍有不少地區的部分農民為謀求一時的發家致富而不讓子女上學或讓小學、初中未畢業的子女休學去務農或打工。因此,為促進當代育齡夫婦生育意願的轉變,使今後幾代人的文化教育水準不斷提高,生育率不斷降低,人口素質不斷提高,國民經濟不斷繁榮。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二)扭轉農村的重男輕女陋習由於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影響,許多人至今仍然是不生兒子不甘休,導致了部分農村地區生育率居高不下。漏報女嬰與B超性別鑒定等原因已致使我國1990年人口普查申報出生嬰兒性別比高達113.8,比正常值106左右高出近8個百分點。這一趨勢若得不到扭轉、其社會後果是很嚴重的。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村婦女社會經濟地位,樹立生男生女都一樣的社會風尚。(三)建立健全的社會養老保險體制我國現行的養老保障體制是單位統包、條塊分割的現收現支退休工資制度。這已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的挑戰。因此,若能對城鄉全體勞動者從年輕時即實行社會養老保障,必能破除養兒防老舊觀念,轉變人們的生育觀,變“政府要我少生優生”為“我要少生優生”。可見,社會養老保險直接關係到人口控制基本國策的落實。二、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工業、農業、人口、資源和環境等都是直接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而人的文化教育水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人們必須對自然和社會的本質和變化規律有高度的理解,並且掌握相應的處理的工藝技術。人們必須掌握很高的自然科學知識,用以利用自然,瞭解這種“利用”活動對自然所產生的影響和後果,並從技術上能使其危害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或能使破壞的自然獲得再生;同時人們必須有很高的道德觀念,認識自己對自然和社會及其未來的繁榮負有責任。(一)提高全民文化素質的重要性教育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根本手段。這種教育不僅使人民獲得科學知識,也使人們具備高度的道德水準。這種教育既包括學校教育這種主要形式,也包括廣泛的潛移默化的社會教育。(二)我國全民文化基礎教育現狀我國小學和中學的學生入學率均遠在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之上。但是基礎教育也遠不是沒有問題:全國還存在約15000萬的文盲,一些邊緣山區地帶兒童入學率還較低,如四川、青海等省毛入學率尚在80%以下;近年來人學兒童的流失率有所增加,雖然從全國看小學綴學率約為2%多一點,但初中的輟學率有所上升,有四個省超過7%。一些經濟迅速發展的地區,如江蘇省初中學生的流失率也在上升,個別地方達到30%。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水準則遠遠落後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我國大陸在20-24歲適齡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學率僅為2%,而印度約為10%,泰國為16%,埃及超過20%,我國臺灣地區為31%,韓國則為38%。這種巨大的差距說明我國勞動力的平均素質遠低於許多發展中國家,這將成為今後經濟成長的巨大桎梏。廈門大學(三)可持續發展教育在全體國民,尤其是在各行各業的各級領導和管理幹部中進行專門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其目標在於提高幹部和群眾的環境意識和持續發展意識,認識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經濟行為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嚴重影響,提高人們對當今社會及人類後代的責任感,增加參與持續發展能力,並瞭解一般的防治環境破壞的途徑和辦法。可持續發展既要求人們有高度的知識水準,明白人的活動對自然、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長遠影響和後果,又要求人們有高度的道德水準,認識自己對社會和子孫後代的崇高責任,並自覺地甘願為社會的長遠福祉而犧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三、改善人居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因素改善人居環境,促進人類住區發展是世界各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中必須重視的問題,也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穩定性因素。聯合國《21世紀議程》,號召全人類在人類住區的發展過程中,考慮人口、環境、資源問題,通過綜合規劃和有效的措施,重視人類住區發展的品質和可持久性;促進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社區美景北京高層住宅社區第二節環境倫理觀
環境倫理是當代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引發的道德思考。在現實生活中,由於環境問題的加劇,向倫理學提出了許多新的需要回答的問題:我們在發展經濟時,對自然環境的行為怎樣做才是公正的?自然環境到底有多大價值?人們要不要對生物和自然界講道德?我們要不要對下代人講道德?正是對這些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引發了一系列對環境倫理問題的思考的探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不僅是當代人有感於環境與資源問題的惡化日益嚴重地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而作出的一種生存選擇,而且是標誌著人類的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的一場深刻變革。這種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變化,是同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認識和思考分不開的。因此,環境倫理構成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一、環境倫理觀的形成與發展(一)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分析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與活動的場所,同時還給人類提供各種資源,是可供人類使用和利用的對象。但自然環境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在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中,其作用是雙向的。一方面是自然環境決定人,另一方面是人決定自然。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地球的歷史就既是自然史,同時又是人類的發展演化歷史。人類是整個地球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作為自然物,構成其身體的物質同其他自然物質無異,都由原子和分子組成;人類作為生物體,也與其他生物體一樣服從生物體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和生物學規律。但另一方面,人又不是一般的自然物和生物體,而是有社會意識的存在物。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社會分工,具有高級的思維活動,並有將自己與其他自然物區分開來的強烈自我意識。在這一點上人與一般存在物有本質區別。因而人類在自然界中佔有特殊的位置。人類在自然界中的這種特殊位置,就使自己與其他自然物對立起來,形成了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係。這種關係的實質就是人類活動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同時在改變自然的過程中又改變自身的自然,引起人本身的變化。人類改變自然的活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的對立:第一,人的意識與自然界的對立。人產生了自我意識以後,就把自己與自然界對立起來。在人類眼中,自然界是可供人類認識和利用的客體。人類在認識自然界的過程中,不是消極地反映自然,而是能動地認識自然。第二,人的自然力(包括人控制的自然力)與自然界的對立。人類根據自己所瞭解和掌握的自然規律,利用自然界的各種物質和條件,發明和製造出各種適合和符合人類願望的產品和環境,將天然自然物轉化為人工自然物,從而使人類在對自己有利的形式上佔有自然界。從這種意義上說,人類要求的是自然界對自己的服從。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和利用也總是有其限度的。這同樣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人類對自然界和環境的利用,必須遵循自然界和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這點上說,人類利用和改變自然界的力量,到頭來還是取決於它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運用,人類不能無視客觀的自然規律隨意地變更和處理自然。第二,人類對自然和環境的利用還受到自然物質條件的限制。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總得利用自然物,並且需要一定的自然環境,假若缺少了這些自然條件和環境,人類就無法實現對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從這點上說,人類的生存和生產活動,無論如何脫離不了自然。從以上看,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出兩重性:人依靠自然生活同時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既改造自然又依賴自然;人變革自然又必須順應自然;人控制自然條件又受到自然條件的制約;人支配自然力又受自然力約束。這樣看來,人與自然的關係,既包含適應,又包含衝突,是有衝突的和諧。(二)人類環境倫理觀的形成與發展1、漁獵社會時期持續時間大約有3×106年,人類靠採集野果和漁獵為生,使用的是簡單的石器工具,經常處於猛獸的侵襲和大自然災害的威脅之中。這時的人類只能現成地從自然界裏獲取食物,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存,僅僅是利用自然界的物質資源,還談不上對自然環境的改造。由於自然力異常強大,人們對自然非常崇拜。人類雖有了自我意識,但在早期的人類意識裏,人與自然往往混為一體;最典型的就是不同的部落形成了不同的圖騰崇拜。苗寨木樓間的蘆笙柱攀龍附鳳,是苗族的圖騰商代玉龍(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商代玉鳳(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2、農業社會時期大約10000年前,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時代。由於農業的發展,人類也由遊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並逐漸發展了水利灌溉技術,學會了用石頭和木塊建造房屋。在農業文明中,人類通過與自然的交往,對各種自然現象和自然生態環境漸漸積累了規律性的知識。人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自己與自然的區別,但也還琛深地體會到自己的生存活動必須依賴自然環境。因此,總體來說,農業文明中的人類強調的不是與自然的對立,而是如何與自然協調好關係以及適應自然。避暑山莊青楓綠嶼和北枕雙峰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廣西桂林梯田-人與自然的和諧3、工業社會時期18世紀,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石化能源代替人力、獸力能源。由於科學的運用和技術的發明,人類改變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極大地提高,開始將自己與自然的關係視為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在人類心目中,自然界是為人類而存在的,只有被利用和使用的價值。認為自然世界和自然規律都是為人而立。這種觀點可以稱之為“人類中心主義”。這種觀點視人為萬物的尺度,是從人的利益來判定一切事物的價值,就對自然的關係來說,它不僅主張和贊成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而且主張人類有權根據自身的利益和好惡來隨意處置和變更自然。這樣,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對立和衝突的關係。人與自然的對立海底油田井噴造成的石油污染人與自然的對立4、當今社會時期人類現已認識到,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由於人類在發展經濟和科學技術的過程中,沒有能正確地處理好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問題而導致的。因此,首先必須從端正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做起。與工業文明的“人類中心主義”分手和決裂,並創建一種適合於21世紀人類生存的新的人類文明方式。這種新的人類文明方式,可以稱之為“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要求人類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關係。這也正是現代環境倫理學所要達到的目標。(三)環境倫理關係的進化自然的進化帶來了人類的進化,人類的進化又體現出觀念的進化和社會關係的進化,這一切又蘊含著首先倫理關係的進化。在原始部落,道德對象只限於本部落的成員;中世紀時的道德對象範圍擴大到了所有的基督徒;近代初期,歐洲人認為道德對象的範圍只限於歐洲白種人;在美國獨立後的80年間,許多人都在觀念上把黑人排除在倫理共同體之外。直到《獨立宣言》發表87年後才出現了《解放宣言》,這時才把黑人從制度下解放出來;從古到今,大多數的人認為大自然沒有任何權利,非人類存在的物的存在是為了服務於人類的。自然界的價值是根據人的需要來確定的。自我前倫理觀念的過去倫理觀念的過去家庭部落地區國家倫理觀的現在種族人類倫理觀的未來動物植物生命岩石生態系統地球宇宙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環境倫理智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被稱為“天人關係”,中國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尊重生命和保護環境的思想,這些思想儘管帶有某種樸素的直觀或頓悟的性質,但都是人類環境倫理智慧的一部分,具有“奇跡般深刻”,值得我們今天在深入探討人與自然關係的倫理價值時認真分析和汲取。其中道、儒、佛三家是主要代表,它們的環境保護思想有關重要的現代環境倫理價值。(一)道家的生態智慧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流派之一。以老莊為代表,道家哲學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天人關係,提出“天”與“人”合而為一,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高揚了宇宙生命統一論,對中國古代環境倫理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老子莊子1、人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宇宙論老子哲學把思考的範圍擴展到了整個宇宙。老子的宇宙論首先看到: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人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老子認為,從包括人類在內的天地萬物都含有“陰陽”,都是由陰陽二氣妙合而成的。正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從天地萬物發生的本源來看,它們都是來自同一個“道”。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獨一無偶的,由獨一無偶的“道”分化出“陰陽”二氣,二氣相互激蕩而生出第三者即“和”,由它們再產生出千差萬別的天地萬物。這是老子建立的人與天地萬物相統一的整體宇宙觀。2、自然規律與道德法則的一致性老子把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稱之為“天道”或“天之道”,既然天與人是合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道”與“人道”也就是一致的,“道”既是自然萬物所遵循的規律,也是人類行為應該遵守的法則。老子認為人應當順應自然,而為此則必須遵從“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以地為法則,地以天為法則,天以道為法則,道以自然為其法則。老子提出的師法自然的思想,內在地包含了人類的道德行為、道德法則也應遵循自然法則的思想。3、處理人與萬物關係的道德法則老子哲學從自然自然和人道規律的一致性中,引申出處理人與萬物關係的道德準則。“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是道家道德準則的集中體現。“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即:名譽與生命相比,哪一個更親近?生命與財產相比,哪一個更重要?獲得與喪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所以,貪得無厭必然招致更大的破費,過多的貯藏必然招致更多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帶來危險,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二)儒家的環境倫理意識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在對待自然的態度上,從根本上講與道家是一致的。它也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萬物同類,因此人對自然應採取順從、友善的態度,以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最終目標。但儒家也與道家有所不同,儒學主要關心的是人,在肯定人道本於天道,“贊天地之華育”的同時,又肯定人為萬物之靈,可以“知天命而用之”,主張盡人事以與天地參。在此基礎上,儒家提出了豐富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思想,在這些思想中孕含著中國傳統的環境道德觀念。問禮老聃(相傳孔子曾向老聃問禮)1、兼愛萬物,尊重自然儒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自己,愛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愛惜人自身的生命。荀子認為“萬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養而成”,主張對自然萬物施以“仁”。董仲舒則更明確地主張把儒家的“仁”從“愛人”向愛物擴展。“質於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儒家這種“生生”、“利物”、“愛萬物”的思想,是基於自身需要的,愛物是要人們愛惜自己周圍的一切事物,而“愛物”的終極原因是使人生活得更幸福,愛物就是愛人類自己。2、以時禁發,以時養發儒家依據對生物與環境之間關係的認識,從利國富民,保證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源的持續性出發,要求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時,要順應生物的繁育生長規律,“以時禁發”,去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春秋時期的管仲提出了“以時禁發”的原則。“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要求人們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時,要有恰當的固定的時限,要按照規定的時節進行。孟子也提出“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跨池,魚鱉不可勝用也。斧斤以時入林,林木不可勝用也”。3、取用有節,物盡其用儒家注重經世治國,他們所宣導的“禮義”政治是一種有節制的政治,要求統治者要節制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貪得無厭的欲望,把節約人、財、物上升到國策的高度。儒家提出“政在節財”的主張,主要是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的,但它客觀上具有自然保護的意義,因為,節財就包括要節制利用自然資源,節制利用自然資源就會避免對自然的掠奪和浪費。(三)佛學的環境倫理意識現代環境倫理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強調對地球上的生命和生態系統的保護,而這一思想在中國佛教的思想中可以尋找到理論支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關尊重生命的思想表述的得最完整的是佛教禪學,如果剔除其中附加的宗教的神秘內容,可以看到,佛學理論中所闡發的生命觀,包含了豐富和深刻的環境倫理思想。1、萬物平等的生命意識在佛學中,人與自然之間是沒有明顯界限的,生命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所謂“依正不二”,“依”是指“依報”(環境),“正”是指“正報”(生命主體),在佛的面前,人與其他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佛教中的眾生一是指人,二是指生物。這樣一來,所有生命都潛藏著“佛”性,都有可能達到“佛”這一生命的最高境界。人和其他生物的區別只是由在生滅輪回中的不同境遇所造成的。2、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佛教從非人類中心和萬物平等的立場出發,主張善待萬物和尊重生命。佛教對生命的關懷,最為集中地體現在普度眾生的慈悲情懷上。在佛法上,“與樂”叫做慈,“拔苦”叫做悲。佛教教導人們要對所有生命大慈大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智度論》)3、不殺生的道德戒律在佛教中首惡是殺生。這裏的殺生不僅意味著對人的生命的傷害,而且也包含對所有生物的傷害。不殺和不傷害的戒律規定著人對動物的關係。佛教的“不殺生”是建立在以現實中所有的生命現象都遵循因果報應和轉世再生的信仰基礎之上的,因果報應和再生使得所有生命都具有“血緣關係”。某個動物前世曾經是並可能再次成為人類,因此,所有生物都互有關系。
三、環境倫理學的主要內容(一)尊重與善待自然自然界的價值,首先體現在能提供給人類的使用價值。它包括有:維生的價值;經濟的價值;娛樂和美感上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科學研究與塑造性格的價值等。這些價值都是人類在與大自然交往中能夠體驗到的。大自然除了能夠為人類提供不同用途的資源性使用之外,還具有它本身的價值。這種價值可稱之為“內在的價值”。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發現,要求我們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的立場,即不從人類自己的利益和好惡出發,而從整個地球的進化來看待自然。這時候,我們發現自然界值得珍惜的重要價值之一是它對生命的創造。二是它的生態區位的多樣牲與豐富性。自然在進化的過程中不僅創造出愈來愈多的生命物種,而且創造出多種多樣適宜生命物種居住和繁衍的生態環境。對自然生態價值的認識與承認導致了人類對它的責任和義務。具體來說,我們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尊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種地球生態系統中的所有生命物種都參與了生態進化的過程,並且具有它們適合環境的優越性和追求自己生存的目的性;它們在生態價值方面是平等的。因此,人類應該平等地對待它們,尊重它們的自然生存權利。人類作為自然進化中最為晚出現的成員,其優越性首先是建立在自然進化的生態系統之上的。其次,是建立在人類所具有的道德與文化上的。這種道德與文化能力,使人類在自然生態系統中成為能力最強的生命形式。2、尊重自然生態的和諧與穩定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相互制約、互相依存的系統。在整個自然界中,無論海洋、陸地和空中的動植物,乃至各種無機物,均為地球這一“整體生命”不可分割的部分。作為自組織系統,地球雖然有其遭受破壞後自我修復的能力,但它對外來破壞力的忍受終究是有極限的。對地球生態系統中任何部分的破壞一旦超出其忍受值,便會環環相扣,危及整個地球生態,並最終禍及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體的生存和發展。因此,在生態價值的保存中首要的是必須維持它的穩定性、整合性和平衡性。3、順應自然的生活所謂順應自然的生活,就是要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出發,將人類的生存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係進行協調。如下幾條原則是一種順應自然的生活所必須遵循的。(1)最小傷害性原則這一原則從保護生態價值與生態資源出發,要求在人類利益與生態利益發生衝突時,採取對自然生態的傷害減至最低限度的做法。(2)比例性原則:所有生物體的利益,包括人類利益在內,都可以區分為基本利益和非基本利益。前者關係到生物體的生存,而後者卻不是生存所必需的。比例性原則要求人類利益與野生動植物利益發生衝突時,對基本利益的考慮應大於對非基本利益的考慮。從這一原則出發,人類的許多非基本利益應該讓位於野生動植物的基本利益。(3)分配公正原則:在人類與自然生物的關係中,有時會遇到基本利益相衝突的情形。就是說,衝突的雙方都是為著維持自己的基本生存,而發生自然資源佔有的爭執。這時候,依據分配公正原則,雙方都需要的自然適用資源必須共用。(4)公正補償原則:在人類謀求基本需要和發展經濟的活動中,不可避免地給自然野地和野生動植物造成很大危害。這時候,根據公正補償原則,人類應當對自然生態的破壞進行補償。(二)關心個人並關心人類環境倫理最終確立了這樣的行為原則:關心個人並關心人類。從權利角度來看,環境權是個人的基本人權,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會議《里約熱內盧宣言》中作了這樣的規定:“人類擁有與自然協調的、健康的生產和活動的權利”。但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又告訴我們:人類面對環境的行為往往不是個人的行為。就是說,對環境的治理或者環境的保護,需要群體的努力和合作才能奏效;另一方面,任何個人對待環境的行為和做法,其環境後果都不限於個人,而會對周圍乃至整個人類造成影響。因此,我們應該遵照以下原則行事:1、正義原則按照環境倫理,任何向自然界排放污染物以及肆意破壞自然環境的行為都是非正義的,而任何有利於環境保護與生態價值維護的行為都是正義的。人們為追求經濟增長對環境帶來很大的污染,從生態價值觀與人類的整體利益出發,這種不顧及環境後果,僅僅追求生產率增長的行為不僅是不道德的,而且是不正義的。因為它直接侵犯了每個人平等享用自然環境的權利,而環境權是屬於每個人的基本人權。2、公正原則公正原則要求我們在治理環境和處理環境糾紛時維持公道。公正的做法是由污染環境的企業承擔責任並賠償環境污染造成的損失。應該強調的是,環境倫理中的公正原則其實是“公益原則”,因為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屬於全社會乃至全人類所有,對它的使用和消耗要兼顧個人、企業和社會的利益,這才是公正的。
3、權利平等原則平等是指在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使用上的平等。由於地球上的環境資源是有限的,對於有限的資源,一些人消費多了,另一些人就消費少了。因此,在環境資源的使用和消耗上要講究權利的平等。權利平等原則不僅適用於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而且適用於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
4、合作原則事實告訴我們生態危機和環境災難是沒有地域邊界的;在環境問題上,全球是一個整體,命運相聯,休戚與共。一旦全球性的生態破壞出現,任何地區和國家都將蒙受其害;而且全球性環境問題具有擴散性、持續性的特點,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要在這個問題上單獨採取行動,其效果甚微,甚至無能為力。反過來,任何國家也無法因為其本國的生態技術和環境技術高超,就能避免其他地區的生態破壞給它帶來的危害。
總而言之,環境問題不僅僅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而且涉及到人與人之間、地區與地區、國與國之間的利益與關係的調整。在環境問題上,如同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一樣,也深刻地存在著不同群體之間利益以及價值觀的對立。但由於自然環境的保護與環境問題的能否真正解決,取決於地球上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配合和合作,從這種意義上說,關心個人與關心全人類應成為環境倫理的共識。(三)著眼當前並思慮未來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一樣,都具有繁衍和照顧後代的本能。人類不同於其他生物之處在於:除了這種本能之外,他還意識到個體對後代承擔的道德義務與責任。因此,如何對待子孫後代的問題,對於人類來說還是一個倫理和道德的問題。我們應該對未來的、子孫後代的利益和價值予以更多的考慮,並從後代人的立場上對我們當前的環境行為作出道德判斷。環境問題在涉及後代人的利益時,如下幾條準則必須加以考慮。1、責任原則這裏的責任專指當代人對後代人的責任。環境倫理強調:環境權不僅適用於當代人類,而且適用於子孫後代。因此,如何確保子孫後代有一個合適的生存環境與空間,是當代人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
2、節約原則從子孫後代的利益考慮,人類不僅要保護和維持自然生態的平衡,而且要節約地使用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從總體上看,地球上可供人類利用和開發的資源是有極限的,所以人類在自然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上,要為後代人著想,這需要我們在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利用上奉行節約原則。3、慎行原則人類改變和利用自然行為的後果有時不是顯然易見的,而且這些後果有時可能對當代人有利,給後代人卻會帶來長遠的不利影響。這樣,就要求我們在與自然打交道時採取慎行原則。即是說,當我們採取一項改變和改造自然的計畫時,一定要顧及到它的長遠的生態後果,防止給後代人造成損害。綜上所述,環境倫理是要將人類對待自然的態度和責任作為一種道德原則和道義行為提出,其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規範和指導人們對待自然環境的行為,以有利於地球生態系統,包括人類社會這個子系統的長期持續和穩定的發展。因此,一種全面的環境倫理,必須兼顧自然生態的價值、個人與全人類的利益和價值,以及當代人與後代人的價值與利益。四、環境倫理與人類行為方式工業與環境道德農業與環境道德森林與環境道德人口與環境道德消費與環境道德軍事與環境道德全球環境道德生產生態化是解決工業環境道德問題的核心。由於人類不合理的工業生產,已經給地球帶來嚴重的生態影響,出現了工業廢氣、廢水、固體廢棄物的污染與危害。從道德方面看主要是由於少數人和企業為了一已的私利無節制地濫用資源,對“三廢”不負責任的任意排放造成的。因而出現了只顧企業營利,不考慮排汙引起的生態後果;轉嫁生產污染;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和錯誤的價值觀念。基於這樣的原因,根據環境倫理學的要求,建立工業環境道德規範就非常重要。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1、節約資源,減少浪費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短缺資源的代用、二次資源的利用以及節能、省料、節水,以實現合理利用資源,減緩資源的耗竭。2、防止污染、清潔生產在生產中採用少廢、無廢的生產工藝和高效生產設備,儘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和有毒有害的中間產品,把環境污染物封閉在工藝系統內部。3、主動治理環境污染,防止產品造成公害在產品設計中就不僅應遵循經濟原則,還應顧及生態效益,遵守環境公德。在農業環境道德中,善待土地是其核心。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已經對農業生產的可持續帶來嚴重的影響。我們面對著城市佔用大量土地;人為浪費耕地;以地謀私,見利忘義;對農田實行掠奪式經營;過度放牧;過量使用化肥造成土地破壞和污染;農藥的過量使用等問題。要做到善待土地,遵守農業環境道德,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珍惜土地,保護耕地人類對土地的道德態度,取決於對土地價值的認識。無視土地對人類利益的巨大價值,就談不上對土地的尊重和對耕地的保護。因此,我們要:(1)要樹立惜地如金的道德觀念;(2)節約用地;(3)堅決反對荒廢破壞耕地的行為;(4)積極宣導開墾新耕地。
2、合理利用耕地,防止土地生態失衡農業生產活動的實質。如果農業生產只耗地,不養地,久而久之,生態系統就會失去平衡,農業生產也因能量和物質的逐年減少而耗竭,最終導致農業產量下降。因此,具體應注意以下幾點:(1)按農業生態規律辦事;(2)因地制宜,不搞掠奪式經營;(3)用地養地結合。
3、開發綠色食品,防止農藥污染人類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增加農藥的社會負效應。既要堅持不懈地致力於通過發展科學技術不斷突破這一局限性,同時在使用農藥時,應遵循持續生存的道德原則,合理使用農藥,努力防止農藥污染,揚善抑惡,還要積極創造條件,開發綠色食品,擔負地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保障食物的安全和營養的道德責任。具體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1)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2)積極採用自然防治,控制害蟲發生
(3)開發綠色食品,滿足人民需要。
人類與森林環境的道德關係,是人與自然道德關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性的環境與發展問題中,森林環境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森林環境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和基礎,當前全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都與森林密切相關。如何看待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各種生物,在一定意義上,集中體現了環境道德的基本要求。
1、關心森林價值,增強森林意森林與人類休戚與共,息息相關。作為森林環境道德規範,首先要求人們充分認識森林的價值,增強森林意識。2、植樹愛林,綠化大地愛護森林,植樹造林、綠化大地應是每一個公民應當承擔的社會義務,是全社會的一項公德。3、維護森林的整體性,禁止濫砍濫伐林木人類必須維護森林的整體性,這應成為人們開發利用森林資源的道德準則。4、保護野生動植物,禁止亂捕濫獵珍稀野生動物森林道德要關注森林所養育的全部生物。森林是一個複雜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僅是保護一定的經濟效益,更是保護生物圈的正常迴圈,保護自然環境和發展生物科研的重要方面。1、樹立生育的社會責任意識,破除傳統私有觀念人的生育行為,既是一種自然行為,又是一種社會行為,既要受到各個時代社會物質生產及其決定的社會經濟關係的制約,而且受到當時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道德觀念的支配。在生育問題上的道德價值取向,不僅要有利於個人的全面發展,更要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要對全人類的命運負責,不僅要考慮眼前利益,而且要面向未來,考慮長遠利益。2、樹立男女都一樣的道德觀點,破除傳宗接代的意識在現代社會,隨著家庭逐步向小型化方向發展,隨著家庭成員獨立性的增強,男女都作為同等的分子參加社會工作,誰的地位高並不取決於性別的差異,而是取決於德行、才能的高低。我國的法律也明確規定,男女平等的各項權利。3、樹立晚婚晚充少生意識,摒棄多子多福觀念在中國現有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條件下,家庭規模的縮小和撫養子女人類的減少,可以大大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提高家庭的生活品質,因此,樹立晚婚、晚育、優生少生的道德觀,不僅從根本上有利於國家富強、民族昌盛、人民幸福,同時也有利於建立一個幸福、美滿、和諧的小家庭。4、優生優育,克服只生不育的落後觀念優生優育是對保證人類自身生產品質的科學選擇。新的生育道德觀不僅宣導控制人口增長,而且強調提高人口素質,優生優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本要求。作為一個對孩子和社會負責的父母,應當根除那種只生不育或重生輕育的陳舊觀念,在優生的基礎上,認真做好後天的撫育、培養和教育工作。這是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1、宣導適度消費,反對無節制的高消費適度消費是合理消費的體現,適度消費不是低消費,而是與生產力水準、發展階段生態環境相適應的消費方式。適度消費意味著既要滿足人類物質生活需要所必需,同時又有利於人類的持續生存與發展。這是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環境道德的一項重要內容。2、崇尚節儉生活,反對奢侈浪費3、參與綠色消費,抵制有害生態環境產品綠色消費是當代人類消費道德的一種新境界,從廣義上講,這是指對一切無害於生態環境的消費,這裏主要是指對綠色產品的消費。制止軍備競賽,促進核裁軍,防止戰爭發生,作為軍事環境道德的基本要求,不僅具有直接的和平意義,而且具有協調人與自然環境關係的巨大間接意義。1、防止戰爭,維護和平2、制止軍備競賽升級,積極促進裁減軍備3、促進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防止核武器擴散
當今世界,人類正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問題是與全人類前途、命運休戚與共的共同問題。它要求人類必須超越國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為人類共同、長久的利益同時也是為了各國自身利益,宣導一種全球環境道德觀念,喚起保護環境的全球意識,共同捍衛人類生存的家園,抵制各種形式的污染輸出和危機轉嫁,擔負起解決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道德責任和義務。1、發展全球意識,培養地球家園情感從道德的角度來看待全球生態環境問題,首先要求人類必須發展一種全球意識,不僅把自己的國家而且也要把整個地球看成是自己的家園,並以這個大家庭中一員的身份,關心並愛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共同分享健全、美好、不受污染的生態環境的權利。確立全球意識,關心我們的地球家園,是全球環境道德的基石。2、建立全球夥伴關係,共同合作防治環境污染解決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有賴於世界各國的共同合作。每一個國家都是國際社會的一名成員,在積極致力於保護本國環境的同時,應當積極參與國際生態環境事務,努力推進環境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認真履行各自承擔的國際道德義務。3、公平承擔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新的地球夥伴關係,必須是公正的,它應當充分地、實事求是地考慮造成地球生態環境惡化的責任,並依此確定相應的道德義務。4、抵制公害輸出和危機轉嫁建立新的全球夥伴關係,必須堅決反對和抵制國際間的污染輸出和危機轉嫁這種不道德行為。公害輸出和危機轉嫁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環境剝削的不道德行為。也是全球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一股逆流。因此,抵制浸染輸出和危機轉嫁是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使命。
第三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體系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概念(一)基本定義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保證執行的關於保護與改善環境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規範的總稱。這個定義包含以下三點含義:1、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目的是通過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保證人類按照自然客觀規律特別是生態學規律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資源,維護生態平衡,保護人體健康和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產生的根源是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調整對象是人們在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生產、生活或其他活動中所產生的環境社會關係。3、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律規範,是建立和維護環境法律秩序的主要依據。(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目的、任務與特徵1、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目的與任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1條中對其目的有明確的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由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任務為:(1)合理地利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直接目的);(2)建設一個清潔適宜的環境,保護人民健康(根本任務);(3)協調環境與經濟的關係,促進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相互制約與依存的關係)。2、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特徵(1)綜合性(2)技術性(3)社會性(4)共同性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是指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主體之間,在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與資源的活動中形成的,由環境與資源保護法規範所確認和高速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社會關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組成。(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指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的參加者,又稱“權義主體”或“權利主體”。在我國,包括國家、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的內容環境法律關係的內容是指環境法律關係的主體依照環境法的規定所享有的權利、承擔的義務以及在不履行其法律義務時所應承擔的強制性的環境法律責任。
(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的客體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的客體是環境法律關係中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一般而言,空氣、水體、土壤、礦產、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環境要素,工程設施、機械設備等污染源,各種污染物質,各種環境保護裝置、設施等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中的“物質”客體,而與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與改善有關的行為等則是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關係中的“行為”客體。三、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體系與實施(一)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體系
1、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的概念與分類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是指由國家制定的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保護改善環境的各種法律規範所組成的相互聯繫、互相補充、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的類型,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劃分。按國別分,包括中國環境法和外國環境法;按法律規範的主要功能分,包括環境預防祛、環境行政管制法和環境糾紛處理法;按傳統法律部門來分,主要包括環境行政法、環境刑法(或稱公害罪法)、環境民法(主要是環境侵權法和環境相鄰關係法)等;按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分,包括國家級環境法和地方性環境法等。
2、我國國家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的基本內容我國的國家級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主要包括下列幾個組成部分:憲法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規定;環境與資源保護基本法;環境資源單行法;環境標準;其他部門法中關於保護環境資源的法律規範。此外,我國締結或參加的有關保護環境資源的國際條約、國際公約也是我國環境法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實施環境與資源保護法的實施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使其主體之間抽象的權利、義務關係具體化的過程。通過該法的實施,使義務人自覺地或者被迫地履行其法律義務,將人們開發、利用、保護和改善環境資源的活動調整、限制在法律所允許的範圍內,從而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實現其目的和任務。
1、公力實施(也稱國家實施)是指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憑藉國家權力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包括行政機關通過依法行使行政權對環境資源進行的監督管理;司法機關通過行使司法權進行的實施活動;檢察機關通過行使檢察權進行的實施活動以及立法機關通過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檢察機關等遵守環境法情況的監督所進行的實施活動。其中行政機關對環境法的實施活動發揮著最為重要、最為基礎的作用。2、私力實施(也稱公民實施)是指公民個人或公民組織依據法律規定所進行的環境法的實施活動。其主要形式包括依法參與環境行政決策;依法對違反環境法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或公民個人提起環境訴訟或進行檢舉、控告;與排汙者簽訂污染防治協議;通過立法機關的民意代表對行政機關等遵守和實施環境法的活動進行監督以及針對環境犯罪、環境侵害行為實施正當防衛和其他自力救濟等。四、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責任所謂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責任,是指主體因違反其法律義務而應當依法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後果。(一)環境行政責任所謂環境行政責任,是指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和國家行政法規中有關環境行政義務的規定者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承擔責任者既可能是企事業單位及其領導人員、直接責任人員,也可能是其他公民個人;既可能是中國的自然人、法人,也可能是外國的自然人、法人。
(二)環境民事責任所謂環境民事責任,是指公民、法人因污染或破壞環境而侵害公共財產或他人人身權、財產權或合法環境權益所應當承擔的民事方面的法律責任。在現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中,因破壞環境資源而造成他人損害的,實行過失責任原則。行為人沒有過錯的,即使造成了損害後果,也不構成侵權行為、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三)環境刑事責任所謂環境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違反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造成或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或生態破壞,構成犯罪時,應當依法承擔的以刑罰為處罰方式的法律後果。
五、我國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制度概要(一)環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1、大氣污染防治立法2、水污染防治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现代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 教案 项目三 现代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
- 乐山师范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1》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刺猬涂鸦课件教学课件
- 2.2合理利用网络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副本
- 婴幼儿营养与喂养 教案 第二章 婴幼儿生理与心理特点
- 《新媒体运营》教案 任务九
- 《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贸易创造课件教学课件
- 保险年终总结及明年计划
- 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培训
- 电动汽车充电桩申请安装备案表
- 想起这件事-我就-课件
- 【核心素养目标】浙教版五上《劳动》项目二 任务二《制作七巧板》教学设计
- 云南省保山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承台基础模板施工方案完整
- 高考议论文写作指导:议论文主体段落的写法 课件60张
-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章课件
- 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分析
- 我不生气了-完整版课件
- 云教版劳技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家庭理财技巧课件
- 测试转板记录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