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_第1页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_第2页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_第3页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_第4页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鹿胍隧道岩溶水处治技术研究

1隧道建设面临特殊的地质环境和高风险性,这是导致隧道地质条件的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整个洞穴通常具有高压、高水、洞穴和断层特征。因此,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突水突泥等灾害,灾害一旦发生轻则冲毁机具、淹没隧道及正常施工被迫中断,重则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些地下工程会因此而被迫停建或改线。宜万线岩溶隧道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岩溶突水、突泥风险巨大,其规模、数量及工程处理难度为国内外罕见,沿线隧道已经发生过大规模突水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岩溶灾害处治是岩溶隧道施工的一道难题,虽然在国内外隧道建设史上遇见过形态、规模各异的岩溶不计其数,也总结出许多成熟的经验和工法,但是由于岩溶的特殊性、差异性及高风险性,岩溶的预测、施工始终是隧道建设的一个关键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才能从容应对。本文针对宜万铁路马鹿箐隧道特大岩溶灾害问题,首先分析了岩溶突水特征,主要介绍了+978溶腔及溶腔水的工程处治措施,为今后类似岩溶隧道的施工提供了借鉴与参考。2项目总结2.1平行导坑,线为平导线位隧道里程为DK251+195~DK259+185.4,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的屯堡镇和团堡镇。Ⅰ线全长7879m,隧道左侧30m设置平行导坑,Ⅱ线为平导线位,全长7836m。马鹿箐隧道是宜万铁路全线八座一级风险隧道之一,地质极为复杂,地下暗河、岩溶高压富水溶腔等不良地质广布,多次遭遇岩溶溶腔特大型突泥突水,为目前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瞬间突涌水量最大的隧道,其工程难巨程度、工程施工难度和安全风险之大实属罕见。为了保证施工和运营期间的安全,经相关单位多方论证,在隧道进口位于平导左侧20m设置泄水洞一座,全长4701m。2.2地表地表及地下水分布隧道分布的地层主要有二叠系(P1q、P1m、P2w、P2c)、三叠系(T1d、T1j)的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金子山复向斜中四方洞向斜南东翼地层中,呈单斜状,岩层走向北东,倾角平缓一般5°~15°,四方洞向斜,轴线方向总体为NE30°~60°,向斜呈宽缓型。隧道地表主要出露三叠系大冶-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地层,有志留系中统、泥盆系中、上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下统及第四系。隧道所在地属长江一级支流清江流域,隧道进口在清江支流―渡口河的分支长阳沟,出口位于箐口河东。渡口河汇入车坝河水库,箐口河在硫黄井注入地下,汇入小溪河暗河系统。地表水的分布及发育高程控制了地下水系统的动力循环格局,进而对区内岩溶发育和展布结构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隧道地下发育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岩溶地下暗河系统,呈四通八达。漏斗、落水洞、暗河系统普遍发育,位于小溪河暗河系统上游补给区,施工时可能发生大规模突水、突泥,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并引发重大环境地质灾害。2.3项目施工困难隧道从2006年遭遇+978岩溶后,多次发生突水突泥自然灾害,如何安全通过+978溶腔是本隧道的施工重难点。3+971溶解腔的初步突然洪水分析3.1隧道突水灾害概况2006年1月21日,出口平导掘进至PDK255+978,在出碴作业过程,遭遇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特大突水地质灾害,淹没出口工区全部平导和正洞,隧道瞬间涌水量达到200m3/s,持续时间约2h,共计突水110万m3。此后10个多月的抢险过程中,又连续发生“1.24”、“7.23”、“8.13”“8.18”特大突水灾害。图1为“1.21”现场突水情况。3.2突水灾害概况泄水洞揭开前方主溶腔后,08年4月10日至11日降雨60.1mm,11日17:05泄水洞掌子面溶腔充填物瞬间被溶腔水击溃,随即泄水洞内大量突水、突泥,17:25洞内洪峰至泄水洞口,持续时间20分钟,据估算,瞬间突水达143m3/s,每小时高达52万m3。“4.11”溶腔突水后,由于泄水洞掌子面被反复淤塞与击溃,4至8月又连续发生了“4.19”、“5.10”、“5.23”、“5.26”、“6.12”、“6.18”、“6.20”、“6.21”、“7.4”、“7.5”、“7.22”、“8.15”、“8.28”共13次大规模突水突泥突(涌)水灾害,损害最大的几次是“4.11”、“4.19”、“5.10”、“7.22”突水灾害,其中“5.10”突水高峰时17分钟内突水12.3万方,携带溶腔突出物主要为块石、碎石及淤泥混合物,图2所示为突水后洞内滞留的巨石。经估算,进口工区突水量累计约159万m3、突泥约7万m3。4+97溶解腔供水技术4.1前探地质情况分析施工中采用超前水平钻孔和TSP-203、地质雷达、红外线探水仪等物探方法进行综合预测预报。现场成立施工地质预测及预报队,由从事多年隧道施工和地质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并聘请富有实践经验和地质资料判释能力的专家作指导。通过对泄水洞27孔、平导12孔、Ⅰ线12孔地质探孔以及泄水洞15孔、平导50孔泄水孔、Ⅰ线132孔帷幕注浆孔地质情况以及进口DK255+925、出口DK255+992共7孔超前钻探补探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基本探明了溶腔充填介质以及溶腔发育大致范围:+978溶腔发育范围DK255+928~+974,溶腔在隧道开挖范围内的发育范围是DK255+928~+965,DK255+965~+974段溶腔发育在隧道拱顶正上方3~8m处,发育规模不大,两侧拱腰处均未揭示到,仅在拱顶正上方发育,DK255+928~+965段溶腔内局部发育有破碎灰岩,节理裂隙发育;溶腔内的充填物为淤泥夹碎石、砾石,局部夹块石,偶有大块孤石,超前钻芯结果如图3所示。4.2水文成果的应用,是激发补水剂的充水管道内从2006年1月开始,一直坚持对蝌蚂口、龙潭和马2孔、隧道进出口等多个水文观测点位以及洞外降雨情况,进行3个水文年长期不间断水文观测。主要收集出水的颜色、水质、水量和水压等水文资料,水文观测时认真做好记录,及时进行分析。前期一系列的水文观测资料分析、归纳、总结,提炼了富水岩溶隧道进洞条件的基本标准:平导、泄水洞观测孔测量的水压基本相同且变幅一致;而且正洞注浆与泄水洞及平导串浆、投放荧光粉试验均说明溶腔范围内的充水管道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泄水洞揭示溶腔后泄水支洞、平导、正洞内的泄水水量明显变小、水压明显降低,表明正洞、平导及泄水洞间的充水管道存在较强水力联系;泄水洞标高最低,能起到泄水降压作用;枯水时期,溶腔内水压、水量均较小,是处理溶腔的黄金季节。4.3注浆封闭方案为彻底治理水患,铁道部组织国内地质、水利、煤炭、土木工程等各界专家多次进行勘察会商,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临时措施和永久措施。临时措施为出口抢险创造条件,永久措施为揭示溶腔创造条件。(1)临时措施。采用洞外向洞内注浆封堵的方案,在高出隧道顶350m的山坡上向平导内灌注水泥浆施作止水塞,以隔断溶腔水源。洞内进行抽水、清淤、逐个封堵横通道、再抽水清淤的方案,经多方面努力,2006年10月29日完成抢险及搜救工作,出口工区恢复施工。(2)永久措施。鉴于溶腔规模宏大、富水含泥并伴有高水压和巨大储水量,为成功突破隧道+978的巨型富水溶腔,同时降低施工风险及运营隐患,建设指挥部先后11次组织各方专家反复论证,在进口增开长4701m泄水洞,为达到控制排放的目的,采用“钻孔排水降低水压、高位支洞揭通溶腔”的排水方案处理泄水洞逼近溶腔时的状况。主要进行了四期泄水工程,并在最后阶段确定了爆破揭示放水排泥释放能量的技术方案。5关于溶解腔和工程处理措施的讨论5.1独立扩散5.1.1火山岩岩石充填料开挖揭示的地质与超前探测揭示的地质基本一致:DK255+928~+946段为灰岩,围岩较破碎,溶隙、节理发育;DK255+946~+964段充填以淤泥质粘土夹碎、块石为主,局部见有少量水泥浆液,局部偶有渗水;DK255+964~+974段为灰岩,围岩较好。5.1.22线性溶腔的地质情况如图4、图5所示,隧道从溶腔里穿过,溶腔与线路斜向呈锐角相交。5.2在溶解腔中发现该项目的处理措施5.2.1超前预支护设置采取“帷幕注浆+拱墙大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超前支护加固溶腔体DK255+925~+976段,拱墙设置Ф42超前小导管和密排超前Ф108大管棚等进行超前预支护,溶腔充填物采用5m~8m的帷幕注浆加固,初期支护采取30cm厚锚喷钢纤维混凝土和间距为50cm的20b工字钢拱架。如图6、图7所示为进、出口加固方法。如图8、图9所示,三台阶分部开挖工法,钢筋混凝土二次衬砌的加强型隧道结构,隧底采用桩基础跨越。5.2.2隧道拱顶混凝土护拱设计通过Ⅱ线出口的处理如图10所示,采用盖挖施工,对溶腔内泵送回填混凝土,在隧道拱顶形成混凝土护拱,隧底处理采用小导管超前预注浆超前支护加固溶腔体,方法同Ⅰ线隧道的开挖和支护。5.2.3型钢混凝土拦污栅泄水洞进水口设置混凝土围堰,采用塔式进水,保证溶腔低水位情况下排水通畅。如图11所示,为防止块石冲入泄水洞,并在泄水洞内设置型钢混凝土拦污栅。与泄水洞在空间上形成低、中、高位分区泄水,保证溶腔排水通畅,增加泄水分支洞,泄水支洞进水口处设置型钢混凝土拦污栅。5破解施工难题经过各建设单位四年多艰苦努力,马鹿箐隧道顺利通过了4条地下暗河,成功攻克了51处溶腔,战胜了19次大型突泥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