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_第1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_第2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_第3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_第4页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第五单元文学常识1.茅以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著名桥梁专家、教育家。《中国石拱桥》节选自《桥梁史话》是一篇事物说明文。2.叶圣陶(1894—1988),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苏州园林》的结构特点是总分,语言特点是简明朴实,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课文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出作者要歌颂的对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副标题“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点明了文章说明的对象。“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4.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已译成多种不同语言。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5.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宋代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名画。文题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北宋时期的热闹繁华的景象。二、文体知识(一)说明文的基本信息(二)说明文知识细解1.定义。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2.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2)根据说明语言的特色、生动程度、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生动性说明文。3.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时,常采用这种顺序。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②从简单到复杂;③从概括到具体: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④从整体到局部;⑤从现象到本质;⑥从结果到原因(或:从原因到结果);⑦从特点到用途;⑧从一般到特殊(或:从特殊到一般);等等。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4.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2)引用。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说明。引用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3)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4)列数字。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5)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门别地加以说明。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7)摹状貌。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8)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9)作诠释。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作诠释。(下定义和作诠释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10)画图表。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三)说明文中的记叙说明文中以说明为主,如同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议论文以议论为主一样,但同时也不排除其他表达方式,常常是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则是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文中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等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一清二楚。再如介绍10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因素交代明白。总之,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增强了文章生动性和形象性。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

三、单元.教材“补白”(一)四类语气句从语气角度和句子的用途看,现代汉语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四类,分别表示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1.陈述句。①你是学生。(肯定陈述)②是你弄错了。(强调陈述)③我们不会忘了他们。(一般陈述否定句)④我们班没有一个不爱学习的。(双重否定陈述句)2.疑问句。疑问句可分为有疑而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三种。<1>有疑而问句是问话者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的句子。包括一般问句,选择问和是非问。①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啊?(要求对方回答)②你是喜欢苹果还是香蕉?(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③你今天是不是去小明家了?(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2>反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加强说话力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是陈述句的一种强调用法。①难道你是个好老师吗?(是否定的反问)②难道你不是个好老师吗?(是肯定的反问)<3>设问句也是一种无疑而问,是为了引起读者或听者注意而采用的一种方式。①竺可桢走进北海公园,单是为了观赏景物吗?他是来观察物候,作科学研究的。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祈使句。根据语气的强弱,祈使句可分要求和禁止两大类。要求祈使句语气较为委婉,禁止祈使句语气较为严厉和强烈。<1>要求祈使句:①大爷,您请进来坐吧。②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1>禁止祈使句:①不要动屋里的东西!②禁止吸烟!4.感叹句。(1)概念。用来抒发强烈感情(喜欢、愤怒、悲伤、恐惧、惊讶、厌恶等),表示感叹语气的句子叫感叹句。感叹句书面语的句末用感叹号。如:①颐和园的景色真美啊﹗②种子的力量竟有这么大﹗③多么令人难忘的夜晚啊﹗注意:有感叹号的不一定是感叹句,还可能是祈使句。(二)句式变换1.了解句式变换。是指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将句子由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的过程。句式变换要求改变句子的形式或者语气,而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要保持不变。2.句式变换原则。(1)陈述句变反问句:保留句意,增加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①人的自由并不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改为肯定的反问句:人的自由难道是任意妄为,随心所欲的吗?)②他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了。(改为否定的反问句:他能不被这劳动的场景深深地打动吗?)(2)反问句变陈述句:保留句意,去掉疑问词,改变标点符号。①难道能说死海的形成不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吗?(死海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②这不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吗?(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3)双重否定改肯定:保留句意,去掉否定词。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不能不使我感动。(在朝鲜的每一天,总有一些事情感动着我。)②我非把这道题做出来不可。(我一定要把这道题做出来。)(4)肯定改双重否定:保留句意,增加否定词。①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都很爱戴她。(小丽经常给没来上课的同学补课,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爱戴她。)②你会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你不会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小试牛刀1.根据表达的要求,在下列句子的末尾加上适当的语气词。(1)你是快六十了?(表示估计和揣测)(2)对,咱们是替老百姓办事。(表示道理显而易见)(3)来的人太少,今天的会开不成(估计某种情况必然出现或可能出现)(4)只是简单不过的几个字,(表示如此而已)他却觉得比写一篇论文还要难。(5)你不要着急,他今天会回来。(表示确定)(6)亏你还是个技术员,(指明事实而略带夸张)连这点都解决不了。答案:(1)吧(2)的(3)了(4)罢了(5)的(6)呢2.下列句式变换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他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改为反问句: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难道他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吗?B.所有人都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改为双重否定句:没有人不为那黄梅戏唱段中缠绵的深情和委婉的旋律而感到身心激荡。C.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改为陈述句:蜜蜂是渺小的,又是高尚的。D.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改为祈使句:白杨树是不平凡的,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吧!答案:A【解析】A项中原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题干中将其改为反问句之后,句子的意思发生改变,变成了否定。正确的反问句应为“面对那袅袅娜娜的一缕中国香,难道他不会对天地生出敬畏谦卑之心来吗?”三、阅读考点考点一: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答题思路】(1)从题目中看说明对象;(2)找文段开头的中心句或关键词句;(3)从文中概括、提炼,同样抓关键词句。【题目解析】1.《中国石拱桥》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总体特点是什么?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总体特点: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的?明确: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作者从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分别起什么作用?明确:文章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革命先烈万分崇敬的心情;副标题标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4.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明确: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考点二:说明的顺序【答题思路】(1)空间顺序——东南西北、上下左右、整体局部,表空间方位的标志语;(2)时间顺序——表时间的或事物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接着、然后……

(3)逻辑顺序——表示因果、主次、整体与局部等关系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其次、为什么、之所以、原来、因此……注意:有些文章以其中一种顺序为主,同时兼用其他说明顺序(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加以判断)。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题目解析】1.《中国石拱桥》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明确: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由一般到特殊;写赵州桥是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桥梁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2.《苏州园林》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为什么采用逻辑顺序,而不采用空间顺序?明确:因为本文所介绍的不是苏州园林某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色。是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全局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地进行叙述。进而采用了逻辑顺序。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如何运用时间顺序与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明确:本文作者采用了以瞻仰者本人的活动(远---近)顺序为主,以纪念碑的方位(东--南--西--北)顺序为辅,并在介绍浮雕时运用时间顺序(历史顺序)来组织材料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4.《蝉》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蝉的一生,但是不同于我们平时认知中的按照成长过程介绍,课文第一部分先介绍了蝉的地穴,第二部分才介绍蝉的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说明顺序呢?明确: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5.《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明确:就全文来说,本文使用的是逻辑顺序,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就说明《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的主体内容来说,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其中“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后段”三个词语即将画作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按照从前到后的空间方位依次进行说明。考点三:说明文的结构【答题思路】(1)按照时空的变换划分;(2)按照从整体到局部或者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写的说明文,其结构分为:(1)总——分——总;(2)总——分;(3)分——总。【题目解析】1.仔细阅读《中国石拱桥》全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建议大家这样思考:(1)分析1、2两段与其他段落的关系;(2)分析第3段与其后5段(4-8)的关系;(3)“赵州桥”与“卢沟桥”两部分可以交换位置吗?(4)分析“赵州桥”的两段(4、5)之间的关系;(5)分析“卢沟桥”的三个段落(6-8)之间的关系。明确:(1)总分关系。概括介绍石拱桥的特点——形式优美,历史悠久,结构坚固(2)总分关系。引出对赵州桥、卢沟桥的介绍。(3)不能,有建成时间先后顺序。(4)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这类重点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5)先介绍一般情况,再介绍审美特征,历史文化意义。分析说明文的思路,主要是三“看”:看全文的总分关系;看主体部分的先后关系;看文章段落的位置关系。2.《苏州园林》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总→分→总3.《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课文思路是怎样的?明确: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写瞻仰感受;总—分—总的结构考点四:说明方法【设题方式】(1)本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2)第×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3)写出第×段画线句中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简析其说明效果。(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模板】1.举例子。答题模板:通过举……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把抽象复杂的事物(道理)说得通俗易懂,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示例:“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上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明确:通过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苏州园林讲究近景与远景的层次”的特点。(2)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明确: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具体例子作证,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2.分类别。答题模板:为了说明……的特征(道理),文章条理清晰地从……方面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不同事物特征明了,使事物之间关系清晰,使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突出。示例:“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四)全桥结构匀称……”明确:分类说明,条理清楚,使读者对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有了完整而清晰的印象。3.列数字。答题模板:用具体的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示例:(1)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明确: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确凿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桥的规模,突出了赵州桥“雄伟”的特点。“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明确:用具体的数据,科学、准确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长短,给人留下深刻的整体印象。4.作比较。答题模板: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具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示例:(1)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明确:作比较。用卢沟桥和两岸河堤作比较,充分说明了卢沟桥十分坚固。(2)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明确:作者拿矿工和铁路工程师与蝉作比较,形象、突出地说明了蝉的幼虫聪明、能干,会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使隧道的墙壁不会塌下来。5.下定义。答题模板:……是……准确而简明地揭示了……的本质特征,使说明更通俗易懂。示例: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明确:采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具体直观地认识到联拱石桥的形态特征。6.打比方。答题模板: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示例:(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明确: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的大拱的形状,从而说明了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的特征。(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明确: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7.作诠释。答题模板:具体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使……(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通俗易懂。示例: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明确:具体解释了两个小拱的作用,使这个创造性的设计的原理通俗易懂。8.引资料。答题模板:a.引故事神话传说:以…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b.引名人名言: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引用诗句: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示例:(1)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明确: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张嘉贞的赞语是为了说明赵州桥构造的奇特,突出了施工技术的巧妙绝伦。(2)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无不相符。明确:引资料。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9.摹状貌。答题模板:通过描摹……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使文章生动活泼。示例:(1)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明确: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石刻狮子的“千态万状”,说明了卢沟桥的优美装饰,突出了桥的形式美。(2)“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明确:摹状貌。通过摹写人们的动作神情,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品的逼真,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10.列图表。答题模板:用列图表的方式对数字、步骤等加以说明,直观、明了、形象地说明了事物(事理)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考点五:说明文的语言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严密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此外,说明文的语言还有生动性形象性。【题目解析1】——准确、严密性(1)《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有记载的”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更具可靠性。(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明确: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明确:不能删掉。“很”从程度上进行修饰限制,说明《清明上河图》的写实性程度相当高。“基本”从范围上进行修饰限定,说明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的记载大部分一致,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去掉,则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这两个词语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4)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句中加横线词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性?)明确:数字具体,实事求是,该用“约”限制时,绝不“故作准确”;“几乎”强调了桥面与河面并非完全平行。(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明确:“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题目解析2】——生动性形象性(1)“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明确: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目。(2)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体味画线词的表达效果。)明确:“巍峨、雄伟、庄严”既体现了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的印象,又概括了纪念碑的总体特征。(3)赏析“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明确:这句话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蝉的幼虫慵懒、可爱的日常。作者文艺性的笔法使读者在阅读说明性文章时兴趣倍增。(4)《梦回繁华》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明确:本文大量使用了四字短语,如“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街道纵横,房屋林立”“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这些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考点六:说明文段落作用1.开头段的作用:①概括本文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的××特征。②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谚语、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和描写性语言等,点明题目,增强文学色彩,生动形象地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