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一、美的发生章节一、美的缘起章节二、美的价值章节三、美的趋向单元一、美的发生专题1、美的缘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外篇·知北游》它是冉冉升起的朝阳
它是深情的落日它是含苞待放的春花它是含蓄沉思的秋果它是孩子在睡梦中浅浅的微笑它是流淌在祖国大地上永不止息的波涛它是少女心中飞翔的歌声它是少男奔跑是的热情它是清晨老奶奶臂弯里的那篮青菜它是学者午夜论文的最后一个句号它是秋日燃烧的红叶它是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各家之说柏拉图:美是理式毕达哥拉斯:美是数的和谐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中国古代道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朱光潜:美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存在,离不开审美主体,有赖于审美客体。甲骨文“美”,一个戴着头饰站立的人;“美”:漂亮、好看、美德、美满、赞美。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种学科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一种舞功利、形象和情感的关系状态。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状态。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
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
部分。美育要通过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的美好事物来进行。通
过美育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操,可以丰富知识,
发展智力,增进身心健康,鼓舞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并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强调美育对
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经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朱光潜:“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如果青年学生缺少美育,就不可能全面发展。五育并举,重文理轻体艺,重技术轻艺术,2021年两办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要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美育工作新格局。1、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和社会美的正确观念;2、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和所有生物一样,人类是地球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与发展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依靠自然而生存。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正如马克思的论断:“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一)人与自然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感官经验
审美与人的五官感受密切相关。人类五官有眼、耳、皮、鼻、舌,分别对应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统称为“五感”。五感是人类一切认知和审美活动的开端,也是记忆、思维等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类通过五感了解事物的客观属性,参与人的审美活动,例如色彩、形状、旋律、节奏、软硬、冷热等。人的官是相连的整体,各感官间往往会相互影响。
教育心理学等研究认为,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五种感官意味着相应的五种模态。人类可以感知多种隶属不同模态的符号系统,因而又将模态细分为:图像符号、书写符号、口语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触觉等,是审美的重要因素。
1.视觉美
视觉美(visualbeauty)是通过人的视觉去感受的美。其特点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中,以可视性的物质材料为媒介和载体,有直观的实体形象和创造的视觉形象,后者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静态的,主要指造型艺术如绘画、版画、雕塑、建筑、摄影、工艺美术等,另一类是动态的,主要指表演艺术以及电影、电视中运动的图像等。2.听觉美
听觉美(auralbeauty)是通过人的听觉去感受的美。其特点是存在于时间的流动中,以声音为媒介和载体,不具有直观的实体形象。由声音构成的形象为听觉形象(包括自然界的乐音),创造听觉形象的艺术为听觉艺术(如音乐、朗诵、广播剧、曲艺等)。听觉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作为物质媒介的声音的音质、音色及节奏的美,使人产生悦耳之感;二是通过声音的意义(如语义、对外界声音的模仿)唤起听者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内视形象;三是通过声音的有规律的组合,激起听者的情感反应。
3.嗅觉美
嗅觉是无法关闭的感官,与人的记忆的联系最为密切。海伦·凯勒曾描述道:“嗅觉就像一个巫师,它能让你瞬间身处千里之外,又能帮你在时光隧道里追忆似水年华。”西方传统美学理论对嗅觉美持否定态度,然而,以芳香为美的审美经验却大量存在于审美实践中,并在中国古代美学理论和当代美学理论中得到证明。人类的嗅觉系统可以辨别数百万种气味,它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一个场景、一幅画面、一段回忆。嗅觉与味觉、视觉、听觉存在互动关系,即气味与色彩、音色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4.味觉美
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起源于饮食。《说文解字》记载,“美,甘也。从羊从大。”可见,会意字“美”由“羊”和“大”组成,即“羊大为美”。在古代“美”与“善”同义,“善”的意思也就是“美”。“舌尖上的中国”节目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节目中所展示的特色菜系和各种食品,激发了人们的味蕾的兴奋和视觉的美感。
5.触觉美
在人的五种感官中,触觉美是一种通过刺激而让皮层产生兴奋觉。触觉具有其他感觉无法代替的真实感、亲和感。它是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与情感紧密相连,是人类传递情感的重要途径。触觉美的属性包括触摸对象的重量、温度、质地和硬度。
在人们触摸某种物质时,不同的材质会传递出不一样的思想与情绪,让人不由浮想联翩。多元化的触感带来巨大差异的情感体验。合适材质可帮助人们产生一种心灵上的默契。
6.通感美
人的感知具有通感的功能。德国美学家费谢尔在《美的主观印象》一书中表示,“各个感官不是孤立的,他们都是感觉的分支,一种感官响了,其他感官会作回声,从而引起共鸣”。人类可以用耳朵“触摸”,用鼻子“聆听”、用手指“观察”,这种现象被称为联觉,或被认为人的感知具有通感的功能。因为有了通感,各个感觉器官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好像眼睛也可以听了,耳朵也可以看了。专题2、美的价值
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将美育列为五种教育之一,认为“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通过美育,可以提升人们的趣味和情操,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该思想后被中华民国教育部立为全国教育宗旨之一。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段表述高度概括了美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价值与功能,阐述了美育的重要性。(一)提升素养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经常无意识地进行着各种审美活动,感受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而转化为创造美。审美素养关乎人最基本的情感能力、价值判断与人格整全,是个体基于美学理论和审美经验而具有的感受美、接受美、鉴别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实践两个方面,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意识、审美实践四个维度。
(二)陶冶情操审美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审美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只有不断地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捕捉身边的美,才能使我们的高尚情感得以升华,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三)温润心灵
审美教育也是心灵教育,其功效虽然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却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渗透在人的心理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给人以美的愉悦,而且给人以真的启迪、智的诱发、健的促进。
(四)启迪思维
美育是感受,是品位,更是智慧。美的教育可以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人的智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接受美的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学习美的规律来提高自身对美的判断力,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创意思维来锻炼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可以通过不断的审美练习来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专题3、美的趋向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不相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通过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辩论,讨论美的本质的问题。经过了一番辩论,这个问题还是悬而未决,最后得出结论“美是难的”。美的本质很难定义,对于美的理解应当是一切让人感到舒适、快乐、惊奇的事物。
(一)文化复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文化复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新时代呼唤着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要弘扬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倾听人民声音,吹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
(二)美丽中国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这个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并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十九大进一步指出,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集中解决老百姓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真善美一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