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绪论、第一章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教学内容1、对文学批评学科的认识2、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3、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了解初期的文学观念教学重点本课程的性质、“诗言志”的提出教学难点“诗言志”的含义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二章儒家的文学观第三章道家的文学观教学内容1、先秦儒家的文学思想2、先秦道家的文学思想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这一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了解这一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的诗性特征教学重点孔子、荀子、庄子的文学思想教学难点道家哲学思想的诗性特征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四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1、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2、《乐记》与《毛诗序》的诗乐思想3、王充的文学思想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文学思想《乐记》和《毛诗序》的诗乐思想了解王充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儒家正统文学观的确立教学难点王充文学思想的复杂性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五章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教学内容1、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2、曹丕的《典论·论文》3、陆机的《文赋》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曹丕的“文气”说、“四科八目”说;了解陆机的文学创作思想教学重点曹丕的文学思想、陆机的文学创作思想教学难点为什么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6课时章节第六章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教学内容刘勰的生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刘勰的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较全面地了解刘勰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刘勰的文学创作论教学难点刘勰的文学本体论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七章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教学内容1、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2、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钟嵘的诗学思想教学重点钟嵘的“直寻”说、“滋味”说、“吟咏情性”说教学难点钟嵘的“直寻”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八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教学内容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诗式》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初唐的文学思想了解“诗境”理论的提出教学重点“诗境”理论的提出教学难点什么是诗歌的“意境”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九章唐代后期的文学理论批评不同流派的分化与发展教学内容白居易和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古文理论的产生发展和韩愈、柳宗元的文学思想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和贡献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唐代后期的诗学思想和古文理论教学重点白居易的诗学思想、韩愈柳宗元的古文理论、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发展教学难点司空图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章苏轼和北宋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论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江西诗派的形成与宋代诗话的发展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苏轼、黄庭坚的文学思想教学难点苏轼的文学思想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一章严羽和南宋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教学内容南宋的诗文理论批评严羽的《沧浪诗话》宋代的词论金元的文学理论批评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南宋及金元的主要文学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严羽的《沧浪诗话》教学难点严羽的“妙悟”说、“兴趣”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教学内容明代复古主义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前后七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明代的诗、文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李贽的“童心”说、公安三袁的“性灵”说教学难点李贽的“童心”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三章明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教学内容李贽对《水浒》的评点和明代小说理论批评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明代的戏剧理论批评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明代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思想教学重点明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教学难点对《水浒》的评价问题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四章王夫之和叶燮的诗歌理论教学内容王夫之的“兴、观、群、怨”论和“情景融和”论叶燮《原诗》的理、事、情论和才、胆、识、力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明末清初王夫之、叶燮的诗学思想教学重点王夫之、叶燮的诗学思想教学难点叶燮《原诗》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五章清代的小说戏剧理论批评教学内容金圣叹的《水浒》评点和清代其他小说理论批评李渔《闲情偶记》中的戏曲文学理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了解李渔的戏剧批评思想教学重点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李渔的戏剧批评思想教学难点金圣叹的小说批评思想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六章清代前中期诗文词理论批评教学内容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桐城派的文论清代的词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清代前中期的诗歌理论、古文理论、词论教学重点清代前中期的诗歌理论教学难点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七章传统文学思想的总结和革新教学内容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姚莹的文学批评和方东树的《昭昧詹言》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况周颐的词论黄遵宪的诗歌理论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自鸦片战争后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龚自珍和魏源的文学思想刘熙载的《艺概》和陈廷焯、况周颐的词论教学难点刘熙载的《艺概》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单元教学设计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使课型理论课讲授时间3课时章节第十八章中西文学思想的交汇和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教学内容梁启超的文学思想和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发展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授课方式教师讲授教学目的了解梁启超、王国维的文学思想教学重点王国维的文学思想及其《人间词话》教学难点王国维的“境界”说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后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修订版)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绪言文学批评的界说“批评”即评论的意思,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云“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颜之推《家训·文章篇》云“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然后出手。”罗根泽先生曾把文学批评的具体内容解释为:“批评的前提”(即对批评文本的解读)、“批评的进行”(即文学裁判)、“批评的标准”(包括尚文的标准、尚用的标准等)、“批评的方法”、“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等。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本教材分成五个时期:先秦时期(萌芽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化扩展期)、明清时期(繁荣鼎盛期)、近代时期(中西交融期)。学习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方法精读原典要求对批评文本的内容比较熟悉史、论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等中国文学批评的特点强调“善”,提倡善与美的统一强调教化价值感悟性表现性少体系性等中国文学批评文本的形态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序言》说:“今欲观古人文学批评之所成就,要而言之,盖有六端。自成一书,条理毕具,如刘勰、钟嵘之书,一也。发为篇章,散见本集,如韩愈论文论诗诸篇,二也。甄采诸家,定为选本,后人从此去取,窥其意旨,如殷璠之《河岳英灵2集》,高仲武之《中兴间气集》,三也。亦有选家,间附评注,虽繁简异趣,语或不一,而望表知里,情态毕具,如方回之《赢奎律髓》,张惠言之《词选》,四也。他若宗旨有在,而语不尽传,照乘之光,自他有耀,其见于他人专书,如山谷之说,备见诗眼者为五。见于他人诗文,如四灵之论,见于《水心集》者,六也。此六端外,或有可举,盖不数数觏焉。”这是说批评文本的形态有专著、散见于子书的篇章之中、选集的编撰思想、文人间往来的书信、各种文集的序跋、笔记诗话词话、小说戏剧的评点等等。参考书1、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2、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中、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3、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一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概说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一时期不少重要的文学思想蕴涵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如儒家、道家的文学思想就蕴涵在他们的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这就是文史哲不分。郭沫若曾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从庄子开始。老庄哲学最具有中国艺术精神。台湾学者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一书有详细论述。这一时期的另一特征是诗乐舞合一,如《墨子·公孟篇》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文学的起源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第一节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即文学思想。是人们对文学现象、文学实践的看法认识,是文学实践在头脑中的反映。早期的文艺观和功利相联系、和巫术相联系文学起源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文艺起源于生产劳动,如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德国格罗塞的《艺术起源》等都持这种观点。文学起源于巫术宗教,是早期的人们认为文艺是通神的途径和方法。如英国的人类学家弗雷泽在其代表作《金枝》中较早提出文学和巫术的联系。早期的文艺观从“文”这个字的创造来看《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是指由线条交错而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性的形式。《系辞》“物相杂,故曰文。”《乐记》“五色成文。”任何事物的形式只要具有某种“错画”性或修饰性,均可称之为“文”。早期的“文”实即文化的意思如《论语》中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甚至先秦时期所说的“文学”,也是文化的意思。如《墨子·非命》“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和氏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下宝。子贡、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学,服礼仪,为天下列士。”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一、文字创造中的方法与赋、比、兴的思想萌芽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是在创造文字以后。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頡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依类象形”的方法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赋的方法;指事有象征意义,会意有比喻意义,大约相当于后来诗歌创作中的比兴方法。二、卦象与比兴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中说“易象通于诗之比兴”“易象虽包六艺,与诗之比兴,尤为表里。”如“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观念与文学的本质特征就非常接近。三、《诗经》中“美刺”的自觉《诗经》中不少诗篇的作者曾明确地表达了他们写诗的目的,如《大雅·嵩高》云:“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巷伯。”这是周宣王之舅申伯被封于谢,大臣尹吉甫特地作诗送他,颂扬他的德行,是美诗。《大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汹,式讹尔心,以畜万邦。”这是周幽王时大夫家父讽谏太师尹氏弊政的。尹氏执政不公,任用小人,天怨人怒。作者说他写此诗是为了追究幽王身旁的“凶人”,以改变其心,而达到抚养“万邦”的目的,这是“刺”诗。四、“诗言志”的提出一般学者认为目前文献资料有两处最早提到“诗言志”,一是《尚书·尧典》,一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前者记载为舜对他大臣说的话,许多学者认为不可信。故多认为后者较为可信。襄公二十七年乃公元前546年,大约是春秋末战国初期。到战国中期“诗言志”已是一个普遍的观念。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的纲领”。最早对“诗言志”作出解释的是荀子,见教材第4页。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参考书目:朱自清《诗言志辨》儒家的文学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诗教”之说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礼记正义》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中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礼乐教化的最好手段。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清老孝舆在《春秋诗话》中说:“自朝会聘宴以至事物细微,皆引诗以证其得失焉。大而公卿大夫以至舆台贱卒,所有论说皆引诗以畅厥旨焉。余尝伏而读之,愈益知《诗》为当时家弦户诵之书。”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邢昺《论语注疏》说:“诗之为体,论功诵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朱子语类》说:“思无邪,乃是要使读诗人思无邪耳,读三百篇诗,善为可法,恶为可戒,故使人思无邪也。若以为作者思无邪,则《桑中》《溱洧》之诗,果无邪耶?”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朱熹解释为“和而不流”。怨,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论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记·表记》中引孔子的话:“情欲信,辞欲巧。”(参见拙作《文学别解——巧妙的真话》《皖西学院学报》2004、3)论雅乐与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复邦家者。”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民本思想。在文学批评史上,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一、“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后汉赵歧、宋朱熹、近人朱自清均持此说;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清吴淇、近人王国维、今人侯敏泽均持此说。教材采用前说。(参见拙作《试论孟子的文艺接受思想》《中华学术论坛》2006、7)二、“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孟子是分别提出的,但后人往往把它们联系起来,作为文学批评方法,是很有道理的。如清代顾镇在《虞东学诗》中说:“夫不论其世,欲知其人不得也。不知其人,欲道其志亦不得也。”“故知论世知人而后逆志之说可用也。”王国维在《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中说“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三、“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荀子的诗学思想是先秦儒家诗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表现在他的《乐论》之中。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郭绍虞先生认为荀子奠定了传统的文学观,即原道、征圣、宗经的思想滥觞于荀子。征圣:“凡议必将立隆正,然后可也。无隆正则是非不分,而辩讼不决。……故凡言议期命以圣王为师。”(《正论》)原道、宗经:“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儒效》)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乐合同,礼别异《乐论》:“且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合同,礼别异。礼乐之管,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第三章道家的文学观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有声是指具体的声音,它只能是声音之美的一部分,而不可能是全部,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具体“有声”之局限。北京大学西语系严宝瑜教授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美国大音乐家约翰·凯吉曾创作过一部著名的钢琴独奏曲《4分22秒》,演出时,一位钢琴家在钢琴前静坐4分22秒钟。据说在这段时间里,听众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音乐。有趣的是中国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据《晋书》记载,陶渊明“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庄子的“天道自然”哲学观反映在文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庄子·胠箧》:“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有其积极意义,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即天然去雕饰。但老庄把自然强调得过了头,否定一切人为因素,就走向反面,后来荀子批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庄子“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一、“虚静”说《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人问何术?对曰: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二、“物化”说《庄子·达生》:“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说“指与物化,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要做到“指与物化”,首先必须“心与物化”。梓庆削木为鐻、庖丁解牛等寓言故事都说明了这一点。三、“得意忘言”说《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道家文化本身的诗意性道家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精神是相通的。老庄思想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从此一思想系统所导出。老庄的“道”从人生观上说是追求生命自由和精神自由,而艺术精神或审美精神的也是“自由”,两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从老庄对“道”的体悟来看,他们注重“涤除玄览”“坐忘”“心斋”的工夫,这和艺术创造中的审美心境是相通的;从老庄对“大音”“大象”的全美追求来看,这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性是相通的等等,所以我们说老庄思想具有艺术精神。 第二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和成熟——汉魏六朝时期概说这一时期总的特征是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如果说先秦时期主要为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的话,那么,汉魏六朝则是在这种哲学和美学思想基础上,发展成为系统的具体文学理论批评。一、两汉经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两汉经学时代的特点是强调文学和政治教化的关系、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其基本纲领就是“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儒家思想的衰落,玄学和佛学的兴起,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特点是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西汉前期的道家文学观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西汉是儒家经学极盛时期,但西汉前期儒学的地位并不高,而黄老思想则占有统治地位。文学思想也有所反映,如贾谊、刘安及其主编的《淮南子》,都比较鲜明地表现了道家的文学思想。一、刘安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据班固《离骚序》中引刘安对《离骚》的评价:“昔在孝武,博览古文,淮南王安叙《离骚传》,以《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悱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浊秽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皦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一是突出“怨刺”;二是“出淤泥而不染”;三是认为“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附: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报任少卿书》“盖西伯拘而演《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后来欧阳修有“诗穷而后工”、韩愈有“不平则鸣”说等皆滥觞与此。封建正统的文艺观的确立——从《礼记·乐记》到《毛诗序》两汉儒家的文艺观出现了不同于先秦儒家文艺观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守性增强了,批评性减弱了。“温柔敦厚”的“诗教”成为长期封建社会中文艺发展的桎梏,使文学变成了儒家经学的附庸。二是汉代儒家文艺思想也发展了先秦儒家文艺思想中科学的、积极的、进步的内容,作了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阐述,并充实了许多新内容,使之更趋成熟、也更完整了。这主要表现在:“六义”说的提出;“志”与“情”的结合;进一步明确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物感”说等等。一、《乐记》的音乐思想《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完全相通的,而且直接对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影响。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这里的“声”与“音”不是一回事,“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也声;声成文,谓之音。”自然之“声”不同于审美之“音”。声音也还不是“乐”,“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一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关于音乐创作问题“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西方论艺术真实注重于艺术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一致,而中国古代则侧重于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作品中思想感情的一致。这种对艺术真实的要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真实论的主要思想。二、《毛诗序》的诗学思想《毛诗序》的作者是谁?学界有争议,郑玄《诗谱序》说:“《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范晔的《后汉书》则认为是东汉时人卫宏所作,等等。从《毛诗序》的内容来看,恐非成于一人之手,可能是毛公传诗时已有,后人又作过修订补充。1、“发乎情,止乎礼义”“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这种思想是对荀子《乐论》的继承和发展,荀子已说“乐者,乐也,人情之比不能免也”“以道制欲”等。2、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郑玄《诗谱序》云:“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匡救其恶。”3、六义说“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毛诗序》对前者有解释,但对后者没有解释。汉儒郑众、郑玄对后者的解释:“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进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一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4、情、志统一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吟咏情性”。儒家“定于一尊”与扬雄、班固的文学理论批评一、扬雄的文学理论批评1、原道、征圣、宗经《法言·吾子》“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味也?”2、对屈原的评价《法言》:“曰:或问屈原、相如之赋孰愈。曰:原也过以浮,如也过以虚。过浮者蹈云天,过虚者华无根。然原上援稽古,下引鸟兽,其著意,子云、长卿亮不可及。”“过以浮”是指屈原的作品文辞华丽,不像儒家经典那样质朴;“蹈云天”是指屈原作品中上天入地的夸张描写,以及大量的神话传说内容,不符合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精神。《法言·吾子》说屈原“如其智,如其智”,据俞樾《诸子评议》考释,此即是“未足以为智也”。扬雄从儒家君臣之道出发,认为遇不遇是命运决定的,臣下不应对君上表示不满,自恃才高而以死表示抗议,是不符合为臣之道的。3、对赋的认识扬雄早年喜爱汉赋,并给予较高的评价,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法言·吾子》:“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或曰: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二、班固的文学批评理论1、对屈原的评价《离骚序》中说:“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愤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冥婚伏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2、对赋的认识《两都赋序》:“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汉书·艺文志》“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3、对乐府诗的认识《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第四节王充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东汉时期出现了反传统的进步文艺思潮,它以桓谭、王充为最杰出的代表。东汉是谶纬神学极盛时期,强调君权神授,把儒学神学化。王充的《论衡》中心就是批判谶纬神学。其在文学理论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对作》云:“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佚文》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王充讲的“真实”是指科学真实,而非艺术真实。就文学而言,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合理性是指真实确实是文学的生命,“真美”思想接触到文学的本质问题,风格问题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对浪漫主义创作、神话、传说等认识不足。具体例证见其《语增》、《儒增》、《艺增》。正确认识的:如教材所举《诗经》中的“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维周黎民,靡有孑遗”等。认识有局限的:如教材所举《语增》中“尧若腊,舜若腒”、《儒增》中养由基事等。二、增善消恶,有补世用《自纪》云:“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者,一章无补。”《佚文》云:“文岂徒调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裁。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书解》“德弥盛者文弥缛,德弥彰者人弥明。大人德扩,其文炳;小人德炽,其文斑。官尊而文繁,德高而文积。”先秦两汉的文艺观有一个共同点:即强调经世致用。三、反对复古,提倡独创《自纪》云:“必谋虑有合,文辞相袭,是则五帝不异事,三王不殊业也。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声,皆快于耳;酒醴异气,饮之皆醉;百谷殊味,食之皆饱。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采,禹目当复重瞳。”《齐世》云:“俗儒好长古而短今”“好高古而下今”而“世俗之性,贱所见,贵所闻也。”附录:《自纪》“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高士之文雅,言无不可晓,指无不可睹。观读之者,晓然若盲之开目,聆然若聋之通耳。……夫文由语也,或浅露分别,或深迂优雅,孰为辩者?故口言以明志,言恐遗灭,故著之文字。文字与言同趋,何为犹当隐闭指意。”第五节王逸对《楚辞》的评论与东汉后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一、王逸对《楚辞》的评论王逸按儒家称诗三百篇为“经”的方法,把《离骚》也称之为“经”,他从正统儒家观点出发,认为屈原的为人及其《离骚》等作品是完全符合儒家思想,《离骚》从思想到艺术都是模仿《诗经》的。1、对“忠”的不同理解班固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是对君上不忠,而王逸则认为“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忠”,故云:“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认为屈原“责数怀王”“忿怼沉江”正是忠的表现。2、对“怨”的理解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而王逸则认为“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3、《离骚》的艺术特点《离骚经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伏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二、中国文学的自觉问题本教材认为:“汉代文学观念的发展与先秦相比,有较大的变化,这就是文学的独立与自觉的逐渐形成。一般人所说到魏晋方始进入文学的独立与自觉时代之说其实是不确切的。”其理由有三:一是汉人把文人分为“文学之士”与“文章之士”。前者是指学者,后者则指文章家,相当今天所说的文学家。“文章”观念的确立,是文学独立和自觉的重要标志。二是汉代出现了以专门写作文章为主的专业文人队伍。如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枚乘等。三是诗赋已成为独立的一类,它已从学术文化中分离出来了。如刘歆《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等都把“诗赋”单独作为一类。附录: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的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的,但又不等于先秦老庄思想,是它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学思潮。”(汤用彤、任继愈《魏晋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第一节玄学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一、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由前此政治教化,美刺讽谏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着重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如《古诗十九首》,三曹七子的诗篇“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龙·明诗》)二、特别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实即是人的自觉。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个性从作品中明显地表现出来。如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的缠绵悱恻;曹植的慷慨多气等。在理论上,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刘勰提出了“体性”说。在文学实践中,魏晋名士风度正体现个性自由发展的特征。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的研究在建安之前,文学比较重视内容,而且限于儒家道德规范的内容,很少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但建安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鲁迅说这一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正说明了这种变化。如陆机《文赋》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研究等。玄学对文学的影响玄学家关于言、象、意的讨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很大。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这些论述为我国后来的意象理论,意境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鲁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曹丕在中国文学价值思想史上的地位,一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恩格斯把但丁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则认为曹丕第一个冲破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勇敢地呼唤文学自身的价值。把文学由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放出来,使其有了独立品格,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1994、1作家论和批评论以“建安七子”为批评对象,“建安七子”的名目因之成立。对当时批评风气的批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文体论“本同末异”:一切文章具有共同的本质和共有的法则,此即所谓“本同”;同时认识到各种文章因题材、内容、功能的殊异,而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上各有不同的特点,呈现为不同的形态,此即所谓“末异”。“四科八目”:“诗赋欲丽”曹丕清晰地将诗赋这样的文学样式的作品和奏议等实用文体区别开来,这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意即文学作品以“丽”为目的,丽即美。这是对文学作品审美本质的第一次概括。鲁迅先生说:“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就是从这一点上说的。是曹丕第一次将文学和非文学区别开来。或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是从文体的自觉开始的。文气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对曹丕的“文气”说,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但大多学者认为指作家的才性和气质在作品中的呈现。如郭绍虞先生说:“这里所谓‘气’是指才气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先生说:“曹丕说‘文以气为主’,意思是说作品的特色,首先表现在由作家气质、才性决定的风格方面,这里充分表现了他对于作品艺术特征的重视。”(《中国古代文论管窥》)曹丕强调的是作家的先天的禀赋,和西方的“天才”论有相通之处,后来严羽说:“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沧浪诗话》)黑格耳《美学》也说:“想象却不然,它有一种本能式的创造力,因为艺术作品的基本特质,即形象鲜明性和感官性,必须与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天生气质和天生冲动的形式相适应,这些特质是以无意识的方式起作用的,所以必然要靠人类资禀来掌握。”曹丕的“文气”说是对作家创作个性的强调。而文学风格的本质就是创作个性的感性显现。后来刘勰的《文心雕龙·体性》论及文学风格时就引用了这段话。但比曹丕更全面更科学。曹丕的“文气”说与传统的“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德弥盛者文弥缛”“德高而文积”《论衡·书解》已有本质的区别。四、价值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陆机在创作中是古代少有的优秀作家,《世说》注引《文章传》曰:“机善属文,司空张华见其文章,篇篇称善,谓曰‘人之文章,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钟嵘《诗品》列为上品,称为“太康之英”“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文赋》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一、《文赋》的写作目的“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二、艺术构思问题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强调艺术构思前的准备,一是虚静的精神状态,二是知识积累。2、构思时的情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3、构思时的灵感问题:“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若夫感应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三、十类文体问题——“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每类文体都涉及本质和风格两个问题。特别是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是对先秦两汉以来正统文艺观“诗言志”的反拨。是对曹丕“诗赋欲丽”思想的发展。说明他已深刻认识到文学的“情感”特征。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一句虽经引申到士大夫的穷通出处,还不能包括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却又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条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但这些词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的五言诗发达了,‘言志’以外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目标。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和《班志》的话,扼要地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四、艺术风格问题1、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2、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3、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五、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中重大的问题,即是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一、声律论1、声律论的产生范晔《狱中与诸甥书》“性别宫商,识清浊,特能适轻重,济艰难,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钟嵘《诗品序》也说“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未就。”由此可见,范晔、谢庄是声律论的前驱,皆刘宋时人。到齐永明时,王融、谢眺、沈约等人探讨和提倡,声律论才正式形成。《南史·陆厥传》有详细记载。(见教材77页)当时周顒著有《四声切韵》沈约著有《四声谱》两书今皆不传。四声说的产生一是当时诗赋骈文创作日益追求形式美有关。二是与当时声韵学的发展有关,如魏李登著有《声类》,是我国第一部韵书,孙炎著《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晋吕静《韵集》等。三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陈寅恪《四声三问》“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究,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发表耳。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世,而周顒、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说代表人之故也。”2、声律论的具体内容《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宋书》乃沈约所撰,这是他关于声律问题的一段很重要的论述。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谐悦耳之美。沈约等人还提出诗歌创作中的“八病”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文镜秘府论》有较详细的解说。3、论争刘勰《文心雕龙》有《声律》专篇论及,表赞成;钟嵘《诗品序》则认为过分追求声律“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余谓文制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至平上去入,则余病未能;蜂腰鹤膝,闾里已具。”后之学者多从私人恩怨方面来比较二人的声律观,如清纪昀认为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见《南史》本传)所以说“齐梁文格卑靡,此学独有千古,钟记室以私憾排之,未为公论。”而近人黄侃则认为刘勰《文心》初成,将欲取定沈约(见《梁书》本传)故“不得不枉道从人,以期见誉。”两说均不得其要,窃以为比较二人的声律观,还必须联系二人的诗学价值观来考察。(详见拙作《“持人情性”与“吟咏情性”——刘勰、钟嵘诗学观比较》《文艺理论研究》1998、4)二、文笔论南朝时代区分文、笔,正是对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1、刘勰的文笔观《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是就声律来区分文笔。2、萧统的文笔观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选文的标准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这是就有无文采来区分文笔。3、萧绎的文笔观萧绎《金楼子·立言》:“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至如文者,唯须绮縠纷披,宫徴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这是就有无文才情感来区分文笔。近人黄侃说“其于声律以外,又增情采二者,合而定之,则曰有情采韵者为文,无情采韵者为笔。”(《文心雕龙札记》)刘勰及其不朽巨著《文心雕龙》《梁书·刘勰传》“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刘勰的生平思想与《文心雕龙》的写作生平思想《梁书·刘勰传》“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天监初,起家奉朝请。中军临川王宏引兼记室,迁车骑仓曹参军。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除仁威南康王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刘勰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有佛、道思想。新疆大学马宏山先生认为刘勰的思想是“以佛通儒,佛儒合一。”北师大张海明教授则认为“真正受玄学本体论影响,为文学的存在寻找形而上依据,进而综论整个文学现象的,是齐梁之际的刘勰。”(见《文学评论》1997、1)二、《文心雕龙》的写作《序志》“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若乃论文叙笔,则囿别区分,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通,上篇以上,纲领明矣。至于剖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惆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显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数,其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原道自然之道《原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迭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韩非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黄侃认为“韩子之言,正彦和所祖也。”(《文心雕龙札记》)儒家之道《原道》“爰自风姓,暨于孔氏,元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二、征圣《征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抑引随时,变通适会,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然则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天道难闻,犹或钻仰;文章可见,胡宁勿思?若征圣立言,则文其庶矣。”三、宗经《宗经》“故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第三节刘勰的文学创作论一、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1、艺术想象的特点“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释:始终伴随着具体物象;始终伴随着情感活动;始终伴随着丰富的想象。)2、如何培养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3、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也。”二、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1、什么是“隐秀”“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隐以复义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斯乃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也。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南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引“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的,是针对客观物象的描绘而言的,故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中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于客观物象中的作家的心意情志,故以复义为工。这就是张少康教授的“意隐象秀”说。附录:钟嵘《诗品》评阮籍诗曰“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2、“隐”与“秀”的关系“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故自然会妙,譬卉木之耀英华;润色取美,譬缯帛之染朱绿。朱绿染缯,深而繁鲜;英华曜树,浅而炜烨;隐篇所以照文苑,秀句所以侈翰林,盖以此也。”刘永济先生说:“盖隐处即秀处也。”三、论文学的风格与体裁——《体性》1、作家作品风格“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远奥者,馥采典文,经理玄宗者也。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显附者,辞直义畅,切理厌心者也。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壮丽者,高论宏裁,卓烁异采者也。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轻靡者,浮文弱植,缥缈附俗者也。故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文辞根叶,苑囿其中矣。作品风格形成的原因:“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成心,其异如面。”2、文体风格论《定势》“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四、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风骨》1、什么是“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锤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词,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牵课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释:风骨是指作家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风貌在作品中的体现。具体地说,风,是指作家的思想感情、精神气质特征;骨,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一种思想力量,是语言文辞所依附的枝干。)附录:王运熙《中国古代文论管窥》“风清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的一种艺术感染力,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鲜明生动的文风。”“骨是指作品因语言运用得当而产生的一种刚健有力的文风。”“风和骨合起来,就是指文风的鲜明、生动、刚健。”(齐鲁书社1987)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五、论文学的写作技巧《附会》论述结构、布局问题。《比兴》论述写作方法问题。《声律》论述声律问题。《熔裁》论述熔意裁辞问题。第四节刘勰的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批评论一、文学发展论刘勰的文学发展观主要表现《时序》和《通变》等篇中。《时序》主要论述社会发展对文学的影响,揭示的是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认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如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时序》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可补《物色》客观自然对文学发展影响之不足。而社会生活包括政治教化,学术思潮,君主提倡,社会进步或动荡等因素。《通变》主要论述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问题。是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通,指对某种文体历史的把握,文体论中“原始以表末”属通,对“有常之体”的把握亦属通,总之属继承方面。变,指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文学的生命贵在创新。两者相互依存,“通则不乏,变则堪久”,能通则创作有不竭之源,方有丰富的材料。能变则才有生命力,才能永葆文学之青春。二、文学批评论刘勰的批评观主要表现在《知音》《程器》等篇。《知音》对阅读批评本质的认识是“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正好与文学创作呈互为逆反运动。这也涉及阅读批评方法问题,说明阅读批评是以探寻作者之意图为依归的传统的阅读批评观念。其次对“知音其难”的分析: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僞迷真,四是知多偏好等。这里提出阅读批评态度问题,这些错误的态度影响了阅读批评的判断力,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再次提出著名的“六观”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最后也谈到批评主体的学养问题:“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那么如何培养自己的识照呢?一是“博观”即多读多看,而且“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即要多读优秀的作品,来培养自己的阅读批评能力。二是“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里提出要提高自己的阅读批评水平,最好自己要有文学创作实践的体验。《程器》主要论述文人的品德与创作的关系。《体性》是讲“文如其人”的一面,《程器》则论述文与人不一致的一面,后人元好问有论诗绝句云“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识安仁拜路尘。”钟嵘的诗论专著《诗品》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云:“《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钟嵘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钟嵘生平及《诗品》的概述《南史·钟嵘传》“嵘,齐永明中为国子生,明《周易》。卫将军王俭领祭酒,颇赏接之。……位卑名末……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如果说《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的巨著,那么《诗品》则是文学批评的专著,而且是纯文学批评的专著,是我国诗话的开山鼻祖。它对自汉至齐梁的123位五言诗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分上、中、下三品,上品12人(含古诗),中品39人,下品72人。钟嵘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诗品序》中。二、《诗品》的主要思想1、“吟咏情性”论《诗品序》一开始就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是从诗歌发生角度来论述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这显然是继承了先秦时期的“物感”说,是说诗歌由于外界事物的感动而发生的,这里的“物”有两层含义:一是外界的自然景物,故序中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一是社会事物,故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其次《诗品序》说“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这是针对当时诗坛喜用典、用事的不良诗风而提出的。后来袁枚在《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云“天涯有客太詅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吟咏情性”一词出于《毛诗序》,作诗的目的在于“吟咏情性”是当时的共识,如萧纲《与湘东王书》云“若夫六典之礼,所施则有地;吉凶嘉宾,用之则有所。未闻吟咏情性,反拟《内则》之篇,操笔写志,更摩《酒诰》之作。”这一观念显然已不同于先秦两汉时的“诗言志”。我曾在《“持人情性”与“吟咏情性”——刘勰、钟嵘诗学观比较》一文中比较了两人不同的诗学价值观,认为刘勰是“诗言志”派,钟嵘是“诗缘情”派;刘勰比较保守,钟嵘代表已经发展了的一种新的诗歌价值观。附录:袁枚《仿元遗山论诗绝句》“天涯有客太詅痴,错把抄书当作诗。抄到钟嵘《诗品》日,该他知道性灵时。”日本学者林田慎之助说:“《诗品》中却几乎没有使用‘志’这一概念,这是很有意思的。”(《汉魏六朝文学理论中的“情”与“志”问题》)2、“直寻”说《诗品序》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为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许文雨《诗品讲疏》中说:“直寻之义,在即景会心,自然寻妙,即禅家所谓‘现量’是也。”好的作品总是作家在触景生情,情与物冥的过程中产生,形成美妙的意象,并非由苦苦思索,呕心沥血得来。即“即目会心”之意。指作者以审美直觉触物兴情,创造意象。钟嵘的“直寻”说与他的“自然英旨”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他对当时的文章殆同书抄,诗歌“竞须新事”的风气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对当时诗歌过分讲究声律,也表示不满,他说“故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他评颜延之的诗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谢在上品,颜在中品。其次是反对过分讲究声律。过分讲究声律,“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刘勰、钟嵘两人对诗歌的声律问题的态度是不同的,后之学者多从私人恩怨方面来比较二人的声律观,如清纪昀认为钟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南史》本传),所以“钟记室以私憾排之,未为公论。”黄侃则认为刘勰《文心雕龙》曾欲取定沈约,故“不得不枉道从人,以期见誉”等,我认为两说均不得其要,我在两人的诗学观比较的文章中说到,这实际上是他们不同诗学价值观的表现。吕德申先生说:“这个在诗歌声律问题上的‘真美’的主张,同样是出于他关于诗歌‘吟咏情性’的基本观念的。”3、“滋味”说《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以“味”论诗是钟嵘的贡献。中国的“味”相当西方的“美”。要求诗歌有味,把诗歌的批评标准从政治教化说引向艺术美自身的独特的价值,这对后世“为艺术而艺术”一派的影响极大,如晚唐司空图提出“味外之旨”;南宋严羽提出的“兴趣”;清袁枚提出的“神韵”等。有滋味,就是有较高审美价值,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诗歌如何才有“滋味”?钟嵘认为五言诗“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认为玄言诗“淡乎寡味”,说明他已经认识到诗歌形象与“滋味”的关系,“造形”“写物”即塑造艺术形象,从而“指事”“穷情”,而且形象的鲜明性、含蓄性与“滋味”有很大关系,他在评阮籍的诗说“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另外,“滋味”与艺术表现手法的正确运用有很大关系,他在解释了赋、比、兴之后,说:“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同时这里也说明了“风力”与“丹采”的有机统一也是“滋味”形成的重要条件。4、风骨与丹采《诗品序》说:“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钟嵘在对一百多位五言诗人的评价中,对曹植的评价最高,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批评标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评刘桢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是说刘桢“风力”有余,“丹采”不足。评张华诗云:“其体华艳,兴托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是说张华“丹采”有余,而“风力”不足。第二节钟嵘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1、“定品第”:这一方法本于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九品论人”。先是人物品评之风大盛,流波所及,在文化和艺术诸多领域,相继出现谢赫的《画品》,沈约《棋品》,庾肩吾《书品》等品第之作。但以品论诗,肇自钟嵘。大体而言,钟嵘是以艺术标准来进行品第的,而无关乎作者的地位、门第以及与批评者的关系,对入品的诗人,各加直率的评价,并无忌讳。大抵可称有胆有识,持论公允。但从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开始,就有人说钟嵘品评失当。教材以王士祯《渔洋诗话》为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后人之所以认为钟嵘品第失当,是因为后人根据自己的评价标准,而没有考虑当时的品第标准,如陶渊明,《诗品》说:“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直质。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陶诗在齐梁时并不为批评家所重视,如刘勰的《文心雕龙》,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等,论及晋宋时许多文人,但只字不提陶渊明,就不是偶然的。钱钟书先生说:“记室评诗,眼力初不甚高,贵气盛词丽,所谓‘骨气高奇’、‘词采华茂’。故最尊陈思、士衡、谢客三人。以魏武之古直苍浑,特以不屑翰藻,屈为下品。宜与渊明之和平淡远,不相水乳,所取反在其华靡之句,仍囿于时习而已。”(《谈艺录》)钱先生一语道破其中原因,因为钟嵘以“气盛词丽”为批评标准,就是上面所说的“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而陶诗“和平淡远”,与此标准“不相水乳”,所以钱先生认为钟嵘以中品论陶不误。而曹旭先生则认为“陶诗之显首推记室之功”“第一次把陶渊明从‘隐逸传’中拔擢到诗人的队伍里来,陶诗自此始显。”(《诗品研究〉》(沈约的《宋书》把陶渊明列在隐逸传,而不是文苑传,显然不以诗人视陶),曹旭先生认为钟嵘在当时能把陶渊明放在中品,已是非常了不起的认识,是具有超前意识的,故说是发现陶诗价值的第一功臣。对后人批评其他诗人的品第亦当如是观。2、溯流别:一般认为是受了刘向父子的影响,把《七略》所代表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引进文学批评方面,从文学的继承关系考察诗歌流派嬗变之轨迹,用沿流溯源的方法探索诗人风格的成因。在钟嵘所评的123位诗人中,为之溯源的共37人,详细情况见教材的图表。他把五言诗的源头归为“诗”“骚”,表达他对文学两大传统的认同,但他评价最高的则是国风一系,“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之为辅;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三个时代的主帅并出于国风一系。这项工作也存在明显的缺点,一是把源流关系简单化;二是印象式批评带有某种主观随意性。故章学诚说“钟氏所推流别,亦有甚不可晓处。”(《文史通义·诗话》)第三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概说这一时期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唐诗、宋词、元曲、古文运动,涌现了一大批有成就的作家。相对文学创作而言,文学批评显得较薄弱,但在一些重要的,带根本性的文学理论问题上,比六朝更为深入,如意境问题等。大量诗话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兴旺发达的标志,除诗学理论外,散文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如韩、柳、欧、苏的古文理论等。第八章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批评和“诗境”的提出第一节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一、对齐梁文学的评价齐梁文学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这些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单体检服务》课件
- 2025届四川省眉山一中办学共同体重点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广东省广州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润德学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英语试题含解析
- 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2025届高考冲刺数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 云南省楚雄州2025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上海市华东师大三附中2025届高考数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长治二中2025届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河南省驻马店2025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云南省江川第二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考试英语试卷含解析
- JT-T-496-2018公路地下通信管道高密度聚乙烯硅芯塑料管
- 工会支出科目与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对应表
-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点默写(填空+答案)
- GB/T 44111-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检修试验规程
- 买车挂别人名下协议书范本
- 新高考选科指导手册
-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设计研究
- 初中历史七上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 01467-土木工程力学(本)-国开机考参考资料
- 2024年沧州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世界文化美学导论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南开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