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第1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第2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第3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第4页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上述认识,在他领导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这种工业化道路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7分)体现: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分,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中国的历史分期1949——1956年过渡时期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9-1976年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

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

3、经济建设的成就(八大、八字方针、经济成就)

4、失误(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左倾错误)三、1966——1976年十年文革时期四、经验与教训一、过渡时期的“一化三改造”2、背景:经济: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形式基本好转。政治:政权巩固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正确决策)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客观条件)经济政治基础特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成公有。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

目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质:生产关系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由转为公有制特点: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相结合3、“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和过程1)工业化: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轻、农之间的关系。成就:独立工业体系、合理工业布局、工业化全面展开。地图。(注意和民资对比)◆优先发展重工业及交通运输业◆东北的重工业基地和华北及中西部地区的新工业基地都得到加强,工业布局日趋合理。特点思考:一五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重工业优先发展?3、“一化三改造”的内容和过程1)一化(工业化)(提高生产力)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处理好重、轻、农之间的关系。成就:独立工业体系、合理工业布局、工业化全面展开。地图。(注意和民资对比)2)三大改造(改变生产关系)目的:适应工业化的要求,建成社会主义(直接

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根本

实质:生产关系变革(私有制-公有制;个体-集体经济)三大改造的内容:农业:合作社(初级—高级)手工业:合作社(逐步—一次性)工商业:公司合营(个别—全行业)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特点:和平过渡、赎买方式。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控制的资本主义。主要是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不是为资本家服务。带有很在的社会主义性质。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形式。(1953年以前)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公私合营(1953—1956年)『知识链接』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1、成就1)1956:中共八大正确的认识和决议

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主要矛盾:先进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

主要任务:农业国——工业国。意义: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主要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成就

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的认识和决议

2)经济调整和好转(1960-1966年)背景:经济困难方针:1960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中心)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3)1956-1966年具体经济成就独立、相当规模一定技术水平的工业体系;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工业总产值增长118%。效果:1962年底经济形式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1、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实际上就是A、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D、社会制度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1、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B2、1960年党为调整国民经济制定的“八字方针”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C.改革、巩固、充实、提高

D.整顿、改革、巩固、提高A3、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

A、加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健全党内外民主

D、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B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产值之问的比例,1960年是21.8:26.1:52.1;1962年是33.3:30.3:36.3。这种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

A.工业化建设严重倒退

B.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得到彻底纠正

C.国家经济建设发展迅速

D.国民经济调整政策成效显著D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1、成就(八大、八字、具体)2、失误1)1958年总路线内容和特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错误之处: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危害:大跃进、人民公社、“左倾”错误泛滥1、成就(八大、八字、具体)2、失误1)1958年总路线2)大跃进(1958年)内容和特点:大练炼钢,生产跃进;错误之处:过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危害:国民经济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失调;经济结构失调;丧失了发展机会人民生活极度恶化。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1、成就(八大、八字、具体)2、失误1)1958年总路线2)大跃进(1958年)3)人民公社(1958-1983)特点:一大二公错误之处: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高度。危害:完全平均主义的分配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效益低下,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高指标、瞎指挥大跃进时期的大炼钢铁运动生态环境破坏1957年535万吨1958年1070万吨1959年3000万吨1962年9000万吨钢铁指标1月报道亩产2000斤6月报道亩产5103斤7月报道亩产9195斤9月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浮夸风浮夸风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积极性受挫伤共产风人民公社的大锅饭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人民公社:生产资料单一的公社所有制,在分配上实行过工资制和供给制相结合,并取消了自留地,压缩了社员家庭副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集中管理、集中经营、平均分配二、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1、成就(八大、八字、具体)2、失误1)1958年总路线(特点:片面追求高速度)2)1958年大跃进(特点:全民炼钢,生产跃进;夸大主观能动性,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1958-1985)(特点:一大二公;生产关系超前变革)危害: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四风错误盛行,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积极性受挫伤三面红旗主要特征:探索、曲折、前进。成就与失误并重。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都有成就和失误。为什么从1958年开始连续犯错?(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盲目乐观,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而出现的。实质是经济领域严重的“左倾”错误“左倾错误”是指党内的一种错误思想,表现为急躁、冒进,不顾客观事实;或者照搬马列原著,咬文嚼字,不能灵活运用。

“左”倾是违背马克思主义,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如违背经济规律、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国情。4、造成1959年—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诸多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以来的“左”倾错误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C三、十年动乱的经济破坏(1966—1976)1、原因:全国大动乱,社会秩序混乱以阶级斗争为纲,停止生产闹革命。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恶性膨胀。“左”倾错误严重发展,国民经济严重破坏。四、经验与教训(由50-70年代社义探索中得出的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4、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发展经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关系。

5、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上图反映的是1956~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D.石油生产的基本状况B下表为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统计表(G·罗兹曼主编《中国现代史》)年代(年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1952-195753.6%18.5%27.9%1972-197733.0%39.0%28.0%下列关于该表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第三产业发展缓慢B.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C.农业比重明显下降D.我国已经实现工业化D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过去15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作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义改造B.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C.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戴D.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B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影响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是()A、旧中国经济经常落后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D6、“左”倾错误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指导经济工作开始于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B、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C、国民经济三年困难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D7、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把私人生产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轨道C、在中国探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改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D8、“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A、“大跃进”B、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A9、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现标志着我国①过渡时期总任务提前完成②计划经济基本确立③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10、从近代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