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菱溪石记(宋)欧阳修
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即刘氏之物也。金,伪吴①时贵将,与杨行密俱起合淝,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金本武夫悴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于富贵之佚欲而然邪?想其葭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嗟夫!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此石乎?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注】①伪吴:唐末杨行密在淮南一带称王,刘金为其大将,后世称其政权为“伪吴”。菱溪大石(节选)(宋)欧阳修新霜夜落秋水浅,有石露出寒溪垠。苔昏土蚀禽鸟啄,出没溪水秋复春。溪边老翁生长见,疑我来视何殷勤。爱之远徙向幽谷,曳以三犊载两轮。(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溪旁人见其可怪(责怪)
B.
而乃能知爱赏奇异(可爱)C.
予感夫人物之废兴(废弃)
D.
况欲长有此石乎(长久)(2)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B.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C.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D.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②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4)《菱溪大石》前四句对大石的描写,流露出诗人什么样的情感?(5)欧阳修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为什么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呢?结合诗文简要分析。【答案】(1)D(2)C(3)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4)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解析】【分析】(1)A项,改为:溪旁人见其可怪(怪异);B项,改为:而乃能知爱赏奇异(珍爱);C项,改为:予感夫人物之废兴(衰废)。故选D。(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译为: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故选C。(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其”:其中。“偃然”:仰面倒下。“得”:能够。“负”:靠近。“岁”:年,每年。(4)首先要找到对大石的描写的语句并理解其大意。也就是开头几句,即“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而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译为: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从中不难分析出作者描写的是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5)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的原因可分析“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一句;而自己又“曳以三犊载两轮”的原因可分析“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幽谷;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分析作答。故答案为:⑴D;⑵C;⑶①其中最大的一块仰面躺在溪边,因为它难以移动,所以能够独自存留下来。②(丰乐)亭靠近滁州城,道路近便,可以作为滁州人每年游玩的好去处。⑷前四句描写了菱溪大石的寂寞凄凉,流露诗人对大石的怜惜之情。⑸作者告诫好奇之士“何必取而去也哉”,是因为这些好奇之士将奇异之物据为己有;而自己“曳以三犊载两轮”,是不满于大石空怀高才美质,却长埋于荒烟野草中没人欣赏和珍惜,将之迁徙以供滁人岁时嬉游爱赏。【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的内容,结合文中具体的语言进行分析。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内容,要进行仔细的分析。【附参考译文】
菱溪的巨石共有六块:其中四块已经被人取走了;另一块虽然体积不大形状却很奇特,也被当地百姓收藏在家中;那块最大的,还静静地仰卧在溪水之旁,因为它太难搬动,故而得以存留在这里。每到天气转寒秋霜降落溪水干涸后,大石便显露出来,溪旁的人见此石形状怪异,往往把它当成神灵来祭祀。
菱溪旁边好像还有一片遗址,当地人说那是五代时期大将刘金的宅基,巨石就是刘金家的旧物。刘金是伪吴政权时颇受宠信的将军,和杨行密一道从合肥起兵,当时号称三十六英雄,刘金就是其中之一。刘金原本是个武夫健卒,居然能够懂得珍爱欣赏世间奇异之物,有斯文雅致的爱好,是不是因为遭逢乱世功成志满、因过于富贵而骄奢安逸才使他产生了这样的雅兴呢?追想他当年的池塘、台榭、奇木、异草,和这块巨石是很相称的,也算得上是一时的盛事了。如今刘氏的后代散居在滁州成为一般的农户,还有居住在菱溪旁的。
我对那些人与物的兴盛与衰废产生感慨,又因此石状貌可爱却遭到遗弃深感可惜,于是找来三头牛将它拉到幽谷泉旁,又寻找那块比较小的,在白塔镇民朱氏家找到了,于是将它们分别立在丰乐亭的南面和北面。丰乐亭挨着城墙离城里很近,可以作为滁州百姓逢年过节游玩观赏的景物。
世间事物当中那些出奇的,丢弃在幽暗荒远之处,是很可惜的,放置在人的耳目所及之处,喜爱它们的人又难免取回自己家里。啊!刘金这个人虽然没什么值得称道的,然而毕竟也算个雄杰勇武的人,他平生的志向难道不宏伟吗?等到他身死之后,不过是一片荒芜零落,他的子孙也都沉沦民间默默无闻,还能指望永久拥有这些石头吗?这个故事可以作为对富贵之人的告诫。而喜好珍奇玩物的人听到有这样的奇石,前来欣赏就已十分满足了,何必非要取回自己家里去呢?2.文言文阅读黄州快哉亭记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①,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②,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③苏辙记。(选自《古文观止》【注释】①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②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③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①始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名之曰________③不以谪为患________
④穷耳目之胜以自适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答案】(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3)C(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名”这里属于词类活用,“患”,“胜”属于古今异义词。(2)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3)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故答案为:⑴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⑵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⑶C⑷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⑵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⑶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⑷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甲】文选自《________》,【乙】段文字作者是________。(2)解释划线的词语。①余拏一小舟________②雾凇沆砀________③欣然规往________④相与步与中庭________(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美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B.
【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C.
【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D.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5)古文游记大多数比较简洁,通常开篇直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亦是如此,【甲】文强调“痴”,【乙】文着重“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答案】(1)陶庵梦忆;苏轼(2)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3)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4)D(5)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解析】【分析】【甲】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年代:清。【乙】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东坡,年代:北宋。(1)【甲】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乙】文选自苏轼的《东坡志林》。(2)文言词语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其中“沆砀”意思是白汽弥漫的样子。(3)本题翻译需注意,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空明:清澈透明。(4)D项,表述错误。【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突遇知音的惊喜。故选D。(5)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一个“闲”字,把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感情都包含其中,感情微妙复杂,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则表现他痴迷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山水之乐,表现他寄情山水、淡泊名利、特立独行的个性。故答案为:⑴陶庵梦忆;苏轼;⑵撑(船);白汽弥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共同,一起;⑶①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②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⑷D;⑸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期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⑶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即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4.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卯者,横豆石璧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①耳。尧殛②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③、漳水、滹沱、涿水④、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⑤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注释】①湮:积淀。②殛(jí):处死。③大河:指黄河。④滹(hū)沱、涿水:指水名。⑤岁:年(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
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海陆之间的变化。(3)文中哪些内容能够证明“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答案】(1)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是: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2)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及这段话的内容可知这个成语是: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紧扣“浊泥所湮”四个字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容即可。故答案为:⑴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⑵沧海桑田(或:天翻地覆、东海扬尘等)⑶围绕“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尧殛鲧于羽山,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答出任意两处即可。【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⑵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积累,答题时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根据平时对成语的积累答题即可。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内语句。【参考译文】
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鹅卵石),横亘在石壁上像带子。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重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毎年向东流,都成为造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造成也就是必然之理。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乙】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
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袁中道《游岳阳楼记》节选)(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连月不开
开:________②至若春和景明
景:________③则有去国怀乡
去:________④则有心旷神怡
旷:________⑤亦甚雄快
甚: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①日星隐曜,山岳潜形。②时有小舫往来。(3)从修辞角度,赏析【甲】文中“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妙处。(4)“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没有达到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原因。【答案】(1)放晴;日光;离开;开阔;很,非常(2)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解析】【分析】(1)“开”,古今异义,今义为“打开”,这里的意思为“放晴”;“景”,古今异义,今义为“景色”,古义为“日光”;“去”,古今异义,今义为“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旷”,本义即为“开阔”;“甚”,本义即为“很,非常”。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2)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曜,光辉;潜,隐没。②时,时常;舫,船。(3)“静影沉璧”,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回答其作用,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月亮”,结合上下文“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可知,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表现了一种宽阔的胸襟,而“迁客骚人”是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袁中道也是由景生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联想和感慨。“迁客骚人”和袁中道都属于“以物喜,以己悲”。故答案为:⑴①放晴;②日光;③离开;④开阔;⑤很,非常⑵①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②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亮在水中的倒影比作静静地沉在水中的璧玉,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水清月圆的特点。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迁客骚人”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去看眼前的景物,袁中道是由景生情,因此都未能达到此种境界。【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明确所用修辞,分析写出的内容。⑷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的把握,注意抓住表明主旨的句子作答。【附参考译文】
【甲】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乙】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
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如雪山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6.阅读《富贵不能淫》与《郭永传》,完成小题。富贵不能淫
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永传
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甲)……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日:“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日:“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乙)……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⑥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丙)……金人遣骑召永,永正衣冠南向再拜讫,易幅巾⑤而入,黏罕⑦日:“阻降者谁?”永熟视曰:“不降者我。”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⑧永,永嗔目唾日:“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日:“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⑩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⑩之。
(选自《宋史》)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jiào)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幅巾]古代男子以全幅细绢裹头的头巾。⑥[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⑦[黏(nián)罕]金朝名将。⑧[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⑨[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⑩[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⑩[瘗(yì)]埋葬。(1)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
往之女家
为之出涕C.
以君之力
或掖之以归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相与负其尸瘗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阅读两篇文章,完成下面的问题。①《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善用类比手法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富贵不能淫》一文用“妾妇之道”作比,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本质:他们没有________,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②阅读《郭永传》,依据上下文,“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应是(甲)(乙)(丙)哪一处所省略的语句?(4)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答案】(1)D(2)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②丙(4)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解析】【分析】(1)A.选项中“降”分别为“降落”和“投降”;B.选项中的“之”的意思分别为“动词,到,往’”和“代词,他”;C.选项中的“以”分别是“凭借”和“表修饰,不译”;D.选项中的“负”分别是“背负”的意思。故选D。(2)在此题中,要注意“得(实现)、由(实行)、行(走,固守,坚持)”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3)①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富贵不能淫》一文指出了公孙衍、张仪的行为是“妾妇之道”,其本质是遵行“仁、礼、义”的标准。可依据“居天下之广居(仁),立天下之正位(礼),行天下之大道(义)”这句话来分析概括作答。②“永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这是在大名城被攻破后,郭永与将士们所说的话。依据前文“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和后文“金人遣骑召永”可知,这句话应该放在【丙】处。(4)乙文中的郭永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永率士昼夜乘城”;城破之时,郭永又以“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表现死报国的决心;面对敌人的劝降和富贵的诱惑,用“无知犬豕,恨不醢⑨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止,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最后为国捐躯。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完全能称得上是“大丈夫”。故答案为:⑴D;⑵得志的时候(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⑶①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仁、礼、义的评判标准)。②丙;⑷答案示例: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⑷本题考查对人物的理解分析,了解大意,根据孟子“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结合郭永在面对金人时的表现逐一来加以分析。【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正理,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北宋叛臣刘豫率领整个济南的敌军(来攻打大名),大名成为孤城没有援军。郭永率领士兵日夜守城,伺机间或出兵攻击敌人。围攻的形势更加紧急,被俘虏的俘济南人东平在城下大呼喊说:“二个州郡都已经投降了。投降的人都享受荣华富贵,不投降是没有出路的。”张益谦等人相互看看,脸色发生了变化(想要投降),郭永大声说:“现在正是我等报效国家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大名城被攻陷了,郭永坐在城楼之上,有人拽着别人的胳膊回来,众人围观哭泣着离开了。“郭永说:‘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然而,整体城都被毁了,没有人可能幸存。你们又能怎样呢?这是命呀,为什么惧怕。”金人派人召见永,郭永穿戴衣冠恭恭敬敬向南朝叩拜,之后,再换了衣服头巾才出来,黏罕说:“拒绝投降的是谁?”永正视良久说:“是我。”金人对郭永的气概很是惊奇,又一直听说他的贤能,于是好言相劝,要以富贵收买他,永睁大眼睛怒道:“无知猪狗,我恨不得将你碾成肉酱以报效国家,谈什么投降?”怒骂不止。金人听不下去,将他赶了出来,永还在大喊:“为何不快快杀了我?我会率领英魂消灭你们。”在场的(大名:应当是宋国的地名)宋人没有不用手抹泪,痛哭流涕的。金人大怒,摔断手中的东西,于是杀害郭永全家。即使是平时和郭永关系不好的人也都痛哭,等到金人离开,一起将背负郭永的尸体,把他掩埋了。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②,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③吏舍,日役千夫。
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④,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①殍殣(piáo
jǐn):饿死的人。②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吃。③敖仓:粮仓。④晏然:安宁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或异二者之为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B.
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
以惠贫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
好为佛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________,A________”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________”和“C________”两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A处请用【甲】文语句回答,B,C两处请用【乙】文语句回答。)【答案】(1)D(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解析】【分析】(1)A或许;有时。B快乐;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好。(2)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宴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故答案为:⑴D;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②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⑶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⑷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
募民兴利【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⑵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参考译文】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①既归乡里,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③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④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几⑤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⑥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饷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说服。(《汉书疏广传》)【注】①广:疏广,西汉宣帝时的太子太傅,身居高位。②共具:摆设酒食用具。③趣:催促。④昆弟:同族兄弟。⑤几:希望。⑥老悖:年老昏乱,不通事理。⑦捐:舍弃(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广既归乡里(已经)
B.
足以共食(值得)C.
吾既亡以教化子孙(通“无”,没有)
D.
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增加)(2)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B.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C.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D.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食/与凡人齐。(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堕耳。②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4)文中所写的疏广的做法对于我们今人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请简要评析。【答案】(1)B(2)A(3)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4)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解析】【分析】(1)B项,足的意思应为足够,故B错误,选B。(2)本题可先根据语境,把句子翻译一下,分析句子有几层意思,哪地方应该停顿,再在原话上划分节奏。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顾自有旧田庐(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令子孙勤力其中(子孙在那里勤劳)/足以共食(足够供给衣食)/与凡人齐(与普通百姓差不多)。故选A。(3)本题注意:①复,又。增,增加。益,使…更多。以为,作为。赢余,多余。但,只。怠堕,懒惰。耳,罢了。②又,另外。此,这。所以,用来。惠养,加恩抚养。(4)本题明确疏广的做法;评价其做法。①具体做法:“日令家共具②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他比较尽情的花销自己的钱财,不想给子孙留下过多的财物。②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贤而多财,则捐⑦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可以看出疏广的做法是有自己的思考和原因的,不想过多的钱财消磨了子孙的意志,或者纵容了子孙。③借鉴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家庭教育故事,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①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②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⑷疏广的做法看似不尽情理,但他的一番议论又使人如梦初醒。使子孙后代安逸于舒适的环境中,百害而无一利,只有让他们自己奋斗,才能打造出更健全的人格。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当今的家庭教育又何不是如此。【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⑶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附参考译文】
西汉宣帝时一位大官叫疏广,告老回到家乡,每日让家人提供酒食,请宗族亲属、过去的老朋友和宾客,一起娱乐。多次问家里剩钱还有多少,赶快拿出去卖了用来供应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自跟宗族老人中与疏广关系最好的人说:“子孙希望趁疏广在时稍微建立一点产业的基础。现在饮食快把财产消费完了。应该从老人的角度,劝说疏广买一些田地与住宅。”老人就在闲暇时给疏广提出这种想法。疏广说:“吾难道老糊涂了,不想子孙的事了?我想已经有了旧的田地与住宅,子孙在那里勤劳,足够供给衣食,与普通百姓差不多。现在再给他们增加什么都是多余的,有了多余的就会使子孙养成懒惰。如果是贤材,财富多了,就会损害他的志向;如果是蠢材,财富多了,就会增加他的罪过。而且,富人,容易招群众的埋怨。我既然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教育子孙,也不想增加他们的罪过而又被很多人埋怨。另外,这些金钱是皇帝用来给我养老的,所以我与乡亲、宗族共同享受皇帝的恩赐,以度我的晚年,不是可以吗?”于是他的亲朋好友都被说服了。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与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字。是非若所知也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病于无鸡乎?(3)在养猫问题上赵人与其子主张不同,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各自的主张及原因。儿子:________赵人:________(4)以下从本文获得的启示,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看问题要有长远眼光B.
看问题要权衡利弊C.
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D.
看问题要抓主要矛盾【答案】(1)你(2)(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3)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4)C【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若:古义:你。今义:如果,像。(2)本题注意关键词:病:有害,害处。乎:句末语气词,吗。(3)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其子的主张“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是因噎废食,因为猫吃鸡,就要把猫扔掉。而其父则主张“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反对赶走猫,看问题从根本上看,我们家的祸害在于有老鼠,不在于有没有鸡。有了老鼠,它们偷吃我家的粮食,咬坏我们的衣服,穿通我们的墙壁,毁坏我们的家具器皿,这样我们将要挨饿受冻了。(4)此题通过赵国父子的对话描写,对是否赶走猫的问题,父子两人的观点不同,儿子只看表面,父亲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根本。告诉我们看问题要从根本上看,要长远,要能权衡利弊。要抓主要矛盾;不能只看表面,只注重眼前。“看问题要善于变换角度”不合文意,故选C。故答案为:⑴你;⑵(有鼠)不比没有鸡害处更大吗?⑶儿子:主张把猫扔了。因为尽管猫灭了鼠,但也吃掉了鸡;赵人:主张继续养猫。因为尽管猫把鸡吃了,但鸡没了不过不吃鸡罢了,而继续有鼠的话,可能离挨饿受冻的日子不远了。(除掉猫后,老鼠带来的祸患远超无鸡可吃的影响);⑷
C。【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⑷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
一有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10.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愈《马说》)【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②其真无马邪
其:________③臣闻古之君人
闻:________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_______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②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
潭西南而望
B.
中峨冠而多髯者
C.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
学而时习之(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答案】(1)鞭打;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2)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3)C(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策:鞭打,动词。其:难道,表示推测。(2)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祇: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枥:马棚、马厩。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且:尚且。况:何况。(3)A项,表修饰。B项,表并列。C项,与例句都是表示转折。D项,表并列。故选C。(4)【甲】文因为世上没有伯乐,统治者不赏识、任用“千里马”,导致“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所以最终“不以千里称也”;【乙】文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所以“千里马”得以脱颖而出,可见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意义,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要意义。故答案为:⑴①鞭打;②表示加强诘问语气;③听说;④用⑵①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②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⑶C⑷【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⑶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把握,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⑷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两篇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文中“千里马”的命运,然后再比较不同即可。【附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①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②《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节选自《贞观政要》)【注】①岑文本:唐大宗时宰相,文学家。②蜃:大蛤蜊,吉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則透。③苏秦:战国纵横家;④董生;董仲舒,西汉政治家,讲学时以推基遮,以求专心。⑤饬:整理。⑥懿:美好。(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①苏秦刺股________②人不学不知道________(2)下面划线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夫人虽禀性定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B.
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
燧动而焰发
有地隐然而高
D.
待学成而为美
为人谋而不忠乎(3)用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4)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一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①、②两个画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答案】(1)大腿;懂得道理(2)A(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股:大腿。知道:现在要分开解释,懂得道理。(2)A项,都是“虽然”。B项,来/认为。C项,表顺承/表修饰。D项,成为/给,替。故选A。(3)重点词语的理解:“夫”,句首发语词,可不译;“性”,本性;“情”,情趣;“饬”,整理。句意为: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4)①句意思是就好比大蛤蝌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②句意思是《礼记》说:“玉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两个句子都强调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故答案为:⑴大腿;懂得道理⑵A⑶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⑷他们共同的观点是:学习对人的重要性。①句运用类比从正面的说理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的重要;②句运用类比从反面的说理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⑵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常见虚词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重点语句的分析,结合语句进行概括。【附参考译文】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曱】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①选贤与能________②不独子其子________③屋舍俨然________④寻病终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4)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5)【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答案】(1)同“举”,选拔;以……为子;整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9-2025年教师资格之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题库附答案(典型题)
- 2025汽车维护保养合同范本
- 2025商场专柜租赁合同协议书
- 2025年产品采购合同范本
- 有效沟通在管理中的关键作用计划
- 2025装修工人劳动合同书
- 滁州硫酸池防腐施工方案
- 山西泳池垫层施工方案
- 2025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合同
- 2025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租赁合同
- 档案开发与利用案例的深度分析试题及答案
- 正式恋爱协议书
- 2025北京丰台高三一模生物试题及答案
- 陕西省商洛市2025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检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 吉林省吉林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三模试题 语文 含答案
- 2024年绍兴市国有企业专场招聘考试真题
- 2025年兰州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语文新课标“整本书阅读”深度解读及案例
- GB 21258-2024燃煤发电机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口腔医学数字技术
- 全国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雷雨》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